玉蘭花的素描
1. 怎樣畫好花草素描
素描花草技巧
1、勾線起筆順序
為不蹭臟畫面,一般白描勾勒大致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順序勾下來。
2、如何表現結構之前後關系
當兩條線相遇,一線在前壓住另一條線,即為前壓後。
3、邊緣線與折面線的處理
花葉的輪廓線大致可分為兩類不同的線條:一種是葉片和花瓣轉折時產生的折面線和花葉的主筋。另一種是葉片、花瓣的邊緣線要用頓挫、起伏、有粗細、連斷等多種變化的筆觸,以表現花葉曲折豐富的變化。這兩種線條既有對比,又要統一,既表現了花葉轉折變化的多姿,又要有線條本身的節奏和韻律
4、線條的濃密粗細 白描花卉不用色彩,只靠用筆墨的變化表現花卉的質感。做畫時一般用淡墨和較細的線勾花瓣,以重墨和較粗的線,勾葉、莖、花萼等。花絲用中或淡墨,花葯則用最焦濃的墨。色彩深及厚硬的地方用線粗重、方硬,色彩淺及薄嫩的地方用線輕細圓柔。
5、白描花頭的用筆及注意事項
(1)牡丹、梅花、山茶的花瓣一般從花瓣基部起筆。荷花、菊花、百合等花瓣可從尖端起筆。玉蘭、月季等花瓣厚硬,勾線應挺拔有力;牡丹芍葯等花瓣勾線可用細線顫筆,用筆瀟灑些。
(2)花頭外輪廓要有參差、圓缺之變化。
(3)花筋的處理:花筋不明顯的不勾花筋,如梅花、海棠等。花筋明顯的必須勾好,如辛夷、牡丹、杜鵑等。
(4)花蕊是勾點:花蕊一般放到最後,並精心點好。花絲要勾的細而有力;花葯一點成型。
2、素描勾葉的各種變化及注意事項
勾葉:勾葉多從柄起筆,由粗而細向尖端勾去。葉的尖端三線交界處要求錯開,這樣勾出來的線生動有變化。
2. 烙畫手抄報
烙畫古稱「火針刺綉」,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烙畫以前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製傢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製成的工藝畫。現代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烙畫的歷史沿革】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此後成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呂之國。春秋設宛邑,宛已成冶鐵中心、全國五大都會之一。秦置南陽郡。因漢光武帝劉秀發跡於南陽,成為洛陽陪都,史有「南都」「帝鄉」之譽。歷史上,南陽歷為郡府(縣)治所,「南據荊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綉」,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相傳起源於秦朝,但並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那時南陽城裡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並送一隻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後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隻烙花葫蘆賣掉。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後,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後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並把南陽烙花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於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在一次吸食鴉片時,煙癮過後,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他的烙畫作品也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之佳品,以至作為南陽的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以後趙星三又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寫會畫,精通各種花色,技藝嫻熟,專攻人物;二徒弟邱義亭擅長博古;三徒弟楊殿奎專攻花鳥;四徒弟張西凡則獨領山水之風騷。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恆」筷子鋪最為有名,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福聚恆」的頂樑柱。「福聚恆」生意興隆,日進斗金,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單「福聚恆」一家,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規模。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展工作,將分散流落於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烙畫藝術的新發展】
早期的烙畫作品,多數是採用中國畫和民間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後經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實踐,在吸收西洋畫表現手法上進行大膽嘗試,收到了理想效果。製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一、烙制姿勢
以前烙畫藝人是一種吸大煙的姿勢,側卧床上利用煙燈加熱進行烙燙加工,此種方式稱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藝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畫藝術的發展。到四十年代,烙筆有筆架支撐,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靈活多變,簡單易學等優點。為研究和發展烙畫藝術,開辟了新天地。
二、烙制工具
開始,烙畫藝人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裝飾。後來,製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乃至「激光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改為大、中、小型號的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配有多種特製筆頭,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
三、烙制材料
以前僅限於在木板、樹皮、葫蘆等材質上烙繪,畫面上自然產生凸凹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現在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門藝術形式。早期的葫蘆、竹木材質較硬且厚實,所以烙制較易控制。宣紙和絲絹較薄,但卻不失烙畫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淺、濃淡、虛實的變化。溫度過高,手法過重,紙、絹會變焦;溫度過低又烙不上痕跡。況且還要根據畫面內容進行藝術再創作,從而使宣紙烙畫成為南陽烙畫中的精品。
四、烙制技法
烙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後,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據創作主題不同,採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慮,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
五、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小至直徑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以至大型廳堂壁畫,如《清明上河圖》、《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國畫山水、工筆、寫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畫、書法、油畫、抽象畫等不同畫種的風格。
六、烙畫題材
作品內容在力求繼承傳統花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多為古典小說、神話故事、吉祥圖案、以及山水風景等,圖案清新,美觀大方,永不褪色。
【烙畫的藝術成就】
既繼承了中國畫,又發展了中國畫。
無論是烙畫藝術還是中國畫,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是繪畫。關於繪畫的定義,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1、術家的藝術修養,包括對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的能力。2、工具、材料的選擇運用情況。
1、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它的界定基本上是從湖南長沙戰國時代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為最早。隨後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逐漸地發展、成熟。從人物畫發展到風景畫、花鳥畫、鞍馬畫等,而每種體裁的繪畫都各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過程和特點。烙畫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傳承基本上是通過烙畫師傅口授的方式傳給徒弟,是一種家族作坊式的藝術,所以關於烙畫藝術的起源、體裁、風格傳承變化特點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從當代烙畫藝術的體裁風格特點上看,可以說它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烙畫藝術,它都需要藝術傢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美」是從繪畫層面來說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寫到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傳誦。我們再看當代的烙畫作品,也不乏含有強烈感受美的藝術作品,只是烙畫作品大部分不留藝術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貴吉祥》、《國色天香》、《竹報平安》等,一些作品是臨摹品或者根據文學故事創作的,如《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山河萬里圖》等。烙畫的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從事繪畫的人都要對美的規律進行研究學習,對表達美的技巧進行嚴格持續的訓練。烙畫藝人趙星三原本就擅長繪畫,而他收的四個徒弟也都能寫會畫,並且各有專攻。大徒弟李番之的筷子烙花《百子圖》、《七劍十三俠》、《上、中、下八仙》、《關爺挑袍》、《西廂人物》等都極盡生動形象。所以,烙畫藝術與中國畫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2、從施藝的工具、材料看,烙畫藝術是中國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毛筆、墨、宣紙或絲絹,以及國畫顏料。國畫家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筆蘸墨在宣紙或絲絹上勾、劃、點、染、皴、擦等用筆,同時控制墨的濃淡、輕重、緩急的變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有的還用到國畫顏料。烙畫藝術家也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溫技巧,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而成。將二者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因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金陵十二釵》是南陽烙畫的經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盡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卻有不同的韻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釵」少了一些嫵媚,多了幾分豪爽;絲絹上的「十二釵」,減少了豪氣,卻增添了許多貴族風韻;宣紙上烙制難度最大,卻能兼具前二者之間。所以,烙畫藝術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畫。
其次,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於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烙繪者是能書會畫有知識的農民,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東方人吃飯必備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葯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後,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於養生。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於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從烙畫起源的傳說得知,它曾是宮廷的御用品。時至今日,烙畫已成為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和國際友人的饋贈禮品,備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烙畫的基本技法
構圖:烙畫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建立了許多符合自身審美要求的構圖法則,在構圖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讓、「甲」字是上重下輕、「由」字是上輕下重、「則」字是左實右虛、「須」字是左虛右實。種種法則,使我們在研究、學習烙畫構圖時有了較為明晰的思考方向。
布勢:烙畫是很講究布勢,即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有的畫雖然技術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卻雜亂無章,這正是對「勢」的把握不夠所致。如吳昌碩的《錯落珊瑚枝》, 主要的枝乾和樹葉構成大勢,單獨下垂的小枝構成小勢。畫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勢的把握也就越復雜,越難以控制,同時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勢的存在形式可分為橫勢、豎勢、曲勢、斜勢、團勢、放射勢。
主賓:畫面的構成要有主有賓,更不能喧賓奪主,需要營造—個構圖中心,從而達到最充分地表現主體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體居前、主體居中、主體居大等。
取捨:形象素材過多會使畫面繁雜噦唆,畫蛇添足,削弱主題;過少則又不足以說明主題。取捨是相對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麼、舍什麼,要根據繪畫風格和畫家的個性追求具體分析,沒有硬性的規定。下面結合具體圖例來說明, 梁楷的《太白行吟圖》。此作構圖中除了主體人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襯托物象的呼應或說明,強化了李白胸懷天下又傲視權貴的人格品質及飄然欲仙的浪漫主義情懷。這時加什麼似乎都多餘,用抽象的虛化處理和「行吟」二字點題,足以將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疏密:密就是凝聚,是畫面物象和線條的集中處;疏則反之。一幅畫的構圖,所畫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如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衣紋線條疏鬆,謂之「疏」;而背景則以較密集的枝葉加以襯托處理,謂之「密」。 「疏」得不當,會使畫面凌亂、鬆弛、沒有精神;「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板結、沉悶、滯重無光。要麼以點為密,以面為疏;要麼以面為密,以點為疏。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關鍵的是要敢於和善於「疏」和「密」。「疏」有賴於「密」的安排,「密」有賴於「疏」的襯托,應該強調兩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這樣畫面才會有生氣。
虛實: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輕飄而無所歸依,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虛來調節緩沖。應以淡者為虛,濃者為實。疏者為虛,密者為實。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輕者為虛,重者為實。次者為虛,主者為實。白者為虛,黑者為實。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遠者為虛,近者為實。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開合:一幅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布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是開始,「合」即是結尾的意思。開與合在畫面上是—對矛盾的統—體,猶如用筆,起筆為開,收筆為合;一幅畫中沒有開、合也不行。如齊白石的《松鼠葡萄》, 自上而下展開的葡萄決定了畫面的起筆和走勢。這個起筆之處即為開;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覺,一隻松鼠更像—個結尾的句號,收住畫面的走勢,稱之為合。—幅畫中有貫穿全局的大開合,同時還有若干小開合。小開合要服從大開合的指向,並起到豐富畫面構成的作用。有開勢就要有收勢,只有開合處理得好,畫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空白在這里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傳統葫蘆烙畫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如錢杜的《人物山水圖》冊頁中,小船周圍的空白代表水。圖中的「空白」只能被聯想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聯想。葫蘆烙畫對空白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般有如下幾種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有雲霧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於繁密的地方。如原濟的《游華陽山圖》, 松石叢林茂密之處留有若隱若現的空白,使畫面虛實相生、透氣靈動。 主體周圍。如郎世寧的《松鶴圖》,作為畫面主體的白鶴以及上部的松針的周圍留出空白,以突出主體。不畫背景.如《太白行吟圖》。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作者有意識地用空白擠出線狀形體,構成豎構圖中的橫向趨勢,層層推開,形成蒼秀雅逸的高遠意境。
對比:畫面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都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的變化。對比在構圖中的表現:疏密對比,如任熊的《花卉圖冊》,大片花葉居於左上角,鎮住畫面,一枝「牽出」小鳥,疏密安排有致。虛實對比,如樊暉的《溪山遠眺圖》 。 聚散對比,如齊白石的《絲瓜青蛙》,畫面上方的絲瓜、藤、葉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處開來,使畫面構成豐富而富有變化。大小對比,如郭詡的《牛背橫笛圖》 ,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形象對比。高低對比,如齊白石的《三千年之果》 ,兩個大仙桃,一高一低,錯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畫面就失去節奏了。 色彩對比,如於非暗的《白玉蘭》 ,泛紫的深藍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蘭花,再配上兩只橘黃的鶯鳥,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艷麗明快,充滿生機。動靜對比,如李迪的《雞雛待飼圖》 ,兩只雞雛正等待餵食,一隻靜候,一隻舉身扭頭,稍顯不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曲直對比,如齊白石的《松鳥》,粗壯的松樹干為直,小松枝彎曲過來,打破了樹乾的挺直,使畫面生動自然。形象對比,如李方膺的《風竹圖》 ,竹葉為點,竹竿為線,石為面,點、線、面相結合,增加了畫面形象的多樣性。
均衡:造型藝術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畫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物象的屬性。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相比,前者重,後者輕。在構圖中,可以利用這種屬性來取得畫面均衡。如高劍父的《蝙蝠迎風圖》 ,畫面中的景物——樹枝、月影以及畫家的題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僅有一隻蝙蝠,但畫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利用色彩的比重。畫面的一方色彩濃艷集中時,在相應的反方向要有所呼應。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 ,右下角印章的一點碎紅與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應。利用力的走勢。當畫面主要的力的走勢偏向一方時,可以用輔助力的走勢拉回,以求得均衡。利用運動和視覺方向。如徐悲鴻的《奔馬》 ,馬向左前方賓士,由於運動方向的慣性,視覺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才能使畫面保持均衡。利用物體的大小、繁簡。如張大千的《花鳥》 ,畫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邊,右邊「壓秤」的是一隻小鳥和幾片艷紅的樹葉,大小有別,繁簡有致,使構圖富有變化。
色彩:色彩的使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色彩的和諧。如任頤的《雀聲藤影圖》 ,設色單純柔和,對比含蓄。色彩的對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動靜、收放之別。一般地說,冷色比較靜和收斂,暖色反之。如吳昌碩的《天竹水仙圖》 ,上方是紅色的天竹花,下方是大塊綠色的水仙,一冷一暖,使畫面色彩華麗、動靜有致。色彩的分布。色彩要有呼應。如吳昌碩的《花卉》,右下角兩朵黃花,色塊大而濃艷,上方水仙的花芯散點了一些淡淡的黃色點與之遙相呼應,使畫面色彩結構穩定。主色與副色的關系。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以墨色為主色,托出一點花紅,色彩布局干凈利落。墨色。葫蘆烙畫的色彩由兩大要素組成:一是顏色,二是墨色。古人雲:「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鯰魚圖》 ,全圖以墨色為本,濃淡虛實,趣味橫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背景:背景在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選取素材要符合主題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於創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素材選取不當,會削弱主題的思想性。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並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畫面主體的後面。在具體使用中,所選景物與主體銜接時也會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織滲透,這時—定要注意畫面結構上的主次關系。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蝌蚪雖小,但在周邊環境的擠襯中卻顯得十分搶眼。注意背景與主體在繪畫諸因素上的對比關系,如色彩對比、黑白對比、強弱對比、虛實對比、繁簡對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畫面中的非主體的從屬地位,要以襯托主體為目的。如徐悲鴻的《四喜圖》中,背景是在風中搖曳斜拂的柳枝,很好地襯托出喜鵲嬉戲的場景。用色彩襯托。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配。」有了綠葉的襯托,才更顯出花兒的美麗、紅艷。但這里的綠葉畢竟是紅花的背景,因為烘託了主體才具有了價值和審美性。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作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動植物,也可以是風景,它們在畫面中與主體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塗,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上述兩種方法在創作實踐中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無象背景來襯托主體形象,同樣可以達到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如潘天壽的《蘭花圖》 ,以山石、苔點襯托蘭花,這是有象背景;而山石、蘭花之外大面積的空白則是無象背景。
裝飾性:葫蘆烙畫與真實再現客觀對象的西方繪畫不同,它是以現實對象為基礎,而又不局限於生活中的形體和色彩的真實性。誇張、變形、定型化、規律化以及鮮明的節奏感等是葫蘆烙畫形式表達的基本特點。這些裝飾性特點在構圖中也有所反映:畫面構成的裝飾性。如任薰的《閨中禮佛圖》 ,均衡、對稱、平面、規律等裝飾性因素在構圖中運用得十分完美。人物組合的裝飾性。如宋代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 ,畫中的人物形成一種規律性的動態組合,從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美感。線條組織的裝飾性。如《八十七神仙卷》,畫中有規律的豎向線條,同樣加強了畫面構成的裝飾性美感。色彩構成的裝飾性。如於非暗的《白玉蘭》,用鮮艷濃重的純原色(或接近原色)以及對比色勻凈平塗,使畫面單純明快,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細節描寫的裝飾性。如宋佚名的《桃花山鳥圖》中,花瓣的輪廓、葉子的筋脈及鳥羽結構的有規律的勾勒描繪,充分體現出精微的裝飾意味。圖案花紋的裝飾性。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對畫中婦女衣著上花紋的表現並不考慮轉折、重疊所形成的透視變化,而是以平面構成的裝飾手段來處理,別有一番韻味。構圖中的裝飾感,還在於巧妙地分布畫面大小各塊的位置以及使畫面節奏感更加明快的各種裝飾元素。
題款及鈐印:題款及印章的使用方式是靈活多變的,一般要了解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款式。款可分上款與下款。上款多寫畫的歸屬者,下款多為作者姓名和作畫時間、地點等,兩者合稱雙款。只題下款的也叫單款。題長篇大論的款識的叫長款。題兩處或兩處以上款識的叫多處款。如果畫面構圖已經很飽滿,也可只題姓名或—枚印章,這種款叫窮款。這里提到的「款識」的「識」,指題目的說明部分,內容有考證、評論、贊詠、抒情、記事之類,體裁則散文、詩詞等都可以。長短。題款的長短可根據畫面需要來定:追求畫面空靈的可只題窮款,如朱耷的《荷花小鳥圖》;追求構圖飽滿的可題長款或題多處款。位置。題款要根據畫面的空白而定,重要的是形式美的需要,可根據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題款與「開合」的呼應關系:一般以畫中物象為開,題款印章為合。如朱耷的《游魚圖》。題款與疏密虛實的關系:畫中過疏的地方,可令其密,如李方膺的《竹石圖》,畫的右下方虛空,可用題跋和印章充實,或密中求密,疏中求疏,均可以題款和印章加以調劑。 題款與重心的關系: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無論怎麼追求奇險,最終還是要歸於穩妥平正,如朱耷的《菊花》,一枝菊花向左而傾,如果沒有題跋、印章在右側壓住陣腳,畫面就會失去平衡。 題款與色彩的關系:如任預的《荷花圖》 ,用淡墨畫荷花,雖清雅秀麗,總感到畫面上缺點什麼,兩方朱印就起到了提神點色的作用。方向。題款的文字排列方向一般按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規律。豎向構圖多用豎式題款,橫向構圖則多用橫式題款。字體。字體要根據繪畫風格來定,宜用楷書、隸書、篆書。字體的風格要與畫風協調,大小要與畫幅大小相適應。印章。印章分名章和閑章兩類。名章多用於款識之後,閑章可根據畫面構圖需要隨機使用。有時在畫面上題長款,在開頭一兩字的旁邊可用印章與款末名章相呼應,稱為引首章。引首章多為長方形。在畫面左、右下角可蓋壓角章。此外,印章還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較輕,白文較重,使用時也要結合畫面的風格意境和色彩搭配等需要來合理安排。如朱耷的《鴨圖》 ,左上方空白處鈐兩方白文印,右下角鈐壓角章。總之,題款、印章進入畫面之後,使葫蘆烙畫的經營位置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形式結構更富於變化、更趨於完整且更具有民族特色。
選料:葫蘆烙畫是以各種葫蘆進行創作的。一般以沒有陰皮的淺色葫蘆為佳。因其色澤潔白,葫蘆細膩、紋理不太明顯。適合烙多種題材。而現實中一般會把有瑕疵的葫蘆作為烙畫葫蘆的首選,通過烙畫遮蓋葫蘆上的瑕疵。葫蘆烙畫的效果不一樣,可根據個人愛好、習慣以及題材的需要來選擇烙山水、花鳥畫所需的葫蘆質量一般要求不嚴格,各種葫蘆均可採用。烙人物肖像畫或某些特定題材的作品時就要精心挑選合適的葫蘆。如表現膚色比較粗黑的人物肖像,可選擇質地略粗、色調沉著的葫蘆;表現青年婦女或兒童肖像可選用質地細膩、色澤潔白的葫蘆。烙素描效果的畫,所選用的葫蘆質量要高,以面無疤痕、色澤一致的葫蘆為上乘。
3. 描寫植物的優美句子有哪些
1.白蓮似桃花燦爛綻苞而又雨摧不凋,似牡丹峨然噴放而又出泥不染;似迎春淡雅情深而又果碩不傲。
4. 烙畫包括哪些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 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構圖
烙畫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建立了許多符合自身審美要求的構圖法則,在構圖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讓、「甲」字是上重下輕、「由」字是上輕下重、「則」字是左實右虛、「須」字是左虛右實。種種法則,使我們在研究、學習烙畫構圖時有了較為明晰的思考方向。
布勢
烙畫是很講究布勢,即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有的畫雖然技術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卻雜亂無章,這正是對「勢」的把握不夠所致。如吳昌碩的《錯落珊瑚枝》, 主要的枝乾和樹葉構成大勢,單獨下垂的小枝構成小勢。畫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勢的把握也就越復雜,越難以控制,同時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勢的存在形式可分為橫勢、豎勢、曲勢、斜勢、團勢、放射勢。
主賓
畫面的構成要有主有賓,更不能喧賓奪主,需要營造—個構圖中心,從而達到最充分地表現主體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體居前、主體居中、主體居大等。
取捨
形象素材過多會使畫面繁雜噦唆,畫蛇添足,削弱主題;過少則又不足以說明主題。取捨是相對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麼、舍什麼,要根據繪畫風格和畫家的個性追求具體分析,沒有硬性的規定。下面結合具體圖例來說明, 梁楷的《太白行吟圖》。此作構圖中除了主體人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襯托物象的呼應或說明,強化了李白胸懷天下又傲視權貴的人格品質及飄然欲仙的浪漫主義情懷。這時加什麼似乎都多餘,用抽象的虛化處理和「行吟」二字點題,足以將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疏密
密就是凝聚,是畫面物象和線條的集中處;疏則反之。一幅畫的構圖,所畫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如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衣紋線條疏鬆,謂之「疏」;而背景則以較密集的枝葉加以襯托處理,謂之「密」。 「疏」得不當,會使畫面凌亂、鬆弛、沒有精神;「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板結、沉悶、滯重無光。要麼以點為密,以面為疏;要麼以面為密,以點為疏。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關鍵的是要敢於和善於「疏」和「密」。「疏」有賴於「密」的安排,「密」有賴於「疏」的襯托,應該強調兩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這樣畫面才會有生氣。
虛實
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輕飄而無所歸依,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虛來調節緩沖。應以淡者為虛,濃者為實。疏者為虛,密者為實。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輕者為虛,重者為實。次者為虛,主者為實。白者為虛,黑者為實。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遠者為虛,近者為實。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開合
一幅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布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是開始,「合」即是結尾的意思。開與合在畫面上是—對矛盾的統—體,猶如用筆,起筆為開,收筆為合;一幅畫中沒有開、合也不行。如齊白石的《松鼠葡萄》, 自上而下展開的葡萄決定了畫面的起筆和走勢。這個起筆之處即為開;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覺,一隻松鼠更像—個結尾的句號,收住畫面的走勢,稱之為合。—幅畫中有貫穿全局的大開合,同時還有若干小開合。小開合要服從大開合的指向,並起到豐富畫面構成的作用。有開勢就要有收勢,只有開合處理得好,畫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
空白在這里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傳統葫蘆烙畫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如錢杜的《人物山水圖》冊頁中,小船周圍的空白代表水。圖中的「空白」只能被聯想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聯想。葫蘆烙畫對空白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般有如下幾種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有雲霧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於繁密的地方。如原濟的《游華陽山圖》, 松石叢林茂密之處留有若隱若現的空白,使畫面虛實相生、透氣靈動。 主體周圍。如郎世寧的《松鶴圖》,作為畫面主體的白鶴以及上部的松針的周圍留出空白,以突出主體。不畫背景.如《太白行吟圖》。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作者有意識地用空白擠出線狀形體,構成豎構圖中的橫向趨勢,層層推開,形成蒼秀雅逸的高遠意境。
對比
畫面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都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的變化。對比在構圖中的表現:疏密對比,如任熊的《花卉圖冊》,大片花葉居於左上角,鎮住畫面,一枝「牽出」小鳥,疏密安排有致。虛實對比,如樊暉的《溪山遠眺圖》 。 聚散對比,如齊白石的《絲瓜青蛙》,畫面上方的絲瓜、藤、葉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處開來,使畫面構成豐富而富有變化。大小對比,如郭詡的《牛背橫笛圖》 ,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形象對比。高低對比,如齊白石的《三千年之果》 ,兩個大仙桃,一高一低,錯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畫面就失去節奏了。 色彩對比,如於非暗的《白玉蘭》 ,泛紫的深藍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蘭花,再配上兩只橘黃的鶯鳥,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艷麗明快,充滿生機。動靜對比,如李迪的《雞雛待飼圖》 ,兩只雞雛正等待餵食,一隻靜候,一隻舉身扭頭,稍顯不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曲直對比,如齊白石的《松鳥》,粗壯的松樹干為直,小松枝彎曲過來,打破了樹乾的挺直,使畫面生動自然。形象對比,如李方膺的《風竹圖》 ,竹葉為點,竹竿為線,石為面,點、線、面相結合,增加了畫面形象的多樣性。
均衡
造型藝術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畫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物象的屬性。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相比,前者重,後者輕。在構圖中,可以利用這種屬性來取得畫面均衡。如高劍父的《蝙蝠迎風圖》 ,畫面中的景物——樹枝、月影以及畫家的題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僅有一隻蝙蝠,但畫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利用色彩的比重。畫面的一方色彩濃艷集中時,在相應的反方向要有所呼應。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 ,右下角印章的一點碎紅與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應。利用力的走勢。當畫面主要的力的走勢偏向一方時,可以用輔助力的走勢拉回,以求得均衡。利用運動和視覺方向。如徐悲鴻的《奔馬》 ,馬向左前方賓士,由於運動方向的慣性,視覺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才能使畫面保持均衡。利用物體的大小、繁簡。如張大千的《花鳥》 ,畫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邊,右邊「壓秤」的是一隻小鳥和幾片艷紅的樹葉,大小有別,繁簡有致,使構圖富有變化。
色彩
色彩的使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色彩的和諧。如任頤的《雀聲藤影圖》 ,設色單純柔和,對比含蓄。色彩的對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動靜、收放之別。一般地說,冷色比較靜和收斂,暖色反之。如吳昌碩的《天竹水仙圖》 ,上方是紅色的天竹花,下方是大塊綠色的水仙,一冷一暖,使畫面色彩華麗、動靜有致。色彩的分布。色彩要有呼應。如吳昌碩的《花卉》,右下角兩朵黃花,色塊大而濃艷,上方水仙的花芯散點了一些淡淡的黃色點與之遙相呼應,使畫面色彩結構穩定。主色與副色的關系。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以墨色為主色,托出一點花紅,色彩布局干凈利落。墨色。葫蘆烙畫的色彩由兩大要素組成:一是顏色,二是墨色。古人雲:「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鯰魚圖》 ,全圖以墨色為本,濃淡虛實,趣味橫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背景
背景在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選取素材要符合主題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於創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素材選取不當,會削弱主題的思想性。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並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畫面主體的後面。在具體使用中,所選景物與主體銜接時也會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織滲透,這時—定要注意畫面結構上的主次關系。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蝌蚪雖小,但在周邊環境的擠襯中卻顯得十分搶眼。注意背景與主體在繪畫諸因素上的對比關系,如色彩對比、黑白對比、強弱對比、虛實對比、繁簡對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畫面中的非主體的從屬地位,要以襯托主體為目的。如徐悲鴻的《四喜圖》中,背景是在風中搖曳斜拂的柳枝,很好地襯托出喜鵲嬉戲的場景。用色彩襯托。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配。」有了綠葉的襯托,才更顯出花兒的美麗、紅艷。但這里的綠葉畢竟是紅花的背景,因為烘託了主體才具有了價值和審美性。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作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動植物,也可以是風景,它們在畫面中與主體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塗,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上述兩種方法在創作實踐中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無象背景來襯托主體形象,同樣可以達到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如潘天壽的《蘭花圖》 ,以山石、苔點襯托蘭花,這是有象背景;而山石、蘭花之外大面積的空白則是無象背景。
裝飾性
烙畫與真實再現客觀對象的西方繪畫不同,它是以現實對象為基礎,而又不局限於生活中的形體和色彩的真實性。誇張、變形、定型化、規律化以及鮮明的節奏感等是葫蘆烙畫形式表達的基本特點。這些裝飾性特點在構圖中也有所反映:畫面構成的裝飾性。如任薰的《閨中禮佛圖》 ,均衡、對稱、平面、規律等裝飾性因素在構圖中運用得十分完美。人物組合的裝飾性。如宋代佚名的《八十七神仙卷》 ,畫中的人物形成一種規律性的動態組合,從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美感。線條組織的裝飾性。如《八十七神仙卷》,畫中有規律的豎向線條,同樣加強了畫面構成的裝飾性美感。色彩構成的裝飾性。如於非暗的《白玉蘭》,用鮮艷濃重的純原色(或接近原色)以及對比色勻凈平塗,使畫面單純明快,具有強烈的裝飾效果。細節描寫的裝飾性。如宋佚名的《桃花山鳥圖》中,花瓣的輪廓、葉子的筋脈及鳥羽結構的有規律的勾勒描繪,充分體現出精微的裝飾意味。圖案花紋的裝飾性。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對畫中婦女衣著上花紋的表現並不考慮轉折、重疊所形成的透視變化,而是以平面構成的裝飾手段來處理,別有一番韻味。構圖中的裝飾感,還在於巧妙地分布畫面大小各塊的位置以及使畫面節奏感更加明快的各種裝飾元素。
題款及鈐印
題款及印章的使用方式是靈活多變的,一般要了解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款式。款可分上款與下款。上款多寫畫的歸屬者,下款多為作者姓名和作畫時間、地點等,兩者合稱雙款。只題下款的也叫單款。題長篇大論的款識的叫長款。題兩處或兩處以上款識的叫多處款。如果畫面構圖已經很飽滿,也可只題姓名或—枚印章,這種款叫窮款。這里提到的「款識」的「識」,指題目的說明部分,內容有考證、評論、贊詠、抒情、記事之類,體裁則散文、詩詞等都可以。長短。題款的長短可根據畫面需要來定:追求畫面空靈的可只題窮款,如朱耷的《荷花小鳥圖》;追求構圖飽滿的可題長款或題多處款。位置。題款要根據畫面的空白而定,重要的是形式美的需要,可根據如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題款與「開合」的呼應關系:一般以畫中物象為開,題款印章為合。如朱耷的《游魚圖》。題款與疏密虛實的關系:畫中過疏的地方,可令其密,如李方膺的《竹石圖》,畫的右下方虛空,可用題跋和印章充實,或密中求密,疏中求疏,均可以題款和印章加以調劑。 題款與重心的關系: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無論怎麼追求奇險,最終還是要歸於穩妥平正,如朱耷的《菊花》,一枝菊花向左而傾,如果沒有題跋、印章在右側壓住陣腳,畫面就會失去平衡。 題款與色彩的關系:如任預的《荷花圖》 ,用淡墨畫荷花,雖清雅秀麗,總感到畫面上缺點什麼,兩方朱印就起到了提神點色的作用。方向。題款的文字排列方向一般按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規律。豎向構圖多用豎式題款,橫向構圖則多用橫式題款。字體。字體要根據繪畫風格來定,宜用楷書、隸書、篆書。字體的風格要與畫風協調,大小要與畫幅大小相適應。印章。印章分名章和閑章兩類。名章多用於款識之後,閑章可根據畫面構圖需要隨機使用。有時在畫面上題長款,在開頭一兩字的旁邊可用印章與款末名章相呼應,稱為引首章。引首章多為長方形。在畫面左、右下角可蓋壓角章。此外,印章還有朱文和白文之分。朱文較輕,白文較重,使用時也要結合畫面的風格意境和色彩搭配等需要來合理安排。如朱耷的《鴨圖》 ,左上方空白處鈐兩方白文印,右下角鈐壓角章。總之,題款、印章進入畫面之後,使烙畫的經營位置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形式結構更富於變化、更趨於完整且更具有民族特色。
選料
烙畫大多是以木板進行創作的。一般以紋理不是很明顯的椴木板為佳。因其色澤潔白,木質細膩、紋理不太明顯。適合烙多種題材。可根據個人愛好、習慣以及題材的需要來選擇。烙山水、花鳥畫所需的木板質量一般要求不嚴格,各種木板均可採用。烙人物肖像畫或某些特定題材的作品時就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木板。如表現膚色比較粗黑的人物肖像,可選擇質地略粗、色調沉著的木板;表現青年婦女或兒童肖像可選用質地細膩、色澤潔白的木板。烙素描效果的畫,所選用的木板質量要高,以面無疤痕、色澤一致的木板為上乘。
拓稿
對於沒有一定功底的烙畫愛好者來說,拓稿是他們進行烙畫底稿最好的辦法,可把選好的圖案列印在紙上,用膠水把復寫紙粘在圖案後面,用膠帶把制好的拓稿粘在需要烙畫的木板上,用筆把圖案描一遍,選好的圖案就會很輕松的復制到木板上了。把稿子拓到木板上,最好用陳舊的復寫紙。新的復寫紙不但污染木板,而且留下沉色的印痕,烙畫時是比較難擦掉的,會影響畫面效果。新的復寫紙可用軟紙將其表層的顏色輕輕擦去,然後放在陽光下經過曝曬再用。另一種方法是:用速寫鉛筆在白報紙上均勻地塗上鉛粉,用它來代替復寫紙比較理想。用炭鉛筆和棕色炭精棒塗比較快,塗好以後用軟紙和軟布輕輕擦一遍,炭粉既牢固又均勻。也可以在稿子背後直接塗上炭筆粉,但不要塗得過深,以免弄贓木板。用這種復寫紙印出的痕跡,在烙完畫以後很容易用橡皮擦去。把畫稿與木板對好,用膠帶粘好防止移動。用硬鉛筆沿著畫稿的輪廓和結構拓印。不需要很細致的描繪,只表示出線的精確位置,注意不要有漏拓的地方。
臨摹
是學習傳統的有效方法之一。對於古今較好的作品,通過分析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其用筆設色及構圖的各種技法,而不是表面地模仿其面貌。臨摹可以避免走彎路。將臨摹時吸收的技法,運用到寫生創作中,根據不同的對象採取不同的表現方法,就可以創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表現方法。
5. 請問杭州法喜寺的玉蘭花到底有幾百年的歷史
500年歷史!
法喜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寺廟開放時間:上午06:30-下午18:00
6. 木蘭花怎麼畫。
是國畫還是卡通畫還是素描色彩?
國畫的話可以找些參考,圖案或者書的回畫臨摹,自答己畫的話難度比較大。
卡通畫或者隨筆畫比較容易,找個照片改畫成卡通的,抓住花瓣和枝乾的特點,主要就是要抓住特點。
素描畫花最好有點基礎,再找好參考。黑白正確、形沒問題就不會太離譜。
總之,畫之前多看看參考。網路圖案有很多,真實照片和畫都看看,有方向了再下筆
7. 純潔是什麼概念
簡單的來說,就是未曾與人接吻過的女孩、男孩所具有的特質(「被人強吻」不屬於「接吻」的范疇)當然,這些人必須有干凈的思想,否則亦不算純潔
[編輯本段]釋義
1.純厚清白。
《楚辭·劉向<九嘆·愍命>》:「情純潔而罔薉兮,姿盛質而無愆。」
王逸 註:「言己受先人美烈,情性純厚,志意潔白。」
《新唐書·路岩傳》:「通經術,善屬文。性志純絜,親歿,終身不肉食。」
宋 王安石 《范鎮加修撰制》:「有該通之材,有純潔之操。」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是最純潔,最有主張的好孩子。」
2.使純潔。
浩然 《艷陽天》第五七章:「『提高戰鬥力』,除了純潔組織以外,當緊的是思想上的提高呀!」
3.純正潔凈。
柯岩 《特邀代表》:「純潔的天藍色制服映著校長的蒼蒼白發,給人一種那樣神聖和庄嚴的感覺。」
[編輯本段]示例
純潔是一種簡單,它拒絕復雜。心思駁雜,不是純潔;動機繁多,不是純潔;條件一條又一條,不是純潔;要求一項又一項,不是純潔。它素麵朝天,毋須彩繪;它心胸坦盪,毋須掩飾;它璞玉未琢,毋須雕鏤;它一片天真,毋須開竅。愛情就是愛情,與家庭,財富,容貌無關;友情就是友情,與身份,性別,年齡無涉;善意就是善意,不計回抱;恨心就是恨心,不計得失。繁花似錦,常常不及一枝悅目;濃筆重彩,常常不及素描賞心。純潔,她去掉枝蔓,去掉外衣,去掉鉛華,去掉畫皮,去掉一切掩飾與遮蓋——直達內心。
純潔是一種童真,它拒絕世故。它的語言出自於內心的表達,它的眼神出自於心靈的渴望,它的一舉一動都出自於內心的驅譴。它贊頌人,緣於真情;它幫助人,緣於實意;它關心人,緣於心底最熱的呼喚。它是光線,不走歪道,不是水,總是順勢而淌;它是鏡鑒,妍媸皆照,不是篩,揀大者而留;它像雲,風雨雷電出自自然;它像歌,喜怒哀樂形諸旋律。它喜,因為確實可喜;它怒,因為確實該怒。該喜而以愁容掩飾,城府深的駭然可怖;該怒而以笑臉逢迎,形容萎的戚然可憐。如果愛憎不明叫做人情練達,那麼這人情只讓人敬畏;如果是非不分叫做世事洞明,生活自會平安快樂。與世故的人有以兩次往來,心靈將事傷痕累累。
純潔是一種堅定,它拒絕浸淫。明珠投暗,仍放光華;真金埋土,不沾塵埃。置身於三教九流之所,仍保蒼松翠柏之性;落魄與藏污納垢之地,仍保光華霽月之心。純潔是見繁華而不就,見光熱而不趨,見濁流而不隨,見便宜而不取。純潔是一壺冰心,玲瓏剔透;純潔是一腔衷腸,天地可鑒。純潔,它善待一切而不順從一切,它寬容一切而不容納一切。歲月能改變一張臉面,不變的是初心;命運可塑造一副容顏,不變的是真情。
純潔是那麼透明,清澈見底。這使我們處事那麼輕松,不用猜度與防忌;純潔是那麼真誠沒有機關,這使我們做人那麼坦盪,不用提心吊膽。純潔是可靠的,我們可以終身相托;純潔是無邪的,我們可以真心相許。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的,不論前途多麼遙遠,我將在萬水千山中尋找純潔的友誼;不論世界多麼雜沓,我將在紅塵滾滾中尋找純潔的心靈。
[編輯本段]純潔之花
白蘭花 純潔的愛、真摯
百合花 吉祥、聖潔、純潔、復活、百事合心、百年好合
芙蓉花 纖細之美、貞操、純潔
荷 花 神聖、純潔、純潔的愛
蘭 花 正氣清遠、高雅、純潔、君子、虔誠、歷久不衰
茉莉花 愛情、友誼、幸福、純潔、親切
薔薇花 傾慕、求愛、熱戀、純潔的愛
櫻桃花 純潔、高潔、別無所愛
玉蘭花 美麗、高潔、芬芳、純潔
梔子花 脫俗、潔凈、非常喜悅、嫻淑優雅、純潔幸福
水仙花 純潔、純潔的愛情
8. 小學五年級上冊中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原文!
采訪者:張苗
被采訪者:季羨林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 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 苗:爺爺,我家的書櫃里,放著一大排您寫的書, 媽媽不讓我動,說怕我弄壞了。還說,爺爺研究的 學問太深,連大人都不一定弄得明白。我偷著看了, 佛教呀,還有"吐火"什麼的,我是看不懂,可是, 您的兩本散文和兩本雜文我全看明白了。我最喜歡 看您寫媽媽,寫小動物,還有寫花的故事,因為, 我也最愛媽媽,最愛小動物,最愛花,咱們最愛的都一樣,您說對嗎?
季羨林:你抓問題抓得很准。我的散文看起來題目很龐雜,歸納歸納,寫得最多的,還就象你說的,一個是寫小動物,一個是寫花兒,一個是寫母親,母親也代表父親,母親和父親一樣,是不是呀?
苗 苗:爺爺,您六歲就離開媽媽到濟南讀書了,可是, 您在書里寫了很多很多想媽媽的事兒。我也和您一樣,媽媽出差的時候,我就特別特別想她。爺爺, 人到多大就不想媽媽了呢?您現在還想媽媽嗎?
季羨林:想,到老了還想,還想。我父親死得很早,那時候我在外面上中學。隔八年,我到了清華,母親也死了。我寫過一片文章, 叫《賦得永久的悔》,我說,我後悔,我不該離開母 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呀,地位呀,什麼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那時候我要是知道的話,我寧願當一輩子農民也不出來。
苗 苗:爺爺,您在文章中經常說到很"寂寞",寂寞的時候,好象只有小兔子,小狗狗,小貓咪,還有各 種各樣的花兒跟您好,是您的好朋友。比如說,小時候您寂寞了,夾竹桃就來陪伴您,青年的時候您寂寞了,馬纓花就來陪伴您,後來,牡丹,海棠, 槐花什麼的也都和您做過好朋友。爺爺,現在,您是不是跟荷花和這四隻貓咪最好呢?您現在還寂寞 嗎?它們聽您的話嗎?
季羨林:現在啊,現在應該說不寂寞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四隻貓啊,非常有意思。走,我帶你看看它們去!(呵,四隻漂亮的波斯貓像四個威風凜凜的衛兵早已經守在門邊了。爺爺從冰箱里取出一包吃的,蹲下來,仔仔細細地在盤子里拌了又拌,然後親切地招呼著:"開飯啦!開飯啦!")
苗 苗:爺爺,它們有名字嗎?
季羨林:有,它叫強盜,它叫毛毛,它叫二強盜,它叫球 球。苗苗,咱們接著談吧,強盜,你也可以跟我進 屋來。(強盜聽了爺爺的話,大搖大擺地跟著我們溜達進裡屋。 嗯,我看出來了,這個強盜最淘氣,可它也最受寵愛。)
苗 苗:爺爺,您在《清塘荷韻》里說,讀書人都知道《愛蓮說》,其實,我是在讀了您的文章之後,才 知道《愛蓮說》的,不過,我現在已經會背了。周敦頤說,陶淵明獨愛菊,他自己獨愛蓮,可我發現, 爺爺和他們不一樣,爺爺沒有獨愛,爺爺什麼花都愛,愛很多很多的花,是這樣的嗎?
季羨林:是,是這樣的。
苗 苗:我發現,爺爺的荷花和其它池塘里的荷花顏色不一樣,爺爺的荷花特別特別紅。我想,小動物有感情,所有所有的花兒是不是也都有感情呢?
季羨林:養花兒要精心,還要有技術。門外的這些荷花,是湖北洪湖的,有人從賀龍鬧革命的地方給我帶來了六顆蓮子,說這蓮子埋在泥里邊一千年也不爛。我砸開個小口兒。要不,埋下去以後芽兒出不來。我把它們丟在水塘里,第一年沒長,第二年又沒長,我說:完了!第三年開始長了,水面上漂著幾個小圓葉兒。到了第四年,呵, 長得滿塘都是!我算了算,它們在水下,每夜至少要走一尺多遠!
苗 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的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 能將《水滸》里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一樣了,我也最喜歡看這些閑書。有 一回上算術課,我偷著看《水滸》,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上爸爸那兒告了我一狀,爸爸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都不疼, 可打那兒起,我再也不看《水滸》了。我真不懂,大人老是說,小時候要好好學習, 長大就不"徒傷悲"了,爺爺,看閑書算不算學習, 有沒有壞處呢?爺爺,您小時候雖然愛看閑書,可總能考甲等,我怎樣才能又有時間看閑書,又不挨打,又能一考就考個好成績呢?
季羨林:(笑) 我小時候父母都不在跟前兒,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 怎麼辦呢?我就放學 以後不回家,偷偷跑到一個工地的磚堆旁,藏在那兒看閑書。我看閑書可看多了,《彭公案》《濟 公傳》《施公案》《小五義》《三俠五義》, 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 說,文章怎麼才能寫好呢?
苗 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兒。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 苗:得多看點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千萬不要上那些所謂文章作法什麼的當,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呢,都是正課。 (笑)
苗 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偏科也有好處,但別的不能荒廢。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英文要好,數學也要好。我小時候上的是文科高中,沒怎麼學過數學,吃虧大了。現在分文科和理科,將來最好能合在一起。二十一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而且學淺了還不行,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都要學,這方面 的知識將來會越來越重要。最近清華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材生,提出 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材。我說,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 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
苗 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 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 師,說過了十二歲再學外語就像外地人說北京話似的,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 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十二歲,當然學外語越早越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關系,根據我的經驗,發音最好的一個是上海人,一個是北京人,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你說的是北京話,學外語沾光。(笑)古文也很重要。我覺得,一個小孩兒起碼要背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了。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兒背詩的,我提了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 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呦。
苗 苗:我喜歡畫畫,要是畫畫我一點兒也不會覺得累。
季羨林:你今年才十歲,畫畫得這樣真不容易了。我喜歡畫兒,但自己畫不了。小時候上課,有位老師講 得實在沒味道,我和同桌同學就給老師畫像,他畫得像,我畫得不像,從此知難而退。我始終羨慕畫家和音樂家,繪畫和音樂需要天賦,你有畫畫的天 賦,一定要發展。要多臨摹,多練素描,練出真功夫。另外,也不是說你喜歡什麼今後就干這一件事, 我一生乾的事兒多極了。將來不管你上大學讀什麼系,畫兒照樣畫,你也可以入中央美術學院,可別的功課也不能疏忽。今後一定要三貫通,文理不貫 通,不是二十一世紀的青年。
苗 苗:爺爺,您二十幾歲就上德國留學,聽說,您那 個時候喜歡穿西裝,可是後來,別人都穿西裝了, 爺爺又改穿中山裝了。有人說,這是因為爺爺愛國, 還有人說,因為爺爺最看不起崇洋媚外的人,到底 誰說得對呢?
季羨林:穿中山裝方便。我給你講個故事,我們從歐洲回來的時候坐的是英國船,很大的船。英國人毛病特多,吃午飯得穿禮服,打領帶。要不不讓你進餐廳 那是1946年,沒有空調,過紅海,外面溫度是攝氏50多度。我們就穿中山裝,說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禮服,他們也沒法兒反對,這本來就是我們的禮 服嘛。(笑)
苗 苗:爺爺,我看過一張照片,是您請侯仁之爺爺,還有我爸爸,媽媽他們到大覺寺賞玉蘭花時照的。 讀您寫的書以後我發現,您不僅愛花,愛小動物,愛媽媽,愛祖國,愛老師,還愛交朋友,您和侯仁之爺爺是好朋友,和臧克家爺爺是好朋友,和很多很多人都是好朋友。我也有很多好朋友,等我們都變成老爺爺,老奶奶的時候,也能像你們現在這么好嗎?有什麼秘訣能讓我和朋友永遠永遠老好呢?
季羨林:交朋友的秘訣嘛也不是沒有,一是要真誠,不能對朋友虛假,虛假要不得。另外還要能容忍。山西 人喜歡吃醋,四川小朋友喜歡吃辣,你不喜歡怎麼辦?那麼,他吃他的,你吃你的,也別看不起人家, 說你幹嘛老吃辣的呀?每個人的脾氣不一樣,有的脾氣暴躁,有的脾氣溫和,暴躁的話,讓著他點兒 等他暴躁完了以後,他自己會後悔的。如果他跳, 你也跳,倆人非決裂不可。
苗 苗:您說一旦吵了架怎麼辦呢?
季羨林:根據我的辦法就吵不起來,一個真誠,一個容忍。不要自以為是,說我要怎麼怎麼樣,你必須怎麼怎麼樣,那不行。在家裡邊也不許的。現在,家家就這么一個孩子,容易成掌上明珠,容易唯我獨尊, 像小皇帝,小公主似的,千萬不要當小公主。
苗 苗:我還看過您寫的《牛棚雜憶》,知道您曾經受過很多很多苦。可是,我覺得,您寫那些打過您的人和害過您的人時,不是為了罵他們,而是希望他們能改,能變好。爺爺您說,干過那麼多壞事的 還能不能變成好人呢?
季羨林:你覺得他們能變好嗎?
苗 苗:我覺得能變好。
季羨林:你覺得他們能變好,我希望他們能變好,你覺得,我希望。他們能不能變好,在他們自己,對不對呀?
苗 苗:那-—爺爺您說,是東郭先生好呢,還是不東郭先生好呢?
季羨林:什麼?噢,東郭先生?!這很難說。 你覺得怎麼樣好呢?
苗 苗:我覺得,有的事兒得東郭先生,有的事兒就不能東郭先生。
季羨林:嗯,你說得挺有意思。(笑)
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我真不想離開爺爺,但又不能再耽誤爺爺的時間了。爺爺把我們送到門外,送到那片荷塘前。
9. 美術課時間不夠用
加班加點 加時
10. 描寫迎春花 超短
我們的教育,不是要製造考試的機器,而是要塑造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塑造和諧發展的健全人格。
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我讓學生試著為一段話填空。「( )的桃花,( )的梨花,( )的迎春花,引來一群美麗的蝴蝶。小河河面映著( )的天空,再加上岸邊( )的柳樹,真像一幅美麗的圖畫。」學生們靜靜地思考著,這時,一位調皮的學生嘀咕了一聲:「迎春花是什麼顏色的?」「紅色的。」「不對,綠色的。」「好像是藍色的。」同學們嚷嚷開來。只有幾位學生舉手:「老師,迎春花是金燦燦的!」「嘻嘻,怎麼會是金色的呢?」……
面對這些色彩繽紛的答案,望著一雙雙寫滿問號的眼睛,我頓時感到茫然。下意識地望向窗外,春天的陽光蜜糖一樣稠密,青蔥的花壇邊,一叢叢迎春花正迎風綻放,金燦燦的花朵點亮了春天的畫卷。孩子,窗外,就是最新鮮最醒目的春天,你們卻不知道迎春花是什麼顏色。
但仔細想想,忽略身邊的風景,並不全是孩子的錯。為了名校與高分,無論校內或家中,學生們整天圍著功課轉,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家長更是望子成龍,苦心設計著孩子的未來,鋼琴、舞蹈、書法、素描,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占據了孩子們的業餘生活。他們的課桌上,書本堆成了山。他們的眼鏡片,越來越厚。也許偶爾會想起,角落裡沾滿灰塵的籃球。但是,他們無暇仰望星空,他們沒空走向青山綠水,他們不知道迎春花是什麼顏色。機械地學習,被動地接受,他們觀察世界的渴望、主動汲取新知的能力越來越弱。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陷入了沉思。新一輪的課改雖早已全面展開,可如今現實和理想總是存在著距離。「以學生為本」 、「遵循兒童發展的規律」 、「真正的大教育觀」……其實,我們要做的,絕非紙上談兵,而是要把這些充滿熱度的教育理念變成實實在在的教育時間。我們的教育,不是要製造考試的機器,而是要塑造孩子陽光般的生命感覺,塑造和諧發展的健全人格。這樣的學生,不僅能在考場上揮灑自如,更能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生龍活虎。真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像自然的精靈,快樂地成長。
詩人說,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種姿勢。歌謠里說,童年是午後的鞦韆數白雲一片片。那些美麗的童心童趣,都曾是天地間最明亮的風景。當春天來臨的時候,孩子,讓我們攜手,去看看春天的舞蹈,去聽聽花開的聲音。請帶上你最燦爛的笑容,帶上你心愛的彩色鉛筆,帶上你百靈一樣的歌聲,飛奔向春天的青草地。
「迎春花是什麼顏色?」孩子,走!輕揚的春天,金燦燦的陽光正等待你清澈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