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知識海棠紅

知識海棠紅

發布時間: 2022-06-03 22:55:04

㈠ 戲曲文化知識

中國戲曲主抄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

若干年來,戲曲理論界對戲曲本體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創獲。許多論著不僅提示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徵,而且進一闡釋傳統戲曲的深一層的特徵,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式性等。這些認識無疑是很有價值的。

拓展資料:

中國戲曲是一種蘊含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用當今流行的話來說,它是一個普遍聯系的信息系統,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結構。若干年來,戲曲理論界對戲曲本體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創獲。許多論著不僅提示了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徵,而且進一闡釋傳統戲曲的深一層的特徵,如綜合性、節奏性、虛擬性、程式性等。

㈡ 有什麼關於海棠的有趣的小知識嗎

選盆選土。製作西府海棠盆景時,選用中深的釉陶盆或紫砂陶盆為宜,盆形可用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盆色與花色有所對比為好。西府海棠喜肥且生長迅速,所以,配盆不宜過小過淺。西府海棠對土質和水分要求不嚴,最適生於肥沃、疏鬆又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
繁殖。西府海棠可用嫁接、分株、根插、壓條等方法繁殖。嫁接通常採用野海棠或山荊子作砧木。枝接或芽接均可,枝接於2~3月進行,芽接在8~9月進行。根插宜在2~3月進行,選取粗1厘米左右,長7~10厘米的根插入土中約3/4,成活率很高。分株和壓條都宜在春季進行,容易成活。
造型。西府海棠的造型加工常採用蟠扎與修剪相結合,加工時期以冬季落葉後至春季發芽前為宜。梅雨時期新枝生長已較成熟,且枝條彈性較大,也適於剪扎加工。2~3年生幼苗即可開始加工,此時可塑性大,操作也較容易。採取棕絲、金屬絲並用為好,對主幹和大枝需要適當蟠扎,小枝全部採取修剪成型。枝葉修剪成自然樹冠為宜,不宜蟠扎得過於規則。西府海棠生長較快,應及時拆除棕絲、金屬絲,以防對樹木造成傷害。可加工製作成斜乾式、曲乾式、臨水式、懸崖式、雙乾式、多乾式等多種造型。
栽種翻盆。西府海棠盆景的栽種和翻盆宜在2~3月進行,深秋亦可。採用疏鬆、肥沃的園土、腐殖土摻沙或礱糠灰作基質為宜,也可使用山泥。上盆或翻盆時,可在盆底放入少量腐熟餅屑和骨粉作為基肥。幼樹生長較快,可每隔1~2年翻盆一次,老樹樁可間隔2~3年。翻盆時需修剪根系和枝條,以增美觀,保持平衡。

㈢ 《鬢邊不是海棠紅》商細蕊原定演員是余少群,為何最後是尹正

一部好的作品如若想要給觀眾呈現最佳效果,導演以及演員都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才可以,顯然此次《鬢邊不是海棠紅》的選角是相當成功的,黃曉明和尹正二人不僅扮相十分的唯美,演技也是相當在線的。尤其是尹正的出現顛覆了許多人的想像,他的京劇扮相相當的令人驚艷,但是對於這個角色選定有的了解的就會知道,最初於正看中的演員並非是尹正,而是另一名著名演員余少群。而最終尹正可以拿下這個角色,完全是因為於正與余少群之間出現問題,兩人已經鬧掰自然是不會再合作,而尹正就此拿下了這個角色。

事實證明尹正的努力是有回報的,他不僅掌握了大量的戲曲知識,更是在扮相上極為接近戲劇演員,在播出後的第一天就迎來了觀眾的認可,甚至在當天“尹正演技”這四個字還直接上了熱搜。憑借演技上熱搜對於演員而言是對他專業的最大認可,相信在後續的劇集當中尹正還可以擁有更加出彩的表現。

㈣ 請問「海棠花」的知識

海棠花 學名:Malus spectabilis 英名:Chinese Flowing Crabapple 別名:梨花海棠、斷腸花、思鄉草 科名:薔薇科 花期:全年 原產地: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徵:落葉小喬木。樹皮灰褐色,光滑。葉互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先端略為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平鈍齒,表面深綠色而有光澤,背麵灰綠色並有短柔毛,葉柄細長,基部有兩個披針形托葉。花5朵-7朵簇生,傘形總狀花序,未開時紅色,開後漸變為粉紅色,多為半重瓣,少有單瓣花。梨果球形,黃綠色。 繁栽要點:嫁接、壓條、扦插、分株、播種繁殖。春季萌芽前或秋季7月-9月間嫁接。春季萌芽前或秋冬落葉後分株繁殖。春季壓條和根插。春季播種前種子須經30天-100天低溫層積催芽處理。苗木栽植後要經常保持土壤疏鬆肥沃,每年秋季可在根際培以塘泥或肥土。春季進行一次修剪,剪除枯弱枝條,保持樹形疏散,通風透光。 應用: 海棠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幫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海棠花棠植人行道兩側、亭台周圍、叢林邊緣、水濱池畔等。海棠花是製作盆景的材料,切枝可供瓶插及其他裝飾之用。海棠花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適用於城市街道綠地和礦區綠化。

㈤ 植物貴族海棠的知識

自古文人多愛花,陶淵明愛菊花,陸游愛梅花,劉禹錫愛牡丹,而海棠花也是許多文人所喜愛的,蘇軾就寫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讓一代文豪都傾心的海棠花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1、它是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也是中國特有的植物。海棠花是落葉小喬木,它的樹皮是灰褐色的,而且很光滑。葉子互生,表面是深綠色的而且有光澤,背面呈現灰綠色的並帶有短短的柔毛。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海棠花的葉柄是細長的,基部有兩個披針形托葉。花5朵-7朵簇生,有著像傘形總狀的花序,未開時是紅色,而開後就漸變為粉紅色,大多數多為半重瓣,少有單瓣花。黃綠色梨是果球形的。海棠花分為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海棠果、湖北海棠等多品種。
2、它沒有香味。雖然海棠花開花的時候傾倒眾生,美麗嬌艷,但是一般的海棠花是沒有香味的,就算是海棠花里最上品的西府海棠也是一樣沒有香味。所以也有了作家張愛玲在《紅樓夢魘》裡面所提到的「海棠無香」。對於一朵美麗的花兒,沒有香味是如此特別。張愛玲曾經寫過——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可以看出,海棠花在許多人眼中具有非常大的觀賞價值,甚至可以和紅樓夢媲美。
3、它耐旱耐寒。海棠花生長在50米到2000米的地區,一般分布在河北、山東、雲南、浙江等地。它喜歡陽光,不耐陰,愛深厚和肥沃的圖層,但是對嚴寒的氣候適應能力非常的好,而且耐乾旱也較強。所以,即便是重在乾燥的向陽地帶,它都可以存活的很好,甚至有一些還可以適應的了鹽鹼地。

㈥ 關於評劇的知識 速求!!!

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產生於河北省東部,系由流行於灤縣、遷安、玉田、三河及寶坻(今屬天津)一帶農村的曲藝蓮花落發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於唐山。習稱"蹦蹦戲"或"落子戲",又有"平腔梆子戲"、"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戲"、"評戲"等稱謂。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因為上演劇目多有"懲惡揚善"、"評古論今"的新意,採納名宿呂海寰的建議,改稱"評劇"。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紅》時,新聞界首次把"評劇"的名稱刊載於《大公報》,從此,評劇的名字廣泛傳播於全國[1]。
評劇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
評劇在現代戲的創作演出方面,影響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鳳霞演出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東北韓少雲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歡迎。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評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評劇有東路、西路之分,而以東路評劇為主。
韓少雲《小女婿》劇照評劇來歷

評劇是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早在19世紀末,河北唐山一帶的貧苦農民於農閑時以唱蓮花落謀生,一八九零年前後就逐漸出現了專業的蓮花落藝人。蓮花落即稱「落子」,是一種長期流行在民間的說唱藝術,評劇就是在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後,東北民間歌舞「蹦蹦」傳進關內,於是河北的蓮花落藝人便迅速地吸收了這種藝術,開始演唱如《王二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楊二舍化緣》、《王大娘鋸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類劇目,深受當地地農民喜愛。這些藝人隨後又由農村進入到工業城市唐山:唐山地工人,特別時煤礦和鋼鐵工人成了這個劇種早期地熱心觀眾及積極支持者。但是,它形成為較完整地戲曲藝術則在辛亥革命前後。但是舞台上已有文明戲和話劇地演出,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劇作者,同時,進步的民主思想已傳播到了文藝圈子,這就促使評劇這個新興的劇種也產生了第一代的劇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蓮花落藝人,他受到新的時代思潮的影響,在藝術上具有革新創造的精神,於是就以他的劇作把蓮花落演變成了蹦蹦戲,又從蹦蹦戲演進為評劇。其早期劇目有《馬寡婦開店》《老媽開嗙》《花為媒》《賣油郎獨占花魁》等,這些都是評劇的奠基戲。這位劇作家對時代的變革相當敏感,他吸收文明戲的表現手法,編演了一批很受群眾歡迎的反映現實生活的時裝戲,如《槍斃小老媽》《黑貓告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最為著名,久演不衰,成為評劇的代表劇目之一。
當成兆才等人把蓮花落演變成「唐山落子」時,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樂器,他們給這個新劇種命名為「京東第一平腔梆子戲」,簡稱「平劇」,演唱時用本嗓。當時的代表性演員有月明珠、金開芳等。辛亥革命後,北京改稱北平,京劇也隨之稱為平劇。以成兆才為首的「平劇」此時已經發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劇改稱的平劇成對歭之勢。於是就定名為評劇,寓「評古論今」之意。

東路評劇

東路評劇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對口蓮花落階段
清嘉慶(1796-1820)以後流行於東灤縣、寶坻、遷安、三河等地農村的蓮花落已發展為彩扮(對口蓮花落)形式。當地農民於逢年過節或上集、趕廟、外出賣針和香面時,往往組織起來演唱。形式有「單板」和「對口」兩種。「單板」是一人打竹板(一手拿五塊竹板,一手拿七塊竹板)自打自唱,一個曲調,來回反覆。一般是唱小段,有時也唱成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等。「對口」就是彩扮,由二人演唱,分上、下裝(也叫上、下串)。上裝為旦,包半頭,腦後留假辮,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裝為丑(多為主角),以舞霸王鞭(花鞭為主,也有打竹板的)。上下裝均由男性扮演。伴奏除按拍外,有時也用弦、笛、鑼、鼓等,或有用「一幅架」(也叫「雙跨」)的。即一人打擊架上所有的鑼、鼓、鑔等,表演者同時扮演幾個角色,且說且唱,亦歌亦舞,有時有一人或幾個幫腔。當時,人們稱這種藝術活動為「雙玩意兒」、「落子」、「唱花燈」。又因在演出前總要先演一段「什麼不閑」,故又稱為「什麼不閑」。演出劇目多為民間故事,如《思夫》《十綉門簾》,也有少量整本故事,如《楊二舍化緣》、《小借年》《小姑賢》《西廂》《摔鏡架》等。
光緒七年(1881)前後,唐山地區開平礦務局建築鐵路、廠礦相繼出現,蓮花落開始進入鄉鎮、碼頭賣藝,並建立了班社。光緒十七年(1891)前後,東北二人轉傳入關內,最先入關的是錦州汪榮,後有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婦等,他們加入蓮花落班社一同演出。此時冀東已有十幾個蓮花落班社,如樂亭的崔八班,演員有張來、張根、石鳳等;豐潤的孟光武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東發紅、東發亮、東發白等;灤縣魏莊子的趙家班,演員有成兆才、白菜心、山老鴰、佛動心、汪榮等。此外還有東三省的楊發班;三姑娘、李順的王大包子班;梁半截夫婦的大碗粥班等班社。隨著班社的建立,蓮花落由原來三、五人分散的撂地演出,發展成八、九人有組織的專業演出。演出形式也趨豐富多樣,每場演出均需由四個擊鼓者「報四喜」(也有用「一幅架」唱「什不閑」的),然後唱蓮花落,最後由對口蓮花落壓軸。演出已有「出場」和「入場」之分。這一時期主要演員有金菊花(杜之意)、楊柳青(餘勇)和石榴花(劉永泰)等。清朝中葉,冀東一帶習武之內盛行,蓮花落亦受其影響,產生武戲。到清末,習武中有許多人參加對口蓮花落「跑棚」。每次演出前先來一段「把式」,講究硬功夫,多用真刀真槍,進而創造了「耍鐮刀」、「耍鋤頭」、「耍鏟子」等武藝。
二、「拆出」階段
對口蓮花落因受東北二人轉影響,特別是接受了它的「拉場戲」這一表演形式,將「對口」的唱、白拆開,將故事分成場次,並改原來第三人稱的敘述為第一人稱的表演,稱為「拆出」。在音樂方面也吸收了二人轉的唱腔。如喇叭牌子、文咳咳、武咳咳等,使尾音縮短,行腔放慢。樂器方面增加了河北梆子的大弦、笛子、嗩吶、鑼鼓、梆子等,但鑼鼓點未變,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時期的劇目主要是來自唱本子和子弟書曲目,並將《小姑賢》《借女弔孝》《藍橋會》《劉金定觀星》等拆出演唱,從而推動了對口蓮花落向對戲曲方面的發展。
光緒二十年(1894),二合、慶順、義順等八、九個班社首先進入天津。二十七年,成兆才、佛動心、東發亮等又帶著「對口」和「拆出」劇目《小姑賢》《小借年》等進入天津。但不久,天津當局以「有傷風化,永予力禁」的禁令,將這些班社全部逐出,藝人們被迫返回鄉里,加之軍閥混戰,兩次「國喪」(光緒和慈禧太後死),禁止響器,蓮花落班社大部分解體,拆出亦到此結束。
三、唐山落子(即平腔梆子戲)階段
1908年,成兆才、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平禁地」,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1909年,月明珠(任善峰)代替金菊花,成為平腔梆子戲主角,與成兆才、張化文等另組慶春班社,二次進入唐山。當時,唐山是冀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京劇、梆子在戲劇界很有地位。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出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戲藝術的革新,並產生了專職編劇,如成兆才(藝名東來順),一生編寫了近百個劇本,有《開店》《占花魁》等。樂隊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加了板胡和笛子,並採用河北梆子鑼鼓經。同時吸收皮影、樂亭大鼓、京劇等的唱腔、過門和身段,從而提高了藝術表現力。此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至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該劇場可容納近千觀眾,因其在唐山地區,故劇種又稱作「唐山落子」。
1915年,慶春班社以月明珠為主演,在天津的奧、意、法「租界」演出了《小姑賢》《劉雲打母》等,頗受歡迎。當時李大釗觀看了《花為媒》後,題詞「似戲非戲,比戲出奇,改良平戲!」1917年,天津大水,慶春班回唐山,改名永盛合班。1915年,永盛合班經天津到山海關,在興業茶園首演《珍珠衫》《樊梨花罵城》《百年長恨》等,贏得了部分文化人的欣賞,鄉紳奎旭東贈送「唐山首創警世戲社」的匾額,永盛合班由此改名警世戲社,即後人盛稱的「警世頭班」。這個班底由成家(兆才為代表)、任家(月明珠為代表)、張家(金開芳、張德禮為代表)三家組成。他們制定了嚴格規矩,在藝術上講究准綱准詞,同時也編演了一些新劇目。
四、奉天落子階段
1919年春,警世戲社部分藝人應邀赴營口、長春、哈爾濱等地演出,受到東北觀眾歡迎,尤其是在哈爾濱首演成兆才編寫的《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等,影響更大。其時又被稱為「奉天落子」。1922年,主要演員月明珠因勞累過度,在沈陽去世,警世戲社也因人員變故而解體。同年秋天,原班社的一些藝人重新組織,先後去唐山、天津、哈爾濱、吉林、長春等地演出,劇目有《槍斃駝龍》等。
1923年,李子祥和蓮花落老藝人李春盛在唐山組織警世戲社二班,經常在東北鐵路沿線活動。班主先是王鳳亭,後為高景山,編劇是竇寶安和張連成,演員有蓋月珠(王東海)、金靈芝、李義廷、芙蓉花和金菊花等。不久,又分出另建復盛戲社,主要演員有芙蓉花、花雲舫、李小霞、花小仙等,這個別社曾到北京演出,一時很有影響。
與警世戲社二班成立同時,天津又成立了警世戲社三班,編劇有楊樹森、溫東山,主演是蓋王珠(王慶昌,旦)、周濟(鳳鳴,生)、花蓮舫、筱桂花(張麗雲)、筱荷花等,其中影響最大的女演員為筱桂花。這一時期的班社還有「二孫班」(南孫班和北孫班)、元順劇社等。南孫班(歧山劇社前身),1912年成立於天津。領班是孫鳳鳴(東發白),主演是孫鳳令(藝名開花炮)。南孫班是招收、培養女演員最早的班社,著名女演員花蓮舫、李金順、白玉霜、筱桂花、小麻紅等都出自該社。北孫班(洪順劇社前身),1918年成立於河北,由孫洪奎(亦名孫恩,藝名丁香花)主持,演員有碧月珠(鄧海)、天下紅、葡萄紅(孫鳳樓)、倪俊聲等。此班培養了一批落於演員。
元順劇社成立於1924年。郭子元和李金順為班主,演員有李金順、喜彩春等。他們在天津演出時,第一次用「評戲」一詞。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匯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素有「大口落子」之稱。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志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劉派(劉翠霞)、白派(白玉霜)、愛派(愛連君)。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各具特色。
五、評劇階段
1935年起落子藝人大量湧向南方,到上海、杭州、南京等地演出,以後又到重慶、成都、貴陽等地,並在這些地區紮下根。此年年初,上海報紙戲目廣告出現「評劇」名稱。1939年,白玉霜南下演出,轟動了上海,主演的《海棠紅》還搬上銀幕,並為此而獲「評劇皇後」稱譽。繼之,「時代藝人」喜彩蓮在上海演出,亦受好評,並得到著名戲劇家阿英、洪深、歐陽予倩的支持和稱贊。但在當時社會風尚的影響下,也有些藝人為迎合某些小市民的情趣:演出一些低級庸俗的節目;有的演員則因吸毒不能演出,許多班社被迫解散,評劇一度衰落下來。

西路評劇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後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後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後,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後,經過挖掘、改革,藝術上又有新的發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後,轉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後,中國評劇院曾先後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 長春評劇團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
建國後,相繼成立了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天津、唐山、北京、河北、長春、哈爾濱等地也先後成立了評劇團。並涌觀出一批著名演員,如小白玉霜、新鳳霞、筱俊亭、韓少雲、花淑蘭、鮮靈霞、李億蘭、喜彩苓等。同時,在劇目和表演藝術上進行改革。至1985年全國有百餘個評劇團體。其中較有影響的有中國評劇院,著名演員有花月仙、趙麗蓉、馬泰、張德福、劉萍、谷文月等;沈陽評劇院,著名演員有筱俊亭、花淑蘭、韓少雲等,以及天津評劇院、河北省評劇團、唐山市評劇團、長春市評劇團、哈爾濱市評劇團、石家莊市評劇團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評劇唱腔是板腔體,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種板式。解放後,評劇音樂,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顯著成就,特別是改變了男角唱腔過於貧乏的弊病,男聲唱腔有了新的創造。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後發展為生、旦、丑的「三小戲」。以後又受梆子和京劇的影響,逐漸發展為青衣、花旦、彩旦、小生、小丑、老生、花臉等行當。其表演藝術雖吸收了梆子、京劇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現京劇化的傾向,但仍保持著民間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30年代初,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
善於表觀現實生活是評劇的一個傳統。辛亥革命後,成兆才依據當地的時事新聞創作和改編了《楊三姐告狀》《黑貓告狀》《槍斃駱龍》《槍斃駱虎》《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基本上奠定了評劇以演現代劇目為主的特長。以後,不少文明戲演員加入評劇隊伍,帶來了編演現代戲經驗,對評劇多方面地反映現實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建國後,評劇演出的大量現代戲,從不同側面展示了社會主義建設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面貌。謳歌了社會主義新人,提出或試圖解決群眾普遍關注的一些問題。這些劇目的出觀,為評劇以後更好地反映觀實生活,積累了可貴的經驗。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評劇的行當是隨著評劇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而逐漸形成的。評劇的前身「蹦蹦戲」曾經歷了「對口戲」、「拆出戲」兩個階段,那時的行當也不象現今這樣分明。經過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評劇成為一個大劇種。評劇的行當,也依據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劇種的行當分類經驗,逐漸形成現在生、旦、凈、丑門類齊全的規模。
「對口戲」的行當是一旦一丑,旦腳稱「上裝」,丑腳稱「下裝」。這種形式系由冀東大秧歌中民歌小調對口唱衍變而來;「上裝」、「下裝」是以第三人稱敘述故事並分別表演劇中人物(如《西廂記》,「上裝」要表演紅娘、鶯鶯、老夫人三個角色)。由於這種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劇中人物來固定著裝和勾畫臉譜,因此他們的最初裝扮是「上裝」(旦腳)彩扮,身著裙襖或彩褲褂,手持摺扇、手帕;「下裝」(丑腳)頭戴氈帽或頭巾,身著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拆出戲」亦稱「三小戲」。系由「對口戲」演變而來,以代言體、單折式、分場式為其戲劇結構基本體制。上演的劇目雖短小,但首尾相接,故事連貫,具有中心人物和配角。至此演員便依據角色人物性格,有了明確的分工,逐步由「上裝」、「下裝」形成「三小」行當,即:小生、小旦、小花臉(丑)。「三小戲」,初以小生、小旦戲為主,丑腳居於次要位置(《回杯記》的王計(家人)為丑扮)。隨著「拆出戲」的劇目不斷增多,所表現生活內容不斷豐富,相應的也出現了老生、老旦、彩旦、打旦等行當。1909至1912年,「拆出戲」經過改革創新,形成了大型地方劇種——評劇(初名平腔梆子戲)。隨著劇目種類的增多,題材范圍的擴展,評劇的表演行當仿效京、梆大劇種行當門類的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並積累了各行當的代表劇目,發展了各行當的表演藝術。
評劇由於歷史較短,又受劇目題材的局限,所以沒有像京、梆大劇種那樣具有駕馭反映帝王將相生活和政治斗爭、軍事斗爭重大內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層官吏、市民階層、農民階層的生活為主,因此各行當的表演藝術(聲腔、技巧),特別是老生、凈、刀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新編歷史故事戲不斷增多,各行當,特別是小生、老生、凈行的表演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
早期評劇只有男、女腳色之分,後逐漸發展成為生、旦、丑三小戲,受梆子和京劇影響,增添行當,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但仍保留了民間小戲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胡為主奏樂器。
[編輯本段]【顯著特徵】
評劇的顯著特徵是貼近生活,劇目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為主。評劇的第一個劇作家成兆才,1919年編寫的《楊三姐告狀》,即以真人真事為素材,久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評劇進入了新的繁榮發展時期,演出了一批受群眾歡迎的現代戲,如小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新鳳霞主演的《劉巧兒》、《祥林嫂》、《小二黑結婚》以及《金沙江畔》、《奪印》、《野火春風斗古城》等。評劇除在東北、華北地區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團體。
[編輯本段]【評劇流派】
評劇原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今天盛行的是東路,流行於河北和東三省,在南方也有廣大觀眾。西路評劇又叫「北京蹦蹦」,是在東路評劇梆子、老調的影響下形成的。它的腔調高亢,板頭豐富,別具風格。辛革命前後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觀眾歡迎,以後瀕於絕跡。1958經中國評劇院發掘整理,始重現於舞台。《花亭會》就是經過整理並由青年演員繼承下來的一出好戲。
評劇流派劃分
月明珠(調):花蓮舫、
倪(俊聲)派:桂寶芬、成國禎、劉子熙、馬連成、張潤時、泰海貴、劉鳳楊、李月樓、楊振邦、艾景全、賈蘭亭、劉小樓(後學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義廷、王鳳池、竇齡童、鄭伯范、孫連芳、呼勛卿、倪偉、杜寶宇等。
李(金順)派:朱寶霞(兼劉派)、花玉蘭、筱麻紅、筱桂花、鮮靈霞(兼劉派)、六歲紅(兼劉派)、李寶順、羊蘭芬、小花玉蘭 小玉霜(退休後改為白派)、宋玉文(後改鮮派)等。
金(開芳)派:李小舫(李岱)、韓少雲、夏青、於筱芳、於筱芬、張暉、宮靜等。
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銀香等。
張(鳳樓)派:張麗華、碧燕燕等。
碧(蓮花)派:花月仙等。
劉(翠霞)派:朱寶霞(兼李派)、新翠霞、鮮靈霞(兼李派)、六歲紅(兼李派)、郭硯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艷玲、筱紫玉,花淑蘭(兼愛派)、董瑞海、張淑敏、小靈霞、筱佩茹(後學筱俊亭)、董美珠、筱美榮(兼愛派)、馬淑華、吳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後改新派)等。
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鳳、筱月珠、李蘭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愛派)、高艷敏、吳博莉(兼劉派)、劉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麗等。
愛(蓮君)派:蓮少君、蓮幼君、蓮小君、蓮雅君、小摩登(錢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蘭(兼劉派)、筱美英(兼劉派)、王曼玲(拜新鳳霞)、王冠麗(已改白派)、張礪雲等。
喜(彩蓮)派:郭硯芳(兼劉派)、喜少蓮、小喜彩蓮、邢韶瑛、李憶蘭、申增麗、張秀琴、孟素潔等。
花(蓮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樓、花楚館、文金舫等。
筱(桂花)派:唐淑蘭,王彩雲
桂(寶芬)派:袁鳳霞、劉小樓、李金銘等。
花(玉蘭)派:小花玉蘭(後轉李派) 小幼蘭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蘭學習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夢)
新(鳳霞)派:張金秋、李曉梅、李憶霞(兼劉派)、李紅霞、谷文月、王曼玲、劉淑琴、戴月琴、劉秀榮、高闖、趙三鳳、王瑾、郭美美等。
鮮(靈霞)派:小鮮靈霞、李秀雲、孫桂榮、宋玉文等。
花(月仙)派:劉淑萍、張淑桂、劉珊、恆紅等。
李(憶蘭)派:劉曉勤、張紅琴、趙丹紅、孔慶玉、劉惠欣等。
魏(榮元)派:韓學門、李維銓(兼馬派)、王文有(兼馬派)、高金元、王傑、孫路陽等。
張(德福)派:張彥生、崔英傑、徐培成、李志華、陳勝利、齊建波、趙立華(兼馬派)等。
馬(泰)派:李維銓(兼魏派)、張彥春、王文有(兼魏派)、趙立華、張文鵬、馬惠民等。
韓(少雲)派:胡桂秋、宋麗等。
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鄭小娣)、李冬梅、王曉萍等。
花(淑蘭)派:解郁文、徐廣琴、王鎮芝、鄭桂芳、張麗華、趙俊芝、馮玉萍、曾昭娟、田敬陽、李娟娟、吳丹陽、艾麗珍、趙繼蘭、張秀雲等。
谷(文月)派:張秀雲、王麗京等。
洪(影)派:孫振宇、陳立行、李煥雙、包連偉、楊繼勉、張俊玲、石文明等。

熱點內容
殘荷插花 發布:2025-09-15 11:29:08 瀏覽:762
邯鄲鑽石荷花 發布:2025-09-15 11:09:31 瀏覽:27
酒吧情人節布置場所 發布:2025-09-15 10:32:38 瀏覽:775
海棠何太後 發布:2025-09-15 10:17:36 瀏覽:686
插花設計法則 發布:2025-09-15 10:14:46 瀏覽:303
七夕運動裝 發布:2025-09-15 10:09:31 瀏覽:549
情人節追著跑 發布:2025-09-15 09:24:42 瀏覽:387
六月丁香色婷婷色基地 發布:2025-09-15 09:20:00 瀏覽:981
海棠奇緣火鍋 發布:2025-09-15 09:19:26 瀏覽:812
海棠粉成分 發布:2025-09-15 09:00:02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