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塢布局
① 結合實際,談談中國園林藝術的特徵
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
園林屬休閑場所,建築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具有使用與觀賞的雙重功能,是園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常在山石、水景和花木陪襯下成為園林的主景,主要包括廳堂、樓閣、亭榭、廊廡、橋梁、齋館以及寺觀、塔幢、宅第、街市等,有些大型的皇家園林甚至把長城、關隘等也仿縮園中,園林建築可以說是集各種建築類型之大成。
廳堂:是園林的主體建築,一般為聚會迎賓之所,帝王宮苑中的殿堂是上朝聽政和接見重臣使節的地方,較之私園中的廳堂更為宏大,但因其在園林中,又比較靈活而富於變化。廳堂的位置往往設在離大門不遠的主要游覽線上,既是園林的主要景點,起觀賞園景的最佳之處。
樓閣:由於一般多為體量較大的高層建築,不僅是遊人登高放遠的佳處,同時也是園林最為突出的景觀。
齋:是園林中修身養性的場所,多設於園林的僻靜之處,常以疊石、植物進行遮掩,結構素雅,以營造一種幽靜的環境。
館:是園林中接待賓客,臨時居住的建築。園林中供起居、宴樂、觀眺、讀書的建築均可稱館,稱謂較為隨意。
軒:古漢語中,"軒"字有高舉飛升之意,作為一種建築形式,軒多有輕盈欲飛的造型,且多置於高敞或臨水之處,令人於下仰觀似有升騰之感。
台:是最古老的園林建築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種高聳的夯土建築,古代的宮殿多建於台之上。古典園林中的台後來演變成廳堂前的露天平台,即月台。
榭:多為臨水建築,一般都突露出岸,架臨水上,結構輕巧,空間開敞。跨水部分由立於水中的石構樑柱支撐,其功能主要用於觀賞水景。
舫:是一種仿船形的建築,又稱不系舟,多建於池邊或水中,是休息、宴飲、娛樂的場所。
亭:"亭者,停也",亭的功能主要是供遊人作短暫的逗留以觀覽園內外景色,也是園林造景點景的重要手段。亭的位置、式樣、大小因地制宜,變化無窮,它們不僅是停歇,其本身也是構成景色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築形式。
廊:廊子的建築形式通透開敞、自然飄逸,不僅有聯系園林中各種建築物,給人停歇觀賞、遮陽避雨的作用,而且為園林增添了美的景色,是中國園林中最富特色的建築之一。
橋:園林中的橋為了游賞的需要,造型變化豐富,藝術性較高。
塔幢:是佛教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也是重要的景觀建築。塔往往建造於曲水轉折處或山之峰頂,以控形勢,也暗含鎮守一方保平安的吉祥寓意。
牌坊、牌樓:是由華表演變而成,華表柱之間加橫梁即為牌坊,若在牌坊結構上加斗拱及屋檐則成為牌樓。園林中的牌坊和牌樓多為建築群的附屬建築,通常坐落在建築或院落的導入部分、道路的轉折或橋頭處。北方皇家園林中牌坊、牌樓的設置較為普遍,以顯示皇家氣派。
城關、街市:在大型的皇家、王府園林中,往往還建有這類象徵軍事和商業設施的景點,以顯示帝王之家"移天縮地在君懷"的宏大氣魄。
牆垣:園林中的牆,造型富於變化和裝飾美,可用來分割空間、襯托景物或遮蔽不良景物等。
精美的裝飾也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園林建築更富於藝術性。
門窗:中國園林中的洞門洞窗,可稱得上是建築與環境藝術結合的高妙創意之作,它不僅使遊人暢通無阻而且使園林景色也暢通無阻,還起到裝飾門牆,美化景觀的作用。
鋪地
中國古園林中所稱贊的"曲徑通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步移景換"等等效果都要靠很好的園路來體現和完成。園林路面和庭院廣場的地面鋪裝,其藝術性之強,往往勝過室內地面。
陳設
廣義的包括了建築中的傢具、字畫、擺設、燈具等所有器物,既是各類園林建築發揮功能的媒介,又起著裝飾美化空間、營造意境的作用,並表達出歷史時代特徵和園林主人的地位品位。傢具陳設以典雅、古樸、自然為上品。在一些大的園林中在室外還有很多的陳設叫做"露陳",下面有高大精美的石雕台座,上面陳設各種寶器珍玩。
② 拙政園採用了哪些構景手法
拙政園採用的構景手法有:亭台樓閣軒榭、以水構景、花木配置、假山池沼。
1、妙在得景:園林建築布局不象宮殿、寺廟和一般住房那樣呈軸線對稱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環境,建築位置要取最好的視線和觀景點,以得體為原則。園林的最大功能是觀賞。實現觀賞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體的人。所以構園重在構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
2、重在曲折: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不同於一般封閉方正的布局形式,盡量避免對稱,要求有曲折變化。如曲徑、曲橋、曲廊等,設計時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園林中兩側都有風景,隨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離延長,趣意加深。由此可見,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據這一原理,園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徑多於主道,則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尋,有泉可聽,有石可留,吟想其間,所謂「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須登,可小立顧盼,故古時多採用磴道。
3、貴在自然:園林之美,貴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築物起「點景」作用,可謂錦上添花,但花終不能壓錦也。基於這一要求,園林疊山理水應盡量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國古代許多疊山家從來主張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園林建築也要與自然環境協調。如明末清初張南恆所主張的平崗小坡、陵阜陂阪等。
4、法在借景:城市園林要素表達出預想的境界,辦法就在於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尋覓借景。
5、奇在隔景:園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別是市園。經常出現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於園內;隔者是屏谷丑於園外。合分本相對而言,亦相輔而成,不隔其俗,難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觀一面者,有能觀兩面者,在乎選擇得宜。
③ 江南百景圖蘇州雕像位置
蘇州府有七座雕像,分別是文星狸、美仁狸、海涌狸、分水狸、通貴狸、白公狸回、彩雲狸答,查找方法如下:
1、首先在蘇州府的桐芳塢內,可以修復第一座雕像文星狸,該雕像可以祝福民宅、水井建築,增加50%的產量,如下圖所示。
④ 拙政園的布局風格以及造園手法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迴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築風格。
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於園中,富有詩情畫意。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
整個園林建築彷彿浮於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春日繁花麗日,夏日蕉廊,秋日紅蓼蘆塘,冬日梅影雪月,無不四時宜人,創造出處處有情,含蓄曲折,餘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4)海棠塢布局擴展閱讀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
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⑤ 拙政園的建築布局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5)海棠塢布局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
⑥ 蘇州園林的建築特點
蘇州園林特點
建築在蘇州古典園林中具有使用與觀賞的雙重作用。它常與山池,花木共同組成園景,在局部景區中,還可構成風景的主題。山池是園林的骨幹,但欣賞山池風景的位置,常設在建築物內,因此建築不僅是休息場所,也是風景的觀賞點。建築的類型及組合方式與當時園主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因而園林建築以其數量之多與比重之大形成為一種突出的現象。一般中小型園林的建築密度可高達30%以上,如壺園、暢園,擁翠山莊;大型園林的建築密度也多在15%以上,如滄浪亭、留園,獅子林等。正因為如此,園林建築的藝術處理與建築群的組合方式,對於整個園林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建築不但位置、形體與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種類頗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靈活變化。建築類型常見的有:廳、堂,軒、館、樓、閣,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數亭閣外,多圍繞山池布置,房屋之間常用走廊串通,組成觀賞路線。各類建築除滿足功能要求外,還與周圍景物和諧統一,造型參差錯落,虛實相間,富有變化。
由於使用性質的不同,建築處理也有不同。廳堂多位於園內適中地點,周圍繞以牆垣廊屋,前後構成庭院,是園林建築的主體。廳堂造型比較高大宏敞,裝修精美,傢具陳設富麗,在反映園主奢靡生活方面,具有典型性。留園五峰仙館、獅子林燕譽堂均為這類例子。可觀賞周圍景物的四面廳,多建於環境開闊和風景富於變化的地點,四周門窗開朗,並繞以檐廊,既可在廳內坐觀,又便於沿廊瀏覽,如拙政園遠香堂。書齋,花廳,環境要求安靜,常與主要景區隔離,自成院落,在建築處理上則另有一種格調。如留園的還我讀書處,拙政園玉蘭堂,前面都有小庭院,雖無山池之勝,但幾株花木,散點石峰,也堪構成小景。至於亭、榭,曲廊,主要供休憩、眺望或觀賞游覽之用,同時又可以點綴風景,所以此類建築多設於山巔,水邊或園林四周,所謂「花間隱榭,水際安亭」就是這種手法的表述。
園林建築的造型與組合,都求其輕巧玲瓏,富有變化,建築形式亦無定製,普通住宅房屋,多用三間五間,惟有園林建築,一室半室,隨宜布置,結構採用斗拱的極少,裝修亦不雕鸞貼金,力求樸素大方。
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大都開敞流通。尤其是各種院落的靈活處理,以及空廊、洞門、空窗、漏窗、透空屏風、桶扇等手法的應用,使園內各建築之間,建築與景物之間,既有分割,又達到有機聯系,融為一體。例如留園古木交柯與石林小院二處,內外空間穿插,景深不盡。
園林建築的色彩,多用大片粉牆為基調,配以黑灰色的瓦頂,栗殼色的樑柱,欄桿、掛落,內部裝修則多用淡褐色或木紋本色,襯以白牆與水磨磚所制灰色門框窗框,組成比較素凈明快的色彩。而且白牆既可作為襯托花木的背景,同時花木隨著日照位置和陽光強弱投影於白牆上,可造成無數活動景面。
園林建築還可以作為造景的手段。不論是對景、借景、或景物的變換與聯系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⑦ 蘇州四大園林的特色是什麼
1、獅子林,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意境。
2、滄浪亭,堂北山巔,綠蔭叢中,有石柱方亭名滄浪亭。下山有復廊景通內外,復廊外側臨水。還有小亭觀魚處和廳屋面水軒,可俯覽園外水景。
3、拙政園,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地區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
4、留園,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麴院迴廊的建築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雲台、冠雲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後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雲峰,兩旁為瑞雲,岫雲兩峰。
北部具農村風光,並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
(7)海棠塢布局擴展閱讀:
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
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台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池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主要景點有遠香堂、枇杷園、梧竹幽居、小飛虹、見山樓、海棠春塢、聽松風處、香洲、荷風四面亭、綉綺亭、雪香雲蔚亭等。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迴,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因是清代末年所改建,有一定的晚清風貌,主要景點有卅六鴛鴦館、宜兩亭、倒影樓、留聽閣、與誰同坐軒、笠亭、浮翠閣、塔影亭、貼水長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