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網花玉蘭花
1. 垂直綠化常用的植物種類有哪些
垂直綠化的植物種類豐富,不下百種。常見的主要有地錦、爬山虎、迎春、凌霄、紫藤、常春藤、扶芳藤、藤本月季、山蕎麥、金銀花、鳶蘿、牽牛花、絡石、木香、葡萄、獼猴桃、五味子等。
一、地錦簡介:
紫藤,(學名:Wisteria sinensis),別名藤蘿、朱藤、黃環。屬豆科、紫藤屬,一種落葉攀援纏繞性大藤本植物。干皮深灰色,不裂;
春季開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十分美麗。紫藤為暖帶及溫帶植物,對生長環境的適應性強。產河北以南黃河長江流域及陝西、河南、廣西、貴州、雲南。
民間紫色花朵或水焯涼拌,或者裹面油炸,製作「紫蘿餅」、「紫蘿糕」等風味麵食。
網路地錦
網路爬山虎
網路迎春
網路凌霄
網路紫藤
2. 宋代發飾發髻主要有哪些特點與形式
宋代發飾發髻延續唐制,有帽、簪、梳、篦,帽制進入宋代已接近尾聲;發髻保留了唐、五代時期的一些髻鬟形式。只是風格趨向端秀。
宋代發飾
婦女騎馬出行戴帷帽,即將席帽四周垂網或加薄紗,用來遮蓋面孔。除此之外還有金釵和翠翹,這是從西北吐魯番地區進入內地的首飾,由於十分貴重,使用范圍比較小,只有貴族婦女佩戴,但一直延用至南宋。宋代的步搖,在頂端加放了珍珠和玉石,經過這樣加工後的步搖,更顯得精巧和俏麗。
宋代首飾業發展很快,官府曾撥金銀數十萬兩進行加工。當時稱首飾為「頭面」,裝飾手段很多,有鑲嵌、點翠、雕刻、燒藍等,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工藝生產過程。桃心形的銀鍾、發飾銀釵和系在綬帶末端的金墜子,都是貴族飾物。當時的平民則要遵照「非命婦不得以為首飾,冶工所用器悉送官」。所謂命婦是有封號者之稱,指皇後以下的宮廷內妃嬪、宮廷外臣下之母、妻。《宋史》中記載,此禁令對命婦無作用,因為禁令對命婦是起保護,這些人不會受限制。
3. 白族生活的習俗
白族的習俗主要有傳統節日、住屋形式、日常禮儀、娛樂活動、飲食習慣這幾類生活習俗。
1、傳統節日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2、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
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3、日常禮儀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
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
4、娛樂活動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盪鞦韆:白族山區森林密布,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采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盪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
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桿架綁扎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盪,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5、飲食習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
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
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3)絲網花玉蘭花擴展閱讀:
1、白族分布地
白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白族的族源地、祖居地和主要聚居地,約有80%的全國白族聚居於此。
此外,雲南昆明、麗江、怒江、迪慶、保山、玉溪、楚雄、文山、臨滄等州市都有白族聚居區。湖南省張家界、湘西,貴州畢節、安順,四川涼山等地也都有白族分布。
2、白族支系
白族有民家、勒墨、那馬三大支系,聚居於洱海區域、貴州、湖南等地的為民家人,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勒墨、那馬則散居於怒江流域蘭坪、維西、福貢等縣,經濟文化水平與鄰近的怒族、傈僳族相近。
白族各支系之間在語言上有較大差異,風俗習慣也稍有不同。由於地域分布上的差別,白族各支系分別與周圍的民族相互融合、互相往來,也就形成了各支系之間的差別。
4. 形容翡翠的詩句
1、《無題》——唐代李商隱
裙衩芙蓉小,釵茸翡翠輕。
譯文:那女子的裙衩上綉著精緻小巧的芙蓉花,翡翠釵如翠鳥尾上羽毛的形狀。
2、《醉蓬萊·壽郁梅野》——宋代伍梅城
翡翠屏間,琉璃簾下,綵衣明媚。
譯文:翡翠屏風,琉璃簾幕遮擋曼妙身姿,換上一身鮮艷的新衣。
3、《柳州寄丈人周韶州》——唐代柳宗元
梅嶺寒煙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鱅。
譯文:遙望韶州方面的梅嶺,如藏在煙霧之中的翡翠,近看秋日的柳州河水,偶爾可見怪魚鰅鱅浮上來。
4、《楊柳枝二十韻》——唐代白居易
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
譯文:小嘴張開就像綻破的櫻桃,低低的雲鬢上懸掛著翡翠發飾。
5、《江都》——唐代羅隱
九里樓台牽翡翠,兩行鴛鷺踏真珠。
譯文:在繁花似錦的樓台亭閣上捧著美麗動人的翡翠,看著天上的兩排鴛鷺腳下踩著的似珍珠。
6、《雜曲歌辭·遠別離二首》——唐代令狐楚
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簪。
譯文:閃著玳瑁光澤的鴛鴦鞋,金子點綴的翡翠簪子。
5. 求明代宮廷妃子以及宮女的衣服的名字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於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
古代留存至今的資料中,大部分是宮廷中命婦著裝形象。命婦著霞帔時,在用色和圖案紋飾上都有規定。一般在大紅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掛霞帔時,要用深青色綉花霞帔,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如下分別列數。
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綉雲霞翟紋(即長尾山雉)。
三、四品命婦霞帔用金綉雲霞孔雀紋。
五、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鴛鴦紋。
六、七品命婦霞帔用綉雲霞練鵲紋。
八、九品命婦霞帔用綉纏校花紋。
禮服:
褘衣:為皇後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後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到了清代,這種服裝更加流行,並不斷有所變革,後來的馬甲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加工改制而成的。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凡命婦所穿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規定,大體分禮服及常服。皇後常服為戴龍鳳珠翠冠、穿紅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紅羅長裙,紅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龍鳳飾,衣綉有織金龍鳳紋。
鳳冠是一種以金屬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成為太後、皇太後、皇後的規定服飾。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後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另一種是普通命婦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綴龍鳳,僅綴珠翟、花釵,但習慣上也稱為鳳冠。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沒有什麼差別,只是在年輕婦女中間,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6. 絲網花常用的鐵絲是多粗的
絲網花常用的鐵絲是根據你要做的花朵的大小來定鐵絲的粗細,不是一根鐵絲大小通同的。
比如:白玉蘭、百合花、牡丹花等用22#鐵絲;
玫瑰花、鬱金香、向日葵等用24#鐵絲;
梅花、桃花、三色堇等用26#鐵絲。
所以根據你想要做的類型來准備吧,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