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花憶
❶ 讀了周恩來的故事,你一定深有感觸。把你的感觸寫下來,讀給大家聽:
周恩來太偉大了
❷ 與海棠花憶、戲子無情等一起出來的歌還有哪些
與海棠發育戲子無情等一起出來的歌還有哪一些這個人在網上搜索一下有關音樂資料就知道了
❸ 白楊作者抓住了什麼和什麼描寫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白楊禮贊》 《白楊禮贊》 教學目的: 1. 通過課文學習,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徵手法。 2. 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的表達作用。 重點難點: 1. 托物喻義散文的特點是重點之一。 2. 象徵主義的寫作手法是重點之二。 3. 難點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問句。 教學過程: 一、做好字詞預習 1. 讀准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大氈子(zhān) 開墾(kěn) 主宰(zǎi) 坦盪如砥(dǐ) 潛滋暗長(qián) 秀頎(qí) 無邊無垠(yín) 諸如(zhū) 倦怠(dài) 婆娑(suō) 懨懨欲睡(yān) 丫枝(yā) 暈圈(yùn) 虯枝(qiú) 參天(cān) 初融(rónɡ) 2. 解釋下列詞語。 (1)視野:視力所及的范圍。 (2)黃綠錯綜:黃土地和綠植被縱橫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學素養深的人偶然間所得到的。語出陸游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無邊無垠:沒有地域的界限,廣闊無邊的意思。 (5)倔強:(性情)剛強不屈。 (6)縱橫決盪:縱橫馳聘,沖殺突擊。 (7)楠木:常綠喬木,木質堅實,是貴重的木材。 (8)秀頎:美而高。頎,高。 二、導入 1. 作家作品簡介: 茅盾(1896—1981)中國現代進步文化的先驅者,偉大的革命文學家、文化活動家、社會活動家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桐鄉烏鎮人。1928年發表第一部小說《蝕》,10月東渡日本與黨失去聯系,1930年回上海後和魯迅一起參加左聯、反擊國民黨文圍剿。抗戰期間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編《文藝陣地》雜志。1940年到延安魯藝講學,後又到重慶、香港等地,堅持和平,反對內戰,反獨裁。1948年到達大連,後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並籌備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中國文藝聯合會副主席、作協主席。建國後歷任文化部長,全國人大代表,歷屆全國政協常委、四屆、五屆副主席。1981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恢復他的黨籍。和魯迅、郭沫若一樣,茅盾是中國文壇上燦爛的明星。為我國革命文藝和文化運動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鋪子》《風景談》《白楊禮贊》等。 2. 什麼是象徵手法? 在文藝創作中,象徵主義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區別:(1)比喻可以用於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狀,而象徵只用於表示有關人類的品質或人類組織的性質,而且也都從本質特徵上考慮。(2)一般的比喻,其喻體在全篇文章中不佔主要地位,它並不是文章的主要題材,如果這類喻體在文章中佔了主要地位就稱為象徵體了。這種手法也稱為象徵手法了,這是個重要的區別標志。(3)比喻適用於各類文體,象徵一般只適用於抒情作品。 《白楊禮贊》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濃郁象徵色彩的散文。它蘊藏著詩一樣的情愫,使一個客觀對應物——白楊樹,在精湛的藝術描寫中賦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細膩的白楊樹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細節描寫組成了一組組象徵性的意象群。這一切在學習本課時都應當引起同學們的注意。 三、分析課文 1. 讀一讀課文,思考並回答,這篇散文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麼?全文的中心又怎麼概括? 討論、明確。全文可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點題,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領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轉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從正反兩面寫人對高原景色的感覺,襯托出白楊樹,用肯定的語氣再度贊揚白楊樹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運用先總後分的寫法,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氣質,以否定句式,強調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樹。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揚先抑,虛抑實揚的手法,贊美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然後用排比句,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揭示中心,點明意義)。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運用對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於頑固派的觀點,又一次直抒對白楊樹的贊美和崇敬之情。與文章開頭相呼應。 中心:本文採用象徵手法,抓住白楊樹的外形特徵,借白楊樹的不平凡的形象,贊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農民,歌頌他們質朴、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抒發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頌的感情。 四、重點難點探究 1. 看一看文中多處出現的「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說一說它「不平凡」的含義。 討論、明確。課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極普通」,(極普通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偉大寓於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偉大,極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楊樹是一種「極常見」和極易生長的樹,它當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內在美來說,它是不平凡的。 2. 提問:全文抒情線索是什麼? 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3. 課文第二部分寫高原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明確。寫白楊樹前先寫高原,目的有兩個。其一交代白楊樹的生長環境,襯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寫陝甘寧邊區這個抗日根據地,為後文揭象徵意義作鋪墊。 4. 動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體現白楊樹外形、色彩、風格的詞,並把它們標記下來。想一想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詞是哪個。它的含義又是什麼? 討論、明確。外形:「筆直」,干;「絕無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絕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葉;色彩:「銀色」「淡青色」;風格:「倔強」,「直」「不折不撓」「力爭上游」。最關鍵、最重要的詞是「力爭上游、倔強挺立」它表現了白楊樹不僅外形美,內在的精神更美。 5. 讀一讀第四部分,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動手畫出文中排比句,反問句。看一看句法有何變化。 討論,明確。句法變化是①只覺得②不想到③竟一點也不聯想到 ④又不更遠一點想到。句法中有異。點破象徵意義。 (2)提問:這四句排比句和反問句連用,意思怎樣加強? 討論、明確。①讓人由樹聯想到什麼②讓人由白楊樹的朴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北方農民。③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衛家鄉的抗日軍民。④由白楊樹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由外向內,層層深入。 (3)提問:第7自然段用擬人和對比給白楊樹以高度的評價,這是先抑後揚的寫法。具體說說怎麼抑又怎麼揚? 討論,明確。兩個「沒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楊樹的美,這是欲揚先抑。「但是……偉丈夫」筆鋒一轉,則是變抑為揚。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偉丈夫」,兩詞一對比更突出了白楊樹與眾樹的不同。先抑後揚,贊美由樹到人。 (4)提問:白楊樹象徵了什麼? 討論,明確。白楊樹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朴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 6. 讀讀第五部分,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提問:「楠木」象徵了什麼?作者寫它的目的是什麼? 討論,明確。「楠木」象徵了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諸如國民黨反動派)作者寫它的目的是為了以樹比樹(白楊樹和楠木),人比人(北方農民和國民黨反動派),以達到藝術效果的一致、諧調和完整。 (2)提問:「那也是直挺秀頎的」意思是什麼? 討論,明確。這句話形褒實貶,意思是楠木雖也有高高挺立的風姿,卻自居高貴,缺乏內在的美,一語雙關,指樹實指人——「賤視民眾」(國民黨反動派)的人。 (3)提問:把白楊樹和楠木進行對比用意如何? 討論,明確。這對比①表達了作者對賤視民眾的頑固倒退的國民黨反動派,表示憤慨、鄙棄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題③高昂的贊美白楊樹,形成首尾呼應,結束全文。 五、課文語言特點是什麼? 特點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於變化。尤其是譴詞用字更注意形象貼切。如用「無邊無垠」寫高原的「大」;用「坦盪如砥」寫高原的「平」;用「黃綠錯綜」寫高原的「色」;用「偉岸」「挺拔」「參天聳立」寫白楊樹的高大等等。 六、總結 《白楊禮贊》是我國現代散文園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遺產。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結構嚴謹完美,藝術魅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表現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禮贊」白楊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筆細描的白楊樹外貌,是作者筆下的白楊樹賴以生存的「景」——黃土高原。這篇散文能夠廣為傳誦,與它的「神不散」有很大關系。結構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攏,線索清晰,層次井然,作者淋漓盡致的抒情,一切都讓白楊樹的神韻風采活現於我們的面前。真是一篇難得的好範本。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托物抒情的寫法。 2. 理解飽含深情的句子。 重點、難點: 1. 重點: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真摯的愛情。 2. 難點:理解含蓄地表達情感的句子。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設想: 1. 學生課下查找有關周恩來與鄧穎超的資料,如查閱書刊、與長輩交談、上網等,了解有關周恩來的故事,加深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感情。 2. 通過反復朗讀與探究,了解作者的情感與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該文寫於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廳海棠花盛開之際。84歲高齡的鄧大姐觀賞西花廳海棠花時,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後由身邊工作人員整理而成。今天我們來學習她的《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以表達對這位傑出女性的紀念和緬懷。 二、學生講述周恩來與鄧穎超的事跡 教師補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概括能力) 作者借海棠花回憶與周恩來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表達深切的思念之情。 2. 教師:同學們在概括的過程中已經大體了解文章思路 ,請同學們劃分一下段落。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見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發對周恩來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憶和周恩來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發思念之情,結束全文。 四、分析第二部分 1. 作者深情地回憶和周恩來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為什麼從西花廳的海棠花寫起?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因為海棠花是周恩來的心愛之物,在海棠樹前留下了周恩來的足跡和身影,留下了兩人許多美好的回憶,睹物思人,勾起對與周恩來共同生活的點點滴滴的回憶。 2. 作者回憶了與海棠花相關的哪些片斷?能否加個小標題?每個片斷最感人的地方在哪裡?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討論並歸納: 第一個片斷:因花而居。因為愛海棠花,就選定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這部分詞用得很精彩「偶爾」「就」「整整」,表明對海棠花的喜愛非常執著,也說明了兩人的愛情非常堅貞。 第二個片斷:賞花。細致描繪了周恩來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常抽幾分鍾有時獨自駐足觀賞,抬頭看了又看,以此得以稍稍休息,有時與鄧穎超並肩賞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彷彿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長漫長的。」 因為深愛對方,所以過去的回憶彷彿就在眼前那麼清晰,所以說「短暫」;但愛人離去,思念之情與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長的。 第三個片斷:寄花。鄧穎超為遠在日內瓦的周恩來剪了一枝海棠花,壓在書本里,通過鴻雁傳情,表達她的思念,體貼之心。 這段寫得頗為真摯動人,這對革命的伴侶,他們愛得那麼真,那麼純,令人動容。 第四個片斷:花開人已逝。「我認為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飄進了黃河、長江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 這句話寫出了作者對周恩來的無限敬意,寫出了周恩來並沒有離開我們,他正為我們的國家,為全人類的進步事業繼續工作著,祖國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周恩來同志永遠活在鄧穎超的心裡,也永遠活在中國人民,世界人民的心裡。 五、分析課文第三部分(7-9) 1. 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 學生討論並歸納: 第7段:概述「我們」的愛情總是和革命交織在一起。 第8段:詳細寫了在革命斗爭中的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 第9段:二人簡單而樸素的結合。 2. 討論、 探究 (1)找出文中鄧穎超與周恩來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奮斗的句子,體會其思想感情。 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那樣,一同上斷頭台。我們都下定決心,願為革命而,灑熱血、拋頭顱,在所不惜。我們的愛情總是和革命交織在一起。只是為著我們共同的斗爭,發揚愛國主義,追求新思潮,追求進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為共產主義奮斗。文中多次出現「我們」的共同理想,為共同理想奮斗的句子,這說明了「我們」之間的關系是同志、戰友、伴侶的關系,「我們」始終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為什麼用大段的文字寫周恩來同志曾主張獨身主義,而「我」也對婚姻抱悲觀的想法?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為了革命事情也無暇談及個人問題,說明兩人的交往全是為了革命事業,沒有任何個人的目的,它使兩個抱定獨身的青年走到了一起,從友誼發展到愛情。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進步學生組織的「覺悟」起到了什麼作用? 說明兩人相識的時代大背景,作為進步的熱血青年,他們為了反帝,反封建、反賣國賊,為了救亡圖存他們走到了一起來,在那個年代註定了他們的愛情要與革命交織在一起,註定了他們要共同出生入,患難與共。 (4)文章的結尾句,作者為什麼稱周恩來為「同志,戰友,伴侶」? 明確:他們都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為理想而獻身的崇高精神,所以稱「同志」;他們的一生都在為革命理想而奮斗著,所以是「戰友」;他們是兩個相似思想的共產主義革命者之間的終身結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侶。 六、精選段落和語句朗讀,品味本文的語言 1. 春天到了,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來了。(句中加點的「又」字用得好在哪裡?) 一個「又」字,包含著無限深意,觸發了作者對已經「走了十二年」的看花人的深情追憶。 2. 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花下樹前,彷彿你仍在我們中間。(朗讀這句話,體會字里行間飽含著的深情。) 海棠花是楚楚動人的,而由此引出的周恩來與鄧穎超之間的故事,恐怕比它還要動人。看到這蘊含著深情厚誼的海棠花,就會使人們引起許多美好遐想。 觸物生情,追憶「看花的主人」。 七、小結 1. 運用融情於事和直接抒情等多種抒情方式抒發的情感。 2. 語言樸素自然,深摯感人。從全文的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婦女運動領導的鄧穎超具有堅強,剛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細膩,深沉的一面,它並不一味沉緬於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憶之中給我們以鼓舞,以力量、以啟發。 3. 運用托物抒情的寫作方法。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鍾) 一、基礎知識: 1. 給下列粗體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1)甬( )道_____________ (2)鴻( )雁_____________ (3)在( )所不惜_____________ (4)患( )難與共_____________ (5)不屈不撓( )_____________ (6)浮想聯翩( )_____________ (7)果實累累( ) 2. 解釋下列詞語。 (1)中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共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泰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風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闊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澎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形近字注音組詞: 瓣( ) 慓( ) 遇( ) 辮( ) 縹( ) 偶( ) 辯( ) 飄( ) 藕( ) 辨( ) 瞟( ) 隅( ) 4. 多音字注音組詞: 悄( ) 惡( ) 秘( ) 悄( ) 惡( ) 秘( ) 惡( ) 二、課內閱讀: 海棠花現在依舊開得鮮艷,開得漂亮,招人喜愛。它結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紅海棠,開紅花的結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秋後在海棠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把它摘下來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醬,吃起來非常可口。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鍾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著頭看了又看,從它那裡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後又去繼續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彷彿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並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十二年以前。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長漫長的。 海棠花開的時候,叫人那麼喜愛,但是花落的時候,它又是靜悄悄的,花瓣落滿地。有人說,落花比開花更好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你喜歡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在你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時候,我們家裡的海棠花正在盛開,因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開著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壓在書本里頭,經過鴻雁帶到日內瓦給你。我想你在那樣繁忙的工作中間,看一眼海棠花,可能會使你有些回味,這樣也是一種享受。 1. 請畫出第(1)段中對海棠進行描寫的語句,並體會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2. 第(2)段中「十二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長漫長的。」這句話是否矛盾?為什麼? 3. 文中所引「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一詩句出自何處?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是通過什麼來組織全文的?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對直接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抒發出來有什麼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找出文章中飽含深情的句子抄寫在下面,朗讀並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❹ 有張圖片,題目是周恩來寫給鄧穎超的情話 內容是:周說,你的信,太過官方都不說想我。出自哪本書
出自《周恩來鄧穎超通信選集》。
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費虹寰、趙春生、劉春秀編著的,共搜集了周恩來和鄧穎超之間來往的74封書信。
內容是:
周:你的信太過官方,都不說想我。
鄧:周總理是大忙人,哪有時間來想我。
周:閑人怎麼知道忙人多想閑人。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鄧: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千。
周:我這一生都是堅定不移的唯物主義者,唯你,我希望有來生。
(4)海棠花憶擴展閱讀
周恩來和鄧穎超相識於1919年五四運動中。在這場反帝反封建和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中,周恩來和鄧穎超脫穎而出。周恩來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鄧穎超作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執委兼講演隊隊長也非常活躍。9月16日,他們還一起加入了由周恩來等發起組織的青年進步小團體——覺悟社。
鄧穎超在《從西花廳海棠花憶起》一文中曾非常形象地談到她和周恩來確立戀愛關系時的情況:「我不曾想到,在我們分別後,在歐亞兩個大陸上,在通信之間,我們增進了了解,增進了感情,特別是我們都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為共產主義奮斗。3年過去,雖然你寄給我的信比過去來的勤了,信里的語意,我滿沒有在心,一直到你在來信中,把你對我的要求明確地提出來,從友誼發展到相愛,這時我在意了,考慮了。經過考慮,於是我們就定約了。」
❺ 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是回憶性散文嗎
對,本文是一篇追憶性的文字,由西花廳的海棠花觸發對過去有關人物和事件的回憶,把已經逝去的情景再現在我們面前,記敘了他們在西花廳共同生活的日子和他們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表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和忠貞不渝的愛情。
❻ 人民公園的海棠花幾代人的回憶哈
三代人。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連日來人民公園里的1500餘株海棠花已經陸續進入了最佳觀賞期,一眼望去猶如漂浮的紅霞為市中心平添了一抹靚麗的色彩,這些天人民公園海棠園吸引了眾多的市民遊客乘著春光明媚前來游園賞花先睹為快,今年的海棠花海中,還鑲嵌著鬱金香品種,使賞花也有了中西合璧元素,現場還有盆栽海棠花出售,讓市民點綴家居環境。
❼ 首界莫愁湖海棠花節是那一年
摘要 主要活動有:開幕式、海棠新品種及海棠盆景展、「海棠花的記憶」徵集老故事、「我的海棠緣」徵集海棠花會歷屆照片、莫愁湖楹聯書寫徵集、「小手繪海棠」繪畫、萬人相親會、「美麗夢工場」攝影大賽等。海棠花會將全方位地宣傳、展示莫愁湖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將帶動區域特色旅遊的進一步發展。
❽ 海棠花憶起艷麗的色彩和馥郁的香氣而深受人們喜歡對罵
不對,海棠花不香。
海棠花是以其艷麗的色彩和婀娜多姿的體態而深受人們喜歡,文化底蘊深厚,極具觀賞性。
❾ 求一首歌 女生唱的 很輕快
嘴巴嘟嘟!!來詞:余恆自峰,曲:余恆峰。唱:劉子璇。這首歌唱腔輕快!唱的朗朗上口,讓人聽了心情愉快,聽著非常舒服!!簡單易學。感情豐富。真的很好聽,聽了一次就愛上了!!喜歡的話可以學一下!!!在酷狗上可以搜到。。歌詞:春風吹,吹開花枝上枝頭,我送你到江南區北野,你說等著你,素描那雪季。回來和我對坐泡茶去。又是一季花開枝上頭,我等你在江南拱橋夜,用琵琶想你,彈奏春夢季,歸途遙遠弦斷夢已去。你說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嘟一下你就回來呀。你說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嘟一下花就會開呀!!你說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嘟一下等你回來呀!
❿ 《懷念西府海棠》閱讀
一、試聯系文章內容概括「四人幫」一夥為什麼要鏟除兩個西府海棠?
答案:
1、"四人幫"一夥認為養花是修正主義,會玩物喪志;
2、「四人幫"一夥是大奸慝,違背人性,欲把一切美好的東西鏟除凈盡而後快。
二、文中多處寫到了古今名人對海棠花的喜愛,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答案:
一方面說明愛美是人的天性,海棠花給人間增添美麗,自然得人們的喜愛:另一方面又將人們對滴棠花的喜愛和「四人幫」-伙的倒行逆施進行鮮明的對比,說明他們違背人性,不得人心。
三、文中劃線的句子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
這段文字主要運用了擬人和想像的手法。作者賦予西府海業以人的感情,將其被毀說成是「含冤逝世";同時想像翠柏如果有知,也會為擠佔西府海業之地而感到抱歉,從而憤怒地控訴了「四人幫」一夥破壞關好亭物的罪惡行徑。
四、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試探究作者在回憶西府海棠的過程中內心經歷了那些變化?
答案:
1、幻覺中眼前的兩棵翠柏成了兩株海業,作者沉醉其中。
2、幻覺消失,作者變得茫然、管然。
3、回憶海棠被毀,作者感到痛心、憤低。
4、面對現實,作者感到失望、傷感。
(10)海棠花憶擴展閱讀
原文:
暮春三月,風和日麗。我偶爾走過辦公樓前面。在盤龍石階的兩旁,一邊站著一棵翠柏,渾身碧綠,撲入眉宇,彷彿是從地心深處湧出來的兩股青色的力量,噴薄騰越,頂端直刺蔚藍色的晴空。
其氣勢雖然比不上杜甫當年在孔明祠堂前看到的那一些古柏:"蒼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然而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內心裡溢滿了力量。我顧而樂之,流連不忍離去。
然而,我的眼前驀地一閃,就在這兩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現了兩棵西府海棠,正開著滿樹繁花,已經綻開的花朵呈粉紅色,沒有綻開的骨朵呈鮮紅色,粉紅與鮮紅,紛紜交劃,宛如半天的粉紅色彩雲。
成群的蜜蜂飛舞在花朵叢中,嗡嗡的叫聲有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這色彩和聲音吸引住,沉醉於其中了。眼前再一閃,翠柏與海棠同時站立在同一個地方,兩者的影子重疊起來,翠綠與鮮紅紛紜交錯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