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工筆海棠

工筆海棠

發布時間: 2022-05-16 15:45:48

⑴ 喻慧的主要成就

1960年 生於南京; 1984年 江蘇省國畫院畢業留院; 1985年 《櫻》在《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獲鼓勵獎;
作品入選「全國青年美術展覽」,獲優秀獎; 1986年 參加「江蘇省、市畫院聯展」及「江蘇省國畫院赴日畫展」 ;
應邀赴美國駐廣州領事館文化處舉辦「南京四位畫家展」; 1987年 參加「江蘇省國畫院三行畫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江蘇省國畫院十四人畫展」 ;
作品《暮時林間風》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8年 參加「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優秀獎; 1989年 《南國新雨後》在《三樂杯全國青年書畫精英賽》獲優秀獎;
創作作品:《篁曲》、《離離原上》;
作品「省百家中國畫展」,獲一等獎; 1990年 創作作品:《雨霖霖》、《啟明》;
作品《正午》參加「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獲二等獎; 1991年 創作作品:《正午》;
《喻慧花鳥畫集》出版;
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花鳥畫邀請展」; 1992年 創作作品:《秋紅》、《秋荷》;
《收藏天地》第34期,訪談、作品刊載;
作品參加「第一屆全國花鳥畫展」; 1993年 創作作品:《竹林珍禽》;
《江蘇畫刊》第34期,作品刊載; 1994年 創作作品:《黃昏雨後》、《醉紅》、《林中閑步》、《南國樹樹熟枇杷》、《秋歸》、《南《果紅雀啼》、《掠影》;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 ;
作品《夏蔭》參加「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獲三等獎; 1995年 創作作品:《果香》、《秋梧》、《花間課》、《楚天夢啼》、《夏日繁蔭》、《早》、《菊放清秋》;
《江蘇花鳥畫集》,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華女畫家作品展」; 1996年 《秋桐》在《中國工筆畫·當代卷》參展;
創作作品:《斜陽林深》、《果熟之一》、《果熟之二》、《果實》;
文章著作:《逍遙與局限》;
作品刊錄《海峽兩岸畫家作品——梅花集》;
參加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全國花鳥畫學術研討會」; 1997年 創作作品:《疏野星暗》、《月明秋晚》、《清清玉蘭》、《玉蘭花開》、《野花遍地》、《日落鳥歸》、《秋野》;
在英國倫敦達比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作品參加「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展」獲優秀作品獎;
參加「大田書畫交流展」; 1998年 第四屆中國工筆畫大展;
創作作品:《草暖春寒》、《海棠》、《海棠香自有》、《閑花》、《春分》、《繁花》;
文章著作:《邂逅音樂》、《訪亞記》;
《中國花鳥畫》1998第3期,作品刊載;
《中國當代精英畫家——工筆畫精品集》,作品收錄;
《首屆江蘇省美術節中國畫大展傷作品集》,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江蘇省美術節大展」獲銅獎; 1999年 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竹雀圖》在《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99雙慶畫展》參展;
創作作品:《秋蟲》、《竹》、《醉秋風》、《浮雲》、《暮色蒼茫》;
《江蘇有線電視台藏畫集》,作品收錄;
參加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作品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 ;
作品參加「江蘇省美術五十周年作品展」 ;
作品《山風》被上海美術館收藏; 2000年 創作作品:《野草》、《深秋》、《百合谷》、《梨花斑鳩》、《玉蘭花開》;
《當代江蘇書畫精品選》,作品收錄; 2001年 在南京新世紀「另一道風景」、三八女性藝術展參展;
創作作品:《紛紛海棠》、《海棠依舊》、《芙蓉引蝶》、《牡丹》、《花》、《芍葯》、《枇杷果熟》、《粉牡丹》、《寒露》、《晚香黑鳥》、《多雨時節》、《夾竹桃之一》、《夾竹桃之二》;
舉辦美國丹佛亞洲協調議會「喻慧畫展」;
作品獲「新江蘇畫派中國畫大展」金獎; 2002年 《紛紛海棠》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六十周年 江蘇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獲銅獎;
創作作品:《遠客》、《玉蘭花開》、《邀落日》、《庭園清客(一)》、《庭園清客(二)》、《庭園清客(三)》、《夏園掠影》、《不勝輕風》、《丹柿引雀》、《悠閑處》;
《扇面畫技法》,作品收錄;
《慶祝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成立十五周年——江蘇省花鳥畫提名展》,作品收錄; 2003年 創作作品:《狗尾草》、《赭岱》、《舞鶴》、《秋水》、《春山》、《山水小景》、《蝶棲(大冊頁)》、《菊(大冊頁)》、《四季之一月》、《四季之二月》、《四季之三月》、《四季之十月》、《四季之十一月》、《四季之十二月》、《秋涼》;
文章著作:《藝術的慰藉》、《夏日繁蔭》;
《美術》2003第4期,評論,作品刊載;
獲得江蘇省「七彩世紀」大展金獎;
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 2004年 獲2004年省文化廳先進工作者;
《掠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獲優秀獎;
《舞鶴》在《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獲評委個人提名獎;
創作作品:《桃之灼灼》、《凝望》、《絮語》、《白堊紀》、《立秋》、《紅茶花》、《丹柿如意》、《秋鳴》、《小園》、《梨花》、《寒雀》、《跳躍的貓》、《風生一任飄》、《竹風》、《彩蝶》、《掠影》;
《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畫刊》2004第11期,作品刊載;
《江浙滬中國畫作品集花鳥篇》文章,作品收錄;
作品《掠影》獲「第十屆全國美術展覽」銀獎;
作品獲「傅抱石水墨三年展」評委提名獎;
作品個展在南京可一畫廊舉辦;
作品《掠影》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2005年 《掠影》在《中國美術之今日》展參展;
在當代百名書畫藝術英才;
《乘風舊游》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不是梨花飄樹》在《當代百名書畫藝術英才作品展》參展;
《秋風初起》在《2005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參展;
《鶴》在《江蘇省花鳥畫大展》參展;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科學與藝術獲優秀人民藝術家;
創作作品:《秋芙蓉》、《滇蘭----雪》、《滇蘭----風》、《滇蘭----花》、《茶花》、《清》、《夜來香》、《玉》、《夏天》、《櫻花》、《素心建蘭》、《偎依》、《碧桃飛蝶》、《碧桃》、《野菊》、《冰》、《牡丹》、《紅牡丹》、《墨牡丹》、《芙蓉》、《潔》、《薰衣草》、《兔耳蘭》、《墨蘭》、《盛菊》、《斑鳩》、《鳶尾花》、《黑鳥》、《(畫世界)大犀鳥》、《夏竹閑趣圖》、《春至》、《冬至》、《夏夢》、《秋風》、《乘風舊游》、《冬語》、《夏眠》、《杏花》、《石容依舊》、《花團》;
《當代中國畫名家系列展覽之金陵八家》作品收錄;
《美術觀察》2005第8期,評論、作品刊載;
《工筆飛鳥集萃》,作品收錄;
《當代工筆名家精品系列——工筆牡丹集萃》,作品收錄;
參加「百家金陵畫展」 ;
作品個展在杭州舉辦;
獲得國家科學院科學技術獎——優秀人民藝術家稱號; 2006年 《凝望》《夏夢》在《中國江蘇現代水墨畫展》參展;
創作作品:《蘭花》、《小雪素》、《小憩》、《紅舌蓮瓣蘭》、《園中小景之二》、《天外》、《春語》、《如意圖》、《桃之夭夭之一》、《桃之夭夭之二》、《蘭》、《飛》、《寒秋》、《芳意千重》、《歸》、《故宮》、《頤和園黃昏》、《蝶》、《雙蝶》、《飛離》、《寒深風竹圖》、《春桃》、《秋唱》、《蓮瓣素心》、《春建》、《紅舌蓮瓣》;
文章著作:《歐洲記游》;
作品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
被評為江蘇省宣傳部「五個一人才培養工程」; 2007年 創作作品:《枇杷》、《雪中茶花》、《回望》、《獨游》、《夾竹桃》、《流翔》、《桃紅》、《暫佇》、《蝶飛》、《蔓陀羅花》、《碧桃》、《歲歲不知春》、《一庭清冷》、《蝶(一)》、《蝶(二)》、《影子(一)》、《影子(二)》、《影子(三)》、《影子(四)》、《寒山》;
《美術天地》2007第2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美術天地》2007第3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美術天地》2007第5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藝術名家》2007第5期,作品刊載;
《藝術名家》2007第8期,作品刊載;
《中國當代畫家叢書》作品收錄;
《筆墨新旅江蘇萬里寫生作品集》作品收錄;
《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大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走向輝煌——江蘇美術館新館落成特展集》作品收錄;
《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刊錄;
《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全國畫院名家扇面藝術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東方畫壇》,文章、作品刊載;
《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作品收錄;
《當代畫史,名家經典作品集——花鳥卷》作品收錄;
《彤管流芳——寧、京、蓉著名女畫家聯展》,作品收錄;
《非常筆墨——當代名家作品集》,作品收錄;
《學院·經典——全國美術院校工筆畫名家作品集》作品收錄;
參加「百家金陵畫展」 ;
參加中國美協舉辦聯合國「同一個世界」大型創作考察活動,作品被奧林匹克委員會收藏;
參加「中國花鳥畫提名展」 ;
在省文化廳「筆墨新旅」畫展中獲獎; 2008年 創作作品:《山谷清幽》《春天》《桃花源》《風中》《青鳥》《荷》《春雨梨花》《蒲公英》《小荷(水墨)》;
《花鳥畫研究》2008第4期,作品刊載;
《畫刊》2008第11期,作品刊載;
《2008第三屆中國美術雙年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藝術視界》,作品刊載;
《中國百名書畫家提名展》,作品收錄;
《二十一世紀翰墨名家——花鳥卷》作品收錄;
《中國當代傳世名畫全集——花鳥卷》,作品收錄;
《奧運情、翰墨緣——江蘇省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集》,作品收錄;
《江蘇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大展》,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
任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9年 創作作品:《九鶴祥瑞圖》、《本草綱目---柿子》、《本草綱目---槐花》、《本草綱目---枇杷》、《本草綱目---薺菜》、《本草綱目---夾竹桃》、《本草綱目---石榴》、《風中》、《長空》、《一路平安》、《迷蝶》、《春塘曉煙》、《歸兮來兮》、《朝去暮飛還》、《玉玲瓏》、《錦上添花》、《花間課》、《年年棲青枝》、《皎皎玉蘭花》;
《2009中國花鳥畫大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謝稚柳百年名家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齊建秋點評中國書畫市場》;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花鳥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收錄;
《藝術沙龍》2009第2期,作品刊載;
《2009水墨精神,名家集萃》作品收錄;
《品格——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城市生活小品展》作品收錄;
《中國當代美術家迎建國六十周年作品集》,作品收錄;
《彤管流芳——「三月畫會」第七回女畫家精品聯展》作品收錄;
《丹青世界》2009第5期,作品刊載;
《美術》2009第3期,文章、作品刊載;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省優秀美術作品集》,作品收錄;
《時代多嬌——建國六十周年江蘇美術作品匯展集》,作品收錄;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書畫發展高層論壇名家展》,作品收錄;
《中國國家畫院2008收藏作品集》,文章,作品收錄;
作品獲「全國百家金陵藝術展」金獎; 2010年 文章著作:《桃花》;
《慶祝文化促進協會成立邀請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慶祝婦女節100周年女性藝術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俏麗BOSS》雜志:訪談、作品刊載;
《中國新藝術三十年》,作品收錄;
《藝術名家》,作品刊載;
《畫風》,評論,作品收錄;
12月:12日,諸子2010至真至美喻繼高、喻慧父女工筆花鳥畫聯展;

⑵ 中國古代的工筆畫有哪些

宋:杏花圖(趙昌),葡萄草蟲圖【林椿】,海棠圖【林椿】,花籃圖【李嵩】,竹鳩圖【李安忠】,倚雲仙專杏圖【馬遠】,菊叢飛蝶屬圖【朱紹宗】,蠟嘴荔枝圖【林椿】,竹禽圖【趙佶】,五色鸚鵡圖【趙佶】,桃鳩圖【趙佶】,還有很多無名氏畫的也很好,比如,紫薇圖,碧桃圖,出水芙蓉圖,等等。

⑶ 這幅工筆畫上是什麼鳥和什麼花

哈哈,一人幫忙回答一點兒,這幅畫的作者叫張桂枝,白花是玉蘭,紅花是桃花,鳥的配色可能是作者想像的

⑷ 精益求精的古代畫家事例

[轉載]宋元時期工筆重彩畫的普遍深入與精益求精
宋、元時期的畫壇,花鳥、山水基本上占統治地位,尤其是宋代的畫院,是由於宋徽宗趙佶本人喜好書畫,因此特別提高了當時畫院畫家的地位。由於皇帝本人的書畫水平是相當高的,在他的提倡和鼓勵下,畫院的畫師特許佩金帶,畫院的考試制度多以詩為題考畫。在皇帝的提倡重視下,畫院里招募培養了大批有才能的畫家,工筆重彩畫更為精湛細密,比以前更為興盛。總之,畫院的成就是非常之大的。趙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但他卻是一個傑出的畫家,還是一個藝術教育家。他的重彩畫用筆精細,情調艷麗富貴,畫有。《芙蓉錦雞圖》、 《聽琴圖》,臨有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還有《瑞鶴圖》、 《紅蓼白鵝》等,可以說人物、山水,無一不精。現存台灣的《文會圖》六米多大,畫上面有三十多人(文人學士)殊砂桌子上擺滿了酒萊,旁邊還有書童熱酒,柳樹雙鉤填石綠,是趙佶—件工筆重彩傑出的作品。趙佶還創「瘦金體」,後來很多人如已故的吳湖帆和於非音先生,就是學習他的書體。宋代李公麟也什麼都能畫,尤工人物曰。另外還有李嵩、蘇漢臣等,蘇漢臣的畫堆金礪粉,專畫嬰戲圖之類的風俗畫,也可以說是年畫的創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非常偉大的風俗畫。他創白描淺絳畫法,工筆重彩也畫得相當好,他另一張《重午奪標圖》就是用重彩畫成的。他還曾畫過壁畫。
趙昌在宋熙寧元年間進行了花鳥畫的變革。他主要不滿清一色的黃派花鳥畫,而提倡寫生,要求有新的表現方法,並自號「寫生趙昌」。「每晨朝露下時,倚欄賞玩,手中調色寫之」。以後易元吉也力主寫生,他在住宅周圍,種樹植花木, 引來很多禽鳥,還在屋內把窗紙戮破,觀察寫生。他還游山林,觀察熟悉猿猴的習性,所以他畫的猿猴也非常好,有《猿猴圖》等傳世。我見到過他的另一件《戲猴圖》畫卷,據說他為了畫這張畫,曾入深山與猴子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因為他熟悉猿猴的生活,所以能把猿猴在山谷溪澗中的情態完全表現出來,可惜此卷己流入日本。宋代出現了很多花鳥畫家,崔白也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也是力主改革的。但是他們大部作品都屬於淺絳淡彩的花鳥畫一派,如易元吉的《戲猴圖》和崔白的代表作《蘆雁》、《竹鷗圖》等,都屬於這類淡彩而不屬於重著色一派。宋代工筆重彩花鳥畫的專長畫家和工筆花鳥畫的倡導者,首先應推宋徽宗趙佶。在他的倡導獎勵下,宋代畫院中集中了不少的專工花鳥的畫家,如林椿、李迪等,都是宋代工筆重彩花鳥畫家的佼佼者。所以,當時的畫壇很快就被當時「院體」的工筆花鳥畫所代替,佔了上風。故宮有張李迪的大幅花鳥畫,畫的是鷹追兔,鷹站在一棵老樹上,回頭正准備沖下去,下邊一隻兔子在躥蹦逃竄,畫得非常精采,這是近幾年才見到的李迪的工筆重彩傑作。我以前曾見到過他的一小幅《雛雞待飼》,有幾個剛孵出的小雞,好像回頭等人餵食,真是栩栩如生。
宋代工筆大青綠設色山水畫家,有趙千里、王希孟等。趙千里有一大幅《仙山樓閣》,是大青綠,現在在台灣。王希孟是趙佶的書童,是畫院的學生。他的大青綠山水畫法,完全是趙佶教他的,不到一年,完成了《千里江山圖》。此圖卷丹山碧水,翠嶺千里,舟楫房舍,漁人往來,煙波浩渺,大有咫尺千里之概。王希孟病死只有二十二歲,這件千里江山圖是王希孟留給我們的一件稀世珍品。當然在宋代畫大青綠山水的代表者並不是王希孟,而當首推趙伯駒。伯駒字千里,和他弟弟伯肅都是宋宗室,是有宋一代青綠山水巨匠。現藏故宮繪畫館一件《江山秋色》畫卷,就是趙千里的得意之筆。在這件長卷中,他巧妙地運用了青綠和赭黃的和色畫法,畫出山巒起伏,一派金秋景色,給人以秋高氣爽的感覺。我們知道,傳統工筆重彩,在宋代繪畫中,可以說達到高峰,極為成熟,無論是人物、山水、花鳥、界畫或用重彩表現的作品(包括壁畫和卷軸畫),從量數來說,都超過任何朝代。其中就青綠山水而論,還有李嵩、劉松年等人,他們擅長大青綠。同時劉松年還創出小青綠的山水畫法,就是用較薄的青綠塗上後還能突出皴法的一種畫法。僅青綠山水一項,回顧我們今天國畫界山水畫作品中,惟獨缺少青綠重彩的古為今用的畫法,不免使錦綉江山黯然失色,是十分令人遺憾的。
前面說過宋代畫院吸收了大批有作為的畫家;『形成了院體畫派。其中有一部分是未署名的小幅精品的「小品畫」,如《海棠風蝶》中的一組西府海棠花和葉子在春風中飄擺,有一隻蝴蝶想要落在花枝上,又落不準,好像能感覺到蝴蝶的翅膀在風中抖動,妙極了。再如《買魚沽酒》小園光署名李東的工筆重彩山水小品,畫的是雪景,前邊有一條河,河邊有個小酒樓,只有一個人在那裡喝酒,一漁翁在船上手持鮮魚,在靠近河邊的酒家小屋停下『來賣魚,那氣氛非常好。這些小品山水基本上是工筆或青綠,畫幅雖小,表現的東西很多,小中見大,意境深遠,天地廣闊,看著看著好像能走進去似的。還有《果熟來禽》,圖上面的蘋果畫得非常好。我曾下放到京郊的果樹場,學了些剪枝技術,所以看到那畫上的果枝是非常符合規律的。這說明當時的畫家是深入生活的。今天我們也不一定都能做到。還有《出水芙蓉》、 《八哥》、 <<榴枝黃鸝》等都是珍品。好些畫構圖是非常簡單的,簡到不能再簡了,可是表現的東西有意思極了,極為精采。可以說花鳥畫成熟在五代,到宋代人物和青綠山水都達到了高峰。
元初期以趙孟兆頁為首的任仁發、錢舜舉等人主張師古,反對宋畫院的傳統 他們的工筆重彩畫風格比宋的簡率。趙孟兆頁的畫有《秋郊飲馬圖>)、《紅衣羅漢》。他的畫在工麗中帶些拙樸的味道,與宋代纖細,濃艷的風格有所不同。任仁發的代表柞《二馬圖》,用重彩畫肥瘦二馬,肥馬有橙白二色花斑,瘦馬是棕色,神態生動。錢舜舉的畫有《浮嵐山房圖》手卷、《花鳥圖》卷、《白蓮圖》。前些時我在一本英文雜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張任仁發的《張果戲明皇圖》,畫的是傳統八仙中的張果老在唐明皇面前施展仙術,拿一個小紙驢,吹一下小紙驢就滿地亂跑,中間畫的是唐明皇,流露出一種驚奇的神情,張果老則非常得意,下面畫個小孩,打開一個包,驢正是從這個包中跑出來的。這幅畫的設色全用重彩,既明快又深厚,確是一件珍品。錢舜舉畫有《趙太祖蹴鞠圖》(就是蹋球)等。元中期有王振鵬畫的《揭缽圖》、《大明宮圖》,世稱絕筆。另外故宮還有王振鵬畫的《岳陽樓圖》,樓閣人物細入毫發,更為難得的是在天空畫面的空隙處,寫有整篇的《岳陽樓記》,拿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每個絹絲上寫一個字,榮寶齋復制時,是用照像復印在上面的,因為根本無法刻版。元代文人畫興起,水墨畫占統治地位,元中期以後,幾乎是清一色的水墨畫,工筆遭到貶低和排斥,工筆畫被視為工匠所為,不能登大雅之堂。這種抬高水墨畫,貶低重彩畫的偏見,一直影響到以後很長時間,可以說直到今天這種偏見依然存在。可是在元代,民間畫工方面的情況又不一樣了,如朱好古等畫工在山西一帶很多寺廟中所畫壁畫,都充分表現了工筆畫的繁榮和興盛,又如永樂宮壁畫,其氣度之恢宏雄偉,線條組織之沉著有力,色彩之燦爛渾厚,都達到一個驚人的水平,某些文人畫與之相比是多麼蒼白無力。
就壁畫的整個情況來看,到了宋代,已呈衰退現象,不及唐、五代那樣興盛,這時主要是以卷軸畫為主。但從畫史上來看,宋代畫壁畫的還是不少。不過這一時期的壁畫並不都是重彩,有許多壁畫是屬於水墨或淺絳。北宋蘇軾、文同在壁上畫墨竹,郭熙,李成、范寬、巨然等也都以淺絳在壁上作山水,並不都是重彩的,以道釋人物、樓閣亭台、花鳥山水為多。可是在元代,永樂宮及山西其它壁畫情況就不是這樣,那裡壁畫完全是重彩的。
下面談談宋元工筆重彩傳神畫。
傳神畫就是現在的肖像畫,又名寫真畫。因為古代沒有照像,人們,尤其是老人,都希望留個本人的圖像,或者全家,或者幾個人合畫影像作為傳家留念之物,就像我們今天照像一樣。這種像一般都要求畫正面形象,不要側面的,而且這種傳神畫都是以工筆重彩表現的。
古代的傳神畫,有頭像、半身像和全身像。當時有不少專門從事這種以傳神畫為職業的專業畫家和民間畫工。
這種傳神畫從歷史記載上看,從西漢時期就有,如毛延壽就是著名的一位。王昭君因畫像而被遣西域,毛延壽也因畫像而遭殺身之禍,這是一個千載流傳的故事。毛延壽是漢文帝的御用畫家的組織者。由此可見,作為肖像畫的專業畫家,從西漢就已經開始有了,到唐代,也有很多人物畫家,間或也從事肖像畫的活動。如唐代著名的人物仕女畫家周昉和當時著名鞍馬畫家韓干,都曾同時給當時名將郭子儀的女婿趙縱侍郎畫像,像畫成之後,郭子儀問他女兒,這兩張哪個畫得更像,他女兒說:「韓得貌,周得其神。」也就是說韓干比不上周昉,韓只能做到形似,而周卻能做到神似。從這些史實與評論中可以看出,傳神畫到唐代不僅極為普遍,而且一般人的欣賞水平也很高。五代周文矩的《宮中圖》畫卷中,就畫著一個畫師在給一個宮女畫像,畫師前面有一個畫架一樣的「綳子」,很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畫像的情況。
宋代的肖像畫較之唐代更為興盛、更為普遍地深入一般市民階層,但是缺少有代表性的肖像畫家。著名的肖像畫如「歷代帝王像」和「歷代名臣像」(現在存台灣),有幾百幅(軸)畫得比真人還大。比如畫朱元璋的就有兩張,一張較正規,另』一張則畫著一臉雀斑,嘴跟豬嘴一樣。據說這些歷代帝王的像都有一定的根據,畫得非常好,顏色也非常濃厚艷麗,都是用最好的礦物質顏料畫成的。據說《伏羲像》和《大禹像》是宋代馬遠的兒子馬麟畫的,雖然用重彩畫法,但在風格上還可以看出馬遠這一派的影子。這二百餘袖帝王像和名臣像代表著當時寫真畫的最高水平。還有一套小的歷代名臣,帝王畫像畫冊,也非常精湛。
這一時期的傳神畫,都是根據不同的臉型,不同的氣色,把人像的須眉,膚色,骨骼的起伏凹陷,肌肉的隆起、轉折的變化等等都出色地表現了出來,真是作到目光炯炯、咄咄逼人的境地。不過宋代的寫真畫,不像後來那樣,過分強調重疊渲染凹凸,光線總是從正面來的,沒有側光、進光。當時有的肖像畫家,可以根據人的遺容畫出其死前三十年的形象,畫成後引得其家人痛哭,可見畫得是如何傳神。當時的傳神畫非常講究觀察,甚至要與畫像者交朋友,了解他喜怒哀樂時的神態, 把最代表他性格的神態表現出來。元代的王繹以肖像畫著名,他把肖像畫推到一個新階段,把實踐中的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所作《寫像秘訣》很有價值。他強調觀察、表現人的「真性情」,要在「彼方叫嘯談話之間」作畫,做到「閉目如在眼前,放筆如在筆底」,反對「正襟危坐方及傳寫」,「如木雕泥塑人」的死方法。他還指出應如何觀察各種人、各種神態的特點等。他的著作還有《彩繪法》,擬出了四十五種調配顏料的方法,什麼樣氣色,配以什麼樣色彩,我們看到的明代曾鯨的肖像畫也是這樣,每一個人當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緒下,他的臉色(氣色)都不相同,光是一個氣色,就變化無窮,可算微妙已極。這些方法在《彩繪法》中都有所敘述。

⑸ 工筆人物攝影怎麼後期

我們先來看一下工筆畫攝影作品的一些圖:

轉自互聯網,謝謝

⑹ 求助!請問宋畫《海棠蛺蝶圖》的臨摹方法,尤其是海棠花的畫法,步驟,上面的一點紅如何畫非常感謝!!

工筆咋畫那就咋畫嘍。那畫不講技法,看畫理的。。。

⑺ 工筆海棠花作什麼底色

海棠花顏色有很多種,我一般用做舊色的底子,比較自然,或者淡藍、淡綠,都隨意。

⑻ 清朝畫家郎世寧的生平

郎世寧,1688年生,1766年逝世,義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制聖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到京後約於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重視寫實和結構准確的合理性。由於他能畫並精通建築學,曾參與增修圓明園建築工事。擅畫肖像、走獸、花果、翎毛尤善畫馬。所作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頗得皇家青睞。去世後葬於北京阜城門外。存世作品有《百駿圖》、《弘歷觀馬戲圖》、《嵩獻英芝圖》等。《松鶴圖》,縱223厘米,橫142厘米。現藏沈陽故宮博物院。此圖為絹本設色,郎世寧畫松鶴,唐岱補巨石。巨石挺立於蒼松之後,郎世寧參照西洋繪法,皴擦不明顯,但有較好的立體感。一對羽毛絢麗豐潤的仙鶴統松而追逐,神態生動逼真。地面畫有各種花草,各具其態。古松蒼勁挺拔,干枝彎曲,松根裸露而且盤根錯節。全圖洋溢著祥和氣氛。此畫其用筆、用墨、敷色等與傳統中國繪畫有較大的差別。這與作者是西洋人有著密切關系。畫面上鈐「乾隆御覽之寶」方印;右下署款「臣唐岱恭畫石」、「臣郎世寧恭畫松鶴」。又鈐有「臣世寧」、「臣岱」朱文方印各一。
《孔雀開屏圖》簡介 郎世寧 大軸 絹本 設色 縱328厘米 橫282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表現了繁花盛開的庭院內,一隻雄孔雀正展開美麗的尾羽,向另一隻雄孔雀炫耀。這是一幅充分表現中西繪畫技法融為一體的作品。山石採用中國傳統的「青綠山水」畫法,並細加點苔,樹木枝幹以及孔雀的身體又採用歐洲的明暗畫法,已突出立體感和細部的結構變化。牡丹花採用中國傳統工筆畫法,而玉蘭和海棠卻又採用西方繪畫的明暗變化,葉片上有彩影的折射,質感突出。地面也以色彩全部鋪滿,不似傳統技法中的留白,空間上透視感強。
參考資料:http://www.21shrc.com/lidai/disp.asp?id=225

⑼ 畫家秦霞

霞女士,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一級畫師、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擅長花鳥畫,尤其精功工筆花鳥和寫意人物。工筆花鳥有著很扎實的傳統工筆功力,她的寫意花鳥很有個色,造型准確而生動、筆墨道鍵多變、格調秀麗典雅,所作工筆牡丹色彩艷麗、氣韻生動,意境深遠,色彩強烈。寫意人物線條流暢、意趣清雅。秦霞的畫作細而不膩,艷而不俗,俊朗大度,喜氣洋洋。作品藝術特點非常明顯鮮明,既大氣又符合中國傳統的喜慶之色。 受家庭影響自幼習練宋代院體工筆花鳥。後習明代重彩人物畫家仇英。其自幼師承於王小古先生門下,後師從工筆畫大師田世光。畢業於山東美院國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得益於工筆畫家王鳳年先生、工筆畫家許小峰和單應桂指教。曾受到田世光、黃均、金鴻均、俞致貞等老前輩的關懷和指點,書畫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劇院、山東省博物館、李苦蟬故居、曲阜市文物館等單位收藏。
1994年出版《霞之墨語》畫集;是工筆重彩領域頗有成就的女畫家之一。1989年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展。1992年在中國婦聯舉辦的「金英杯」書畫大展中榮獲二等獎。1997年在山東省舉辦的「紀念抗戰」書畫大賽中其作品《艱苦的歲月》榮獲二等獎。1986年以一幅工筆《如夢令》成名,之後多有作品在國家級美展中獲獎,1996年《君心我心》在「韓國96國際美展」中獲人物類銀獎,同年應邀參加「中國青年國畫展」中其一組以李清照詞為題材的工筆畫獲金獎(<海棠依舊><梧桐細雨><雙溪春好><月滿西樓>),並被到訪的法國航空公司讓.格瑞耶總裁收藏。1997年其《吹皺一池春水》在華人畫家書法家聯展中再次斬獲工筆花鳥類金獎。99年參加「奇迪杯」全國第五界工筆畫大展獲優秀獎。
作品及簡歷被載入《當代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作品常發表於《中國畫研究》、《新美術》、《中國美術報》等報刊,台灣的《典藏》也曾有秦女士作品專題介紹,其中《中國美術報》以秦霞之成名作《如夢令》作為標題整版報道過秦霞藝術簡歷及作品賞析。其作品構圖嚴謹而別致,用筆細膩生動,畫風極其典雅,工細中潤含深邃的意境。其作品目前價位不高,還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熱點內容
矮小綠植圖片 發布:2025-09-18 00:29:44 瀏覽:457
咖啡廳七夕 發布:2025-09-18 00:28:27 瀏覽:118
情人節播出戲 發布:2025-09-18 00:26:55 瀏覽:948
七夕自創詩 發布:2025-09-18 00:08:37 瀏覽:474
松江綠植公司 發布:2025-09-18 00:01:49 瀏覽:480
盆栽巨樹 發布:2025-09-17 23:50:31 瀏覽:543
秋海棠花軟 發布:2025-09-17 23:33:44 瀏覽:941
馬蘭花那英 發布:2025-09-17 23:33:28 瀏覽:190
薔薇花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9-17 22:33:48 瀏覽:913
波蘿密盆栽 發布:2025-09-17 22:33:46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