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減字木蘭花詩歌鑒賞

減字木蘭花詩歌鑒賞

發布時間: 2022-05-16 01:49:10

① 求《減字木蘭花(鶯初解語) 》蘇軾的賞析!!!!!!!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從詞中「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原詩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麼在花開花落的特徵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採用了這一說,並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麼,讀者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後悔顛倒,無所作為,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2]這首詞曾作為詩歌鑒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廣東卷的語文試題中

② 蘇軾《減字木蘭花》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一、這首詞表達了作者對早春的喜愛;「休辭」、「人易老」、「莫待」,表達了作者一種珍惜光陰和時間,不要虛度人生,錯過大好時光的感慨!
二、附原文如下:
減字木蘭花
宋.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休辭醉倒,花不看開人易老。等待春回,顛倒紅英間綠苔。
【解析】
全詞上片描寫早春的景色:小黃鶯剛剛學會啼叫,細雨如酥,小草開始發芽。「最是一年春好處」直接抒發對早春的喜愛之情,是上片的點睛之筆古詩詞閱讀答案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文章古詩詞閱讀答案 減字木蘭花 蘇軾 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草色遙看近卻無」借用韓愈的詩句嵌入詞中,讀來卻覺得天衣無縫。詞的下片在上片寫景的基礎上抒發珍惜春光、不能虛度年華的感慨。即使「醉倒」也要趁花開時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過去了,等到年華老去再去後悔。詞人由珍惜春光聯想到珍惜年華,主題得到進一步拓展。
上片通過「鶯初解語」「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表達了詞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下片通過「休辭」「人易老」「莫待」表達了詞人對光陰的珍惜之情。勸導人們不要虛度人生,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時光。
三、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③ 減字木蘭詩賞析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詩的賞析。急。。。在線等。。

李清照——《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
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
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
徒要教郎比並看。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枝將要開放梅花
淚染:眼淚濡濕,這里指露水浸染之意。
彤霞:紅色彩霞。這里指梅花之色彩。
簪:名詞作動詞,即插於發中。
徒:只。
比並:放在一起比較。

【賞析】:
此詞,當是李清照年輕時所作,表現女主人對春花的喜愛,對容貌美及愛情的追求。遠用心理描寫、擬人等手法。語言活潑、清新。贊同0| 評論

④ 詩歌鑒賞減字木蘭花李清照染字的妙處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詞妙趣橫生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願。上片寫買花、贊花。詞人用擬人的手法,刻畫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輕施素粉,腮染紅霞,面掛曉露。人們慣用鮮花來比喻少女,詞人此處卻用少女來比擬鮮花,別開生面,絕妙傳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會覺得嬌艷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麗,但又不肯甘拜下風,於是便把鮮花簪在鬢邊,同春花比美,要讓情郎品評一下,自己與鮮花到底哪一個漂亮。「徒要教郎比並看」一句,寫少女的心理活動,做到了率真與含蓄的和諧統一——口中說要與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麗。這樣,花襯人,人扶花,少女與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輝。整個下片四句中,無一句是直接描繪少女的容貌,但通過間接描寫,卻出神入化地表現了她那羞花閉月的美貌和嬌憨純真的情態。統觀全篇,筆法虛實相映,直接寫花處即間接寫人處,直接寫人處即間接寫花處;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兩個藝術形象融成了一體。
近人趙萬里認為,這首詞「詞意淺顯,亦不似他作」,故將此指為偽作。(趙萬里輯《漱玉詞》)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從詞風來看,它明麗婉約,與早期易安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格調逼似,從觀察生活的細膩,刻畫少女心理活動的真切以及提煉口語入詞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趙氏之說,恐系過分拘於禮教陳規,而厭棄此作描寫女子心理之大膽率真所致

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⑤ 詩句「步轉迴廊,半落梅花婉娩香。」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作者:蘇軾
出自宋代蘇軾的《減字木蘭花·春月》
二月十五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迴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賞析】
皓月當空,與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陣陣,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確是少年行樂的佳境;不像秋光那樣,只照著斷腸的離人。詞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飲之令人慾醉。據《後山詩話》載,蘇公居潁,春夜對月。王夫人雲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謂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詞雲。
春月使人多情思,也是愛情多發地。然情思有喜有愁,正如愛情有樂也有痛,俗話說痛並快樂著,春季的痛也是快樂的。秋月自古就被文人們定格為惆悵,好像人的離別或思念都在秋季似的。雖好似勘破了人事,卻透露出深深的惆悵。然春月也好,秋月也罷,其本身並無可喜可愁之態,蓋因人的心境不同罷了。豪放如東坡者,也是厚此薄彼的。

⑥ 《減字木蘭花.競渡》黃裳的賞析 分析此詞藝術手法的表達效果

首先我把原詞給你打下來:
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版柳渚。鼓擊春雷,直權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賞析綜述如下:
《減字木蘭花·競渡》是一首詞,作者是北宋黃裳。這首詞以龍舟競渡為題材,上片寫競渡,下片寫奪標,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
這首詞採用的藝術手法是白描,起作用和好處是:
此詞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詞還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這是寫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歡聲震地,是寫群眾的熱烈情緒。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如此以來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情景。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如還有疑問,請您追問!

⑦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 這首詩中 十萬工農下吉安 下字加以賞析

「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⑧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 賞析

賞析:

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漫」、「皆」二字,充分寫出了降雪之大。

「雪裡行軍情更迫」用自然困難與心情的對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寫出了行軍人內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

在大雪之外還有困難,「高山」、「風」、「大關」都擋在面前。然而「紅旗」意象的出現,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面,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下闋回答行軍的任務。「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可見雪還在下,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寫得既真實又形象。

「命令昨頒」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萬工農下吉安」。原來是十萬之眾的各路大軍要一起會攻吉安。

這時,作者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為是十萬人爭相進軍,所以要想不落人後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這里一個「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特別是「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使動詞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達到了高度統一。

毛澤東作詞,一般先將美麗的大自然描繪在面前,然後再將重大的歷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之中,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學形象。

(8)減字木蘭花詩歌鑒賞擴展閱讀: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毛澤東創作的近代詞之一,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這首詞創作於毛澤東在吉安陂頭參加會議期間,回憶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可以看做《如夢令·元旦》的姊妹篇。

寫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公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

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據推斷,這首詞作於這次聯席會議之時或之後。

⑨ 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小題(7分)減字木蘭花蘇軾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微雨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小題1:B(1分)
小題1:C
小題1:這首詞情隨景生,借景抒情。上闋描寫黃鶯初啼、微雨細潤、嫩草萌生等早春美
好的景物,流露出作者對「一年春好處」的喜愛之情,下闋聯想人生的興衰,想像暮春的殘
花敗落之象,與早春美景形成鮮明的對照,由此告誡人們要珍惜短暫的美好時光,享受人生
的美好。

⑩ 減字木蘭花和減字木蘭花競渡分析兩首詩營造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減字木蘭花·競渡》詞人以豪邁的筆勢描繪了龍舟賽的盛況,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
上闋首句「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以「高舉」、「飛出」兩個動態的詞語,寫出龍舟賽開場的景象,開篇就將緊張激烈的比賽氣氛渲染出來。「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這一句,寫各條龍舟上的人擂鼓歡呼,聲抵雲霄,如同轟響的「春雷」,震人心魄。這些鼓聲使劃船人士氣高漲,他們將小舟劃得飛快,使它「直破煙波」,像離弦的箭一般前進。「遠遠回」是指龍舟到達遠處再折回來。上闋兩句,猶如一個緊追龍舟的特寫鏡頭,將龍舟從出發到加速,再到折回的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其問數艘船爭渡的激烈氣氛,以及船上人高漲的氣勢,無不清晰呈現。
下闋轉而寫周圍的人群:「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震」字准確重現了萬人雷動的場景,可見此時已有龍舟勝利抵達終點,因此圍觀的人群爆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歡呼。

《減字木蘭花·競渡》原文翻譯及賞析

「《減字木蘭花·競渡》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驚退」的主語並非圍觀者,而是參加比賽的人,他們爭相競渡的豪氣,能「驚退」萬人,以豪語寫豪情,相得益彰。「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銜」字的運用,將龍舟奪勝的姿態寫活了。「金碧樓」與前面的「紅旗」、「楊柳」、「煙波」一起,在視覺上豐富了整個場面。「第一歸」呼應了「競渡」的主題,對首句的「飛出深深楊柳渚」進行了完美的收結。
此詞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竟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詞還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這是寫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歡聲震地,是寫群眾的熱烈情緒。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如此一來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情景。

熱點內容
黑百合獵手 發布:2025-09-18 03:31:00 瀏覽:350
論插花藝術txt 發布:2025-09-18 03:27:14 瀏覽:981
最後的玫瑰泰國電影 發布:2025-09-18 03:13:22 瀏覽:450
情人節公益廣告 發布:2025-09-18 03:03:31 瀏覽:432
虎跑梅花開 發布:2025-09-18 02:53:00 瀏覽:772
香蕉盆栽葉蔫 發布:2025-09-18 02:36:31 瀏覽:461
花藝民工 發布:2025-09-18 02:34:54 瀏覽:807
牡丹江蔬菜 發布:2025-09-18 02:27:46 瀏覽:209
綠植加工工序 發布:2025-09-18 02:22:41 瀏覽:801
七夕軼事 發布:2025-09-18 02:20:30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