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工筆畫
㈠ 這幅工筆畫上是什麼鳥和什麼花
哈哈,一人幫忙回答一點兒,這幅畫的作者叫張桂枝,白花是玉蘭,紅花是桃花,鳥的配色可能是作者想像的
㈡ 中國古代的工筆畫有哪些
宋:杏花圖(趙昌),葡萄草蟲圖【林椿】,海棠圖【林椿】,花籃圖【李嵩】,竹鳩圖【李安忠】,倚雲仙專杏圖【馬遠】,菊叢飛蝶屬圖【朱紹宗】,蠟嘴荔枝圖【林椿】,竹禽圖【趙佶】,五色鸚鵡圖【趙佶】,桃鳩圖【趙佶】,還有很多無名氏畫的也很好,比如,紫薇圖,碧桃圖,出水芙蓉圖,等等。
㈢ 賞析「海棠紅近綠欄桿」
《虞美人·梳樓》,由南宋詞人蔣捷創作。
原文:
絲絲楊柳絲絲雨,
春在溟濛處。
樓兒忒小不藏愁。
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
天憐客子鄉關遠,
借與花消遣。
海棠紅近綠欄桿。
才卷朱簾卻又晚風寒。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他鄉凄迷心境的詞。蔣捷這首詞,字字錘煉,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絲絲楊柳絲絲雨,春在溟濛處。」楊柳絲絲,細雨綿綿,柳絲輕拂。煙雨籠罩的遠處,一派迷濛縹緲的景象。這二句如一幅精心細琢的工筆畫。以「楊柳」、 「細雨」繪出江南春雨圖。「絲絲」逼真地再現了柳枝的柔姿,描畫了春雨連綿不斷的形象。也喻指絲絲愁緒。詞的起句盡管重復出現了「絲絲」這一疊詞,因而產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強了詞的豐富的內涵。讀來琅琅上口,增強了詞的藝術美感。
下面轉入傷懷的心理描寫:「樓兒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國事江河日下。詞人對前途感到無窮憂慮。心中的愁苦郁積,遇感而發。鄉愁在文人眼裡是一個永遠抹不去的痛。古人寫之多樣,蔣捷此句則以「樓兒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現了隱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樓兒忒小,因而這「愁」擺脫小樓的羈絆。「幾度和雲飛去覓歸舟」了。「幾度」一詞,渲染了詞人思歸之情的執著與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使暫時的避難所,只能徒增憂愁。
急切盼歸卻不成之後,詞人只好「天憐客子鄉關遠,借與花消遣」。「天憐」,點明題旨,把客愁鄉思表現得更加突出。但「天」憐則憐矣,只能「借與花消遣」。「借」指客居他鄉,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憐」一「借」中,婉轉含蓄地表達了他鄉孑然之苦,愁苦難消的復雜心理活動。
「海棠紅近綠欄桿。才卷朱簾又晚風寒。」承「花消遣」而來,海棠臨欄,紅綠相映。細雨中的海棠,顏色自非一般。詞人在這里寫的是雨中海棠。詞人羈旅已久,韶華已逝,思鄉欲歸,心境黯然。然而目觸之處卻是競相紅艷的紅海棠,對比之下,更增添心中傷愁。貌似紅綠眼的場景,實際上卻暗含了凄涼之意。何況卷簾之際,迎面而來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風呢。
這是一首詞景交融的佳作。起筆點染景物,寫詞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歸。詞中匠心獨運,寫 「愁」多,用「樓」小作襯托。寫哀愁,用海棠反襯。恰如王夫之所說,這里是用「樂景寫哀」,起到「一倍增其哀樂」之效果。詞中語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仍平淡之本色,是其藝術之最大特色。
㈣ "孫郡的工筆畫怎麼設計
我們先來看一下工筆畫攝影作品的一些圖:
工筆畫的攝影作品在後期修圖製作中,滿足幾點:
1:色調上,整體偏紅,偏黃
2:鮮艷度上,飽和多數偏低
3:構圖上,強調中國畫,特別是工筆畫的留白,取捨等構圖原則
4:多數為後期合成的圖,當然,也可以從前期拍攝去改圖。
工筆畫的後期素材的選擇:
基本分為這樣一些元素:海棠花,假山,牡丹,蝴蝶蘭,屏風,枯樹枝,竹簍,松樹,園林建築,桃樹,窗框,盆景,門框,荷花,編鍾,唐朝壁畫,復古太師椅,琵琶,竹子,白鷺,梅花,紅色紙傘,楓葉,漁船,菊花等。。。
所有的這些,基本也都是中國畫的常用畫面元素。也是我們去各個網站搜索素材時候用的關鍵詞。
因為多數需要合成,所以我們看下工筆畫攝影作品的構圖:
1布勢(場景氣勢)
2主賓(畫面的主次關系)
3取捨(畫面里要留什麼,刪什麼)
4疏密
5虛實
6開合(起筆開,落筆合)
7空白(畫面留白)
工筆畫攝影作品,尤其是一些大場景作品,一定要做到取捨,留出畫面空白,這樣更能凸顯其工筆畫的風格特點!
我們以下面的圖為案例,小談一下:
原始的素材原圖是這樣:
這張圖,可能部分童鞋一下聯想不到畫面,那麼我們在ps裡面拿畫筆簡單的擦去一些再看下這個圖,
剩下的這些不就是工筆畫經常去畫的一些畫面元素么,所以,我們要做的 就是在ps裡面,用鋼筆工具把需要的元素勾出來,
得到這樣的素材,然後將底色修改為舊紙張的材質素材(舊紙張的材質素材去網路上可以下載到很多),
接下來把人物丟進去,開始調色,顏色方面:通常我是直接使用曲線和色相飽和度去實現工筆畫的色調:
最終效果:
轉自互聯網,謝謝
㈤ 工筆畫有多少種畫法
我國花鳥畫有著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如宋代花鳥畫家趙昌「對花寫照」,有「寫生趙昌」之稱,
他既能畫出花瓣的薄度,又能刻畫出花朵迎風而動的優美姿態。擅長畫動物的畫家元吉,為畫猿猴曾進
深山躲在洞穴里,長期仔細觀察猿猴的生活,故稱「穴窗寫生」。這些古代畫家們對深入生活是重視的
,所以創作出許多造詣甚高的作品,正如詩人白居易所贊揚肖悅畫竹的詩句,說他畫的竹「舉頭忽見不
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真實生動,似乎連竹葉迎風發出的聲音也表現出來了。
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繼承發揚前人的優良
傳統,而更重要的是深入到生活中去觀察、體驗、寫生、搜集素材。
一、物理、物情、物態
寫生不是看見什麼就畫什麼,在下筆前要充分認識對象,要對植物的物理、物情、特態進行充分的
研究,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抓住本質,方不至被復雜的外表現象所迷惑。
1.物理:這里指的是植物的生長規律和組織結構。畫什麼花都要先認識它的生長規律,了解它的組
織結構。
花卉的生長規律:
花卉有一年生籽種的草本和多年生宿根的草本;有灌木叢生的木本和喬木、亞喬木的木本;有纏繞
莖的藤本和攀緣莖的藤本。花冠也有各種不同的形態,種類繁多,各有各的長法。
如一年生草本花有向日葵,多年生的宿根花卉有蘭蕙,叢生小灌木有杜鵑(又名映山紅),木本花
卉(喬木大都是樹,開花結果的樹多屬亞喬木)有玉蘭和辛夷。
牡丹是木本,初春發芽抽枝,穀雨節內開花,故名穀雨花,又名木芍葯,野生多單瓣,人工培植單
瓣復瓣均有,品種繁多。
竹子的生長規律是從筍內抽出新苗,有枝沒有葉叫新篁,竹未出筍時就有節,出筍後竹干竹枝向上
往高里發展,不再往粗長了。新篁長高後放葉,先從一組竹葉的後邊舒展,向前的中間葉後展開,名為
新竹。
2.物情:就是植物的生活習性。有的植物不怕嚴寒能御霜、凌風、傲雪,如松、竹、梅、菊、芙蓉
等,在傳統上將它們比做堅貞不屈的英雄。松、梅的枝幹不怕雪壓霜欺,如畫松,它能在隆冬與勁風搏
斗,所以枝幹蒼老,形如虯龍,要表現出它的性格。梅花歡喜漫天雪,它能在寒冷的風雪中迎春,它的
枝幹不似桃杏,古人說,畫梅要寫女字,其意是枝幹遇風雪而多轉折的意思,枝條和花朵的排列也與杏
花不同,在春天開放,稱為報春花。芙蓉在霜前盛開,有抗拒風霜的脾氣,所以古人題芙蓉為「拒霜
」。菊花則比芙蓉更遲開,已降嚴霜它還能吐出鮮艷的花朵,所以古人題菊花為「御霜」。
3.物態:就是植物的形態和特徵。
花的品種繁多,姿態萬千。有的高大魁梧,如紅棉樹花,由於它枝高花大,顏色紅艷,人們贊它為
英雄花,畫時要把它高入雲端的英雄氣魄畫出來。有的花朵大,枝葉茂盛,如牡丹、芍葯,要畫得富麗
堂皇。有的清香俊秀,如蘭花、水仙,要畫出它們玲瓏秀麗的花朵和舒展的長葉。有的花向上盛強,如
玉蘭、辛夷,則要畫出它們昂首朝上的英姿。有的花下垂,如垂絲海棠、倒掛金鍾等,則要畫出它們柔
嫩的花柄垂而不蔫、迎風招展、姿態翩翩。畫果樹要畫出累累壓枝水分充足(有沉重的感覺),比市面
上出售的水時要鮮美,畫蔬菜、蘿卜,要畫出它才出土的鮮嫩,使人看後能引起食慾。
㈥ 畫家秦霞
霞女士,現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一級畫師、山東畫院高級畫師。擅長花鳥畫,尤其精功工筆花鳥和寫意人物。工筆花鳥有著很扎實的傳統工筆功力,她的寫意花鳥很有個色,造型准確而生動、筆墨道鍵多變、格調秀麗典雅,所作工筆牡丹色彩艷麗、氣韻生動,意境深遠,色彩強烈。寫意人物線條流暢、意趣清雅。秦霞的畫作細而不膩,艷而不俗,俊朗大度,喜氣洋洋。作品藝術特點非常明顯鮮明,既大氣又符合中國傳統的喜慶之色。 受家庭影響自幼習練宋代院體工筆花鳥。後習明代重彩人物畫家仇英。其自幼師承於王小古先生門下,後師從工筆畫大師田世光。畢業於山東美院國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得益於工筆畫家王鳳年先生、工筆畫家許小峰和單應桂指教。曾受到田世光、黃均、金鴻均、俞致貞等老前輩的關懷和指點,書畫作品被人民大會堂、中國劇院、山東省博物館、李苦蟬故居、曲阜市文物館等單位收藏。
1994年出版《霞之墨語》畫集;是工筆重彩領域頗有成就的女畫家之一。1989年在山東省美術館舉辦個人書畫展。1992年在中國婦聯舉辦的「金英杯」書畫大展中榮獲二等獎。1997年在山東省舉辦的「紀念抗戰」書畫大賽中其作品《艱苦的歲月》榮獲二等獎。1986年以一幅工筆《如夢令》成名,之後多有作品在國家級美展中獲獎,1996年《君心我心》在「韓國96國際美展」中獲人物類銀獎,同年應邀參加「中國青年國畫展」中其一組以李清照詞為題材的工筆畫獲金獎(<海棠依舊><梧桐細雨><雙溪春好><月滿西樓>),並被到訪的法國航空公司讓.格瑞耶總裁收藏。1997年其《吹皺一池春水》在華人畫家書法家聯展中再次斬獲工筆花鳥類金獎。99年參加「奇迪杯」全國第五界工筆畫大展獲優秀獎。
作品及簡歷被載入《當代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作品常發表於《中國畫研究》、《新美術》、《中國美術報》等報刊,台灣的《典藏》也曾有秦女士作品專題介紹,其中《中國美術報》以秦霞之成名作《如夢令》作為標題整版報道過秦霞藝術簡歷及作品賞析。其作品構圖嚴謹而別致,用筆細膩生動,畫風極其典雅,工細中潤含深邃的意境。其作品目前價位不高,還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㈦ 老舍的妻子是
胡絜青 絜:jié 組詞:絜操,絜白。 胡絜青(1905.12.23——2001.5.21) 1905年12月23日生,滿族。原名玉貞,筆名燕崖、胡春,號潔青,北京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自幼酷愛文藝,嗜繪畫書法。曾受著名畫家汪采白(汪禮祁)、楊仲子、孫誦昭影響,1938年結識齊白石,1950年正式拜師齊白石,深得教誨並受器重。1931年與舒舍予(老舍)結婚,隨老捨去各地,在大小師范院校教授文學課。1958年受聘於北京中國畫院,為一級美術師。歷任中國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滿族書畫研究會會長、北京文聯顧問、中國畫研究會顧問、北京中國花鳥畫研究會顧問。第二至四屆全國文代會代表。解放後專業從事繪畫。畫風得白石老人真傳,師法自然,刻意求新,曾向於非暗等老畫家求教,花卉、翎毛、草蟲等寫意於工筆時得佳作。逐漸形成個人風格,尤擅長畫松、菊、梅。歷屆全國畫展、書展均有作品展出,並多次獲獎。曾與陳半丁、於非暗、汪慎生等多次合作。1957年與陳半丁、於非暗、孫涌昭舉辦聯合畫展。1980年在香港舉辦個展,印有畫冊。1998年在中國美術館、1999年在美國舉辦個展。工筆畫《奼紫嫣紅》作為國禮贈送給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作品有《月季》、《銀星海棠》、《菊花》、《蒼松》、《凌雲直上》、《傲霜圖》、《玉羽春光》等,出版有《胡絜青畫集》、《胡絜青百菊圖》等。 胡絜青老人2001年5月1日患了肺炎,5月8日住進和平里醫院,後來出現心肺衰竭,5月18日開始陷入深度昏迷,再也沒能醒來,5月21日下午4點27分因病在和平里醫院逝世,終年96歲。
滿意請採納
㈧ 喻慧的主要成就
1960年 生於南京; 1984年 江蘇省國畫院畢業留院; 1985年 《櫻》在《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獲鼓勵獎;
作品入選「全國青年美術展覽」,獲優秀獎; 1986年 參加「江蘇省、市畫院聯展」及「江蘇省國畫院赴日畫展」 ;
應邀赴美國駐廣州領事館文化處舉辦「南京四位畫家展」; 1987年 參加「江蘇省國畫院三行畫展」;
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江蘇省國畫院十四人畫展」 ;
作品《暮時林間風》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8年 參加「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優秀獎; 1989年 《南國新雨後》在《三樂杯全國青年書畫精英賽》獲優秀獎;
創作作品:《篁曲》、《離離原上》;
作品「省百家中國畫展」,獲一等獎; 1990年 創作作品:《雨霖霖》、《啟明》;
作品《正午》參加「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獲二等獎; 1991年 創作作品:《正午》;
《喻慧花鳥畫集》出版;
作品參加「中國畫研究院花鳥畫邀請展」; 1992年 創作作品:《秋紅》、《秋荷》;
《收藏天地》第34期,訪談、作品刊載;
作品參加「第一屆全國花鳥畫展」; 1993年 創作作品:《竹林珍禽》;
《江蘇畫刊》第34期,作品刊載; 1994年 創作作品:《黃昏雨後》、《醉紅》、《林中閑步》、《南國樹樹熟枇杷》、《秋歸》、《南《果紅雀啼》、《掠影》;
作品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展覽」 ;
作品《夏蔭》參加「第二屆中國工筆畫大展」獲三等獎; 1995年 創作作品:《果香》、《秋梧》、《花間課》、《楚天夢啼》、《夏日繁蔭》、《早》、《菊放清秋》;
《江蘇花鳥畫集》,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華女畫家作品展」; 1996年 《秋桐》在《中國工筆畫·當代卷》參展;
創作作品:《斜陽林深》、《果熟之一》、《果熟之二》、《果實》;
文章著作:《逍遙與局限》;
作品刊錄《海峽兩岸畫家作品——梅花集》;
參加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全國花鳥畫學術研討會」; 1997年 創作作品:《疏野星暗》、《月明秋晚》、《清清玉蘭》、《玉蘭花開》、《野花遍地》、《日落鳥歸》、《秋野》;
在英國倫敦達比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作品參加「當代中國花鳥畫大展」獲優秀作品獎;
參加「大田書畫交流展」; 1998年 第四屆中國工筆畫大展;
創作作品:《草暖春寒》、《海棠》、《海棠香自有》、《閑花》、《春分》、《繁花》;
文章著作:《邂逅音樂》、《訪亞記》;
《中國花鳥畫》1998第3期,作品刊載;
《中國當代精英畫家——工筆畫精品集》,作品收錄;
《首屆江蘇省美術節中國畫大展傷作品集》,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江蘇省美術節大展」獲銅獎; 1999年 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竹雀圖》在《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99雙慶畫展》參展;
創作作品:《秋蟲》、《竹》、《醉秋風》、《浮雲》、《暮色蒼茫》;
《江蘇有線電視台藏畫集》,作品收錄;
參加上海美術館館藏作品展;
作品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五周年美術作品展」 ;
作品參加「江蘇省美術五十周年作品展」 ;
作品《山風》被上海美術館收藏; 2000年 創作作品:《野草》、《深秋》、《百合谷》、《梨花斑鳩》、《玉蘭花開》;
《當代江蘇書畫精品選》,作品收錄; 2001年 在南京新世紀「另一道風景」、三八女性藝術展參展;
創作作品:《紛紛海棠》、《海棠依舊》、《芙蓉引蝶》、《牡丹》、《花》、《芍葯》、《枇杷果熟》、《粉牡丹》、《寒露》、《晚香黑鳥》、《多雨時節》、《夾竹桃之一》、《夾竹桃之二》;
舉辦美國丹佛亞洲協調議會「喻慧畫展」;
作品獲「新江蘇畫派中國畫大展」金獎; 2002年 《紛紛海棠》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六十周年 江蘇省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覽》獲銅獎;
創作作品:《遠客》、《玉蘭花開》、《邀落日》、《庭園清客(一)》、《庭園清客(二)》、《庭園清客(三)》、《夏園掠影》、《不勝輕風》、《丹柿引雀》、《悠閑處》;
《扇面畫技法》,作品收錄;
《慶祝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成立十五周年——江蘇省花鳥畫提名展》,作品收錄; 2003年 創作作品:《狗尾草》、《赭岱》、《舞鶴》、《秋水》、《春山》、《山水小景》、《蝶棲(大冊頁)》、《菊(大冊頁)》、《四季之一月》、《四季之二月》、《四季之三月》、《四季之十月》、《四季之十一月》、《四季之十二月》、《秋涼》;
文章著作:《藝術的慰藉》、《夏日繁蔭》;
《美術》2003第4期,評論,作品刊載;
獲得江蘇省「七彩世紀」大展金獎;
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 2004年 獲2004年省文化廳先進工作者;
《掠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5周年江蘇省美術作品展覽》獲優秀獎;
《舞鶴》在《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獲評委個人提名獎;
創作作品:《桃之灼灼》、《凝望》、《絮語》、《白堊紀》、《立秋》、《紅茶花》、《丹柿如意》、《秋鳴》、《小園》、《梨花》、《寒雀》、《跳躍的貓》、《風生一任飄》、《竹風》、《彩蝶》、《掠影》;
《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畫刊》2004第11期,作品刊載;
《江浙滬中國畫作品集花鳥篇》文章,作品收錄;
作品《掠影》獲「第十屆全國美術展覽」銀獎;
作品獲「傅抱石水墨三年展」評委提名獎;
作品個展在南京可一畫廊舉辦;
作品《掠影》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2005年 《掠影》在《中國美術之今日》展參展;
在當代百名書畫藝術英才;
《乘風舊游》在《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不是梨花飄樹》在《當代百名書畫藝術英才作品展》參展;
《秋風初起》在《2005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參展;
《鶴》在《江蘇省花鳥畫大展》參展;
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科學與藝術獲優秀人民藝術家;
創作作品:《秋芙蓉》、《滇蘭----雪》、《滇蘭----風》、《滇蘭----花》、《茶花》、《清》、《夜來香》、《玉》、《夏天》、《櫻花》、《素心建蘭》、《偎依》、《碧桃飛蝶》、《碧桃》、《野菊》、《冰》、《牡丹》、《紅牡丹》、《墨牡丹》、《芙蓉》、《潔》、《薰衣草》、《兔耳蘭》、《墨蘭》、《盛菊》、《斑鳩》、《鳶尾花》、《黑鳥》、《(畫世界)大犀鳥》、《夏竹閑趣圖》、《春至》、《冬至》、《夏夢》、《秋風》、《乘風舊游》、《冬語》、《夏眠》、《杏花》、《石容依舊》、《花團》;
《當代中國畫名家系列展覽之金陵八家》作品收錄;
《美術觀察》2005第8期,評論、作品刊載;
《工筆飛鳥集萃》,作品收錄;
《當代工筆名家精品系列——工筆牡丹集萃》,作品收錄;
參加「百家金陵畫展」 ;
作品個展在杭州舉辦;
獲得國家科學院科學技術獎——優秀人民藝術家稱號; 2006年 《凝望》《夏夢》在《中國江蘇現代水墨畫展》參展;
創作作品:《蘭花》、《小雪素》、《小憩》、《紅舌蓮瓣蘭》、《園中小景之二》、《天外》、《春語》、《如意圖》、《桃之夭夭之一》、《桃之夭夭之二》、《蘭》、《飛》、《寒秋》、《芳意千重》、《歸》、《故宮》、《頤和園黃昏》、《蝶》、《雙蝶》、《飛離》、《寒深風竹圖》、《春桃》、《秋唱》、《蓮瓣素心》、《春建》、《紅舌蓮瓣》;
文章著作:《歐洲記游》;
作品參加「第二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
被評為江蘇省宣傳部「五個一人才培養工程」; 2007年 創作作品:《枇杷》、《雪中茶花》、《回望》、《獨游》、《夾竹桃》、《流翔》、《桃紅》、《暫佇》、《蝶飛》、《蔓陀羅花》、《碧桃》、《歲歲不知春》、《一庭清冷》、《蝶(一)》、《蝶(二)》、《影子(一)》、《影子(二)》、《影子(三)》、《影子(四)》、《寒山》;
《美術天地》2007第2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美術天地》2007第3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美術天地》2007第5期「名家新作」——作品刊載;
《藝術名家》2007第5期,作品刊載;
《藝術名家》2007第8期,作品刊載;
《中國當代畫家叢書》作品收錄;
《筆墨新旅江蘇萬里寫生作品集》作品收錄;
《同一個世界——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藝術大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走向輝煌——江蘇美術館新館落成特展集》作品收錄;
《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作品刊錄;
《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全國畫院名家扇面藝術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東方畫壇》,文章、作品刊載;
《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作品收錄;
《當代畫史,名家經典作品集——花鳥卷》作品收錄;
《彤管流芳——寧、京、蓉著名女畫家聯展》,作品收錄;
《非常筆墨——當代名家作品集》,作品收錄;
《學院·經典——全國美術院校工筆畫名家作品集》作品收錄;
參加「百家金陵畫展」 ;
參加中國美協舉辦聯合國「同一個世界」大型創作考察活動,作品被奧林匹克委員會收藏;
參加「中國花鳥畫提名展」 ;
在省文化廳「筆墨新旅」畫展中獲獎; 2008年 創作作品:《山谷清幽》《春天》《桃花源》《風中》《青鳥》《荷》《春雨梨花》《蒲公英》《小荷(水墨)》;
《花鳥畫研究》2008第4期,作品刊載;
《畫刊》2008第11期,作品刊載;
《2008第三屆中國美術雙年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藝術視界》,作品刊載;
《中國百名書畫家提名展》,作品收錄;
《二十一世紀翰墨名家——花鳥卷》作品收錄;
《中國當代傳世名畫全集——花鳥卷》,作品收錄;
《奧運情、翰墨緣——江蘇省著名書畫家捐贈作品集》,作品收錄;
《江蘇省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美術書法作品大展》,作品收錄;
作品參加「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
任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獲「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9年 創作作品:《九鶴祥瑞圖》、《本草綱目---柿子》、《本草綱目---槐花》、《本草綱目---枇杷》、《本草綱目---薺菜》、《本草綱目---夾竹桃》、《本草綱目---石榴》、《風中》、《長空》、《一路平安》、《迷蝶》、《春塘曉煙》、《歸兮來兮》、《朝去暮飛還》、《玉玲瓏》、《錦上添花》、《花間課》、《年年棲青枝》、《皎皎玉蘭花》;
《2009中國花鳥畫大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謝稚柳百年名家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齊建秋點評中國書畫市場》;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花鳥名家作品邀請展》,作品收錄;
《藝術沙龍》2009第2期,作品刊載;
《2009水墨精神,名家集萃》作品收錄;
《品格——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城市生活小品展》作品收錄;
《中國當代美術家迎建國六十周年作品集》,作品收錄;
《彤管流芳——「三月畫會」第七回女畫家精品聯展》作品收錄;
《丹青世界》2009第5期,作品刊載;
《美術》2009第3期,文章、作品刊載;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省優秀美術作品集》,作品收錄;
《時代多嬌——建國六十周年江蘇美術作品匯展集》,作品收錄;
《建國六十周年江蘇書畫發展高層論壇名家展》,作品收錄;
《中國國家畫院2008收藏作品集》,文章,作品收錄;
作品獲「全國百家金陵藝術展」金獎; 2010年 文章著作:《桃花》;
《慶祝文化促進協會成立邀請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慶祝婦女節100周年女性藝術展作品集》,作品收錄;
《俏麗BOSS》雜志:訪談、作品刊載;
《中國新藝術三十年》,作品收錄;
《藝術名家》,作品刊載;
《畫風》,評論,作品收錄;
12月:12日,諸子2010至真至美喻繼高、喻慧父女工筆花鳥畫聯展;
㈨ 中國畫花鳥畫的傳統分法可以分為哪5大類
國畫的花鳥畫基本畫法
花卉的觀察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 復瓣 ) 之 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 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 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 必須作細致的描寫,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以上這些都是我 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 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畫花朵可從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 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 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 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 結構。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 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 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 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 ,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 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
例如維、鶯、畫 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 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 ,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 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 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 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 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 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 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 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 、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 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 最好價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 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 ,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 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 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 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 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 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 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 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 (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 。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在人物 、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 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北宋的李 公麟是這種畫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 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 ,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 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 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 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 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 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 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 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 有三種主要的線條,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 竹乾等。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下圖是禽鳥的局部畫法示範,畫鳥的順序 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 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 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 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 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 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 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 韻。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 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 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 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 底(既平塗打 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 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 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 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下圖為吳學讓教授的示範,首 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鋪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 梳毛(絲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梳羽毛法 的原則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 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 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 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 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 出淋 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 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 ,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 濃、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圖版是吳學讓教授以寫意畫法示範的紫藤,先以雙鉤畫法了解其結構。用寫意畫法現紫藤花,先以羊毫筆沾白粉,筆尖蘸花青,再蘸洋紅後以側鋒點垛,即畫出有濃淡與色彩變 化的花瓣,補小化瓣後,換草綠色畫細梗、點花蒂,並以黃粉 點花蕊。此外葉子的結構、葉序,穿藤法,亦應注意。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 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 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國畫的畜獸畫基本技法
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 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 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晝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由此可 見畜獸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 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即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 馬、牛、虎、獅、鹿、羊、猿猴、貓、犬、狸、兔、馱、騾以 及象徵權勢的龍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徵與習性,作畫 前必先詳細的觀察與寫生。
畜獸的觀察與寫生
我國古代畫家即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經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徵,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贊道:「李侯晝骨亦晝肉,下筆生馬如破竹 。」據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據壯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晝馬,能得其性情。可見古代成就高的晝家都很重視觀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的表現畜獸的特徵與神趣。
蘇東坡的題跋中曾經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處士一日正在曝曬其書畫,有一牧童看見其中一軸戴嵩晝的鬥牛圖,拍手大笑說:「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牧童經常與牛生活在一起,發現到牛在角斗時, 牛尾是緊夾在兩股間,而唐朝畫牛名家戴嵩的觀察還欠周到,以致造成錯誤,是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
中國畫一向提倡「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畫畜獸也不例外,觀察入微,掌握神態,才能將其畫活。走獸雖然同樣具備 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 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 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如收聽器般,能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猶如照像機的光圈原理;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調節各種姿態,這些特點都應注意到。
畫貓耍表現出乖巧靈俐的特色,同屬貓科的虎則要表現出威嚴勇猛的感覺;畫驢要畫出傻氣和滑稽的味道,同屬奇蹄科的馬,就要晝出神駿豪邁的性格,每一種動物的性格,在作晝前必先稍加研究。
寫生時對動物解剖學應有了解,至少必先觀察其骨骼與肌 肉的關系,古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是指一般人往往過 分去描寫搶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對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寫是累積創作素材和捕捉生動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過觀察與默畫相結合的方法,把生動的形象勾出,並不是看 一筆畫一筆,對於晝動態的畜獸,應掌握神態,尤其耍注意從 一個動態過渡到另一個動態的瞬間,只用寥寥幾筆,就要准確的表現出畜獸的特點,其動勢要靠線條不同方向的對比和組合來表現。茲以擅長走獸畫的梁中銘教授平日寫生的素描稿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現的猴子冊頁,可以發現勤於觀察寫生,助益頗大。
寫意晝法
以寫意法畫畜獸,早在漢代壁晝及魏晉磚畫中即可見到略 為豪放的表現法,五代石恪的畫中亦可見具有禪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較盛行寫意的畫法,如沈周的寫生冊頁中亦有走獸, 郭詡的「牛背橫笛圖」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生動,並以破筆枯 墨掃出牛毛,意趣橫生。近代的畜獸畫家,多以寫意法表現, 如徐悲鴻的「雙馬圖」,結合西洋畫的明暗觀念與正確的解剖 學知識,表現出天馬行空的賓士氣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現出 兇悍威嚴的氣勢,齊白石與李可染的牛,都有獨特的個性。
寫意畫法是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內容,並能喚起 觀賞者的想像力與感染力,故以寫意法畫畜獸,對其細節須加 以簡化或省略,譬如繁瑣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傳神之 處可以誇張。至於配景的處理,必須根據各類走獸不同的習性 和生活環境來安排,譬如熱帶地區生長的走獸,就不宜配寒帶 的植物。牛、馬等走獸,可以不靠景物襯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點染些草色,如徐悲鴻的馬,多以留白的方式,讓觀 賞者自由聯想。
虎的寫意畫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態,赭石調藤黃畫虎身,再以稍濃的 墨畫斑紋,白粉染嘴、前胸等,並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鋒絲細毛後,蘸老虎的寫意畫法示範濃墨畫眼、耳並重鉤斑紋 ,第二次染白粉及濃墨絲細毛,白粉畫虎須,最後補景完成。 畫時大致全體同時進行,層層加重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相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