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豆蘭花期
Ⅰ 石豆蘭如何曬干
石豆蘭採收後可以蒸後曬干。石豆蘭是對蘭科石豆蘭屬植物的泛稱,多年生常綠匍匐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卵圓形,具棱。每假鱗莖頂部著生葉片。有花4到6朵,花淡黃色,蒴果卵形,花期6到8月。生於山野陰山岩石及樹幹上。
石豆蘭的相關介紹
石豆蘭屬為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到3枚,頂生於假鱗莖,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
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
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
唇瓣肉質,比花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柱齒。花葯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Ⅱ 芳香石豆蘭的介紹
芳香石豆蘭(學名:Bulbophyllum ambrosia (Hance) Schltr.):根狀莖粗2-3毫米,被覆瓦狀鱗片狀鞘,每相距3-9厘米生1個假鱗莖。假鱗莖直立或稍弧曲上舉,圓柱形頂生1枚葉。葉革質,長圓形。花葶出自假鱗莖基部,1-3個,圓柱形,直立,頂生1朵花;花多少點垂,淡黃色帶紫色;花瓣三角形,長約6毫米,中部寬3毫米,先端急尖,具3條脈,邊緣全緣;唇瓣近卵形,中部以下對折,基部具凹槽。花期通常2-5月。生於海拔達130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分布於中國和越南。(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1)
Ⅲ 芳香石豆蘭的形態特徵
芳香石豆蘭是草本植物。根狀莖粗2-3毫米,被覆瓦狀鱗片狀鞘,每相距3-9厘米生1個假鱗莖。根成束從假鱗莖基部長出。假鱗莖直立或稍弧曲上舉,圓柱形,長2-6厘米,粗3-8毫米,頂生1枚葉,基部被鞘腐爛後殘留的纖維,干後古銅色,具光澤。葉革質,長圓形,長3.5-13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鈍並且稍凹入,基部驟然收窄為長3-7毫米的柄。
花葶出自假鱗莖基部,1-3個,圓柱形,直立,連同花梗和子房長4-7厘米,頂生1朵花;花序柄長6-8毫米,粗約1毫米,基部具2-4枚緊抱於花序柄的干膜質鞘;花梗和子房長1-1.4厘米;花苞片膜質,卵形,長約3毫米;花多少點垂,淡黃色帶紫色;中萼片近長圓形,長約1厘米,中部寬5毫米,先端急尖或銳尖,具5條脈,無毛,邊緣全緣;側萼片斜卵狀三角形,與中萼片近等長,中部寬6毫米,中部以上偏側而扭曲呈喙狀,先端稍鈍,基部貼生於蕊柱足而形成寬鈍的萼囊,具5條脈。
花瓣三角形,長約6毫米,中部寬3毫米,先端急尖,具3條脈,邊緣全緣;唇瓣近卵形,中部以下對折,基部具凹槽,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活動關節,中部兩側擴展,邊緣稍波狀,先端稍增厚,上面具1-2條肉質褶片;蕊柱粗短,蕊柱齒不明顯;蕊柱足長10毫米,其分離部分長約5毫米。花期通常2-5月。
Ⅳ 這是什麼植物
石豆蘭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趙磊
石豆蘭(學名:Bulbophyllum Thouars)是對蘭科石豆蘭屬植物的泛稱[1]。多年生常綠匍匐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卵圓形,具棱。每假鱗莖頂部著生葉l片。有花4-6朵:花淡黃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生於山野陰山岩石及樹幹上。產於貴州長順、興義、雷公山;分布於廣西、雲南、福建等地[2]。
(概述圖來源:[3];圖中物種為美發石豆蘭,又名美杜莎石豆蘭)
中文學名
石豆蘭
拉丁學名
Bulbophyllum Thouar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快速
導航
形態特徵
分布范圍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別名
果上葉、石上葉、一掛魚、岩瓢、馬串鈴[2] 。
形態特徵
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5] 。
石豆蘭屬為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3枚,頂生於假鱗莖,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唇瓣肉質,比花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柱齒;花葯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Ⅳ 石豆蘭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
石豆蘭味甘、淡,性涼,有清熱潤燥,化痰消腫作用。
石豆蘭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花期6-8月。
(5)石豆蘭花期擴展閱讀:
石豆蘭分布范圍
石豆蘭屬植物廣泛分布於和亞洲、非洲、美洲及澳洲,主要生於熱帶與亞熱帶氣候的地區,溫帶也有相對少量的分布。亞洲物種最多,主要分布地從中南半島海拔2500米的喜馬拉雅山麓向南延伸至東南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
非洲有數百種,主要分布在近赤道地區和馬達加斯加島。美洲有數十種,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區。澳洲的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有分布;其中新幾內亞島分布著至少600種石豆蘭,被認為是本屬植物的發源地。
Ⅵ 這種植物叫什麼
石豆蘭,蘭科,多年生常綠匍匐小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拉丁學名:Bulbophyllum radiatum
中文學名
石豆蘭
拉丁學名
Bulbophyllurn radiatum Lindl.
別稱
石棗子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歷史記載 聽語音
異名:石豆、岩豆(金華《常用中草葯單方驗方選編》),石棗、石米、金棗(《陝西中草葯》),獨葉岩珠、鴨舌蘭、岩板楂、青龍珠、線岩珠(《浙江民間常用草葯》)[1]
形態特徵 聽語音
根莖纖細,橫生,具節,節上著生假鱗莖,綠色,小形,卵圓狀,具棱。每個假鱗莖頂部生葉1片,狹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5~3厘米,先端微缺,中脈凹下,全緣。傘形花序由假鱗莖基部抽出,具細總梗,有花4~6朵;花淡黃色。
分布情況 聽語音
岩石陰濕處[2],也附生於樹幹上。分布陝西、浙江、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Ⅶ 石斛蘭的花期有多長
石斛蘭科植物,單莖/或單一的假鱗莖上生的植株,商品上叫一苗。除了蝴蝶蘭、樹蘭、萬代蘭那些單軸無限生長的之外,一般常見的,國蘭、石斛、卡特蘭、石豆蘭、兜蘭、獨蒜蘭、羊耳蒜蘭、各種地生蘭。
一苗終生只開1次花,開完花,結完果實,完了之後就不再發育,等著衰老死去了。那這棵蘭花就死了嗎?不會,它沒有開花的側芽、側假鱗莖、側苗還活著,如果它只有一苗,在臨死前,只要有機會,都會在旁邊或者頂端長側芽或頂芽,用側芽、頂芽活下去。
(3)使用儲運保鮮凝膠。
消費者處理方式
(1)對花序莖基部進行再剪截,然後用新鮮配製的保鮮液補充到試管中,並進行定期檢查。
(2)把用作胸花的石斛蘭花莖基部包在潮濕的棉花里。
(3)避免切花暴露在乙烯中,使之遠離煙霧,成熟的水果和萎蔫的花朵。
(4)保存溫度10~13℃為佳。避免過熱或過冷的溫度。過熱花朵打開很快,
Ⅷ 廣東石豆蘭的形態特徵
廣東石豆蘭根狀莖粗約2毫米,當年生的常被筒狀鞘,在每相隔2-7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假鱗莖直立,圓柱狀,長1-2.5厘米,中部粗2-5毫米,頂生1枚葉,幼時被膜質鞘。葉革質,長圓形,通常長約2.5厘米,最長達4.7厘米,中部寬5-14毫米,先端圓鈍並且稍凹入,基部具長1-2毫米的柄。
花葶1個,從假鱗莖基部或靠近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節上發出,直立,纖細,遠高出葉外,長達9.5厘米,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具2-4 (-7) 朵花;花序柄粗約0.5毫米,疏生3-5枚鞘;鞘膜質,筒狀,長約5毫米,緊抱於花序柄;花苞片狹披針形,比花梗連同子房短或有時稍長;花淡黃色;萼片離生,狹披針形,長8-10毫米,基部上方寬1-1.3毫米,先端長漸尖,中部以上(約占整個萼片長的3/5)兩側邊緣內卷,具3條脈;側萼片比中萼片稍長,基部約1/5-2/5貼生於蕊柱足上,萼囊很不明顯。
花瓣狹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逐漸向先端變狹,先端長漸尖,具1條脈或不明顯的3條脈,僅中肋到達先端,邊緣全緣;唇瓣肉質,狹披針形,向外伸展,長約1.5毫米,中部寬0.4毫米,先端鈍,中部以下具凹槽,上面具2-3條小的龍骨脊,其在唇瓣中部以上匯合成1條粗厚的脊;蕊柱長約0.5毫米;蕊柱齒牙齒狀,長約0.2毫米;蕊柱足長約0.5毫米,其分離部分長約0.1毫米;葯帽前端稍伸長,先端截形並且多少向上翹起,上面密生細乳突。花期5-8月。
Ⅸ 石豆蘭的介紹
石豆蘭,蘭科,多年生常綠匍匐小草本。氣生根須狀,白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
Ⅹ 廣東石豆蘭的介紹
廣東石豆蘭(學名: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根狀莖粗約2毫米,當年生的常被筒狀鞘,在每相隔2-7厘米處生1個假鱗莖。根出自生有假鱗莖的根狀莖節上。假鱗莖直立,圓柱狀,頂生1枚葉,幼時被膜質鞘。葉革質,長圓形。花葶1個,從假鱗莖基部或靠近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節上發出,直立,纖細,總狀花序縮短呈傘狀,具2-7 朵花;花淡黃色;萼片離生,狹披針形;花瓣狹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中部寬約0.4毫米,逐漸向先端變狹,先端長漸尖,具1條脈或不明顯的3條脈,僅中肋到達先端,邊緣全緣;唇瓣肉質,狹披針形,向外伸展。花期5-8月。通常生於海拔約8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產中國浙江、福建、江西南部至西部、湖北、湖南西南部、廣東、香港、廣西中部至北部、貴州東南部、雲南東南部。(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