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西蘭花佛頭

西蘭花佛頭

發布時間: 2022-05-10 01:10:02

⑴ 後宮群試題

1.服飾描寫(因此題考水平,故任何品級的著裝均可)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支很美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裏,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裏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人們習慣將無裝飾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圓頭釵、尖頭釵、扁頭釵,其質地多為金、銀、鍍金光素的,還有銅、鐵等普通婦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在滿族婦女諸多的頭飾中,要有一個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個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這種插子。還有一種叫做「銀夾子」的釵,若合在一處的兩個扁簪子。銀夾子既重視其固定發型的實用價值,因其面有圖案,又具有顯示美觀的審美價值,可算是較為理想的釵了。還有屬於「荊釵布裙」一類的婦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講究或講究不上,只用粗鐵絲自製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鐵絲,磨尖一頭,砸扁一頭用作髻簪的。
在欣賞往日旗裝的風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文中說:「只見那太太……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別著一枝大如意頭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兒玉簪棒兒,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的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石抱針釘兒,還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兒的小挑,右邊一排三枝刮綾刷蠟的矗枝兒蘭花兒」……。不管她這一頭戴了多少個簪子,卻反映出當時清朝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人家婦女頭飾的寫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制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發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綉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圖軸中,就有兩位美人頭戴勒子,從畫面上看,有紗綢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節戴不同式樣與質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風凜冽,勒子大多用貂皮製作,稱為貂復額。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因此流行起來經久不衰。除勒子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還要窄些。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在北京故宮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曾展出過幾件遼寧省出土的金樹形步搖冠飾件,金樹是冠狀傘形,一根兩枝樹權分別展開了大小四十餘件樹枝小枝權,每一小枝權頂端各有一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金環,環下各系一片金樹葉,稍一觸動枝搖葉擺,華美無比。它的出土使我們感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嬪生活之奢侈。史載,唐宋之後步搖形制變化多端,除金質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明代四大名畫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詩中寫道:「鬱金步搖銀約指,明月垂璫交龍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搖用「鬱金」,這也許是用金屬與珠寶鑲嵌的一種步搖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時興起來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實用耐久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技術。
清代步搖大多採用了明代焊接製作新工藝方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清代服飾展覽》圖錄中,有一件「點翠嵌珠鳳凰步搖」,就是使用了金屬焊接作底托,風身用翠鳥羽毛裝飾,其眼與嘴巴用紅色寶石、雪白的米珠鑲嵌,兩面嵌紅珊瑚珠。鳳身呈側翔式,尖巧的小嘴上銜著兩串十多厘米長的小珍珠,墜角是一顆顆翠做成的小葫蘆。整個步搖造型輕巧別致.選材精良,實為罕見。
在另一圖錄中又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古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祥,形式別致,不但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流蘇一詞的本義原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名稱為什麽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皇帝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剛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常見。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發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發,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發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發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發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兩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區別,疙瘩鬢在腦袋後下方。團頭位置在正上方,把頭發在頭頂梳成豎式的圓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兒」,並在發中插戴銀、銅質扁方等首飾。一些老年婦女因頭發較少,在頭頂綰成一個螺旋式的「卷兒」,即簡單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滿族聚居的農村還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叫做「水葫蘆」的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鉤形,豐頰面頤,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康乾以後,由於受漢族發髻「如意縷」的影響,滿族j婦女一般均將發髻梳成「一」字形,俗稱「一字頭」、「如意頭」等。清代中期,滿族婦女的發髻樣式逐漸增j高.「雙角」也不斷擴火,滿族婦女發式由h兩把頭這種髻式發展到架子頭,同時也是由自己頭發梳理而成的發式逐漸發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發相摻雜而成的發式,發髻上多插有飾物。其中有種名叫「扁方」的板狀飾物,初時形狀較小,到清代後期,特別是咸豐年間,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得更加高大和誇張,已演變為一種「高如牌摟」式的固定裝飾,從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兩把頭。
《閱世篇》曾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架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嗣後這種發式愈演愈高,至後期而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頭就像頂著一塊小黑板者即指此式。這種牌樓式的裝飾上面不用頭發,純粹以綢緞為之,做成一頂「扇形」的冠,戴時只要套在兩把頭發髻之上,這就是俗稱的「大拉翅」,是滿族貴婦的發式。這些貴族婦女們頭戴高高的飾物,再穿上她們習慣穿用的那種高底旗鞋,身材顯得格外修長,走起路來也愈加穩重、端莊。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類似於現在舞台和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清代宮裝樣式,應是由「兩把頭」發展而成,即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旗頭板」的式樣,並在正面飾以花朵,側面懸掛流蘇(線穗),所以東北一些地區叫「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尺把高。裡面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制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齊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頸後的燕尾,也比原來的大,幾乎挨到衣領上。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面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
滿族婦女的這種發飾,是貴族婦女的專用發飾,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行樂圖》,作清初貴妃形象,就繪有這種發飾。因這種發飾屬於達官貴族階層女性的盛裝,所以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也常常以此為「禮冠』』戴在頭上,好像漢族的「鳳冠霞帔」一樣覺得榮華和富貴。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其實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很少能見得到。

⑵ ❀佛蘭花❀的花語是什麼圖片請給我一張,要清楚一點的哦。

非洲菊,又名扶郎花。

【花語】:熱情、永遠快樂。

⑶ 有一種淺綠色的「菜花」,像樣子佛頭一樣,每個菜花頭都是尖尖的,請問這是什麼菜

跳樓鳥
西蘭花,沒有花菜好吃,營養價值都差不多吧,和白色的花菜

⑷ 一種淺綠色的「菜花」,像佛頭一樣,每個菜花頭都是尖尖的,不是西蘭花,請問這是什麼菜

是羅馬花椰菜,俗稱青寶塔,是一種十字花科芸薹屬甘藍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看上去有點像西蘭花,綠油油的,在口感上,較花菜爽甜,口感豐富,是難得的蔬菜佳品。

形態特徵:

羅馬花椰菜花球表面由許多螺旋形的小花所組成,花球著生在短縮莖頂端,花球綠黃色,圓錐形,似寶塔。每個花球由200多個圓錐形的小花球呈螺旋狀緊密排列而成,花球緊實、美觀。花球品質好,質地細嫩,維生素C含量較一般花椰菜高40%。

(4)西蘭花佛頭擴展閱讀

主要價值:

花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以維生素C的含量特別突出。除了含有蛋白質、脂肪、糖、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礦物質,維生素C特別多,每100g菜花中含維生素C是大白菜4倍,蕃茄的8倍,芹菜15倍,蘋果20倍,維生素C不但能夠增加肝臟解毒能力,增加人體免疫力,而且是可抗癌的減肥美容食品。

花椰菜供食用的花球和嫩莖部分營養豐富,尤其維生素C含量較高,它的粗纖維含量少,質嫩適口,味道清淡,容易消化,尤適於老人、孩子、病人食用。

⑸ 泰國蘭花為什麼多分布在清邁地區

清邁是泰國的第二大城市,首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發展水平後,在首都曼谷,泰國北部清邁。面積?的17.5平方公里,人口18萬。種植花卉,風景秀麗的城市,尤其是玫瑰是最有名的,北羅斯說,布萊爾。清邁的自然環境優美,平均海拔300米,泰國的高原城市,氣候是涼爽的,著名的避暑勝地。清邁曾長期作為泰國的王國的首都,至今仍保留了很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古跡。表示泰國北部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古老的寺廟內的城市,清邁的絲綢,紡織品,被稱為世界上每年,大量的絲綢紡織品出口的泰國製造業的重要支柱。
②泰國北部最大的城市,清邁資本。泰國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位於濱河。 102,000人口的清邁風光
(1980年)。城郊結合部,土地肥沃,農業肥沃。 1296年是蘭納王朝(南漳)新都城。在河西新城區的東部,老城區有兩座橋連接。著名的手工藝品,珠寶,銀器,陶器,木雕,絲綢。柚木初步加工和鋸木行業。發達的交通總站北線鐵路,距離曼谷752公里。隨著機場。清邁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關於百城市的寺廟,建於十三世紀,大清門寺。市郊的素貼山,始建於16世紀的佛教寺廟,宗教場所周圍的佛教徒。開發旅遊業的發展。泰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清邁,為自己的美麗和玫瑰聞名世界,著名的手工藝品遍布全國各地,遠銷國外,是泰國的第二大城市。 700公里從曼谷的高原盆地,海拔300米,四周群山環抱,氣候涼爽,風景秀麗,古跡眾多,商業繁榮,是東南亞著名的避暑勝地。 「
清邁??,泰國的古都,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始建於1296年。 4月14日,1296年,清邁在軋車王(國王Mengral)的領導下,完成伏著肥沃的土地千里,濱河(Maeping),保安員,清邁,泰國的黃金時期基礎早上4:00,已經成為泰國最大的政府的今天,世界第二大的城市。清邁大象
在清邁政府辦公室前,將有三王雕像,並告訴清邁市是其他兩個國王得到幫助。傳說中的軋車王在這里狩獵被認為是吉祥的象徵的白色水鹿,白鹿與白老鼠,因此決定建城。裂傷王素可泰藍Kanheng王(蘭甘亨國王),蒙古南部的帕堯王(帕堯)(王岩廊曼)每個節點友好條約,就像兄弟,在清邁城的建設,二王一非常大的幫助,聚集了90000人參加的城市建設。清邁建城周圍18米的護城河,矩形,從東到西,南北長2000米,1800米,寬。清邁的黃金時代中的提洛卡拉OK國王時期(公元1441至1487年),他建立了一個柴寺(WAT切特仁愛堂),完成佛塔寺(Wat Chedi Luang寺),並在1455年的第八屆世界佛教大會舉行在木柴,尤其是寺蘭納文化的鼎盛時期。在
扒烤寺
霸烤寺(WatPhuakHong)的松旁門左道門附近,你可以看到一個美麗的修道院,金色配上紅色的鑲板,典型的蘭納風格的修道院。這個寺廟是重點景點背後的房子,罕見的圓錐體層樓,建於1517年的AD,塔有52個佛像清邁建設
利基,裡面坐著冥想佛,可能是一個中國式的寶塔影響有這樣的形狀,基層陶瓷裝飾有一圈呢!清邁的另外兩個類似的塔,中的一個WatRampoeng,,一個是ChediProng。

的手帕土壤寺·布帕萬土寺(WatBuppHaram)的街對面的聖方濟各修道院,在1497年建成的相同的KingMuangKaew,積極的蘭納王朝,佛教興盛時,座位的混合緬甸和寺廟蘭納兩種風格。小木修道院古老的寺廟是最漂亮的,有超過300年的歷史,在19世紀恢復了房子還保存詳細的灰泥風屋檐的柱子上,因為人們仍然心,一點點傾斜的前門,讓人有種白頭到老的感嘆。旁邊的小木船修道院的一個大修道院,也有200年的歷史,走在兩個家庭之間的線索,發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新建築的修道院的左邊是豐富多彩的,宏偉的,老的單水槽修道院塑料的行人金鳥山牆特定的外觀就像是兩個不同的寺廟。後,廟里有一座大塔,一個巨大的塔相當雄偉的白色外觀。
蘭花園
蘭花,雖然不是泰國的國花,但泰國人很歡迎,最常用的裝飾花,蘭花品種數百個,有許多家庭清邁山附近的梅薩蘭花種植蘭花的領域,展示和銷售。蘭花苗養殖場培育保溫瓶,供遊客攜帶清邁大象
另一個帶來的真花鍍金,鍍銀,膠針特別生動,而且還送禮首選。
在烏蒙寺
進入烏蒙寺,好像高山,樹林所包圍,唯一流行的是入口處的攤位用一塊樹的箴言。沿著小路穿過山洞而勝於藍翔路邊的格言是最好的合作夥伴,上面的泰文和英文的標簽,開始有一些的詩句,深深的感動,例如:「」。穿過樹林,左邊是一個葯草園,沿公路種植一些葯用植物,有些人無論雕像,散落在草叢中,已經出現了巨大的喜悅 - 佛頭,長滿青苔的後部。向右轉,看廟的精神之列,即,三連勝的洞穴,它可以相通的和尚在過去的這種做法,但清邁
現在重新鋪設,開放給一般人訪問,三月底的山洞裡有一個到幾個佛像,供人膜拜更加困難,命運的洞穴,被拋棄,破壞了日本和賊濫挖亂盜洞穴,據說有14 -15世紀的壁畫,但現在消失了。
徑寺
徑寺(WatKuTao)的全名的「WatWeruWanKuTao」Weru的含義是「竹」,「萬」是一個碗的形狀,所以一切手段「旁邊的竹林內埋葬骨灰的碗狀寶塔。「徑寺真的幾行的竹林,但最大的奇觀,或不尋常的塔,5個僧侶像碗狀的對象的上面和覆蓋著五顏六色的一塊玻璃。清邁建

南邦府南邦府(南邦)位於26公里的南部,這里環境優雅清邁東,美表示,緬甸的寺廟的土地集中,也仍然是唯一的泰國領土保留了馬車,省政府的運輸。南邦Broin公司寺(PhraDhatHairpoonchai)的,建於1925年的展覽大廳,豪華的酒店。覆蓋著金箔,極盡奢華的主入口。正殿為兩個青銅雕像。齊聖寺內,是基於一個20寶塔清邁
邊側,而著名的寺廟。游覽寺院,他說,如果數繪制20寶塔,他們獲得了好兆頭。泰國棉花村自南邦府,然後向南走不遠。這里盛產泰國棉花,全村約2000手紡紗機,著名的棉織物的原產地。擁有一個佛舍利雙龍寺雙龍寺的土井素貼山山頂,建於1383年,也被稱為「舍利的佛教寺廟」。被稱為雙龍寺,寺廟外的石階每邊刻有一個500米長的巨龍,十分壯觀。被稱為文物中的佛教寺廟寺建於16世紀的骨灰盒,據說塔藏佛舍利,它被視為聖地。清邁王朝皇帝寺都非常尊敬,並經常來崇拜。來解決這個朝聖的信徒絡繹不絕,每年的禮儀,儀式舉行了7月6日的事件。登上素貼山山頂,可俯瞰清邁市的全景的。
素貼山
素貼山,位於清邁,1667米的海拔高度,16公里,西距是清邁天然的瞭望台。普拉素貼寺(WatPhraThatDoiSuthep)是一個主要的旅遊景點的山。素貼DolSuthepMountain位於的城市清邁南6公里處,海拔1000米,是清邁市的標志。中國本土的「遭遇山」或「山」著名的雙龍寺山因山而聞名。山坡上的彩色玫瑰,山頂的雲籠罩著美麗的風景。登上山頂,清邁市的全景。
普拉新寺
也普拉新寺(WatPhraSingh)的翻譯Paxin寺,別名雙龍寺舍利的佛教寺廟,是泰國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最大的佛教寺廟,清邁和妻弟龍寺(WatChediLuang)在清邁地位最高的寺廟。位於上了年紀的街道(SamLanRoad)海拔1000米以上的西端,全市最高峰素貼山,孟來旺第一個建於1345年,經過幾次擴建,才形成現有規模。寺內供奉佛像的Paxin說,600年前,是從錫蘭傳入。寺院周圍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彩色玻璃和扇形釉面瓷磚鑲嵌龍,每一個的大小7個龍頭,雄踞石階兩側,高譙隆狩,雄偉的。超過150米長的龍身,跌宕起伏的石階上,一直延伸到寺門口。重重疊疊的石階,309,就像佛龍路,十分壯觀。寺內有四個允許北及南,東,西,分別長廊連成廣場。每座殿堂的金色佛像,正殿萊甘大廳被認為是泰國北部最有靈性的三尊佛像的崇拜。中間的一個高約20米的塔,建於16世紀的寺廟,據說是保存佛舍利(遺跡)塔。清邁王朝皇帝寺都非常尊敬,並經常來崇拜。右邊是高床式的七旋塔,被稱為泰式建築的本質。每年13月15日,Paxin寺是其中的關鍵位置,人們慶祝潑水節。
其他景點
最後剩下的泰國北部風格的寺廟寺清曼,啟迪龍寺,蒲屏宮泰國美麗的字元谷,老清邁,檢查無菌寺,部落研究中心背山苗寨在泰國北部文化公園,植物園,清邁,清邁動物園,清邁國家博物館,杜英薩那國家森林公園,清曼寺。

⑹ 中國世界遺產的導游詞

各位朋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來,秦皇島、山海關沿海一帶的航海業、捕撈業就非常發達。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開國元勛徐達奉命主持修建長城。為了調運各種軍需民用物資,在山海關石河口修建了碼頭。船夫漁民出海作業,總是冒著很大的危險,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好把生命託付給神靈。為了乞求神靈的保護,乞求海上風平浪靜,平安無事,就在老龍頭的西側修建了海神廟、北海神廟、媽祖廟、龍王廟等四座廟宇。1900年八國聯軍從老龍頭登陸,四座廟宇被毀掉了。現在的海神廟是1988年重新修建的,它綜合了原有四座廟宇的特點,重新構思設計,延伸入海124米,是旅遊觀光、臨風休憩的好去處。

這里是牌樓,南北兩面各有兩個大字:安瀾、伏波,——讓大海安靜,海不揚波,點明了整個海神廟的主題。

往前走就是山門。海神廟和一般佛教廟宇的山門不同,它裡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天佑」、「天應」兩位大海中的神將。「天佑」的意思就是老天保佑,「天應」就是指叫地地靈,叫天天應。傳說這二位原來都是大海中的怪物,渾身的力氣沒處使,就專門興風作浪,玩惡作劇。後來他們被天後娘娘——就是我們常說的媽祖收伏了,成了媽祖的得力助手。

現在我們來到了海神廟正殿前面的庭院。左右兩側有兩個吉祥物。右邊的叫做「乘黃」,也叫「飛黃」。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集《山海經》說:白民之國有乘黃。長的樣子像狐狸,背上有角。要是騎到它的身上,就能活到兩千歲。唐朝大文學家韓愈寫過這樣的詩句: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後來,人們就用飛黃騰達來比喻一個人的官職地位上升得非常快。看來,乘黃的功能有兩條,長壽和陞官。可是,我們眼前的這個乘黃大家千萬不要騎,一是真要活到兩千歲,那可就太麻煩了;二是您真要騎了上去,可就要准備罰款了。

左邊的這一個叫做「龍馬」。我國古代傳說龍馬是河水之精,說它是龍頭,馬身,還有兩個可以張開的翅膀,叫的聲音很好聽,說它是「鳴聲九音」——有些人很謙虛,用「五音不全」來說自己唱歌的聲音不好聽,但這龍馬「鳴聲九音」,簡直就是一個交響樂團!還有的古書上說這龍馬就是乘黃。在海神廟的前面設立龍馬、乘黃的塑像,是取其「河水之精」的含義。

現在請大家走進海神廟的大殿。正中端坐的就是海神。兩邊站的是他的助手。渤海灣一帶供奉的是北海之神。北海之神叫做禺京。他的「分工」有兩條:讓大海風平浪靜,讓陸地風調雨順。為了讓大海風平浪靜,他手持弓箭,查看大海,哪兒的海浪過高,就射箭擊碎它,這時,兩位巡海夜叉就是它的助手;為了讓陸地風調雨順,他選拔了幾位得力的干將,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位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千里眼的眼睛瞪得大大的,順風耳的大耳朵拉得長長的,專門負責收集各地旱澇信息。這兩位是雷公和電母。雷公頭似獼猴,嘴似雞形,肩膀上長了一對翅膀,左手拿椎,右手使槌,腳踏五面大鼓,他敲起鼓來,就是天上響起了隆隆雷聲。電母手拿兩面鏡子,只要她把鏡子飛舞起來,天空里就會出現一道道閃電。左邊的這二位是風婆和雨師。風婆只要把她背的布袋拿下來,輕輕一抖是小風,重重一抖是大風,掄上一圈,就成台風了。雨師用柳條在他的寶葫蘆里沾上一下,往人間灑一灑,就是一場雨。當然,他用的力度和時間就決定了這場雨的大小和持續時間的長短。

古代的神明,都是凡人自己創造的。神明的功能,大都表達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今天,千里眼和順風耳的功能已經由氣象衛星和計算機承擔起來了,——盡管還不那麼准確,不那麼全面,而雷公、電母、風婆、雨師的功能,我們最終能取代多少、能不能取代,甚至於有沒有必要去取代,現在還都是一連串的未解之謎。

我們該和海神說一聲再見了,但願他能保佑我們旅遊順利,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天有個好天氣,天天有個好心情。

⑺ 北京寺廟有哪些

北京有約50多個寺廟
法源寺
法源寺是北京現存最古的巨剎,在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佔地約6700平方米。始建於唐初。原名憫忠寺,明改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1735)改建後更名為法源寺。
該寺坐北朝南共四進院落。第一進有天王殿,內供奉布袋和尚和銅鑄四大天王造像。第二進有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兩菩薩,為明初造像。搶廈樑上懸掛乾隆御筆「法海真源」匾。第三進有觀音閣(又稱憫忠台),陳列歷代石刻,閣後為毗盧殿,供奉明代銅制五 方佛像,其中層為四方佛,佛面各向四方,上層為毗盧佛。再後是大悲壇,陳列唐和五代人的寫經,宋、元、明、清版經文。四進為藏經館,陳列東漢、東吳、北魏、北齊及隋唐石雕造像,其中以唐感享三年造像最為珍貴。法源寺歷經火災、地震及戰亂破壞,多次重修但寺址未變。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撥專款二次修繕,並於此設置了中國佛學院和中 國佛教文物圖書館,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亞洲11個國 家和地區的佛教會議在此召開,1980年鑒真和尚塑像由日本回國在此展出。現該寺是北京地區佛教徒活動的重要場所。
廣濟寺
廣濟寺位於阜成門內大街東口,歷代帝王廟以東,是北京著名的寺院之一,是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
廣濟寺始建於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明天順年間僧人普惠重修。明成化二年(1466)賜名"弘慈廣濟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整修,增建御制碑文匾額和御臨米的"觀音",並增塑了釋迦牟尼等鎏金佛像。寺中舊有古樹一棵,樹旁立石碑上刻乾隆帝御制《鐵樹歌》。後因火災該寺曾進行過多次重建和修繕。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2年和1972年曾進行過兩次大的修整,使古剎恢復了往日的風彩,保持了宏偉肅穆的風貌。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門頭溝潭柘山山腰,距市區45公里。潭柘寺始建於晉代(265-420)當時叫嘉福寺,唐代叫龍龍泉寺,金代重修之後稱大萬壽寺,元、明、清三代都有修建,清康熙重建賜名岫雲禪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潭柘寺是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而得名。
北京流傳著"先有潭柘,後有幽州"的說法此寺之古,可想而知。 潭柘寺的建築布局分為三格:居中的一路是佛殿-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閣。在這組建築內有許多古物和美麗的傳說。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的塑像。
據說妙嚴公主曾削發居此,每天早晚都要禮拜磚都快磨穿了,時間之久,由此可見;還有大雄寶殿東側有棵古老的銀杏樹,俗稱"帝王樹",西側與其對稱的一棵叫"配王樹"。中路松樹特別粗大,高入雲霄,還有婆羅樹,玉蘭樹和其他各種名貴花木。從後殿毗盧閣下望可俯瞰全寺景觀。寺中龍王殿的廊子里還還有潭柘寺的一寶——石魚。它是一條長約1.5米,重達75公斤的石雕大魚。這魚遠看似銅,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樂音。古人說它是南海龍宮的一寶,其實它是一塊含銅量較高的隕石,原來的石魚已被毀掉,現在的石魚是復製品。
東路是行宮,清代皇帝游山到此休息。此路最為著名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流杯亭了。亭內懸掛著乾隆帝親筆寫的"猗亭"橫匾。南看象龍首,北看似虎頭。引泉水入溝內,經曲折的水槽流出.流杯亭內水槽寬約10厘米,如將酒杯放入水槽,酒杯隨水漂流,遊人坐在不同位置可取杯引酒。這種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處,其中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音最為有名。
西路是一些散落的徑院有圓形,方形的佛殿建築物,庄嚴美麗,最高處是觀音殿,殿角系以銅鈴,微風吹拂發出清脆的聲音。
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之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擴建改庵為寺。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來的基礎上興建了金剛寶座塔、羅漢堂等。新中國成立之時,該寺殿早已破爛不堪;1954年人民政府大力進行整修並重蓋了孫中山紀念堂,使寺內建築煥然一新。
走進碧雲寺雄立高台的山門後面,共左右各有明代塑造的兩尊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每個高4.8米。兩側配建鍾鼓樓,正面就是天王殿,殿內原有四大天王像,高2.5米。傳說他是彌勒的代身,所以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這尊銅彌勤佛像為明代製造。由天王殿入內,就是第二進院子,這是全寺的主體。主殿有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的塑像,還有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的雕塑等,殿是木結構明代建築,內部的佛像,塑像和藻井都極其精美。
寺的南院主要建築是羅漢堂,堂頂有五個小白塔(四周四座, 中間一座稍大些)。堂內緊緊地排列五百尊木製塗金的羅漢像和七尊佛像及一尊一尺多高的濟公像。關於五百羅漢有兩種說法:一是參加第一次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男僧;二是常隨釋迦牟尼聽法傳的五百弟子。碧雲寺羅漢堂 的五百羅漢依照乾隆帝親自擬定的名單和順序排列,每個羅漢前均立有漆金神牌,上面寫著羅漢的名字。乾隆帝把自己也封為羅漢,起名為破邪見尊者。對於濟公在羅漢堂內沒有座位的說法是:他來遲了,五百個座位已佔滿,只好置身樑上。
五百羅漢堂的北面是普明覺妙殿。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其靈柩曾停放在此。1929年5月靈柩移往南京的紫金山中山陵安葬。他的衣冠封存在金剛座塔正台基的拱門內。1954年對這座殿進行大整修,辟為孫中山生平展覽室。殿內有一座孫中山半身像,還存有一具當年蘇聯政府贈送的玻璃棺,殿內還有孫中山先生的遺囑等資料。紀念堂兩側有兩個展覽室第一室陳列著孫中山先生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資料和照片;第二室陳列著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活動情況的資料和照片。
卧佛寺
卧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距市區約20公里。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卧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卧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
大鍾寺
大鍾寺位於西郊北三環路。原名覺生寺,因寺內有500多年前的永樂大鍾而聞名與世,俗你大鍾寺。該寺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山門上青石匾額四周刻有9條穿雲飛龍,正中為雍正御筆"敕建覺生寺"是建廟時的原物。寺坐北朝南依次為影壁(已毀),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藏經樓、大鍾樓及東西藏經樓、配殿等。
大鍾在寺的後院鍾樓上。樓高16.7米,上圓下方,四面有窗,銅鍾相傳為明代永樂年間姚廣孝所鑄,是600年前的古物。鍾高6.94米,最大直徑為4米,深0.7米,總重量為46.5噸,被譽為"中國鍾王",鍾聲洪亮數里可聞,鍾體內外鑄有《華嚴經》全部80卷文字共23萬之多,全用楷書書寫,故又名"華嚴鍾"。
現大鍾寺內設中國古鍾博物館,館內陳列古鍾近百口,除永樂大鍾外,其中還有最古老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鍾。在大鍾寺內的幾個大殿內布置有《大鍾寺歷史沿革陳列》、《中國古鍾發展簡史陳列》、《中國鑄造工藝發展簡史陳列》、《永樂大鍾歷史沿革陳列》和《永樂大鍾佛經銘文陳列》,兩側開辟為"鍾廊",陳列歷代古鍾。
雲居寺與石經山
雲居寺位於房山區石經山,距市區75公里,是歷史上的佛教勝地。雲居寺又稱西域寺,始建於隋大正年間。寺門朝東,寺的中路原為六進殿宇,最前面是天王殿,拾級而上是毗盧殿,殿的兩側是鼓樓和鍾樓,再往上是釋迦殿,旗檀殿,葯師蓼和彌勒殿。在這些殿堂的兩側建有僧房、文殊殿和方丈院等附屬建築。雲居寺的最高處是大悲殿,它與說法堂、藏經閣渾然一體,構成全寺規模最大的殿宇。
雲居寺最為著名的是該寺對面的石經山所藏《房山石經》,是中國唯一的石刻大藏經。經文都刻在石板上,分別藏在九個岩洞內。《房山石經》始刻於隋,成於明,歷時千年,堪你世界傑作。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雲居寺所藏石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到現在還完好保存的石經就有一萬四千二百七十八塊。
1961年,國務院將雲居寺遺址,兩座遼塔、八座唐塔、藏經洞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並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先後對遼代北塔進行了加固維修,為保護石經板蓋了經板庫,並決定在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將石經重新回歸地下,以使這些上千年的古代珍貴文物代代相傳。
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廣安門外北濱河路,建於遼代。天寧寺在北魏孝文帝時叫光林寺,隋仁壽二年改名弘業寺,唐代叫天王寺,以後歷代都進行改建和修繕,寺的名稱也更換了幾次,到了明永樂二年(1404),才改名為天寧寺。
天寧寺塔是北京現存古典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個;也是中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據文獻記載,這座塔隋代已有。但是,現存的天寧寺塔是遼代所建;個別細部還在明、清時重修過,這個塔經過900多年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今日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一。
天寧寺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建於一方形磚砌大平台上,兩層八角形基座,基座之上為平座,平座之上用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以上即十三層塔檐,檐下均施仿木結構的磚制雙抄斗拱,各層塔檐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每層均系綴風鈴,每逢風起,便發出清脆的鈴聲。塔頂則以寶珠形的"塔剎"而結束,"剎"即佛教的象徵(1976年唐山地震時將塔剎震落)。
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石景山翠微山南麓。該寺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正統八年(1443)竣工。這所廟宇規模宏大,以壁畫精美聞名於世,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法海寺大雄寶殿內的九鋪壁畫,其中佛龕背壁三鋪是壁畫中的珍品,繪的是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中間的水月觀音畫,半身裸露,肩披輕紗,胸佩瓔絡,屈右膝盤左腿而坐,右手臂輕置脖上,神態文靜莊重。大殿兩側壁上是以蓮花托體的如來,飛天等為主,並繪以大牡丹、月季、菩提、芭蕉等花卉為襯托,畫面祥雲繚繞,很象傳說中的"梵天佛地"境界。殿後兩側是由帝後,天龍八部和鬼眾等36個人物組成的"禮佛護法圖",人物最高達1.6米,這些壁畫是明代壁畫的代表作,寺內除壁畫外,還有寺史展覽和其他壁畫的照片150多幅。
紅螺寺
紅螺寺位於懷柔縣城北7公里的紅螺山之陽。寺西500米處曾有一泓泉水,名曰"珍珠泉"。據傳泉中有兩只大螺螄,其色殷紅,每到夕陽西下,螺螄便吐出光焰,紅光熠熠,百里可見。紅螺山,紅螺寺便由此而得名。紅螺死後,葬於寺內,並建兩座寶塔以志紀念。
紅螺寺始建於盛唐,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改為"護國資福禪寺"。公元1663年康熙皇帝來此,建山亭,設御座,植果竹,寺廟規模擴大,當時寺廟地產3.65萬畝,僧人300多,廟場佔地方園4平方公里。解放後,這里曾設師范學校直至80年代初,近年來這里大力修整開辟為一處新的旅遊景區,並定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正門台階兩側各有兩株古槐,據說這四株古槐已有2000多年的樹齡了,然而現在仍然挺拔雄偉,枝繁葉茂,主幹大者直徑達1.6米。此外寺內還有近千年的銀杏樹和平頂松、紫藤。每到暮春時節串串紫瑪璃似的藤蘿花掛滿枝頭,濃郁的花香溢滿全寺,是北京地區絕景之一。紅螺寺歷代是佛教聖地,高僧頻出,傳說佛法超凡。據《念誦儀規》中記載13位西天東士歷代祖師中第12位"紅螺資福醒公大師"即出於此寺。
紅螺寺又是為其他寺院培養方丈,住持的重地,因此,該寺遠近聞名,香火極盛。 紅螺寺環境幽雅,群山環抱,這里野生動物也較多,有狐狸、狍子、野兔、野雞以及多種鳥類,寺南還建有紅螺水庫,可劃船,游泳和垂釣。
大覺寺
大覺寺以清泉,古樹,玉蘭花和環境的清幽而著稱,寺廟坐西朝東,殿宇依山而建,自東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天量壽殿,大悲壇等四進院落組成。此外還有四宜堂,憩雲軒,領要亭,龍王堂等建築,寺內供奉的佛像,造型優美,形象生動,《陽台山清水院創 造藏經記》碑,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貴文物。大覺寺環境優雅,群山環抱,寺前平疇沃野,景界開闊;寺後層巒疊嶂,林莽蒼郁,一股清泉從寺後石隙注入,繞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時不竭,院內有乾隆年間從四川移來的玉蘭樹,花繁瓣大,色潔香濃,樹齡300年上下,堪為 京城玉蘭之最。還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 銀杏樹,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圍,濃蔭可蔽半個院落,據說已傲立千年之久。
古寺蘭香,鼠李寄柏,碧韻清池,靈泉泉水
松柏抱塔,老藤寄柏,銀杏樹王,遼代古碑
號稱大覺寺八絕。
雍和宮
雍和宮建於清康熙三十三(1694) ,是雍親王胤真的府邸。乾隆九年 (1744)將其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 廟,成為格魯派在北京地區最大的喇 嘛廟。
雍和宮內供有眾多的佛像,造型優美,主動傳神。 同時還保存有大量的唐卡、字畫、服飾、民族生活用品、法物、法器等。尤其是釋迦牟尼佛像和41幅《釋 迦牟尼源流》唐卡等,均為珍貴文物。紫檀木雕刻的羅漢山;白檀木雕刻的彌勒大佛;金絲楠木雕刻而成 的旃檀佛龕,被譽為雍和宮內的木雕「三絕」.
妙應寺
妙應寺由寺院和塔院組成,寺院包括山門、鍾鼓樓、天王殿,三世佛殿和七佛寶殿以及西側的配殿、廂房,塔院的紅牆圍成一個單獨的院落,四角各建一座角亭。白塔位於院中央偏北,塔前建有《具六神通殿》。
妙應寺白塔始建於元朝至元八年 (公元1275年) ,由當時入仕元朝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錄奉敕主持修建,因塔身通體皆白,俗稱白塔。塔體為磚石結構,通高50.9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塔基底面積810 平方米;塔身為復缽體,塔剎的剎座呈須彌座式,座下豎立著下大上小十三重相輪,即所謂的「十三天」,在「十三天」之上置一巨大華蓋,周沿懸掛著36片帶有佛像和佛字的華幔 ,下面各系一個風鈴 ;剎頂為銅質鎏金空心的小型喇嘛塔。
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戒台寺
戒台寺又稱戒壇寺,位於北京西郊馬鞍山上.距市區35公里,從潭柘寺去約有5公里山路。寺內有中國寺院里最大的戒台。與杭州昭慶寺、泉州開元寺中的戒台並稱中國三大戒台。戒台是佛教寺院向信徒傳授戒律的地方,只有大的寺廟才設置。北京西郊的戒台寺始建於唐代(622年),舊稱慧聚寺。遼代(916-1125)高僧法鈞來寺開壇講授戒律,在這里營造戒台。當時,准備皈依佛門的人紛紛來寺學習經文和戒律,事後到潭柘寺楞嚴壇進行考核,合格者准許出家,並能成為遊方僧人。從此戒台寺名聲大震。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又進行了修整,曾改名萬壽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進行擴建,當時全國許多遊人、僧人都慕名而來聽戒。
戒台寺的正殿是大雄寶殿,前面是天王殿,後面是千佛閣。戒台殿在寺的西北院內。殿內巨匾是乾隆親筆所題"樹精進幢"。現在戒台是明代所建,成正方形,每邊三丈長,一丈多高,共分三級,用漢白玉砌成,四周雕有蓮瓣,浮雲等圖案,刻工十分精細。
殿堂四周分布著許多庭院,各院內有精美的疊山石,蔥郁的古松古柏,加上古塔古碑,山花流泉,顯得格外清幽。寺中著名的樹木有"自在松"、"卧龍松"、"九龍松"和罕見的"活動松",你隨意拉動它的哪個松枝,整棵樹的枝葉都會跟著搖動,好象一陣狂風正在襲來似的,活動松遠在200多年前就已聞名,清乾隆皇帝在此還留下了一座"題活動松詩"的石碑。
十方普覺寺
十方普覺寺又名卧佛寺。位於西山北的壽安山南麓,距市區20公里。唐貞觀年間(627—649)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妙足」、「知足」。寺內原有唐代塑造的一尊檀香木卧佛。1320年元代碩德八刺(英宗)繼位,在兜率寺的舊址上擴建。名昭孝寺,後改洪慶寺。1321年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銅像和12弟子的泥像。殿門橫匾上書有「性月恆明」。意為月亮如佛性,光輝永照。明代重修過5次,英宗、憲宗、武宗、世 宗、神宗都到過卧佛寺,崇禎年間,改稱永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後,改今名,由於寺內供奉有一尊銅卧佛,故俗稱卧佛寺。有人認為卧佛寺就是《紅樓夢》太虛幻境的地上原型。寺坐北朝南,由3組並列院落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額題「智光重明」,四柱三樓灰筒瓦頂。牌坊過後是長百餘米的坡道,坡降12米,兩側古柏4行。主要建築有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經樓等建築。樓後傍依山崗,由石級登上山頂,建有亭台,可俯覽全寺。兩側圍以廊廡、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聯結成一個整體,是中國佛寺早期的一種布局方法,這種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帶較少。寺內還栽有兩株娑羅樹。近處有櫻桃溝景點。琉璃牌坊山門殿前聳立著一座四柱七樓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額「同參密藏」。碑坊的背面額「具足精嚴」,均為清高宗御筆。牌坊後有一半圓水池,水池兩側有鍾、鼓樓,上有石橋通山門殿。山門殿殿內有哼哈二將。
四大天王殿按佛經的說法,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剛,住須彌山。殿內所塑四天王像。四大天王各有一個從者,還各有91子,輔佐四大天王各守一方。四大天王殿還供有韋馱,為佛教守護神之一。居四大天王32將之首。自唐初以來,即被安置於寺院之中。三佛殿卧佛寺內最主要殿堂,因供奉三世佛得名。三世佛有兩種說法:一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佛,即燃燈、釋迦、彌勒。一謂三個佛世界的佛,指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葯師佛,婆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卧佛寺所供奉的就是後面這三世佛。在約1米高的須彌座上,三尊2.5米高的泥塑貼金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殿堂的兩傍是彩塑十八羅漢。檀香木雕唐代卧佛像原在三佛殿,明末清初不知去向。三佛殿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有「悉多太子」和「波斯匿王」像,西配殿供奉「達摩祖師」和「地藏菩薩」像。卧佛殿面闊3間,綠琉璃筒瓦黃剪邊單據歇山頂,兩側楹聯為慈禧所書,殿中為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卧佛。卧佛於元至治元年(1321)鑄。佛身長5.d米,用銅25000公斤(25噸),鑄銅用工7000個。銅佛作睡卧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卧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殿外左、右各有一碑,居右者是1734年所立,居左者是1749年所立,碑上刻有卧佛寺的簡史。 配殿原有數十個大櫥,皆藏著一卷一卷的經文,平時打封上鎖,每年6月24日晾經時,才啟封開鎖。1966年佛經被毀。東路院原為寺憎起居處所,從前向後依次是大齋堂、大禪堂、霽月軒和清涼館,均為四合院形式院落。最後有供奉寺內開山祖師的祖師院。西路院原為皇帝避暑行樂兼理政事的三座行宮院。最前邊是一行宮,迎面是座假山,穿過假山、石橋、垂花門進入行宮正院。行宮也是採用四合院帶迴廊的建築形式。沿廊北行,進入二行宮院,院內疊起纖秀的假山。再北邊是以水作景的三行宮院,院內東西是外封內敞的游廊,正面為一背*山崖的敞廳,廳前是一個四方的魚池。後分別稱作「凌霄閣」、「萬松亭」、「龍王堂」。
靈岳寺
靈岳寺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北部5公里的白鐵山上。靈岳寺創建於唐貞觀年間。遼代重建,稱「白貼山院」,金稱「靈岳寺」。寺院處於白鐵山主峰前的平台上,南向,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和釋迦佛殿。寺南部山門兩側為鍾鼓樓遺址。天王殿為懸山式建築。殿內舊供奉四天王、韋陀、接引佛塑像。釋迦佛殿,為單檐廡殿頂調大脊式建築,面積達100餘平方米。檐下雙昂五踩斗拱,拱眼壁為彩繪佛像。殿內舊供奉一佛二菩薩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1954年拆毀。寺內現存至元三十年(1293)《重修靈岳寺記》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靈岳禪林碑記》。
萬佛堂孔水洞
萬佛堂孔水洞位於房山區西北雲蒙山南麓、河北鎮萬佛村西約200米處。萬佛堂建在孔水洞出水口的墩台上。創建於唐玄宗時期(713—756),原名龍龍泉寺,後改大歷禪寺。現存的萬佛堂為3間無梁殿,歇山頂。門循上嵌 有四周浮雕蓮花瓣石匾。殿內正面和兩山牆下端鑲嵌的 「萬菩薩法會圖」,長23.8米,高2.4米,由31塊長方形 漢白玉浮雕而成。是唐代浮雕藝術的代表。孔水洞由人 工砌成高大的券口,是天然溶洞,洞內有泉,可乘舟駛入。 離洞口不遠的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造像和刻經。造像高1米,寬2.5米,依岩開鑿,總計6尊,與雲崗、龍門石窟相似。1982年該洞一度乾涸,曾出土動物化石、鐵器和7條唐代金龍。萬佛堂孔水洞的兩翼各有一座塔,左翼是小龕密布的花塔,遼代創建,通高約20米。右翼名叫「齡公和尚舍利塔」,創建於元代,為八角形七級密檐式,通高約18米。萬佛堂孔水洞是房山石經早期刻經地點之一,在 「房山石經學」方面佔有重要位置。為北京市級重點保護文物。
寶應寺
寶應寺在宣武區登萊胡同29號。相傳是唐剎。原有明萬曆中編修顧秉謙重修寶應寺碑及萬曆三十二年銅鍾1口。寺旁有明司禮監王安墓。清末改為山東登萊義園。現四大殿及偏院仍在,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靈嚴寺
靈嚴寺位於門頭溝區齊家莊鄉齊家莊村。唐武德年間始建,元至正年間重建,明永樂年間為尼姑寺。寺北所踞山名金柱山。寺院南向,原有山門殿、鍾鼓樓、太子殿、伽藍祖師堂、大雄寶殿以及兩廂配殿十數間,抗戰期間被日軍焚毀,只余大雄寶殿。殿的整體建築體現元代手法和工藝。殿頂及山牆等經過清代改建。殿內舊供奉釋迦佛像,兩側銅菩薩像4尊,佛前小佛像4排,多達50尊。殿 東側塑劉備、關羽、張飛像,置於龕台內,西側有如來佛龕,佛像背光上頂金翅鳥。靈嚴寺內現存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靈嚴寺記》碑。嘉靖六年(1527)《重修靈嚴寺碑記》。
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順義縣城。又名龍興寺,俗稱東大寺。唐大歷五年(770)以前建,寺內有唐代開元寺碑、金樞密副使王晦之碑。據《金史》列傳記載:貞佑二年(1214),元兵圍順州城,王晦率兵團守,城破被殺。後人乃於其死節之處,刻石立碑。明清,寺廟內曾經是官府舉行重要的禮儀之所。廟宇建置有山門、月台,大殿兩進。後殿仍存。
崇效寺藏經閣
崇效寺藏經閣位於白廣路西祟效胡同內。唐貞觀元年始建,明天順年間重修,嘉靖時於寺中建藏經閣。崇效寺更以育花著稱。清初棗花出名,中葉以丁香後來又育牡丹,以墨牡丹聞名。現僅存一座明代建二層帶樓廊的藏經閣。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鳳翔寺
鳳翔寺位於懷柔縣城東南十里的仙台村內。唐朝始建。原名「仙聖傳院」,金代時改為「鳳翔寺」。最後一次修建是在清嘉慶年間,現存大殿。殿南向,面闊3間12米,進深7米,高約7米,硬山調大脊,5架梁,大殿建築80平方米。左右各有耳房兩間,東西廂房各有3間。院內有古柏兩株,徑近2尺。圭首方座青石的重修鳳翔寺碑,立於大殿前面。東廂房北山牆處存有大鍾一口,萬曆年鑄成,高約1.3米。大門外有遼代經幛兩尊。
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長河廣源閘西側,是京西著名古剎。建於唐朝,稱聚瑟寺。明萬曆五年(1577)重修,改名萬壽寺。主要用做藏經卷。後經板、經卷移至番經廠和漢經廠,萬壽寺成為明代帝後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光緒二十年(1894)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閣和梳妝樓,成最後格局。寺分三路,中路為主體,西為行宮,東為方丈院,共佔地31800平方米。中路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千佛閣及碑亭。兩側有配殿配房。天王殿東西側有鍾鼓樓,曾放永樂大鍾(後移至大鍾寺)。光緒時慈禧來往頤和園,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1934年前後,萬壽寺的前部曾辟為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84年中路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
西峰寺
西峰寺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鎮岢籮坨村西。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永泉寺。寺內有勝泉池。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寺現存山門殿、天王殿以及兩廂迴廊禪房30餘間。寺內有銀杏一株,為元代所植。

⑻ 桃花島在哪

桃花島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下轄的島嶼,位於東海之上,面積41.7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15萬人 ,島上有兔耳嶺花果山桃園美景,世外仙境之稱,金庸先生的名著《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的「東邪」黃葯師就住在這個島上。

桃花港景帶是一條半環島風景帶,從島西南部茅山碼頭至島東南部的烏石子,長達萬余米,乘舟漫遊,不亞於灕江水上游。

沿途景觀連綿不斷,景緻誘人,以海港航道、海島植物、海蝕洞礁、岩壁石景和沿海風光見長,配以海島植物園、磨盤峰、水坑石群、唐僧師徒渡海礁、仙人橋、烏石礫灘和地下迷宮等景點,真是妙趣橫生,絢麗多彩。



(8)西蘭花佛頭擴展閱讀:

桃花島是金庸先生所著《射鵰英雄傳》和姐妹篇《神鵰俠侶》所描繪的美妙神奇東海小島。島上的風景旅遊資源豐富多樣,門類齊全,品位較高,集海、山、石、礁、岩、洞寺、廟、庵、花、林、鳥、軍事遺跡、歷史紀念地、摩崖石刻、神話傳說於一體,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茂,於1993年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桃花峪景區位於桃花島東海岸,是島上自然生態環境最優美的區塊,這里奇岩壁立、惟妙惟肖,山頂遠觀海景、晨觀日出,主要景點有:桃花寨、東海神珠、彈指峰、神鵰石、 海龜巡岸、含羞觀音。

⑼ 翡翠佛頭加仙女寓意

翡翠,也稱翡翠玉、翠玉、硬玉、緬甸玉,是玉的一種,顏色呈翠綠色(稱之翠)或紅色(稱之翡)。是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綠輝石和鈉鉻輝石組成的達到玉級的多晶集合體。人物篇1、如來:即如來佛,是萬佛之組。有通天徹地的本領。2、達摩:達摩面壁九年修行,有「面壁九年成正果,風風火火渡江來」的說法。是中國禪宗的初祖。常有達摩渡江,達摩過海,達摩面壁等造型。3、佛:佛可保佑平安,寓意有福(佛)相伴。常取材於大肚彌勒佛造型,是解脫煩惱的化身——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4、觀音:觀音慈悲普渡眾生,是救苦救難的化身。5、鍾馗:揚善驅邪。常有鍾馗捉鬼的造型。6、財神:招財進寶之意。7、八仙: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八仙慶壽。八仙是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鍾離、曹國舅、藍采和。有時用八仙持的神物法器寓意八仙或八寶。八種法器是葫蘆、扇子、魚鼓、花籃、陰陽板、橫笛、荷花、寶劍。8、羅漢:有18羅漢、108羅漢造型。均是驅邪鎮惡的護身神靈。9、壽星老:寓意長壽。10、劉海:與銅錢或蟾一起寓意劉海戲金蟾或叫仙童獻寶。11、彌勒佛:懲惡揚善,開口便笑天下可笑之人,打肚能容天下事!動物篇1、龍:祥瑞的化身,與鳳一起寓意成雙成對或龍鳳呈祥。2、鳳:祥瑞的化身,與太陽梧桐一起寓意丹鳳朝陽。3、羊:洋洋得意,三隻羊寓意三陽開泰。4、羲之愛鵝。王羲之是晉代書法家,從家鵝游水中悟出用筆之法,於是養成愛鵝之癖。5、蟬:一鳴驚人。6、熊:與鷹一起寓意英雄鬥志。7、蝦:彎彎順。8、龜:平安龜或長壽龜。與鶴一起寓意龜鶴同壽。帶角神龜即長壽龜。龜也代表了堅定。9、蟾:蟾與錢諧音,常見蟾口中銜銅錢,寓意富貴有錢。與桂樹一起寓意蟾宮折桂。常有三腳蟾與四腳蟾之造型。10、仙鶴:寓意延年益壽。鶴有一品鳥之稱,又意一品當朝或高升一品。與松樹一起寓意松鶴延年。與鹿和梧桐寓意鶴鹿同春。11、獾子:寓意歡歡喜喜。12、獅子:表示勇敢,兩個獅子寓意事事如意。一大一小獅子寓意太師少師,意即位高權重。13、喜鵲:兩只喜鵲寓意雙喜,和獾子一起寓意歡喜。和豹子一起寓意報喜。喜鵲和蓮在一起寓意喜得連科。14、馴鹿:福祿之意。與官人一起寓意加官受祿。15、麒麟:麒麟送子。祥瑞獸,只在太平盛世出現。16、蝙蝠:寓意福到。五個福寓意五福臨門。和銅錢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與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東海。17、貔貅:據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是金銀財寶,自然渾身寶氣,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要拉肚子。有一天,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就被封住了。從此,金銀財寶只進不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後,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每天最好把他拿起來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財運就會跟著來。據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貔貅),稱為招財神獸。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稱為「帝寶」。又因貔貅喜食猛獸邪靈,故又稱「辟邪」。中國古代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貔貅有二十六種造型,七七四十九個化身,其口大,腹大,無肛門,只吃不拉,象徵攬八方之財,只進不出,同時可以鎮宅辟邪,專為主人聚財掌權。古賢認為,命是註定的,但運程可以改變,故民間有「一摸貔貅運程旺盛,再摸貔貅財運滾滾,三摸貔貅平步青雲」的美好祝願。18、大象:寓意吉祥或喜象。與瓶一起寓意太平有象。19、鯉魚:鯉魚跳龍門。龍頭魚寓意平步青雲、飛黃騰達。20、金魚:寓意金玉滿堂。21、螭龍:傳說中沒有角的龍,又叫螭虎。22、猴子:猴騎於馬上寓意馬上封侯。與印一起寓意封侯掛印。大猴背小猴寓意代代封侯。23、雄雞:吉祥如意,常帶五隻小雞寓意五子登科。24、螃蟹、甲殼蟲:富甲天下。25、蜘蛛、海螺:知足常樂。26、鵪鶉:平安如意。和菊花、落葉一起寓意安居樂業。27、鰲魚:龍頭魚身,是鯉魚誤吞龍珠而變成。寓意獨占鰲頭。28、壁虎:必得幸福。29、青蛙:呱呱來財。30、鼠:代表了頑強生命力,鼠聚財的本領也是數一數二的。和錢在一起,代表數錢。31、十二生肖:護身符、辟邪,祈求平安和幸福。32、鸚鵡:成雙成對,美滿和睦之意。植物篇1、蘭花:與桂花一起寓意蘭桂齊芳,即子孫優秀的意思,蘭花也象徵了品性高潔。2、梅花:和喜鵲在一起寓意喜上眉梢。松竹梅一起寓意歲寒三友。3、壽桃:長壽祝福。4、豆角:四季發財豆,也稱之為福豆。5、葫蘆:福祿之意。6、佛手:福壽之意。7、百合:百年好合。與藕一塊稱之為「佳偶天成。百年好合」。8、麥穗:歲歲平安。9、蓮荷:寓意出淤泥而不然。與梅花一起寓意和和美美。和鯉魚一起寓意連年有餘。和桂花一起連生貴子。一對蓮蓬寓意並蒂同心。10、竹子:平安竹,富貴竹。竹報平安或節節高升。11、柿子:事事如意。12、石榴:榴開百子,多子多福。13、牡丹:富貴牡丹,與瓶子一起寓意富貴平安。14、菱角:寓意伶俐,和蔥在一起寓意聰明伶俐。15、花生:長生不老之意。16、樹葉:事業有成。17、纏枝蓮:寓意富貴纏身。其他1、寶瓶:或花瓶,寓意平安。與鵪鶉和如意在一起寓意平安如意。與鍾鈴一起寓意眾生平安。2、風箏:寓意青雲直上或春風得意。3、平安扣:平平安安。4、路路通:各路暢通。5、磬:寓意喜慶。6、谷釘紋:青銅器和古玉器常用的紋飾,寓意五穀豐登、生活富足。7、宜子孫:玉佩中常用的文字。萱草即忘憂草亦有宜子孫之意。8、百鳥圖:寓意百鳥朝鳳。9、洞天一品:太湖石造型。宋朝書法家米芾喜愛的一塊太湖石名洞天一品。寓意書香門第,品性高遠。10、枯木逢春:玉石雕刻成朽木和新芽。11、花好月圓:牡丹花和月亮。12、麒麟獻書:孔子救麒麟得天書、努力學習終成聖人。13、君子之交:靈芝和蘭草。14、一品清廉:一莖蓮花或一莖荷葉。15、蒼龍教子:一大一小兩條龍或鯉魚跳龍門、龍頭魚等皆為此意。16、平升三級:花瓶中插三隻戟。又有吉慶有餘之意。17、官上加官:雞冠花上站蟈蟈或雄雞和雞冠花。18、指日高升:鶴高飛日出或官人指太陽。19、連中三元:常用荔枝、桂圓、核桃表示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20、狀元及第:常以童子騎龍圖表示。21、麻姑獻壽:傳說中的仙女,常用於祝賀女壽誕者。22、文姬歸漢:塞外的荒涼,一代風流才女欲去還休那難舍難分的歷史瞬間,被定格在那如泣如訴的「胡笳十八拍」的幽咽中。23、昭君出塞:傳說王昭君是天上的仙女,來平息漢匈長年的戰亂。昭君的下嫁在北方草原出現久違的太平盛世。24、蘇武牧羊:蘇武荒原牧羊十九年,始終威武不屈、正義凜然。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25、歲寒三友:松、竹、梅。寓意患難摯友。26、踏雪尋梅:雪景、梅花、人物。27、犀牛望月:寓意翹首企盼。28、仙山對弈:山野中老者對弈。中國人對翡翠玉石的喜好自古有之。對翡翠的鑒賞主要集中在材質美、雕刻設計的創意美以及精雕細刻的工藝美等方面。好的翡翠工藝品或首飾能讓人耳目一新,給人以舒適與美的譬享受。反之,劣質的翡翠材質、粗糙的雕工、魚目混雜的仿製品則會讓一件翡翠品大打折扣。因此,掌握一定的翡翠鑒定技巧,揭開翡翠鑒定的神秘面紗,對於翡翠愛好者與收藏者都是十分重要與必要的。

⑽ 這是什麼菜

寶塔花菜,原產於地中海,在歐洲被稱作「新生命食品」,在雲南也有種植,因其形狀酷似佛祖的頭而被呼為「佛頭菜」。最佳的食用方法是開水汆後涼拌,或者在吃火鍋時焯著吃,口感爽脆細嫩,清甜。

熱點內容
自製情人節小禮物 發布:2025-09-18 18:02:00 瀏覽:552
9支玫瑰花 發布:2025-09-18 17:55:44 瀏覽:610
夏威夷盆景 發布:2025-09-18 17:49:31 瀏覽:810
好看的顏值高百合劇 發布:2025-09-18 17:49:21 瀏覽:933
嫁什麼樣人才有好的情人節 發布:2025-09-18 17:40:34 瀏覽:408
雲南花卉背景 發布:2025-09-18 16:54:42 瀏覽:618
好聽的綠植花卉店名 發布:2025-09-18 16:45:09 瀏覽:640
綠植點綴 發布:2025-09-18 16:41:36 瀏覽:133
徐帆說煩白百合的視頻 發布:2025-09-18 16:39:08 瀏覽:818
丁香木學名 發布:2025-09-18 16:21:58 瀏覽: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