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是一首
1.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的作品賞析
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致,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
從體裁上看,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曾作《天問》,通篇設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木蘭花慢》詞中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而摹仿屈原的《天問》體,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同時,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
從內容上看,「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前人寫月,多思鄉、懷人、弔古之情,此詞拋開這一切,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像,從廣闊的太空,再到到深幽的海底,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天外是否另有人間?這里月落時,那裡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對天體宇宙,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作者在發問中,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玉兔、蟾蜍、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忽而天上,忽而海中,忽而人間,忽而月宮。創造出豐富絢爛、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不失為一篇詠月、送月佳制。
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的定格,「換頭」不變,上下一氣渾融,打破詞要溫婉的傳統,以詩為詞,以文為詞,將詩和散文句法,融入詞中,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上闋就月的去、來、系、留展開想像思考。下闋就月經海底,生出疑問和憂愁。不作生硬的比附、影射,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全詞即景發問,中間穿插神話傳說.最後以景收束,放的開,收得攏,戛然而止、發人深思。
綜觀全詞一氣呵成,緊湊連貫,讀來勢同破竹。詞的視野廣闊,構思新穎,想像豐富,既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包含生活邏輯,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道前人所未道,發前人所未發,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 王國維《人間詞話》: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日:「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
2. 請翻譯一下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的翻譯:
喜愛那對著酒壚的少年,將悠悠情思寄託於高雅的曲調之中。琵琶奏出春日百鳥鳴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裡便沉寂下來,只有年老的鳳凰獨自哀鳴。寫出天然的音律,連眼底的蓁箏之音也望塵莫及。
花瓣飄落,天氣微暖,認真地聽樂師演奏。想到了昭君出塞時的風冷蒼涼,潯陽江頭商人婦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卻很清醒。偏愛安靜的軒窗,一曲終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緒。今日相遇卻不知將來在何處相見,下了一會的雨也停了,天氣也晴了。
原文:
愛當壚年少,將雅調,寄幽情。盡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鳳孤鳴。都來四條弦里,有無窮、舊譜與新聲。寫出天然律呂,掃空眼底*箏。落紅。天氣暖猶輕。洗耳為渠聽。想關塞風寒,潯陽月色,似醉還醒。軒窗靜來偏好,到曲終、懷抱轉分明。相見今朝何處,語溪乍雨初晴。
(2)木蘭花慢是一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張伯淳系由宋入元的士子,其前朝情結不易輕去。早年即由科舉仕進的閱歷,使他在南宋敗亡後深深懷抱一種被棄無靠的漂泊感。一日的暮春他聽到一首琵琶曲,有一種知音感,一種借酒澆愁之後的欣慰滿足感,便寫下《木蘭花慢贈彈琵琶者》。
作者簡介:
張伯淳(1242—1302),字師道,號養蒙,崇德人。一生交遊甚廣,從政亦有自己的見地,頗得賞識。代表作有《元史》。張伯淳的事跡收錄於《元史本傳》中《養蒙先生集》。
3. 柳永《木蘭花慢》講的是什麼意思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內艷杏燒容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這首《 木蘭花慢 》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 、踏青 。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詞的上片,作者用濃墨重彩繪制出一幅生氣盎然的清明踏青游樂圖。詞的下片著重表現江南女子郊遊的歡樂。
4. 木蘭花慢游三台抒發了怎樣的悲懷
上片首三句鋪敘三台的氣勢:「擁鈴各雙闕,龍虎氣,郁崢蠑。」一「擁」字生動地勾勒出三台矗峙的雄姿。郁崢蠑,化用左思《魏都賦》「三台列峙以烽蠑」之句。這三句是遙想當年三台初成時的氣象。接著三句,暗點所懷人物——曹操。想些年銅雀等三台築成,曹操曾與文武百官登台吟詩作賦、歌舞宴樂,正是「幕雨珠簾,秋香桂樹」的良辰美景,盡情遣興,頤指氣使,指點繁華的三台城垣,抒發統一中原的慷慨大志。以上懸想過去的繁華景象,是懷古。接著又疊用「台城」二字,既構成行文的重復連鎖,同時又是詞意的過渡和轉捩。這三台所在的鄴城歷經朝代更替,「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一片蕭瑟,詞人心緒不禁為之悲涼。「為誰西望?但哀弦凄斷似平生」。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引《鄴都故事》:「魏武帝遺命諸子日:『吾死之後,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妾與伎人,皆住銅雀台。……每月十五,輒向帳前作伎。汝等時登台,望吾西陵墓田。』」這里,詞人求嘆干載之下,曹操之墓已無人西望憑吊,一代豪傑的平生功名,換來的是「銅駝荊棘千年後,金馬衣冠一夢中」的千秋遺恨,如今只有凄哀的弦樂聲傳來,如泣如訴。歇拍二句:「只道江山如畫,爭教天地情。」抒發了江山永恆、英雄丘墟的深沉感慨.
換頭敘曹操為建立霸業,南征北戰。「風雲奔走十年兵,慘淡入經營。」從建安十五年(210)三台築成算起,到曹操病卒的建安二十五年(220),恰好十年。這十年間,曹探曾風雲奔走,破荊州,下江陵,不可一世,但在赤壁大敗於孫權、劉備聯軍,其慘淡經營,不過使天下鼎足三分而已。「問對酒當歌,曹侯墓上,何用虛名?」「對酒當歌」句,出自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當年曹操高歌此曲,抒發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抱負。可是,如今面對曹操陵墓,「對酒當歌」,豈非虛名,又有何用,言外寄託著詞人對故國淪亡的深沉悲痛。「青青」,點出曹操墓荒蕪不堪,惟有叢生的草莽。「故都喬木,悵西陵遺恨幾時平。」鄴都當年的珠簾綉帳、高台廣囿,如今盪然無存,三台已成斷垣殘壁,蔓草荊棘,莓苔斑駁,只有喬木依舊。悵望西陵曹墓,作為金朝遺民的詞人,面對蒙古族的鐵蹄統治而無可奈何,心頭遺恨不能平息。結拍二句:「安得參軍健筆,為君重賦《蕪城》?」南朝宋詩人鮑照,曾為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他曾用凌雲健筆,為兵燹後的揚州寫過一篇著名的《蕪城賦》。如今,元好問要象當年鮑照那樣為曹公重寫一篇飽含興亡之痛的《蕪城賦》。況周頤《蕙風詞話》雲「元遺山以絲竹中年,遭遇國變,卒以抗節不仕,憔悴南冠,二十餘稔。神州陸沉之痛,銅駝荊棘之傷,往往寄託於詞。」他表面上是說想為曹公寫《蕪城賦》,實際上是為了悲悼故國。這最後兩句,為其血淚之筆。
5. 張弘范《木蘭花慢 功名歸墮甑》這首詞的翻譯及賞析
元·張弘范《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白話釋義: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樣,輕輕地揮一揮衣袖,就此灑脫而去,用不著大驚小怪。姑且讓我擱置文武技藝,在山林野泉邊笑傲過活,借詩酒寬慰人生飄零之感。
人世間的事情確實可笑至極,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遮月影,陰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老淚縱橫,也不要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對泣而憐憫悲傷。
我當在天際晚霞靄靄、薄暮冥冥的時候,像寧戚一樣擊牛角而歌。眼前這國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為官去治理過,如今卻只能坐視終老。
真正的英雄不該如此,我打算迎著風塵,像大鵬一樣奮飛萬里。誰說這是在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榮華富貴呢?我只是可憐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5)木蘭花慢是一首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順天府調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現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由於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
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問他:「你有什麼要申訴的?」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里。不如存在大倉庫里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裡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
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首先要讓人民活下來,以後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餘糧。農民有了余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忽必烈點頭稱贊,誇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6. 求辛棄疾《木蘭花慢》賞析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代: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寫作背景: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閑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面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
賞析: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7. 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辛棄疾《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賞析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
中秋節飲酒將要到早上,客人說前人的詩詞有歌詠等待月亮的,(卻)沒有送走月亮的,於是(我)運用《天問》的體式寫下這首詞。
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可憐,作可愛意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