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鳳崗海棠閣
1. 誰有寧波名勝古跡的資料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補充: 天封塔 在 寧波市 南隅。始建於唐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稱天封。塔剎毀,殘高41米,六面七級。南宋 紹興 十四年(1144年)重建,以後又數次修建。清 嘉慶 三年(1798年)又毀於火,僅存磚塔身。1957年全面維修時,在塔頂發現五代吳越國王 錢俶 舍造的金塗塔。1982年又在地宮中發現銀塔和銀屋等許多珍貴文物。 天寧寺塔 在寧波市 中山 西路莊家巷口。 天寧寺 始建於唐 大中 五年(851年),寺已毀。寺前原有兩塔,其中一座毀於清代。塔為磚結構,平面方形,5層,高約12米,外觀略呈拋物線型,空筒形結構。全塔造型簡朴,風格古拙,是浙江省僅存的唐代古塔。 鼓樓 在寧波市中山東路鎮明路口。是古代寧波之譙樓。原為唐長慶元年(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門,自始建以來,歷經興廢、改建。 明萬曆 十三年(1585年)重建後,取唐杜審言《言晉陵陸丞早游望》詩中「雲霞出海曙」之句,由原「明明偉觀」而改稱海曙樓。鼓樓仍其俗稱。現存樓閣為清 咸豐 五年(1855年)重建,佔地700 余平 方米。城高8米多,門深16米,門闊5米,為拱形石構建築。樓檐3層,氣勢雄偉。民國時置大時鍾和銅鍾,既鳴時,也報火警。 林宅 在寧波市海曙區紫金巷。是清末 同治 年間(1862-1874)舉人林鍾嶠、林鍾華兄弟的住宅。是一處以磚雕、 木雕 、 石雕 為主要特色的住宅建築。宅內尚存磚雕170餘幅,石雕、木雕50餘幅(處)。 天主教堂 在寧波市新江橋北。由法國傳教士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鍾樓。寧波天主教的傳入是在明朝末年,葡萄牙、義大利、法國傳教士相繼來甬傳教,並建教堂,此天主教堂是現存最好的一座。建築面積4800多平方米。具有 哥特式建築 風格。 慶安會館 在寧波市江東北路中部。是一處舶商祭祀天後神的 天後宮 ,也是舶商的行業會館。寧波天後廟始建於宋代,在江東有3座分祠,一為閩人所建,一為南洋舶商所建,此宮為北洋舶商所建。該館建於清 道光 二十年(1840年),殿宇巍峨,富麗堂皇。總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大殿五開間,前檐使用四根石雕龍柱,刻工精湛。 七塔寺 在寧波市江東忠介街。全稱七塔報恩禪寺。因寺前建有7座塔,故名。寺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稱東津禪院。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寺前建7塔,更今名。寺院建築面積21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三聖殿、 大雄寶殿 、鍾樓、 藏經樓 等,以及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的「棲心寺心鏡禪師 舍利塔 」、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 五百羅漢 畫像石刻和 宋嘉 定十一年(1218年)大鍾等珍貴文物。 伏跗室 在寧波市城西孝文街91號。為浙東現代藏書家、目錄家馮孟顓 藏書樓 。馮孟顓(1886-1962),歷30年,積12萬卷,碑刻400餘品,藏品頗精。整理出 天一閣 全部藏書目錄-《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 抗日戰爭 時,馮困守地下室與藏書共存亡,故名伏跗室。伏跗室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 天一閣 在寧波市城西。建 於明 嘉靖 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是明兵部右侍郎 范欽 的藏書處。閣系木構六開間二層樓房。為了防火,閣前鑿有水池。並據漢鄭康成所注 《易經》 「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之說,取名天一閣。原有藏書7萬余卷。存書大都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題名錄尤富,是研究 明史 的珍貴文獻。現藏珍版善本達8萬卷。清康熙時(1662-1722),范欽後人在閣前增建假山,環植竹木,清幽精緻,與藏書樓渾然一體。1933年重修時,又把寧波孔廟的尊經閣遷來後院,並集中安置寧波自宋至清的碑刻,稱明州碑林,成為天一閣的附屬部分。
2. 寧波哪裡好玩
寧波名勝古跡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天封塔
【天封塔】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海曙區大沙泥街。是古代寧波城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唐武後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名。後漢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以後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清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時,因塔燈失火,燒毀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攔、樓梯等木結構,僅存磚塔身,1989年重修。現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層,有飛檐、平座、欄桿等,朱欄青瓦,飛檐翼角,呈宋代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風貌。遊客可拾級而上,憑欄遠眺。天封塔院建築毀於清後期,現尚存天王殿。?
鼓樓
【鼓樓】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海曙樓,是寧波城市建立的標志。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公園路口。唐長慶元年(821),明州的州治從今鄞縣的鄞江鎮遷至今寧波市區,並在今公園路一帶建築了明州城,鼓樓即為明州城的南城門。唐末在今老城區的環城馬路一帶增築了羅城,則以公園路的老城為子城,成為州官衙門的所在地。五代時,鼓樓稱"望海軍樓(門)",宋時稱"奉國軍樓(門)",置有刻漏,鄞縣令王安石登樓並撰有《新刻漏銘》。元初被毀僅存殘闕,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遠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並更名為"海曙樓"。現存建築系清咸豐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門寬5米,樓為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1930年後在鼓樓上置大時鍾和警鍾。?
它山堰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西南26公里處鄞縣鄞江鎮西它山之麓。鄞西為四明山區,每逢雨季,山洪暴發,人為魚鱉,旱時,則咸潮上溯,良田被毀。唐大和七年間(833),山東琅?NB044?人王元任?縣令,為根治災患,率眾踏勘地勢後在此建造了它山堰。為增強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體系。它山堰全長113.7米,面寬4.8米,堰高3.05米,用長2.3米、寬1米、厚0.3米的條石砌築而成。它山堰建成後江河分流,澇時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時七分入溪,三分歸江,使鄞西7鄉20餘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內居民得以飲用。為紀念王元?NB045?為民造福的功績,當地群眾在它山之巔建造了遺德廟、"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經過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發揮著阻咸蓄淡、排洪泄澇的功能,被譽為水利史上的奇跡。?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天寧寺為市區內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寧二年(1103)改稱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為天寧萬壽寺。幾經興廢。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寧禪寺。寺前原有東西兩塔,東塔毀於清光緒年間,現存為西塔。西塔系磚結構樓閣式方塔,高約12米,每邊長約3.2米,五層,逐層收縮,每層疊澀出檐,四壁均設佛龕,底層四面開門,內呈筒形,塔壁厚約0.76米。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造此磚紀"銘文。1995年對東塔塔基進行了發掘,發現東西兩塔大同小異。天寧寺塔是長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磚塔,也是全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
七塔寺
【七塔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江東百丈街。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稱東津禪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棲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由普陀山寶陀寺迎來觀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稱。其大雄寶殿內供奉千手觀音像,以代釋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圖,故稱"七塔報恩禪寺",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現寺院由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殿、鍾鼓樓及偏殿、僧房等建築組成,布局嚴謹。為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內還藏有開山祖師《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銅鍾、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羅漢像等。?
後海塘
【後海塘】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東北,東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長4800米,其中東端1300米與鎮海的古城牆合在一起,用條石壘築。海塘始築於唐,原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為石塘。歷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時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進行全面整修,拓寬塘基,塘身採用條石交錯的豎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強的蠣灰抹縫,使海塘更為牢固,不但有拒潮擋浪保城護田的作用,還兼有城防作用。聰明的鎮海軍民將鎮海縣城的北城牆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這段城塘之上設有城垛、望海樓、警鋪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戰爭中發揮過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萬曆元年(1573)的"定(鎮)海縣建城碑亭"一座,石質,內立"增築定海城碑記"碑,為當時的兵部尚書張時徹撰文,記述了鎮海建城的歷史沿革。?
郡廟
【郡廟】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寧波府城隍廟。位於寧波城內葯行街西端。始建於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後遭火毀,明洪武四年(1371)遷今址。現存建築系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有照壁、正門、儀門(戲台)、正殿、後殿,東西為廂房、偏殿、偏屋等。正門面縣學街,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上懸"寧波府城隍廟"額,儀門後連戲台,台頂為雞籠頂藻井,朱金木雕,裝飾華麗輕巧。正殿為五開間重檐硬山式,明間前建抱廈,用材碩大,氣勢軒昂,廟內藏有明正統十一年的《寧波府城隍廟之碑記》等碑刻27方。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張蒼水、錢肅樂等志士為抗擊清軍入浙,曾在廟內聚眾起義。?
清真寺
【清真寺】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西岸後營巷。是寧波對外交往的歷史見證。自北宋以來,明州(寧波)港對外交通貿易日趨繁榮,許多波斯、阿拉伯人到這里從事商貿活動,並定居下來,最早的集居點在今獅子街一帶。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在該地建造了清真寺,元至元年間(1264~1294)隨著集居點的遷移,寺遷建於原沖虛觀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於今址。現清真寺為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坐西朝東,由頭門(望月樓)、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南北廂房組成。禮拜殿內懸有阿拉伯文的匾額。?
高麗使館遺址
【高麗使館遺址】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東岸寶奎巷一帶。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中國與高麗的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到了北宋,兩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熙寧七年(1074)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寧波建造了高麗使館,供高麗使節居住。現僅存遺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5公里處鄞縣東錢湖的韓嶺、上水及福壽山一帶。由史詔墓道、史彌遠墓道、史漸墓道、葉氏太君墓道等組成。史詔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師越國公,墓道現存石羊、石虎、石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彌遠,史浩的第三子,曾為相25年,墓道現存石筍、羊、虎、馬、武士等。史漸,史浩之堂弟,贈太師齊國公,墓道現存石刻有羊、虎、馬、武將、文臣等。葉氏太君,慈溪人,史詔生母,贈冀國夫人,墓道現存石筍形神道柱一對及殘損的翁仲等。這些墓道石刻,武將氣宇軒昂,文臣沉靜含蓄,馬鞍等處飾纏枝牡丹、海獸波濤等,雕技細膩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填補了南宋石刻藝術的空白,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廣濟橋
【廣濟橋】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22公里處奉化市江口鎮南渡村,橫跨於縣江之上。該地自唐以來為明州(寧波)經奉化至台州、溫州的驛道必經之地,原只有船渡,因與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對應,故稱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橋,但因河寬水急,屢建屢毀。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當地人汪及易木橋為立柱式石墩廊橋,元至元年間重建。以後歷代均有修繕。現橋東西向,長52米,寬6.6米,為四孔石墩廊橋。橋墩立柱式,每墩用6塊斷面為長方形的條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連接地?NB038?與橫額,有明顯的側腳。橋墩上擱粗大的圓原木橋梁,鋪設橋板,橋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間,並藏有記載廣濟橋歷史的碑石數塊。?
遊仙寨
【遊仙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52公里處象山縣赤坎村南。寨城東北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約1公里,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6米,南北長約121米,佔地1.8萬余平方米。牆斷面呈梯形,外砌塊石,中為填土,高約8米,上寬1.2米至2.1米不等,頂部外側有高1.8米的城垛,城門設在西南面,有殘存瓮城,城門寬2.5米,與瓮城門相距10米,城外有寬約5米的護城河環繞。寨城內道路縱橫交叉,路面用鵝卵石鋪成,當年的兵營已不復存在,但尚可見到排列整齊的斷牆殘基。城內西北面有大小兩處當年練兵的校場遺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現僅存一處。寨城北側的山上有幾座烽火台。遊仙寨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屬爵溪所管轄,有225名官兵駐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象山,攻遊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戶秦彪與弟秦漢率兵殺敵,俱戰死,後人多有贊嘆。遊仙寨作為象山縣城、爵溪所城之門戶,歷代有駐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間後不再駐守,寨城漸廢。?
天一閣
【天一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景區的芙蓉洲上。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建於1561~1566年之間。范欽一生愛好藏書,致仕後在宅第的東側建造了藏書樓,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名為"天一閣",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書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庫全書》後,命杭州織造寅著來天一閣丈量書樓、書櫥的營制尺寸,並據此而建造了文淵、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閣和文匯、文宗、文瀾等南方三閣,以置放《四庫全書》,天一閣遂名聞天下。現天一閣為重檐硬山式,觀音兜山牆,樓上一大通間,樓下6間,有藏書30萬卷。閣前為天一池、"九獅一象"假山,閣後有後期遷建的尊經閣和"明州碑林"。近幾年,天一閣又擴建了東園,建造了書畫館,遷建了清代藏書樓"抱經樓"和"水北閣",以及數幢古建築,掘池壘山,植木栽竹,一座佔地2.4萬平方米的"南國書城"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明州城。?
范宅
【范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海曙區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區入口處。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坐北朝南,由三開間的台門、二門、照壁和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前廳、後廳、後樓及東西廂房組成,結構簡朴,用材碩大,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50平方米。是寧波市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築。范氏的後人鹽運使范廷謀,在清乾隆年間曾任台灣知府,對台灣的建設作出過貢獻。?
錢肅樂故居
【錢肅樂故居】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江東潛龍巷。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建築由台門、廳堂、後樓及廂房等組成,現僅存三開間、單檐硬山式的廳堂。錢肅樂(1606~1648)字希聲,號止亭,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錢肅樂與張蒼水等在郡廟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後追隨魯王,官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聯合各路義軍,轉戰在浙閩沿海一帶,曾連克興化、福清等30餘城。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官宦之間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樂憂憤至極,病故於連江的琅江舟中。南明政權賜太保,謚號忠介。著有《正氣堂集》、《越中集》、《南徵集》等。後世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將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條馬路命名為"忠介街",現故居已辟為紀念館。?
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海曙區蒼水街。張蒼水抗清失敗後,隱居於象山縣南田懸嶴島(一說舟山懸嶴),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嚴辭拒絕清軍的勸降,矢志以岳飛、於謙為榜樣,於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義。遺體葬於南屏山下,現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輕時讀書的書房及張氏後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門上有磚匾"近聖人居"四字。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將宅前大路命名為"蒼水街"。?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黃壇清代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黃壇鎮。保存完整的有司馬第居易堂、益善堂、厚貽堂、小姐樓等。這些建築的石雕磚刻精細美妙,梁枋、門窗等處的木雕藝術更是堪稱一絕。前童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的前童鎮。該鎮"家家用活水,戶戶有雕牆",整個村莊清溪環繞,曲折精緻的卵石路面,別具一格。現整個村莊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貌,其中較好的傳統民居有10餘幢。除明代古建築外,均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建築,門窗等處雕飾精美,屋脊、馬頭牆的做法風格獨特。?
白雲庄
【白雲庄】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西郊鄉前豐村。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別業。康熙七年(1668),啟蒙主義思想家黃宗羲來此處授徒講學,創"甬上證人書院",白雲庄成為浙東學派的發祥地。清末,書院廢圮。1934年重建。現白雲庄由人字坡大門、牌樓式二門、三開間單檐硬山式廳堂及後屋組成。相鄰的宅院為史學家萬斯同的故居,由大門、中廳和後廳組成。西邊有萬泰之父、明都督萬邦孚及萬泰第五子浙東學派中堅人物萬斯選墓。?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9公里處餘姚市陸埠鎮十五嶴村化安山下龍山東南麓。坐西朝東,饅頭形封土,正面形似觀音兜牆面,條石錯縫疊砌,中豎圭式墓碑,上鐫隸書"黃公梨洲先生墓"七字。墓前有祭台,置石桌、石凳。墓周圍青山環抱,林木蔥郁,更有潺潺溪水,鳥語花香。墓對面的虎山坡上有其父親、東林黨的著名人物黃尊素墓。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冬選長期從事著述讀書的龍虎草堂旁作為其安息之處,並營建了簡朴的壽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黃宗羲因病逝世,兒孫遵其"不棺而葬"的遺願,簡單而莊重地將其安葬。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蕭山毛奇齡撰寫墓誌銘。?
四先賢故里碑亭
【四先賢故里碑亭】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45公里處餘姚城區龍泉山腰。四先賢指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均為餘姚人氏。原碑分別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和清末,其地在江邊"接官亭"處,後遷今址。現碑亭系1982年重建,由四座單間歇山頂石結構亭子組成,坐北朝南,亭高3.55米,每亭闊0.93米,深1.84米,內立一石碑,亭柱上鐫有楹聯、眉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南郊公園南面王家橋東側,前有南塘河的支流由東向西流淌。歷史上為全氏家族的葬地。墓地略高於周圍的農田,現墓地上有墓三穴。全祖望墓在東南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長8米,寬4.8米,里為磚槨,外用塊石砌築,墓碑橫長式,上刻"謝山全太史墓"。全祖望(1705~1755)是黃宗羲的私淑弟子,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史學家、文學家。?
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岸天主教堂】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江北岸中馬路,面臨三江口。明崇禎元年(1628),葡萄牙籍教士將天主教傳入寧波。清順治五年(1648),義大利人己濟泰始建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國人郭忠傳在葯行街購地再建教堂。幾經興衰,現僅存部分房屋。現存的天主教堂為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在中法戰爭中,清廷降旨得以保護,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建了鍾樓。現教堂由鍾樓、教堂、主教公署、本堂區和偏屋等組成。其鍾樓高聳挺秀,教堂穹隆高大寬敞,呈哥特式建築風貌,是浙江省最雄偉的天主教堂,也是外來建築文化在寧波市的代表作。?
五桂樓
【五桂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8公里處餘姚市梁弄鎮。是清代諸生、藏書家黃澄量的藏書樓。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自幼好讀書藏書,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贏金遺後誠不若楹書教子為愈也",遂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住宅之南建造了藏書樓。因其遠祖有兄弟五人,在當地很有名望,人稱"五桂",故以"五桂"為樓名。五桂樓坐北朝南,由大門、天井和正樓組成,四周高牆護圍。正樓三開間單檐硬山式樓房,五馬頭山牆。樓下明間上懸"七十二峰草堂"匾,為其讀書會友之處;樓上明間懸白水山人胡芹所書"五桂樓"匾,朝南設花格窗、板窗和玻璃窗三道,以根據氣候關啟調節。所藏古籍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黃澄量死後,其後人繼續收藏古籍,藏書增至6萬余冊,數量直逼天一閣的藏書,故有"浙東第二藏書樓"之稱。現存藏書8600餘冊。?
朱貴祠
【朱貴祠】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高節祠,又名慈廓廟,俗稱朱將軍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西門外鄭山山麓,面對大寶山。朱貴(1779~1842)字黻堂,祖籍南京,曾祖父於清順治年間流寓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朱貴行伍出身,因戰功先後任榆林、涼州、西安等地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調任金華協副將。鴉片戰爭爆發後,為抗擊英軍入侵,二十二年一月朱貴奉命率昭南、共南、韋南三子及甘陝籍精兵900餘人屯兵慈溪縣城慈城(現屬江北區)大寶山待命。二月初四拂曉,英軍頭子璞鼎查率2000餘人直撲大寶山,朱貴率兵迎擊,戰斗從早到晚,在無援兵情況下,他親執大旗,身先士卒,奮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朱貴與第二、四子及將士220餘人英勇陣亡。二十三年秋,參加慈溪縣秋試的舉人聯名捐資為朱貴建祠,二十六年祠成。祠由台門(連倒座)、正殿組成,正殿三開間單檐硬山式,佔地1000餘平方米。祠內有林則徐題寫的"忠規孝矩"額及禮部右侍郎關鍾駿撰寫的"慈廓廟碑記"等。祠後山上有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為祭祀天後娘娘的宮殿,又稱"甬東天後宮"。位於寧波城區奉化江、甬江、餘姚江匯合處三江口的東岸。這一帶在明清時期為木材的集散地。清咸豐三年(1853)建。坐東朝西,面臨三江,中軸線上有接水亭、照壁、宮門、儀門(連戲台)、後殿、左右廂房及偏屋等。現接水亭、照壁、儀門(連戲台)及部分廂房、偏屋已毀。宮門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兩邊為高聳的馬頭山牆,大門開在明間,前封檐牆上有磚雕飛椽出檐及花板等磚飾,雕刻細膩精美。正殿為祭祀天後的神殿,外觀比較獨特,明次間為重檐歇山式,梢間為硬山式,馬頭山牆。明間廊柱為石質蟠龍柱,從雲間俯沖直下的神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次間廊柱為石質鳳柱。兩側牆面上嵌有"西湖十景"的淺浮雕石刻各一方。與正殿相連的後戲台藻井為螺旋式,玲瓏精巧。慶安會館。
3. 這個季節去寧波哪裡好玩
寧波名勝古跡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天封塔
【天封塔】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海曙區大沙泥街。是古代寧波城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唐武後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名。後漢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以後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清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時,因塔燈失火,燒毀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攔、樓梯等木結構,僅存磚塔身,1989年重修。現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層,有飛檐、平座、欄桿等,朱欄青瓦,飛檐翼角,呈宋代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風貌。遊客可拾級而上,憑欄遠眺。天封塔院建築毀於清後期,現尚存天王殿。?
鼓樓
【鼓樓】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海曙樓,是寧波城市建立的標志。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公園路口。唐長慶元年(821),明州的州治從今鄞縣的鄞江鎮遷至今寧波市區,並在今公園路一帶建築了明州城,鼓樓即為明州城的南城門。唐末在今老城區的環城馬路一帶增築了羅城,則以公園路的老城為子城,成為州官衙門的所在地。五代時,鼓樓稱"望海軍樓(門)",宋時稱"奉國軍樓(門)",置有刻漏,鄞縣令王安石登樓並撰有《新刻漏銘》。元初被毀僅存殘闕,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遠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並更名為"海曙樓"。現存建築系清咸豐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門寬5米,樓為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1930年後在鼓樓上置大時鍾和警鍾。?
它山堰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西南26公里處鄞縣鄞江鎮西它山之麓。鄞西為四明山區,每逢雨季,山洪暴發,人為魚鱉,旱時,則咸潮上溯,良田被毀。唐大和七年間(833),山東琅?NB044?人王元任?縣令,為根治災患,率眾踏勘地勢後在此建造了它山堰。為增強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體系。它山堰全長113.7米,面寬4.8米,堰高3.05米,用長2.3米、寬1米、厚0.3米的條石砌築而成。它山堰建成後江河分流,澇時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時七分入溪,三分歸江,使鄞西7鄉20餘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內居民得以飲用。為紀念王元?NB045?為民造福的功績,當地群眾在它山之巔建造了遺德廟、"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經過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發揮著阻咸蓄淡、排洪泄澇的功能,被譽為水利史上的奇跡。?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天寧寺為市區內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寧二年(1103)改稱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為天寧萬壽寺。幾經興廢。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寧禪寺。寺前原有東西兩塔,東塔毀於清光緒年間,現存為西塔。西塔系磚結構樓閣式方塔,高約12米,每邊長約3.2米,五層,逐層收縮,每層疊澀出檐,四壁均設佛龕,底層四面開門,內呈筒形,塔壁厚約0.76米。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造此磚紀"銘文。1995年對東塔塔基進行了發掘,發現東西兩塔大同小異。天寧寺塔是長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磚塔,也是全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
七塔寺
【七塔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江東百丈街。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稱東津禪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棲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由普陀山寶陀寺迎來觀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稱。其大雄寶殿內供奉千手觀音像,以代釋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圖,故稱"七塔報恩禪寺",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現寺院由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殿、鍾鼓樓及偏殿、僧房等建築組成,布局嚴謹。為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內還藏有開山祖師《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銅鍾、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羅漢像等。?
後海塘
【後海塘】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東北,東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長4800米,其中東端1300米與鎮海的古城牆合在一起,用條石壘築。海塘始築於唐,原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為石塘。歷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時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進行全面整修,拓寬塘基,塘身採用條石交錯的豎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強的蠣灰抹縫,使海塘更為牢固,不但有拒潮擋浪保城護田的作用,還兼有城防作用。聰明的鎮海軍民將鎮海縣城的北城牆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這段城塘之上設有城垛、望海樓、警鋪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戰爭中發揮過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萬曆元年(1573)的"定(鎮)海縣建城碑亭"一座,石質,內立"增築定海城碑記"碑,為當時的兵部尚書張時徹撰文,記述了鎮海建城的歷史沿革。?
郡廟
【郡廟】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寧波府城隍廟。位於寧波城內葯行街西端。始建於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後遭火毀,明洪武四年(1371)遷今址。現存建築系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有照壁、正門、儀門(戲台)、正殿、後殿,東西為廂房、偏殿、偏屋等。正門面縣學街,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上懸"寧波府城隍廟"額,儀門後連戲台,台頂為雞籠頂藻井,朱金木雕,裝飾華麗輕巧。正殿為五開間重檐硬山式,明間前建抱廈,用材碩大,氣勢軒昂,廟內藏有明正統十一年的《寧波府城隍廟之碑記》等碑刻27方。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張蒼水、錢肅樂等志士為抗擊清軍入浙,曾在廟內聚眾起義。?
清真寺
【清真寺】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西岸後營巷。是寧波對外交往的歷史見證。自北宋以來,明州(寧波)港對外交通貿易日趨繁榮,許多波斯、阿拉伯人到這里從事商貿活動,並定居下來,最早的集居點在今獅子街一帶。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在該地建造了清真寺,元至元年間(1264~1294)隨著集居點的遷移,寺遷建於原沖虛觀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於今址。現清真寺為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坐西朝東,由頭門(望月樓)、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南北廂房組成。禮拜殿內懸有阿拉伯文的匾額。?
高麗使館遺址
【高麗使館遺址】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東岸寶奎巷一帶。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中國與高麗的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到了北宋,兩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熙寧七年(1074)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寧波建造了高麗使館,供高麗使節居住。現僅存遺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5公里處鄞縣東錢湖的韓嶺、上水及福壽山一帶。由史詔墓道、史彌遠墓道、史漸墓道、葉氏太君墓道等組成。史詔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師越國公,墓道現存石羊、石虎、石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彌遠,史浩的第三子,曾為相25年,墓道現存石筍、羊、虎、馬、武士等。史漸,史浩之堂弟,贈太師齊國公,墓道現存石刻有羊、虎、馬、武將、文臣等。葉氏太君,慈溪人,史詔生母,贈冀國夫人,墓道現存石筍形神道柱一對及殘損的翁仲等。這些墓道石刻,武將氣宇軒昂,文臣沉靜含蓄,馬鞍等處飾纏枝牡丹、海獸波濤等,雕技細膩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填補了南宋石刻藝術的空白,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廣濟橋
【廣濟橋】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22公里處奉化市江口鎮南渡村,橫跨於縣江之上。該地自唐以來為明州(寧波)經奉化至台州、溫州的驛道必經之地,原只有船渡,因與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對應,故稱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橋,但因河寬水急,屢建屢毀。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當地人汪及易木橋為立柱式石墩廊橋,元至元年間重建。以後歷代均有修繕。現橋東西向,長52米,寬6.6米,為四孔石墩廊橋。橋墩立柱式,每墩用6塊斷面為長方形的條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連接地?NB038?與橫額,有明顯的側腳。橋墩上擱粗大的圓原木橋梁,鋪設橋板,橋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間,並藏有記載廣濟橋歷史的碑石數塊。?
遊仙寨
【遊仙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52公里處象山縣赤坎村南。寨城東北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約1公里,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6米,南北長約121米,佔地1.8萬余平方米。牆斷面呈梯形,外砌塊石,中為填土,高約8米,上寬1.2米至2.1米不等,頂部外側有高1.8米的城垛,城門設在西南面,有殘存瓮城,城門寬2.5米,與瓮城門相距10米,城外有寬約5米的護城河環繞。寨城內道路縱橫交叉,路面用鵝卵石鋪成,當年的兵營已不復存在,但尚可見到排列整齊的斷牆殘基。城內西北面有大小兩處當年練兵的校場遺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現僅存一處。寨城北側的山上有幾座烽火台。遊仙寨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屬爵溪所管轄,有225名官兵駐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象山,攻遊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戶秦彪與弟秦漢率兵殺敵,俱戰死,後人多有贊嘆。遊仙寨作為象山縣城、爵溪所城之門戶,歷代有駐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間後不再駐守,寨城漸廢。?
天一閣
【天一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景區的芙蓉洲上。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建於1561~1566年之間。范欽一生愛好藏書,致仕後在宅第的東側建造了藏書樓,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名為"天一閣",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書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庫全書》後,命杭州織造寅著來天一閣丈量書樓、書櫥的營制尺寸,並據此而建造了文淵、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閣和文匯、文宗、文瀾等南方三閣,以置放《四庫全書》,天一閣遂名聞天下。現天一閣為重檐硬山式,觀音兜山牆,樓上一大通間,樓下6間,有藏書30萬卷。閣前為天一池、"九獅一象"假山,閣後有後期遷建的尊經閣和"明州碑林"。近幾年,天一閣又擴建了東園,建造了書畫館,遷建了清代藏書樓"抱經樓"和"水北閣",以及數幢古建築,掘池壘山,植木栽竹,一座佔地2.4萬平方米的"南國書城"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明州城。?
范宅
【范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海曙區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區入口處。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坐北朝南,由三開間的台門、二門、照壁和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前廳、後廳、後樓及東西廂房組成,結構簡朴,用材碩大,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50平方米。是寧波市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築。范氏的後人鹽運使范廷謀,在清乾隆年間曾任台灣知府,對台灣的建設作出過貢獻。?
錢肅樂故居
【錢肅樂故居】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江東潛龍巷。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建築由台門、廳堂、後樓及廂房等組成,現僅存三開間、單檐硬山式的廳堂。錢肅樂(1606~1648)字希聲,號止亭,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錢肅樂與張蒼水等在郡廟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後追隨魯王,官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聯合各路義軍,轉戰在浙閩沿海一帶,曾連克興化、福清等30餘城。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官宦之間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樂憂憤至極,病故於連江的琅江舟中。南明政權賜太保,謚號忠介。著有《正氣堂集》、《越中集》、《南徵集》等。後世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將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條馬路命名為"忠介街",現故居已辟為紀念館。?
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海曙區蒼水街。張蒼水抗清失敗後,隱居於象山縣南田懸嶴島(一說舟山懸嶴),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嚴辭拒絕清軍的勸降,矢志以岳飛、於謙為榜樣,於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義。遺體葬於南屏山下,現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輕時讀書的書房及張氏後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門上有磚匾"近聖人居"四字。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將宅前大路命名為"蒼水街"。?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黃壇清代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黃壇鎮。保存完整的有司馬第居易堂、益善堂、厚貽堂、小姐樓等。這些建築的石雕磚刻精細美妙,梁枋、門窗等處的木雕藝術更是堪稱一絕。前童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的前童鎮。該鎮"家家用活水,戶戶有雕牆",整個村莊清溪環繞,曲折精緻的卵石路面,別具一格。現整個村莊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貌,其中較好的傳統民居有10餘幢。除明代古建築外,均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建築,門窗等處雕飾精美,屋脊、馬頭牆的做法風格獨特。?
4. 移動營業廳營業時間,中午休息嗎
中國移動營業廳中午沒有休息的。
中國移動營業廳周六周日是上班的。運營商的營業廳周六周日正常營業,客戶需要辦理業務在工作時段前去辦理即可。
移動營業廳的一般營業時間都是早上8:00到下午6:00,在大城市中心商業區的大營業廳,一般下午到7:00才下班,中午不休息,節假日周末不休息。
(4)東莞鳳崗海棠閣擴展閱讀:
在網上營業廳中,除去全球通、動感地帶和神州行用戶都有的歷史詳單、月帳單、自寫簡訊、積分記錄和基本業務辦理等功能外。
全球通用戶提供了專門的網上繳費、話費實時查詢等差異化功能,動感地帶提供了動感專區商戶、BBS和游戲等差異化功能,神州行用戶則提供了手機余額查詢等特有功能。
5. 寧波哪裡有好玩的地方啊,大家推薦一下啊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天封塔
【天封塔】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海曙區大沙泥街。是古代寧波城的標志性建築。始建於唐武後天冊萬歲及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名。後漢乾�NB039�三年(950)建天封塔院。南宋建炎初毀於兵火,紹興十四年(1144)重建,以後元、明、清歷代均曾修葺。清嘉慶三年(1798)十二月修塔時,因塔燈失火,燒毀了塔的斗拱、平座、扶攔、樓梯等木結構,僅存磚塔身,1989年重修。現天封塔高51.5米,平面六角形,七明七暗,共14層,有飛檐、平座、欄桿等,朱欄青瓦,飛檐翼角,呈宋代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風貌。遊客可拾級而上,憑欄遠眺。天封塔院建築毀於清後期,現尚存天王殿。�
鼓樓
【鼓樓】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又稱海曙樓,是寧波城市建立的標志。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公園路口。唐長慶元年(821),明州的州治從今鄞縣的鄞江鎮遷至今寧波市區,並在今公園路一帶建築了明州城,鼓樓即為明州城的南城門。唐末在今老城區的環城馬路一帶增築了羅城,則以公園路的老城為子城,成為州官衙門的所在地。五代時,鼓樓稱"望海軍樓(門)",宋時稱"奉國軍樓(門)",置有刻漏,鄞縣令王安石登樓並撰有《新刻漏銘》。元初被毀僅存殘闕,至治元年(1321)重建,名"明遠樓"。明萬曆十三年(1585)再次重建,並更名為"海曙樓"。現存建築系清咸豐五年(1855)重建。城高8米,城門寬5米,樓為五開間,三重檐歇山頂,飛檐翼角,氣勢雄偉。1930年後在鼓樓上置大時鍾和警鍾。�
它山堰
【它山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西南26公里處鄞縣鄞江鎮西它山之麓。鄞西為四明山區,每逢雨季,山洪暴發,人為魚鱉,旱時,則咸潮上溯,良田被毀。唐大和七年間(833),山東琅�NB044�人王元任?縣令,為根治災患,率眾踏勘地勢後在此建造了它山堰。為增強泄洪能力,又在南塘河上分別建造了烏金�、積瀆、行春三座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體系。它山堰全長113.7米,面寬4.8米,堰高3.05米,用長2.3米、寬1米、厚0.3米的條石砌築而成。它山堰建成後江河分流,澇時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時七分入溪,三分歸江,使鄞西7鄉20餘萬畝農田得以灌溉,明州城內居民得以飲用。為紀念王元�NB045�為民造福的功績,當地群眾在它山之巔建造了遺德廟、"片石留香"碑亭。它山堰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經過宋、元、明、清各代的整修、疏浚、配套,工程更臻完善,至今仍發揮著阻咸蓄淡、排洪泄澇的功能,被譽為水利史上的奇跡。�
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中山西路。天寧寺為市區內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寺院之一。原名國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北宋崇寧二年(1103)改稱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更名為天寧萬壽寺。幾經興廢。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天寧禪寺。寺前原有東西兩塔,東塔毀於清光緒年間,現存為西塔。西塔系磚結構樓閣式方塔,高約12米,每邊長約3.2米,五層,逐層收縮,每層疊澀出檐,四壁均設佛龕,底層四面開門,內呈筒形,塔壁厚約0.76米。塔磚上有正書"咸通四年造此磚紀"銘文。1995年對東塔塔基進行了發掘,發現東西兩塔大同小異。天寧寺塔是長江以南少有的唐代磚塔,也是全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
七塔寺
【七塔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內江東百丈街。始建於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稱東津禪院。唐咸通二年(861)改名棲心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由普陀山寶陀寺迎來觀音像,遂名普陀寺,有"小普陀"之稱。其大雄寶殿內供奉千手觀音像,以代釋迦牟尼佛。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寺前建七座石浮圖,故稱"七塔報恩禪寺",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現寺院由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殿、鍾鼓樓及偏殿、僧房等建築組成,布局嚴謹。為市區內保存最完整的佛寺。另外,寺內還藏有開山祖師《唐敕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南宋的銅鍾、明代的古木槎、清刻的五百羅漢像等。�
後海塘
【後海塘】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鎮海區東北,東接巾子山,西至余范的嘉燮亭,全長4800米,其中東端1300米與鎮海的古城牆合在一起,用條石壘築。海塘始築於唐,原為泥塘,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建為石塘。歷代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大修,用了3年多時間;道光二十八年(1848)進行全面整修,拓寬塘基,塘身採用條石交錯的豎砌坡陀法,敷以黏性強的蠣灰抹縫,使海塘更為牢固,不但有拒潮擋浪保城護田的作用,還兼有城防作用。聰明的鎮海軍民將鎮海縣城的北城牆建在塘上,城塘合一,一物二用。這段城塘之上設有城垛、望海樓、警鋪等,安置了火炮,曾在抗倭、抗英戰爭中發揮過作用。城塘的西端建有明萬曆元年(1573)的"定(鎮)海縣建城碑亭"一座,石質,內立"增築定海城碑記"碑,為當時的兵部尚書張時徹撰文,記述了鎮海建城的歷史沿革。�
郡廟
【郡廟】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即寧波府城隍廟。位於寧波城內葯行街西端。始建於五代,原址在子城西南,後遭火毀,明洪武四年(1371)遷今址。現存建築系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坐北朝南,呈縱長方形,中軸線上有照壁、正門、儀門(戲台)、正殿、後殿,東西為廂房、偏殿、偏屋等。正門面縣學街,為五開間單檐硬山頂,檐下飾如意斗拱,上懸"寧波府城隍廟"額,儀門後連戲台,台頂為雞籠頂藻井,朱金木雕,裝飾華麗輕巧。正殿為五開間重檐硬山式,明間前建抱廈,用材碩大,氣勢軒昂,廟內藏有明正統十一年的《寧波府城隍廟之碑記》等碑刻27方。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張蒼水、錢肅樂等志士為抗擊清軍入浙,曾在廟內聚眾起義。�
清真寺
【清真寺】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西岸後營巷。是寧波對外交往的歷史見證。自北宋以來,明州(寧波)港對外交通貿易日趨繁榮,許多波斯、阿拉伯人到這里從事商貿活動,並定居下來,最早的集居點在今獅子街一帶。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在該地建造了清真寺,元至元年間(1264~1294)隨著集居點的遷移,寺遷建於原沖虛觀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於今址。現清真寺為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坐西朝東,由頭門(望月樓)、二門、照壁、禮拜殿和南北廂房組成。禮拜殿內懸有阿拉伯文的匾額。�
高麗使館遺址
【高麗使館遺址】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東岸寶奎巷一帶。是昔日寧波港對外交往和中國與高麗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中國與高麗的友好往來,歷史悠久,到了北宋,兩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熙寧七年(1074)寧波開始接待高麗使者。政和七年(1117)在寧波建造了高麗使館,供高麗使節居住。現僅存遺址。�
南宋墓道石刻
【南宋墓道石刻】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5公里處鄞縣東錢湖的韓嶺、上水及福壽山一帶。由史詔墓道、史彌遠墓道、史漸墓道、葉氏太君墓道等組成。史詔為宋丞相史浩祖,累封太師越國公,墓道現存石羊、石虎、石馬、石文相、石武士、石椅等石刻11件。史彌遠,史浩的第三子,曾為相25年,墓道現存石筍、羊、虎、馬、武士等。史漸,史浩之堂弟,贈太師齊國公,墓道現存石刻有羊、虎、馬、武將、文臣等。葉氏太君,慈溪人,史詔生母,贈冀國夫人,墓道現存石筍形神道柱一對及殘損的翁仲等。這些墓道石刻,武將氣宇軒昂,文臣沉靜含蓄,馬鞍等處飾纏枝牡丹、海獸波濤等,雕技細膩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填補了南宋石刻藝術的空白,也為研究古代服飾提供了實物資料。�
廣濟橋
【廣濟橋】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22公里處奉化市江口鎮南渡村,橫跨於縣江之上。該地自唐以來為明州(寧波)經奉化至台州、溫州的驛道必經之地,原只有船渡,因與北上的另一渡口北渡相對應,故稱南渡。北宋初年始建木橋,但因河寬水急,屢建屢毀。到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當地人汪及易木橋為立柱式石墩廊橋,元至元年間重建。以後歷代均有修繕。現橋東西向,長52米,寬6.6米,為四孔石墩廊橋。橋墩立柱式,每墩用6塊斷面為長方形的條石直列而成,上下有榫卯,連接地�NB038�與橫額,有明顯的側腳。橋墩上擱粗大的圓原木橋梁,鋪設橋板,橋上建有人字坡、小青瓦的廊屋16間,並藏有記載廣濟橋歷史的碑石數塊。�
遊仙寨
【遊仙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52公里處象山縣赤坎村南。寨城東北為大爿山,西北距大海約1公里,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6米,南北長約121米,佔地1.8萬余平方米。牆斷面呈梯形,外砌塊石,中為填土,高約8米,上寬1.2米至2.1米不等,頂部外側有高1.8米的城垛,城門設在西南面,有殘存瓮城,城門寬2.5米,與瓮城門相距10米,城外有寬約5米的護城河環繞。寨城內道路縱橫交叉,路面用鵝卵石鋪成,當年的兵營已不復存在,但尚可見到排列整齊的斷牆殘基。城內西北面有大小兩處當年練兵的校場遺址,原有水井四口,分布在四隅,現僅存一處。寨城北側的山上有幾座烽火台。遊仙寨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屬爵溪所管轄,有225名官兵駐守。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進犯象山,攻遊仙寨甚急,爵溪所百戶秦彪與弟秦漢率兵殺敵,俱戰死,後人多有贊嘆。遊仙寨作為象山縣城、爵溪所城之門戶,歷代有駐兵防守,直至清道光年間後不再駐守,寨城漸廢。�
天一閣
【天一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月湖景區的芙蓉洲上。為明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樓,建於1561~1566年之間。范欽一生愛好藏書,致仕後在宅第的東側建造了藏書樓,取《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名為"天一閣",寓意以水制火,以期藏書永存。清乾隆皇帝在修《四庫全書》後,命杭州織造寅著來天一閣丈量書樓、書櫥的營制尺寸,並據此而建造了文淵、文源、文溯、文津等北方四閣和文匯、文宗、文瀾等南方三閣,以置放《四庫全書》,天一閣遂名聞天下。現天一閣為重檐硬山式,觀音兜山牆,樓上一大通間,樓下6間,有藏書30萬卷。閣前為天一池、"九獅一象"假山,閣後有後期遷建的尊經閣和"明州碑林"。近幾年,天一閣又擴建了東園,建造了書畫館,遷建了清代藏書樓"抱經樓"和"水北閣",以及數幢古建築,掘池壘山,植木栽竹,一座佔地2.4萬平方米的"南國書城"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古老的明州城。�
范宅
【范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西南部海曙區中山西路月湖文化景區入口處。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坐北朝南,由三開間的台門、二門、照壁和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前廳、後廳、後樓及東西廂房組成,結構簡朴,用材碩大,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50平方米。是寧波市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住宅建築。范氏的後人鹽運使范廷謀,在清乾隆年間曾任台灣知府,對台灣的建設作出過貢獻。�
錢肅樂故居
【錢肅樂故居】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江東潛龍巷。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建築由台門、廳堂、後樓及廂房等組成,現僅存三開間、單檐硬山式的廳堂。錢肅樂(1606~1648)字希聲,號止亭,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官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錢肅樂與張蒼水等在郡廟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後追隨魯王,官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聯合各路義軍,轉戰在浙閩沿海一帶,曾連克興化、福清等30餘城。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官宦之間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樂憂憤至極,病故於連江的琅江舟中。南明政權賜太保,謚號忠介。著有《正氣堂集》、《越中集》、《南徵集》等。後世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志士,將其故居西南端的一條馬路命名為"忠介街",現故居已辟為紀念館。�
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寧波市海曙區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區海曙區蒼水街。張蒼水抗清失敗後,隱居於象山縣南田懸嶴島(一說舟山懸嶴),因叛徒出賣而被捕,嚴辭拒絕清軍的勸降,矢志以岳飛、於謙為榜樣,於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杭州慷慨就義。遺體葬於南屏山下,現存祠及墓。故居尚存年輕時讀書的書房及張氏後人所居的三合院,院門上有磚匾"近聖人居"四字。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1936年將宅前大路命名為"蒼水街"。�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
【黃壇、前童明清古建築群】黃壇清代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黃壇鎮。保存完整的有司馬第居易堂、益善堂、厚貽堂、小姐樓等。這些建築的石雕磚刻精細美妙,梁枋、門窗等處的木雕藝術更是堪稱一絕。前童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寧海縣的前童鎮。該鎮"家家用活水,戶戶有雕牆",整個村莊清溪環繞,曲折精緻的卵石路面,別具一格。現整個村莊較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風貌,其中較好的傳統民居有10餘幢。除明代古建築外,均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建築,門窗等處雕飾精美,屋脊、馬頭牆的做法風格獨特。�
白雲庄
【白雲庄】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西郊鄉前豐村。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別業。康熙七年(1668),啟蒙主義思想家黃宗羲來此處授徒講學,創"甬上證人書院",白雲庄成為浙東學派的發祥地。清末,書院廢圮。1934年重建。現白雲庄由人字坡大門、牌樓式二門、三開間單檐硬山式廳堂及後屋組成。相鄰的宅院為史學家萬斯同的故居,由大門、中廳和後廳組成。西邊有萬泰之父、明都督萬邦孚及萬泰第五子浙東學派中堅人物萬斯選墓。�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9公里處餘姚市陸埠鎮十五嶴村化安山下龍山東南麓。坐西朝東,饅頭形封土,正面形似觀音兜牆面,條石錯縫疊砌,中豎圭式墓碑,上鐫隸書"黃公梨洲先生墓"七字。墓前有祭台,置石桌、石凳。墓周圍青山環抱,林木蔥郁,更有潺潺溪水,鳥語花香。墓對面的虎山坡上有其父親、東林黨的著名人物黃尊素墓。黃宗羲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冬選長期從事著述讀書的龍虎草堂旁作為其安息之處,並營建了簡朴的壽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黃宗羲因病逝世,兒孫遵其"不棺而葬"的遺願,簡單而莊重地將其安葬。黃宗羲的私淑弟子、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蕭山毛奇齡撰寫墓誌銘。�
四先賢故里碑亭
【四先賢故里碑亭】餘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45公里處餘姚城區龍泉山腰。四先賢指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均為餘姚人氏。原碑分別建於清乾隆十九年(1754)和清末,其地在江邊"接官亭"處,後遷今址。現碑亭系1982年重建,由四座單間歇山頂石結構亭子組成,坐北朝南,亭高3.55米,每亭闊0.93米,深1.84米,內立一石碑,亭柱上鐫有楹聯、眉額。�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南郊公園南面王家橋東側,前有南塘河的支流由東向西流淌。歷史上為全氏家族的葬地。墓地略高於周圍的農田,現墓地上有墓三穴。全祖望墓在東南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長8米,寬4.8米,里為磚槨,外用塊石砌築,墓碑橫長式,上刻"謝山全太史墓"。全祖望(1705~1755)是黃宗羲的私淑弟子,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史學家、文學家。�
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岸天主教堂】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江北岸中馬路,面臨三江口。明崇禎元年(1628),葡萄牙籍教士將天主教傳入寧波。清順治五年(1648),義大利人己濟泰始建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康熙五十二年(1713),法國人郭忠傳在葯行街購地再建教堂。幾經興衰,現僅存部分房屋。現存的天主教堂為同治十一年(1872)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在中法戰爭中,清廷降旨得以保護,至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建了鍾樓。現教堂由鍾樓、教堂、主教公署、本堂區和偏屋等組成。其鍾樓高聳挺秀,教堂穹隆高大寬敞,呈哥特式建築風貌,是浙江省最雄偉的天主教堂,也是外來建築文化在寧波市的代表作。�
五桂樓
【五桂樓】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約28公里處餘姚市梁弄鎮。是清代諸生、藏書家黃澄量的藏書樓。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自幼好讀書藏書,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贏金遺後誠不若楹書教子為愈也",遂於嘉慶十二年(1807)在住宅之南建造了藏書樓。因其遠祖有兄弟五人,在當地很有名望,人稱"五桂",故以"五桂"為樓名。五桂樓坐北朝南,由大門、天井和正樓組成,四周高牆護圍。正樓三開間單檐硬山式樓房,五馬頭山牆。樓下明間上懸"七十二峰草堂"匾,為其讀書會友之處;樓上明間懸白水山人胡芹所書"五桂樓"匾,朝南設花格窗、板窗和玻璃窗三道,以根據氣候關啟調節。所藏古籍按經、史、子、集順序排列。黃澄量死後,其後人繼續收藏古籍,藏書增至6萬余冊,數量直逼天一閣的藏書,故有"浙東第二藏書樓"之稱。現存藏書8600餘冊。�
朱貴祠
【朱貴祠】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原為高節祠,又名慈廓廟,俗稱朱將軍廟。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西門外鄭山山麓,面對大寶山。朱貴(1779~1842)字黻堂,祖籍南京,曾祖父於清順治年間流寓於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朱貴行伍出身,因戰功先後任榆林、涼州、西安等地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調任金華協副將。鴉片戰爭爆發後,為抗擊英軍入侵,二十二年一月朱貴奉命率昭南、共南、韋南三子及甘陝籍精兵900餘人屯兵慈溪縣城慈城(現屬江北區)大寶山待命。二月初四拂曉,英軍頭子璞鼎查率2000餘人直撲大寶山,朱貴率兵迎擊,戰斗從早到晚,在無援兵情況下,他親執大旗,身先士卒,奮勇作戰。終因寡不敵眾,朱貴與第二、四子及將士220餘人英勇陣亡。二十三年秋,參加慈溪縣秋試的舉人聯名捐資為朱貴建祠,二十六年祠成。祠由台門(連倒座)、正殿組成,正殿三開間單檐硬山式,佔地1000餘平方米。祠內有林則徐題寫的"忠規孝矩"額及禮部右侍郎關鍾駿撰寫的"慈廓廟碑記"等。祠後山上有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
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因其為祭祀天後娘娘的宮殿,又稱"甬東天後宮"。位於寧波城區奉化江、甬江、餘姚江匯合處三江口的東岸。這一帶在明清時期為木材的集散地。清咸豐三年(1853)建。坐東朝西,面臨三江,中軸線上有接水亭、照壁、宮門、儀門(連戲台)、後殿、左右廂房及偏屋等。現接水亭、照壁、儀門(連戲台)及部分廂房、偏屋已毀。宮門三開間單檐硬山頂,兩邊為高聳的馬頭山牆,大門開在明間,前封檐牆上有磚雕飛椽出檐及花板等磚飾,雕刻細膩精美。正殿為祭祀天後的神殿,外觀比較獨特,明次間為重檐歇山式,梢間為硬山式,馬頭山牆。明間廊柱為石質蟠龍柱,從雲間俯沖直下的神龍,張牙舞爪,栩栩如生。次間廊柱為石質鳳柱。兩側牆面上嵌有"西湖十景"的淺浮雕石刻各一方。與正殿相連的後戲台藻井為螺旋式,玲瓏精巧。慶安會館?
6. 寧波名勝古跡
河復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制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7. 東莞萬江的請進!!!
東莞工行所有網點,看看哪個離你最近吧.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營業部
莞太路勝和路段18號 0769-2330261
東莞工商銀行新城支行
莞太路篁村路段39號 0769-2816975
東莞工商銀行東泰分理處
四環路東泰花園興華園H座102號 0769-2477939
東莞工商銀行銀豐分理處
南城區銀豐路聯豐苑11-13號 0769-2412401
環西路分理處
莞城創業路130號 0769-2465232
莞太路分理處
莞城八達路39號 0769-2465015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陽光分理處
(篁村區)新城市中心區菊香苑38棟樓下 0769-2813781
工行東莞分行黃旗分理處
東城西路城市花園C座首層02號 0769-2494955
工行東莞分行中信分理處
東城區四環路東泰花園裕華苑7號樓01號 0769-2385346
東莞工商銀行城區支行
城區運河西二路14號 0769-2213169
工行東莞分行運河分理處
城區運河西二路35號 0769-2116625
大西分理處
城區大西路54號 0769-2223444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莞城分理處
花園大街七巷1號 0769-2202170
東莞工商銀行東大分理處
東城大道168號國土局大樓一樓 0769-2480347
振華分理處
網點地址:城區振華路3號 0769-2221487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西正分理處
網點地址:城區西正路12號 0769-2224656
工行東莞分行中山分理處
城區中山路115號 0769-2221471
新風分理處
城區新風路15號 0769-2212244
新河北分理處
城區新河北路96號一樓 0769-2262639
東莞工商銀行江隆分理處
城區興隆新村3號樓22號 0769-2210733
新樓橋分理處
城區運河東一路157號 0769-2226502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東城支行
東城東縱大道莞樟公路路口海聯大廈 0769-2490371
市橋路分理處
城區市橋路35號 0769-2223497
步步高分理處
步步高高富樓樓下 0769-2482887
金月灣分理處
東城區東城中心地段中保樓首層 0769-2385130
東莞工商銀行靈通分理處
莞太大道3號 0769-2484890
工行東莞分行向陽分理處
城區向陽路1號 0769-2224647
新世界分理處
東城大道新世界花園 0769-2466411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新興分理處
城區二環路東興路段人壽保險大廈一樓 0769-2201772
東莞工商銀行東湖分理處
東城東湖花園內 0769-2473235
工行東莞分行羅沙分理處
城區羅沙路75號 0769-2480998
工行東莞分行旗峰分理處
紅荔路永興大廈6-8號 0769-2204289
景湖分理處
新城市中心四環路景湖花園紫荊路一號 0769-2981209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萬江支行
萬江區都會廣場一區一樓101-102號 0769-2287223
東莞工商銀行厚街支行
厚街鎮厚街大道東51號 0769-5619738
東莞工商銀行厚沙分理處
厚街鎮厚沙路(涌口市場側) 0769-5596611
工行東莞分行新興分理處
厚街鎮新興路商業廣場A座105號 0769-5582125
宜興分理處
厚街鎮康樂南路89號 0769-5826611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長安支行
長安鎮蓮花廣場2J辦 0769-5491663
霄邊分理處
長安鎮霄邊大道海棠花苑64-65號第一層 0769-5390535
蓮峰分理處
長安鎮連峰路251號 0769-5390490
東莞工商銀行烏沙分理處
長安鎮烏沙環鄉南路(崗貝球聲側) 0769-5374848
長中路分理處
網點地址:長安鎮長中路13號 0769-5531150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石龍支行
石龍鎮綠化西路95號 0769-6612272
中山路分理處
石龍鎮中山西路36號 0769-6612097
金龍分理處
石龍鎮興龍東路71號 0769-6883933
工行東莞分行西湖分理處
石龍鎮莞龍路西湖路段旺角商城首層21至23號 0769-6114435
東莞工商銀行南橋分理處
石龍鎮綠化中路21號之一 0769-6613045
工行東莞分行紅棉分理處
石龍鎮紅棉路13號 0769-6611997
興龍路分理處
石龍鎮興龍西路146號 0769-6883908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虎門支行
虎門鎮沙太路181號 0769-5103330
中心路分理處
虎門鎮中心路48號 0769-5517174
東莞工商銀行人民分理處
虎門鎮人民南路56號 0769-5511877
工行東莞分行則徐分理處
虎門鎮則徐路1號 0769-5511346
工行東莞分行永安分理處
虎門鎮永安路49號 0769-5119424
威遠儲蓄所
虎門鎮威遠大道西33號 0769-5526701
華美分理處
虎門鎮港口路能源華庄一樓地鋪 0769-5126710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廣場分理處
虎門鎮沙太路太平廣場花園大廈一樓155號 0769-5189493
東莞工商銀行太寶分理處
虎門鎮太寶路(新都酒店左側) 0769-5119444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常平支行
常平振興三街(公安分局斜對面) 0769-3918348
東莞工商銀行東興分理處
網點地址:常平鎮東興路128號 0769-3338381
天鵝湖儲蓄所
常平鎮天鵝湖花園銀昌樓樓下 0769-3338331
工行東莞分行中元分理處
常平鎮中元街82號 0769-3916321
東莞工商銀行樟木頭支行
樟木頭永寧路展鵬大廈(天和百貨左側) 0769-7791277
工行東莞分行振興分理處
樟木頭鎮振興路9號 0769-7711116
永寧儲蓄所
樟木頭鎮永守路 0769-7715473
東莞工商銀行東城儲蓄所
樟木頭鎮仙河大道供電大廈首層右側 0769-7793255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大朗支行
大朗鎮美景大道美景天橋側 0769-3195328
工行東莞分行荔香分理處
大朗鎮毛織大道14-15號 0769-3313430
金朗分理處
大朗鎮富華一路29號 0769-3312965
長富分理處
大朗鎮金朗二路179號 0769-3312365
東莞工商銀行中堂支行
網點地址:中堂新興路83號 0769-8811490
糖廠分理處
中堂鎮東莞糖廠內 0769-8817025
工行東莞分行立新分理處
中堂鎮中心路市場鋪位19號 0769-8812649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塘廈支行
塘廈塘廈鎮塘廈大道金塘大廈 0769-7729386
諸佛嶺分理處
塘廈鎮塘龍路龍景公寓六號樓1-8號 0769-7729389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橋頭支行
橋頭鎮華麗商業街(松景酒店側) 0769-3345063
文德路儲蓄所
橋頭鎮文德路三號 0769-3341662
鐵路西分理處
石碣鎮民豐路29號 0769-6614027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石碣支行
石碣鎮新城區政文中路3號 0769-6361638
政文東分理處
石碣鎮新城區政文東路12號 0769-6635579
東莞工商銀行東區分理處
石碣鎮新城區崇煥中路祠北路口(景泰樓樓下) 0769-6638672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橫瀝支行
網點地址:橫瀝鎮中山西路67號 0769-3372387
工業大道分理處
網點地址:橫瀝鎮恆泉路255號 0769-3372891
東莞工商銀行大嶺山支行
網點地址:大嶺山鎮振華路65號 0769-3351618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沙田支行
沙田鎮橫流區沙田大道18號 0769-8862816
大坭分理處
沙田鎮大坭村委會金樂村 0769-8865913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黃江支行
黃江鎮江南路18號 0769-3366119
工行東莞分行裕元分理處
黃江鎮裕元工業區內商業街A1 0769-3366931
江海城分理處
黃江鎮江海城富海大道(商貿城側) 0769-3362582
工行東莞分行富康儲蓄所
黃江鎮環城北路富康花園商業街27號 0769-3603688
東莞工商銀行寮步支行
網點地址:寮步鎮教育路169號 0769-3321873
東莞工商銀行龍泉分理處
寮步鎮龍泉路8號 0769-3325497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麻涌支行
麻涌鎮建設路2號 0769-8827423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清溪支行
清溪鎮香芒中路大新商業廣場(怡香閣樓側座北向南) 0769-7738683
工行東莞分行輝鵬分理處
清溪鎮標志路路口旁 0769-7736688
工行東莞分行旺東儲蓄所
清溪鎮新市場路口 0769-7738252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高埗支行
高步鎮振興南路173號 0769-8873766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茶山支行
茶山鎮茶山大道中205號 0769-6611759
東莞工商銀行朝陽儲蓄所
茶山鎮健康路52號 0769-6647834
東莞工商銀行望牛墩支行
望牛墩鎮綠榕路(綠榕市場對面) 0769-8855245
工商銀行東莞分行鳳崗支行
鳳崗鎮永盛大道安居樓一樓首層五至九號 0769-7517733
工行東莞分行金鳳分理處
鳳崗鎮金鳳路140號 0769-7759993
雁田分理處
鳳崗鎮雅田區怡安路(嘉利集團側) 0769-777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