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識字
Ⅰ 有沒有關於荷花的知識
荷花不但出污泥不染,而且它也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人們:它把嫩白的塊根———藕,給我們品嘗,它把綠色的荷葉給我們泡茶,它又把芳香撲鼻的花瓣做成禮物贈送給我們。
我覺得,荷花就像可愛的蜜蜂,也像雷鋒,對人類無所需求,還把自己的勞動成果或自己奉獻給人們,生來靜悄悄,死去也無聲無息。
啊,要是世間的人們都有荷茶的這種精神就好了,即使是那些出生在賭博家庭的孩子也不會沾染上壞習慣,人世間因此會變得更美好!
Ⅱ 第三課荷花的詳解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文章語言美、景美、境美、情美,景與情渾然一體,讓人感覺美不勝收。讀著,讀著,不禁會陶醉其間。我組主要是對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學構想進行探討。這里我主要介紹一下本課第一課時的一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中的字、詞的意思。2、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及課文內容,知道課文重點描寫的是白荷花。3、通過欣賞荷花圖片整體感知課文,通過表情朗讀體會荷花的美。
我的教學方法是採用的隨文識字和圖文對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文中的字詞。本課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先讓學生找出具體寫荷花三種不同姿勢的三句話。這三句話的教學我分三步走:1、讓學生在圖上指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對應的荷花。2、引導學生把這三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有的剛開,有的全開了,有的將要開。並拿它與課文原句在讀中比較,在比較中讀,想像荷花的美。3、指導朗讀,讓學生體會荷花之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句話是比較難理解的。在第一課時時,我是問了學生這句話把什麼看作什麼,畫家是誰呢?是人嗎?還有一個教學難點是在作者看荷花時的想像的句子。我是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
Ⅲ 古代荷花的文章有哪些啊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專東,
魚戲蓮葉西屬,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Ⅳ 二年級下冊語文識字2《傳統節日》裡面有幾個節日,分別是:……,寫出識字方法
本文介紹了7 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識字方法:結合圖片,利用拼音識字
Ⅳ 如何豐富小學生的識字量
語文學習是個體發展和民族發展的基礎,語文學習的任務無非兩條:首先是要學會使用語文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即學會聽話和說話,學會識字、寫字、看書和作文,掌握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其次,是要在以上所說的過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豐富人文精神,發展人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其中,認讀漢字是語文學習需要跨越的一道關隘。所謂認讀,即是指認識一定數量的常用漢字,這里所說的「認識」是指能夠辨認,能用普通話准確地讀出字音,能夠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語言環境體會字的大概意思。
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漢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石。《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教學中要遵循「識寫分流」、「多識少寫」的識字原則,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字的認識量。比如:一年級上冊要求會認讀的字有400個,會寫100個。但在新課程背景中,我們學期總體課時量卻少了,那麼,採取什麼樣的策略,讓兒童盡早盡快、輕松便捷地認讀一批最為常用的漢字,也就自然成了改革母語教育、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焦點之一。
現在的孩子所擁有的認讀漢字的生態環境,雖然也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遺憾,但畢竟與過去有了很大不同,可以開發和利用的認讀漢字(詞)資源較過去豐富了許多。如今,他們不僅能通過一些專門的識字讀物來認識漢字,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看電視、參觀、看報紙、讀商品廣告、逛商店、進超市等途徑廣泛地接觸漢字。所以我們只要注意利用、優化和開發存在於兒童身邊的學習環境與條件,就能有意識地引導兒童認讀一批漢字。
一、充分利用新教材豐富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人教版的一年級語文教材選文新,貼近兒童生活,充滿童趣,富有文學性、文化內蘊和時代氣息,可讀性強。那色彩明麗的插圖、淺顯易懂的內容、富有童趣的練習、躲在綠葉、紅花中的生字寶寶,就像是為學生們准備的一道美味、可口的「快樂大餐」。課改教材安排了多種形式的識字,如:韻文中識字,對子識字,字族識字……目的在於編排豐富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因此我在進行識字教學時,開展了各種寓教於樂的識字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識時,我注意運用直觀的教具、生動的教學語言、恰當的體態語,化難為易,便枯燥為生動,使學生樂於學習,主動學習。
1、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識字。
一年級學生都喜歡游戲,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識字,寓教於樂,讓學生真正喜歡漢字,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大興趣,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經常開展游戲,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
①多種形式比賽讀。利用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經常開展比一比,賽一賽的活動,寓復習鞏固於比賽之中。小組「開火車」比賽,看誰認得快,開展這些比賽活動,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檢查效果,及時為個別學生補缺。
②找字卡,做游戲。上好一課或一單元後,把所學的生字寫在卡片上,一個學生讀,其他學生找出字卡展示。或兩個小朋友,我讀一個你找,你讀我找。學生反復認讀,看的次數多了,也自然認清了所學生字的字形,讀准了字音。這既靈活又省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③看畫貼詞語;找朋友、摘蘋果等等。
2、請求家長的配合。在學拼音的過程中,有很多練習是只有拼音的,我就請家長幫忙,給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然後讓小孩去找朋友,這樣,既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拼音知識,又認識了很多書本上暫時還沒出現的漢字。
二、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拓展學生識字途徑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對學生起著熏陶的作用。於是,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的策略。
1、認識學生姓名,提高識字量。
為了讓學生互相認識,知道姓名,快速有效地識字。開學初,先讓學生自我介紹,並將其學生卡投影到屏幕上,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了同學的姓名。同時為了解決一年級學生識字時學得快、忘得也快的難題,我在教室後面張貼了全班同學的花名冊,在教室前面也張貼了全班同學是座位表,並且常讓學生在發作業本的過程中認識同學的姓名。除此之外,動員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與同學交流,甚至可以與其他班級、年段的學生認識交流,在互動中鞏固識字,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增進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都認識了全班同學的名字,識字量大增。
2、欣賞教室的環境美化,提高識字量。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為了能讓學生提高識字量,我們就在教室的布置上下了一番工夫,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識字環境。教室的後面右邊開辟了一個拼音樂園,裡面貼著聲母表、韻母表和整體認讀音節表。教室的後面左下方是識字天地,學生把自己在課外會認的字寫在或者貼在上面,互相交流,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勁頭很足。
3、欣賞校園的環境美化,認識校園里的告示牌、教室的牌匾。提高識字量。
我們的校園非常美麗,有美麗的生物園,還有很多標語,我們的教室門口就有一個英語公園,牆上還有有關學校的各項介紹。我們利用班隊課或者課余時間,帶領和引導學生一邊參觀校園一邊認字,引導學生認識了「尊師愛生,奮發向上」、「珍惜生命,注意安全」等標語,認識了「荷花、玫瑰、紫荊花」等很多植物的名稱,認識了太陽系中各種行星,這樣,引導學生把熟悉校園環境與自主識字有機地融為一體,濃郁的愛校情與主動識字的強烈求知慾相互滲透,學生識字的內驅力大增。我們還定期舉行秋遊、春遊等活動,把學生的視野引向信息無限的課外。
三、採用「生活化模式」展現文本資源,激勵學生快樂識字。
生活化的教材必須對應採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活動置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無形中淡化了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了主體意識、生活意識,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識字願望。
1、讓生活走進課堂。
在教學口語交際《我愛吃的蔬菜》時,先組織學生開展蔬菜展示會。讓學生自己從家裡帶蔬菜到學校的課桌上展示,(請家長事先把帶來的蔬菜貼上標簽),然後組織學生參觀,認真記住各種蔬菜的名稱。把枯燥的識字教學融入生活中,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一些本來少見、復雜的字學生也能輕而易舉地記住了。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認識的詞是非常有限的,但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在電視中、甚至在玩耍中,頭腦里有了這些詞語,只是不能夠把它化為語言表達出來而矣。在教學中,老師根據兒童的特點描述詞語意思,引導學生說出這個詞語或者是一句話來。另外還可以用有趣的游戲認識字詞,例如用 " 一 " 字開花,一個人、一隻鳥、一張桌子… .. 指導學生說出大量的數量詞,用 " 花 "" 樹 " 開花,要求學生說出相關的植物;要求兒童說出他們玩游戲的名稱,動作。我認為早一點學會用字典識字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看見自己喜歡的詞就把它記住,抄寫一下。當然,詞彙的積累,重在理解運用。
2、讓課堂走向生活。
①利用廣告牌、車站牌、宣傳牌匾等識字。
生活在信息社會的小孩,無時無處不在跟文字打交道。有些家長做些小生意,門面里有許多物品包裝袋、廣告紙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會有多麼高興啊!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有時還把一些「字」帶到學校來,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平時。我們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上街購物、旅遊時,問問爸爸、媽媽廣告牌上寫的是什麼,那個店叫什麼名字,一次可能記不牢,但上街次數多了,與那些字見面的頻率也高了,不知不覺就記住了,比如麥當勞、肯德基、藍貓,學生都耳熟能詳。
②有計劃的組織各類活動,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識字。
在教學《自選商場》一課時,先布置學生到超市購物、參觀。在超市裡,讓家長對著商品及商標,指導學生自由自在地識字,學生把認識的字都高興地告訴家長,家長負責記錄,這樣的生字教學就迎刃而解了。在課後活動中,又舉行商品展銷會,讓學生把用過商品的空殼子,紙盒上商標剪下來,帶到班級來展示,通過展示學生又認識了許多字。
四、利用課外閱讀的大空間,提升學生識字量。
1、加強課外閱讀,拓寬識字途徑。
識字教學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在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意識到:生字,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與之反復見面,才能真正變成熟字,進而才有可能舉一反三地運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外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生字,用生字,使「識字」滲透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鞏固了識字教學,還能培養學生初步的閱讀興趣。
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熟練掌握漢語拼音,認識400多個常用漢字,可以閱讀一些淺顯的兒歌和兒童故事。此時,我一邊教生字,一邊引導學生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既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有效地鞏固了已學的熟字。學生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重會所學過的字,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是興趣盎然中的再學習,獲得的是「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因為有的家長不太會選擇課外讀物,所以開學初,我在鼓勵大家去買課外讀物的時候就提了一些建議,可以買科技方面的,也可以買兒歌、謎語、童話故事等等。讓我高興的是有的家長都能按照自己小孩的閱讀能力購買相應的圖書。稍差的學生購買的兒歌、謎語或簡短的十萬個為什麼知識圖書;閱讀能力強的學生買的是童話故事、學生習作等。具體的知識介紹會是這樣開展的:請學生挑好要向大家介紹的知識,圈出其中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可以請家長、老師幫忙,也可以查字典),然後讀熟,在星期三的閱覽課上交流,每星期一次。每次評出優勝獎,不規定人數,只要讀得流利都能得獎。這樣,每星期的這節課,成了學生最盼望的,因為在這節課上,他們可以猜謎、聽故事,還可以介紹自己的知識,又輕松,又有趣。這一過程既鞏固了生字,又能促使優生提前識字,積累語言,保證了「下保底,上不封頂」,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讀」中有所得,在「讀」中獲得發展。
2、開展課外閱讀實踐活動,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鞏固識字。
我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每次活動有一個主題,引導學生圍繞這個主題自己動手、動腦去收集資料,並交流收獲。交流之後,還可採取模擬、創設情境的辦法讓兒童識字。如舉辦「娃娃超市」、「動物運動會」、「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當小導游」、「逛家電商場」等等識字活動。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說過:「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我在教學中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人更廣闊的周圍環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像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於識字,善於識字後,我就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3、自作「識字課本」,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
識字教學需要課本,這是學習語文的憑借。然而識字僅僅靠幾冊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是因為課本能容納的東西實在是太有限了。盡管大部分生字先後要在課本上幾次出現,但絕大部分仍達不到讓學生形成永久記憶的次數。至於生字的多義性,要在有限的課本中體現出來,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我引導學生把教材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學習生字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廣告招牌、商品包裝物,還有各種報刊雜志,這些都可以成為兒童識字的最好材料。我讓他們把這些收集起來,剪剪、畫畫、貼貼,就成了圖文並茂的「識字課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收集,整理,編排,還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總之,小小漢字,奧妙無窮。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像,實踐,學生就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發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Ⅵ 用荷花、蜜蜂、識字編兒歌
因為荷花、蜜蜂都是大自然中的東西,所以可以寫關於大自然的兒哥。
Ⅶ 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的區別
一、小學語文識讀結合教學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與閱讀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二者的分離。識字與閱讀應該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關系,而不是將二者進行分離。當然造成二者分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有些小學片面追求單方面的發展,過分追求識字量,沒有實現識讀結合。出現這樣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片面重視成績高低,而沒有考慮到語文學習的累積性和長期性,沒有一定程度的積累,學生很難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發揮優勢;另一方面,現在有些小學普遍存在教學方法的固化,陳舊的教學模式灌輸給學生的都是如何記憶,而沒有進一步挖掘背後的規律和內涵。這樣的傳統模式缺乏有效的情感鏈接,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觀點。同時,有些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沒有得到激發,使得語文學習變成簡單的完成任務的過程。出現上述情況,都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亟待改革,應及時找到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與閱讀教學的內在關系
1.閱讀教學是識字教學的提升
首先,從閱讀中提高識字效率,教師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從字形和字義的雙重角度強化理解和應用。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傾向於形象思維,從字形規律入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語文學習後續的復雜性,小學教師應用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來指導教學,這符合教育教學規律,也符合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將字形與字義進行聯系,最為典型的方法便是聯想法。例如,教師在講解《春雨的色彩》時,可以通過教師領讀與學生跟讀相配合的方式,經過多次反復,讓學生對字形有一個籠統的記憶,繼而進一步強化,提高識字效率。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時,要同時兼顧識字教學的內容,要達到「一石二鳥」的目的,就應該將識字與閱讀教學轉化為語言訓練。例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小壁虎借尾巴》時,課文中提到「難過」一詞,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並學會應用,可以讓學生發揮想像力,模擬小壁虎失去尾巴時的復雜心情,然後再去造句,將字詞上升到句子。當然,以這樣的結合方式來實施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和引導,學生應該在積累一定的識字量之後才能更好地應用,同時,學生也只有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字詞,才能促進閱讀的學習。
2.識字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
首先,從識字中累積閱讀素材,應該讓學生反復朗讀字詞,培養其良好的語感。語感是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非常有效的學習元素,學生提高了對文字對語言的感知力,就能舉一反三,將學習難度進行一定程度的降低,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3]。
其次,從識字中累積閱讀素材,還應該鼓勵和引導學生去感悟漢字的內涵,理解不同語境中漢字的獨特魅力,學會從不同角度感知漢字的含義,提高對漢字的深層次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荷花》時,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荷花盛開時清新美麗的自然風景,是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對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講解,讓學生發揮自身想像力,感受、體驗和理解荷花所呈現出來的形神之美。這篇文章的重點字詞包括蓮蓬、飽脹、翩翩起舞、蜻蜓等,以「翩翩起舞」為例,學生從字面意思聯想到這種靈動的狀態需要藉助過去對自然飛翔生物的體驗。而由自然飛翔類生物聯想到荷花的翩翩起舞,學生一時可能難以體會。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蝴蝶在風中飛舞的狀態和美感,以此說明「我」變成「荷花」如何「翩翩起舞」的景象。
最後,從識字中累積閱讀材料,還應該將字詞與語言融合,通過具體的語言表達來了解字詞的深層次含義。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便是通過強化學生識字和閱讀,培養其較強的語言能力,不僅僅是讀和寫,還包括聽和說。傳統的語文教學使得學生經常處於被動地位,沒有太多可以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學生最常見的模式便是死記硬背。雖然這樣的模式確實能夠穩固字詞的記憶,但是相對於字詞應用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教師應該從語境中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Ⅷ 荷葉圓圓的教學建議
可選擇運用下列方法,或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新的識字方法,找到新的識字途徑。
1、展示生活中識字的成果。在沒學生字之前,比一比,看誰認識的生字多,讓會認的學生講講自己是怎麼認識這些字的。
2、根據形旁識字。如,草字頭跟植物有關(荷);王字旁跟珠寶玉器有關(珠);提手旁跟手的動作有關(搖);竹字頭跟竹子有關(籃);提土旁跟土地有關(坪);月字旁跟身體有關(膀);足字旁跟腳或腿的動作有關(蹲)。
3、背誦古詩識字。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做游戲識字。如,大家正在背誦古詩,教師出示寫有「停」的牌子,並示意停下,看哪一組先停下。再如,教師分別出示「搖」「蹲」的卡片,學生迅速做出這個字表示的動作。
5、讀詞語、讀句子識字。如:一朵荷花,亮晶晶的水珠,小小的搖籃,一頂涼帽,透明的翅膀。小蜻蜓立在他的停機坪上。小青蛙蹲在圓圓的荷葉上。
6、編兒歌、字謎識字。如:「人來小亭邊,停步看竹籃。竹籃竹子編,月亮在旁邊。旁邊有翅膀,一飛沖雲天。」(停、籃、膀)「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陽都出山。」(晶)
7、本課寫字,要求寫三個上下結構的字「是、朵、美」,兩個左右結構的字「葉、機」和一個獨體字「我」。在遵循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建議在以下幾方面重點對學生進行指導:「是」字中間橫長;「朵」字上面不是「幾」──沒有鉤;「美」字是上下結構,要先寫「禿尾巴羊」,再寫「大」字;「葉」字的口字旁要偏上;「機」字中的「幾」第一筆是「豎撇」;「我」字的指導重點應放在斜鉤上,建議引導學生把斜鉤想像成一把彎弓,可以告訴學生,如果把「彎」寫直了,就沒法射箭了。 1、齊讀全文,要求讀正確。教師及時糾正錯誤讀音。
2、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認真聽,可以小聲跟讀。
3、引導學生看圖,教師邊描述,邊逐段引讀。如,引導學生看小青蛙在干什麼,教師描述:荷葉圓圓的,就像圓圓的歌台;荷葉綠綠的,就像歌台上鋪著綠綠的地毯。小青蛙在荷葉上興高采烈地跳來跳去,小青蛙說──學生接著讀「荷葉是我的歌台……」
4、分段接力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5、自由讀,要求讀得有感情。
6、練習背誦。
7、教師指圖上的景物,學生練習背誦。
8、獨立背誦全文。 1、說荷葉選拔賽
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魚兒的涼傘。想一想,荷葉是你的什麼呢?如,荷葉是我的故事書,看到荷葉,我就想到了許多夏天的故事。以「荷葉是我的……」為題,比一比,看誰說的多。
2、畫一幅「荷葉是我的……」圖畫。
Ⅸ 池塘里有沒有荷花/荷葉
荷花(學名:Nelumbo SP.;英文名稱:Lotus flower):屬毛茛目蓮科,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是蓮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紋、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恆為世人稱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就是對荷花之美的真實寫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歷來為詩人墨客歌詠繪畫的題材之一。
1985年5月荷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荷花是印度和越南的國花。
中文名
荷花
拉丁學名
Nelumbo SP.[1]
別名
蓮花、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華、澤芝、中國蓮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荷花攝影及後期寶典
共22集
7.1萬熱度
田小艾幼兒識字 趣味漢字啟蒙動畫 花朵篇
共50集
0熱度
50個手機攝影案例,分解snapseed修圖技法
共84集
5.7萬熱度
快速
導航
形態特徵
栽培技術
主要價值
植物文化
病蟲防治
產地生境
生長習性
群系分類
品種大全
繁殖方式
植物學史
命名
蓮花、芙蕖、芬陀利花、水芝、水芸、水目、澤芝、水華、菡萏(hàndàn)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水旦草、芙蓉、水芙蓉、玉環、六月春、中國蓮、六月花神、藕花、靈草、玉芝、水中芙蓉、水宮仙子、君子花,天仙花、紅蕖、溪客、碧環鞭蓉、鞭蕖、金芙蓉、草芙蓉、靜客、翠錢、紅衣、宮蓮、佛座須等。
Ⅹ 小班識字荷花與青蛙教案
活動目標:
1、欣賞畫面,感受兒歌充滿童趣的意境。理解詩歌,初步學會正確發出兒話音。
2、學會朗誦兒歌,通過動作讓幼兒理解詩歌中的動詞,嘗試用替換的形式仿編詩歌結尾部分。
3、養成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和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
活動准備:
1、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荷花、小青蛙、小魚、月牙等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詩歌,初步理解詩歌內容。
(1)小朋友,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夏天到了,小池塘里有朵美麗的花開放了,看,是什麼花呀?荷花娃娃是什麼樣子的?它在干什麼?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2)老師朗讀詩歌,感受詩歌中的兒話音。
(3)師生一起念詩歌兩遍,教師根據幼兒情況及時糾正幼兒的兒話音。
(4)提問:荷花娃娃撐的小綠傘是什麼?它為什麼將頭露到外邊兒?它和小雨點在玩什麼游戲呢?使幼兒感受詩歌中的童趣。
(5)你想和荷花娃娃玩游戲嗎?玩游戲多快樂呀!下面我們一起念詩歌。教師鼓勵幼兒用歡快的聲音朗讀詩歌。
二、引導幼兒嘗試進行簡單的仿編活動。
(1)教師:荷花娃娃將頭露出傘外面和小雨點玩親一親的游戲,他還可以和誰玩游戲呢?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講述的內容畫在黑板上,也可以出示圖片,啟發幼兒遷移仿編故事。
(2)啟發幼兒想像與水密切相關的事物替換「小雨點」,引導幼兒大膽想像,豐富詩歌情節。
三、幼兒自主編兒歌,並與同伴互相交流。請一兩位幼兒上來在集體面前朗誦仿編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