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提梁壺
Ⅰ 金針菇不能和什麼同吃
金針菇不能和牛奶,驢肉一起吃,金針菇與驢肉一起食用會容易產生心絞痛,金針菇與牛奶一起食用會消化不良,且金針菇一定要煮熟再吃,否則容易引起中毒。
Ⅱ 本山綠泥紫砂提梁壺適合泡什麼茶
本山綠泥紫砂提梁壺最適合鐵觀音茶。泡飲鐵觀音講究用功夫茶具,七泡香氣不減,兼有紅茶之甘醇與綠茶之清香,還伴有蘭香,因為鐵觀音茶山同時也有蘭花生長。紫砂壺最能發揮名茶真味,而且常泡鐵觀音,不僅宜神,還頗養壺。鐵觀音有「一經品嘗,輒難釋手」之說,可見頗耐尋味。
Ⅲ 中國青花瓷
根據成熟青花瓷應具備的三要素,即,潔白的瓷胎和純正的透明釉;釉下花紋用氧化鈷專料,發色青藍屬明澈;平面彩繪技術熟練來衡量,並參酌各個時期青花瓷的生產實況,中國青花瓷器的發展大致可概括為如下幾個階段:
唐代至兩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階段。元代後期,由於批量生產及鈷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明洪武時期,來自主觀與客觀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產一度衰退。永樂、宣德朝是青花瓷黃金時代,被譽為明清以來最好的青花。(與鄭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關系)。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又一次陷於暗淡(俗稱「空白期」或「黑暗期」)。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興時期,青花清麗淡雅,質量很高。嘉靖、隆慶至萬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濃艷,產量大。但工藝較粗糙,瓷質有所降低。萬曆後期至康熙前期,是國內市場和對外輸出的繁榮期。清康熙朝民間青花瓷進一步發展,是中國青花瓷的鼎盛期。正、乾隆以後,中國青花瓷的生產由極盛走向衰弱。
Ⅳ 功夫茶具怎麼用
後提壺的使用手法:用右手拇指、中指從壺把柄的上方提起茶壺,無名指,小指頂住壺把柄的下方,食指輕搭茶蓋蓋鈕;提梁壺的使用手法:右手拿起壺提梁,左手輕提蓋鈕。注意:
①茶壺在放回時茶嘴勿對客人。
②輕按蓋鈕時勿將壺鈕上的孔蓋住。
持壺
Ⅳ 中國郵政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封片目錄的目錄
1999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1999-1《荷花》1
PP 1999-2《大盂鼎》1
PP 1999-3《木棉花》2
PP 1999-4《上海慈善基金會》3
2000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0-1《黃山松》4
PP 2000-2《梅花》4
PP 2000-3《桂花》5
PP 2000-4《北京2008年奧申委會徽》6
PP 2000-5《大雁塔》7
PP 2000-6《哈爾濱人民防洪紀念塔》7
PP 2000-7《百合花》8
PP 2000-8《玉蘭花》9
PP 2000-9《中國世界遺產標志》 10
2001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1-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運動會吉祥物》11
PP 2001-2《康乃馨》11
PP 2001-3《人文初祖——黃帝》12
PP 2001-4《牽牛花》13
PP 2001-5《中華世紀壇》14
PP 2001-6《迎客松》15
PP 2001-7《鋼鐵長城》15
PP 2001-8《山海關》16
PP 2001-9《杜鵑花》17
PP 2001-10《並蒂蓮》18
PP 2001-11《朱家角放生橋》19
PP 2001-12《慈善工程》20
PP 2001-13《開平立園》21
PP 2001-14《九華山鳳凰松》22
PP 2001-15《松江方塔》22
PP 2001-16《紹興柯岩》23
PP 2001-17《泰山日出》24
PP 2001-18《教書育人》25
PP 2001-19《鎮江金山》26
PP 2001-20《北回歸線標志塔》27
PP 2001-21《滕王閣》27
PP 2001-22《安平橋》28
PP 2001-23《蝴蝶蘭》29
PP 2001-24《武侯祠》30
2001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1-1《成吉思汗陵》31
PF 2001-2《郴州風光》32
PF 2001-3《古隆中》33
PF 2001-4《鄂州觀音閣》34
PF 2001-5《黃鶴樓》35
PF 2001-6《六和塔》36
PF 2001-7《菊花——菊淵雅韻》37
PF 2001-8《瑞金革命遺址》38
PF 2001-9《承德避暑山莊》38
PF 2001-10《滄州鐵獅子》39
PF 2001-11《牡丹——夜光白》40
PF 2001-12《牡丹——煙籠紫》41
PF 2001-13《商代方鼎》42
PF 2001-14《鄭州「二七」紀念塔》42
PF 2001-15《嘉興南湖船》43
2002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2-1《普陀山磐陀石》45
PP 2002-2《周庄》46
PP 2002-3《蓬萊閣》46
PP 2002-4《故宮角樓》47
PP 2002-5《甲秀樓》49
PP 2002-6《雪蓮》49
PP 2002-7《隋·鎏金銅佛像》50
PP 2002-8《延安寶塔山》51
PP 2002-9《馬藺》52
PP 2002-10《劍門關》53
PP 2002-11《中山橋》54
PP 2002-12《孫中山故居》55
2002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2-1《水仙花》56
PF 2002-2《永祚寺雙塔》57
PF 2002-3《君子蘭》57
PF 2002-4《小天鵝》58
PF 2002-5《天寧寺三聖塔》59
PF 2002-6《雲台山大瀑布》60
PF 2002-7《巨型鴨嘴恐龍化石》61
PF 2002-8《龍頭蜈蚣風箏》61
PF 2002-9《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會徽》62
PF 2002-10《商丘古城樓》63
PF 2002-11《夢想成真》64
PF 2002-12《星空遐想》65
PF 2002-13《古城邯鄲》65
PF 2002-14《紅旗渠》66
PF 2002-15《殷墟博物苑》67
PF 2002-16《西柏坡》68
PF 2002-17《光岳樓》69
PF 2002-18《泉州東西塔》70
PF 2002-19《鄭成功塑像》71
PF 2002-20《秦皇島老龍頭》71
PF 2002-21《雕塑——東方醒獅》72
PF 2002-22《春秋樓》73
PF 2002-23《呼倫貝爾草原》74
PF 2002-24《三蘇祠》74
PF 2002-25《鄂黃長江公路大橋》75
PF 2002-26《安平古橋》76
PF 2002-27《淇河》77
PF 2002-28《採石磯》77
PF 2002-29《茶花》78
PF 2002-30《遵義會議會址》79
PF 2002-31《衡水武強年畫》80
PF 2002-32《雷鋒同志塑像》81
PF 2002-33《松花湖》82
PF 2002-34《長白山天池》82
PF 2002-35《北海銀灘》83
PF 2002-36《成都杜甫草堂》84
PF 2002-37《孟廟》85
PF 2002-38《保定古蓮花池》85
PF 2002-39《雕塑——黃河母親》86
PF 2002-40《嵖岈山》87
PF 2002-41《風采樓》88
2003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3-1《九寨溝諾日朗瀑布》89
PP 2003-2《銀鎏金鑲珠金翅鳥》90
PP 2003-3《山西綿山大羅宮》90
PP 2003-4《北齊·貼金彩繪石雕佛》91
PP 2003-5《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92
PP 2003-6《靈壁石——慶雲峰》93
PP 2003-7《移動通信》94
PP 2003-8《韶山滴水洞》95
PP 2003-9《喬家大院·百壽圖》95
PP 2003-10《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吉祥物》96
PP 2003-11《四川樂山風光》97
PP 2003-12《毗盧洞石刻造像》98
2003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3-1《犧尊》100
PF 2003-2《石刻——辟邪》100
PF 2003-3《眾志成城雕塑》101
PF 2003-4《大慶石油之光雕塑》102
PF 2003-5《牡丹花·曹州紅》103
PF 2003-6《烏魯木齊·亞心標塔》104
PF 2003-7《「科技之光」雕塑》104
PF 2003-8《哈爾濱建築藝術館》105
PF 2003-9《閩江勝景》106
PF 2003-10《重慶夜景》107
PF 2003-11《宿遷項王故里》108
PF 2003-12《安慶振風塔》109
PF 2003-13《唐山抗震紀念碑》110
PF 2003-14《瑞岩彌勒造像》110
PF 2003-15《鼓浪嶼日光岩》111
PF 2003-16《武漢大學校園》112
PF 2003-17《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113
PF 2003-18《華中科技大學校園》114
PF 2003-19《龍海水仙花》115
PF 2003-20《高句麗古墓壁畫——伏羲女媧圖》116
PF 2003-21《南靖土樓》116
PF 2003-22《孫悟空》117
PF 2003-23《扎龍自然保護區》118
PF 2003-24《鏡泊湖吊水樓瀑布》119
PF 2003-25《百泉園林》120
PF 2003-26《西周青銅器——利簋》121
PF 2003-27《涼山雕塑——彝海結盟紀念碑》122
PF 2003-28《建設中的沈陽渾南新區》122
PF 2003-29《劉開渠塑像》123
PF 2003-30《銅陵市雕塑——起舞》124
PF 2003-31《長江大學主樓》125
PF 2003-32《上海公路建設》126
PF 2003-33《蘇東坡塑像》127
PF 2003-34《三明風貌》128
PF 2003-35《天津鼓樓》128
PF 2003-36《九江煙水亭》129
2004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4-1《生肖猴》131
PP 2004-2《雁盪山大龍湫》132
PP 2004-3《孔廟——大成殿》132
PP 2004-4《孔廟——杏壇》133
PP 2004-5《蘇州市西園戒幢律寺》134
PP 2004-6《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135
PP 2004-7《黃龍爭艷池》136
PP 2004-8《情系我的兄弟姐妹》137
PP 2004-9《從奧林匹亞到萬里長城》138
PP 2004-10《廣州2010年亞運會申辦徽志》139
PP 2004-1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吉祥物》139
PP 2004-1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主體育場》140
PP 2004-13《千島湖珍珠列島》141
PP 2004-14《蒙山鷹窩峰》142
PP 2004-15《上海國際賽車場標志》143
PP 2004-16《大理古城南門城樓》144
PP 2004-17《宜春明月山》144
PP 2004-18《樂山大佛》145
PP 2004-19《井岡山黃洋界》146
PP 2004-20《恆山懸空寺》147
PP 2004-21《金色年華》148
2004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4-1《沙坡頭自然保護區》149
PF 2004-2《西周青銅器·鼎》150
PF 2004-3《台州府城牆》150
PF 2004-4《武當山太和宮》151
PF 2004-5《宣城廣教寺雙塔》152
PF 2004-6《蘇州市徽志》153
PF 2004-7《瓊花》154
PF 2004-8《營口望兒山》155
PF 2004-9《大連建築藝術館》155
PF 2004-10《2008揚帆青島》156
PF 2004-11《愛心永恆》157
PF 2004-12《安康瀛湖》158
PF 2004-13《遼陽白塔》159
PF 2004-14《昭君和親銅像》160
PF 2004-15《寧波老外灘》160
PF 2004-16《千年瓷都景德鎮》161
PF 2004-17《雲南曲靖城市雕塑——麒麟仙女》162
PF 2004-18《梅花山自然保護區》163
PF 2004-19《騰飛的伊犁》164
PF 2004-20《中國法律援助徽志》165
PF 2004-21《古代科學家郭守敬塑像》165
PF 2004-22《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塑像》166
PF 2004-23《新會小鳥天堂》167
PF 2004-24《秋收起義紀念碑》168
PF 2004-25《鞍山新貌》169
PF 2004-26《中國-東盟博覽會會徽》170
PF 2004-27《仙桃街景》170
PF 2004-28《新余仙女湖》171
PF 2004-29《九鯉湖瀑布》172
PF 2004-30《三星堆大立人》173
PF 2004-31《海上女神媽祖》173
PF 2004-32《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174
PF 2004-33《煙台·海濱風光》175
PF 2004-34《雕塑——徐福東渡》176
PF 2004-35《亳州花戲樓》177
PF 2004-36《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178
2005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5-1《普陀山洛迦山》179
PP 2005-2《宋慶齡同志雕像》179
PP 2005-3《江油竇山》180
PP 2005-4《西安大唐芙蓉園》181
PP 2005-5《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182
PP 2005-6《萬佛湖風光》183
PP 2005-7《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184
PP 2005-8《黃果樹瀑布》185
PP 2005-9《八達嶺長城北城》186
PP 2005-10《婺源彩虹橋》186
PP 2005-11《天津日報大廈》187
PP 2005-12《龍虎山仙水岩》188
PP 2005-13《商·饕餮乳釘紋青銅方鼎》189
PP 2005-14《鐵道游擊隊紀念碑》190
PP 2005-15《中國電影基金會會標》190
PP 2005-16《上海郵政總局舊址》191
PP 2005-17《九寨天堂》192
PP 2005-18《霧凇》193
PP 2005-19《嶗山太清》194
PP 2005-20《張家界黃石寨》195
PP 2005-21《青城秀色》195
2005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5-1《孝感市貌》197
PF 2005-2《乾陵壁畫·端杯侍女》197
PF 2005-3《潤揚長江公路大橋》198
PF 2005-4《汕頭風光》199
PF 2005-5《武夷山玉女峰》200
PF 2005-6《飛騰》201
PF 2005-7《白城鶴鄉》202
PF 2005-8《寧波港》202
PF 2005-9《安慶長江公路大橋》203
PF 2005-10《密雲水庫秋色》204
PF 2005-11《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大樓》205
PF 2005-12《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徽志》205
PF 2005-13《渤海濱城——葫蘆島》206
PF 2005-14《淮南子》207
PF 2005-15《包頭城市雕塑——奔鹿騰飛》208
PF 2005-16《城市雕塑——珠海漁女》209
PF 2005-17《塑雕——洪崖樂祖》209
PF 2005-18《華山西峰》210
PF 2005-19《西施浣紗石》211
PF 2005-20《白鶴梁·張八歹刻木魚》212
2006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6-1《南京明孝陵·神道》213
PP 2006-2《無錫靈山》214
PP 2006-3《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214
PP 2006-4《敦煌莫高窟》215
PP 2006-5《岷江春色》216
PP 2006-6《紅螺寺》217
PP 2006-7《上海龍華古寺·龍華塔》218
PP 2006-8《天子山》219
PP 2006-9《雲台山紅石峽》220
PP 2006-10《殷墟》221
PP 2006-11《西安曲江海洋世界》222
PP 2006-12《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223
PP 2006-13《中山陵》223
PP 2006-1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城市運動會會徽》224
2006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6-1《黃果樹大瀑布》226
PF 2006-2《雕塑——中國乳都》227
PF 2006-3《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景觀·鳳之翼》227
PF 2006-4《2006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會標和吉祥物》228
PF 2006-5《阿壩·卧龍自然保護區》229
PF 2006-6《東莞風貌》230
PF 2006-7《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231
PF 2006-8《白玉蘭》232
PF 2006-9《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一屆運動會吉祥物》233
PF 2006-10《塞上湖城·銀川》234
PF 2006-11《宜春明月山》235
PF 2006-12《偉人故里——中山》236
PF 2006-13《漢中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7
PF 2006-14《鐵嶺銀崗書院》238
PF 2006-15《本溪水洞》238
PF 2006-16《錦州·筆架山》239
PF 2006-17《瓷都風采·潮州》240
PF 2006-18《湖南工業大學科技樓》241
PF 2006-19《暨南大學》242
PF 2006-20《遼沈戰役紀念館》243
2007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7-1《全國最佳郵票評選徽志》244
PP 2007-2《龍宮》244
PP 2007-3《上海碧海金沙》245
PP 2007-4《杭州灣跨海大橋》246
PP 2007-5《天柱山天柱峰》247
PP 2007-6《長白山天池》247
PP 2007-7《哈爾濱第24屆大學生冬季運動會會徽》248
PP 2007-8《長影世紀城》249
PP 2007-9《織金洞》250
PP 2007-10《沈陽故宮·鳳凰樓》251
PP 2007-11《沈陽世博園·百合塔》252
PP 2007-12《中華恐龍園》252
PP 2007-13《內蒙古自治區60周年大慶徽標》253
PP 2007-14《魅力神農架》254
PP 2007-15《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會徽》254
PP 2007-16《沙漠植物——四合木》255
PP 2007-17《廈門園博園·杏林閣》256
PP 2007-18《瓷房子》257
PP 2007-19《廣州陳家祠》258
PP 2007-20《大連星海灣廣場》259
PP 2007-21《宜興紫砂陶——提梁壺》259
PP 2007-22《韶山滴水洞》260
PP 2007-23《和諧動車組》261
PP 2007-24《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像》261
PP 2007-25《五糧液古窖池·明》262
2007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7-1《誠信納稅》264
PF 2007-2《常州中華恐龍園》265
PF 2007-3《查干湖》266
PF 2007-4《沈陽地鐵》267
PF 2007-5《大運河揚州攬勝》267
PF 2007-6《成都錦里古街》268
PF 2007-7《上饒·信江風光》269
PF 2007-8《內蒙古自治區60周年大慶徽標》270
PF 2007-9《鄭州國際會展中心》270
PF 2007-10《鄭州炎黃二帝塑像》271
PF 2007-11《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標志》272
PF 2007-12《蘭花·荷之冠》273
PF 2007-13《東坡赤壁》273
PF 2007-14《水上運動之都——中國·日照》274
PF 2007-15《廈門園博園·杏林閣》275
PF 2007-16《古田會議會址》276
PF 2007-17《民間舞蹈——穎上花鼓燈》277
PF 2007-18《寧國山核桃》278
PF 2007-19《丹東·鴨綠江風光》278
PF 2007-20《牽手》279
PF 2007-21《惠安崇武古城》280
PF 2007-22《呼倫貝爾白鹿島》281
PF 2007-23《成吉思汗廟》282
PF 2007-24《和諧號動車組》283
PF 2007-25《瑞安玉海樓》283
2008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8-1《攜手慈善 共創和諧》285
PP 2008-2《開封府》285
PP 2008-3《網路門牌》286
PP 2008-4《惠州西湖》287
PP 2008-5《金達萊》288
PP 2008-6《昆明世博園花園大道》289
PP 2008-7《與愛同行》290
PP 2008-8《青海湖》290
PP 2008-9《青海湖》291
PP 2008-10《伏羲廟》292
PP 2008-11《嘉峪關》293
PP 2008-12《舟山桃花島》294
PP 2008-13《東莞西城樓》294
PP 2008-14《羅浮山》295
PP 2008-15《中國硯都·廣東肇慶》296
PP 2008-16《南山大佛》297
PP 2008-17《繪畫作品——貴妃醉酒》298
PP 2008-18《寶相寺太子靈蹤塔》299
2008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 2008-1《盤錦濕地》300
PF 2008-2《絢麗惠州》300
PF 2008-3《贛州客家先民南遷紀念壇》301
PF 2008-4《安溪鐵觀音》302
PF 2008-5《人人重慶》303
PF 2008-6《海峽西岸建設》304
PF 2008-7《和諧深圳》305
PF 2008-8《和諧深圳》305
PF 2008-9《黃河從這里入海·東營》306
PF 2008-10《秀麗杭州》307
PF 2008-11《遼寧朝陽》308
PF 2008-12《火炬計劃徽志》308
2009年專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 2009-1《居庸關》310
PP 2009-2《明十三陵·長陵》310
PP 2009-3《四羊方尊》311
PP 2009-4《上海長江隧橋》312
全國通用郵資圖普通郵資明信片
PPT 1《月季》314
PPT 2《牡丹》314
PPT 3《2000年》315
PPT 4《馬踏飛燕》316
PPT 5《放風箏》317
PPT 6《映日荷花》318
PPT 7《信達天下》318
PPT 8《大地之春》319
PPT 9《幸運郵天下》320
PPT 10《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321
PPT 11《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和吉祥物》322
PPT 12《北京2008年殘奧會閉幕式紀念》324
PPT 1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徽》325
PPT 14《天安門》326
PPT 15《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326
全國通用郵資圖普通郵資信封
PFT 1《芙蓉花》328
PFT 2《菊花》328
PFT 3《中國結》329
PFT 4《喜鵲登枝》330
PFT 5《麒麟送子》331
PFT 6《仙客來》332
PFT 7《紅掌》332
PFT 8《中秋祝福》333
PFT 9《生日祝願》334
PFT 10《書信》335
PFT 11《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會徽》336
PFT 12《天安門》337
PFT 13《中國京劇》337
附錄
附錄1:關於開發普通郵資信封業務的通知339
附錄2:關於開發普通郵資明信片業務的通知343
Ⅵ 用什麼壺煮紅茶好
用紫砂壺煮紅茶好。
紫砂壺在拍賣市場行情看漲,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一壺難求,正所謂「人間珠寶何足取,宜興紫砂最要得」。紫砂壺是中國漢族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丁蜀鎮又名宜興紫砂壺。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古來名壺,從明正德嘉靖年間供春的樹癭壺、六瓣圓囊壺,每一把壺都獨具匠心,在壺的欣賞性上下功夫。因為有了藝術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合,紫砂壺才這樣珍貴,令人回味無窮。更加上紫砂壺泡茶的好處、和茶禪一味的文化,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貴不俗的雅韻。
特點:
第一、紫砂陶是從砂錘煉出來的陶:既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蘊。
第二、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能增積「茶銹」,所以空壺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第三、紫砂壺的特殊材質使得壺透氣性能好,泡茶不失原味,具有夏天越宿不餿的特點。
第四、便於洗滌:日久不用,難免異味,可用開水泡燙兩三遍,然後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變。
第五、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第六、紫砂陶質耐燒:冬天置於溫火燒茶,壺也不易爆裂。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也決非偶然。這就是古今中外講究飲茶的人,所以特別喜愛用紫砂壺的原因。
Ⅶ 如何辨別民國粉彩
粉彩瓷和淺絳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沒有。
粉彩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淺絳的突出感極弱。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脫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於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
(7)蘭花提梁壺擴展閱讀
粉彩始創於1919年,主要用於繪制粉畫,有很強的覆蓋性,色彩明快,顏色種類繁多,在任何粗糙的表面(素描紙,黑板,石頭,貓臉等等)都可繪制,筆觸類似油畫,作畫方法類似水彩畫先薄後厚,先淺後淡,上色輔助工具是紙擦筆,手指,海綿等。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Ⅷ 小倉山房的作品簡介
《小倉山房集》別集。又稱《小倉山房文集》。
這是一把提梁壺,做工和紋飾都十分精細。提樑上刻著纏枝蘭花,蓋上之鈕為一桃子形,四周刻著五隻蝙蝠,正是清代的典型紋樣,寓意「五福捧壽」。壺身上一邊刻畫,一邊刻字。畫為一童子捧壺伺宴,一老者舉杯飲酒。人物造型生動傳神,刻工線條純熟老到。說這把壺是老壺,關鍵是壺上的文字款識。上邊刻的行草字是「試寫黃庭罷臨池為愛鵝」。並題款為「小倉山房」。對於這個款,我是頗為熟悉的,乃清代著名詩人袁枚的齋名。
回過頭來再細細端詳壺上所刻之畫及兩句詩文,可知乃「王羲之愛鵝」的典故。王羲之寫黃庭經與道士換鵝的故事,流傳甚廣,成為古代文士「四愛圖」之一。唐代詩人李白有「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就出典於此。袁枚請工匠將「羲之愛鵝」的詩句刻在定製的壺上,朝夕相對,可見對書聖王羲之的仰慕。
翻看酒壺的底足,也刻有款識。一方印為「紋銀」二字,一方印為「富盛」,制壺者證明這把壺是純銀打成的貨真價實。「富盛」是清代著名銀器作坊,它生產的同類酒壺被多處收藏。然而,我以為因刻有「小倉山房」齋名款,這把壺更有收藏價值。而今我等凡夫俗子,相聚休閑用袁子才先生當年曾用過的酒壺溫酒待客,暢飲酣醉,豈非人生一樂?
Ⅸ 提梁壺是燒水的還是泡茶的
提梁壺是泡茶的。
從提梁壺的外表來看,提梁壺擁有圓潤並且開明的特點,而且因為要承載較多的水量,因此提梁壺在設計的時候,也會更加註意穩重這一點,造型較為考究的提梁壺。
大家會發現提梁壺製作完成之後,在提梁壺的手柄的一側,有孔,可以穿系壺蓋,一般容量較大的提梁壺,是為了更加方便的實現泡茶,畢竟對比之下,紫砂壺的容量是比較少的,而提梁壺也就非常適合於三五知己好友,一同泡茶的時候使用了。基本介紹
提梁壺的製成原料為紫砂,也就是含有礦物質非常豐富的原礦紫泥,使用提梁壺來沖泡鐵觀音茶是最為合適的,因為鐵觀音伴隨著濃郁馥郁的蘭花香味,使用提梁壺可以利用極佳的透氣性以及鎖溫性,讓鐵觀音茶發揮出醇正的原味。
在沖泡黑茶類別茶葉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記得使用沸水來沖泡,這樣才可以讓黑茶茶葉的內質充分釋放出來,而且提梁壺的氣孔結構,除了可以做到鎖住香氣以及溫度之外,更可以實現空氣的內外對流,讓一款黑茶經由提梁壺,泡出更加豐富有層次的茶湯出來。
提梁壺除了擁有別具一格的造型之外,更加因為提梁壺適合沖泡的茶類多種多樣,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歡使用提梁壺作為茶具用以泡茶,有需要的朋友們,可以多點運用提梁壺泡茶,絕對不會讓大家失望的。
Ⅹ 瓷器最早的起源是什麼時候
中國的瓷器品種非常豐富,詳細分類可達數十種之多,粉彩是其中的一大類。由於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畫精細優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文物市場上清代彩瓷較多,粉彩尤其突出。2000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一件道光「慎德堂制」粉青釉描金粉彩蝴蝶耳瓜式罐成交價為41.8萬元,相當於80年代一件精美的雍、乾官窯瓷器的價格(參見香港蘇富比20周年圖錄),可見粉彩瓷器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可是近些年來,大量的粉彩瓷器贗品充斥市場,如何辨別真偽,是收藏的重要前提。
一、 什麼是粉彩瓷器
粉彩是景德鎮窯在五彩的基礎上及「琺琅彩」的影響下創製成功的又一種彩瓷。它的獨特之處,是在彩繪時攙加一種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濁效果,畫出的圖案可發揮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現一種粉潤的感覺,因此被稱為「粉彩」或「軟彩」。其作法是用經過「玻璃白」粉化的各種彩料,在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繪畫,經第二次爐火燒烤而成。粉彩初創於康熙晚期,盛燒於雍正、乾隆,成為清代瓷業生產的一個主要品種。直到現代,景德鎮的許多瓷廠仍繼續生產。
粉彩瓷器使用「玻璃白」,並與繪畫技法緊密結合,這是景德鎮陶工們的一項新的創舉。經研究化驗,所謂「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濁劑,屬氧化鉛、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濁作用,可以使彩繪出現濃淡凹凸的變化,增加了彩繪的表現力,讓畫麵粉潤柔和,富於國畫風格,因此博得「東方藝術明珠」的美稱。
二、 雍正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雍正朝,粉彩進入盛期。雍正粉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礎上有很大發展,無論造型、彩繪技法還是紋飾,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堪稱粉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窯同時大量生產,精細的官窯製品可與琺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質量好,無論白度還是透明度都超過了明代永樂的白釉,經測定,雍正粉彩盤的瓷胎白度達到77.5%。陶瓷史家陳萬里先生說過:「雍正白釉之進一步提高,合於釉上施加軟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雍正粉彩的彩料配製技術也較高,琺琅彩在燒彩前與燒彩後呈色大致相同,而粉彩顏料則不同,除在紅、黑二色外,其他顏色在燒之前無法區別,顏料配製後必須進行試燒,合乎要求後才能正式彩繪,經低溫彩燒後,色彩微微凸出釉面,彩面具有晶瑩的光澤,有的粉彩紋飾的邊際還顯現出彩虹般的光暈。粉彩的繪畫技法多樣,官窯更為考究,有平塗、渲染、沒骨、洗、皴、點等,工筆、寫意俱全,富有中國畫的筆韻。所繪紋飾以花鳥草蟲為主。人物故事畫多為室內景觀,人物線條柔和,仕女體態修長,面目嬌美,多襯以幾案、綉墩、博古架等室內陳設。畫面都留有一定的空白,顯示出深遠和層次感。還有氣勢雄偉的山水畫,筆法勁健,設色較為淺淡。雍正民窯粉彩的花卉、花鳥紋飾粗獷,人物畫中善繪刀馬人物或戲劇故事中的情節,色彩凝厚濃艷,胎體厚重,琢器的外底部多為砂底。
雍正粉彩的造型極為豐富,無論是餐具、文具還是陳設品都很優美,一改康熙時古拙厚重之感。大型器規整不變形,小型器各部位處理嚴謹得當,反映當時製作技巧的高超。其青花款識六字二行者為專人書寫,字體工整有力,青花色調純正。六字三行者書寫草率,而青花花押款、齋堂款則比較稀少。
現代仿製的雍正粉彩盤、碗在市場上比較多見,其特點是胎體過於輕薄,地釉近乎粉白光亮,也有亮青者,有的紋飾繪畫精細,器底青花書寫「大清雍正年制」款。整體看具有一定的雍正官窯粉彩風格,但仔細觀察仿製水平還不能真正達標,而且紋飾過於精細,反映出現代繪畫的氣息,缺乏200多年的文化積淀。仿製品的青花款字體乍看與傳世品一樣,但仔細觀察則筆劃無力、鬆散,尤其是青花色調不沉著。更要引起注意的是,仿製者為了達到矇混過關的目的,也採取一些補救的辦法,就是在器物上作舊。作舊的方法不一,有的用磨大理石的極細的砂紙打磨,也有的用某種酸將器物腐蝕後再用皮帶磨。另外傳世品有「蛤蜊光」,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或釉面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現代仿製者為了表現此種現象,將器物浸泡在高錳酸鉀溶液中,但是這樣製作出的「蛤蜊光」與傳世品的還是不一樣。另外,新仿製的雍正粉彩器也有色彩較厚的,這類器物多數彩面上無光澤,給人以很舊的感覺。仔細觀察,彩面是經過打磨的,打磨後還在紋飾線的周圍淡淡地塗些黑灰色的東西,模仿出經年使用的痕跡。這些都是收藏者應該注意的。
三、 乾隆粉彩的特徵與仿製
清乾隆官窯粉彩瓷器傳世品非常多。它綜合了康熙與雍正兩朝的制瓷工藝,進一步發展本朝瓷器,從而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乾隆時記事檔中記載了許多乾隆時景德鎮御廠為宮廷制瓷的史實,也反映出皇帝直接關注制瓷的情況。乾隆帝對有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體、花紋的要求常有御旨,製作前要有畫樣或木樣,審查後才能正式燒制。器物的款識或有或無,寫什麼樣的款識以及配合紋飾的詩句等都須經過乾隆皇帝的批准。另外,制瓷粗糙不合要求者還要賠補等情況,在檔案中也有詳細記載。當時的督窯官唐英一方面按皇帝的旨意製作精美的宮廷用瓷,另一方面,在保留前代精華的基礎上,還吸收了一些西洋的工藝技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用色和施彩的工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除以粉彩繪畫為主,還常加繪料彩、金彩或黑彩,或與青花五彩,鬥彩並施於一器,這種在一件器物上施多種彩或同時以各種彩繪工藝製作的乾隆粉彩,可說是集多種陶瓷工藝成就於一身,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其次,、在裝飾方法上出現多種色地「開光」粉彩,如紅、黃、藍、綠、紫及多種色釉為地,可達十多種,有的在色地上彩繪帶有西洋色彩的纏枝花,有的在色地上借用琺琅彩的軋道工藝用一種較鋒利的金屬工具劃刻出精細的鳳尾紋,即所謂的「錦上添花」,開光內繪花鳥圖、山水人物圖及墨書乾隆御題詩等。這種色地粉彩纖巧繁縟,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乾隆粉彩中數量最多的。
第三,乾隆粉彩利用粉彩粉潤柔和的質感,用粉化的各種彩料仿製各種工藝品,如漆器、銅器、琺琅、大理石,還仿製動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確的表現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質感,可謂惟妙惟肖。
第四,乾隆粉彩有一個獨有的特徵,即器物口部及底部都施松石綠釉。松石綠釉非常淺淡光潤,釉面猶如粥皮,由於是一種低溫彩釉,釉面常常帶有細小的紋片。這一特點乾隆時首先出現後,一直延用到晚清。
第五,乾隆官窯粉彩的紋飾一般是「大內」送來的圖樣,主題紋飾按不同時節都有嚴格規定。主紋是纏枝花,形象是將傳統的牡丹花、寶相花或蓮花的花與葉變形,彷彿西洋花卉。紋飾中也有西洋人物。同時還常以纏枝花作主體,分別加施夔龍、夔鳳、蝙蝠或纓絡、八吉祥等,組成各種祥瑞吉慶、美意延年內容的圖案。
第六,乾隆粉彩的造型工藝更是精益求精,不論是高達一米多的大型陳設瓷,還是小至幾厘米的扳指、鼻煙壺,造型都非常規整,很少出現夾扁或歪塌現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鏤雕為乾隆時期新創,各式鏤雕瓶包括轉頸瓶、轉心瓶、交泰瓶、套瓶、冠架以及各式轉足碗等,千姿百態,其他時代是無法比擬的。
現在社會上出現許多仿製的乾隆官窯粉彩,與傳世品相比,水平相差甚遠。仿製的品種多樣,見到的有粉彩九桃天球瓶、粉彩鵪鶉天球瓶、黃地粉彩纏枝花卉碗,各種色地的粉彩纏枝花卉瓶、花觚以及鏤空轉心瓶、鏤空套瓶、紫地粉彩爵杯,也有仿其他工藝品的,如仿銅器、仿唐代銀壺等等。眾多仿品中有粗細之分。粉彩九桃天球瓶可謂高仿品,造型、色彩、紋飾都已達到逼真的地步,非常精美,是一件可收藏的現代珍品。與傳世品相比,主要缺點顯得過於漂亮。其他仿品中有的顯然頗費工時,如轉心瓶、交泰瓶、爵杯,但與傳世品相比差距很大,顯得板滯粗糙。綜合起來,現代仿品的缺陷有以下幾點:一、造型的整體結構比例不諧調,雖然高度或口徑與書本上的尺寸相同,但器物腹部的弧度不準,不是擴大就是縮小。二、胎體有的過於輕薄,也有的過於厚重。三、作舊痕跡突出,如未作舊又很光亮。還有的為了表現是舊物,在器物底或罐的口邊塗抹一些灰褐色的泥巴。四、器物口部和足內的松石綠釉,有的過於淺淡,有的過於濃艷。淺淡者釉薄光亮宛如淺湖色釉,濃艷者釉厚開細小紋片,釉面呈波浪釉狀。這些現象與傳世品的特點相比差距較大。更別出心裁的是,一些牟利者自造出一些乾隆款的彩瓷迷惑人們。在幾次鑒定會上都出現諸如銀灰色地雕花開光大碗、大罐,開光內彩繪山水人物,器底雕刻篆體「大清乾隆年制」款,讓人感覺彷彿是乾隆的銀彩器,實際不然,這種器物胎體厚重,工藝粗糙,紋飾繪畫水平也很低。類似低劣的仿品實在是舉不勝舉。
四、 嘉慶至晚清的粉彩瓷器及其仿品
清嘉慶粉彩瓷器從傳世品看,已經比乾隆器物遜色得多了。綜觀其制瓷技術,無論是型還是紋飾題材,都以前期作品為藍本,沒有大的突破,尤其是嘉慶早期,乾隆太上皇健在時與乾隆朝作品基本一致,因此有「乾、嘉不分」的說法。嘉慶的精品如不看款識,很容易與乾隆相混淆。嘉慶晚期作品已走向衰退。但也有不可埋沒的佳作,應該重視。綜合起來嘉慶粉彩有以下幾時點突出的特徵。
(一)延續生產乾隆粉彩的各類產品,以色地勾蓮器皿為主。如各種色地勾蓮夔鳳紋的各式瓶、罐、壺、盤,以及黃地勾蓮白里飛蝠紋碗等。這些器物幾乎與乾隆粉彩一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品中,有嘉慶款粉彩瓶,其腹部有乾隆御題詩,應是乾隆為太上皇時的作品。另外乾隆時常見的小件文玩用品,如筆掭、墨床、鼻煙壺、香插、扳指、翎管、壁瓶等,仍然大量製作。
在裝飾上,繼續延用乾隆時的一些工藝方法。軋道工藝就常見於嘉慶的粉彩圓器上,如各種色地軋道勾蓮列光碗,有開光山水碗,開光花卉碗,開光博古碗等,底均寫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款。在琢器中也喜用纏枝「洋花」做色地裝飾,器物口沿和足邊用料彩、金彩作邊飾,腹部開光詩句也有在腹部作凸雕裝飾如凸雕龍紋瓶、凸雕人物大瓶等,這些都表現出景德鎮御窯廠在嘉慶初期延用乾隆舊制為嘉慶皇帝製作御用瓷的情況。這些與乾隆粉彩風格相同的嘉慶官窯粉彩,仔細觀察與乾隆粉彩瓷器有一定區別,胎體稍厚重,有的釉面不夠平整,色彩較凝厚,紋飾線條也比乾隆時粗,器口及底部所施松石綠釉的顏色比乾隆時稍深。
(二)嘉慶粉彩中不可埋沒的新作,主要表現在器形上。新創器形有帽筒、折沿洗、格碟、茶船、渣斗等。帽筒呈圓筒狀,筒身挖幾個不同形狀的孔作裝飾。余處繪粉彩紋飾。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黃地粉彩雲龍帽筒高達29.7厘米。筒身有六個海棠式孔,通體黃地粉彩繪六條行龍穿於朵雲之中,繪畫也很精細,但沒有乾隆粉綵球狀鏤雕冠架精美。此種挖孔帽筒一直延用到晚清至民國,官、民窯都有生產。另外,折沿洗較為新穎,其特點是洗沿較寬,沿上有20餘個透空圓孔,沿下帶金彩環飾,洗壁比康熙時深,洗心繪粉彩花蝶或嬰戲紋飾。也是有的折沿先不帶圓孔。此物乾隆時少見。
(三)嘉慶粉彩官、民窯同時生產,重要區別在紋飾上。官窯主要以各種色地花卉、花蝶、花鳥、八吉祥、雲龍、雲鳳、夔龍、夔鳳等多種吉祥紋飾。而民窯則以白地粉彩瓷器為主,出現一些新穎的畫面以風景人物為主,如「廬山十景」、「蕭山八景」、「西湖十景」、「百子圖」、「燒窯圖」、「無雙譜」等,一些風景畫面常常附墨書詩句。「無雙譜」畫面較為有趣,即「舉世無雙的物譜」。《無雙譜》原是清代金古良撰繪的一本歷代名人圖冊,書中收錄40位歷代名人,康熙時將此畫冊中的人物作為瓷器裝飾,多畫在碗或杯的外壁。器底紅彩篆書「嘉慶年制」四字款。故宮收藏嘉慶無雙譜人物杯所繪人物有「華山陳圖南先生」、「江東孫郎」、「李青蓮」、「文丞相」、「龍門司馬遷」以及陶淵明、花木蘭、武則天等。每個歷史人物旁有墨書題記介紹人物的姓名及小傳。這種題材在嘉慶、道光的民窯粉彩瓷畫中十分流行。
(四)嘉慶粉彩瓷器的款識。官窯款識多數在器底,為紅彩或金彩或青花篆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字體工事,結構嚴謹。值得提出的是嘉慶民窯款識,常見一種青花篆書的「大清嘉慶年制」六字款,筆劃不齊,均用六字的半邊字組成,草率鬆散,有的還不易識別。
道光粉彩無論是官窯、民窯的傳世品都較為常見。從陶瓷史的發展角度分析,此時處於瓷業的衰退階段,官窯的技術水平雖然存在一定缺陷,但有些產品也可與乾隆、嘉慶比美。尤其是「大清道光年制」款或「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圓明園的住處,有此款的器物應為皇帝御用品,工藝非常精細,另外道光時皇親國戚增多,有些傳世品是他們當時訂制的「行有恆堂」款或「睿邸退思堂」款的白地粉彩瓷器也非常精細。總之,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礎上還有一定的發展,也有本時代的特色,表現如下:
1、仍然追求乾、嘉時官窯的特色,以各種色地粉彩勾蓮開光裝飾為主,開光內繪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內容的畫面。有的還加繪青花,非常宜人。缺點表現在彩色釉塗地時塗染不勻凈,不能渾然一體。
2、官窯的白色地釉較潤澤,但底釉如為松石綠釉時比嘉慶器物色稍深;如為白釉時往往出現波浪狀的釉面,一般稱為「波浪釉」,俗稱為「浪盪釉」,形成道光瓷器的主要特徵。「浪盪釉」的普遍出現,反映出道光時瓷器施釉技術水平不佳。實際上這種現象早在乾隆時期已出現了。
3、道光時皇親國戚較多,他們訂制的瓷器很多,並都有齋堂款識。因而道光粉彩中齋堂款的瓷器較多特別是蓋碗。故宮傳世品中有「睿邸退思堂制」款粉彩桃花彩菊花蟈蟈蓋碗。這些蓋碗的蓋鈕為環形抓鈕,在鈕的中心及外底心均用紅彩書寫款識。還有的在鈕中心用紅彩書寫所繪紋飾的花名,如「四月牡丹」、「九月菊花」。這類蓋碗所繪畫都很精細,給使用者在品茗時增加了不少情趣。這種蓋碗也有「慎德堂制」款的,還加以金彩紋飾,可見此類碗的珍貴。
4、道光粉彩的造型基本上延用乾、嘉時的傳統器形。只有冬瓜罐為此時新創,罐口內斂、豐肩,直筒狀圓腹,卧足。更為突出的是小件器皿豐富多彩,酒杯多種多樣,有套杯、卧足小杯、鈴鐺式小杯,杯外有配合紋飾的墨書詩句。故宮傳世品中有「睹酒公杯」一套十件,杯外繪各種博古紋飾,有盆景、如意、靈芝、花鳥等。每杯內壁墨書名人詩句,依次是「范成大句:車君已費一分春」,「薛能中句:行看過二分」,「蘇軾句:三分來是詩」,「杜牧句:鈿尺裁量恰四分」,「皮日休句:紅蠟光教刻五分」,「陸龜蒙句:六分春色」,「楊萬里句:已是七分春去了」,「汪枸:楊柳桃花春八分」,「毛元慶句:國九分而虛中」,「蘇軾句:十分瀲灧金樽凸」。可以想像當時人們用這種酒杯飲酒行令時的情景。此外,小筆筒、小冬瓜罐、小鼻煙壺、小鳥食罐等都較為新穎,均為道光粉彩中的典型器。
5、道光粉彩的紋飾除延用乾、嘉時的傳統紋樣,新創紋飾也很突出。主要表現在喜繪動物紋。傳世品中大小動物畫多達十餘種,如貓、蝶、狗、牛、羊和象、鴛鴦、水鴨和仙鶴、喜鵲、鴿子和燕子、螞蚱、蟈蟈和蜻蜓、蝙蝠、雉雞等等。這些大小動物與多種花卉、瓜果組成吉祥畫面,形成道光粉彩紋飾的一大特色。
6、道光粉彩的款識也別具風格。青花或紅彩篆書者行筆圓潤流暢,緊湊。楷書多為齋堂款,用側鋒書寫,筆力剛柔相濟,紅彩濃艷勻凈,難以仿製。還有一種紅彩滿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畫粉彩紋飾,外壁粉彩繪七珍,加飾青花和金彩,底部紅彩方框內書滿文款。這種滿文方式款的碗、盤分大、中、小型,據香港關善明先生考證,是為道光帝的一個女兒出嫁給蒙古王子時所燒。文物拍賣會上偶見有此種傳世品。
咸豐一朝時間短,又處於戰亂之中,御窯斷斷續續地燒造。與前幾代相比傳世品最少。咸豐時官窯粉彩在社會上難以見到。以故宮藏品為例,幾乎與道光粉彩相混淆,說明在製作技術上還保持在道光時的水平上,比較新穎的是長方形委角深式花盆。盆底承四足,盆外壁繪花蝶紋或山水人物,盆底紅彩書「大清咸豐年制」款,為清宮用品,造型規整,繪畫生動,藝術性、實用性俱全。咸豐粉彩瓷器的紋飾喜用博古紋,傳世品中有博古紋瓶、博古紋盤、開光博古紋碗。有一件博古紋瓶的腹部通景繪博古達十餘種,上面有各種花卉小盆景、有如意、供桌、小珊瑚、小包袱瓶、小天竹花瓶、罐、盒等,繪畫很細致,並通體加飾金彩,松底石綠書寫「大清咸豐年制」款,可謂咸豐時的精品。其時代特徵是彩色地釉不勻凈,有深有淺,器底松石綠釉及白釉呈波浪狀。人物頭部的繪畫方法也很特殊,上窄下寬,大鼻頭,很有特色。款識書寫仍用側鋒,字體工整清秀也出現過個別的室名款,故宮藏一件「咸豐辛亥仲夏退思堂主人制」款,粉彩花卉草蟲執壺,造型端莊,紋飾繪畫秀麗,屬咸豐時的上乘之作。
同治以後景德鎮瓷業的工藝水平明顯下降,從傳世品看還有一定的時代風格,現存官窯粉彩瓷器,大部分是御窯廠專門為皇帝和慈禧太後所燒制的餐具和陳設瓷。據史料記載,同治七年皇帝大婚,由江西巡撫景福負責燒造「大婚禮造器」達七千餘件;同治九年為慈禧燒造一批陳設體和殿的「體和殿」款瓷器;光緒時為慈禧壽辰又燒制了數以萬計的色地粉彩瓷器。這些宮廷用瓷,裝飾風格基本相同,除了少量用冷色地外,大都以濃重的暖色做地,如大紅、大綠、明綠、明黃、藕荷等色地,繪寓意萬壽喜慶的花鳥、花卉紋飾,題材豐富,同治皇帝大婚粉彩餐具以明黃為地,繪紅蝠金團壽、五蝠捧壽、蝴蝶雙喜、梅雀與叢竹等達十多種紋飾,都是經過「大內」批准製作的。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收藏著當時給皇帝畫的餐具畫樣。
同治時期的白地粉彩瓷器色彩較淺淡,喜繪折枝花卉。此時乾、嘉常用的色地「開光」裝飾已基本停用,僅在皇帝和皇後結婚時專用粉彩瓷器上才有「開光」龍鳳的畫面。光緒白地粉彩可分精、粗兩類。精者一般盤碗可與道光粉彩相比美,花卉、花鳥紋飾生動,並有「大清光緒年制」款識,粗者分為稍大些的盤、碗、折沿洗等,胎體厚重,色彩濃重、凝厚,龍鳳花果紋飾粗放。光緒仿製的乾隆粉彩較多見。喜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及乾隆粉彩百鹿尊。仿品一般胎體較厚重,色彩濃艷不柔和,紋飾繪畫缺乏立體感。
同治、光緒粉彩有些特殊器形:一、同治粉彩灰槽(暫定名)。此器下半部像長方形洗,洗的後邊一面為高出後壁呈雲頭狀的後背,背面及洗的下部三麵粉彩繪蝴蝶草蟲,即「探花及第」圖案。傳說此器是放於爐前接爐灰用的灰槽。二、同治黃地粉彩凸雕三果圓盒。盒面凸雕佛手,石榴和桃,中間一展翅翔蝠,為「福壽三多」之意,盒底刻雕名家「王炳榮造」款識。這種雕瓷粉彩為同治所特有。三、賞瓶是宮廷內賞賜與陳設用品。光緒粉彩賞瓶較多,以前多為青花紋飾。造型為撇口、長頸、肩上凸起一道弦紋、圓腹,底青花或紅彩楷書「大清光緒年制」。此式瓶清宮檔案稱為「玉棠春瓶」。晚清時期賞瓶還有光緒時特有的青花雲蝠直頸扁腹瓶,哥釉四方八卦瓶,鉤紅釉四方杏圓貫耳瓶、廠官釉太極紙槌瓶等品種。四、大地瓶、大缸、大花盆。這些大器造型端莊、紋飾繪畫精緻,牡丹花較為突出,色彩鮮艷。光緒大地瓶高達130-150厘米。不難看出晚清燒造大件器物的水平還是很高的。五、「大雅齋」款的粉彩瓷器。這是光緒時獨有的品種。造型有盤、碗、盒、高足盤、高足碗、匙、缽缸、圓盒、花盆、大缸等。紋飾題材多繪藤蘿花鳥、葡萄花鳥、鷺鷥蓮花等,很有新意。款識書寫的方法一般用紅彩從右向左橫書「大雅齋」三字款,款旁由紅彩龍鳳紋組成的橢圓形閑章款。閑章內書「天地一家春」篆字。「天地一家春」為圓明園內的一處建築的名稱,據說慈禧為蘭貴人時曾住過這里。這種一瓷二款的作法為光緒時所特有。六、秋操紀念杯。光緒年間曾舉行過幾次秋季軍事操練,此杯為當時操練後的紀念品。見到的有三種形式,一種粉彩牡丹花式,一種綠釉荷葉式,這兩種均以葉莖為柄,柄中空與杯相通,又可稱為吸杯。在柄的背面墨書操練時間和地點。還有一種為普通酒杯形式,杯外壁繪雲龍紋,口也墨書操練時間和地點。
晚清官窯粉彩款識的寫法,不同品類的器物書寫不同的款識,如一般的官窯製品,器底寫青花楷書朝代款。同治大婚時宮內用品器底寫紅彩楷書「同治年制」或「長春同慶」、「燕喜同和」等四字款。光緒時的陳設品,底部用紅彩書寫「永慶長春」款。還有宮內室名款「樂壽堂」、「體和殿」、「長春宮」。慈禧太後專用的是「大雅齋」、「天地一家春」閑章款。
宣統時期的粉彩。宣統一朝僅三年,景德鎮御窯廠仍繼續燒造宮廷使用的粉彩瓷器,從故宮傳世品看,宣統的粉彩瓷器都是光緒品種的再現,只是款識不同而已。如粉彩勾蓮盤、碗,碗里青花外粉彩荷蓮碗、粉彩夔鳳紋大碗以及蝴蝶紋賞瓶,雲蝠紋賞瓶等。較為突出的是粉彩牡丹紋玉堂春瓶,此瓶撇口、細頸、碩腹下垂,圈足內寫紅彩楷書「大清宣統年制」。此瓶雖然為清末製品,但製作很精細,地釉較白,色彩濃淡適宜,紋飾繪畫細膩,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可謂晚清官窯精品。此式瓶在2000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落槌價達20餘萬元,不難看出它深受收藏者的青睞。
現代仿製的嘉慶以後各朝粉彩瓷器也時有出現,仿製的都是官窯中的常見品或名品,如嘉慶款色地粉彩,道光款及「慎德堂制」款粉彩,同治、光緒、宣統款粉彩碗、瓶、罐等。這些仿品由於是現代製品,因此都具有共同的特點,有的胎體過於輕薄、所施色彩較薄、紋飾繪畫過於精細、鮮亮,具有現代藝術品的氣息。偶見仿製的嘉慶色地粉彩的器物,很有時代特色,但仔細觀賞,紋線較粗,紋飾較板滯。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器物款識。朝代款者有的很逼真,在鑒賞時必須聯系造型、紋飾和色彩全面分析。但也有一些是仿製者編造的「鬃年鬃造」或較少見的室名款。這種器物非常吸引收藏者,但這是格外要警惕的。
五、 民國時期的粉彩瓷器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後,為皇室專燒制的御窯廠停辦,全國瓷業進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業公司,此時為了維持中國瓷業在國內外市場的需要,民國初期涌現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窯名品以及明清御窯典型器幾乎無不仿製,而且惟妙惟肖。時至今日,大量的民國仿品仍然混跡人間,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國時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其中粉彩瓷器也是當時生產的主流。
民國時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製的雍、乾粉彩和帶有齋堂款識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間收藏的無款或書寫清朝各代偽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謂洪憲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為精細,具有雍、乾時彩瓷的風韻。據《景德鎮史稿》、《明清瓷器鑒定》、《古玩舊聞》等著作介紹,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鎮擔任陶務監督,是我國陶瓷史上最後一個督陶官。此人在擔任督陶官前後的一段時間內,主要是發展仿古瓷。由於他常駐景德鎮,對窯工熟悉,也有條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琺琅彩和粉彩瓷,胎質純白、畫工精細、色彩瑰麗。1949年郭氏親屬捐獻給故宮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類似的器物,以瓶為主,瓶體多為撇口燈籠式,器表紋飾主要以人物為主,有嬰戲圖,麻姑獻壽圖,高士圖以及古代文人喜愛的琴、棋、書、畫圖案。繼承乾隆時的施彩方法,以琺琅彩為主,部分紋飾加施粉彩,畫面紋飾精美,生動活潑。基款識均為紅彩篆書或楷書「居仁堂制」、「觶齋主人」、「陶務監督郭葆昌謹制」等。這種精品有當時古董界稱為「洪憲」瓷或稱民國琺琅彩。民國早期「洪憲」瓷已成為郭氏仿品的代稱。由於製作水平高,當時「洪憲」瓷名躁一時,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宮藏品中還有郭世五專為他自己燒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細頸、溜肩、圓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裝飾為主,繪盛開的花卉和草蟲、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蟲蝶瓶、蘭花靈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兩種款識,一種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種紅彩篆書「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通體白釉泛青,色彩的的艷麗,有的淡雅,遠效果較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韻味。仔細觀賞,足內面有較大鬃眼,藍色彩料偏黑灰調,彩料表面不光潤,與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則相形見拙。
民國時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間收藏很多,繪畫也很精細,可與雍正粉彩媲美。民國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頤壽堂」。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紋燈籠式尊、花卉提梁壺等,它們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畫宛如一幅工筆畫。與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紅公過於濃艷,綠色花葉加入粉質,整個畫面立體感差。
「靜遠堂制」。此款為北洋軍閥徐世昌專用品。有各種粉彩花鳥紋瓶、黃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壺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細的藝術風格。
「延慶樓制」。為北洋軍閥曹錕專用品。目前見到的資料,「延慶樓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達100厘米的粉彩錦地開光人物紋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紅彩書寫「延慶樓制」四字楷款。此器高大、造型規整、紋飾線條流暢。「千件」大瓶也是民國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顏色釉、粉彩等品種。筆者在泰國文物店裡見到高達1米高的黃地粉彩開光人物大瓶,人物繪畫十分精細,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韻味,充分反映了民國早期的制瓷水平,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