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蘭花豆
1. 蘭花豆的危害事件
1、2007年5月中旬,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科接連搶救了10多名因食用新蠶豆而過敏的患兒,年齡最小的僅18個月。醫生提醒家長,時下正是蠶豆上市季節,也是「蠶豆病」的高發季節,10歲以下兒童要慎食新鮮蠶豆。
南京市兒童醫院急診搶救室江濤主任說,某些孩子在吃了蠶豆後全身皮膚會發黃,出現黃疸和血紅蛋白尿(尿色加深),因而取名為「蠶豆黃」。其原因是患這種病的孩子的紅細胞內缺乏一種叫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的物質。當這些孩子吃了蠶豆後就容易發生溶血而出現黃疸,造成嚴重貧血。該病與遺傳有關。有此酶缺乏的孩子不僅是吃了蠶豆後會生病,吃了蠶豆製品如豆漿、粉絲、醬油等也可致病。哺乳期的母親吃了蠶豆,乳兒吃奶後也可發病。但臨床上也發現,並非有此酶缺乏的孩子吃蠶豆後都會發病,即使發病也並不是每次吃後均出現黃疸,發病與進食蠶豆量的多少無關,所以其發病確切機理尚不十分清楚。
該病以10歲內小兒、男孩多見,一般在吃後24小時~48小時內出現急性血管內溶血。發病越早,症狀越重。病情輕者,可持續1~2天或1周左右,症狀逐漸減輕而痊癒。嚴重者可出現昏迷、休克、腎功能衰竭。如不及時治療,發病1~2天內可危及生命。江濤主任提示,盡量不要給年齡太小的嬰幼兒食用蠶豆,即使食用,也應該完全煮爛。如果小兒食用後皮膚發黃、尿色加深、精神欠佳,就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救治。
2、2014年7月,武漢76歲老人貪吃蠶豆,導致肝臟嚴重受損,患者總覺得累、惡心、厭食,小便、皮膚變黃,到醫院檢查後顯示,膽紅素顯著升高,穀草轉氨酶是正常的近30倍,肝臟嚴重受損。詢問得知,老人愛吃蠶豆,近三個月每天大把地吃。檢驗科醫生懷疑,很可能是得了一種溶血性疾病。隨後,主診醫生確診,是一種十分凶險的溶血性疾病——「蠶豆病」,不及時治療將有生命危險。
該院檢驗科主任說,蠶豆病又稱「胡豆黃」,是因為身體中缺少一種酶,這類人群吃了蠶豆,全身血液中的紅細胞會發生溶血,將使患者的紅細胞不能抵抗氧化損傷而遭受破壞,嚴重時可因循環和腎功能衰竭而死亡。而蠶豆,正是一個破壞紅細胞的強氧化劑,也就是發病的「導火索」。
2. 怎麼儲存蘭花豆
1、把蘭花豆放到冰箱冷凍室里,冷凍四個小時;
2、取一空塑料油桶將其洗凈專晾乾,將冷凍好的屬蘭花豆,罐裝在乾的塑料油桶內;
3、將塑料油桶放在陰涼處,就可以儲存蘭花豆了。
(2)爛蘭花豆擴展閱讀:
蘭豆花營養成分
1、蘭豆花,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蠶豆營養價值豐富,含8種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作飼料、綠肥和蜜源植物種植;
2、蘭豆花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磷脂、膽鹼、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鈣、鐵、磷、鉀礦物質;
3、蘭豆花中含有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成分鈣、鋅、錳、磷脂,並含有豐富的膽石鹼,有增強記憶力的健腦作用,蠶豆中的鈣,有利於骨骼對鈣的吸收與鈣化,能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
4、蘭豆花中的蛋白質含量豐富,且不含膽固醇,可以提高食品營養價值,預防心血管疾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蘭豆花
3. 蘭花豆含那些營養成份,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蘭花豆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少量的鈣、鉀、鎂、維生素C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有益氣健脾、利濕消腫的功效。
4. 新鮮蠶豆煮爛蠶豆的做法
清煮蠶豆的做法
1.原料:新鮮蠶豆300克,調料:鹽3克,清水80克
2.蠶豆用清水洗干凈,瀝水待用。炒鍋里倒入油,中火加熱
3.約一分鍾之後倒入蠶豆,翻炒均勻
4.繼續炒大約半分鍾之後倒入清水,煮至水還有鍋底薄薄一層,加入鹽,翻炒均勻即可
5. 蘭花豆殼是干垃圾還是濕垃圾
這個問題應該首先區分什麼是干垃圾,什麼是濕垃圾?干垃圾是不能腐敗變質的垃圾,是干垃圾,能夠腐爛變質,具有惡臭味兒,屬於濕垃圾,蘭花豆殼屬於濕垃圾,他能夠腐爛變質
6. 蘭花豆怎麼種的
蘭花豆也就是蠶豆,一般南方秋天10-11月播種,北方春季3下旬-4月土壤解凍10公分左右時播種。
7. 蠶豆怎麼吃比較好是剝皮吃,還是不剝皮呢
蠶豆又名胡豆、佛豆、川豆、倭豆、羅漢豆。蠶豆中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多種礦物質元素以及維生素等,都是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成分。新鮮的蠶豆無論是煮、炒還是做湯,都能做成既營養又味道兼顧的美食。
而蠶豆是剝皮吃還是不剝皮吃,這主要看蠶豆的新鮮程度與吃法。蠶豆剝殼後,如果豆子頂端像指甲一樣的月牙形呈淺綠色,說明蠶豆很嫩,可以帶殼吃;如果已經變黑,就說明老了,維生素C的含量會略有下降。蠶豆新鮮度不同,吃法也不同。嫩蠶豆可以煮食,或用少許油煸炒,吃起來鮮嫩可口。老蠶豆可以油炸做成豆瓣酥;也可以和大米煮飯、熬粥,入口潤滑、細膩;還可以與香料一起在砂鍋中燉成軟爛綿軟的爛蠶豆。
蠶豆的吃法主要看其新鮮的程度,在鮮嫩的時候,可以連皮一起吃,因為蠶豆皮也有著一定的營養:蠶豆皮的主要成分有粗纖維、粗蛋白、粗脂肪、D-甘油酸、礦物質、維生素等,適當吃蠶豆皮,也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益處,在《現代實用中葯》中便記載蠶豆皮有治水腫,腳氣,小便不通的功效。
以上就是我對蠶豆怎麼吃比較好?是剝皮吃,還是不剝皮的問題解答,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歡迎隨時留言。
8. 蠶豆,紅豆,黃豆,綠豆,黑豆。哪種煮前浸泡更容易煮爛,哪種煮前不能浸泡
豆類的煮法:1、頭天晚上用水把各種豆全泡上:紅小豆、江豆、冰赤豆、黃豆、青豆、玉米粒等看你家喜好,待明天煮。
2、第二天,鍋里放上頭天泡的各種豆,添上水,水過豆子兩寸高。
3、水開後,讓豆子煮一會兒,在把需要的水全部兌好,這樣擊一下豆子,反而豆子好爛。
4、水開後,(可放些江米、花生、大棗等)轉微火慢煮,直至粥好。
豆
盛食器和禮器。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同名陶器,出現於商代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豆作為禮器常與鼎、壺配套使用,構成了一套原始禮器的基本組合,成為隨葬用的主要器類。用豆之數,常以偶數組合使用,故有」鼎俎奇而籩豆偶」的說法,但是也有使用奇數組合的。《周禮·掌客》載:「凡諸侯之禮,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二十有四。」但是,出土和傳世的銅豆器卻甚少。
最早用於盛放黍稷,後演變為專門盛放腌菜、肉醬等調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類似高足盤,上部呈圓盤狀,盤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時豆多淺腹,粗柄,無耳,無蓋。春秋戰國時豆的形制較多,有淺盤、深盤、長柄、短柄、附耳、環耳等各種形狀,上有蓋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時,豆也常以偶數出現,按尊卑長幼,亦有數量多少之分。《國語·周語》:「觴酒豆肉簞食。」(一觴酒一豆肉一簞飯。)
豆 #dòu
【釋義】 ①豆類植物或它的種子:大豆|扁豆|黃豆。②形狀像豆粒的東西:糖豆兒|花生豆|土豆。③姓。
豆豆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豆」的字或與食器有關。或與豆類有關。本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義。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制或木製塗漆的。後世也作禮器
豆,古食肉器也。――《說文》
昂盛於豆。――《詩·大雅·生民》
又
於豆於登。
籩豆大房。――《詩·魯頌·閟宮》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爾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禮·考工記》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明·劉
豆 dòu
①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形狀像帶高座的盤。
②豆類植物:黃~、綠~。
③形狀像豆粒的東西:花生~、土~。
④姓。
【豆豉(chǐ)】食品。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後發酵製成。分鹹淡兩種,可直接食用或與其他菜餚配製食用。淡豆豉可入葯。
【豆科】雙子葉植物的一科。草本、木本都有,多為復葉,多蝶形花冠,雄蕊常10枚,莢果。約12000種,我國約1200種。本科植物,經濟價值極大。如大豆、花生等。
【豆蔻】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象芭蕉,花淡黃色。果實、種子都叫豆蔻。果實扁球形,種子有香味,都可入葯。
②比喻處女、少女:
②年華。
【豆綠】像青豆似的綠色。
【豆青】豆綠。
商周青銅豆(圖)
豆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bean
某些豆科(Fabaceae)植物的種子或莢果。英語中,bean一詞最初指蠶豆(Vicia faba,一個舊大陸種)的種子。除大豆(soybean)外,主要食用豆類的成熟種子的成分都很相似,但食用品質差異很大。富含蛋白質及中等數量的鐵和維生素B1、B2。全世界廣泛烹食鮮豆、乾豆及豆製品。
豆的多數品種直立叢生或攀緣,直立的高30∼75公分(12∼30吋),攀緣的長達1.2∼2.1公尺(50∼80吋),但幾個重要品種為中間類型。矮生或半攀緣種類廣泛栽培。種植攀緣種類以收取其未成熟莢果時,需要安置人工支架以便於收獲。各個品種幼嫩豆莢的大小、形狀、色澤、纖維素多少和嫩軟程度差別很大。一般來說,為收獲成熟乾燥種子而種植的品種其莢果所含纖維素的數量在各個發育階段均過多,不宜食用。大多數食用豆莢的品種,其成熟種子的產量和食用質量均較低。豆粒的顏色有白、綠、黃、棕黃、粉紅、紅、褐、紫、黑等單色或呈各種各樣的雜色,形狀由近球形、扁平、長形至腎形。莢果也有綠、黃、紅、紫諸色,有時具紅斑或紫斑,形狀從扁至圓,平滑至不規則,直或弧形,長約75∼200公釐(3∼8吋)。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即普通豆)原產於中美和南美,其重要性僅次於大豆。收獲種子或食用嫩豆莢的品種都有。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俗名∶法國豆、四季豆、腎豆等。但腎豆一詞在美國專指一個外形似腎,紅色、深紅色或白色的種類。一些菜豆品種僅栽培以收獲其乾燥種子,一些種類用以收取未成熟的可食莢果,另一些則收取成熟及不成熟種子。巴西、中國和美國菜豆種子的產量佔世界產量的1/3以上。在拉丁美洲和克里奧爾人(Creole)的菜餚中占重要地位。
蠶豆的重要性占第三位,是歐洲的主要豆種,但在美國鮮為人知。蠶豆不耐熱,僅在溫帶的涼爽地區能於夏天生長,在溫暖地區可於冬天生長。不同的是蠶豆能忍受輕微冰凍。蠶豆植株直立,高600∼1,500公釐;稀分枝;葉密生於莖和枝上,具短柄;豆莢幾乎朝上直立,簇生於葉腋;種子大,不規則扁平形。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的花及豆莢 大多數食用豆莢的豆類可在世界廣大地區種植,在許多國家尤其在歐洲都很受歡迎;在美國食用最多的是菜豆,起源於中美洲的豆類中。利馬豆(P. limensis)在美洲國家以外很少進行商業化生產,在美國占乾豆總產量的2.5%。無論是叢生型或攀緣型,豆莢大小和形狀,種子的大小、形狀、厚薄及顏色差異都很大。其豆莢寬扁,稍彎曲,種皮上有由種臍向外輻射的特有細棱,容易辨認。利馬豆在熱帶為多年生,在其他地區則作一年生植物種植,但與其他美洲豆類相比需要較長的生長季節和較暖和的氣候。
紅花菜豆(P. coccineus,即荷包豆、龍爪豆)原產熱帶美洲,在當地為多年生,在溫帶小規模地作一年生作物種植;為攀緣植物,植株茁壯,總狀花序,花鮮紅色而艷麗,莢果大而粗糙,種子大而色彩鮮明。紅花菜豆栽培於英國和歐洲,可供觀賞,幼嫩豆莢可食。
印度菜豆(P. aureus)原產印度,豆莢和種子比上述諸種都小得多。莢果纖細,長75∼100公釐,內有10∼14粒球形至長圓形的種子,直徑3公釐,在東方廣泛種植食用,用作豆芽或其他用途,除豆芽外歐美人對之所知甚少,含豐富的維生素C。原產印度的雙花扁豆(Dolichos biflorus,即馬豆、馬糧豆)和扁豆有親緣關系,均是大型熱帶攀緣植物,在亞洲普遍食用其幼嫩種子。乾種粒大,顏色近黑,稍扁長至圓球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