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指速寫
❶ 如何畫好女人
不管是素描,還是速寫,還是油畫等等,要畫好女人,首先神態一定要抓好,最關鍵的就是眼神(時裝模特有時例外,她們大多時候都是很酷的),一般女性大多都是柔美的,除了身體豐腴,皮膚細膩,還有一些什麼蘭花指之類的女性動作,或者很文雅的安詳的動作,你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她面部的表情。
畫畫的精髓就在於它的藝術性,如誇張。假如你要畫的女性臉上有很多豆豆,那你想寫實的話也不能把她所有的豆豆都畫出來,太多的豆豆會影響畫面的效果,你可以適當的畫上幾顆,人家自然可以看出這個女性的皮膚不好,還有在畫身體的時候可以適當的給她們加上一些曲線,或者畫很瘦的女生,可以稍微幫她們加點肉。換句話說就是刻意縮小她們的缺點,讓她們變得更加女性化(更漂亮)。
不懂你有沒有看過服裝繪畫的效果圖,那裡面的女性大多都是頎長的,手指纖細,動作嫵媚,但是現實中的女性很少可以做到那樣的動作,這都是畫者刻意的誇張(雖然他們是要體現模特身上的衣服)。一切都是體現繪畫的最終效果,這就是畫畫的宗旨。
弗里達的自畫像又是另一種女性的風格,你可以去看看。
假如你實在是要寫實,如模特的顴骨很高,臉很長很瘦,那也請把她的眼神畫的溫柔一點,或者迷離一點,嘴巴可以微微張開,還有女性頭發也是一個重點,要盡量的柔順。
或許還有更多的要點,但是我所體會的就是這些,僅供參考吧。另外,新年快樂。
❷ 劉文佳的畢業音樂會作品
劉文佳古箏碩士畢業音樂會暨作品音樂會
音樂會曲目
一、熔(古箏與舞蹈) 劉文佳/曲
編舞:盧睿 舞蹈表演:蔡夢娜
二、肖像三首(古箏獨奏) 劉文佳/曲
Ⅰ、感嘆!生命如此猛烈
Ⅱ、蘭花指
Ⅲ、良辰·美景·虛設
三、《春之祭》選段(古箏與鋼琴) 斯特拉文斯基/曲
劉文佳/移植 鋼琴:李懿
四、飄風離兮,天地一沙鷗 劉文佳/曲
1.飄風離兮——為古箏與四件民族樂器而作
2.天地一沙鷗——為一架古箏而作的古箏、古琴二重奏
二胡:劉蕾 三弦:張柳萌 琵琶:於源春 笛子:劉枷 指揮:焦陽
——中場休息——
五、水墨淡彩(兩架古箏的對話) 劉文佳/曲
古箏Ⅱ聲部:丁雪兒
六、碎影(古箏獨奏) 劉文佳/曲
七、闌隱花珊(古箏與管弦樂隊) 劉文佳/曲
謝鵬/管弦樂創作 協奏:中央音樂學院管弦樂隊 指揮:焦陽
【曲目介紹】
一、熔
本曲為古箏與一位舞蹈演員而作。古箏在作品中不是充當背景音樂,舞蹈也不是形式上的簡單拼貼,二者相互解釋,樂中有舞,舞中有樂,舞、樂、人之間形成一種宜濃、宜淡,宜遠、宜近,隨心而動、隨興而至的心靈音畫。古箏以五聲音階定弦,運用了北派箏曲的旋律、演奏特點和現代作曲思維進行創作。而舞蹈也是以古典舞為基礎,加入現代舞的成分。作品是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新解讀。
二、肖像三首
小時候,我常常面對形形色色的肖像畫發呆,畫中的人物總是令我浮想聯翩,夢想著以後可以拿起畫筆畫出那些想像中的表情。當我決定用音樂來表達這個內容時,心中的喜悅不言而喻,彷彿兒時的夢想在這一刻將要實現。創作的過程令我興奮,我用三首小品完成了三個不同性格人物形象的速寫。因為是速寫,對每個音的演奏處理我希望是簡單而直接的。
三、《春之祭》選段
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劇《春之祭》是西方音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最受爭議的作品之一。作品在音樂、節奏、和聲等諸多方面都與古典主義音樂切斷了聯系,尤其是節奏變化極為頻繁,製造出緊張和喧鬧的氣氛,強烈表達出了人類內心的沖突,帶有原始、野性的沖動。作品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第二部分「獻祭」。移植的古箏與鋼琴的版本選取了《春之祭》第一部分中的兩個段落——1.引子(Introction )、2.春天的徵兆(The harbingers of spring Dansre des adolescentes),用七聲弦制古箏演奏。這次移植是古箏在表現西方現代音樂和聲語言及音樂風格上的大膽嘗試。
四、飄風離兮,天地一沙鷗(作品分為兩個部分):
1.飄風離兮
創作這首作品的那段時間我耳邊總是回響著各個地方的方言,七嘴八舌。聽得懂的、聽不懂的,它們就像中國文化的大熔爐,包羅萬象。這讓我想到了民族樂器中各種樂器混合音色的演奏。為古箏與四件民族樂器而作的《飄風離兮》,發揮了各個樂器音色的特點,運用現代作曲手法,並對不同演奏者做了一定的角色分配。
2.天地一沙鷗
曲終人散,我一個人留下來,在空無一人的舞台上,繼續唱著自己的歌,有些事情註定要單槍匹馬。本曲的音樂素材取自李祥霆教授古琴獨奏專輯《唐人詩意》中的即興演奏曲目《天地一沙鷗》。為一架古箏而作的同名樂曲試圖在古箏上運用古琴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法以尋求古琴的意韻,同時也是對古箏音色的實驗性的拓展,並通過古箏與古琴音樂意境的交替,來實現一種新的演奏形式的嘗試。
五、水墨淡彩
作品的創作過程如夢境一般,經歷了許多奇妙的幻想。這是一個帶有強烈東方色彩的夢境,兩架古箏猶如一個靈魂的兩個對立面,它們彼此糾結、較量、說服、融化。這如水墨般的幻想是一個東方人以其特有的平和、含蓄方式來表現內心的壓抑、沖動和無法調和的矛盾。
六、碎影
19歲那年,我嘗試著完成了自己第一首作品的寫作。這是一首關於回憶的作品,少年時代的回憶。寫作的過程是極其艱難的,把記憶中那些重重疊疊的影跡一遍又一遍地整理,試圖用音樂與流年、光影進行對位。作品彷彿讓我與艱澀的青春重逢,但當年那些轟轟烈烈的日子早已褪掉了顏色,剩下的是一縷淡淡的憂傷和許多許多內心的柔軟。
七、闌隱花珊
本曲原為古箏獨奏作品,曾獲2005年中國音樂金鍾獎作曲獎銀獎。作者將潮州民間音樂素材融入一系列現代音響中,力求以中國傳統音樂的氣質和精神來擴展和豐富現代音樂的內涵。加入管弦樂隊後,音色更加豐富,在表現內容上更加豐滿。
❸ 對張天翼《華威先生》的評論,需最佳答案!
《華威先生》是張天翼於抗戰期間創作的一篇最傑出的諷刺短篇小說,發表於1938年4月16日《文藝陣地》第1卷第1期上,後收入《速寫三篇》。
小說以華威先生和抗日群眾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為中心,塑造了華威先生這樣一個混跡於抗日文化陣營的虛偽、庸俗、淺薄、無賴、卑劣、媚上欺下的國民黨官僚形象,從而深刻揭露了民族矛盾掩蓋下的階級矛盾,鞭撻了國民黨竭力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防範人民、敵視進步勢力的反動政策,並滿腔熱情地寫出了革命群眾的抗日要求和熱情。小說中的華威先生,以抗日之名行反人民之實,他的工作就是白天開會、講話,晚上喝酒,而且百般阻撓人民的抗日生活,並費盡心思,到處鑽營,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欲。華威先生這樣的人,不僅活躍於過去,在今天的現實中也常見到,他身上暴露出的劣根性,具有極大的社會現實性。小說語言干凈、暢達、俏皮幽默,細節描寫精微,尤其是漫畫式誇張手法的運用,使這篇小說具有較高的藝術含量。「華威先生」這一藝術形象,已被人們公認為一個文學典型。
論《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
2008-03-11 15:19, 一二, 8122 字, 0/23, 原創 | 引用
《華威先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藝術形象,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與它的諷刺藝術分不開的,《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主要體現在:語言風格上的諷刺性,對比描寫上的諷刺性,人物刻畫上的諷刺性,「速寫」體結構上的諷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諷刺性,以靜寫動、平淡中寓變化手法上的諷刺性,諷刺藝術上的獨特性。
【內容摘要】《華威先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可悲可笑的典型的藝術形象,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與它的諷刺藝術分不開的,《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主要體現在:語言風格上的諷刺性,對比描寫上的諷刺性,人物刻畫上的諷刺性,「速寫」體結構上的諷刺性,「展演」技巧上的諷刺性,以靜寫動、平淡中寓變化手法上的諷刺性,諷刺藝術上的獨特性。
【關鍵詞】 華威先生 諷刺藝術
《華威先生》是現代著名作家張天翼的代表作,作者繼承和發揚了英俄諷刺小說的優點,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深厚土壤,塑造了一個混在抗日文化陣營中的國民黨官僚、黨棍的形象。這一藝術形象,不是某個時代所特有的畸形兒,任何時代都有他這種人的影子,「在廣大的中國的土地上,華威先生這多,猶如恆河沙數,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更不斷地得到……華威先生的時代還沒有死去。」①
《華威先生》成功地塑造了忠實推行片面抗戰路線、虛偽狂妄、庸俗淺薄、剛愎自用的文化官僚形象,體現了張天翼高超的諷刺藝術。
一、語言風格上的諷刺性。作者運用純熟通俗的高度個性化的語言,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達到了深刻辛辣的諷刺效果。
(一)運用反復的段落和語言加深了諷刺的效果。在婦女問題、文藝界問題等隔得很遠的領域,華威先生都有話說,因為他的話語「句式」幾乎是一樣的。而在一些細節描寫上多次出現:「挾著公文包」、「劃洋火」、「抽雪茄」、「翹蘭花指」等,對於三個會議,華威先生無一例外地在中途打斷,關於「加緊工作」、「認清一個領導中心」這兩條放之四海皆準的意見,更是三次以類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現。這些語言和段落的運用,一方面加深了讀者的印象,而另一方面從這些反復機械的語言中我們體會到了主人公的可悲可笑。
(二)運用了「因人因地而異的語言」加深了諷刺的效果。華威先生對他周圍的人明顯地表現出了不同的語言:對太太稱密司黃,因為她既是太太,又是秘書,「有事可以問密司黃」;對文中的「我」,華威先生很謙恭,不讓叫先生,讓稱「威弟」或「阿威」;對官場上的同夥,語言平和;而對長頭發青年、出席日本問題座談會的兩個學生等人,而是「冷冷地瞅」、「把下巴掛了下來」,甚至於大發雷霆。在去參加文化界抗敵總會時「他臉上堆滿笑容,並且對每一個人不住地點頭。『對不住得很,對不住得很』」一副謙恭的嘴臉,而到別處開會卻隨意打斷別人講話,趾高氣揚地教訓別人:「如果你們的工作出了毛病,那你就要負責」,「如果我剛才說的你們辦不到,那不是就成了非法團體了嗎?」……從華威先生在不同的的場合對不同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語言,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虛偽和作假,感到他的庸俗和卑劣,但作者寫來卻一本正經,這樣就更增加了諷刺的效果。小說中華威先生的講話,一般都是快節拍的,在大肆宣揚他的兩點意見時,話語是乾巴巴的公文腔:「第一點,就是每個工作人員不能夠怠工,而是相反,要加緊工作;這第二點呢,就是青年工作人員要認定一個領導中心。」而在小聲談起昨晚醉酒的趣事時,則「帶著很機密很很嚴重的臉色,小聲兒問……」流露出玩笑口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變色龍」的影子。
(三)運用了自相矛盾的語言加深了諷刺的效果。表面上,華威先生忙得「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我還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而事實上,我們的華威先生在干什麼呢?他到處趕場子開會,扯一些閑話,發表一些無關緊要的意見;每天喝酒,喝醉後「一回家就睡倒了」;到處搶佔領導崗位,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打聽、調查、訓人,遭到頂撞又徒喚奈何、拚命喝酒、大罵青年,顯得色厲內荏。「今天劉主任起草了一個縣長公餘工作方案,硬叫我參加意見,叫我替他修改。三點鍾又還有一個集會。」「王委員又打了三個電報來」等等,故意提升浮誇,好像自己真的多麼有能力一樣。他很忙,卻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當他們向他提出困難時,他卻推諉說:「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沒有多餘的時間來談這件事」,「不是別人請他吃飯,就是他請別人吃飯」。從他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語言,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存在的意義,就是每天無用而有害的『忙碌』,如果沒有這樣的『忙碌』,他的存在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更愛『忙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②
二、對比描寫上的諷刺性。作者將華威先生的虛偽、庸俗和無賴的嘴臉放在具體的事件中,進行對比揭露。華威先生表面上是謙謙君子,主動聲名自己不當主席,可卻蠻橫地指定主席,不容別人開口,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罵別人「混蛋」、「媽的」,翻臉不認人。他「挾著公文包」,「帶著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看上去像一個很有權威的人,卻「拿著雪茄的時候就叫這根無名指微微地彎著,而小指翹得高高的,構成一朵蘭花的圖樣」,做作得令人惡心。他媚上欺下,對著總會的主席笑著伸了伸舌頭,好像闖了禍怕挨罵似的「不停地為遲到道歉」,而對通俗文藝研究會的主席,遲到了不僅沒有任何錶示,反而「不高興地拍了三下手板」,粗魯地打斷別人的發言。在總會發言時「腰板微微地彎著,客氣無比」,而在其他會上卻「把帽子一戴,把皮包挾,瞧著天花板點點頭,挺著肚子走了出去」。他以自己時間寶貴為由,肆意打斷別人的發言,而他的「寶貴」的時間卻用來在各個地方講一樣的廢話。他稱太太「密司黃」,好像一個開明懂禮貌的紳士,而對婦女界保嬰會的負責人卻用「食指」去點她的胸脯。如此對比諷刺的例子還有很多,作者通過這些典型的形象和細節的對比刻畫,毫不留情地進行諷刺、鞭撻,發人深省。
三、人物刻畫上的諷刺性。作者在描寫人物的時候注意了儀表和風度上的細致入微的刻畫。他「立刻帶上帽子」,「永遠挾著公文包」,「永遠帶著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時還「戴著戒指」,十分注意儀表和形象;他經常「拍幾下手板」,「打斷一下」,顯得很有領導風度;可是當他因為沒有參加戰時保嬰會時,他開始打聽,調查,「把下巴掛了起來」,「食指點對方的胸脯」;當沒能參加日本問題座談會時,他「發脾氣」、「吼著」、「猛地跳起來了」、「瞪著眼」、「咬著牙,嘴唇在顫抖著」、「沒命地喝許多酒」、「嘴裡嘶啞地罵著」、「打碎了一隻茶杯」等等。原來他優雅的外表只是故作姿態來嚇唬人的,哪怕是一點點威脅到其領導地位的風吹草動,都令他丑態百出、歇斯底里,毫無風度可言,甚至喪失了最起碼的儀態和尊嚴。而在日常所謂的工作中,他坐的包車「『叮當,叮當——』一下子就搶到了前面」,「黃包車立刻就得往左邊躲開,小推車馬上打斜。擔子很快就讓到路邊。行人趕緊就避到兩旁的店鋪里去。」,「包車的踏鈴不斷地響著。鋼絲在閃著亮。還來不及看清楚——它就跑得老遠老遠的,象閃電一樣快。」總讓人覺得他有很要緊的事;他經常「掏出表來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一臉豐滿的肌肉立刻緊張起來、眉頭皺著、嘴唇使勁撮著」,「立刻就走」,讓人覺得他時間觀念非常強;但他每到一個會場,「下車的時候總得順便把踏鈴踏它一下」,「態度很庄嚴,用種從容的步子走進去,他先前那副忙勁兒好象被自己的庄嚴態度消解掉了」,「照例——會場的人全都到齊了坐在那天里等著他」「有幾位透了一口氣。有幾位可就拉長了臉瞧著會場門口。有一位甚至於要准備決斗似的——抓著拳頭瞪著眼」,對華威先生是敢怒不敢言,每次開會總是遲到早退;「他每天都那麼忙著」,「要到劉主任那裡去聯絡」,「要到各學校去演講」「要到各團體去開會」「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個宴會」,「而且每天——不是他請別人吃飯,就是他請人吃飯」。原來他的忙不過是一個幌子,他其實是虛張聲勢,欺民擾民,忙於泡會、應酬、宴請,虛偽無聊又毫無時間觀念。作者還通過對華威先生參加三個會議三種態度的刻畫,勾勒出他驕妄、虛偽、庸俗的國民黨忠實走狗的奴才嘴臉。
四、細節描寫上的諷刺性。截取最能反映生活的橫斷面,進行藝術典型化,揭示重大歷史主題,以加強諷刺的力度。在《華威先生》中,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一貫的情節,作者也沒有對華威先生的言行予以分析評論,甚至對他的愛好、脾氣等都沒有特別交代,只是描寫了他赴三個會和為兩個會沒有邀請他而大發其火的場面,總共五個小小的人生片斷,就寫出了華威先生在不同的場合中的不同嘴臉、不同態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他的性格特徵。他白天 「抗日」,晚上「赴宴」,這不正是一個政黨、黨棍加文化人的形象嗎?「這種描寫,色彩明凈,不駁雜,諷刺性格各個面的描述,流動迅速,就像一張張肖像攝影,很快疊印到讀者腦中去」③。這樣的描寫,也增強了諷刺人物的典型性。
五、「速寫」體結構上的諷刺性。《華威先生》曾被作者收入他在解放前出版的最後一個集子《速寫三篇》里,所謂速寫,是繪畫的一種方法,即一邊觀察對象一邊用簡單線條把它的主要特點迅速地畫出來,同時速寫也是一種文體,它扼要描寫事物的情況,及時地向讀者報道。《華威先生》沒有情節的連貫性,沒有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等等,也沒有華威先生的完整故事,只是通過五個小小的人生片斷,一個活生生的典型的「文化特務」便構成了。在敘事的節奏上,前三個片斷還算舒緩,後兩個片斷突然綳緊,直至「這晚他沒命地喝了許多酒,嘴裡嘶嘶地罵著那些小夥子,分打碎了一隻茶杯。密司黃扶著他上了床,他忽然打了個寒噤說:『明天十點鍾還有個會……』」。漫話似的加了最後一筆,「這種抓住人物性格中最觸目的特徵和外部的表現形態,不避不屑的細節,依靠迅速推進的性格『亮相』來『湊』成一個誇張的形象的方法,是特別適用於諷刺的。因為諷刺誇張的筆墨向來偏於粗大,如果過於精細,手法過於復雜,一旦寫出九曲柔腸,也便失去了笑意」 ④。
六、「展演」技巧上的諷刺性。「《華威先生》是一部諷刺性作品,諷刺意向的實現以可笑性的了發掘為前提。什麼樣的作品形態容易產生笑料?乖戾的舉止和惟妙惟肖的模仿,說可笑的事不如現身說法的表演」⑤。確實,在《華威先生》中,作者的任務似乎只在於用筆去臨摹,也就是讓作品人物自己去展演,作者幾乎不置一詞,這種技巧的運用,使華威先生可笑可悲的面目躍然紙上,達到了深刻的諷刺效果,且看下面一段:
我到他家的時候,他正在那裡對兩個學生樣的人發脾氣。他們都掛著文化界抗敵總會的徽章。
「你昨天為什麼不去,為什麼不去?」他吼著。「我叫你拖幾個人去的。但是我在台上一開始演講,一看——連你自己都沒有去聽!我真不懂你們幹了些什麼?」
「昨天——我去出席日本問題座談會的。」
華威先生猛地跳了起來:
「什麼!什麼!日本問題座談會?怎麼我不知道,怎麼不告訴我?」
「我們那天部務會議決議了的。我來找過華先生,華先生又是不在家——」
「好啊,你們秘密行動!」他瞪著眼。「你老實告訴我——這個座談會到底是什麼背景你老實告訴我!」
在這片斷里,「我」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冷然審視,讓人物盡情去展演自己,就相當於讓人物自己置於被拍照的閃光燈下,毫發畢顯,活脫脫一個「跳樑小丑」。
七、以靜寫動,平淡中寓變化手法上的諷刺性。作者在文中似乎經意地安排了一個「我」,而「我」對華威先生的所作所為並沒有發表任何評論更沒有感情的渲瀉,只是冷冷地不容情面地釘視著華威先生,讓人感到內在的諷刺力量。作者以冷峻的客觀的筆從從容容地寫著華威先生:「華威先生點點頭站了起來。『主席!』微微地一彎。『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彎。『兄弟首先要請求各位原諒:我到會遲了點,而又要提前退席……』」。看似漫不經心地陳述,實則平淡中寓含深意,讓人在發笑之餘感到憤激、輕蔑,體會到作者良苦用心。
八、諷刺藝術上的獨特性。《華威先生》作為張天翼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代表,為我們塑造了一位諷刺藝術畫廊中的典型形象,體現了張天翼諷刺藝術的獨特風貌。他繼承了魯迅、果戈里、契訶夫、莫泊桑等中外文學應描寫和反映現實與人生的傳統,學習了他們諷刺藝術的優秀成果,但他的諷刺藝術又有一些明顯的不同。他認為「笑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子」,從《華威先生》中我們就不難看出,他常以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和輕快、諧謔的諷刺筆調去揭示華美外衣下的愚蠢和可笑,用笑聲揭穿社會的虛偽和丑惡,在笑聲中讓人警醒,讓人深思。華威先生讓我們感到虛偽狂妄可笑,而笑過之餘,難道不有所思所想有所感悟嗎?張天翼的小說始終直面人生,展示世態,貫穿著反暴虐、反虛偽、反庸俗的諷刺主題,而《華威先生》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讀者。
張天翼,「他是一個手裡拿著顯微鏡,臉上帶著冷峻笑容去審視生活的富於內心激情的作家」,「他的諷刺藝術,立意嚴肅,又有分寸,絕非一律『殺將過去』;他的嘲笑,內蘊深厚,恰到好處,又不落於輕佻」⑥通過《華威先生》我們能很好地感到這一點,作為一個藝術典型形象,華威先生受到了廣泛好評和喜愛,為現代文學畫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生活中的華威先生也大有人在,官員泡會、教授走穴、明星練攤等等,不一而足,《華威先生》至今仍有廣泛的社會諷刺意義,《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永遠值得我們去探索。
注釋:
① 轉引自李秀清《試論〈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http://www.ztj.com
② 楊芝明:《中國文學名作欣賞》,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③ 楊芝明:《中國文學名作欣賞》,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④ 袁國興:《〈華威先生的「速寫」藝術與「展演」技巧》,《福建論壇》,福建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⑤ 袁國興:《〈華威先生的「速寫」藝術與「展演」技巧》,《福建論壇》,福建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⑥《中國現代文學史》,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武漢大學2000年3月第2版
參考文獻:
① 李秀清:《試論〈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http://www.ztj.com
② 楊芝明:《中國文學名作欣賞》,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③ 袁國興:《〈華威先生的「速寫」藝術與「展演」技巧》,《福建論壇》,福建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8月版
④《中國現代文學史》,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導委員會組編,武漢大學2000年3月第2版
⑤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❹ 你在學校里做了什麼全校皆知的事
復讀那一年,看上一個女孩,過完年元宵節學校不放假,她說她想在學校看煙花。二話不說翻牆出去買了兩大箱煙火回來(在此特別感謝我的倆哥們),晚自習的時候約出來,讓她坐在操場看台上,我在下面給她放煙火,一箱沒放完就有老師出來了,趕緊拉著她手就跑,她跑的慢,沒辦法只能讓她跑到女廁所,我跑慢點故意讓老師抓住,結果全校大會點名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