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課文荷花質疑

課文荷花質疑

發布時間: 2022-04-11 19:02:46

① 看了荷花這篇課文,你有什麼問題(至少2個)

問題來1:《荷花》這篇課文的中自心思想是什麼?
回答:這篇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
問題2:《荷花》這篇課文的體裁是什麼?
回答: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記敘文。

② 《荷花》怎麼提問題

問題: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回答:《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寫「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贊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麗。

③ 荷花課文為什麼說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畫

作者之所以說「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原因有以下兩點:

1.首先,見過荷花回的答人都知道荷花是那麼的漂亮、清新奪目,當作者深處一池荷花前,無疑會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作者將一池荷花看做一幅活的畫,生動、形象,眼前美景躍然紙上;

2.古今不少名家都以荷花為題材創作了眾多的傳世經典名作,字畫雖然逼真、多彩,但畢竟不是活生生的存在,作者說一池荷花是一幅畫形成對比,更加形象。

(3)課文荷花質疑擴展閱讀:

《荷花》是著名作家葉聖陶所作的一篇散文,出自《荷花:葉聖陶專集》,收錄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科書中,朗讀人是陸洋。

本文描寫了夏日公園里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艷、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④ 本文第②至⑤段分別表現了荷葉與荷花的美,但又對其最美提出質疑。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此題來自閱讀《絕唱》
答案:質疑是為引出下文寫殘荷之美(為下文表現殘荷精神內與力量張容本)1分,用荷花、荷葉「紅紅綠綠的俗美」「迎合季節的庸美」來反襯(襯托)殘荷「蘊藏於殘破枯敗之中的那種自信和孤高、那種一直展現到生命最後的充滿無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精神美)」1分 (共2分)

⑤ 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夏日公園的一池荷花以及「我」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情形.作者以豐富的想像,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表達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觀察的程序為線索敘寫。課文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3節),寫的是作者從看荷花的角度,對荷花進行直接記敘描寫。作者由『「聞」到「清香」,來到荷花池邊。

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開」,有的「含苞欲放。」再細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勢各不相同。接著通過假設「一大幅活的畫」,圍繞一個「活」字,展開想像,轉入對荷花動態的描繪,這是課文的第二部分(4—5節)。

拓展資料:

《荷花》

清早,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過了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⑥ 荷塘月色探究質疑.只要一條20分!~~~

《荷塘月色》問題探究

1、篇末註明創作時間是「1927年7月」,地點是「北京清華大學」,那麼當時的社會環境怎樣?作者的精神狀態如何?

1927年,蔣介石悍然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失敗,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血腥屠殺,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當時作者正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他不滿這樣的黑暗現實,嚮往自由和光明,但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因而四顧茫然,陷入了極度的苦悶與旁徨中。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反動勢力的不妥協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追求始終未變。因此文章一開始就說:「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正是作者面對黑暗現實不滿而又無奈的情緒,而走進「荷塘月色」,憶起「江南采蓮」則是作者在排遣憂愁。

2、文中有「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揣摩「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比喻和上下文和諧嗎?

揣摩此句要體察語言的感情色彩和弦外之音。「黑影」是「荷塘上的月色」整體形象中的一點「陋處」,而「峭楞楞如鬼一般」這一比喻則透露出了作者內心的驚懼、壓抑、不快之感。而這不快之感恰生於上文的「別有風味」與下文的「倩影」之中,進而理解這一句形象地體現了「淡淡的喜悅」中所夾雜的「淡淡的哀愁」。品味「落」、「參差」、「斑駁」、「黑」、「鬼」等詞的微貶的低調色彩,揣摩出「黑影」對「倩影」對「月光」的反襯和相反相成的作用,作者使用的「但」「卻」這兩個轉折連詞加強了這種反襯作用,同時完成了對復雜情緒的轉化與相容。所以文中的這一比喻是符合全文思想感情的,且與下文的「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相呼應,將真實的景與復雜的情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產生了藝術上的和諧的美感。

3、「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聯系語境。上文在描寫月下荷塘時,有「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動作來表情傳意,此處寫流水,則無聲的流水好像靜默而有情意了。這一擬人句真實形象地描摹了荷塘中荷花荷葉繁茂得遮住了流水的景象。作者希望見到水,卻未如願,「遮住了」「脈脈」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有淡淡的哀愁。後文又提到「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還是表達一種遺憾之情,是對前文的呼應,是淡淡的哀愁的延續。

同時「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的起由,是作者聯想到古人采蓮的歡快場面,進而想到了《采蓮曲》中「蓮子清如水」的詩句,聯系眼前的荷塘,蓮花算是「過人頭」了,但「流水」卻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體會不出詩句「蓮子清如水」的纏綿與快意,呼應、影射了現實社會的黑暗無情。於是作者又由聯想的喜悅之中,轉入了現實的哀愁與不寧靜中,遂有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一句,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與無奈的心情。

4、如何理解作者引用《西洲曲》?

首先要理解《西洲曲》原詩所表達的情感。原詩中女主角為了排遣相思之苦,「出門采紅蓮」。「蓮子」諧音雙關「憐子」即「愛你,想你」意。低頭一弄蓮子又觸發了無限的相思。可見,無論是采蓮動機還是采蓮本身,都沒有解脫女子的相思之愁,後文有「「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的嘆息。文中朱自清先生引此詩,可見其情有相通處,都是為了「消愁」,但卻「愁更愁」。作者因為「頗不寧靜」而夜遊荷塘,回到家中「什麼聲息也沒有」。可見,「不寧靜」並未排遣掉,反而有所加重。正是這種內在的情感紐帶,使作者自然地想到了《西洲曲》中的句子,對欲斷難斷的情感進行了補充和延伸,進一步拓展了讀者的思考空間:「一切原來只為逃避,可逃避的結果卻是無法逃避。」這樣的結尾把文章的「神」——作者的不寧靜的心情與無法解脫的哀愁抓得牢牢的,充分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5、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寫月下荷塘的?

作者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方法,細膩地描寫了荷葉、荷花、荷香等等,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月下荷塘富有生氣。雖然沒有具體描寫月光,但荷塘美景盡在月色之中。

描寫荷葉一處,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方法,「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突出荷葉的特徵,又突出美感;接下來寫荷花,比喻與擬人兼用;再運用通感的手法,寫荷花的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上這些都是從靜態描寫荷塘,下面是從動態描寫荷塘。微風過處,既有荷香,那麼荷葉也一定會有所顫動,無邊的荷塘,荷葉的顫動傳播開去,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花下面遮住的流水,「脈脈的」充滿恬靜之態,此為動態的描繪。一動一靜,寫出月下荷塘的動人之美。

6、《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色?

文在結構上表現為雙結構。一條線索是作者觀賞荷塘月色的行蹤,一條線索是作者的情感線索。情感線索實際上是隱含在游覽的過程中的,初出家門,是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走在通往荷塘的小路上,兩邊幽靜昏黑,使作者進而感到一種淡淡的哀愁,但當他來到荷塘邊上,面對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月下荷塘的美景,他不由得漸漸陶醉於其間,從而主觀上先暫時忘卻了現實中的種種煩惱,「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當他在荷塘走了一圈,又回想到從前的江南采蓮圖,不由感慨萬千,想想自己,終不能總生活在虛幻之中,可一回到現實,苦悶又湧上心頭,這淡淡的喜悅重新轉為淡淡的哀愁,直至推開房門,回到家中(回到現實),哀愁再一次使他「不寧靜」了。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困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哪裡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系,使《荷塘月色》讀起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7、作者在第五自然段的描寫中,哪是正面描寫,哪是側面描寫,哪是虛寫,哪是實寫?

面描寫了月光:其中實寫的為「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又寫了霧;虛寫了葉子與花的顏色「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側面寫月光,不從顏色寫起,而是寫月光被灌木及楊柳遮擋住,留下一片片的黑影,從影寫光,可謂獨到。最後談到光與影的和諧統一,實際恰為月色之和諧。

有正面對荷塘月光的描寫,又有對樹影的描繪(實際是對光的側面描寫),既有實寫月色迷人,又有想像中的月色的情態、月下荷塘的情態。虛中見實,實中含虛,虛實結合,既寫出真實的荷塘之景,又有個人想像在其中,自然之美加上「意念」之美,讓人不禁陶醉。光與影交錯,岸邊樹、塘中荷連在一起,天上水中和在一起,真實與夢幻融入其間,帶來一種和諧的美。

8、《荷塘月色》如何表達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全篇在寧靜與不寧靜的心情隱曲變化中,傳達出作者不滿現實、欲超脫而不得的復雜感情。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是他所構造的、他心中所渴望的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真正自由的藝術世界。文中提到的「眠歌」、「妻已睡熟好久」、「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使整個「荷塘月色」的畫面隱約而朦朧,營造了一個「夢」的氛圍與意境。這「夢」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難所。這里有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的自由,也有「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的自由。盡管他現在被動選擇了「冷靜」、「獨處」的學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擺脫時代中心的「熱鬧」與「群居」。朱自清內心的矛盾與沖突還在「荷塘月色」與「江南采蓮圖」的對比中顯現出來。在「冷」與「熱」、「靜」與「動」的對比中,「我」的思緒一直馳騁在歷史記憶中,寧靜又不寧靜,深切而微妙地反映了他「樂得暫時忘記」而又不能「忘記」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也應看到朱自清的內心矛盾不同於魯迅的「大憎」與「大愛」,而是具有「平和」的特點。這里所顯示出的是一種有節制的、含蓄的情感,這是我國傳統的「哀而不傷」的美學風格浸潤的結果。

⑦ 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課教案 荷花

《荷花》教案 (全課時)

教學目標:
l、學習本課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通過觀察畫面,創設情境,深人感知課文(了解荷葉、荷花的樣子),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展開合理想像的方法。
教學重點:
了解荷葉、荷花的樣子,欣賞荷花的美麗。
教學難點:
理解"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這句話。教學准備:
CAI課件、貫穿課堂始終的音樂素材。
教學過程:
一、以待導題,萌發情感。
導語:古詩《小池》描寫了初夏荷塘的美麗景色。其中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形象地寫出了荷葉剛剛露出水面的形態,那麼當荷花開的時候,荷塘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讓我們一塊兒去公園的荷花池邊看看吧!
l、整體感知"一池荷花"。
〔課件演示:荷花欣賞錄像片斷〕
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2.導題。
同學們是這樣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樣寫荷花的呢?(板書課題、讀題)
二、初讀感知,熏陶情感。
l、自由讀課文。
要求:(l)讀准字音,遇到生率多讀幾遍。(2)把句子讀通順。
2、〔課件演示〕
1. 生字
2. 新詞(檢查生字讀音)。
3.激趣展示:指名分段讀課文。(喜歡哪段就讀哪段。) 邊讀邊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這一地荷花?
三、讀議結合,體會情感。
過渡語:一陣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進公園就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麼樣的呢?
(一)品讀二、三段。
l、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2.3段。
先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劃下來,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麼喜歡它,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
2.理解並讀好重點句。
(1)"荷葉挨挨擠擠的……"
這句話寫出了荷葉的什麼?(形狀、顏色)從哪些詞體會到的?〔課件演示:挨挨擠擠的一池荷葉〕--你們看,這就是一他挨挨擠擠的荷葉,荷葉的形狀是不是很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呢!看了畫面,你能感受到什麼是"挨挨擠擠嗎?還有誰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指名讀、齊讀)
(2)"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a.談體會:你覺得哪個字用得好?為什麼好?b.換詞理解"冒":"冒"還可以換成什麼字?C.表演體會"冒":荷花是怎樣冒出水面的?誰能來表演一下。d.激發想像: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後,它們想幹些什麼呢?
小結:多麼可愛的白荷花呀!你們看,一個"冒"字不僅把荷花寫活了,而且使它變得更美了。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說這個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a.[課件演示:荷花的三種姿態〕這些姿態是什麼樣的,我們來看看!(相機點撥。)b.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說說課文描寫了哪三種荷花的樣子么?(剛開的、全開的、將開的。)C.引讀三句話:剛開的荷花是什麼樣的呢?(同學們找到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師。)全開的呢?將開的呢?d自由練讀。(你們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這三種姿態不同的美和可愛么?)e.指導朗讀。f喜歡這句話的同學一塊兒站起來讀讀。
小結:〔課件演示:一地荷花〕
師讀:"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個什麼詞來形容這些荷花呢?(板書:千姿百態)
過渡語:作者又把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麼?3、合作交流,解決難點。(理解"如果……")a.質疑探究:讀了這句話、大家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2(作者為什麼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畫家指的是誰?)b.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小結:正象你們說的那樣,這一池荷花不僅僅很美,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荷花競相開放的生機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畫。(板書:一幅活畫)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這位了不起的畫家創造了這樣的傑作,才讓作者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同學們,讓我們也走入畫中,一塊來回味課文的二、三段。4.表演朗讀二、三段。
(二)巧讀四、五段。
l、說感受,聽錄音,體會情感。
站在這如畫的荷花池邊,你們有什麼感受?(小作者也有同感,他浮想聯翩--〔課件演示:一朵隱藏著小孩臉蛋的荷花,並伴有課文四五段的朗讀錄音。〕)
2、質疑探究。聽了這段話,你們有什麼問題嗎?…··為什麼作者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3、合作解疑,討論交流。
4、表演引讀。(作者所以會有這些想像都是因為荷花大美了,老師也想變成一朵荷花,你們想嗎?那讓我們一塊在四五段中陶醉吧!)
過渡語:大家讀得真美,還想讀嗎?那我們齊讀全文,領著全場老師再去荷花地聞一聞荷花的香,看一看荷花的美。
四、再讀全文,抒發情感。
五、想像說話,遷移情感。
l、小結寫作方法。
讀了這篇課文,誰能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荷花的?(作者從荷花的香昧、姿態、顏色等方面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對荷花三種不同的姿態描寫得更是淋漓盡致。其實荷花的姿態還有很多,同學們一定想看!)〔課件演示:千姿百態的荷花圖片〕
2.想像說話。
看到這幅畫面,你能仿照作者寫荷花的方法,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說一段話嗎?可以用上"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作為開頭。
六、品讀詩句,回味情感。
同學們剛才紛紛用豐富多彩的語言描繪了荷花,你們看,老師的板書也恰好是一副贊美荷花的對聯。上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的清新,它的淡雅,相信大家久久不能忘記,請同學們回味一下所知道的描寫荷花的小詩,回味荷花無窮的勉力。

⑧ 小學課文《荷花》賞析

「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即是心靈。葉聖陶老先生在《荷花》一文中正是用美的心靈開啟這一趟尋美之旅的。 「清晨,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這美便是從沁人心脾的花香起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未見其花,先聞其香。美人有美態,好花有異香。請您閉起眼來輕輕皺起鼻冀,這一股隨風而來的香味是不是已經讓您陶醉了?僅是這香味就如此清新,嬌美的荷花是不是更讓人浮想聯翩? 香味吸引我到荷花池邊,首先映入眼簾的並不是荷花,而是碧色連天的荷葉。「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陽光下,圓盤一樣的荷葉,閃著光澤,綠得生機勃勃。它們在水面上鋪展開,「挨挨擠擠」的。一陣風過,隨波起伏。若這一池的白荷少了綠葉的映襯,美得也太孤單了些吧。可這花呢?哪去了呢?「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花調皮如此、可愛如此,宛若鄰家小妹,單純得讓人憐愛。瞧它們,「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真應了後面的這一句「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嫩黃的花蕊。只是這柔和的色調搭配在一起,不知消掉了多少暑夏的炎熱。不只如此,空中飛舞的蝴蝶、嬉戲的蜻蜓、飄動的雲朵,這些都映在如鏡的水面上。一陣風過,花朵輕輕點頭,荷葉隨波浮動,這真是一幅「活的畫」。是誰點染了靈動的色彩?是誰賦予它生機的想像呢?是大自然,是造物主,是萬世之靈呀! 此時,你怎能不被吸引,不被陶醉呢?於是,「我」也化做了一朵白荷,是眾多白荷中最美的那一朵。在微風中,我「翩翩起舞」,彷彿正是那曲嫵媚的《踏歌》呀,搖曳生姿,嫵媚動人。「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水中的我,素衣淡雅,我不禁吟到:「綠盤盈珠隨水濱,菡萏素裙舞翩翩。誰道天色好光景?水鏡照得美人顏。」蜻蜓立在我的身旁,向我訴說著他的快樂,小魚徘徊在我的身旁,告訴我昨夜的好夢。 這是一場好夢,夢醒了,美好仍留在夢中,留在心裡,令人回味

⑨ 荷花這篇課文中的出淤泥而不然是什麼意思

蓮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出自周敦頤的《愛蓮說》。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已的一份志節。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師、家長也常常以此古訓來教育我們,但我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近朱者真的赤,近墨者真的黑嗎?這或許只代表了一種人,那就是自控能力特別差的人。如果一個人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我真為他感到悲哀,因為他做人太失敗了,沒有頭腦,沒有立場,很容易就受到他人的影響。 內因和外因的不同。從哲學是說,是內因決定外因
不過在現實中,有些人是經不住誘惑的,所以才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 每個人的道德素質和個人修養都不同,究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看自己的是非觀了

熱點內容
馬麗安茶花 發布:2025-09-21 14:03:14 瀏覽:348
廈門雲頂花卉 發布:2025-09-21 13:54:54 瀏覽:767
刺頭花盆栽 發布:2025-09-21 13:51:11 瀏覽:528
發條情人節皮膚好看嗎 發布:2025-09-21 13:50:08 瀏覽:462
牡丹江賓士 發布:2025-09-21 13:46:12 瀏覽:351
牡丹江到錦州飛機 發布:2025-09-21 13:45:15 瀏覽:226
景觀池綠植 發布:2025-09-21 13:26:55 瀏覽:547
洗衣物櫻花 發布:2025-09-21 13:26:05 瀏覽:277
花卉折枝紋 發布:2025-09-21 13:25:23 瀏覽:189
大魚海棠百 發布:2025-09-21 13:14:21 瀏覽: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