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欲睡
① 千鍾正欲偕春醉,幸有荼靡與海棠」是什麼意思
這首詞描寫了晚春的景物.全詩寫景,下片抒情,表現了作者想要借酒消愁(「千鍾」句)、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② 海棠古詩蘇軾帶拼音
《海棠》拼音版注音:
dōng fēng niǎo niǎo fàn chóng guāng , xiāng wù kōng méng yuè zhuǎn láng 。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zhǐ kǒng yè shēn huā shuì qù , gù shāo gāo zhú zhào hóng zhuāng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翻譯: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③ 海棠欲醉春風里,奈何春風不願近。是什麼意思
海棠想在春天的暖風中沉醉,但是春風卻不願意接近海棠。形容想要與別人親近交往,但別人不想與你交往。
④ 海棠 蘇軾
1、這首詩所寫的海棠有什麼樣的特點?
答:
海棠在東風夜色中泛著光彩,吐著芬專芳,像一屬個睡美人,嬌慵而柔媚。
2、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和藝術手法描寫海棠?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
運用擬人、借代(紅妝代指女子)的修辭手法,實寫海棠的色和香,虛寫海棠的神態,虛實結合。抒發了詩人的愛花惜花之情。
⑤ 花心愁欲斷 春色豈知心 醉卧海棠 妙不可言 誰知道是什麼意思,說下
花心愁欲斷
春色豈知心,這兩句是王維的詩。意思是,牡丹花盛開了專,但它心事重重,憂傷屬滿懷;見狀,不禁要問春光,你可深知牡丹花而的心思,牡丹花兒的憂傷嗎?
醉卧海棠
妙不可言。這兩句不是古詩,應該是現在人原創的。意思是,醉酒之後,躺在海棠樹下,那種蔭涼馨香的感覺,奇妙得無法用語言形容。
⑥ 東坡恨海棠無香
看看這個吧,寫得很不錯哦~~
不過不是我寫的~~~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這時蘇軾剛剛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此詩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成為寫海棠花的名篇,後兩句更是廣為傳誦,當然也引來了不少猜測。有人認為蘇軾這哪裡是寫花,應該是寫美人,寫一個名叫海棠的侍女。蘇軾是有一個侍女叫海棠,但這種猜測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這里先宕開一筆,說說海棠花。海棠花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自古以來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花尊貴」之稱,但海棠花有一缺點,就是花開不香。宋僧惠洪有《冷齋夜話》,其卷九有記載:「(彭)淵材迂闊好怪……又嘗曰:『吾平生無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問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蒓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著名作家張愛玲也在《紅樓夢未完》中寫道「人生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看來海棠無香的確乃人生之大憾大恨,竟與不會作詩和紅樓夢未完相提並論!
那為什麼東坡筆下的海棠不僅「泛崇光」,而且是「香霧空濛」,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呢?
蘇軾被貶黃州最初住在黃州城東南的定惠院,因為是罪臣,眾人有些迴避他,他也迴避眾人,整天閉門謝客,過著孤獨寂寞的生活,借酒澆愁。就在此時,東坡先生發現,在定惠院的東面,雜花滿山,其中有一株名貴的海棠花,當地人卻並不知道她的名貴。蘇軾深有感慨地寫道:「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深谷。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好一個「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滿山總粗俗」!盡管花不香,但這香味香在作者的心中,時刻縈繞在自己的心田。顯然蘇軾把這株海棠當成了自己身世的寫照。此時此刻,他不正像「幽獨」的海棠一樣處於「粗俗」的桃李之中嗎?她天姿自然,不追求華屋金盤。盡管在黃州無事可干,但總可以過著閑適自在的生活:「先生食飽無一事,散步逍遙自捫腹。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
突然在「地瘴蕃草木」的「江城」看到這樣一株美麗的海棠,蘇軾自然是感慨萬千,他不禁問道:「忽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海棠盛產於其故鄉四川,這里怎麼會有呢?大概是好事者從西蜀移來的吧?史書記載,原來海棠盛產於蜀地,沒有香味,唯有嘉州的海棠有一種奇香(此種海棠已經失傳,如今嘉州再無香味的海棠了),先唐詩人薛能曾做《海棠》一詩,詩中有雲「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但蘇軾接著又推翻了自己的猜測,千里迢迢,無法移栽,一定是鴻鵠銜來的種子:「寸根千里不易致,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天涯」一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面對此情此景,蘇軾覺得這是大自然給予自己的恩賜,情不自禁地感嘆自己的命運正好與海棠相似,難怪在《海棠》一詩之中,作者說「香霧空濛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了!作者彷彿在暗示夜已深,人無寐,但讀者更可以從詩中讀出一層隱喻:先生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之恩寵,不就是這月將離去的海棠嗎?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極痴極絕,是全詩的關鍵。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太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流放至「江城」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作者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詩人慾與海棠花共度良宵的執著願望。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詩人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和縈繞心中的幽香,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有我」的境界,更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
「故燒高燭照紅妝」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多情、俠義與期盼。「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寫詩人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在內心裡流露出的卻是對鬱郁寡歡的貶居生活的美好期盼。作者期盼在欣賞海棠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遠離了高高的廟堂,但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⑦ 《海棠》-蘇軾 賞析
海棠
作者: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版紅妝。
【按】這是蘇權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香霧霏霏月轉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裊裊】風細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濛狀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海棠,迷濛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
擬人的手法。
愛花,惜花。
⑧ 蘇軾《海棠》的賞析
賞析:
首句是起。詩人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 「東風」即春風。「裊裊」形容煙氣繚繞升騰。「東風裊裊」這里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泛」即彌漫。「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
「崇」推崇,引申為「增長」。其中,詩人在此用一「泛」字,活化出了春意濃濃的景象,也為海棠的盛開營造氛圍。
次句是承句。詩人寫道:「香霧空濛月轉廊。」這一句側寫海棠。「香霧」指的是氤氳的霧氣中的海棠花香。「空濛」即細雨(煙霧)迷茫的樣子。這里,「香霧空濛」描寫了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的景象。
詩人從嗅覺的角度來寫,香飄四溢,不但擴大了詩歌的空間,也提高詩歌的審美境界。「月轉廊」即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其中的「轉」字,不但表明了月光動態性,給詩歌增添空間感,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難以入眠的寂寞之感。
後兩句寫愛花心事。第三句轉句。詩人首先寫道:「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緊承第二句而轉,擔心「夜深花睡去」。這一句是全詩的關鍵句,是從上面描寫環境進入到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中,表現了賞花者的心態。
上面寫 「月轉廊」,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其中,一個「只」,可以說虛詞表意,深化了愛花人的痴情。一個「恐」字,不但強調了詩人對海棠的痴情,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冷清。最後是合句。
詩人接著寫道:「故燒高燭照紅妝。」這一句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即所以之意,含有「特意而為」之意。同時,這一句運用了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
據宋釋惠洪在《冷齋夜話》中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這里,「紅妝」表面指海棠,實則詩人在此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明了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
可以說,詩人以花喻人,不但含蓄,而且給人以審美想像。「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
於是作者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作者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
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沒有誰可以阻撓。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8)海棠欲睡擴展閱讀:
《海棠》原文:
宋代: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裊裊的東風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作於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豐七年),當時已是作者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已經五個年頭。
⑨ 帶有海棠的詩句
終共公言數來者,海棠端的免包羞。——林逋《梅花》
海棠盛西蜀,豪壓春版風塗。——曹勛《山居雜詩九十權首》
應無白傳思春草,卻有東坡賦海棠。——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
到得經筵春講罷,海棠花影數磚移。——王珪《宮詞》
風條舞綠水楊柳,兩點飛紅山海棠。——無名氏《春遊》
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陸游《海棠》
洛下只知海棠會,嶺南競作荔枝圖。——方蒙仲《和劉後村梅花百詠》
錦暖海棠欲睡,絮濃楊柳初眠。——李石《扇子詩》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園》
海棠院里尋春色,日炙薦紅滿院香。——黃庭堅《海棠》
⑩ 《海棠》的一些問題,幫一下忙
1、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賞析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2、蘇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3、 浪淘沙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傑出的代表。它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此詞對於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並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於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並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4、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賞析】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黃州。次年二月,抵達貶所。這首詩作於初到黃州時。
牢騷而出以自嘲詼諧,逆境中多能苦中作樂,這是蘇軾人格的基本特徵。詩人說自己平生都在為口忙,沒料到這次被貶到黃州,反到如了心願,有水產山蔬。官屬員外安置,但這樣的官自古就是為詩人專設的,別人還輪不上。你們貶我做散官,讓我得著空閑,卻還要費你們一些酒袋。這些幽默的說法,雖然實質上仍屬於苦中尋樂,但又不能不說反映了詩人勇於面對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樂觀態度
5、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賞析】
春天的夜晚,是那麼寶貴,因為花卉散放著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詩的開始兩句就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歌管樓台兩句,描繪那些留連光景,在春夜輕吹低唱的人們正沉醉在良宵美景之中。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良夜春景,更顯得珍貴。全詩寫得華美而含蓄,耐人尋味。
6、定 風 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後的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屬於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這種情懷,遇事便觸發了。《東坡志林》中說:「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寫出這樣一首於簡朴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的詞來。
7、海棠
作者: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按】這是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一作「東風…,香霧霏霏月轉廊。只…,高燒銀燭照紅妝」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裊裊】風細貌
【崇光】月光或花光
【霏霏】迷濛狀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海棠,迷濛的海棠,昏昏欲睡的海棠。
擬人的手法。
愛花,惜花。
8、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9、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10、江城子·密州①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②,右擎蒼。錦帽貂裘③,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④,親射虎,看孫郎⑤。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⑥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是傑出散文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文藝評論家和審美鑒賞家。詞集有《東坡樂府》。其詞視野廣闊,風格豪邁。
【賞析】
出獵對於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願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於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於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於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