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先鋒村荷花

先鋒村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4-04 23:03:58

① 大理市荷花村趙氏家族

江津米花糖,芝麻桿
先鋒花椒
江津老白乾
油溪趙氏花生
不過最出名的還是江津米花糖
玫瑰牌和荷花牌是最正宗的)

② 蓮花縣老將軍

1朱輝照---55中將(1911-1964)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江西省蓮花縣湖上南村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團連政治指導員,紅二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巡視員、協和政治委員,紅二方面軍第四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師三五八旅七一五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獨立第一旅付政委 、政治委員兼晉西北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延安中央黨校第四部組教科科長,晉綏軍區第六軍分區政治委員,晉綏野戰軍獨立第一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三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幹部管理部副部長,軍委民航局局長,中國民航局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55年9月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解放勛章,57年6月授予一級獨立自由勛章1964年4月17日在北京病逝

2.甘祖昌---55少將
甘祖昌(1905-1986) 江西蓮花坊樓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蓮花縣獨立團軍需處處長,湘鄂川黔兵工廠總務科副科長,紅六軍團工人連副連長,補充團政治處主任,紅六軍團供給部材料科科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供給部糧秣科科長、軍需科科長、供給部副部長和部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供給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三五九旅供給部部長,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後勤部部長,第一野戰軍二軍後勤部部長,第一兵團後勤部副部長。第一野戰軍一兵團後勤部副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新疆軍區後勤部副部長兼供給處處長,兼財務處處長,新疆軍區後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7年自願辭職回鄉當農民.曾被選為第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6年3月28日在江西蓮花病逝.
3.況開田---55少將(1912-1983)
江西蓮花升坊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1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歷任紅三軍團特務營政治處宣傳員,紅一方面軍供給部財務科副科長、會計科副科長、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和中央紅軍長征。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任前敵指揮部供給部財務處第2科科長。1934年參加長征。參加了山城堡等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供給處處長,冀察軍區供給部部長、後勤部部長兼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政治委員,晉察冀野戰軍後勤指揮所副主任,解放軍第19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六分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三分部政治委員,志願軍後勤部財務部部長,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濟南軍區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1月3日在北京病逝。
4. 李夫克---55少將(1915—1988)江西省蓮花縣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國家政治保衛局保衛隊大隊長,陝北紅三十軍參謀長。李夫克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原名李瑚開.是江西蓮花人,1915年出生。1930年任本縣少年先鋒隊大隊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任湘贛軍區紅8軍特務連排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瑞金紅軍學校學習,後任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隊長兼軍事教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途中曾任紅3軍團5師司令部參謀。曾任國家保衛局保衛隊第二大隊大隊長、紅30軍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後任紅30軍參謀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兼軍事教員、支隊長兼軍事主任教員、軍事教育科科長。任抗大總校第1大隊2支隊支隊長兼軍事主任教員、抗大訓練部軍事教育科長、八路軍120師358旅參謀長、晉西北軍區參謀處處長兼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教導團團長、晉綏野戰軍副參謀長、晉綏軍區3縱參謀長、西北野戰軍3縱獨立5旅旅長、第一野戰軍副參謀長。1939年起任八路軍第120師教導團 團長、120師358旅參謀長、晉綏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後兼第1軍分區副司令員,先後參加百團大戰和田家會、甄家莊等戰斗及晉西北反「掃盪」作戰。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副參謀長、第3縱隊參謀長兼獨立5旅旅長,西北野戰軍副參謀長,第一野戰軍副參謀長,參加沙家店、瓦子街、扶郿、蘭州等戰役。建國後,任西南軍區副參謀長、代參謀長。1958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戰役系。後歷任軍事科學院戰役研究部部長、軍事科學院副秘書長、軍政大學副校長兼理論研究部部長、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5.謝錫玉---55少將(1916-1995)
江西省蓮花縣坊樓人。1932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交通科招待所代所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第3期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警衛連政治指導員,山東縱隊軍政幹部學校大隊長兼政治教導員,隴海南進支隊第3團政治委員、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支隊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5縱隊3支隊8團政治委員,新四軍第4師9旅26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2縱6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21軍63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漣水、淮海、渡江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空軍第4混成旅政治部主任,空4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4師政治委員。回國後,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空3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廣州軍區空軍汕頭指揮所政治委員,空7軍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9月6日在南京逝世,終年79歲
6.江勇為---55少將(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老幹部處,尚好) ?熝1|祁
江勇為(曾用名:江甲三),是江西省蓮花縣坪里上江人,1914年出生1929年冬擔任根據地列寧小學教員,鄉團支部書記,團區委書記。。1931年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紅軍任江西三軍團戰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3師70團3連支部書記、紅軍學校高幹隊支部書記、教導團俱樂部主任、紅軍學校宣傳科科長、紅6軍團總務處處長、50團總支書記,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營教導員、718團政治處主任、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南下支隊2大隊副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營政治教導員,718團政治處主任,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南下支隊2大隊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359旅718團政治委員,任中原軍區359旅718團政委、西北野戰軍3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縱政治部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總政治部組織部組織處處長,海軍青島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軍學院幹部部部長,海軍後勤部副政治委員,科研部政治委員,國防部7院副政治委員,中共中央監委駐六機部監察組組長,福州軍區214指揮部副政治委員/部副政委。福州軍區二一四指揮,第六機械工業部紀檢組組長。曾擔任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1月離職休養。現享受正部長級待遇。是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
7.朱雲謙---55少將
朱雲謙是江西省蓮花縣荷塘井下村人,1919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湘贛邊區獨立第3團政治處青年幹事、少共區委書記、中心縣委書記,堅持了南方叄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他擔任新四軍軍部教導營連指導員、特務營教導營、江北游擊縱隊政治處副主任、新四軍第5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是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的得力助手,羅炳輝稱他為「小朱科長」。他擔任15團政委時,和15團團長饒守坤率領15團在皖東北戰場上縱橫馳騁,打得泗縣、靈壁城日軍白天也緊閉城門,不敢出戰。朱雲謙原名朱雲仙,22歲就當上團政委,少年氣盛,也犯了驕傲自滿的錯誤。為了記住這個教訓,他改名朱雲謙。1943年朱雲謙在華中局黨校學習,他寫得一筆流利的鋼筆字,知識面廣,開大會作報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有條有理,邏輯性強。劉少奇誇他是「工農幹部知識化的典型」。學習結束後,他被分配到盱嘉縣委任書記,並兼任盱嘉支隊司令員、政委。朱雲謙「新官」上任燒了「叄把火」,一是調整了縣委和盱嘉支隊司令部駐地,實行了一元化領導。二是把軍事斗爭擺在首位,攻下了敵軍津里據點。叄是建立了一個新區,與日偽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44年除夕,他率領部隊襲擊盱眙縣城,伏擊日偽軍300多人。朱雲謙調回部隊後,擔任淮南路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淮南軍區副參謀長。1946年7月,國民黨軍大舉進攻淮南,朱雲謙臨危受命,帶領一個團和叄個縣的地方武裝留下來堅持游擊戰爭,後按上級指示向蘇中突圍,擔任蘇中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11縱31旅副旅長、旅長、29軍85師師長兼政委。金門戰斗,第85師的第253團是第一梯隊的一個團,由於渡海作戰由82師首長指揮,朱雲謙沒有隨第一梯隊過海。第一梯隊快打光時,兵團政治部主任劉培善曾命令朱雲謙率部隊增援,後來又取消了這個命令。建國後,朱雲謙擔任軍參謀長。1950年,中央軍委組建空降部隊,空降旅旅長王建青因體檢不合格,1951年,調朱雲謙接替,任空軍陸戰師師長。1956年畢業於軍事學院空軍系。朱雲謙在空軍歷任廣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空軍學院副院長。文革期間,朱雲謙長期受迫害,1972年從農場釋放回京,1976年至1978年擔任廣州軍區空軍政委。1978年,朱雲謙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他是中共12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叄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89年去世。
8胡登高--55少將 1914年出生,江西蓮花荷塘路邊村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學校第四分校特科隊區隊長,第六軍團18師53團機槍連長、17師50團副營長、營長,補充團參謀長,代團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抗大分校大隊長、大隊教育主任,延安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抗大總校校務部部長,東北軍政大學第一支隊支隊長,東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第四野戰軍衛生部政委(部長孫儀之)。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建國後,任解放軍第三十三文化速成中學政治部副主任、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91年11月12日逝世.
9--徐國賢----55少將(1916-2000)
徐國賢同志是江西省蓮花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後任班長、代理排長、指導員兼連長、營長、教導員等職,參加了湘贛時期的反「圍剿」斗爭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營長、副團長、支隊長、團長等職,率部參加晉西北反擊日寇掃盪戰役,堅持雁北敵後游擊戰,參加了中原突圍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營長、359旅第七一七團副團長、支隊長、團長、359旅第4大隊大隊長等職,率部參加晉西北反擊日寇掃盪戰役,堅持雁北敵後游擊戰,參加了中原突圍等一系列著名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副旅長、旅長、師長等職,參加了保衛延安、保衛陝甘寧和進軍新疆、解放南疆等戰役戰斗,為解放大西北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副軍長兼二軍5師師長(第359旅改稱第5師)兼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2軍4師師長兼政委,新疆阿克蘇地委書記、阿克蘇軍分區司令員、副軍長兼參謀長、代軍長、新疆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工程兵副司令員等職,為鞏固我國西北邊陲,為提高部隊戰鬥力,為新疆地區的安定和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調任工程兵副司令員後,為部隊的全面建設付出了自己的心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委員. 2000年7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徐冰——原海軍總醫院院務處領導(原工程兵副司令員徐國賢將軍之女)
10金忠藩---55少將(1917—1989)金忠藩是江西蓮花三板橋金家村人,1917年出生。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17師51團連指導員、團政治處俱樂部主任。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120師359旅717團營教導員,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718團政治處主任、719團政治處主任、717團參謀長、南下第一支隊第1大隊參謀長、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支隊副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2縱6師17團團長、2軍6師副師長。參加了中原突圍、運城、宜川、荔北等戰役。建國後任陸軍師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歷任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訓練部部長、解放軍政治學院訓練部副部長、新疆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成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成都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11.劉鎮---55大校61少將
劉鎮是江西蓮花神泉鄉大灣人,1914年出生。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1軍團1師1團政治處宣傳隊隊長、連指導員、團俱樂部主任、2師4團政委、師政治部統戰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7年起,先後入延安抗大、馬列學院學習,擔任過軍委供給部汽車隊隊長兼指導員、軍委衛生部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供給部政治處主任、軍委經濟建設部處長。1944年後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保衛團長兼政委、軍分區政治部主任、警備4旅12團政委、第一野戰軍4軍12師副政委。參加了宜川、扶□、蘭州等戰役。建國後,任陸軍師政委。1951年畢業於空軍航空學校。後歷任空軍幹部學校政委,西北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蘭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68年任蘭州軍區空軍政委。1961年晉為少將。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2.朱家勝-55上校61少將
江西蓮花荷塘中村人,(1914—2007)。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蓮花縣鄉蘇維埃政府委員、主席,區蘇維埃少先隊主任委員,游擊隊政治委員,警衛營政治委員,紅八軍第二十四師七十一團宣傳幹事、1933年5月,他是71團3連指導員,參加了棠市戰役,紅六軍團模範師政治部技術書記,軍團政治部總務處長。參加了長征,在長征中任紅6軍團51團總支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教導營隊指導員,第七一八團營教導員,八路軍南下支隊營政治委員,第三五九旅政治部組織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一兵團組織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起,朱家勝調任南疆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後又任新疆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後勤部政治委員,政治部幹部部代部長,南疆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新疆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烏魯木齊軍區政治部顧問。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軍。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3.龍炳初---55大校61少將(1914-1975),
江西省蓮花縣坪里桃嶺村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第49團政治處幹事。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特派員,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5大隊政委,南下支隊第3大隊副政治委員,第9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5師15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委員,天水步兵學校政治委員,甘肅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5年12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終年61歲。
14.郭東桂—少將(1910-1976)
江西省蓮花縣下坊鄉泰恆村,1931年入伍, 1955.09-1964.04 任武漢軍區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未晉升。

15.陳雲開—少將(1916-?)
江西省蓮花縣坊樓村人,曾任沈陽市衛生局長。
16金樹雲少將(1904~1965)黃埔軍校第五期輜重科畢業。別字艮三,琴水鄉金家村人人。中央訓練團黨政研究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附、副官、復興社特務處情報站副組長、訓育員、辦事處副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湖南臨澧特訓班第三大隊中校中隊長,軍統局江南特訓班上校副主任,軍統局中美合作所特科技術訓練班總隊長,軍統局重慶爆破訓練班上校副主任。1945年起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調查室少將主任兼軍統局西安站長,西安綏靖公署第二處少將處長兼中央訓練團西北青年訓練總隊總隊長。1949年到台灣。
17.劉一道(少將),字貫吾(1884-1951)三板橋村溪人,少將軍銜,曾任湖南省長公暑參議。
18.李厥德(少將),字厚安(1890-1952) 六市鄉壟上村人,少將軍銜,曾任廣東彈葯廠長。
19.金樹馨(少將),字桂高(1902-1957),琴水鄉金家村人,少將軍銜,曾任江西省保安處參議。
20.李旋(少將),字砥中(1893-1952),琴亭院下村人,少將軍銜,曾任國民黨軍事法庭檢查長。
21.嚴奉琦(少將),(1908-1972)六市鄉埡塢村人,少將軍銜,曾任江西大余縣長。
22.金振偉(少將),字新亞(1897-?),水鄉金家村人,少將軍銜,曾任顧祝同部第三戰區副處長/。
23.劉超寰(1901-1987)國民黨陸軍中將。
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1930年11月中,第1師第2旅第4代副團長。1933年12月中,第1師獨立旅第3團長。1936年9月中,第1師2旅第3團長。1937年4月24日第1師第1旅上校旅長。1937年5月,第1師整編,劉超寰任1師第1旅旅長,後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後升任第七十八師副師長。1939年任196師長兼西安警備司令。1939年6月24日,劉超寰任陸軍少將。1945年1月9日,為第1軍副軍長。1946年初,國民黨軍進行整編,第1軍改稱整編第1師(仍是軍級)副師長劉超寰。整編第二十七師師長。1948年9月由整編第三十六師恢復原軍番號。1949年1月任國民革命軍第36軍軍長。1948年秋到台灣。1956年退役。1987年秋病逝。
24.劉浩,文中身份為東北軍區前方辦事處處長,少國軍將軍銜。建國後任雲南省參事室主任。

③ 藕帶是荷花的什麼部位

藕帶是荷的根莖,也是蓮藕家族的先鋒。種藕的頂芽叫"藕苫",被鱗片包著。它萌發後抽出白嫩細長的地下莖,稱為 "藕帶",它其實是還沒有成形的藕,也是最嫩的藕。藕帶分節,節的周圍環生不定根。節上抽葉和花。藕帶生長過程極快,不過十來天光景,它就長成長如筷子、細如手指的藕帶。藕帶白胖粗嫩且新鮮水靈。

④ 合肥經開區有哪些街道 居委會 社區

經開區現在還沒有設街道吧!

新港工業園、海恆社區、 錦綉社區、蓮花社區、芙蓉社區、臨湖社區、高劉鎮 !

新港工業園:轄區7個村(社區)
海恆社區:南艷灣、習友、福祿園、康利、南艷湖 5個社居委
錦綉社區:始信花園、紫雲花園南區、紫雲花園北區、紫雲花園西區、蓬萊花園 6個社居委
蓮花社區:匯林東園、匯林西園、紅蓮園一區、紅蓮園二區、朝霞園 5個社居委
芙蓉社區:翠微南園、翠微北園、九龍園、桃源、方興園一區和方興園二區 6個社居委
臨湖社區:新年村居委會、四十井居委會、崗墩村、先鋒村、衛前村
高劉鎮:(2個社區、18個行政村)高劉街道居委會、長崗街道居委會、南庄村、崗北村、賈郢村 、焦湖村、南倉村、高劉村、河東村、五星村、洪店村、沈塘村、江崗村、連環村、陳橋村、天河村、白露寺村、青山村 、沿河村、沛西村

⑤ 2019哈爾濱荷花幾月開+觀賞攻略

2019哈爾濱荷花幾月開 觀賞攻略 我國各個地方的荷花都已經開始盛開了,北方的可能會稍微晚一些,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荷花開始盛開了,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哈爾濱這里的荷花觀賞地方都有哪些吧!
2019哈爾濱荷花幾月開
七月份開始哈爾濱的荷花就已經開始盛開了,大家可以去這里看看荷花,一直到八月份這里都是荷花觀賞的鼎盛時間!
觀賞攻略 呼蘭菱角泡
七月以來,呼蘭菱角泡的荷花進入最佳觀賞期,荷花競相綻放美不勝收,吸引了一大批愛荷愛美之人前來。

地址:呼蘭區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宏偉村菱角泡

交通:哈商大乘觀光旅遊巴士2號線哈軸路下車;或211、215、552換乘郊6號線,哈軸路下車
白漁泡濕地公園
濕地中的荷花都是野生的,還有蘆葦、香蒲、水稻等,同時棲息著野鴨和各種鳥類。

地址:道外區巨源鎮

交通:乘坐53路,在太平橋換乘339,新豐村下車

太陽島荷花池
太陽島景區內除了水閣雲天和松鼠島,現在搶眼的景色就要數荷花池了

地址:哈爾濱市松北區警備路3號

交通:29路可至景區。也可在防洪紀念塔等輪渡站乘船到太陽島,或去通江街218號坐松花江觀光索道至太陽島
北方森林動物園
動物園總佔地558公頃,面積近萬米的荷花湖裡,種植了千瓣蓮、重瓣蓮、大灑錦、單灑錦、古代蓮、紅千葉、白千葉、睡蓮、佛座蓮、紅蓮等十多個品種的荷花,每到開花季節荷花次第開放。

地址:阿城東南部鴿子洞

公交專線:哈爾濱火車站鐵路街與海城街街口,每天7:00-10:00,客滿發車。

自駕:在哈爾濱市途徑進鄉街到哈牡高速公路收費站進入哈牡公路,沿牡丹江方向行駛46公里即可到達,沿途有路牌提示。

伏爾加庄園荷花池
庄園水畔餐廳門前種植有大片的荷花,為夜晚在這里度假消暑的遊客趕走了蚊蟲的煩惱,增添了更多留下理由。周末,荷花對面的小島上,還有動情的俄羅斯姑娘唱起悠揚的情歌。

地址:哈爾濱市香坊區成高子鎮伏爾加庄園水畔餐廳門前(阿什河畔)

交通:坐377或340路到成高子鎮,換乘377三家子支線到伏爾加庄園站下車
方正蓮花湖景區
景區現有蓮花約五百多萬株,因地理環境獨特天然生長蓮花而得名,是一處天然蓮花湖。

地址:方正縣城鎮西5公里處

交通:自駕先鋒路—方正西出口下—G221—2.7公里右轉—蓮花湖
哈爾濱市政府廣場門前荷花池
地址:松北區市政府廣場前

交通:觀光巴士1號線,122、125,在太陽島道口坐125 到市政府大廈下車,或者世茂大道、怡園路坐122,在市政府下車
雨陽公園
地址:道里區群力第六大道

交通:乘119、211、396、215、213、219、88、127、124、346到公路大橋,再坐125 ,在雨陽公園公交首末站下車

丁香科技博覽園
地址:香坊區電碳路與進鄉街交匯處

乘車路線:217路公交車電碳路花卉大市場站下車後,穿過花卉大市場院;333路公交車苗圃站下車。
中國亭園
地址:香坊區油坊街0-1號

乘車路線:70路公交車油坊街一側終點站下車,26和112路公交車油坊街站下車,走至油坊街頭即是。

黑龍江科技大學荷花塘

地址:哈爾濱市松北區浦源路2468號

交通:553、郊6 、36、35區、呼蘭河口濕地班車2號線

現在哈爾濱的荷花還沒有開始大面積的盛開,大家等候一段時間,我們就可以來哈爾濱這里進行著一場荷花之旅了!

⑥ 荷葉母親閱讀題答案

你好

1.「我」覺得煩悶的原因是(紅蓮被雨滴打擊著,也就是自己被困難打擊著);「仍不適意」是因為(雨越來越大,是困難對我的打擊越來越大);「心中的雨點」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難和坎坷)

2.「母親啊!……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對母親的依賴,也就是愛 )

3.這篇課文使你想起了哪首古詩?把它寫下來
遊子吟
(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⑦ 碗蓮荷花種子種植方法

1、浸種催芽
將破殼的碗蓮種子放到溫水中,水溫在20-40℃之間,如果溫度太高,雖然一開始會生長迅速,但隨後會受到抑制。溫度太低的話,發芽速度則會變得緩慢。通常浸種3天就可以發芽,每天要換1次水,並將不能發芽的種子清除。
2、進行種植
准備一個塑料花盆,盆底填上荷塘泥,將發芽的種子栽到土中,通常每盆只栽種一株,種入後要適量加水,水面不能沒過荷葉。在它的生長期,需要適當見光,每天接受6小時的光照,同時還要及時加水,保持它的水位不減。再追施點沃葉水溶肥,補充養分。

⑧ 紅城鄉的沿革

1958年設紅城公社。1975年析紅城公社為紅城、觀音、鄭大公社,1984年合為紅城區。1987年撤區並鄉,改為縣轄紅城鄉、觀音寺鄉。1996年,紅城鄉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8萬人,轄夏王、木橋、姜吳、何趙、橫峰嶺、袁吳、板橋、新港、何王、窯圻堖、裴鋪、毛老淵、鄒鋪、長江、迎春、洪水橋、聯合、李家、朝陽、沙嶺頭、同勞、高吳、湛港、清河、西州、四合、爐火、流水、新添鋪、周庵、潘王、龍套、太馬、下灣、齊心、先鋒、黃灘、劉鋪、荷花、楊家垸、姜鋪、古江、三房、鄧王、薛李、王湖、曾廟、火把、趙夏、楊鋪、姜老灣51個行政村和火把街、劉鋪街、太馬街3個居委會;觀音寺鄉面積105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轄白家灣、崔家淵、雞嗚、觀音、游家嶺、六合、楊潭、八屋塔、楊新、太平、羅家巷、同伏、鮑家門、郭河、新台、黃駒、和平、潭口、金平19個行政村和一居、二居2個居委會。
2001年,撤銷觀音寺鄉,並入紅城鄉。2004年,鄉政府駐火把堤,人口103189人,面積254平方千米,轄火把、觀音、太馬、劉鋪、鄢鋪5個居委會和楊新、太平、羅家港、同福、鮑家門、郭河、新台、黃駒、和平、潭口、金平、雞鳴、白家灣、聯湖、勝利、觀音、游家嶺、八屋塔、楊潭、六台、夏王、木橋、姜吳、何趙、橫豐嶺、哀吳、新港、何王、板橋、窯圻堖、裴鋪、毛老淵、鄒鋪、長江、迎春、洪水橋、石橋、湛港、清河、沙嶺頭、李家、朝陽、鄢鋪、姜老灣、先鋒、黃灘、劉鋪、荷花、楊垸、姜鋪、古江、三房、鄧王、薛李、王湖、同勞、高吳、四合、爐火、流水、新添、周庵、潘王、龍套、太馬、下灣、齊心、曾廟、火把、趙夏、楊鋪、農科72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1023200:~001 121火把街道居委會 ~002 121觀音居委會 ~200 220楊新村 ~201 220太平村 ~202 220羅家巷村 ~203 220同福村 ~204 220鮑家門村 ~205 220郭河村 ~206 220新台村 ~207 220黃駒村 ~208 220和平村 ~209 220潭口村 ~210 220金平村 ~211 220雞鳴村 ~212 220白家灣村 ~213 220聯湖村 ~214 220勝利村 ~215 220觀音村 ~216 220六合村 ~217 220游家嶺村 ~218 220八屋塔村 ~219 220楊潭村 ~220 122夏王村 ~221 122木橋村 ~222 122姜吳村 ~223 122何趙村 ~224 122橫豐嶺村 ~225 122哀吳村 ~226 122板橋村 ~227 122新港村 ~228 122何王村 ~229 122窯圻堖村 ~230 220裴鋪村 ~231 122毛老淵村 ~232 122鄒鋪村 ~233 122鄢鋪村 ~234 122長江村 ~235 122迎春村 ~236 122洪水橋村 ~237 122石橋村 ~238 122姜老灣村 ~239 220湛港村 ~240 220清河村 ~241 220沙嶺村 ~242 220李家村 ~243 220朝陽村 ~244 220先鋒村 ~245 220黃灘村 ~246 220劉鋪村 ~247 220荷花村 ~248 220楊垸村 ~249 122姜鋪村 ~250 220古江村 ~251 220三房村 ~252 122鄧王村 ~253 220薛李村 ~254 220王湖村 ~255 220同勞村 ~256 220高吳村 ~257 220四合村 ~258 220爐火村 ~259 220流水村 ~260 220新添村 ~261 122周庵村 ~262 122潘王村 ~263 122龍套村 ~264 122下灣村 ~265 122太馬村 ~266 122齊心村 ~267 122曾廟村 ~268 122火把村 ~269 122趙夏村 ~270 122楊鋪村 ~271 122農科村

⑨ 石峰區的歷史沿革

境內石峰山域建有石峰公園,故區以此命名。據清末光緒14年《湘潭縣志》記載,現轄區城區部分為湘潭縣東南荒僻野嶺,僅於白石港、清水塘設有通往湘潭、長沙等地驛站。民國時期白石港以北屬湘潭縣東一區昭陽鄉管轄,白石港以南屬株洲鎮管轄。解放初屬湘潭縣一區。1951年設株洲縣級市時,屬郊北區;1956年撤區並鄉,境內屬清水鄉。1957年成立人民公社,境內屬朱田鋪公社管轄。1958年3月27日成立清水塘辦事處,管轄石峰山以北的城區范圍,辦事處駐地在冶煉廠生活區一區八棟。
1959年3月6日株洲市下設5個區,組建清水塘區,橋梁廠以北歸清水塘區管轄。1960年4月更名為清水塘人民公社。1969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下設城郊4個縣級區時,因現轄區城區部分地處市北,故為株洲市北區,管轄范圍為原清水塘區和原中心區的賀家土辦事處,駐地天橋街80號。同年12月成立株洲市北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9月,區政府搬至建設北路70號。
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40號):設立石峰區,轄原北區的響石嶺、清水塘和原東區的田心3個街道,原郊區的龍頭鋪鎮(不含茶園、東流、三搭橋3個村)和清水、雲田、荷花3個鄉和荷塘鋪鄉的新民、田心、雙豐3個村。區人民政府駐建設北路。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調整株洲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石峰區東以白石港河(老河)為界,南以湘江河為界,北以株洲市與各省市界線為界,西以株洲市與湘潭市界線為界。2000年,石峰區轄3個街道、1個鎮、3個鄉:響石嶺街道、賀家土街道、清水塘街道、荷花鄉、龍頭埔鎮、清水鄉、雲田鄉。
2001年10月16日,經省民政廳批准,清水、荷花兩鄉合並,成立白馬鄉(註:原清水鄉屬原郊區,1958年設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劃歸石峰區管轄)。調整後,石峰區轄3個街道、1個鎮、2個鄉。2003年4月23日,區人民政府整體搬遷到響田路先鋒村新樓辦公。
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石峰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湘民行發[2005]8號):一、同意撤銷白馬鄉。將原白馬鄉的大華、大沖、九塘、白馬、湘天橋5個建制村劃入清水塘街道辦事處;將原白馬鄉的清水、響石、先鋒、新橋、霞灣、長石、建設7個建制村劃入響石嶺街道辦事處;將原白馬鄉的荷花、袁家沖、茅塘3個建制村劃入田心街道辦事處。二、同意將龍頭鋪鎮的雙豐、田心、新民、井龍、橫石5個建制村劃入田心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清水塘街道辦事處轄11個社區、5個建制村,總面積23.1平方千米,總人口7.45萬人,辦事處駐湘天橋路80號;響石嶺街道辦事處轄15個社區、7個建制村,總面積28.68平方千米,總人口8.31萬人,辦事處駐建設北路57號;田心街道辦事處轄9個社區、8個建制村,總面積28.06平方千米,總人口8.7萬人,辦事處駐田心北門;龍頭鋪鎮轄11個建制村,總面積28.06平方千米,總人口2.19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龍頭鋪。1月28日,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政辦發[2005]3號)批復同意石峰區行政區劃調整。
2005年,石峰區撤銷1個鄉,增加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1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行政區域:撤銷白馬鄉;增設塘灣、井龍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龍頭鋪鎮及清水塘、響石嶺、田心3個街道辦事處的部分行政區域。具體調整如下:撤銷白馬鄉,將其5個建制村劃入清水塘街道辦事處,7個建制村劃入響石嶺街道辦事處,其餘3個建制村劃入田心街道辦事處;將龍頭鋪鎮的5個建制村劃入田心街道辦事處;設立塘灣、井龍2個街道辦事處。調整後,石峰區轄5個街道、1個鎮、1個鄉:田心街道、響石嶺街道、清水塘街道、塘灣街道、井龍街道、龍頭鋪鎮、雲田鄉。區政府駐響田路先鋒村 。
2009年4月18日,株洲雲龍示範區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管理雲田、龍頭鋪兩鎮和學林辦事處,總面積105.8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餘人 。
2015年,石峰區鄉鎮區劃調整:龍頭鋪鎮、學林街道成建制合並設立學林街道。

⑩ 具有蓮花品質的人的故事

魯迅是20世紀中國知識界最具深刻性、豐富性與文化魅力的偉大人物。且不去爭論魯迅這一位文學家,思想家,是不是那麼「偉大」,就看他的文學作品,他不太多的小說、散文和散文詩,乃至最多的雜文,到了今天,還能有許多人喜歡它,去閱讀,去研究,也能有一些人討厭他,想「搬開」他,就足以說明魯迅這個人,是不那麼容易就被人遺忘掉的。這塊「老石頭」,之所以不太輕易搬得動,除它的質量外,恐怕還有一種「與君同行」的長久性和未來性。人們像無法抹掉一件古老器皿的花紋一樣難以抹掉他的光輝。他存在的永久性幾乎與任何一個「捍衛」者都無關。也可以這么說:無論你喜歡也好,討厭也好,你都得承認,比這個世紀里中國許多大作家,魯迅總是有他自己永遠令人琢磨不完的獨特的思想。這些思想與整個民族在世界上的生存和出路血肉相關。他的思想甚至超越了一個民族自身的范圍。一些熟悉的外國朋友,之所以重視魯迅,幾十年裡孜孜不倦地研究魯迅,主要原因,即在於此。我的一位韓國博士研究生,在去年我開設的「魯迅研究」課的作業結尾說,她很為自己的國家一百年來的文學感到悲哀,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像魯迅這樣的作家。郁達夫1937年給日本《改造》雜志寫的只有230 余字的短文《魯迅的偉大》里說:「如問中國自新文學運動以來,誰最偉大?誰最能代表這個時代?我將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魯迅。魯迅的小說,比之中國幾千年來所有這方面的傑作,更高一步。至於他的隨筆雜感,更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後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首先其特色為觀察之深刻,談鋒之犀利,文筆之簡潔,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飄逸幾分幽默的氣氛,就難怪讀者會感到一種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厲的風味。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中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全面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誠哉斯言!這段「蓋棺論定」似的文字,至今讀起來,仍令我們深思。
由於魯迅和他的遺產與20世紀中國文化發展之間存在的非常特殊的關系,由於政治權力與意識形態在進行人民群眾的精神塑造中對文學某種功能的依賴,也由於權力者與研究者出於輿論一律或思想挑戰的需要各自對於魯迅進行的「過度詮釋」,由於上述種種原因,在30年代以來的魯迅被接受的整個歷史中,始終存在著一個超世俗的神聖化與反神聖的世俗化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近二十年來時斷時續出現的以各種形式批評魯迅的許多現象,當前的「走近」風,就是仍在進行中的對於魯迅反神聖的世俗化過程中一種必然。
魯迅的詮釋,歷來由一些政治權威、文化精英和學院知識群體所主導。雖然他們之間,在觀念上也有很大的矛盾與對抗性,但不管是他們的政治闡釋,思想闡釋或是文化闡釋,不論是處於「主流」還是「邊緣」,在將魯迅作為解決某種社會問題的一把萬靈的鑰匙,而不斷往魯迅身上增添一些光輝的「附加值」,這個方面,以及由此而反映的文化心理與思維方式,卻大體上是一致的。他們(很多時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實際上並沒有在更深的層面上吸取「文革」十年魯迅被獨樹一尊的歷史教訓。在各自不同方式的闡釋中,仍然讓魯迅充當了一種制導輿論的,最大限度具有壓倒對方的權威性聲音的代表,用當下時髦的「話語」來講,就是營造一種或是維護主流意識形態或是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霸權」。這樣,就自覺或不自覺地,無形中在努力將魯迅拉下神龕(或只是表面上拉下了神龕)位置的同時,又給魯迅身上塗飾了許多新的光環。結果是,不僅妨礙了更多人對於真實魯迅的接近和認識,也會在當下文學創作中製造一些不可逾越的心理陰影和藝術「神話」。稍有不恭之詞,即視為「顛覆」,群起「捍衛」,指斥「貶損」,甚至封殺刊物,因言罹罪。在打碎「鐵屋子」的呼聲中,魯迅自己被不同的力量鑄就成了一個不許碰一個指頭的「鐵屋子」。這正是魯迅無法擺脫的命運的悲劇和蒼涼。
反神聖的「世俗化」的努力,「解構」神聖的吶喊和抗爭,為我們帶來的渴望進一步破毀禁錮、要求思想解放這一點信息且不用說它,至少,它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聲音里,即使不能讓我們換一種視角和思維去看魯迅,思考魯迅,也可以給我們的研究增加一些「冷卻劑」,讓我們反思自己,以利前行。
第一,魯迅的文學創作有沒有得到更符合實際的認識和把握?「神化」魯迅的後果之一,就是掩蓋了對於魯迅文學創作實在性的探討。實在性的缺乏就是不切實際的拔高,就是維護完美。因此現在人們有理由提出這樣一些問題: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藝術是不是就都那麼完整,成熟?思想是不是就那麼無邊的深刻?裡面有沒有敗筆和二流三流一類的東西?具有不朽價值和世界影響的《阿Q正傳》、 《狂人日記》等小說,是不是都那麼盡善盡美,有沒有可挑剔的藝術與思想的瑕疵?《故事新編》里的那許多「油滑」的描寫,是不是就都有那麼多的藝術的和審美的合理性與先鋒性?至於占魯迅作品最大分量的雜文,怎樣作出科學的評價,更是一個問題。我們北大的老系主任楊晦先生,就始終認為,魯迅的雜文不是文學作品。他的疑問至少有一部分的道理。因為雜文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魯迅的雜文,有些純屬學術論說、文藝論文、通信(非文藝性的)、講演、廣告、啟事、說明、勘誤,這些似乎都與文學創作的性質無關;一些吵架爭論、零星記事、時事短論、古事考說、書刊序記、譯文序跋、雜志答問、著譯目錄……,等等,多數看來也很難說有什麼文學品格。當然,雜文中也有眾多的「美文」和審美品格很強的散文。郁達夫關於魯迅這一文體的貢獻「前不見古人」的判斷,正以此為據。現在的情況是:魚龍混雜,良莠不分。我們起碼應該做一些淘洗篩選的工作,讓作為文學作品的雜文,浮現出來。那樣,也就不會總是不斷地發出這樣的聲音了:「魯迅雜文?!那也是文學嗎?」
第二,造神趨向是否仍然是魯迅研究中一個潛在的存在?新時期以來,維護神性權威的思維和搗毀神性權威的思維走到一起了:結束了「文革」將魯迅偶像化的歷史,這些年學術研究中又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了一些造神的趨向。有的研究者根本不承認十年災難中有神化魯迅現象存在,認為那是對魯迅的庸俗化而不是神化,對於魯迅一直向著自己理解和意願的方向加以詮釋,總在魯迅的光輝與深刻方面不斷加碼。因此對於挑戰性的不恭的評騭,常常有一種捍衛者的警覺和反應。另外的情況是,80年代開始,在將「五四」重塑為想像中自己的幻影的同時,魯迅又被多方詮釋為一個偉大的先知。對他的「立人」、「改造國民性」等思想的詮釋,已經過分脫離了歷史處境和自身性質,它的功能被抽象化,普泛化,片面化,「神話」化了。割斷和漠視了與代表社會進步力量的聯系,淡漠了與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革命的聯系,為民族事業奮斗終身的魯迅,被塑造成為一個一生充滿個人痛苦和內心黑暗,隻身與孤獨絕望抗戰到死的「精神戰士」。魯迅的黑暗和虛空被賦予了幾近神性的哲學色彩。這樣,就在顛覆了一個「文化革命偉大旗手」神像的同時,又在一步一步塑造出一個終生堅持個人獨立精神和自由主義思想的偶像。無論研究者如何有一個真誠的願望,學術上如何的嚴肅與超越,魯迅已經又成為一面旗幟,一個符號,一個寓言,一個不同社會思潮之間對抗的工具,這是事實。反對工具論者自己又陷入了另種工具論。恢復歷史面目的同時又塑造了自己的歷史想像物。「神化」被置換為「神話」。在捍衛偶像與破壞偶像的運行中,潛在的「造神」影響下的學術思潮如此詮釋魯迅的同時,不能不使反對神化而要求認識真實魯迅的願望受到了壓抑和遮蔽。由於他們對權力意識和啟蒙詮釋有雙重的不滿,他們所表示的對魯迅本身和魯迅研究的那種極端的反感,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文化「造神運動」的激烈批評,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呼聲了。
第三,90年代思想啟蒙和以魯迅為宗師的啟蒙運動的倡導,有沒有值得反省的精神缺陷?應該承認,在封建主義遺毒長期存在的中國現代社會,思想啟蒙必然是一個長時期里永未完成的知識界的承擔。只要政治體制改革與社會思想現代化的追求沒有實現,魯迅就會成為這個漫長的啟蒙運動中被推重的一個最合適的角色。面對某些思想桎梏和黑色「大染缸」一樣的現實,我與現代思想啟蒙提倡者們抱著同樣的痛苦與熱望,希望自己或藉助魯迅,發出一些真實的呼聲。但是,人們漸漸發現,知識界在標舉魯迅參與這個啟蒙思潮的合理性的同時,也表現了啟蒙者相悖於魯迅的自身缺陷:過分參照西方社會政治的和思想的模式,較少考慮魯迅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個最重要的精神側面,視個人的獨立自由和虛無縹緲的「終極關懷」高於一切,而對人民群眾的種種疾苦卻漠然處之,關注點往往只是在一個很有限的范圍里。自由主義的追求和具體的歷史處境之間不可迴避的關系被大大忽略了。千百萬人民的現實生存狀態,生命疾苦和他們所能夠享受的自由,在我們的心裡究竟有多大的分量?這樣,就不能不表現出現代啟蒙思潮重視「人本」而漠視「民本」的思想狹窄性。啟蒙者的敘述里,「民本」往往被等同於頗遭貶抑的「民粹主義」,即透露出這樣的信息。被譽為「民族魂」,死去時有上萬人群為之送葬的魯迅,在詮釋者的筆下,總給人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我因此也總有一種疑惑:一個時期里似乎魯迅在什麼地方被誤讀了。而這種誤讀恰恰來自對魯迅思想精神更深的詮釋本身。
時間是一個承諾,時間更是一種壓迫。21世紀的魯迅認識和魯迅研究,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個新的突破和與過去不同的特質。那時的魯迅想像與魯迅研究的面貌,與我們這個世紀比起來,肯定是不會完全一樣的。未來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研究,是多種聲音的共生。叔本華說:「有些人每每愛引權威的字句,來爭論某事件」,「振振有辭的據之以辯,發出勝利的呼聲」;他又說,「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兩種不同的文藝」,一種是「真實的」「不朽的文藝」,一種是「每年送出無數作品在市場上」的「流動性的文藝」。(《叔本華論文集》第10,12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魯迅反對「摘句」似的引用「權威之言」,但他永遠成為一被「摘句」式的引用者。魯迅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他的作品卻成了這個世紀「不朽的文藝」。我相信,不僅在我們這個世紀,即使在下一個世紀,下下一個世紀,下下下一個世紀,恐怕還將被「摘句」下去,還將會「不朽」下去。阿Q到今兒個還沒有「斷子絕孫」, 真心熱愛魯迅的,喜歡讀魯迅書的,專門吃魯迅飯的,借魯迅當敲門磚的,用各種方式批評和挑剔魯迅的,以一生反魯迅為榮的,貶損魯迅的和捍衛魯迅的,等等,這樣的人,相信也會永遠存在下去的。當然我也更相信:去掉神聖的光環,在遭到更多的批評與貶抑的同時,未來的魯迅,也一定會在一些人們的眼裡顯出他的更加深刻與偉大來。
我們不得不看到,「走近」中不同聲音里,透露的可能正是這樣一種追求對20世紀「經典」多元詮釋的信息。沒有什麼值得驚詫。在即將進入一個新世紀的這個時候,最值得追問和反思的,倒是我們自己。
面對來自傳媒的議論魯迅的觀點,對他們的所以產生,作出解釋和答辯,是比較容易的。困難的是,由他們的議論,觸動我們魯迅研究自身和清醒:怎樣以一個即將進入新的世紀的更為廣遠的胸懷、眼光和期待,不為各種社會思潮所左右,保持關注魯迅的一顆靜心,也不為市場經濟的壓力和誘惑所干擾,保留魯迅研究的一片凈土。真正花工夫地去促進魯迅研究工作的深入,對於魯迅這個極富魅力的文化人物,作出更為符合實際的詮釋,從而在我們自身不斷走近魯迅同時,讓一個更為真實的魯迅走近人們的接受場,參與人們的藝術和生活的創造。過時的就讓它過時,烏有的應該還給烏有。做到這樣,當然需要時間,更需要經歷超越自己的痛苦,意志和真誠。也許可以這樣說,研究魯迅也要有一份如同魯迅一樣沒有「瞞和騙」的對於人民的誠實的心:實事求是,黽勉耕作,不躁動,不驚變,不唯新是騖,不嘩眾取寵,不唯我所用,不鬻官以求。這些,正是從這個「走近魯迅」沖擊波中我們所獲得的一點點啟示。

熱點內容
touch2016白色情人節 發布:2025-09-22 05:38:35 瀏覽:394
淘寶韭菜盆栽 發布:2025-09-22 05:37:59 瀏覽:499
油茶花詩 發布:2025-09-22 05:23:38 瀏覽:515
彩鉛花卉圓形 發布:2025-09-22 05:13:14 瀏覽:857
荷花和水畫 發布:2025-09-22 05:07:31 瀏覽:22
櫻花兔綁 發布:2025-09-22 04:55:47 瀏覽:771
怎樣栽培蘭花 發布:2025-09-22 04:54:11 瀏覽:323
一朵兒花兒 發布:2025-09-22 04:54:11 瀏覽:317
百合職位表 發布:2025-09-22 04:34:21 瀏覽:208
沈陽2015七夕情人節 發布:2025-09-22 04:34:20 瀏覽: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