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減字木蘭花賞析

減字木蘭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08 05:32:29

A. 求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新月》賞析

本想停下手中胭抄脂,停襲止這無人欣賞的晚妝,卻又對著鏡子描畫纖纖的細眉。默默凝視著天空,等到相約的時刻,卻經部住煙雨的敲打。 我等的人,希望你不要讓我等到星辰替代了現在的主角,希望我們能夠在這約定的夜裡相聚。現在這個孤獨的高樓上,無論看著哪裡的景物,天上人間,似乎都充滿無法壓抑的愁緒。
這是寫 女主人公 等待男主人公時,忐忑不安得心境。用之前的化妝作為鋪陳,點出 女主人公對這次約會的重視。等的過程中又通過對煙雨的描畫,透露她對天氣的不滿,生怕影響了,他來的腳步。最後默默寫出她的心事,對希望能夠相見的急切,和對漫長等待的不安。

B. 減字木蘭花 廣昌路上 賞析

賞析:

上闋描寫行軍的場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現了惡劣的行軍氣候。「漫」、「皆」二字,充分寫出了降雪之大。

「雪裡行軍情更迫」用自然困難與心情的對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寫出了行軍人內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軍步伐的不斷加快,表現出行軍隊伍對困難的藐視。

在大雪之外還有困難,「高山」、「風」、「大關」都擋在面前。然而「紅旗」意象的出現,展現了紅軍隊伍翻山越嶺的動人畫面,表現出紅軍戰士具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精神。

下闋回答行軍的任務。「此行何去?贛江風雪彌漫處。」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贛江那邊風雪迷漫,可見雪還在下,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寫得既真實又形象。

「命令昨頒」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萬工農下吉安」。原來是十萬之眾的各路大軍要一起會攻吉安。

這時,作者不僅回答了行軍的目標任務,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為是十萬人爭相進軍,所以要想不落人後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這里一個「下」字,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

縱觀全詞,意境壯闊,感情豪放。特別是「行」、「過」、「下」三個動詞的運用,串起了整個事件的開始、經過、結尾,使動詞的獨立性與連貫性達到了高度統一。

毛澤東作詞,一般先將美麗的大自然描繪在面前,然後再將重大的歷史事件放在這個壯美的環境之中,從而營造出極為和諧的詩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學形象。

(2)減字木蘭花賞析擴展閱讀: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是毛澤東創作的近代詞之一,減字木蘭花是詞牌名。這首詞創作於毛澤東在吉安陂頭參加會議期間,回憶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軍在廣昌路上的情景,這首詞可以看做《如夢令·元旦》的姊妹篇。

寫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雪中行軍。1930年1月,彭德懷率紅五軍從湘贛來到贛西並與黃公略新成立的新六軍對吉安進行包圍。同年1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的紅四軍第二縱隊抵達江西廣昌縣的塘坊,頂風冒雪,翻山越嶺,向廣昌縣城疾進。

月底,與朱德部隊會合,並佔領寧都等縣,繼而向吉水一帶活動。2月6日~9日紅四軍、五軍、六軍及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召開聯席會議,會議作出了攻打吉安城的決定,並作出相應的戰略部署。據推斷,這首詞作於這次聯席會議之時或之後。

C. 求賞析的思想感情及翻譯減字木蘭花·春前雪夜

《減字木蘭花·春前雪夜》作者為元朝詩人蔡松年。其古詩全文如下:
春前雪夜。醉玉崢嶸花上下。幾許悲歡。明夜秋河轉玉盤。
高樓遠笛。光到東峰橫眼碧。招我吟魂。教卷澄江入酒樽。
【作者小傳】:蔡松年1107~1159 金代文學家。字伯堅﹐因家鄉別墅有蕭閑堂﹐故自號蕭閑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宣和末從父守燕山﹐宋軍敗績時隨父降金﹐天會年間授真定府判官。仕至右丞相﹐封衛國公﹐卒謚文簡。完顏宗弼(兀術)攻宋﹐與岳飛等交戰時﹐蔡松年曾為宗弼"兼總軍中六部事"。金主完顏亮為了南渡滅宋﹐曾對兩代仕宋的蔡松年擢以顯位﹐以圖影響南人。 蔡松年是金初重要作家之一﹐雖然一生官運亨通﹐其作品在出處問題上卻流露了頗為矛盾的思想感情。他自稱"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雨中花》詞序)﹐後曾"買田於蘇門之下"。"將營草堂﹐以寄余齡"(《水龍吟》詞序)。可是由於晚年受到榮寵﹐不能不思報答知遇之恩。而內心深處潛伏著的民族意識則又使他感到"身寵神已辱"﹑"低眉受機械"(《庚申閏月從師還自潁上﹐對新月獨酌》)﹐"違己交病﹐不堪其懮"。這種思想感情的抒寫成為他詩詞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作品風格雋爽清麗﹐詞作尤負盛名。其〔念奴嬌〕最為時人所稱:"離騷痛飲﹐問人生佳處﹐能消何物﹖江左諸人成底事﹐空想岩岩青壁。五畝蒼煙﹐一丘寒玉﹐歲晚懮風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傑。我夢卜築蕭閑﹐覺來岩桂﹐十里幽香發。磈磊胸中冰與炭﹐一酌春風都滅。勝日神交﹐悠然得意﹐離恨無毫發。古今同致﹐永和徒記年月。"元好問指出:"百年以來樂府推伯堅與吳彥高﹐號吳﹑蔡體。" 《中州集》卷一選存其詩59首﹔其詞作《蕭閑老人明秀集》原為6卷﹐有魏道明注本﹐今存3卷﹐補遺1卷﹐有《九金人集》本。
譯文
黃鶯開始啼叫,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細雨蒙蒙,珍貴如油,滋潤著草木,那剛剛長出的春草,遠看一片嫩綠,近看卻彷彿消失了。
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有花而不去看它開放,就意味著人生很快消逝。不要等待著春離開大自然,紛紛落花夾雜著綠色的苔蘚。
賞析
整首詞可以這樣理解:黃鶯才剛剛懂得開口唱幾句春天的歌,這是一年當中春色最好的時候吧。天空下著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剛剛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覺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遙遠望去,才發現有一層的綠鋪在地面。不要推辭會醉倒在這個季節。花是不經開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濃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時再觸目傷懷,你我顛倒唏噓、百般感慨在紅英凋零、綠苔如茵之間。
從詞中「鶯初解語」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語句可以看出,詞中所寫的春天的最美好時節是早春(或初春)。這與韓愈原的意思相符。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陽春、晚春的話,那麼在花開花落的特徵上,與人生的興衰就有可比性。根據韓愈的意思,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時令,蘇軾採用了這一說,並且說要在這個時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時節,觸目傷懷,顛之倒之。那麼,讀者可以揣測:趁年輕時瀟灑走一回,及時把握青春年華,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時光,及時行樂,不要到年老時後悔顛倒,無所作為,就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D. 《減字木蘭花》 作者:李清照 賞析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這首詞妙趣橫生地描寫了一個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願。上片寫買花、贊花。詞人用擬人的手法,刻畫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輕施素粉,腮染紅霞,面掛曉露。人們慣用鮮花來比喻少女,詞人此處卻用少女來比擬鮮花,別開生面,絕妙傳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會覺得嬌艷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麗,但又不肯甘拜下風,於是便把鮮花簪在鬢邊,同春花比美,要讓情郎品評一下,自己與鮮花到底哪一個漂亮。「徒要教郎比並看」一句,寫少女的心理活動,做到了率真與含蓄的和諧統一——口中說要與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麗。這樣,花襯人,人扶花,少女與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輝。整個下片四句中,無一句是直接描繪少女的容貌,但通過間接描寫,卻出神入化地表現了她那羞花閉月的美貌和嬌憨純真的情態。統觀全篇,筆法虛實相映,直接寫花處即間接寫人處,直接寫人處即間接寫花處;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兩個藝術形象融成了一體。
近人趙萬里認為,這首詞「詞意淺顯,亦不似他作」,故將此指為偽作。(趙萬里輯《漱玉詞》)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從詞風來看,它明麗婉約,與早期易安詞《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格調逼似,從觀察生活的細膩,刻畫少女心理活動的真切以及提煉口語入詞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趙氏之說,恐系過分拘於禮教陳規,而厭棄此作描寫女子心理之大膽率真所致

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E. 賀鑄《減字木蘭花》的賞析

本想復停下手中胭脂,停止這制無人欣賞的晚妝,卻又對著鏡子描畫纖纖的細眉。默默凝視著天空,等到相約的時刻,卻經部住煙雨的敲打。 我等的人,希望你不要讓我等到星辰替代了現在的主角,希望我們能夠在這約定的夜裡相聚。現在這個孤獨的高樓上,無論看著哪裡的景物,天上人間,似乎都充滿無法壓抑的愁緒。
這是寫 女主人公 等待男主人公時,忐忑不安得心境。用之前的化妝作為鋪陳,點出 女主人公對這次約會的重視。等的過程中又通過對煙雨的描畫,透露她對天氣的不滿,生怕影響了,他來的腳步。最後默默寫出她的心事,對希望能夠相見的急切,和對漫長等待的不安。

F. 納蘭容若《減字木蘭花》賞析+原型

這首小令在納蘭詞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他愛情詞的藝術高峰。這首詞對了解納蘭性德的愛情經歷也非常重要。內容是寫他與初戀女孩的第二次相逢,正好與上一首詞《如夢令》鍥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連貫性的情節。自井台一見鍾情之後,終於又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戀人。詞的大意是:又一次相逢你卻不說話,那美麗的臉龐像一朵荷花帶著秋雨。我多看了一眼,你卻羞得臉上泛起紅暈,低頭匆匆走去,我只看到你頭上玉釵的顫抖。我直想將你低聲呼喚,又怕人家看見不好意思。我想與你傾訴衷情,卻看到你在迴廊拐彎處輕叩玉釵,我知道你對我有意,我站在那裡久久不願離開。大家注意,這首詞描寫了一個典型化的環境,即迴廊。就是在這個迴廊里,他們幽情暗結。在以後的許多詞中,納蘭都寫到這個迴廊,由此可見,迴廊在他生命中是多麼重要!也許是初戀使人難以忘懷,在《虞美人》一詞中他寫有「迴廊一寸相思地」;在《紅窗月》中寫有「猶記迴廊影里誓生生」。因此,迴廊也就成為這首詞的一個重要意象。
這首詞在藝術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寫的成功,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寫肖像,她是那麼可愛,簡直就是一朵帶雨滴的荷花,臉龐羞得泛起紅潮,就更加嫵媚迷人。乍一相逢,機會難得,有多少話要互相訴說,但又怕別人看見,只好匆匆離開。特別是動作描寫,生動再現了少女輕叩玉釵的舉動,這決不是輕佻,而是少女內心復雜活動排解矛盾後做出的重大決定,即情定終生。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少女復雜的內心世界。其次是環境描寫,把人物限定在迴廊這么一個典型的環境里,使這場會面更加永生難忘。上闋是靜態的描寫,側重於對少女形態的刻畫;下闋是動態的描寫,側重於表現少女那輕叩玉釵的微妙動作。把這首詞與宋代晏幾道的愛情詞相比,明顯地看出納蘭的格調之高。顧貞觀評價說:「吾友容若其門第才華,直越晏小山之上。」從風格上看,這首詞寫得相當婉約纏綿,是愛情詞的上品。

G. 納蘭性德《減字木蘭花》賞析

減字木蘭花·新月 -納蘭性德 晚妝欲罷,更把纖眉臨鏡畫。准待分明,和內雨和煙兩不勝容。 莫教星替,守取團圓終必遂。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賞析:本想停下手中胭脂,停止這無人欣賞的晚妝,卻又對著鏡子描畫纖纖的細眉。默默凝視著天空,等到相約的時刻,卻經部住煙雨的敲打。 我等的人,希望你不要讓我等到星辰替代了現在的主角,希望我們能夠在這約定的夜裡相聚。現在這個孤獨的高樓上,無論看著哪裡的景物,天上人間,似乎都充滿無法壓抑的愁緒。 這是寫 女主人公 等待男主人公時,忐忑不安得心境。用之前的化妝作為鋪陳,點出 女主人公對這次約會的重視。等的過程中又通過對煙雨的描畫,透露她對天氣的不滿,生怕影響了,他來的腳步。最後默默寫出她的心事,對希望能夠相見的急切,和對漫長等待的不安。

H. 賞析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度》中的修辭

龍舟競渡,即賽龍船,相傳起源於悼念投汨[mì]羅江自盡的偉大詩人屈原。江南各地每逢陰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都有龍舟競賽的習俗。當地居民准備輕便快船,選拔優秀船員,到節日,在附近江河舉行競賽活動。男女老幼,官員百姓,紛紛集聚賽區觀賞助興。這種萬眾歡騰的場面吸引了歷代的詩詞作者。黃裳很喜歡寫自然景色。賽龍舟的場面也吸引了他,他的這首《競渡》,就是反映這一題材的作品。
競賽,以先到達目的地的獲得錦標。看,「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競賽開始了。賽船上迎風招展的紅旗,耀眼奪目,首先映入眼簾。由於沙洲上濃密的柳蔭遮蔽視線,賽船就象從柳蔭中飛駛而出。「渚[zhǔ]」,水中間的小洲。點出楊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襯托,也為了表明節候。作者這里用「飛出」來形容那急劃而來的賽船,真實地反映了參觀者的感受。
聽,「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競渡時,每艘船上不僅有人高舉紅旗,還有鼓手擊鼓以統一劃船的節奏。一艘賽船里有好多名劃槳手。他們之間,全靠鼓點來協同動作。所以作者說,賽船上的擊鼓聲,象春雷一樣震響,它們沖破籠罩著江面的水氣,遠遠地傳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盪。這樣,就渲染了競賽的緊張氣氛。
競渡的高潮出現在賽船駛近錦標,勝負將見分曉的時刻:「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人山人海的觀眾為優勝者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在這種震耳欲聾的助興聲中,一馬當先的龍舟上的競渡者,正在拚命地劃動船槳,向終點猛沖,表現出不顧一切、勇住直前的決勝精神和英雄氣概(爭戰氣),看來,有成萬的觀眾看得驚心動魄。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個字,就把競渡中最壯觀的場面連同它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和驚心動魄的聲勢和盤托出來了。
古時的錦標,也就是一面彩緞的獎旗,一般都懸掛在終點岸邊的一根竹竿上,從龍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繪的這場競渡中,「金碧樓西」的岸邊,就是掛錦標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這座樓閣的富麗。優勝者終於搶先到達終點,從那裡「銜得錦標第一歸」,勝利返航。為什麼用一個「銜」字呢?「銜[xián]」,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時的龍舟,船頭上雕有象徵性的龍頭裝飾。看來,優勝者奪得錦標以後,就將它懸掛在船頭的「龍頭」上,活象一條真龍將錦標上端含在嘴裡似的。用這個「銜」字,是傳神之筆。
這首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I.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的作品鑒賞

海南島在宋時被目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前人偶有所詠,大都是面對異鄉荒涼景色,興起飄零流落的悲感。蘇軾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在中國詞史中,這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蘇軾與其他逐客不同,他對異地風物不是排斥、敵視,而是由衷地認同。他當時所作的《被酒獨行遍至子雲威徽先覺四黎之舍》詩中也說「莫作天涯萬里意,溪邊自有舞雩風」,寫溪風習習,頓忘身處天涯,與此詞同旨。蘇軾一生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或是遊宦,或是貶逐,但他對所到之地總是懷著第二故鄉的感情,這又反映出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減字木蘭花》上、下片句式全同。此詞上、下片首句,都從立春的習俗發端。古時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後漢書·禮儀志上》)。上、下片首句交代立春日習俗後,第二句都是寫「春風」:一則曰「無限春風來海上」。作者《儋耳》詩也說:「垂天雌霓雲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風從海上來,不僅寫出地處海島的特點,而且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二則曰「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興致勃發,情趣濃郁。兩處寫「春風」都有力地強化全詞歡快的基調。以後都出以景語:上片寫桃花,下片寫楊花,紅白相襯,分外妖嬈。寫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成粉紅。這里把春神人格化,見出造物主孳乳人間萬物的親切之情。寫楊花句,卻是全詞點睛之筆。海南地暖,其時已見楊花。作者次年人日有詩雲「新巢語燕還窺硯」,方回《瀛奎律髓》評此詩雲:「海南人日,燕已來巢,亦異事。」原來在中原,燕到春分前後始至,與楊柳飛花約略同時。以此知海南物候之異,楊花、新燕並早春可見。而早春時節,中原時或降雪。作者用海南所無的雪花來比擬海南早見的楊花,那麼,海南即是跟中原一般景色。於是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了。——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如前所述,此詞內容一是禮贊海南之春,在中國古代詩詞題材中有開拓意義;二是表達作者曠達之懷,對中國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深遠。這是蘇軾此詞高出常人的地方。以南北宋之交的朱敦儒的兩首詞來對讀,朱的《訴衷情》也寫立春:「青旗彩勝又迎春,暖律應祥雲。金盤內家生菜,宮院遍承恩。時節好,管弦新,度昇平。惠風遲日,柳眼梅心,任醉芳尊。」這里也有「青旗」、「彩勝」、「惠風」、「柳眼」、「醉尊」,但一派宮廷的富貴「昇平」氣象,了解南北宋之交政局的讀者自然會對此詞產生遺憾和失望。比之蘇詞真切的自然風光,遜色得多了。朱敦儒另一首《沙塞子》說:「萬里飄零南越,山引淚,酒添愁。不見鳳樓龍闕又驚秋。九日江亭閑望,蠻樹繞,瘴雲浮。腸斷紅蕉花晚水西流。」這是寫南越的重陽節。但所見者為「蠻樹」、「瘴雲」,由景引情者為「山引淚,酒添愁」,突出的是「不見鳳樓龍闕」的流落異鄉之悲。朱敦儒此詞作於南渡以後,思鄉之愁含有家國之痛,其思想和藝術都有可取之處,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顏持約詞不減唐人語」條也稱贊此詞「不減唐人語」。但此類內容的詞作在當時詞人中不難發現,與蘇詞相比,又迥異其趣。二詞相較,對異地風物有排斥和認同的差別,從而更可見出蘇詞的獨特個性。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特點是大量使用同字。把同一個字重復地間隔使用,有的修辭學書上稱為「類字」。(如果接連使用稱「疊字」,如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清人許昂霄《詞綜偶評》雲:「《玉台新詠》載梁元帝《春日》詩用二十三『春』字,鮑泉奉和用三十『新』字······余謂此體實起於淵明《止酒》詩,當名之曰『止酒詩體』。」本來,遣詞造句一般要避免重復。《文心雕龍·練字第三十九》提出的四項練字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權重出」,以「同字相犯」為戒。但是,有的作者偏偏利用「同字」來獲得別一種藝術效果:音調增加美聽,主旨得到強調和渲染。而其間用法頗多變化,仍有高下之別。陶淵明的《止酒》詩,每句用「止」字,共二十個,可能受了民間歌謠的影響,畢竟是游戲之作。梁元帝《春日》詩說:「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結,春結誰能申。欲道春園趣,復憶春時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獨念春花落,還似昔春時。」共十八句竟用二十三個「春」字,再加上「日日」、「處處」、「不見」等重用兩次,字法稠疊,頗嫌堆垛。再如五代時歐陽炯《清平樂》:「春來階砌,春雨如絲細。春地滿飄紅杏蒂,春燕舞隨風勢。春幡細縷春繒,春閨一點春燈,自是春心繚亂,非干春夢無憑。」這首詞也寫立春,為突出傷春之情,一連用了十個「春」字,句句用「春」,有兩句用了兩個「春」字,也稍有平板堆砌之感。蘇軾此詞卻不然。全詞八句,共用七個「春」字(其中兩個是「春風」),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兩個,有的一句一個,有三句不用,顯得錯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紅似肉紅」,「捲起楊花似雪花」,卻分別用了兩個「紅」字,兩個「花」字。其實,蘇軾在寫作此詞時,並非有意要作如此復雜的變化,他只是為海南春色所感發,一氣貫注地寫下這首詞,因而自然真切,朴實感人,而無絲毫玩弄技巧之弊。後世詞人中也不乏擅長此法的,南宋周紫芝的《蝶戀花》下片:「春去可堪人也去,枝上殘紅,不忍抬頭覷。假使留春春肯住,喚誰相伴春同處。」前後用四個「春」字,強調「春去人也去」的孤寂。蔡伸的《踏莎行》下片「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望君頻向夢中來,免教腸斷巫山雨」,共用五個「君」字,突出留君之難。這都是佳例。 南宋·傅干《注坡詞》:示勸農之意。

熱點內容
另一朵玫瑰那樣獨特的小說 發布:2025-07-05 17:07:16 瀏覽:408
取名為海棠 發布:2025-07-05 15:17:53 瀏覽:642
白蘭花雕刻 發布:2025-07-05 14:39:49 瀏覽:125
在心中盛開一朵 發布:2025-07-05 14:34:06 瀏覽:418
六指蘭花 發布:2025-07-05 14:15:48 瀏覽:805
插花福州 發布:2025-07-05 14:14:32 瀏覽:726
矮喬木盆景 發布:2025-07-05 14:08:35 瀏覽:706
牡丹花藝作品 發布:2025-07-05 14:07:11 瀏覽:14
花藝WFC 發布:2025-07-05 14:07:05 瀏覽:143
干玫瑰花面膜 發布:2025-07-05 13:47:48 瀏覽: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