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發荷花
⑴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這句詩的直譯是: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含著花苞的荷花慢慢吐發。
是描述西施采蓮內出場時的場景。容
出自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⑵ 李白曾寫過「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這里的「菡萏」是什麼的別稱
荷花。「菡萏"(hàndàn)是古人對荷花的花骨朵的叫法,是荷花開了但是沒有完全開放的樣子,是專門的名字,出自《子夜吳歌_夏歌》,是贊頌西施的。
⑶ 李白曾寫過「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這里的「菡萏」是什麼的別稱
荷花
「菡萏」是古人對荷花的花骨朵的叫法,是荷花開了但是沒有完全開放的樣子,是專門的名字,出自《子夜吳歌·夏歌》,是贊頌西施的。
⑷ 菡萏的古詩詞
明·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迨至菡萏成花《詩·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菡萏。」
南唐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宋歐陽修《西湖戲作示同游者》詩:「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 。」
清洪升《長生殿·窺浴》:「悄偷窺,亭亭玉體,宛似浮波菡萏,含露弄嬌輝。」
李璟《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賞析:
開頭兩句說:「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菡萏」是荷花的別名。「翠葉」,指荷葉。這兩句寫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從綠波中起來,使人發愁。兩句中已含有無窮悲秋之感。接下來寫人物觸景傷情:「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即美好的時光,「韶光」的憔悴,既是美好的時節景物的凋殘,也是美好的人生年華的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這滿眼蕭瑟的景象。
下半闋交代「愁」的原因,並具體描寫思婦念遠之情。「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寫在睡夢中夢到遠赴邊關去尋找所思念的人。雞塞,泛指邊塞戍遠之地。思婦醒來時,正值細雨迷濛、寒意襲人,夢中雞塞似近在咫尺,而醒後回味卻遠在天涯。惟有獨自在小樓里吹笙,以排遣愁悶。然而風雨樓高,吹笙非但不能減輕相思愁悶,反而更添懷念之情,她依然淚流不禁。「多少淚珠何限恨」,「何限」,即無限。詞人寫到怨恨的無窮無盡,卻不再作情語,而是以「倚闌干」三字做結,含蓄不盡。一個有無窮幽怨含淚倚欄的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秋雨綿綿、夢境緲遠、玉笙嗚咽,構成悲涼凄清的意境,使全詞惆悵傷感的氣氛愈發濃烈。
這首極富感染力的詞作,歷來為評家所推重。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最推崇「菡萏」一聯,認為「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之所以如此評價,是讀出了這首詞中的寄託之意。作者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代國君,史稱「南唐中主」。他是著名詞人「南唐後主」李煜的父親。作者在思婦的對景傷情、感嘆青春易逝中,滲透了自己不堪遲暮的感傷心情;而詞句意境的眾芳蕪穢、美人遲暮,又象徵著南唐的沒落,寄託了作者的家國之痛,也極易引起後世讀者的感觸。
[唐]李商隱《贈荷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白居易 草詞畢遇芍葯初開因詠小謝紅葯當階翻詩以為一句未盡其狀偶成十六韻】
罷草紫泥詔,起吟紅葯詩。
詞頭封送後,花口拆開時。
坐對鉤簾久,行觀步履遲。
兩三叢爛熳,十二葉參差。
背日房微斂,當階朵旋欹。
釵葶抽碧股,粉蕊撲黃絲。
盪情無限,低斜力不支。
周回看未足,比諭語難為。
勾漏丹砂里,僬僥火焰旗。
彤雲剩根蒂,絳幘欠纓緌。
況有晴風度,仍兼宿露垂。
疑香薰罨畫,似淚著胭脂。
有意留連我,無言怨思誰。
應愁明日落,如恨隔年期。
菡萏泥連萼,玫瑰刺繞枝。
等量無勝者,唯眼與心知。
⑸ 鏡湖三百里 菡萏發荷花描寫的是什麼季節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采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涌、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麼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麼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西施采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麼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⑹ 描寫荷花「廉潔」的古詩句有哪些
1、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 唐.孟浩然《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釋義:心地的聖潔就象蓮花般出污泥而不染
2、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釋義: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3、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唐.李商隱《贈荷花》
釋義: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4、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唐.李白《古風·其十九》
釋義:西上華山的蓮花峰,遠遠地就看見了明星玉女。
5、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唐.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釋義: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五月。
(6)菡萏發荷花擴展閱讀:
荷花相傳是王母娘娘身邊的一個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當初玉姬看見人間雙雙對對,男耕女織,十分羨慕,因此動了凡心,在河神女兒的陪伴下偷出天宮,來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麗的風光使玉姬流連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戲,到天亮也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知道後用蓮花寶座將玉姬打入湖中,並讓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從此,天宮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間多了一種玉肌水靈的鮮花。
在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中,據說晴雯死後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雖然後世的紅學專家們都認為這不過是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系在一起的。
荷花花語:清白、高尚而謙虛(高風亮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表示堅貞、純潔、無邪、清正的品質。低調中顯現出了高雅。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⑺ 菡萏發荷花的發字讀音
菡萏發荷花的發字讀音:
發:
讀音:fā
意思:吐發。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荷花:hé huā
⑻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五月,西施泛舟出現了,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西施就被越王帶邀而去了。
⑼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出自《子夜四十歌》哪一首
唐代李白的《子夜吳歌·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回看隘若耶。答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子夜四時歌四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分別以四時情景寫了四件事。第一首寫春景,秦羅敷採桑的故事;第二首寫夏景,西施若耶采蓮的故事;第三首寫秋景,戍婦為徵人織布搗衣之事;第四首寫冬景,戍婦為征夫縫制棉衣之事。四首詩連起來則是一組彩繪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