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秦腔荷花

秦腔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3-26 02:36:49

Ⅰ 秦腔烙碗記講述了什麼

劉志明、劉志忠兄弟相睦,志明繼室馬氏不賢,強逼志明與弟分居。志明與馬氏帶來之侄子保柱打死人命,其弟志忠代刑致死。馬氏又逼志明使弟媳李氏改嫁,李氏無奈留下兒子定生,帶女兒愛姐出家為尼。定生與伯父同居,屢遭繼母毒打,值嚴冬大雪,剝去定生外衣,命前院掃雪。

馬氏又與保柱定下滾水烙碗之計,欲趕走定生。定生逃出哭墳,志明追至墳園,始知馬氏之陰毒。是夜志明與定生同眠樓上,馬氏命保柱用鐵蓮花勒死定生,不料錯將志明勒死,馬氏又誣陷定生,告官治罪。縣令崔明見疑,斷清此案,請包拯救活志明、志忠,處死馬氏、保柱,合家團圓。

(1)秦腔荷花擴展閱讀

秦腔《烙碗計》又名《鐵蓮花》、《生死板》等。

秦腔傳統本戲。各路秦腔常演。陝西省藝術研究所藏西安市文聯秦腔抄錄本,甘肅省圖書館藏口述秦腔抄錄本。須生、幼生、潑旦唱、做並重戲。劉立傑、陸順子、鄱德育、劉毓中、和家彥、高希中、毛金榮、周正俗、袁興民等代表劇目之一。事出《賢良寶卷》、《鐵蓮花寶卷》等。

秦腔的唱腔為板式變化體,也就是以一個曲調為基調,通過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等的變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

Ⅱ 當代哪幾位作家寫的農村小說比較出名

以莫言為代表的小說類型基本符合
莫言《紅高粱》
汪曾祺《受戒》(中)
沈從文《邊城》
石舒清《清水裡的刀子》(短)(雖然不是很出名,但真的寫的很好)
陳忠實《白鹿原》
賈平凹《秦腔》
孫犁《荷花澱》(短)
《牧馬人》《綠化樹》張賢亮
《芙蓉鎮》古華
這是一些出版了的作品要網路的話,推薦樓主去17 k找,我在那看了許多這樣的,感覺不錯有海量的小說,,小說也是可以隨時更新追文的。

Ⅲ 姬銀龍的蓮花落拍的是民間小調吧!

1、 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戲曲家:梅蘭芳,尚小雲,荀慧生,程硯秋 戲曲基礎知識 【戲曲虛擬】 指用藝術的虛來表現生活的實的過程,是戲曲表現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靈活處理時間、空間。在藝術和生活的關繫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劃槳虛擬行船,以摸索虛擬夜晚,以更聲表示時間變化等。對自然環境、物體、人物、自然現象等,同樣採取虛擬的手法,藉助觀眾的聯想來完成藝術創造。戲曲節奏 戲曲術語。是使唱念打諸般藝術手段統一的共同要素。由戲曲形體動作節奏和音樂節奏兩部分組成,二者相輔相成。戲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強的節奏性。它能幫助表現人物情緒、點染戲劇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氣氛。 【戲曲程式】 戲曲表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藝術及技術上的格律和規范。它把生活中的語言和動作提煉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化妝、服裝等都形成規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態音樂化、舞蹈化、規范化。如表演中的關門、行船、跑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態更富有表現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有所豐富、變化和發展。 【壓軸】 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 【串】 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於「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 【反串】 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後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 【優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 【行當】 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凈】 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 【末】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並入老生行。 【丑】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四功五法】 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 【聲腔】 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板眼】 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 【自報家門】 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 【起霸】 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於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於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 【亮相】 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 【趟馬】 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 【打出手】 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並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於神怪鬥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於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 【臉譜】 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於凈、丑角。 【行頭】 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 【翎子】 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於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 【髯口】 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氂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 【水袖】 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後兩塊,滿綉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後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 【盔頭】 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

Ⅳ 誰知道陝西秦腔都有那些曲目,越多越好!

秦腔曲目列表 :

《紅燈記》《紅燈照》《紅旗譜》《紅色家譜》《紅色娘子軍》

《紅逼宮》《紅布條》《紅 嫂》《紅色風暴》《紅樓夜審》

《紅梅閣》《紅桃山》《紅火棍》《紅鬃烈馬》《洪湖赤衛隊》

《紅珊瑚》《紅衣記》《紅羊塔》《胡迪罵閻》《乎延贊表功》

《紅綾帕》《紅娘子》《宏碧緣》《活捉潘璋》《活捉三郎》

《洪承疇》《洪羊峪》《洪羊洞》《洪元金斗》《洪山起義》

《洪江記》《鴻門宴》《鴻鸞喜》《虹 霓 關》《渾 儀 鏡》

《花果山》《花蝴蝶》《花田錯》《花雲帶箭》《花亭相會》

《花燭恨》《花錢袋》《花柳林》《花園賣水》《花兒仁義》

《花換布》《畫墨竹》《畫 線》《花子烘窯》《花鄉風情》

《黃鶴樓》《黃金台》《黃天盪》《黃巢起義》《黃龍造反》

《黃河陣》《黃絕鞭》《黃花園》《黃泉迎母》《和平使者》

《黃沙嶺》《黃沙府》《黃花崗》《皇 後 夢》《皇姑打朝》

《蝴蝶杯》《蝴蝶媒》《糊塗判》《湖陽春夢》《胡雷困城》

《火焰駒》《火牛陣》《火焰山》《火燒綿山》《火燒裴元慶》

《虎口緣》《虎頭橋》《虎牢關》《火燒赤壁》《火化白雀寺》

《葫蘆峪》《扈家莊》《活魯斑》《火化紀信》《火化司馬庄》

《好軍妹》《好男兒》《號 外》《畫龍點睛》《還我河山》

《黑叮本》《黑打朝》《黑松林》《黑虎下山》《黑旋風李逵》

《黑逼宮》《漢宮案》《漢斑超》《黑虎坐台》《黑驢告狀》

《海 港》《海潮珠》《海中樓》《海瑞告狀》《海防線上》

《汗衫記》《核桃園》《韓原山》《海瑞奏嚴》《韓城替古》

《翰墨緣》《寒窯記》《函谷關》《荒郊義救》《荒草坡之歌》

《回荊州》《回斗關》《回龍閣》《回 西 歧》《回府刺字》

《悔 路》《會孟津》《會真記》《會陣招親》《慧梅之死》

《淮都關》《淮河營》《槐陰樹》《賀後罵殿》《和尚賣鍾》

《和氏璧》《合鳳裙》《荷花池》《河灣洗衣》《河伯娶婦》

《昊天塔》《湟水情》《婚姻自己要做主》 金沙灘》《金雁橋》《金剛廟》《金殿裝瘋》《金龍與蜉蝣》

《金玉奴》《金堤關》《金馬門》《金 錘 冤》《金色的道路》

《金槍會》《金鈡罩》《金錢豹》《精忠報國》《金大伯抗旱》

《金麒麟》《金鎖記》《金鈴傳》《荊 州 堂》《荊軻刺秦》

《進褒姒》《進驪姬》《聚峰山》《敬德投唐》《敬德洗馬》

《絕龍嶺》《絕纓會》《巨粉娥》《酒 泉 魂》《酒醉杏花村》

《祭 靈》《祭 燈》《祭 塔》《擊鼓罵曹》《軍號長鳴》

《祭東風》《祭長江》《祭 灶》《急子回國》《棘 陽 關》

《雞鳴山》《雞爪山》《雞大王》《雞 頭 關》《機 房 訓》

《激 友》《汲 水》《濟南案》《吉 慶 圖》《夾 馬 河》

《假金牌》《假侄兒》《家團圓》《假途滅貌》《假婚乘龍》

《薦諸葛》《剪紅燈》《撿 柴》《箭桿河邊》《箭射寶屏》

《將相和》《教 學》《撿煤渣》《鑒湖女俠》《姜維推壁》

《江 姐》《江油關》《江東橋》《江流認母》《姜子牙釣魚》

《蛟龍駒》《蛟龍帕》《節振國》《江漢漁歌》《蔣干盜書》

《借趙雲》《借烏紗》《借虎記》《截江救主》《結婚之前》

《借 衣》《借 水》《借籠擔》《界 山 口》《界 牌 關》

《解劉秀》《解薛剛》《節婦呤》《京兆畫眉》《剪不斷的情絲》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陝西》

《困銅台》《困凍台》《康熙王訪蘇州》

《困重台》《困龍寺》《康義賣桃》

《困榮陽》《孔家山》《伉儷會師》

《昆陽關》《昆侖女》《抗美援朝》

《開山府》《開國圖》《開天闢地》

《哭秦庭》《哭靈牌》《哭哭笑笑》

《哭祖廟》《哭劉表》《寇準擺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計》

《哭 墓》《哭側亭》《空海在長安》

《哭楊廣》《苦節圖》《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門 檻》

《考 文》《考於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馮慶》《會計的女兒》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陝西》

《困銅台》《困凍台》《康熙王訪蘇州》

《困重台》《困龍寺》《康義賣桃》

《困榮陽》《孔家山》《伉儷會師》

《昆陽關》《昆侖女》《抗美援朝》

《開山府》《開國圖》《開天闢地》

《哭秦庭》《哭靈牌》《哭哭笑笑》

《哭祖廟》《哭劉表》《寇準擺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計》

《哭 墓》《哭側亭》《空海在長安》

《哭楊廣》《苦節圖》《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門 檻》

《考 文》《考於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馮慶》《會計的女兒》

Ⅳ 急求紹興蓮花落

Ⅵ 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什麼

摘要 1、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等。

Ⅶ 除了京劇,秦腔,黃梅戲之外還有什麼戲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

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2、晉劇

晉劇即為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晉劇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各地以及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地區,是在建國後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因其誕生於吉林省的省會長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

4、隴劇

隴劇原名隴東道情,是甘肅省獨有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為隴劇。

5、豫劇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當代豫劇跟隨河南衛視,河南豫劇院,台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

Ⅷ 關中女人 電視劇全集劇情

該劇講述的是醫葯世家男人的媳婦荷花從一個柔順善良的弱女子成長為「復仇女神」的故事。該劇於2005年9月21日在陝西一套首播。

《關中女人》是由陝西恆泰集團、陝西新星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出品,陳權執導,王茜華、蘇廷石、舒耀瑄、李進榮主演的年代情感劇。

劇集評價:

該劇劇情跌宕起伏,粗獷的刀客、粗野的土匪,就連女人也一樣有血性,吼出來的主題歌、高亢激越的大秦腔帶著濃郁的西部風情。王茜華用精湛的演技表現了關中女人的獨特魅力,也勾勒出善良美好與邪惡奸詐的對抗。

劇情跌宕起伏,濃墨重彩地展現了善良美好與邪惡奸詐的對抗,展示了關中的民俗、民情和民風。

該劇用觀眾喜愛的關中語言、秦腔唱段和關中民俗講述了一個「關中女人」荷花的悲劇命運。展現出偉大的母愛,顯示出關中女人特有的胸懷和品質。

Ⅸ 京戲清早起來蓮花鏡子照是什麼

是「棱花鏡子」。照鏡子的意思。

Ⅹ 康樂蓮花山花兒唱詞

鐮刀要割酸刺呢,先唱開天闢地呢,後唱計劃生育呢,照計劃著生育呢,不是人多瞥破陽世呢。
桿一根,兩根桿,生上一個也干散,爺爺抱,奶奶看,全家子當成寶貝蛋,娘老子專心搞生產,一年掙上幾萬元,尕日子過著火炎炎。
剛二兩,米心剛,生了女兒你甭忙,女兒和兒子也一樣,自古就有好榜樣,穆桂英上陣打一仗,花木蘭替父從軍保國防。
雞一窩,窩九雞,養兒還不如招女婿,招的女婿有本事,摩托加的推土機,小康日子過起呢,
拿的鐮刀割酸刺,一氣翻了八架山,自從盤古開天地,女媧捏泥造人間,人情事實一半會,花兒流傳千萬年。
桿一根,兩根桿,改革開放幾十年,新舊社會兩重天,過去的人們唱心酸,現在唱花兒心上甜。
斧頭剁了燈桿了,山變了,水變了,把窮人變成富漢了,生活條件改善了,青油白面吃摻了,倒想吃豆面酸飯了,
鍋兩口,一口鍋,娃娃多了麻煩多,走開一個跟一個,好像雞娃一窩窩,小康日子沒法......
桿兩根,一根桿,甘肅有個臨洮縣,說他是文化縣著不虛傳,鳳台上道教始祖老子他升天,南鄉有座神龜園,把它的名譽人人傳,上著南屏山跟前,風景好著瞧不完,我叫你慢慢看,心別貪,我們到潘家集的五車山上玩一天,風景好著人人贊。......
雞一窩,窩四雞,油磨灘還有不小名氣的,油磨灘上要修電站呢,把小康生活實現呢,這就屬於水力發電呢。......
桿兩根,一根桿,三甲鄉有個河窪灘,五月二十五的會場真干散,花兒比賽加的秦腔團,來的群眾千千萬,阿目浪,不頗煩,我請四路朋友都參觀,............:
窩九雞,養兒不如招女婿,招的女婿有本事,小車加的推土機,小康日子過起呢。
桿兩根,根四桿,二女戶家庭心放寬,子女上學有人管,參加高考加十分,參加工作也優先。

熱點內容
丁香酚釣魚 發布:2025-09-23 06:10:10 瀏覽:632
梅花燈燈罩 發布:2025-09-23 05:38:15 瀏覽:49
荷花邊婚紗 發布:2025-09-23 05:33:03 瀏覽:67
安陽盆栽綠植租賃 發布:2025-09-23 05:21:49 瀏覽:435
矢量牡丹花 發布:2025-09-23 05:09:46 瀏覽:729
歷代插花書籍 發布:2025-09-23 05:05:24 瀏覽:392
葯曲丁香散 發布:2025-09-23 05:04:46 瀏覽:862
牆繪櫻花 發布:2025-09-23 04:29:25 瀏覽:998
花卉展覽設計 發布:2025-09-23 04:28:52 瀏覽:107
蘭花荷奇價格 發布:2025-09-23 04:28:37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