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礬紅荷花

礬紅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3-22 00:38:38

A. 吳玉陽工筆畫荷花和蓮蓬怎樣塗色


一般先用鈦白打底色,塗滿整個蓮花,蓮蓬除外。再刷一層膠礬水(必須刷回,不答刷會給後續的上色造成麻煩)
然後用曙紅從花瓣尖部薄層渲染,最後花瓣根部用淡淡的綠色(花青+藤黃)分然,3CM距離足夠了!多了不好。蓮蓬用草綠打底色,然後花青分然,最後罩然草綠色!

B. 工筆畫—荷花的配色

我是畫小寫意的
因為我國畫老師的夫人是畫工筆的
所以
我工筆大致了解一下:
首先用小筆勾筋,劃出大致骨架(要用熟宣嗷 ^0^)
然後用色或者墨一遍遍染,最後再罩一遍陰影
葉子自然是汁綠(汁綠=藤黃+花青)
花有紅的白的,白的也可以用汁綠,或者用一點點曙紅,
紅得可以用胭脂,大紅
然後可以用赭石,花青作陰影
差不多就這樣。。。。。。
網上也有教程,樓主熱心的話可以上網找找!
----------------------------------------------------------------------------------
工筆花鳥畫早在唐代就產生了知名的畫家,前期薛稷以畫鶴見長,後期的邊鸞擅畫孔雀、蜂蝶,末期刁光胤更以畫湖石、貓兔、雀鳥而負盛名。五代更有黃筌、徐熙,作品皆形神兼備,而又各具特色。兩宋時代,由於皇室的參予與提倡,畫家輩出,黃居旂寀、趙昌、崔白、徐崇嗣、李迪,以及宋徽宗趙佶等爭奇斗艷,各有擅長。這時的工筆花鳥畫可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元明清以來,花鳥畫出現了避繁就簡的寫意畫風,升華自然景象,蘊藏精神寄託,出現了林良、徐渭、朱聾、鄭板橋、李蟬、金農、趙之謙、吳昌碩、虛谷、任伯年等著名畫家。而工筆花鳥畫則每況愈下,日益凋零。到了民國時期,已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整個工筆繪畫的優良傳統.也幾乎喪失殆盡。
陳之佛面對當時畫壇衰敗枯竭的情景,感到無比痛心,一九三二年他在《明治以後日本美術界之概況》一文中沉痛地寫道:「回顧我國,自清末國事就衰,民國成立,內憂外患,又無巳時,政府視美術為無足輕重,藝界私人團體之間,又缺乏互相聯絡共策進行之精神,不但不見美術之發展,負有數千年光榮的中國美術,至今反見衰頹。」由於他對民族繪畫藝術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對花鳥畫的形式,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親跟觀賞過歷代許多名家精彩流瞻的工筆花鳥畫真跡,被那些工細典雅、嚴謹不苟的大師作品所深深打動。一種對民族文化藝術的高度責任感,激勵他去為挽救和振興瀕於衰亡的工筆花鳥畫而努力奮斗。
1、陳之佛在回顧他走上工筆花鳥畫的道路時,曾說:「四十歲前,我山水、花鳥都畫,但既無名師指導,也不專攻。後來在一個古畫展覽會里,我被宋、元、明,清各時代花鳥畫大家的作品吸引住了,特別是一些雙鉤重染的工筆花鳥畫,時刻盤旋在腦際,久久不能忘懷,才開始專攻花鳥,並決心畫工筆。」
要知道這時陳之佛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在工藝美術事業主已有很高的成就,頗負盛名,寫意的花鳥、山水亦有相當的造詣,要轉攻工筆花鳥,必然要作出巨大的犧牲。而且當時又處在國難當頭動盪不安的時期,條件萬分困難,連礬宣和國畫顏料也難覓得,要從事工筆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更需要決心和勇氣。由於陳之佛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力克困難的決心、虛懷若谷的氣魄和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懷,毅然選擇了這條艱巨的藝術道路。經過長期艱辛的創作實踐,終於創立了內蘊深沉、獨樹一幟的工筆花鳥畫的嶄新風格。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在四川重慶,首次舉辦《陳之佛國畫展》,展出一幅幅意境優美、構圖新穎,色彩雅緻、富有裝飾情趣、詩書畫合一的工筆花鳥畫,使觀者耳目一新,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著名學者潘菽、李長之撰文稱贊:「在花卉中開辟了這樣嶄新的作風……這是使人歡欣鼓舞的!我們盼望陳先生充分發揮它,千萬不要惑於流俗而放鬆它。藝術是有徵服性的,但新的作風必須以堅強的意志為後盾。」 「我們更熱切地盼望中國畫風的轉變將自此而開始。」著名書畫家郭沫若、陳樹人、汪東、沈尹默、柯璜、孔德成等都題詩贊頌: 「誰知現代有黃筌,粉本雙勾分外妍,藝術元憑人格重,似君儒雅更堪尊。」 「雪翁佳作逸興長,豆莢初肥花亦香,筆底經營露雨足,吹熙何必待東皇。」「雪翁逞遐想,落筆世所稀。既擅後蜀意,復具南唐奇。」「天寒群鳥不呻煊,暫倩梅花伴睡眠,自有驚雷籠宇內,誰從淵默見機先?」他們都恰如其分地頌揚陳之佛的勇敢開拓精神,和他超乎常人的膽識投身工筆花鳥畫的艱苦探索和創新,給工筆花鳥畫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予你最大的幫助!!!!

C. 乾隆鬥彩,是瓷器發展巔峰還是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原文在這里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的高潮出現在康乾盛世,近些年來,學界似乎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康乾所謂的盛世,不過是一次迴光返照而已。

如果將這種觀點,投射到中國陶瓷史上,是不是也能推導出,處於巔峰期的乾隆鬥彩瓷,也是一次迴光返照的表演呢?

說法留給專家論證,東西我們照樣欣賞:

資料來源:故宮博物院

D. 梔子花簡介

梔子花,又名梔子、黃梔子。屬雙子葉植物綱、茜草科、梔子屬常綠灌木,枝版葉繁茂,葉權色四季常綠,花芳香,是重要的庭院觀賞植物。

單葉對生或三葉輪生,葉片倒卵形,革質,翠綠有光澤,漿果卵形,黃色或橙色。梔子花葉色四季常綠,花芳香素雅,綠葉白花,格外清麗可愛。它適用於階前、池畔和路旁配置,也可有作籬和盆栽觀賞,花還可做插花和佩帶裝飾。

主要分布在貴州、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廣東、雲南、福建、台灣、湖南、湖北等地。

(4)礬紅荷花擴展閱讀:

梔子於4月孕蕾形成花芽,所以4-5月間除剪去個別冗雜的枝葉外,應重在保蕾;6月開花,應及時剪除殘花,促使抽生新梢,新梢長至2-3個節時,進行第1次摘心,並適當抹去部分腋芽;

8月對二茬枝進行摘心,培養樹冠,就能得到有優美樹形的植株,梔子要求土壤pH5-6的酸性土中生長良好,在北方土壤呈中性或鹼性的土中,應適期澆灌礬肥水或葉面噴灑硫酸亞鐵溶液。

空氣濕度如低於70%,就會直接影響花芽分化和花蕾的成長,但過濕又會引起根爛枝枯,葉黃脫落的現象。除正常澆水外,應經常用清水噴灑葉面及附近地面,適當增加空氣濕度。

E. 本人有一隻半黑釉的碗,底小口大,釉色黑中泛紅,那位告訴我是出自什麼朝代價值幾何

洪武瓷器官民兩生輝

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

根據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的民窯瓷器及在景德鎮瑤里窯等民窯遺址的調查,可知明洪武時期民窯瓷器品種不多,主要是日用瓷器如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看,主要有瓜楞罐、雙系罐、方形小罐、洋桃形小罐、葫蘆形小罐、帶鈕小蓋罐、小圓盒等,大多數只有5厘米至7.5厘米高,比國內發現的日用瓷器造型規格要小,但成型工藝比較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瑤里窯窯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標本看,其修坯工藝不夠精細。底足中心有一乳狀突起,底足的切削和足沿的修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坦腹淺碗,碗中心一澀圈,這還是元代疊燒的做法,洪武時期仍在沿用。

從景德鎮瑤里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片廢棄物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不夠精細,無論大小器物胎體都比較厚實,顆粒比較粗,但由於瓷土土質好,瓷器的質地優良,胎體的顏色相當潔白,露胎的地方有淺淺的火石紅現象。
釉質釉色情況相當復雜,不同的作坊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的瑤里窯窯址遺物在斜山坡上,對面是一條河流,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很厚,遺物散落的面積很大,推測應該有許多作坊。其中有相當多的瓷片釉質較粗,白度不高,顏色泛青或泛灰,有的瓷片開細碎片紋。有一些作坊工藝水平較高,有青花、釉里紅等類標本,白度很高,質地也細潤。無論是哪一種洪武民窯瓷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釉面不夠細滑,施釉不夠均勻,多少都有一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尚未有在青花瓷器上正規書寫皇帝年號的情況,所以對青花瓷器,很難判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通過瑤里窯的調查,筆者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器的特點。因為瑤里窯在離景德鎮珠山御窯廠很遠的山區,是-個民窯區。所用的鈷料均系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看,青花鈷料品質不高,不純凈,顯色不明快,藍色發暗發灰,線條有暈散浸漫的現象,有星星點點的黑褐斑。出於大多數瓷器器型不大,作畫受到限制因此多繪有簡筆花卉。花紋是以粗獷快速的線條畫出圓圈、圓弧,組成大朵雲紋、纏枝蔓草、人物形象、飛風、團菊、閑花野草等。有的花紋比較疏散,幾筆就畫出一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潔得多。

在瑤里窖址發現釉里紅瓷器,即釉下出現釉里紅裝飾,有高足杯、小口杯等一類產品,在新加坡福坎寧遺址也發現杯類瓷片標本,風格一致是瑤里窯的產品。瓷器上花紋不多釉里紅浸漫、流淌厲害,紅得不艷麗,有的是偏暗的殷紅色,大多數花紋中心部位發黑,邊沿部分發灰,微微顯一點紅色。花紋比青花更簡單,沒有見到像青花瓷器那樣大圓圈、大弧線組成的花紋,更沒有復雜的纏枝蔓草和人物形象。

明代御窯廠的建立

所謂御窯廠,是指皇家或政府辦的制瓷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景德鎮就有御窯廠,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關於明代御窯廠的興建時間有不同的意見,所持的依據也自不相同。有的認為洪武二年(1369年)建立,有的認為洪武以後的建文四年(1402年)建立,還有的認為是宣德甚至更晚建立。洪武二年建窯論者,主要依據清藍浦《景德鎮陶錄》卷一《圖說》:"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他又說"以上諸說,多采唐雋公《陶冶圖說》。"唐雋公即請雍正、乾隆時著名督窯官唐英。而《重建敕封萬碩侯師主佑陶
碑記》說:"我朝洪武之末,始建御器廠,督以中官。"另外《事物會原》認為"明惠宗建文四年,壬午,始開窯燒造,解京供用。"元末景德鎮地區戰爭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其地方政權就歸於朱元璋的麾下。到洪武二年皇帝已經登基兩年,無論祭天祭神祭祖的神器,還是宮廷生活用具,都需要瓷器,所以在元浮梁瓷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組建御窯是有可能的。只是大明王朝立國之初,網路待興,御窯廠的規章制度還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一定能滿足宮廷的需要也沒有正常運轉,所以說到建文四年時,用詞是"開窯燒造"並不是用"建窯二字。可能在這以前的御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窯,即有命則燒,無命則讓。《大明會典》中《陶器》所載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制樣,計算人工物料。如果數多,起取匠人赴京,置窯興工或數少,行移饒、處等府燒造。"由此可看出,這時的景德鎮只是供選擇燒瓷的地點之一,處州的龍泉也是一個供選擇的地點。所以筆者認為,洪武二年御窯廠建立,也生產瓷器,但並沒有正常運轉。至洪武之末(實際為建文四年)以後,宮廷派中官督窯,按例解京,正常運轉,再也沒有看到景德鎮以外為宮廷燒瓷的記載。
御宮廠建立以後還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三《地理志》說:"……景德鎮,宣德初,置御窯廠於此。"王宗沐在《江西大志·陶書》中說:"正德初,置御器廠,專管御器。先是兵興,議寢陶息民,至是復置。"這就說明明初關於御窯廠的事一直都有變化。經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長期調查、發掘證明洪武御窯確實存在,生產規模並不小,生產了許多優秀的瓷器,並留存下來。如果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才建御窯廠,一年時間能生產這么多瓷器,能創造出這么多的新品種嗎?

洪武的官窯瓷器

景德鎮明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及發掘資料公布以前,人們在對洪武官窯瓷器所知不多的情況下,很多結論都不確定。考古發掘資料公布以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的藏品資料,歸納起來,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上彩、釉里紅、白瓷、紅釉瓷、黑瓷等。
(一)青花瓷器的特點
以現在能看到的資料、與元青花、明永樂的青花相比較,洪武青花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洪武官窯瓷器的造型繼承、發展元代瓷器大型化的風格很突出。洪武瓷器粗壯拙實,很多大型器物的規格超過元代,例如罐類器物,元代的一般高度在20厘米至30多厘米,40厘米以上的不太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蓋罐,通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蓋罐,通高47厘米就算巨型之作了,很少見到超過50厘米高的瓷罐。而洪武時期高40厘米左右的大罐是常見的。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瓜體形蓋罐,通高65.5厘米,口徑25.7厘米,在首都博物館長期展出。永樂年間則沒有見到如此
巨型的青花罐。洪武時期的青花玉壺春雨高度都在30厘米左右。碗類作品,1994年景德鎮珠山東六頭洪武地層出土一件青花纏枝蓮紋直口大碗,口徑41厘米、底徑22.7厘米、高16厘米。口徑20多厘米的淺碗相當多。盤類作品,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紋折沿盤口徑為59厘米,口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相當多。當然也有一些口徑20多厘米的作品。
2.造型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朝瓷碗挖足的方式;有的則挖足較淺,為元代碗類器物所未見。梅瓶是生產比較多的器物,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矮,顯得敦厚;有的下腹比較瘦長,比例有些失調,放置起來不太穩。洪武青花梅瓶腹部最圓鼓部位以下收得比較緩慢,下腹至底比較寬,永樂青花梅瓶比例勻稱,比較清秀,尺寸規格也沒有那麼大。所以洪武梅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蓋罐是比較大的器物,元代做得寬肥而粗矮,洪武則比較修長優美,講究線條的變化。元朝荷葉形蓋頂端為瓜藤鈕,洪武時則安寶珠形紐,蓋和罐體更
加和諧優美。執壺類器物有相當一部分除器型較大外,流和柄的結構比元代同類器物做得既拙實,又講究曲線美。有多層結構的蓋,即蓋分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一個矮矮的台階。還有蓋沿下的壁是垂直向下的,蓋沿將壺口包住。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優美有較強的陳設性,藝術水平很高。
3.洪武官窯青花和元青花相比,從一些微小地方可以看出,洪武青花製作工藝開始注意追求精細,這種現象從洪武晚期到永樂越來越明顯。例如一些青花碗,包括一些尺寸相當大的碗,底足用平刀切削,有力而整齊。底足的中心挖得也比較整齊,不像元代器物底足中心有乳狀突起。在圈足內部構底面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圈足內中心不施釉的情況。
4.洪武青花的鈷料。洪武青花和元青花繪瓷用的鈷料應該是一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器標本來看,大多數藍色發灰、深沉發暗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優美、自然、悅目。如果仔細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對照,明顯可以看到兩者藝術效果一致。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一部分青花器,藍色不正的同時,胎體質地也比較疏鬆,釉面有些陰黃,這可能是窯火燒得不均勻造成的。這種情況在元青花瓷器上也有。在胎體上作畫,運筆疾速,線條上出現凝而不舒的結晶斑塊,凡藍色線條運行的地方,凡出現結晶斑塊或斑點之處,釉面微微凹下,發出錫光點,或像鉛筆作畫時線條上出現鉛色浮光。明和元兩代相連,朝代的更換不能使某種手工工藝的技巧突然改變。例如元朝景德鎮宮窯的工匠,在洪武時仍在燒造瓷器,其工藝技巧和製作習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元朝官窯尚未用完的鈷料。由於景德鎮在元末曾經過激烈的戰爭,對生產造成一定的破壞,雖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前8年地方政權就歸順了朱元璋,但大明王朝剛剛建立,面臨許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出觀一些不及元青花的現象在所難免,但洪武青花水平提高很快。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測試,洪武官窯青花鈷料和元青花鈷料內含成分是一致的。
洪武官舀青花花紋的構圖特點和民窯花紋不一樣,官窯青花花紋構圖滿,層次多,密集排列,這方面和元青花風格一致。例如一件執壺,從壺蓋的蓋頂到器物底部,主題花紋相輔助花紋有11層之多。一件大青花碗的外壁,從口沿至足的外壁有4層至5層密密的花紋,碗的里壁也有3層花紋,如果加上將各層花紋間隔的弦紋,卷枝蔓草,花紋可達5層至6層。口徑45.8厘米的青花團菊紋大盤,盤沿里外壁和盤底滿繪纏枝花紋,並列蓮花瓣紋,很有元青花的風格。所以相當長時間人們難以將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分開。然而洪武青花也有一些新現象,香港天民樓珍藏的洪武青花山茶花盤,這類精美的青花瓷器在景德鎮珠山東門頭洪武地層也有出土。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上的新變化。該盤作折沿菱花口形,腹壁微曲,平底,淺圈足。盤的口沿繪兩連續的卷枝花卉,盤沿外壁繪纏校靈芝紋和團菊,彎曲的腹壁繪兩連續的牡丹花紋,外壁繪蓮花紋一周。盤心最寬平部位的主題花紋是一株茁壯的山茶花,主幹壯實,枝葉繁茂,中心兩朵山茶花,其中一朵含苞欲放。此盤的繪畫用筆比較細膩,輔助花紋一個單元和另一個單元之間的距離拉大,牡丹、團菊、靈芝、蓮花等花卉畫得都比較舒展。盤心雖然寬闊,但只畫一株山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留白天地寬的法則。洪武時期還有一類大盤,盤心也繪一株花,伴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以後明朝畫院藝術家們用得最多的構圖形式,可見瓷器裝飾畫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花紋,有纏枝花、團菊、牡丹花、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小景、湖石翠竹、水池湖石、欄桿芭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元青花上常出現有王羲之愛鵝、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陶淵明愛菊的四愛圖,而蕭何月下追韓信、攜琴訪友、蒙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先帝明王、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故事畫面幾乎不見。元代織錦緙絲上面的圖案,大雲肩錦,如意頭輪廓內填繪荷塘鴨鵝、鴛鴦戲連、水波游魚等內容出現很少,有的幾乎看不到。動物紋樣如麒麟、文豹等也極少。明朝規定"官民人等所用金銀瓷碗等器。並不許製造龍鳳紋。"御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多是五爪龍,有一些不是五爪龍,也應該是官窯產品。
(二)鐵紅釉上彩瓷器 南京考古工作者在洪武故宮遺址採集到一件鐵紅彩雲龍紋盤殘片,復原之後測量高3.5厘米、口徑15.6匣米、足徑9厘米。侈口,圓唇,腹壁微曲,成弧形緩慢收束,平底,底部用模具壓出一微微下塌的平底,淺圈足,圈足平切規整,圈足足邊微傾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處呈淺黃色火石紅現象。盤體施細潤白釉。在燒成的白瓷上,以鐵紅彩料繪五爪雲龍。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龍須為四條平行曲線由前向後飄逸向上,細頸長身,四臂粗壯有力,最粗處
幾乎與身軀一樣粗。肘上三條須帶飄動。鱗片成扇形層層疊壓。五爪成輪形,強勁有力,兩龍之間的空隙各有一矮腳流雲。盤心繪三朵矮腳雲,成品字排列,作逆時針方向移動。畫工精細,盤里與盤外的龍基本相疊,可見畫工繪瓷時非常用心。這樣精細的釉上彩工藝為明代的彩瓷,特別是為礬紅彩裝飾的發展開辟了新道路。
(三)釉里紅瓷器
洪武時期釉里紅瓷器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在工藝風格上有很大差異。從國內各博物館看到的器物一般都比較大,有的很大。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罐類作品,規格多樣,其高度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的都有。1994年珠山東門頭出土的釉里紅纏枝蓮紋大碗,口徑達38厘米的就有幾件,口徑最大的達40厘米。盤類器物有的口徑達45.5厘米,盞托類器物口徑達19.5厘米。杯類器物應該是小件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杯,口徑也有10.4厘米。精巧玲瓏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里紅菱花盤,口徑達45.7厘米,製作精美。而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作品多數是小件,如小口罐、方形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高才幾厘米,罐類很少有高度超過10厘米的。在景德鎮市區施工現場也有這類小規格的釉里紅作品出土,作者看到的有小型高足杯一類作品的殘片。在瑤里窯遺址,有規格較大的碗、高足碗類作品的廢棄物,也有比較小的高足杯類作品。估計小型實用的釉里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釉里紅這類作品在釉和彩的安排上,有白地紅花,就是在白胎上用紅彩(銅紅)畫出花紋,罩上白釉,高溫一次燒成。有紅地白花,在白胎上安排好花紋,花紋部分留白,花紋輪廓線以外的地方用銅紅塗抹,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特別是花紋為白花花紋以外的地面是紅色。青花釉里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安排的花紋如枝葉藤蔓用青花畫出,花朵、果實等內容用銅紅畫出,罩上白釉,高溫燒成。瓷器顯示出青枝綠葉(藍),紅花碩果。花紋面鋪鋪得較開,青花占的位置大,銅紅占的位置小,卻顯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烘托作用。
銅紅很准控制,洪武時期釉里紅工藝水平不如青花明艷和穩定。從發掘資料看,有的燒飛了,有的不紅,有的呈黑色。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看到一件侈口瓜體形大罐,釉里紅是黑的,只能從花葉邊沿的某些部分看到隱隱一點紅色,猛一看,整件作品的花紋像釉里黑。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里紅纏枝紋大碗,有許多燒黑了。

有一部分作品顯色比較鮮艷清晰,但顏色比較淺淡,相當多的釉里紅紅色暈散比較嚴重。
(四)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為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年),宮廷規定"服務所尚,以赤為宜"。龍鳳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社會上保存的洪武紅釉瓷器以及景德鎮的發掘品看,紅釉瓷器燒成是很難的。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一件紅釉暗龍紋盤,口徑16厘米。日本出光美術館珍藏一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厘米。盤壁模印有首尾相接的兩條五爪雲龍,盤心是三朵拖尾雲。紅釉不太厚,印紋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色胎,紅不夠明亮,而是紅中閃黃,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一件紅釉侈口碗,口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深暗發黑,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的棕眼明顯。這些都表明洪武時期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工藝尚不夠成熟。

(五)黑釉瓷器
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條載:"又有青黑色戧金者多是酒壺、酒盞,甚可愛。"但在社會上及博物館收藏品中沒見到過這類黑瓷。在洪武墓葬、遺跡中也沒有發現洪武黑瓷的出土。所以一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也都不能正確認識。劉新園先生在《洪武官窯的主要產品及其特徵》中談到洪武官窯窯址里曾有-件黑釉梅瓶的殘足出土,黑釉呈半木光,與黑釉瓷瓦相近。
以上可以看到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瓷器品種比較豐富,應用廣泛。它的工藝成就、藝術新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以後官窯瓷器的發展望定了基礎。
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

F. 中國造型藝術辭典的書籍目錄

人頭像
人面像
陶人頭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人面器飾殘片
裸體女像
陶豬
鳥形壺
豬形鬶
鷹形尊
婦好鴞形尊
象形尊
小臣艅犀形尊
石人像
男女奴隸像
青銅頭像
司辛石牛
鳥狀壺蓋
人形銅車轄
虎形尊
盠駒形尊
立鶴方壺蓋紐
彩繪女木俑
持劍木俑
銅武士俑
銅人
女孩像
虎牛祭盤
虎頭形水道管口
武士俑群
袍俑頭像
軍吏俑
將軍俑
騎兵鞍馬俑
跪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
二號銅車馬
彩繪騎兵俑
銅馬與銅俑
彩繪立射俑
侍立俑
女侍立俑
馬踏匈奴
躍馬
卧馬
卧象
野豬
伏虎
卧牛
人抱熊
石蟾
女坐俑
拂袖舞女俑
喇叭裙女俑
雜技俑盤
陶鴨
博弈老叟
雙人舞盤
長信宮燈
羽人器座
鎏金馬
銅牽馬俑
石羊
石辟邪
說唱俑
騎馬俑
撫琴俑
俳優俑
雙人像
持鍤俑
立式說唱俑
雜技俑
部曲俑
木猴
出行車馬儀仗
銅奔馬
跪坐俑
男侍俑
彌勒佛像
一佛二菩薩
五佛像(部分)
齊武帝景安陵麒麟
釋迦立像龕
石俑
帽形髻女俑
供養菩薩
交腳彌勒菩薩
菩薩頭像
釋迦像
釋迦坐像與左立佛
菩薩像
弟子及脅侍菩薩像(附局部
脅侍菩薩
菩薩
菩薩
觀音菩薩
飛天
飛天
菩薩與弟子
造像碑
弟子迦葉
飛天四身
菩薩像
阿彌陀佛
阿修羅天像
佛經故事
思惟菩薩與供養人
飛天與駿馬
供養人像
釋迦與多寶佛
供養菩薩像
柱礎
持弓武士俑
騎馬樂俑
持劍武官俑
持盾武士俑
陶馬
興國寺佛像
鄒廣壽造思惟像
上官僧度等造像碑
菩薩身軀
釋迦像
陶牛
坐佛像
菩薩
釋迦牟尼佛
脅侍菩薩
文殊菩薩(附手局部)
弟子阿難
女侍童
男侍童
彈阮飛天
觀音菩薩
釋迦佛(局部)
二脅侍菩薩
跪坐弟子
脅侍菩薩
菩薩
釋迦牟尼與文殊、普賢菩薩
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立像
坐佛像(殘軀)
阿彌陀佛坐像
觀音菩薩立像
女侍俑
母豬哺崽
人首鳥身俑
雙龍交頸、雙龍獻珠
脅侍菩薩
伎樂
菩薩
男供養人頭像
踏謠娘舞俑
颯露紫
拳毛馬咼
獵騎胡俑
大盧舍那佛
文殊菩薩
天王和力士
雄獅
力士
蹲獅
駱駝載樂俑
參軍戲俑
迦葉、菩薩、天王
阿難、菩薩、天王
供養菩薩
菩薩與弟子
供養菩薩
虛空藏菩薩坐像
菩薩頭像
菩薩立像(殘軀)
思惟菩薩像
力士立像
駱駝載樂舞俑
女立俑
女立俑
勾頭馬
菩薩立像
鼓樂圖
五菩薩
鑒真坐像
菩薩天王立像
脅侍菩薩立像
樂山大佛
修定寺塔門額浮雕
馴馬俑
女俑頭像
生肖群俑
菩薩頭像
天王立像
黑馬
菩薩像
天王像(半身)
弟子阿難像
菩薩
天王
脅侍菩薩
菩薩
菩薩頭像
彌勒大像
菩薩立像
菩薩
洪巧像
王建坐像
普賢菩薩坐像
男舞俑
天王立像
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
力士
伎樂天
瑞獸
惠能坐像
使臣立像(局部)
羅漢坐像
羅漢像(局部)
觀音菩薩坐像
羅漢坐像
守護神將
侍者立像
觀音菩薩乘麟像
羅漢坐像
侍女立像之一(局部)
侍女立像之二
緣覺菩薩坐像(局部)
武士俑
菩薩立像(局部)
天王立像
小兒相撲
力士立像
影壁降龍羅漢坐像
捧缸人
推磨磚俑和春米磚偶
數珠手觀音
孔雀明王
侍吏俑
武士俑
觀音菩薩坐像
交腳菩薩
佛與羅睺羅
力士
供養菩薩
脅侍菩薩
釋迦牟尼像
力士像
弟子迦葉像
供養人像
觀音菩薩
天龍八部(之一)
文殊菩薩騎獅像
佛教故事
女官像
千手觀音
大忿怒明王
養雞女
釋迦涅槃圖
白衣觀音
文殊菩薩
男戲俑
雲龍
紫竹觀音
老君坐像
羅漢坐像
善財童子
頂棺人
人物頭像
十一面觀音菩薩立像(局部)
菩薩立像(局部)
月宮仙子
觀音菩薩立像
四臂觀音菩薩
自在觀音
渡海觀音
毗濕奴
持國天
彌勒佛
虛日鼠
胃土雉
嘎雅巴尊者
千手觀音
童子參觀音
緣覺坐像
韋馱
達摩立像
如意觀音
關羽
雙鹿
波闍提婆尊者
鴛鴦穿蓮
鳳戲龍陛階御路石
劉國華像
漁樵問答
蔣門神
鍾馗嫁妹(局部)
漁歸
看手串(局部)
沉思
魯迅先生頭像
李逵拒酒
惜春作畫
蔡文姬
鴉片戰爭
木匠
水滸傳人物
扁鵲行醫
艱苦歲月
五羊群雕
工農商學兵、農林牧副漁
大路歌
少女
齊白石像
周恩來胸像
洪宣嬌
丁玲印象
啟明
生命
譚嗣同像
飲水的熊
開荒牛
和平
一衣帶水
孫中山像
走向世界
獵人爭雁
鑒湖三傑
好喜歡
崛起

秦始皇陵
麥積山石窟
嵩山寺塔
棲霞寺舍利塔
神通寺四門塔
安濟橋
慈恩寺塔
薦福寺小雁塔
原起寺經幢
南禪寺
龍虎塔
九塔寺九頂塔
寶帶橋
乾陵
南嶽廟正殿
南唐兩陵
王建墓
宋陵
繁塔
龍華寺塔
興聖教寺塔
孔廟大成殿(局部)
晉祠聖母殿
觀音寺白塔
佛宮寺釋迦塔
覺山寺塔
北海
慶華寺花塔
安平橋
曼飛龍塔
八字橋
網師園
盧溝橋
金山寺千佛舍利塔
百八塔
明十三陵
天安門
正陽門
太廟
地壇
武當山紫霄殿
天壇
白居寺菩提塔
廣德寺多寶佛塔
廣勝上寺飛虹塔
塔爾寺
經略台真武閣
杜甫草堂
拙政園
留園
沈陽故宮(部分)
故宮三大殿(局部)
避暑山莊(部分)
環秀山莊
頤和園(部分)
十笏園
五亭橋
沈陽昭陵(部分)
五塔召金剛寶座塔
阿巴和加麻札(部分)
峨眉山報國寺山門
布達拉宮
北京四合院
紹興魯迅故居(局部)
吉林朝鮮族民居
喀什維吾爾族民居
鞏縣下沉式窯洞
福建圓形土樓
昆明一顆印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
泉州楊阿苗宅
藏族民居
湘西臨河民居
景洪傣族竹樓
楊州黃宅書齋小樓
湘西鳳凰縣山區民居
黟縣際聯村民居
七角星紋鏡
乳釘紋爵
嵌綠松石饕餮紋牌飾
素爵
饕餮乳釘紋方鼎
雷紋扁足鼎
牛首饕餮紋尊
饕餮紋卣
饕餮紋罍
牛首饕餮紋尊
饕餮紋單柱爵
饕餮紋盉
饕餮紋斝
饕餮紋鼎
饕餮紋簋
鏤孔雷紋觚
虁紋銊
亘鬲
牛方鼎
北單卣
亞弜鼎
後母辛方鼎
婦好扁足方鼎
婦好甗
婦好偶方彝
婦好方尊
婦好壺
饕餮紋瓿
後亀母斝
婦好觚
後母辛觥
婦好爵
嵌綠松石玉援戈
子漁尊
後母戊方鼎
告寧鼎
亞共尊
父丁鬲
直紋觶
馬永盉
天觚
共罐
嵌綠松石饕餮紋方罍
人面盉
二祀邲其卣
饕餮紋釜
饕餮紋瓿
孤竹罍
禺方鼎
禺卣
小臣艅犀尊
人面鋮
鳳柱斝
龍紋觥
三孔有銎鋮
虁紋犧尊
七孔有銎鋮
鴞卣
龍虎尊
御尊
饕餮紋鼓
饕餮牛首紋卣
三羊饕餮紋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
饕餮紋瓿
大禾人面方鼎
豕尊
象紋鐃
鴞卣
牛尊
三羊鬲
牛首紋卣
雙羊尊
羊尊
古卣
饕餮紋三足壺
者姤方罍
鳥獸紋觥
三羊饕餮紋瓿
雙鳥鼉鼓
利簋
蜷體虁紋簋
蜷體虁紋尊
夫卣
龍紋五耳鼎
鳥紋方鼎
甲簋
鳥紋卣
弓季尊
弓季卣
伯各卣
直紋卣
何尊
盂鼎(通稱大盂鼎)
折觥
饕餮紋鳥鼎
四鳥扁足方鼎
鳥紋觚
勾連紋鼎
保卣
令方彝
斜紋鬲
母鼓方罍
伯矩鬲
伯簋
燕侯盂
蟠龍蓋罍
公卣
太保方鼎
蟠龍蓋盉
宜侯矢簋
鳥紋觥
伯方座簋
鴛鴦尊
鳥蓋壺
聯珠紋卣
鳳紋尊
雲紋鐃
蜷體虁紋罍
太保鳥卣
直紋簋
成王方鼎
班簋
饕餮紋甗
鳥紋象尊
彏伯羊尊
人形車飾
冬戈方鼎
冬戈簋
鳥紋貫耳壺
師凡鼎
史牆盤
癌鍾
與壺
竊曲紋方鬲
牛尊
盠駒尊
盠方彝
虎尊
師趝鬲
豁簋
禹鼎
梁其鍾
克鎛
仲義父缸
鳥蓋扁盉
仴匜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雕生簋
虁紋方鼎
散氏盤
憀生盨
雲紋犧尊
螭虎紋鏡
象首獸紋簋
侯母壺
垂鱗紋方彝
秦公簋
蟠龍紋方壺
蓮鶴方壺
王子午鼎
渦紋鼎
素命鎛
蟠虺紋貫耳壺
蔡侯甲鼎
犧首鼎
三輪盤
犧首匜
吳王夫差鑒
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劍
嵌紅銅狩獵紋壺
嵌紅銅狩獵紋豆
龜魚方盤
錯金豆
弦紋盉
令狐君嗣子壺
嵌綠松石龍紋豆
聯座壺
曾侯尊盤
曾侯編鍾
蟠龍建鼓座
鹿角立鶴
雲紋銅屋
螭首盉
鑲嵌圖像紋壺
中山王鼎
龍鳳方案
銀首人形燈
有翼神獸
樓闕形飾件
樹影燈
錯金銀有流鼎
浮雕紋鋪首
錯金銀琉璃壺
安邑下官鍾
錯金銀龍耳方鑒
漆繪人形燈
蟠虺紋編鍾
騎駝人形燈
錯金銀立鳥壺
嵌綠松石卧鹿
虎紐錞於
蟠虺紋提鏈壺
勾連雲紋豆
八環杯
三角雲紋敦
鳥蓋瓠形壺
杜虎符
龍紐錞於
樂府鍾
斗獸紋鏡
鳥形燈
鎏金壺
六山鏡
熊足鼎
錯金博山爐
竹節爐
鳥篆壺
浮雕紋酒樽
昭明透光鏡
五銖紋銅鼓
銅屋
騎士貯貝器
獻俘鎏金扣飾
鎏金獸形盒硯
錯銀牛燈
伍子胥畫像鏡
銅式盤
狩獵紋鏡
花鳥人物螺鈿鏡
紅陶雙耳三足壺
紅陶繩紋碗
彩陶人面魚紋盆
彩陶魚紋盆
彩陶船形壺
小口細頸錐刺紋壺
紅陶小口尖底瓶
彩陶花瓣紋盆
彩陶鸛鳥石斧瓮
彩陶盆
彩陶渦紋曲腹盆
彩陶人頭器口瓶
彩陶漩渦紋瓶
彩陶鯢魚紋瓶
彩陶舞蹈紋盆
彩陶漩渦紋尖底瓶
彩陶缽
彩陶瓮
彩陶壺
彩陶蛙紋瓮
單耳帶流罐
彩陶壺
彩陶人形浮雕壺
雙大耳罐
紅陶雙耳罐
豬紋缽
白陶背水壺
黑陶杯
紅陶獸形器
白陶鬶
黑陶弦紋杯
黑陶蛋殼杯
彩陶筒形瓶
黑陶高足杯
黑衣灰陶鏤孔雙層罐
黑陶貫耳壺
黑陶壺
白陶鬶
青釉原始瓷尊
白陶豆
白陶幾何紋瓿
灰陶大口尊
印紋陶罍
原始瓷尊
印紋硬陶帶柄罐
原始瓷刻波紋雙系罐
原始瓷刻紋筒形罐
原始瓷雲雷紋尊
彩陶鬲
渦紋筒狀雙耳罐
紅陶雙耳罐
原始瓷龍梁壺
陶鼎
青釉獸面三足鼎
彩繪陶盒
鳥形豆
彩繪繭形壺
彩繪陶壺
方壺
陶薰爐
綠釉陶奩
原始瓷雙系罐
水波紋四系罐
綠釉陶熊燈
綠釉九連陶燈台
青釉塑貼谷倉罐
青瓷盆
青瓷蛙形水盂
越窯鳥形杯
青瓷虎子
青瓷辟邪水盂
青瓷扁壺
青釉印紋四系罐
青釉四系帶蓋雙鳥盂
青瓷香薰
青瓷獸形尊
青綠釉六系覆蓮罐
青釉褐斑蛙尊
青釉褐斑羊頭壺
德清窯黑釉雞頭壺
德清窯黑釉四系壺
青瓷雙復系蓋罐
青釉褐斑蓋缽
青瓷大蓮花尊
六系盤口壺
越窯雙復系盤口壺
覆蓮小罐
青釉刻花壺
青瓷蓮瓣紋托碗
越窯褐斑蓮瓣紋碟
青釉四系罐
青釉龍柄雞首四系壺
白瓷綠彩刻花覆蓮四系罐
白瓷覆蓮罐
白瓷彩長頸瓶
青瓷畫紋六系罐
黃釉貼花蓮瓣紋尊
黃釉陶壺
青釉四系罐
青釉印花帶蓋唾壺
雙龍把雙身瓶
束腰白瓷罐
白釉雞首壺
青釉燭台
黃釉綠彩壺
白釉花口壺
藍釉小罐
黑釉彩斑腰鼓
花釉罐
青釉鳳首壺
邢窯白釉碗
白釉穿帶壺
白瓷菱花口盤
花釉壺
白釉雙龍耳瓶
白瓷長頸瓶
青釉褐彩網紋罐
貼花壺
青釉蓮花紋瓜形壺
青釉褐彩詩文壺
褐綠釉鹿紋壺
褐綠彩雲紋罐
灰釉斑彩葫蘆瓶

四系壺
海棠式大碗
褐彩雲紋鏤孔薰爐
絞胎陶枕
褐綵帶蓋罌瓶
貼花龜紋多角瓶
三彩鴨式杯
三彩陶馬
三彩蓮花紋罐
白瓷盒
青瓷夾耳罐
青釉壺
刻花蓮瓣紋蓋罐
刻花瓶
刻花渣斗
龍首流凈瓶
五獸足薰爐
印花雲龍盤
刻花人物紋壺
青瓷纏枝牡丹紋瓶
刻花纏枝牡丹蓋盒
青釉雕花瓷壺
白地黑花蓮花紋瓷枕
白釉黑花鏡盒
三足洗
玫瑰紫釉盆托
鼓釘洗
月白釉紫斑蓮花式碗
青白釉劃花瓶
三足尊
弦紋瓶
貫耳爐
弦紋瓶
貫耳瓶
魚紋盆
單柄洗
白瓷孩兒枕
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白釉刻花執壺
童子垂釣枕
珍珠地虎紋瓶
黑釉木葉紋盞
黑釉剪紙文字紋玳皮盞
荷花紋瓶
黑釉剔花梅花紋瓶
青白瓷堆塑瓶
刻花嬰戲紋碗
青釉印花碟
青釉刻花瓶
印花多子盒
刻花牡丹紋瓶
白瓷刻花牡丹瓶
雙貫耳瓶
堆釉蟠龍蓋瓶
白地褐花葉紋蓋罐
素胎堆塑四靈蓋罐
刻花雲紋梅瓶
白釉剔花瓶
綠釉鳳首杯口瓶
綠釉龍梁雞冠壺
白釉刻花雞冠壺
黑釉刻花小口瓶
白釉黑花牡丹紋瓶
黃釉黑花紋虎枕
青白釉雲龍紋獅紐蓋瓶
青白釉堆塑四靈塔式蓋罐
青白釉仿定窯螭紋洗
青釉刻花牡丹蕉葉紋瓶
青白釉荔枝紋高足杯
卵白釉碗
卵白釉印花雙龍紋高足碗
青白釉僧帽壺
青白釉透雕戲台式枕
青白釉捏雕瓷枕
青花瓜竹葡萄紋菱口盤
青花鴛鴦蓮紋盤
青花束蓮卷草紋匜
青花詩文高足杯·面
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青花松竹梅紋瓶
青花人物牡丹紋蓋罐
青花松竹梅紋爐
釉里紅彩斑高足轉杯
釉里紅折枝菊紋高足轉杯
釉里紅地白龍紋蓋罐
釉里紅白花紋托盤
釉里紅雁銜蘆草紋匜
釉里紅松竹梅紋玉壺春瓶
青花釉里紅開光鏤花蓋罐
釉里紅開光花鳥紋罐
青釉雙魚紋洗
貼花龍鳳紋蓋罐
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
豆青釉條紋荷葉蓋罐
藍釉白龍紋梅瓶
寶石藍加金彩小酒杯
鈞釉花口雙耳駝座瓶
紫彩大盆
鈞釉貼花雙耳三足爐
白地黑花魚藻紋盆
白地黑花人物罐
白地黑花鳳紋罐
赭褐色彩繪帶蓋罐
黑釉彩繪卷草紋罐
三彩鏤雕龍鳳爐
釉里紅纏枝菊紋大碗
甜白釉暗花梨頭壺
青釉三系蓋罐
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青花花果紋執壺
青花金彩荷蓮紋碗
青花雲龍紋扁壺
白釉雞心碗
青花批杷綬帶鳥紋盤
青花纏枝蓮紋花澆
青花纏枝牡丹紋蟋蟀罐
青花獅球紋罐
青花海水龍紋扁瓶
釉里紅三魚高足杯
青花紅彩龍紋碗
豆青釉雕獅燭台
鬥彩高士圖杯
鬥彩雞缸杯
鬥彩「天」字款龍紋蓋罐
鬥彩花蝶紋蓋罐
白地刻填醬釉花果盤
釉里紅白魚影花盤
孔雀綠釉青花魚藻紋盤
孔雀綠釉碗
青花人物套盒
素三彩海水蟾紋三足洗
釉里紅凸雕蟠螭紋蒜頭瓶
青花雲鶴八仙葫蘆瓶
紅綠彩纏枝蓮紋瓶
青花礬紅魚藻紋蓋罐
鬥彩雙耳八卦爐
五彩魚藻紋大罐
三彩靈芝龍紋方碗
青花團龍紋提梁壺
五彩鳳紋鏤空瓶
青花嬰戲紋長頸瓶
五彩瑞獸紋罐
青花花卉出戟花觚
青花凈水碗
白釉犀角杯
素三彩龍鳳牡丹紋碗
何朝宗達摩立像
紫砂瓜形壺
琺華壇
青花天女散花碗
青釉橄欖式瓶
天藍釉菊瓣尊
釉里紅鳳凰紋瓶
豇豆紅太白尊
豇豆紅柳葉瓶
黃釉鳳首提梁壺
五彩花鳥紋尊
五彩竹雀紋壺
蝴蝶紋梅瓶
五彩王嬙出塞圖瓶
五彩龍鳳紋蓋罐
青釉魚簍尊
青釉印蓮花扁壺
青釉刻花雲龍紋缸
祭紅梅瓶
青花釉里紅三果紋高足碗
鬥彩飛龍紋「天」字罐
琺琅彩雉雞牡丹紋碗
琺琅彩團花蝴蝶圓碗
白釉三聯瓶
霽青描金花卉七孔花插
朱紅龍紋高足蓋碗
青花魚藻紋碗
青花雲龍紋五孔扁瓶
粉彩百鹿圖尊
青花八吉祥寶月瓶
粉彩描金海晏河清尊
粉彩鏤孔轉頸瓶
粉彩山水人物圖蓋罐
各色釉彩大瓶
青花釉里紅墨彩瓶
五彩魚藻紋盤
米市像
琉璃人物瓦脊雕塑
獸面紋丫形器
玉龍
玉獸玦
玉鴞
玉鏟
人面形飾
獸面紋石奔
人面形佩
獸面紋琮
獸而紋鐲
獸面紋戈
玉斧
獸面紋簋
玉鱉
玉立人柄形器
跪坐人
玉鵝
玉鳳
玉鸚鵡
虁龍佩
鳥紋刀
玉虎
玉魚
鳥獸紋璜
鳥紋環
人首蛇身飾
虎形佩
玉人頭飾
獸面紋飾
虎形璜
獸面紋玉梳
獸面紋飾
雙龍佩
虎形飾
四節佩
多節佩
三龍環形飾
虎形佩
雙龍首璜
鏤空龍形佩
鏤空龍鳳紋璜
鏤空螭虎紋合璧
勾連雲紋燈
皇後印璽
玉龍附金帶鉤
玉龍虎並體帶鉤
浮雕雙螭紋劍首
鏤雕雙鳳格
鏤空龍鳳紋套環
熊虎相戲珌
鏤空玉佩
獸首銜璧飾
鏤空龍鳳紋環
銅嵌玉鋪首
鏤雕雙螭龍紋谷璧
仙人奔馬
玉鋪首
鏤雕龍鳳紋環
龍形觿
金玉耳墜
雙鳳系璧
鏤雕螭紋璧
玉辟邪
玉座屏
夔鳳紋樽
蟬形琀
獻珠寶人帶板
雲形杯
鏤雕雙鳳佩
玉帶
透雕折枝花鎖
花鳥佩
玉「春水」飾
獸耳雲龍紋爐
瀆山大玉海
龍紐元押
龍紋活環尊
牧馬鎮
玉帶飾
龍紋帶板
玉碗
玉爵杯
合巹杯
菊瓣盤
玉爐、瓶、盒
九龍瓮
桐蔭仕女圖
鏤空花薰
大禹治水圖
會昌九老圖
金節約
鷹形金冠頂、金冠帶
金虎紋條形飾
金耳墜
金虎紋圓形飾
猿形銀飾
金盞、金勺
交龍金帶鉤
包金鑲玉嵌琉璃銀帶鉤
楚王銀匜
銀盆
金獸
包金卧羊帶飾
「文帝行璽」金印
金奔馬
狩獵紋高足銀杯
舞伎八棱金杯
赤金龍
刻花赤金碗
舞馬銜杯紋銀壺
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器
鏤空銀董球
銀鎏金鳳紋大盒
龍獅紋四足銀罐
金耳環
乳釘鎏金銀盞
鎏金銀八角杯
瑞果圖鎏金銀盤
鎏金銀八角盤
花卉紋銀六角盤
荷葉敞口銀杯
金娃娃
鎏金銀雞冠壺
鎏金銀壺
鎏金銀戲童大帶
鎏金銀面具
銀鑲珠「金翅鳥」
「文王訪賢」金飾件
銀罐
銀瓶
鍍金團花銀圓盒
如意紋金盤
纏枝花果方形金飾件
銀槎
蟠螭銀盞
銀架
鎏金花瓣式銀托盞
銀渣汁
金冠
鎏金銀盤
金鳳釵
銀爵
銀鼎
蟠桃銀杯
銀累絲花瓶
金編鍾
金鏨雲龍紋執壺
金鏨龍紋葫蘆式執壺
銀鎏金嵌琺琅硯盒
金鏨花高足白玉藏文蓋碗
金桂月掛屏
金累絲殿式龕
金嵌珠天球
銀提梁壺
朱漆木碗
纏藤蔑朱漆木筒
嵌玉高柄朱漆杯
朱漆木雕遺痕
彩繪雷紋漆器殘片
黑漆木碗
纏絲線黑漆木柲
彩繪貼金嵌綠松石漆觚
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
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彩繪漆內棺
彩繪竹胎漆排簫
彩繪龍紋皮胎漆盾
彩繪射獵圖漆瑟殘片
彩繪木雕蟠蛇漆厄
彩繪木雕鴨形漆豆
彩繪漆盒
彩繪透雕漆箭箙
彩繪透雕漆座屏
彩繪龍鳳紋漆內棺
彩繪透雕四龍漆座屏
彩繪雙耳長漆盒
彩繪獸首鳳形漆勺
彩繪魚鷺紋漆盂
彩繪雲龍紋漆盒
彩繪變形鳥頭紋漆卮
彩繪波折紋長方形漆盒
彩繪幾何紋銅箍三蹄足漆樽
彩繪「君幸食」漆盤
彩繪黑地漆棺
彩繪雲氣紋夾紵胎雙層漆奩
彩繪鶴紋漆匜
彩繪七豹紋扁形漆壺
彩繪三魚紋漆耳杯
彩繪漆耳杯盒
彩繪神人怪獸紋龜甲形漆盾
彩繪幾何紋漆碗
彩繪漆案
彩繪鋪首銜環三蹄足漆奩
彩繪貼金銀箔嵌瑪瑙珠漆七子奩
彩繪嵌銀箔漆砂硯
彩繪夾紵胎漆耳杯
彩繪鴨嘴形柄漆盒
彩繪漆秘器
彩繪銅扣獸紋漆缽
錐刻戧金黑漆盒蓋
彩繪季札掛劍圖漆盤
彩繪漆匕
彩繪童子對棍圖漆盤
彩繪貴族生活圖漆盤
彩繪鳥獸魚紋漆槅
彩繪孝子故事圖漆棺殘片
彩繪人物故事圖漆屏風(局部)
「九霄環佩」紫漆琴
「大聖遺音」栗殼色漆琴
羽人飛鳳花鳥紋金銀平脫漆背銅鏡
花鳥紋嵌螺鈿黑漆經箱
描金堆漆舍利函
花瓣形圈足黑漆碗
紫褐色漆托盞
黑漆碗
柳塘圖戧金填朱漆斑紋地長方形黑漆盒
園林仕女圖戧金蓮瓣形朱漆奩
出遊圖戧金長方形朱漆盒
剔犀執鏡盒
脫胎剔犀柄團扇
嬰戲圖剔黑盤
桂花紋剔紅盒
「張成造」雲紋剔犀盒
「楊茂造」觀瀑圖八方形剔紅盤
東籬採菊圖剔紅盒
廣寒宮圖嵌螺鈿黑漆盤殘片
「張敏德造」賞花圖剔紅盒
烹茶圖剔紅盒
攜琴訪友圖剔紅盒
五老圖委角方形剔紅盤
雲龍紋剔紅盒
林檎雙鵬圖剔彩捧盒
「滇南王松造」文會圖委角方形剔紅盤
山水人物紋委角方形剔黑盒
人物花卉紋戧金蓮瓣形黑漆盒(兩件)
祝壽圖綠地剔紅盒
龍鳳紋方勝形雕填漆盒
龍鳳紋銀錠形雕填漆盒
龍鳳紋菊瓣形雕填漆盤
松鶴紋斑紋地雕填漆盤
孔雀牡丹紋皮胎剔紅盤
竹林七賢圖長方形剔紅盤
「時大彬造」山水人物紋紫砂胎剔紅壺
雲龍紋梅花形雕填漆盒
梵文纏枝蓮紋長方形填漆盒
彩繪描金山水人物紋漆盒
款綵樓閣園林圖黑漆屏風
描金龍紋黑漆戥子盒
纏枝蓮紋嵌螺鈿舟形黑漆洗
花卉紋百寶嵌委角方形黑漆筆筒
「方如椿」款描金山水人物紋長方形黑漆盒
「千里」款嵌螺鈿錫胎黑漆執壺
「江千里式」雲龍紋嵌螺鈿長方形黑添盒
嬰戲圖嵌螺鈿黑漆箱
壽字雲紋瓷胎剔犀尊
花卉紋雕填漆幾
彩繪雲龍紋雙圓形漆盤
彩繪花鳥紋圭形漆盤
雲龍紋剔紅寶座
彩繪描金花果紋包袱式長方形漆盒
蝙蝠勾蓮紋柿形雕填漆盒
彩繪描金紫檀扶手椅
描金花蝶紋斑竹欄橢圓形黑漆盤
彩繪描金桃蝠紋方勝形漆幾
描金黑地山水樓閣圖漆手爐
海獸紋剔紅盒
海水游龍紋剔紅盒
春字壽星蓮瓣形填漆盒
雙鳳紋蓮瓣形雕填漆盒
描金松石藤蘿紋黑漆盤
脫胎菊瓣形朱漆盤
彩繪山水八仙圖金漆盒
識文描金瓜形漆盒
識文描金海棠形漆攢盒
嵌螺鈿葵花形黑漆盒
描金山水人物長方形罩漆盤
「盧葵生制」雄雞圖百寶嵌長方形漆砂硯盒
「沈紹安制」彩繪描金花鳥紋長方形漆盒
對鳳對龍紋秀淺黃絹面衾(部分)
鳳鳥鳧幾何紋錦
龍鳳紋絛
田獵紋絛
菱格六邊形紋絛
飛鳳花卉紋綉
蟠龍飛鳳紋綉淺黃絹面衾
龍鳳虎紋綉
信期綉手套
青絲履
秋香色地菱形隱紋花葉紋經錦枕
黃地龍鳳紋經錦
絳地印花敷彩紗
乘雲綉黃色對鳥菱紋綺
淺褐色菱紋羅地信期綉
茱萸紋綉絳色絹
雞鳴枕
樹葉紋緙毛坐墊
鹿紋錦
長壽光明錦
「續世」錦
人首馬身紋緙毛
方紋絞纈
樹紋錦
雲氣動物紋錦
刺綉佛像供養人
忍冬聯珠龜背紋刺綉花邊
聯珠「胡王」錦
寶相花印花絹褶裙
雙羊紋錦覆面
絞纈四瓣花羅
綠色狩獵紋印花紗
聯珠對孔雀紋錦覆面
聯珠鹿紋錦
月兔紋錦
紫絳絹地綉寶相睡蓮經帙
褐色牡丹芙蓉花羅
綉線瑤台跨鶴圖
緙絲仙山樓閣冊
緙絲帕瑪頓月珠巴像
緙絲八仙拱壽圖軸
織成儀鳳圖
綠地花果紋夾纈綢
秋香地花果紋夾纈綢
金地緙絲鸞鳳牡丹紋圓補
黎族織花筒裙
黎族刺綉龍被
粵綉褡褳
布依族蠟染花邊
薛文華綉紫藤雙雞圖軸
和闐綢
骨雕人頭像
鷹頭
雙鳥朝陽
圓形器
象牙虎紋板
彩漆龍紋勺
人物花鳥紋尺八
象牙尺
片體飾件
竹雕殘荷洗
松鶴益壽筆筒
劉、阮入天台香筒
竹雕寒山、拾得像
魚龍海獸紋筆筒
蘭花式杯
鴛鴦暖手
螭紋扁壺
送子觀音像
四開光坐墩
松蔭策杖圖筆筒
戧金細勾填漆春凳
嵌楠木寶座
戧金細勾填漆龍紋酒桌
一腿三牙羅鍋棖方桌
螭紋圈椅
噴面式方桌
平頭案
鐵力象紋翹頭案
大畫案
嵌螺鈿羅漢床
四面平螭紋畫桌
十字連方圍子羅漢床
五屏風式龍鳳紋鏡台
龍紋方角櫃
十字欄桿架格
戧金細勾填漆龍紋箱
鍾馗掏耳圖筆筒
東山報捷圖筆筒
竹石圖筆筒
東方朔像
束腰齊牙條炕桌
呵欠羅漢像
羅鍋棖方凳
螭紋翹頭案
戧金龍紋高束腰炕桌
貼黃仿攢竹方筆筒
二豎戲牛
仿青銅提梁卣
七賢圖八駿圖筆筒
貼黃四子盒
貼黃方觚
貼黃提梁小櫃
三螭海棠盒
牙雕鵪鶉盒
三羊開泰圖插屏
深院月夜賞梅圖
貼黃龍紋竹絲編織筆筒
牙雕冠架
大吉葫蘆式花薰
嵌瓷靠背扶手椅
黑漆描金靠背
鏤雕花卉圓盒
直後背交椅
裱雲龍紋緙絲寶座
鹿角椅
束腰折疊式炕桌
嵌玉小寶座
戧金填漆梅花式香幾
漆面轉動式圓桌
透雕花牙平頭案
蟠螭紋架幾案
鑲竹雕山水小座屏
蝠磬紋大羅漢床
朱漆燈台
多寶格
山水屏風寶座
剔紅百寶嵌屏風寶座
四美圖真本
決定陀羅尼咒
魯公輸子先師
爐火之神
月宮馬
西遊記
古都駝鈴
仕女屏條
平升五福 獨占鰲頭
沈萬山聚寶盆
雙鎖山
五福捧壽
和合二聖
全家福
副揚鞭門神
神荼郁壘
燈籠方
蓮魚貴子
春牛圖
天地三界十方萬焚具辛
選仙圖
拾花轎
趕廟會
天雷報
傣族冬札
剪紙熏樣
掃晴娘
牛耕圖
熏樣刻紙
染色窗花
壽桃生肖 人物
觀世音
帥盔
仕女·花籃風箏
八仙慶壽
沙燕
白蛇傳·孫夫人試劍
吹糖人
梨園(亦稱古塤)
人面猴
踏青
子母雁
兔兒爺
歡樂行
斷橋相會
兔子王
騎馬人·動物
麒麟送子
壽星不倒翁
掛虎
泥插子(小泥佛像)
陶模
陶模玩具
獅枕
八仙酒令牌
坐童
棒棒人
青龍雁月刀
小燕車
月餅模子
吼獅
拴娃獅·炕頭獅
背背猴
四大天王
持荷童子
童子·猴子
布老虎
蛙心魚枕
蟈蟈葫蘆
金魚
水滸葉子戲

G. 清朝小磁缸有什麼圖型

青花瓷,生肖

H. 古代釵名 女衣名

紫羅釵 琴曲衣 月華裳

I. 眾周底款瓷器,是那個年代

元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瓷器上。既有彩書、墨書,也有刻劃款。多落於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國倫敦大衛德基金會藏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頸部書青花楷書「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為標准元代器物,同時也可對其他沒有年款的元代器物進行斷代排比。

明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書款始自明永樂朝,以後成為定製。書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頸、肩、腹、流、柄等部分,書款方式有彩繪、暗刻、模印、青花料書寫,尤以青花料書寫為多見。款識內外雙圈、單圈、方框、花朵或無紋飾不等。官窯書款工整,由專人負責款識的書寫,民窯書款隨意,且書寫方式較多,干支款如「萬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還有隻寫朝代不寫年號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現於政局動盪不安的朝代。

明洪武紀年款

洪武(1 368~1398),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雖然史料記載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設御窯廠燒造,但目前並沒有洪武官窯款識傳世品,而且帶有洪武紀年款的民窯僅見2件,如江西玉山發現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劃不是很工整,顯然是不經意寫上的。

明建文紀年款

建文(1399~1402),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號,建文一朝歷時4年,不會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樂奪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會令其流傳,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明永樂紀年款

永樂(1403~1424),為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帶有紀年款的官窯不多,款識有青花或釉里紅料書寫、錐刻和模印三種。年號款識為「永樂年制」篆刻不見六字款。永樂官窯瓷器款識藍本出自大書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書於底面,個別書於內壁。款字筆劃轉折之處圓潤,結構緊湊。邊飾有單圈、單圈加花邊、雙圈、龍鳳、雲紋、獅球、鴛鴦等。永樂官窯開明清官窯書帝王年號款的先河,這以後成為定製。

明宣德紀年款

宣德(1426~1435),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號。以年號為官窯年款在宣德時極戈常見,並影響以後歷代。宣德官窯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為主。書寫形式有雙行豎寫、單行橫寫、單行豎寫等。邊飾有雙圈、單圈、雙框、雙框外加雙圈、花形、錦紋及無邊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模印、錐刻等。書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說,即除書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處外,也有內底、耳部、柄部、流部、蓋里等。書寫字體有楷體和篆體等,楷書書寫工整,篆書風格與永樂相似。民窯年款器較少見。

明正統、景泰、天順紀年款

正統(1436~1449),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景泰(1450~1456),為明代宗朱祁鈺的年號;天順(1457~1464),為明英宗朱祁鎮的年號。正統與天順為同一人,因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獨攬朝中大權,正統帝追求享樂,在「土木之變」被俘。景泰作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國家大事。後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中又當上皇帝,改年號為天順。這三朝近30年,因戰爭頻仍,王權更迭頻繁,故書有朝代紀年款器物不會很多。雖官窯並未停止燒造,但由於政權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後朝所毀的可能性。官窯書「天順年造」器物極少,民窯書紀年款器物也不多。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識器物,也與這一時期政權動盪有關。

明成化紀年款

成化(1465~1487),為明憲宗朱見深的年號。成化朝官窯書寫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經固定,為器底、器心、口沿等處。成化官窯款識為「大明成化年制」楷書。書寫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雙框,或雙圈。有書款與刻款,書寫材料青花芫主。書寫不如宣德時穩重,有稚拙之風。民窯紀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為常見。款外多臣以青花雙圈。清康、雍、乾三朝時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雙行以青花判書楷字於器物外底,外圍青花單圈、雙匿或雙方框.也有無邊框的。

明弘治紀年款

弘治(1488~1505),為明孝宗朱祜樘年號。弘治官窯年款目前僅見「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書「弘治年制」楷款與篆款。款外青花雙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麗。民窯年款多書「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紀年款。字多書寫不工。

明正德紀年款

正德(1 506~1521),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號。正德官窯款識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寫款和刻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外或雙固,或雙框,或無邊飾。字較弘治時要大,書寫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頸部。民窯紀年款多為青花書寫「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雙圈,個別也有礬紅彩書「大明年造」,但書寫均不及官竄工整規矩。

明嘉靖紀年款

嘉靖(1522~1 566),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號。嘉靖一朝歷時45年,是明代瓷器無論官、民窯生產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極多。官窯紀年款確「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為楷書款式。有一行橫書、二行豎書、環書等幾種排列方式。書寫材料有青花、磯紅、暗刻等。款外圍有雙固、單圈、雙框、無邊飾,字書寫均較細長。落款位置多變,除外底、內心,還有口沿、頸、肩、腹等。民窯紀年款見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紀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明隆慶紀年款

隆慶(1567~1572),為明穆宗朱載重的年號。隆慶朝僅6年,傳世器物不多。官窯紀年款識僅見有「大明隆慶年造」一種。款識外或雙圈,或雙框,或無邊飾。款識排列多以六字二行為主,偶有一行直書。款識書寫工整。民窯紀年款識多為「大明隆慶年造」、「大明隆慶年制」、「隆慶年造」、「隆慶年制」和干支紀年款如「大明隆慶元年」等,款識書寫更為隨意

明萬曆紀年款

萬曆(1573~1620),為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朝長達48年,瓷器生產無論官、民窯均數量巨大。款識風格基本分兩個階段,萬曆早中期的落款風格有嘉靖、隆慶風格,青花濃艷泛紫,字書寫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書寫筆劃較肥。款識書寫以「大明萬曆年制」楷款最為常見,還有「萬曆年制」四字楷款。款識排列有六字雙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橫書,或環書。款識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幾種方式。萬曆民窯款識書寫風格多變,有「大明萬曆年制」、「大明萬曆年造」、「萬曆年造」、「萬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號加干支紀年款如「萬曆丁丑年造」等,書寫有工整與草率兩種。

明天啟紀年款

天啟(1621~1627),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天啟官窯器物非常罕見。款識僅見「大明天啟年制」楷款一種,書寫工整。天啟民窯器物款識有「大明年啟年造」、「天啟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紀年款如「皇明天啟年丙寅歲吉旦」等。書寫有工整與粗糙兩種,工整者可媲美官窯,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別。
明崇禎紀年款

崇禎(1628~1644),為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崇禎朝不見有官窯器物。書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為民窯。有「大明崇禎年制」、「崇禎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書寫不工,不易辨別。年號紀年款有「崇禎丁丑」等。

明代干支紀年款

干支紀年款為以天干與地支相配來標明器物生產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號後,如「萬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紀年款即明代紀年後再加干支的款識書寫方式。

清代紀年款

清代紀年款主要有年號款和干支紀年款兩類,年號款多以官窯款識為主,字體有楷書有篆書,青花、彩料、暗刻等書款方式不一,外或圍雙圈,或單圈,或無邊飾,或雙框,或單框,或圍以花卉,形式多樣。民窯用年號紀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書寫紀年和干支款連用的器物,如「順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書寫以楷書為主,工整和草率並存。

清順治紀年款

順冶(1644~1661),為清世祖福臨的年號。順治朝為清朝之初,御窯廠燒造瓷器不穩定,故有順冶款的器物少見。官窯有「大清順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順冶年制」無邊飾惜款兩種。書字不工整,字間距也不相等。民窯年號紀年款和干支紀年款均較多見。如「順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順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順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清康熙紀年款

康熙(1662~1722),為清聖訊玄燁的年號。康熙朝歷時61年,社會穩定,制瓷業發展很快。康熙一朝歷時較長,故瓷器生產帶有階段性特點。康熙早期官窯器物多半沒有年款,民窯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縣令張齊仲下令:「禁鎮戶於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所以,在這以前,民窯瓷器上書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數量較大,晚期使用少數篆款。款識有寫款和刻款,多為青花料書寫。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為主。外或圍雙圈,或單圈,或雙方框,或無邊飾。早期官窯款識書寫有晚明風格,中後期字體清秀,其結體寬博的「宋槧體」最為著名,並為以後官窯款識提供了良好的範本。民窯以干支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識書不如官窯精,但:一寫仍較工整,甚至有些民窯款識可與官窯款識媲美。

清雍正紀年款

雍正(1723~1735),為清世宗胤禛的年號。雍正胡雖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產要勝過康熙,官款款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橫書和環書。款識書寫工整,款外圍以雙固或雙框。書寫材料有青花、藍料彩、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青花雙固「大清雍正年制」雙行或三行楷款較為常見,但字不太工整。紀年款如「大清國雍正九年」等。

清乾隆紀年款

乾隆(1736~1795),為清高宗弘歷的年號。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產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無論數量與質量都是後世所望塵莫及。乾隆官窯款識以篆書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橫書、環書等,四字款識「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圍以雙固,或單固,或無邊飾,或單方框,或雙方框,偶有對書款識。題款方式有書款、刻款等。書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紅彩、墨彩、琺琅彩等。款識或書寫或刻劃均工整,字為「宋槧體」。民窯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書寫不很規范,有的不可辨別。年號紀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紀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清嘉慶紀年款

嘉慶(1796~1820),為清仁宗顆琰的年號。嘉慶官窯早期仍為乾隆風格,後期有些粗率。官款多為「大清嘉慶年制」、「嘉慶年制」,以篆款多見,無邊框佔多數。書款識材料有青花、礬紅、金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民窯款識以「大清嘉慶年制」三行無邊框篆款居多,另有「嘉慶年制」篆款,書寫多不規范,辨認困難。年號紀年款有「嘉慶元年」等。

清道光紀年款

道光(1821~1850),為清宣宗旻寧的年號。道光朝瓷器生產不如乾隆、嘉慶朝,質地與釉色及紋飾均無法與乾嘉相比。官窯款識品種更是稀少,多為「大清道光年制」篆書款,款識排列以六字三行無邊飾和一行橫書為常見。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紫彩等。有書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識。字書寫流暢。民窯款識見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圍單框,或無邊飾。款識書寫不工,字跡潦草,其車有些字不可辨認。

清咸豐紀年款

成豐(1851~1861),為清文宗奕寧的年號。成豐一朝為清王朝衰落的關鍵年代,內憂外患不斷,太平天國使清王朝無法顧及瓷器生產,後太平軍攻克浮梁縣,導致了御窯廠毀壞,造成官窯無法生產。傳世成豐官窯極為少見,民窯也多半不寫款識。目前所見成豐官窯年款多為楷書款。「大清成豐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為成豐年款多見。或雙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橫書。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彩。有書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邊飾。民窯紀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雙框,或無邊飾,書寫潦草,難以辨認。年號紀年款有「咸豐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清光緒紀年款

光緒(1875~1908),為清德宗載湉的年號,光緒朝歷時34年,瓷器燒造量巨大,質量在晚清中為佳。其中光緒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壽等均有大規模的稍早。官窯年款以「大清光緒年制」最為常見,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橫書等。清書寫材料有青花、紅彩、紫彩、金彩等。有書款也有暗刻款識。 「光緒年制」四字款較六字款少見,款外無邊框,此時篆款更為少見,字書寫工整。民窯款識以六字楷款多見,書寫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窯,草率的極為隨意。四字篆書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無法辨認。另還有「光緒年造」、『『光緒年制」,「光緒八年」等。

清同治紀年款

同治(1862~1874),為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成豐朝御窯廠被毀後,於同冶五年恢復了御窯廠的燒造。因戰亂工匠逃亡,有技術的工匠流失嚴重,所燒瓷器質量粗糙不堪。官窯款識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書款為多。款字書寫較為規范,款外均不加邊飾。書寫材料有青花、礬紅和金彩,有書款和刻款等。民窯款識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書或亥於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認。

清宣統紀年款

宣統(1909~1911),為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年號。宣統官窯款識以「大清宣統年制」六字楷款多見,有青花、紅彩、紫彩、墨彩等。有書款和刻款,書寫規范工整。民窯款識為六字楷體,書寫不工。

堂名款

將私人住所或書房名稱刻、印在訂燒的瓷器上,作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標志,這類款識稱為堂名款、齋名款等。內容有堂名、室名、齋名、軒名、殿名、書房名、館名等。如「慎德堂」、「百花齋」、「彩雲軒」、「養心殿」、「古香樓」、「述古堂」、「致遠堂」、「文石山房」、「浩然堂」、「謙牧堂」、「壽古齋制」、「寧儉堂」……堂名款在宋代已經出現。明代後期形成風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為普遍。訂燒堂名款的多為皇親、貴族、高官豪紳、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清末許之衡《飲流齋說瓷》:「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有四類,一為帝王,一為親貴,一為名士而官者,一為雅匠良工也。」

明代花樣款

明代景德鎮窯瓷器上的花樣款不多見,以小型動物或花卉居多。如傳世的永樂朝青花龍紋葵口碗有繪一龍的,另有一碗底用金彩繪一片小雪花;宣德朝一青花鳳紋洗底繪一鳳;成化青花瓷器的外底繪牡丹或鶴蓮;嘉靖朝一藍彩花卉小盤底繪一藍彩小兔;萬曆朝青花瓷器有以綠彩繪靈芝;天啟朝有青花人物罐底繪一兔或一花朵的。

清代花樣款

花樣款多為民窯所用。明代已流行,到清代則形式更為繁多,總結起來共有六類:博古圖案,如八卦、太極圖、八寶、琴棋書畫、八音器、及禮服上所綉的十二章等;佛教符號,如八吉祥及轉輪王的七珍;道家符號,最著名的為八仙所持物,漢鍾離的還魂扇,呂洞賓的寶劍,李鐵拐的葫蘆,曹國舅的綽板,藍采和的花籃,張果老的漁鼓,韓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笊籬); 「豆腐乾」款,在雙圓圈中心繪雙線方框,框內再繪橫豎相間的線條;「四朵花」款,在雙囤內繪不太規整的「四朵花」,簡單的僅繪四個「×」或四個有如眼睛的「花」;其他花樣,動物類的如龍、鳳、鹿、鶴、龜等,植物類如松、竹、梅、蟠桃、瑞草、靈芝、樹葉等。

仿寫款

簡稱仿款,又稱寄託款。為後一朝代在瓷器上落前朝代的年款。如明正德落「大明宣德年制」,清康熙朝落「大明成化年制」或清乾隆朝落「大清康熙年制」等。仿寫款主要見於景德鎮窯的官民窯瓷器上,自明代中後期至今天仍有所見。仿寫款的出現與人們的好古之心以及前朝瓷器的經濟價值高有密切關系。如永宣青花以其音料的濃郁.釉質的潤澤,胎質的精細一直為世所傳誦,自成化以後一直有所仿製,它們都落上「大清宣德年制」年款,這些人當初的好古之心卻為後世的鑒定帶來極大的困難。前朝代的器物如成化的鬥彩、康熙、雍正的顏色釉等,因其市場價值較高,又多被精於制假者所造,充真品謀利,這就有必要對仿寫款的器物鑒定。

「天」字款

主要見於明成化鬥彩罐。罐主要有長圓腹和矮圓腹兩種。底足施白釉,中以青花楷書「天」字,外無邊飾。紋飾有龍、鳳、海獸、纏枝花卉紋等。「天」字筆劃均衡,書寫有力。為明代鬥彩精品。以後歷代均有仿品出現,尤以清康熙、雍正仿品最精。

「供御」與「進盞」款

宋福建建窯茶盞或窯具上的款識。其所產黑釉茶盞的外底有陰刻「供御」、「進盞」字樣。建窯位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是宋代新興的生產黑釉瓷的窯場之一。北宋後期由於其生產的黑釉盞適於鬥茶,一度大量燒制,帶有「供御」、「進盞」款能茶盞是專為當時宮廷生產的鬥茶用具。清末寂園叟《陶雅》載:「兔毫盞……底上偶刻陰文『供御』楷書二字.」

西夏文款

西夏瓷器上也書款識,字為西夏文。如出土一件施半截褐釉的剔花瓮,白色雕地上有四行墨書西夏文。上海博物館也收藏一件西夏黑釉小口瓶,其腹部刻有西夏銘文。

八思巴文款

元代瓷器款識。八思巴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因它的創始人是元代忽必烈的國師、喇嘛教高僧八思巴而得名。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命八思巴制訂官方通用文字,八思巴便以藏文文字為基礎,運用漢語的語法,創造出一套拼音文字,它類似現在的漢語拼音。八思巴文從1269年頒布到元朝末年,共用了100年左右,因此八思巴文是元代瓷器的時代標志。明正德官窯青花瓷上也有八思巴文款瓷器,這與正德皇帝信奉喇嘛教並與蒙藏上層僧侶來往密切的原因是分不開的。

樞府款

J. 淺絳彩的形制款識畫科

淺絳彩瓷在其最盛期,幾乎占據全部日用瓷范圍,在此僅介紹幾種常見的器形。
⑴瓷板、淺絳彩瓷板尺寸、從現存清末民國初的「潤例」看,從六寸到三尺都有,而傳世淺絳彩瓷板多為30至40厘米寬,40至50厘米高。厚度有兩種,一種為厚片,約6至8毫米,一種薄片厚僅3至5毫米。形狀以長方為主,用於鑲嵌傢具則有圓形、扇形等。薄而小的瓷板,通常平置於窯中燒制,故底面時有「砂底」,中型及一尺以上的大片,背面有等距凸起的胎骨以防變形。
⑵瓶類,清末流行較大型(80厘米以上)的花瓶,甚少淺絳彩器,這與淺絳彩只適合寫意畫有關。淺絳彩器中最常見是琮瓶。左右兩側有象耳鋪首,通常是正背兩面作畫,左右兩側書法。此外還有棒槌瓶、膽瓶等,大都為小件。
⑶帽筒,流傳至今的淺絳彩帽筒也許比任何一類器物都多,高度在40厘米左右,以圓形為主,也有六角、方形的,有的還在各面開窗作透氣或裝飾用。此類器通常成對擺設於廳堂,以同治、光緒年間最為流行。
⑷食具及茶具,食具之中以湯盆數量最多,一般為圓形直身,高約6至10厘米,兩側配銅耳,厚胎,上有蓋。此種食具流行於咸豐同治年間。碗則以六角稜角形碗為典型。這種碗胎釉均厚,高足,多帶同治款。扁平的碟類較少見。茶具類以茶壺、茶盤及蓋盅為大宗。茶壺有六角、方形、圓、瓜棱等各種,多帶底款。茶盤是承茶盅的器物,多為橢圓式正圓形,邊高1厘米左右,盤內繪人物或山水,一般為露胎或砂底。蓋盅是清末時期流行的茶具,由蓋、盅、水底二部分組成,講究的淺絳彩蓋盅三者上都有繪畫。
淺絳彩瓷器物有一些典型的特點:⑴光緒年之前,方形及棱形的器物(包括瓷片)多為「米湯釉」。⑵多數器物胎都較厚,白釉白度普遍不高,名家所制者有時釉會細滑、潔白一些。⑶除瓷片等需要鑲嵌的器物外,絕大部分彩器口沿都有一道金邊,以金釉塗一圈作裝飾,有點類似清初的「醬口」。但這道金釉極易剝落,保存至今鮮見完整的。
淺降彩瓷底款分為兩類:⑴年號款,目前僅發現「同治」及「光緒」兩朝。「同治」款出現最多,以礬紅直接書於器底,帶邊框。光緒年間款多寫「光緒年制」字樣,也有不帶框的。⑵室名款,分作者名和收藏者名兩類。前者如俞子明的「友竹軒作」,後者如程門《幽居琴趣》底款「筱園珍藏」。有個別底款用青花作,則為較晚期出品。
淺絳彩繪成就最高的畫科是山水,往往體現了元代以來文人畫中的意境,且多配以題詩。淺絳山水多取林亭一類幽靜小景,點景人物用紅色或青色,取其醒目。回遠山則常用一層赭石一層花青,以表現層次感。
淺絳彩花鳥畫取材多為吉慶祥瑞的寓意,與海派花鳥畫面貌相似。禽類畫鸚鵡、綬帶、仙鶴、喜鵲;花卉多作紫藤、梅、蘭、松、竹、牡丹等,以迎合當時市民欣賞趣味。淺絳彩由於受材料影響,花卉著色不太鮮艷,因而牡丹、荷花等都畫得較小。但藝術家們的創造力並未因此受到限制,他們選取木本團簇狀花卉作對象,如紫薇、桃花,同樣取得很好效果。
淺絳彩人物畫可分肖像與人物兩種。肖像畫必力求細意描繪。非淺絳所長。能畫淺絳肖像者僅知有王少維及王琦二人,肖像畫在淺絳瓷中極為罕見。
淺絳彩仕女人物造型面容消瘦,神態嫻靜,裝束素雅,多效仿道光年間著名人物畫家改琦(1773—1826年)風格。《陶雅》雲:「道光窯人物似改七薌」。又雲:「歷朝畫瓷人物,其面目神采,大抵相同,緣當時畫手不過一二人,惜姓氏不傳耳。」
淺絳彩瓷上還以獨立的書法作裝飾,這也是革新性的突破。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人都兼工書法,整體看來,不脫趙(子昂)、董(其昌)一路,這與清代早、中期行書崇尚走勢相似。而「當紅」的書法家的風格對當代時興書風會有所影響。例如許達生的楷書似成親王,任煥章的行書類何紹基。清季嘉道以還,研究金石碑版成為文士風尚,這種風氣在淺絳彩瓷上也有體現,如俞子明《女魁星圖》瓶一側就有金文書法。錄自阮元《積古齋鍾鼎款識》。之後則流行起用金文來裝飾淺絳彩器,往往是在器物的一側繪畫。另一則用金文(通常以礬紅書寫)作裝飾,內容是「子孫永享」之類的吉祥語,這種風尚一直到民國初年。
淺絳彩瓷價值漸變現
近幾年,在瓷器收藏中,一種淺絳彩瓷正吸引越來越多收藏者的注意,其身價也在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古玩市場上,不時可以看到有人在向攤主問詢是否有淺絳彩瓷,而攤主自然是把暢銷一些的淺絳彩瓷擺出來且要價不低。同時在國內一些拍賣會上也出現了像程門、王鳳池這樣有名氣的淺絳彩瓷藝人的作品,並且逐步有了固定的購藏群體。這種境況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淺絳彩瓷不為收藏者所認知,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收藏者對淺絳彩瓷獨特工藝價值的逐漸認識,淺絳彩瓷在市場上還會有所作為。
淺絳彩瓷是一種瓷器彩飾品種。「淺絳」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它是中國元代開始出現的一種山水繪畫技法,淺絳彩瓷則是清代晚期景德鎮生產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它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紋飾,再染以淡赭、草綠、淡藍等顏色,經低溫燒成的釉上彩瓷。題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從事淺絳彩瓷製作的藝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他們大多通書畫,能詩擅文,製作淺絳彩瓷時,從圖稿、勾畫到渲染都是由一人來完成的,使畫面自由灑脫,充滿了藝術表現力。這種彩瓷特點是在上面題上作者名字,或題上詩句,首次將中國畫中的詩書畫一體的傳統表現手法展現在瓷器上,文化氣息濃郁。
同治、光緒兩朝是淺絳彩瓷最流行的時候,瓷瓶、瓷板、帽筒、茶壺、花盆等都有製作,在當時風行一時。後來,藝人開始用進口的彩料繪燒瓷器,也就是一種新粉彩,開始成為一種新的流行,並代替了淺絳彩瓷。淺絳彩瓷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獨特品種,是清末這段歷史上所特有的藝術種類。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在文物商店中有許多這類淺絳彩瓷器,當時許多人都不認識這類瓷器,國家博物館和民間都少有收藏。文物店在銷售中幾乎是成批的低價銷售。後來,少數人意識到了它的收藏價值,開始有選擇地收藏。上個世紀90年代後,特別是最近幾年,隨著人們對這類瓷器的認識,淺絳彩瓷的價格開始不斷升溫。在1994年上海拍賣公司曾專門推出了一些淺絳彩瓷,吸引了人們的興趣。現在,淺絳彩瓷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收藏品種,擁有眾多的愛好者,有一些民間收藏團體還專門組織了淺絳彩瓷的收藏展覽。
在收藏淺絳彩瓷器時,一是要注意畫面的完整性。淺絳彩瓷器是低溫燒成,受彩料與燒制工藝的限制,彩料與胎釉的結合不夠緊密,容易脫落,這在收藏時要引起注意;二要注意收藏名人作品,淺絳彩瓷在製作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他們的作品藝術水平高,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同時,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保存的相關資料並不是很多,在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人們才對他們有一定的認同,當時的代表人物有:程門,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維;王鳳池,字丹臣,其實還有許多未見著錄的淺絳瓷高手,只能根據他們的作品來判斷了。

熱點內容
大門外荷花 發布:2025-09-23 16:09:13 瀏覽:27
茶花油怎 發布:2025-09-23 15:59:01 瀏覽:227
小水竹盆栽 發布:2025-09-23 15:49:59 瀏覽:32
春蘭花葶短 發布:2025-09-23 15:47:34 瀏覽:293
花卉訂購 發布:2025-09-23 15:38:24 瀏覽:471
關於賞櫻花的說說 發布:2025-09-23 15:24:16 瀏覽:897
詠海棠名作 發布:2025-09-23 15:10:46 瀏覽:747
京山蘭花錄 發布:2025-09-23 15:10:36 瀏覽:237
5朵粉玫瑰 發布:2025-09-23 15:06:20 瀏覽:437
盆景設計畫理 發布:2025-09-23 15:06:14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