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酒42
Ⅰ 青島中良荷花老白乾42℃白酒多少錢一瓶
35元
Ⅱ 衡水卧龍泉荷花酒多少錢42℃
衡水卧龍泉荷花酒42度應該在80塊錢左右一片。
Ⅲ 習水頭曲,華北基地,五星精英版,酒精度.42%v01,凈含量5O0mL,多少錢一瓶
習水頭區華北基地五星精英版酒精度數在42度凈含量在500毫升的酒,大概價格在130塊錢左右。
Ⅳ 衡水老窖荷花42℃四瓶裝多少錢一箱
700左右
Ⅳ 李清照詩詞的藝術特點和成就有哪些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的開頭是: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索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麼,「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遊玩吧。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並非閑情逸致的遊玩。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一人,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於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
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里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錦書」,即錦字迴文書,這里指情書。作者這么寫,看似平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像「雲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或是「盪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的怨言。二、寓抽象於形象之中,因而更覺具體生動。單說「誰寄錦書來」,未免顯得抽象。作者藉助於鴻雁傳書的傳說,寫道:「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這就通過大雁翔空,形象地表達了書信的到來,使人可看得到,摸得著。三、它渲染了一個月光照滿樓頭的美好夜景。但光是這樣理解,還不可能發掘「月滿西樓」句的真正含義。鴻雁傳書,固然可以暫得寬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實,在喜悅的背後,蘊藏著相思的淚水,這才是真實的感情。「月滿西樓」句和白居易《長相思》的「月明人倚樓」含義相似,都是寫月夜思婦憑欄望遠的。但李作較之白作似乎進了一步,關鍵在於「西」字,月已西斜,足見她站立樓頭已久,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極。
由於李清照既然思念著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會思念著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順此思路開展了:花自飄零水自流。這一句含有兩個意思:「花自飄零」,是說她的青春象花那樣空自凋殘;「水自流」,是說她丈夫遠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體現了李清照的感嘆語氣。這句話看似平淡,實際上含義很深。只要我們仔細玩味,就不難發覺,李清照既為自己的紅顏易老而感慨,更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讓它白白地消逝而傷懷。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感情,正是從兩個「自」字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是她之所以感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關鍵所在,也是她倆真摯愛情的具體表現。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兩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就自然地引出來了。如果說,上面沒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兩相恩愛;那麼,這兩句就說得再明白也沒有了。他倆是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鍾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詩詞中,寫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過盡千帆皆不是。斜輝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或是「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一類文字。象李清照這樣從兩方面來寫出相思之苦的,極為鮮見。
那麼,李清照的「閑愁」究竟達到了什麼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就是說,這種相思之情是沒法排遣的,皺著的眉頭方才舒展,而思緒又湧上心頭。一句話,就是時刻在相思著。這里,作者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和李煜《相見歡》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凄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台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 昨夜雨疏風驟 」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 。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卷簾 」,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