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豫園荷花池

豫園荷花池

發布時間: 2022-03-21 06:06:44

① 簡述豫園五大特點

豫 園
豫園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園林,也是一座有4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典園林,是國務院認定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於南市區城隍廟的北面,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名「豫園」。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至萬曆五年(公1577年)竣工,是一座糅和丁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素有「城市山林」之譽,又有「奇秀甲於東南」之稱。園林面積雖小,但布局曲折,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景緻各有不同,具有以小見大的特色。每一處廳堂樓閣,假山流水,都代表著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藝術的精華,豫園共有五條浸透著精靈秀氣的巨龍裝飾圍牆,這五條巨龍一是伏虎,二是穿龍,三,四是雙龍戲珠,五是睡龍。全園40餘處景觀被這栩栩如生的龍牆、蜿蜒曲折的迴廊以及形狀各異的花草巧妙地分隔,形成一步一景、步步皆美景的特色。
除了圍牆之外,豫園主要景區有以大假山而聞名的城市山林,大假山是明代遺物,由疊石名家張南陽親自設計建造,是豫園的精華;華林秀谷,有魚樂榭、復廊、亦航,萬花樓等景點,點舂勝跡,此處的「點春堂」曾為小刀
會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堂內陳列著當年小刀會的武器,文告、自鑄錢幣等文物;位於園東部的水石佳境,以池塘和假山取勝;園中還有玉玲瓏、積石水廊、玉華堂、環龍橋等建築。其中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有趣的是,在玉玲瓏下面燒一柱香,上面會孔孔冒煙;從上面澆一盆水,下面又會洞洞流泉,具有「皺、瘦、漏、透」等特點。此外小巧玲瓏的內園為豫園的園中之園,亭台樓閣,假山池塘,一應俱全。豫園大戲台更是豫園古建築中的精晶,也是上海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戲台。游完了豫園,不能不去旁邊的豫園商場(也就是老城隍廟商場),那裡可是聞名全國的小吃王國。

② 上海豫園九曲橋有什麼歷史和來歷呢

豫園坐落於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建於1559年,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
如今,它已經成為到上海觀光的國內外遊客常去的游覽勝地。園內有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豫園於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園側亦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籠包著名的南翔饅頭店、綠波廊及上海老飯店。
九曲橋九曲十八彎,且每個彎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於90度直角的,也有小於90度直角的。九曲橋如今的橋面為花崗石板,每一彎曲處一塊石板上均雕刻一朵季節性花朵,如正月水仙、二月杏花、三月桃花……直到十二月臘梅;並在九曲橋頭尾的兩塊石板上各雕刻一朵荷花。在湖心亭茶樓門前的一段橋面,中間雕刻一朵荷花,四角則分別雕刻彩雲。池中漢白玉的荷花仙女雕塑亭亭玉立,含笑迎候來客。

③ 豫園內有哪些景點

全園佔地2萬平方米,其中亭軒樓台、山石池沼、大廳堂室應有盡有,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小園曲折迂迴,疏密有致。園內有48處景點,如荷花池和大假山、九曲橋、萬花樓、會景樓、點春堂、得月樓、玉玲瓏等景區。

④ 上海九曲橋來歷

九曲橋是屬於豫園的一處景點。

豫園坐落於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是明朝時期的私人花園,建於1559年,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與設計風格。逛豫園需要買票,更多的遊人只是欣賞豫園門前的九曲橋,因為這是一處不可錯過的免費景點。

被劃為園外景點的九曲橋最初是一座木橋,20世紀20年代改建為水泥橋。它既是連通湖岸、可以行人的功能設置,也是水面上重要的景觀。橋取「九曲」之名,不但有曲曲折折、曲徑通幽的感覺,更有充滿吉祥、尊貴的意境。

顧名思義,九曲橋是指橋共分成九曲,曲折迂迴。「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古有「九九歸一」和「九五之尊」之說,九曲橋蘊涵著吉祥如意的意思。

在全國各地的景點中,有很多九曲橋,可在上海人看來,最有味道的還是豫園九曲橋,九曲十八彎,長達104米。豫園九曲橋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為木橋,上世紀20年代因城隍廟發生火災而改為水泥橋。


(4)豫園荷花池擴展閱讀:

上海豫園

豫園地區被稱為「上海根」,是上海獨特的文化象徵和文化名片。「 Y」是指和平與安泰。 它被命名為「豫園」,意為「悅月」。 豫園位於上海舊城東北安仁街218號。

豫園的西南部與老城God廟和豫園購物中心相連。 寺廟,城市和花園融為一體,集苗廟,民俗,休閑,購物,美食,觀光和文化活動於一體。豫園原為明代的私家花園。 它建於明嘉靖年間和萬曆年間,已有450多年的歷史。

解放後,豫園受到了適當的保護。 朋美新聞社的記者從上海市黃浦區地方歷史辦公室獲悉,1956年,在市政府的批准下,撥出了專項資金,並由直屬組織了專門的小組。 文化局。 聘請了上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專家和熟練的工匠。

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修復歷時5年,並投入數百萬元人民幣,修復和重建了三套房堂,雨花塘,回景樓和九十軒等被毀的古建築,疏通了淤泥的池塘,並種植了大量樹木和花卉, 與豫園和內園相連。

修復後的豫園門從原來的安仁街移至公園的西南部。 除公園外的風景名勝區荷塘,護心亭和九曲橋外,公園內有大小景點48個。 它分為東部,西部,中央和內部公園。 1961年9月,豫園正式向公眾開放。今天的豫園佔地面積超過30英畝,大部分初始規模已經恢復。

⑤ 豫園的第一制高點是

豫園的第一制高點是得月樓。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園林布局具有吳越建築特點,保存完整,佔地40餘畝,向有「城市山林」之譽。園內有48處景點構成,荷花池和九曲橋、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得月樓、內園等景區。其中點春堂為小刀會起義軍的城北指揮部。

豫園發展:

這個季節沒想到居然很漂亮,楓樹居然是紅色的,整個園子色彩對比明顯,層次豐富,非常漂亮。市區景點不多,這里肯定值得一去。環境很優美,很多遊人拍照,是上海其中一個旅遊重點。建議早點去,因為接近中午時段開始,會有非常多遊人。

⑥ 上海九曲橋的來歷

說到上海的九曲橋,不能不說城隍廟和豫園。在鴉片戰爭以前,上海還是一個小縣城。明永樂年間,上海知縣張守約將原來的金山神廟(又稱霍光行祠)改建為上海城隍廟。明嘉靖年間,一個在四川任布政使發了跡的上海人潘允瑞為愉悅父母,歷時18年(1559年-1577年),建造「豫園」,建有荷花池及九曲橋。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修建內園(又稱東園),後並入豫園。清乾隆25年(1760年),上海商界開始重建豫園,建成後改稱西園,成了城隍廟的一部分。清道光22年(1842年),英軍佔領上海,司令部設於城隍廟。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軍從城隍廟等處撤出,上海紳商界募捐重修。民國11年(1922年)重修豫園內園。1963年,重修荷花池和九曲橋。1984年重修湖心亭。
九曲橋實為七曲橋,從池邊到池中心的湖心亭,只有七個曲。

⑦ 豫園湖心亭的湖叫什麼

摘要 湖心亭茶樓翼然而立在水中央,有九曲橋可以通達。

⑧ 豫園的歷史故事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

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

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

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

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

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

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

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

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准,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

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

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經過二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建成了豫園。「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園」,有「豫悅老親」的意思。

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晚年家道中落。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潘允端去世,潘氏家庭日趨衰微,無力承擔園林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大開支。明朝末年,豫園為張肇林所得。其後至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不使這一名勝湮沒,當地的一些富商士紳聚款購下豫園。

並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重建樓台,增築山石。因當時城隍廟東已有東園,即今內園,豫園地稍偏西,遂改名為西園。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8)豫園荷花池擴展閱讀:

豫園成為城隍廟西園以後,一直免費開放,東園於每月朔望之日也對外開放。豫園是城內游覽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豫園舉辦各類花展歷史悠久,還有重陽節登高望遠活動、元宵節燈會等游藝活動,平時常舉辦奇石、書畫展和茶道活動等。

這些傳統民間活動在日軍佔領上海後基本上停辦。1979年以後,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相繼恢復。

熱點內容
盆栽油甘 發布:2025-09-23 18:56:54 瀏覽:738
開紅色茶花 發布:2025-09-23 18:45:40 瀏覽:751
張飯郎休丁香 發布:2025-09-23 18:41:14 瀏覽:982
給人玫瑰手有餘香 發布:2025-09-23 18:39:49 瀏覽:781
聚酯梅花墊 發布:2025-09-23 18:39:40 瀏覽:684
採茶花鼓代 發布:2025-09-23 18:39:08 瀏覽:22
黧蒴錐花語 發布:2025-09-23 18:34:08 瀏覽:512
五月天1丁香 發布:2025-09-23 18:22:38 瀏覽:470
愛心綠植動態壁紙 發布:2025-09-23 18:08:44 瀏覽:16
怎麼摳花卉 發布:2025-09-23 17:59:17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