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家常荷花酥

家常荷花酥

發布時間: 2022-03-20 02:10:18

1. 荷花酥怎麼做好吃呢

材料

油皮材料:中筋粉110克、綿白糖10克、豬油37克、水50毫升

油酥材料:低粉75克、豬油33克

做法

1、油皮和油酥材料混勻後,分別揉成光滑的面團。

2。把油皮面團平均分成2等份,其中一份加入粉紅色色粉揉均勻。然後,全部蓋保鮮膜靜置松馳20分鍾。

3、豆沙餡8克1個揉圓備用。

4、把油酥面團平均分成24等份。油皮的2個面團分別分成12等份(總共24份)。用保鮮膜包裹靜置鬆弛20分鍾。

5、把兩種顏色的油皮面團都按扁,再放入油酥材料。

6、用油皮將油酥分別包好,收口朝上。

7、分別壓扁兩種顏色的油酥皮,從中間向兩邊擀開呈橢圓狀。

8、分別從底部向上捲起,卷好的卷兒蓋保鮮膜鬆弛10分鍾。

9、把小卷攔腰對折,。

10、對折後平放,擀成圓形片。

11、把白色的圓片放在紅色的圓片上,里邊放入豆沙餡。

12、虎口向上推包住餡後,收口捏緊,收口朝下放置。

13、用利刀把坯子的皮切一刀,底部不切斷。以切到餡料為准。再切第二刀,共切成6瓣。

14、油溫40度--50度左右,把坯子放在漏勺里入鍋。一邊拿勺子把油一勺勺的淋在坯子上。

15、定型後,把坯子撈出在油外停留半分鍾,再入鍋炸半分鍾,即可撈出瀝油。

16、撈出後許在廚房紙上吸去多餘油分,然後在花芯處放置糖珠裝飾即可。

小訣竅

1、油皮和油酥,油脂最好選用豬油,延展性強,起酥效果最好。

2、坯子的刀印切的越往下,花瓣開的越開。

3、油溫一定要低溫40度左右入鍋,有利定型,油溫太高會一下把坯炸上色但里邊還不熟。不要炸太久,里邊的白色才會潔白。炸制時在油外停半分鍾,其實是為了復炸,讓坯皮更酥。

4、油炸時使用無味的色拉油或玉米油,不要使用花生油,油量以能完全浸沒坯子為好。

5、也可以直接入烤箱烤熟,花瓣不象油炸般全部打開。

2. 泰山有名的小吃是什麼

NO.1泰安煎餅
煎餅是有名的山東小吃,但泰山的煎餅更有特色。泰山的煎餅與山東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採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原料的為上品。二是泰山煎餅加工前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三是泰山煎餅薄如蟬翼,幾乎透明。煎餅吃起來略帶酸味,香軟可口。
煎餅最遲在明代已成泰安人的家常便飯。以煎餅為主料的小吃有油煎餅(煎餅加蔥油、豆腐或白菜等餡烙制)、糖酥煎餅(小米麵加白糖烙制)等。煎餅卷大蔥更是婦孺皆知的街頭小巷大眾美食。
NO.2三美豆腐無論去高檔飯店,還是到街頭餐館,您都能品嘗到清香味美的泰安三美豆腐。三美豆腐取意「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的民間說法。真正的極品作法,除精選豆腐和白菜之外,必須用泰山泉水來燉,因此建議您選擇靠近山麓或在登山途中有泉水處品嘗這道菜。另外豆腐丸子、鍋塌豆腐、砂鍋豆腐、奶湯豆腐、軟燒豆腐、羊肉燉豆腐、豆腐炒雞蛋也是到處皆有的美味小吃。 NO.3泰山燒烤
泰山燒烤在泰山流行好像是近五、六年間的事。
泰山燒烤有三種主要吃法。一是羊肉切成小塊配以圓蔥絲,加上佐料放在一個平鐵盤子上煎烤,二是把羊肚切成片,穿成串,放進架在炭火上的小盆里煮;三是通常的烤羊肉串。
泰山燒烤的誘人之處在於它是自助式的,分量夠足,味道夠濃,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典型的山東大漢吃法。
NO.4泰安白蜜食/泰山白糕
以芝麻、花生油、細麵粉、飴糖、蜂蜜、雞蛋、豆沙泥、青紅絲等近十幾種原料,經磨、蒸、發、熬、炸、起酥、成型加工等近10道工序製成,工藝精巧考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葡萄糖、維生素C等多種營養成分,具有松、酥、香、甜、入口化渣、不粘牙、食而不膩的風味特點。有馬蹄酥、向陽酥、荷花酥、羊角酥、蝴蝶酥、雲子酥、海色酥、千層酥等8個花色品種,為古代貢品。
另外,東平糟魚、泰山蘑菇頓雞、肥城狗肉也是名聞遐邇的泰山美味小吃。 NO.5泰山豆腐宴 豆腐宴大概始於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經過歷代廚師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現已成為魯菜中的一枝奇葩。宴會時有多達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選擇。
以豆腐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瑤池聚會、佛手豆腐、人參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侖美奐。 NO.6泰山葯膳宴
泰山層巒疊嶂,氣候適宜,水分充足,深山密林中生長著品種繁多的中草葯。通過發掘利用泰山豐富的中草葯資源,泰安的廚師們研製推出了泰山葯膳宴。葯膳對於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有良好的功效。
主要菜點有靈芝蒸雞、靈芝蒸鴨、何首烏燉羊肉、四葉參蒸雞、冰糖黃精湯、銀杏豬肘、杏仁豆腐等。
NO.7泰山野菜宴泰山野菜食用歷史悠久,大概也始於古代帝王來泰山封山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另外泰山山高林密,也為各類野菜生長提供了自然條件。泰山野菜宴可分為冷盆類、油炸類、蛋炒類、腌制類、湯羹類等,尤以薑汁薺菜、炸荷香、炒山雞等最有名。 NO.8泰山赤鱗魚赤鱗魚為泰山獨有珍品,清代為宮廷"貢品"。赤鱗魚生長於海拔米至800米的泰山山澗溪流中,一般長不足20厘米,它與雲南洱海的油魚、弓魚、青海湖的湟魚、富春江的鰣魚並列為國內「五大名魚」。赤鱗魚形體雖小,但光彩熠熠,美麗動人。赤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無腥味,營養價值高。
以赤鱗魚入菜,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龍鳳寶珠湯」,喻赤鱗魚為龍,魚元或肉丸為珠。成品後色澤艷麗,口味清爽。常見名菜有:干炸赤鱗魚、清汆赤鱗魚、鳳尾赤鱗魚等。

3. 關於家鄉(溫州)傳統文化的作文 如(特產 風俗 )

溫州特產
[盤菜醬] 溫州名特產盤菜,洗凈後兩面開斜刀,用醬油豆豉腌制。也有鹽腌,兩天就可以吃。吃時加白糖、味精和麻油。
[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婦女向織女星「乞巧」的風俗。麻巧採用優質麵粉、蔗糖、豬油、食鹽、蘇打等原輔料,經調製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溫州市麵包食品廠生產的麻巧,1983年獲浙江省商業傳統最佳產品獎。
[溫州牛肉焙片] 創始於1936年城區五馬街福祿壽糖果店,原為廣東師傅所制,首次出售便門庭若市。供不應求。從此溫州相繼開起多家牛肉焙片作坊。溫州市食品公司職工經過多次革新生產工藝和配料,製成了有溫州特色的牛肉焙片,暢銷國內外。1982年被評為浙江省最佳產品。
[溫州肉鬆] 帶骨豬瘦肉加高級醬油、白糖、食鹽。經過原料整理、燜煮、打胚、炒松、擦松五道工序製成。成品呈淡黃色,絮狀,纖維細長疏鬆,美味可口,營養豐富。1956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九省食品交流會上,溫州肉鬆獲總分第一名。
[溫州狀元紅] 此酒已有800多年歷史,解放後曾一度斷檔。1988年秋,溫州酒廠按照秘方恢復生產。酒味醇香,色紅透亮,廣受歡迎,先後遠銷日本、法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溫州高梁肉] 相傳創制於清代溫州橫井巷廣進樣臘味店。用豬脯肉切成薄片,拌以白糖、味精、醬油、紹酒,精鹽。經過攤曬,烘乾而成。呈圓形,半透明,具有厚薄均勻、脆香可口。食而不厭的特點。
[長人餛飩] 早在宋時,我國就有冬至吃餛飩的習慣。據說富家擺闊,一碗餛飩有十多味,餡心各異,稱為「百味餛飩」。30年代.樂清有長人名叫陳立標,在溫州城裡肩挑餛飩擔沿街叫賣,後在漁豐橋設店。所制餛飩皮薄如紙,餡以鮮肉,狀如雲朵。蓋料有紫菜、蛋絲、肉鬆、蝦米、湯清味美,為顧客所贊賞。
[文成拉麵] 已有幾百年歷史。其製作方法是:將白麵粉倒入面盆或木板上,慢慢加水,拌勻,再用雙手反復揉至粘性成團。切成1厘米寬,上蓋濕毛巾防乾燥。約過15至20分鍾,雙手將其兩端提起,邊拉邊抖,即可任意延長。有些人拉至近一米長時,再合並重新拉細至棉紗一般,拋人滾湯中,稍煮即熟,撈起加入調味輔料,便可食用。
[文成發菜] 又叫「菜心」,是傳統家常菜。將芥菜洗凈曬軟,切細攤曬至手捏無水滲為度,加3%~4%的食鹽揉勻,盛小口缸罐內捺實,嚴封倒置陰涼干凈處,可久存3年不變質。其味甜中泛酸,異香撲鼻。
[馬蹄松] 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溫州樂清縣白象地方,以形如馬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鹹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和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貼在200℃高溫的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白蛇燒餅] 清光緒末年,溫州城區府頭門鍾樓右側,有一家張氏開設的燒餅店。其所制「蔥油重酥燒餅」,每50公斤麵粉加8.5公斤豬油揉成酥面;餡心用鹽漬豬肥膘肉丁、酒浸蝦米、甜醬瓜粒、京冬菜絲、蔥花,拌以麻油。成形後用火炭烘製。出爐的燒餅呈淡黃色,食之酥脆。因女店主喜穿白色衣衫,眾以《白蛇傳》中「白娘娘」稱之,所制燒餅亦隨之得名。
[白象香糕] 公久牌香糕,系樂清縣白象鎮公久南北貨商號所創,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它以糯米粉為主料,芝麻、棉白糖、柑桔餅為輔料,經蒸炊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軟酥鬆。
[禮品蛋糕] 溫州市上的禮品大蛋糕,在造型藝術和圖案設計上,力求迎合不同層次的喜愛。少年兒童生日蛋糕,常用奶油堆上唐老鴨、米老鼠、十二生岸等生動的形象;老人做壽蛋糕有高至九層者,層層有不同的吉祥圖案,最高層中央擺上米塑老壽星,色彩絢麗,造型美觀。
[寺前餛飩] 永強寺前街餛飩,創始於清道光年間。採用上白麵粉製成的餛飩皮薄如蟬翼;餡心用當天宰殺的豬後腿瘦肉剁成。店主人給自己定下嚴格規矩,一鍋湯只煮一碗餛飩,生意再好也不破例。佐料有雞蛋絲、紫菜、碎肉和蔥花等。
[老酒汗] 溫州特產名酒,以蒸提優質黃酒精華而馳名中外。晚清時曾列為貢品。老酒汗酒精度為64度,含酯量約0.3%,出酒量僅1%,即100公斤優質黃酒只蒸提酒汗1公斤左右。品質清冽醇芳,飲後香留齒頰,並具有通筋活血、清心祛暑的良效。溫州酒廠生產的老酒汗,1989年在全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
[芝腳糖] 晚糯米炊熟曬干,與沙混合爆成米花,篩凈,加入白糖、飴糖熬成的糖漿和熟芝麻、熟花生仁、桂花、生薑、豬油、調製成型,切成長方塊。其特點是一品多味。舊時也有特製咸芝麻糖過年。其用料和製法與甜的基本相同,唯不用白糖,加蝦米(切碎)、蔥花和精鹽,別有風味。
[燈盞糕] 清光緒末年,溫州人陳大姆、陳碎姆兩兄弟,在東門陡門頭設攤炸燈盞糕。內餡是豬腿肉和黃嶼蘿卜絲,外皮用新黃豆和米粉漿拌和,採用鮮豬油炸制。因糕如燈盞,故名。此品外皮鬆脆,圓邊酥軟,內餡爽口,獨具風味。
[芙蓉糖] 原為滿族名點,經溫州點心師改良成為溫州特色食品。它以白麵粉和雞蛋調製成團,壓成粉皮,均勻而薄,人豬油中炸成芙蓉花片,然後用飴糖漿結板,灑上桂花,
切塊上市。因該成品花瓣重疊,層次清晰,色澤麥黃,嬌嫩光亮,甚得青睞。
[李大同雙炊糕] 瑞安糕點名師李瑞慶創制於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紅糖拌勻過篩,撒上桂花,成型切塊,經兩番炊制而成。其特點是:細、軟、韌、香、甜,老少咸宜,是溫州市名牌茶食。
[楊梅酒] 永嘉各地盛產楊梅,習稱「楠溪梅」,年產量10000餘擔。除供應市場外,還與白酒配製成「楊梅酒」,運銷國內外市場。楊梅酒甜中帶酸,人口舒適,可抵禦暑氣,為夏令美酒。
[縣前湯圓] 縣前湯圓素負盛名。從前有10多個品種,後只做最受歡迎的麻心湯圓、擂沙湯圓和鮮肉湯圓。麻心湯圓的餡心是用熟芝麻、白糖粉、生豬板油攪拌而成;擂沙餡心是用豆粉、香蕉精和白糖調制;鮮肉湯圓的餡心是新宰殺的豬後腿肉糜。溫州風俗,訂婚時都將縣前湯圓券與喜糖一起分送親鄰戚友。:
[油卵] 糯米粉團,以麻心或豆沙為餡,外蘸白芝麻,油炸,熟時呈老黃色。狀鴨蛋而略長,空心,叫油卵;也有以鮮豬肉和香菇等作餡,圓如乒乓球而稍大,叫麻球。瑞安百年老店李大同就是做油卵和油條起家的。
[虹橋綠豆糕] 虹橋綠豆糕創始於清同治年間樂清縣虹橋鎮,正式設店營業則在光緒中期,店名為「蔡日升南貨糕燭店」。綠豆糕是以綠豆粉、炒糯米粉、白糖、豬油、茶油等按比例配製而成。質軟味清,香甜可口。
[荷花酥] 麵粉加熟豬油,分別搓成水油皮、干油酥,開成多層酥皮,包入豆沙餡,製成球形。用小刀在頂部鍥成六個大瓣,放小火溫油鍋中炸至成熟開瓣為止。成品酥皮層層翻出如荷花瓣,脆酥香甜。
[錢倉早蠶豆] 產於平陽錢倉,其特點是季節早,鮮嫩,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特專程送京作為國宴佳餚。因此名揚海外。
[膠凍]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干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開成小粒,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有解酒功效。
[黃坦糖] 以精糯米為原料,用麥芽發酵,加芝麻、薄荷油、生仁為佐料,分別製成鬆脆的糖絲、硬韌的糖條、各式花樣糖餅,香甜可口。此為黃坦民間傳統食品加工業,明、清代甚盛,銷於浙南閩北,素惠美譽。
[大荊石蓮糊] 用野生石蓮子製成,清涼爽口,為薄凍狀冷飲。樂清大荊山民每年夏天都有上山採摘石蓮子的習慣。90年代初,大荊每年有數百人帶石蓮子進京,在北京街頭開設石蓮糊冷飲店攤,生意不錯。
[大荊冬米糖] 上白糯米炊熟曬干,粒粒晶瑩,爆成米花,加入白糖、飴糖熬成的糖漿和豬油調製成型,撒上桂花,稍涼切成小長方塊。香甜鬆脆,老小咸宜,因炊曬糯米多選在陽光不強、氣候乾燥的冬季,故稱「冬米糖」。
[山楂糕] 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切成棱形或扁方塊出售。其味甘冽微酸,具確消積、化滯、行瘀的食療價值。溫州以五味和老店的山楂糕最為有名。該店為求新鮮,每批產量以一兩天售完為度。
[五加皮葯酒] 五味和老店所制五加皮葯酒,選用上等高粱酒,按古方配葯,加冰糖復制而成。酒味醇和,葯香適人。堪與浙江嚴東關五加皮葯酒相媲美。
[五味和魚生] 魚生即白檀生。白檀,又名小白帶,是一種細長扁平的小魚。五味和老店製作魚生,已有60—70年歷史。該店用獨特的傳統配方,選用細如扁面條的鮮小白帶,按一定比例配以糯米粥、黃嶼產蘿卜絲、紅糟、食鹽、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而成。一般腌於春汛期間,密封,於翌年三伏天啟封,瓶裝出售。許多回鄉探親的溫州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常隨帶幾瓶回去,視為不可多得的家鄉風味。
[五昧香糕] 又稱五色香糕,為溫州市傳統名點,創於60年代後期。以糯米粉和精白糖為主料,經糕盤加工成型後蒸炊而成。一包五條,其色各異。紅色配以桂花香精,黃色配以香蕉香精,白色以五香(丁香、八角、小茴、桔皮、花椒)為餡,黑色裹以黑芝麻粉,各具風味,老幼咸宜。溫州市五味和食品廠、縣前食品廠生產的五味香糕,曾被評為最佳溫州貨和浙江省優質產品。
[楠溪麥餅] 楠溪麥餅原出永嘉沙頭。沙頭歷來是舴艋舟停靠旅客歇腳候潮的埠頭。此地麥餅別有風味,往來旅人常備為干糧。一個麥餅的原配料是:半斤麥粉,一個雞蛋,一湯匙菜油,攪拌揉透,成凹字形,嵌入鹹菜、鮮肉、炊蝦、味精。包攏後,用木槌捶成扁圓形,放在平底鐵煎盤中兩面傝白,再轉到烤爐中焙硬。食之鬆脆、噴香,堪稱美食。
[矮人松糕] 抗日戰爭後期,溫州人谷進芳在城區五馬街口設攤製作松糕,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出名。人們以谷個子矮小,稱其糕為「矮人松糕」。此點心選用當年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豬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炊熟切塊,現炊現賣。其特點是松軟綿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故顧客接踵。
[莘塍豆腐乾] 瑞安莘塍賡春醬園出品的豆腐乾,以口感和回味鮮美名聞遐邇。它選用當年新豆,經過浸水、磨細、濾凈、煮漿、結凍、壓擠、切塊,用雙缸醬油和香料製成,放在通風處晾乾後上市。每當客車在瑞安莘塍、塘下等停靠站停下時,就有許多小販提籃沿車窗口往來叫賣,購者踴躍。
[福壽糕] 用純糯米炒熟磨粉,加上白糖、飴糖、桂花和香精,拌勻後,用模具壓製成蝴蝶、連環、百子、以及福、祿、壽、喜等字,間有紅、白兩色,作為婚嫁喜慶饋贈的吉祥物。
[薄餅] 溫州人有端午吃薄餅的風俗。制薄餅有一定難度,首先是麵粉和水的比例要適當,攪勻後,抓在手中掛而不掉,將麵糊往鐵煎盤中輕拖一圈,便烙出一張直經約21厘米、薄如絹帛的面片來。置面片於平盤上,放進肉絲、香菇絲、綠豆牙、蛋絲、鱔絲和韭菜炒成的餡子,捲成圓柱狀,蘸原餡心鮮囟進食。

風俗
首飾龍

在溫州樂清、永嘉等地,盛行著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它和其它的龍燈不同,全身不是呈龍形,而是依照魚船結構,整個首架是以一條弧形木條做基礎,上面用竹條和篾絲糊紙紮成一隻龍船。船長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龍頭,在龍頭口狀部分,含珠垂須,作為龍的象徵性標志,後有龍尾,中間「龍身」上有5-7層樓閣。上插各色小旗,每層左右和後方系復壁結構,內壁貼透光白紙,外壁貼淡綠色或五顏六色的細紋刻紙圖案,當龍腹內點燈時,燈光映得四周刻紙奇彩紛呈,耀眼奪目。整隻龍船飾有70多個製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層亭台中又配飾著近300個精彩的綢塑人物。組成80多出戲,內容大多取材與《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民間稱為「龍船燈」,又叫「樓船」。整個龍燈還裝有木製齒輪傳動裝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別聯結在一塊。通過燈下的一人搖手,由一個人操作,可牽動全部綢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逗人喜愛,顯示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首飾龍屬於觀賞性龍燈,專供人們觀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當首飾龍出動時,還有一隻和龍燈配套的燈,俗稱「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體形很小,沒有亭台樓閣,也不貼剪紙圖案,只在燈的左右繪上一點龍鱗,以做象徵。
每年元宵節前,各地要雇扎燈藝人,花兩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好一隻龍燈。快到元宵節時,龍船燈便和其它龍燈一起出來活動。活動時間一般是從正月初十開始至十六,一共七晝夜。人們扛著首飾龍,到各村各家巡遊,並敲著大鑼大鼓,演唱著吉祥頌詞。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飾龍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所謂送龍上天,並以芝麻、綠豆撒之。在收殤前,還要讓村民評論各龍燈的工藝高低,特別是龍船燈尾部一張大型的細紋刻紙(俗稱「龍尾花」),誰如能評上第一,就被稱為「龍船哥」,是很大的榮譽。
龍船燈誕生在溫州的樂清等地,決不是偶然的,首先,溫州地處東南海濱,歷代漁民靠海捕魚為生。魚船是漁民的生命,離開了船,漁民就沒有一切,正因為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使他們對魚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創造出這種特殊的龍燈,這正是海洋文化特徵在民間燈采中的具體反映。其次,它和當地的工藝美術密切相關,名聞全國的樂清細紋刻紙,據說和龍燈上的「龍船花」有著血緣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展,並逐漸使剪紙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後成為一門獨立的有區域特色的藝術。龍船燈,不僅僅是元宵節的絕妙燈彩,更是一件無比精巧的藝術品。
首飾龍燈,作為明代的傳統燈采,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它是溫州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吳越地區燈採的代表作,在全國也算一絕。
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因過去市斗是盲人操之為業,所以又稱「瞽詞」。據已故名藝人季松年、管華山說: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橫陽,即今平陽;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間小調。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承受了古樂的衣缽,並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創造了說唱形式。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在器樂和音樂上也日臻完善。
溫州鼓詞按演唱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平詞」,凡逢紅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爭端認錯罰詞還有一種叫「大詞」,也稱「娘娘詞」。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廟宇中演唱。唱大詞時,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鑼,曲調高亢、粗獷,比較原始。其主要詞目為《陳十四娘娘》,唱陳十四學法滅妖的故事,可以連唱幾晝夜。
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唱腔、曲調,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語言為標准),因此各地語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調比較細膩、柔和;北派曲調比較粗獷、古樸。
溫州鼓詞長於抒情,善於敘事,曲句俚質,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群眾詞彙和民間諺語,曲本形式有「折書兒」、「小說」、「部書」等三種。其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時也運用五字句及疊板等形式。其文體一般由韻文、道白相間而成。唱韻很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
溫州鼓詞演唱用的主要樂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單檔表演時一個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同時一個人要兼扮各種角色(現有時採用男女對唱),並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細致刻畫人物。情節要交代詳細,人物個性、神態要掌握准確,一個人能塑造多種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會模仿各種聲音,以渲染氣氛。
溫州鼓詞在題材上,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有大小傳統曲目四百多本,如《陳十四》、《說岳》、《粉妝樓》《雙面貌》等。
溫州道情

溫州道情形式簡單,一般都是藝人自拍自唱。唱者左手握兩塊竹板,並用手肘部抱著一頭綳著薄豬油皮的竹筒,一邊用指敲筒和以竹擊節,一邊唱曲。有單人唱,也有雙人唱。一人唱詞句,一人接尾字唱幫腔,並用「哩啦哩」幫腔,給唱者歇力。唱詞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為主,兼有道白。曲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鸚哥傳等》,故事生動,詞彙豐富,多用比喻烘托環境和描寫人物性格。
溫州崑曲

溫州崑曲是我國南方崑曲的一個流派,因流行在永加一帶,又稱「永昆」。它與蘇州崑曲基本相似,但曲調稍緊,節奏教快,其道白多用溫州方言。伴奏以笛為主,其曲調古樸、輕柔、纏綿動人,其抑揚快慢,按固定曲牌演唱,規定十分嚴格。其劇目有《琵琶記》、《雷峰塔》、《連環記》等,表演藝術上具有朴質、自然、明快等特點。最早班名叫「同富」、「品玉」。
吃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跑馬燈
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扎馬頭,下掛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扎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著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鍾岳有詩雲:「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海鮮食俗
溫州市沿海島嶼眾多,漁場廣闊,水產資源豐富,僅海水魚有數十種之多。並有淺海塗灘百餘萬畝,質地細軟,宜於養殖貝、藻、魚、蝦等。境內江河縱橫,水網交叉,魚類產品十分豐富。民間食用海鮮四法:
熟食法一般採用煮、蒸、燉、炒、煎等法,將魚蝦等燒成各種萊餚,並常用鮮料配以腌臘食品同蒸或同燉,如用新鮮鹹菜和黃魚製成清燉黃魚,湯汁乳白,魚肉肥嫩,內含菜香,鮮爽可口;或將鯽魚用油煎,味鮮而香脆。生食法如將活的江蟹,洗凈切碎,拌以糖、醋、姜、椒然後
生食法用活的河蝦,洗凈後用酒、糖、薑末等浸上片刻,就可生食,俗稱「醉蝦」;用一種稱為白誕的小魚,加以紅糖和鹽,做成生魚佐餐,俗稱「魚生」;還有牡蠣肉也生食,食時蘸少許醬、醋、薑末等等,其味均鮮美可口。
干臘法如將鮮黃魚剖開曬干,就是著名的「白鯗」,味鮮美可口;或將墨魚(俗稱「烏賊」)割去海螺峭曬干,叫「明脯」,又如海蜒,一種小魚,體長約半寸許,其細如毛,曬干成絲,色澤金黃,十分鮮美,炒蛋、拌鹹菜、泡湯均可。再如將鮮淡菜加工曬干,就是有名的「貢干」,亦叫「淡菜乾」。淡菜肉大而肥,食時去掉兩邊鎖殼和毛,再加入蘿卜、紫菜同煮,分外可口。這種干臘海鮮,不但可以久藏,並且別有風味。
腌食法利用食鹽或酒糟製作海貨,用缸儲存作為常年菜餚,如將整隻蟹浸腌數天,即可食用;或取肉和蟹黃,剁成肉醬,再加鹽腌制,當天即可取出,拌米醋、白糖而食,如海蜇、海蜒、炸魚等均可腌食;泥螺經煮熟後用黃酒浸漬,鮮嫩可口,瓶裝罐封,可以久藏。利用酒糟製作糟魚,如糟帶魚、糟墨魚、糟黃魚、糟鰻筒等。經過酒糟的魚類,其味醇香,鬆脆衛生,不易變質。

4. 炸荷花酥為什麼不開花,炸荷花酥的家常做法

炸荷花酥的製作材料:
主料:蓮花200克
輔料:雞蛋150克
調料:小麥麵粉50克,花生油內100克,白砂糖150克,紅曲容15克
炸荷花酥的特色:
荷花焦脆,香甜可口。
炸荷花酥的做法:
1.荷花去掉外層幾片花瓣,再將裡面嫩的花瓣掰下來,用剪刀剪成5厘米長、3厘米寬的片。
2.雞蛋打散,加入麵粉、澱粉和適量的水調製成糊,糖粉加入少許紅曲米調拌均勻,呈粉紅色。
3.將花生油燒到七成熱時,把荷花瓣下入雞蛋糊內,裹上蛋糊,逐片下入油鍋,炸至呈黃色撈出,清去面尾。
4.食用時,將花生油燒到六成熱,將荷花瓣下入油鍋得炸至焦酥呈金黃色,倒入漏勺瀝油,裝入盤內後撒上糖粉即成。
炸荷花酥的製作要訣: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准備花生油約1000克

熱點內容
山茶花嫁接視頻 發布:2025-09-23 21:38:06 瀏覽:903
不枉海棠 發布:2025-09-23 21:28:20 瀏覽:131
荷花畫名 發布:2025-09-23 21:21:57 瀏覽:982
盆栽有青蟲 發布:2025-09-23 21:13:34 瀏覽:765
盆景青楓 發布:2025-09-23 21:11:28 瀏覽:915
茶花英文名 發布:2025-09-23 21:11:22 瀏覽:958
山茶花送祝福 發布:2025-09-23 20:29:48 瀏覽:585
春野櫻花漫畫 發布:2025-09-23 20:29:46 瀏覽:622
百合台酒官網 發布:2025-09-23 20:05:23 瀏覽:91
櫻花直播大 發布:2025-09-23 19:58:51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