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泉源荷花池

泉源荷花池

發布時間: 2022-03-19 19:40:46

① 趵突泉——的最著名景點叫什麼(三()迸發)

首先,您到濟南。再以濟南為中心,前往泰安的泰山和位於曲阜的孔府、孔廟和孔林景區。目前,大明湖15元、趵突泉15元、千佛山15元、泰山102元、孔府32元、孔廟52元和孔林22元。

具體的線路和景點,建議您如下安排:
D1行程 到達濟南
由火車站去大明湖,乘11路公交可至公園西南門、南門;乘31、36、37路公交車可達公園東門;乘6路可到達北門;乘坐41、66路旅遊公交車可達大明湖西南門。
趵突泉公園位於市中心,在大明湖以南一公里處,與泉城廣場隔路為鄰,距最繁華的商業街泉城路也僅一華里左右,交通方便。乘坐K51、K52、K54、66、72、82、85、101、102、103、104路公交車均可直達。
千佛山公園在趵突泉以南二公里,可乘2、16、31、48、62、79、K51、K54、K56路公交車到千佛山站。
計程車:起步價6元,外加1元錢油費。3公里後1.5元/公里。
濟南公交車一律自動投幣,不找零錢。普通車1元,K系列空調車2元,注意備好零錢。
濟南美食:黃河鯉魚、宮保雞丁、九轉大腸、黃家烤肉。明湖三美:蒲菜、茭白、白蓮藕等。

趵突泉公園 位於濟南市中心,趵突泉南路和濼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以泉為主的特色園林。

趵突泉 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號稱是"天下第一泉",位於濟南趵突泉公園濼源堂之前,趵突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近據專家考證,趵突泉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我國的商代,迄今長達3543年。趵突泉是古濼水之源,古時稱"濼",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涌不息的特點。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趵突泉曰:"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歷城縣志》中對的突泉的描繪最為詳盡:"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殷雷,冬夏如 一"。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平方米/日,三窟並發,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娥英祠、望鶴亭、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滄園、白雪樓、萬竹園、李苦禪紀念館、王雪濤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歷代文化名人諸如曾鞏、蘇軾、元好問、趙孟頫、張養浩、王守仁、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郭沫若等,均對趵突泉及其周邊的名勝古跡有所題詠,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成為海內著名的旅 游勝地。

周邊攬勝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該亭原為四面長亭,半封閉式,形制考究,為歷代文人稱頌。宋代大文學家蘇轍於熙寧六年(1073年)任齊洲掌書記,對濟南名勝古跡詠吟甚多,其中詠《檻泉亭》一詩猶為著稱。

檻泉亭和孔教授武仲韻

[宋]蘇轍

連山帶郭走平川,伏澗潛流發湧泉。洶洶秋聲明月夜,蓬蓬曉氣欲晴天。

誰家鵝鴨橫波去,日暮牛羊飲道邊。滓穢未能妨潔凈,孤高每到一依然。

(《欒城集》)

為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內李清照紀念堂之南,漱玉泉東側,屬於"趵突泉泉群"。據《(乾隆)歷城縣志》卷八"山水考·三"轉引舊《志》記載,曰:"柳絮泉,在今線泉東南角,泉沫紛繁,如絮飛舞",故名"柳絮"。往昔,泉四周垂柳成蔭。春日,岸上柳絮揚揚飛舞,水中泉沫翻動如絮,泉水與垂柳相映成趣,令人陶醉。明晏璧曾賦詩曰:"金線池邊楊柳青,泉分石竇曉冷冷.。東風三月飄香絮,一夜隨波化綠萍.。"詩中正是對此景色的贊詠。該泉現泉池系於1956年新砌而成。泉池呈長方形,長3·5m,寬2·3米,深1·5米,池於1980年題寫。泉邊柳樹成蔭,池水清澈見底,長流不竭。水中游魚可數。夏日乘涼觀景,可謂佳境。

老金線泉,即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 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泉"之一的"金線泉"。它位於趵突泉東北側,尚志堂與魚展館之間。泉池呈長方形,原長4 丈,寬2丈。由於水面有一條游移飄動的水線波紋,映日凝望,宛如一條金光閃閃的金線浮於水面,故而得名。宋人吳曾在《能改齋漫錄》中作了極為生動的描述:"石甃方池,廣袤丈余,泉亂發其下,東注城濠中。澄澈見底,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則線紋遠去。或以杖亂之,則線輒不見,水止如故,天陰亦不見。"明清時期,金線尚能清晰地見到,後因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壞,水面亦隨之縮小,水勢減弱,金線則從此消失。1956年,趵突泉公園擴建時,在原金線泉東約20米處一所石砌雕刻的小池中,也出現了金線。於是人們便將這泉稱為"金線泉",並將清同治九年(1870)江蘇吳興丁彥臣題寫的"金線泉"三字石刻移嵌在這泉的東壁上。而將原金線泉改稱"老金線泉",由濟南書法家李仲余新題"老金線泉"(隸書)四字嵌刻於池壁。

金線泉,泉池東西長2米,南北寬1米,池深1·2米,池壁及池周圍欄桿均用精細的大理石砌成。

金代《 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於趵突泉公園李清照紀念堂南側,屬"趵突泉泉群"。"漱玉"一詞源於《世說新語·排調》中的"漱石枕流"。漱玉泉泉池呈長方形,池長 4·8米,寬3·1米,深2米。四周圍以漢白玉欄桿。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層疊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聲,注入螺絲泉池中。明代詩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間瀑飛經瓊,靜日如聞漱玉聲"的贊語。相傳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傳世之作《漱玉集》就此泉命名。

位於趵突泉公園東門口,其高7·5米,,柱間總寬9·2米,兩側懸挑各1·5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顏額磨光花崗石上刻有"趵突勝景"、"觀瀾知源"八個凹形鎏金大字,有著名書法家武中奇、蔣維崧題書。

離開馬跑泉及其附近的淺井泉,南向徐行,便看到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太湖石迎面矗立。這座太湖石,名叫龜石,這是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在北園的別墅---雲庄的遺物。拒考,當時雲庄中有秀石10塊,稱為"十友",其中,龍、風、龜、麟四大靈石尤為著名。到了明代以後分移到濟南城中的皇亭、孔廟及趵突泉等地。趵突泉原來還有一座麟石,"七七事變"時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飛機炸毀了。四座靈石現在僅存的只有這一龜石。它是一座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太湖石,高近4米,重約8噸。該石挺拔露骨,多空竅,筋絡明顯,多凹凸,具有石品中的"鄒、瘦、透、漏"的特點。

在趵突泉東北,為原尚志書院的一個院落。尚志書院,系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山東巡撫丁寶楨創辦,就學者除學習儒學外,還學習天文、地輿、算數。該堂曾刊刻《十三經註疏》、《石徂徠來先生集》、王漁洋詩文著作等書籍,稱尚志堂版,在國內享有盛譽。

位於風景秀麗的萬竹園白雲泉畔,石因泉而命名。該石高4.2米,寬1.8米,厚1.5米。蓋石體態高大渾厚,石身紋理交錯,竅孔通透,與泉溪、亭橋、翠竹、叢林渾然相融。

此堂在趵突泉北岸,最早為娥英祠。這一組三進的建築群,原是古代娥姜祠的舊址,原來奉祀的是大舜的妻子唐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大約在金元以後改為呂祖廟,曾供奉著宋代以後逐漸流行的道教新神呂洞賓。著名文學家曾鞏在北宋熙寧年間(1072━1073),在濼水建二堂,南堂臨濼水之源,故稱"濼源堂"。北堂南對歷山,曰"歷山堂"。後來,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成"呂公祠"。明朝,鹽運使司張奎光、濟南知府樊時英、歷城縣令呂黃鍾又改祠為閣。此後,恢復原名"濼源堂",至今。濼源堂,三間兩層,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是一組較大的明清建築。1979年公布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堂前懸楹聯,是選取趙孟頫詠趵突泉七律中的頸聯:

雲霧潤蒸華不住,

波濤聲震大明湖。

這當然是從杜甫的"氣蒸雲夢澤,波憾岳陽城"的名句中脫化而來,但由於趙孟頫是人們喜愛的傑出的畫家和書法家,濟南人還是很珍重他這首詩的。此聯為濟南回族書法家金棻近年所寫。

在濼源堂三進院落的牆壁上嵌著明清以來的文人的石刻,其中有理學大師、陽明學派的開創者王守仁的手跡。摩挲欣賞,也可以增加游興。

位於娥英祠後殿,因紀念堯舜禹三聖帝而稱三聖殿,是明代建築。

此橋原為木橋,南北縱向,在趵突泉池東岸,望鶴亭西南側。系由明萬曆年間歷城知府張鶴鳴始建,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重修,清順治年間監察史程公再次重修。均為木質,後改為平板石橋。1964年擴建趵突泉公園時,更換了石板。1975年,在橋體兩側設置雕花石欄。

也稱"來鶴坊"。在趵突泉東側來鶴橋南端。為明天啟年間濟南知府樊時英所建。是兩柱一樓式,丹柱青瓦,斗拱承托,上飾吻獸。南北各懸"洞天福地"、"蓬萊舊跡"匾額。

在趵突泉西側,位於娥英祠、通濼園之間。橋寬3米,長5米,呈弓型,系按民族風格建造,東西構架。因在橋上能觀賞趵突泉水,故稱觀瀾橋。

在觀瀾橋北面約30米處。,此橋在明劉敕《歷乘》、《(崇禎)歷城縣志》均有記載。橋南牆壁上嵌同治四年的《重修廣會橋碑記》,文中有"濟南一名大板橋。橋南數千米為趵突泉。清山之泉均與北水會,每值夏秋之交,山水漲發,奔騰澎湃。

據元代於欽《齊乘》記載:"概勝樓在趵突泉西。金人建樓,亦壯麗。近亦為水所壞。"

勝概摟詩

[元]趙夢頫

樓下寒泉雪浪驚,樓前山色翠屏橫。登臨何必非吾土,嘯傲聊因得此生。

檐外白雲來託寄,梁間紫燕語關情。濟南勝概天下少,試倚闌乾眼自明。

《松 雪集》

在趵突泉西側。原為北宋熙寧年間史學家劉詔(官至寺丞)庭院內的建築物,名"檻泉亭"後 。明天順五年(1641年)欽差內監韋、吳二人來濟,乃於泉旁構亭(另說為巡撫胡纘宗建),名為"觀瀾"取<孟子。盡心上》"觀水有術,必觀其瀾"之意。

在趵突泉北岸。金代元好問把"濼源"、"歷山"二堂改為"呂公祠"。清順治觀察何啟圖改歷山堂為閣,上層祀文昌,下層祀鍾離,同時將閣後李公祠改祀斗母,稱"斗母宮"。後來三殿統稱呂祖廟。

呂公祠

[明]王象春

回老猶能戀此鄉,遠時相約近時忘,

黃梁未熟人生醒,可是泉香是米香。

金元遺山在太原,有道人嘗邀同食。且曰:"吾家在濟南趵突泉上,甚可樂也。子能從吾游乎?"元曰:"有待。"數年後,遺山過濟,已忘前約矣。游泉上,倦卧濼源堂,忽夢前道 人揖之曰:"久約不相憶耶?何咫尺不相顧?"醒而始悟,因起過北岸入祠中,儼然座上矣。因為重建此祠 。

(《齊音》)

位於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庄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濼源白雪樓

白雪樓舊有二處,今皆凋落。士人不忍,因於第一泉畔另起傑閣。要之,非實。(《齊音》)

趵突泉白雪樓

[明]光廬

人去樓空濟水頭,欄桿倚遍憶風流。白雲黃鶴杳何處,山色溪聲共一樓。

長夜漫漫知古恨,知音落落到今愁。嶺南大雅關同調,春鳥喂喂自可來 。

D2行程:濟南——曲阜 您可以選擇乘汽車前往,也可以選擇乘K51次由北京——日照西方向去的火車。濟南站開車時間:04:44 到達曲阜站時間:次日07:34。出了曲阜火車站,車站廣場前出口處,有唯一一趟中巴車,可以直接到達孔廟(門票:52元)。另外,孔府與孔廟僅僅一牆之隔,孔府門票:32元,游覽完孔府,出了孔府可以在鼓樓吃飯,附近有很多的餐館。價位高低適中,然後,搭乘當地人的人力三輪車,可以直接到達孔林。並住宿在曲阜。

曲阜位於山東中部。公元前11世紀即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都城,也是儒家學派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鄉,他曾在此著書講學。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

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為廟,以皇宮的規格而建,是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廟是祭祀孔子的本廟,是分布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2000多座孔子廟的先河和範本,據稱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擁有各種建築100餘座,460餘間,佔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的龐大建築群。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的總體設計是非常成功的。前為神道,兩側栽植檜柏,創造出庄嚴肅穆 的氣氛,培養謁廟者崇敬的情緒;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有對稱,布局嚴謹。前後九進院落,前三進是引導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 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創造出使人清心滌念的環境,而高聳挺拔的蒼檜古柏間辟出一條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廟歷史的悠久,又烘託了孔於思想的深 奧。座座門坊高揭的額匾,極力贊頌孔子的功績,給人以強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覺油然而生。第四進以後庭院,建築雄偉,黃瓦、紅牆、綠樹,交相輝映, 既喻示出孔於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而供奉儒家賢達的東 西兩民,分別長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遠流長。

孔廟共有建築100餘座460餘間,古建面積約1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金 元碑亭、明代奎文閣、杏壇、德佯天地坊等、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寢殿等。金牌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點,斗栱疏朗,瓜子栱、令栱、慢拱長度依次遞增,六鋪作里跳減二鋪,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外觀相同等。正殿庭採用廊廡圍繞的組合方式是宋金時期常用的封閉式祠廟形制少見的遺例。大成殿、寢殿、奎文閹、杏壇、大成門等建築採用木石混合結構,也是比較少見的形式。斗栱布置和細部做法靈活,根據需要,每間平身科多少不一,疏密不一,栱長不一,甚至為了彌補視覺上的空缺感,將廂栱、萬栱、瓜栱加長,使同一建築物相鄰兩間斗栱的栱長不一,同一柱頭科兩邊栱長懸殊,這是孔廟建築的獨特做法。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謚、加封、祭祀孔子和修 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器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范、米芾、黨懷英、趙孟 、張起岩、李東陽、董其昌、翁方鋼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

孔廟著名的石刻藝術品有漢畫像石、明清雕鐫石柱和明刻聖跡圖等。漢畫像石有90餘塊,題材豐富廣泛,既有人們社會生活的記錄,也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反映。雕刻技法多樣,有線刻、有浮雕,線刻有減地,有剔地,有素地,有線地;浮雕有深有淺,有光面,有糙面。風格或嚴謹精細,或豪放粗獷,線條流暢,造型優美。明清雕鎊石柱共七十四根,其中減地平鐫五十六根,高浮雕十八根。減地平鐫圖案多為小幅雲龍、鳳凰牡丹,清雍正帝七年刻,崇聖祠刻牡丹、石榴、荷花花卉,構圖優美,是明弘治十七年的遺物。石雕的精品是浮雕龍柱;大成毆前檐十柱,每柱高達六米,最為高大,崇聖祠二柱龍姿矯健,雲形活潑,水平最高。另外聖時門、大成門、大成殿的淺浮雕雲龍石陛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聖跡因為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據孔廟宋金木刻增補而成,由曲阜儒學生員毛鳳翼匯校、揚州楊芝作畫、蘇州石工章草上石,共一百二十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跡,是我國較早的大型連環畫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兩千多年來,曲阜孔廟旋毀旋修,從未廢棄,在國家的保護下,由孔於的一座私人住宅發展成為規模形制與帝王宮殿相埒的龐大建築群,延時之久,記載之豐,可以說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宋徽宗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帝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帝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省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l]宋徽l]

D3行程:一早在曲阜汽車站乘汽車去往泰安,兩地之間的公路交通往來十分方便。班車每半小時兩地對開。汽車到達泰安汽車站,位於泰山火車站旁,在廣場乘坐3路車,走財源大街——青年街到達泰山紅宮門。步行爬泰山。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考慮到體力的問題,也可以,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那麼除了傳統登山線路的泰山幽區,即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外,其他泰山風景區屬於泰山後山的范圍。主要有兩種線路:
1、從火車站乘游覽車至桃花峪,然後乘車或步行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或步行至岱頂。
2、從火車站乘游覽車至後石塢,然後乘索道或步行至岱頂。

② 泉、水、流、荷、花,可以怎麼組詞

泉流,泉來水,泉下,泉自眼,泉源
水案,水案兒,水壩,水霸,水泵,水筆,水表,水產,水車
流水。流汗。流血。流淚。流程。流瀉。流質。流水不腐。
荷包,荷包蛋,荷爾蒙,荷花,荷蘭,荷馬,荷錢
花木。花草。花匠。花事

③ 濟南有哪些泉水

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被稱為「泉城」,擁有「七十二名泉」。

2004年新評選名錄如下:

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卧牛泉、漱玉泉、馬跑泉、無憂泉、石灣泉、湛露泉、滿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濋泉、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五龍潭、古溫泉、賢清泉、天鏡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馬泉、虯溪泉。

玉泉、濂泉、百脈泉、東麻灣、墨泉、梅花泉、濯纓泉、玉環泉、芙蓉泉、舜井、騰蛟泉、雙忠泉、華泉、漿水泉、硯池、甘露泉、林汲泉、斗母泉、無影潭、白泉、湧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大泉、聖水泉、緞華泉、玉河泉、西麻灣、凈明泉、袈裟泉、卓錫泉、清泠泉、檀抱泉、曉露泉、洪範池、書院泉(又名東流泉)、扈泉、日月泉 )

(3)泉源荷花池擴展閱讀:

濟南市是山東省省會,素以「泉城」盛譽聞名天下,馳名天下的天下第一泉5A級風景旅遊區,素有「泉都」美譽。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濟南位於山東中部,是黃河下游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沿海城市與內地聯系的交通樞紐。泉城濟南,美麗瀟灑。

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河之濱、泰山之陰。自古以來,濟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擁有眾多泉水,泉水之多、涌量之大、形態之美、水質之優,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城市可與之媲美。

網路-七十二名泉

④ 趵突泉和大明湖的資料

一、趵突泉又名檻泉,舊稱濼,為濼水的源頭。三股泉水成一線緊密排列,齊聲迸發,聲勢浩大,因此被乾隆皇帝稱為「第一泉」,是泉城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同時也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

趵突泉位於濟南舊城的西南角,南護城河的最西邊。趵突泉公園位於現在的泉城廣場正西,五龍潭公園正南,公園北門面對商業街「泉城路」,護城河與公園內各泉泉水匯集。為有三股泉水在同一泉池中央。泉池西岸有觀瀾亭,北岸有舜妃娥英廟。

趵突泉是地理上典型的自流井。成因也大致與此相同。形成自噴井的條件是山谷地形,地下水沿著岩層向低處流動,在低處的岩石裂縫上升並在較高的水壓下產生自噴。

濟南地下深層是由變質岩花崗岩構成的底床,上層是石灰質沉積岩。沉積岩容易透水,花崗岩防止地下水繼續向下滲透。濟南南部是泰山山脈的最北部,北部則是著名的地上河黃河。這就形成了市區相對較低的盆地結構。降水從南部山區經過滲透進入地下河,在市區下面匯集產生水壓。各大泉群就是泉水外泄的出口。

二、大明湖在山東省省會濟南舊城北部,現在的市區中心,為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另外兩處名勝為趵突泉、千佛山。其佔地面積81萬平方米,湖水面積約46萬平方米,約占舊城的三分之一。大明湖公園大門有郭沫若手書「大明湖」匾額,門首一副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歷史悠久的大明湖的人文景觀也是極為著名。多處建築景觀是為紀念古人政績、行蹤而修建,如歷下亭、月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吊、吟詠。

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時期的元好問、張養浩,明代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等。 大明湖公園內的古建築是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4)泉源荷花池擴展閱讀:

大明湖的四大謎,由來已久。明末的左詩壇巨擘王象春,就曾經在自己所寫的《齊音·大明湖》中有過詳細的記載——「湖在城中,宇內所無,異在恆雨不漲,久旱不涸;至於蛇不現,蛙不鳴,則又誕異矣。」後該文又被清朝人收錄在《歷城縣志》中,應該是較早對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記載。

這也就是濟南的人家喻戶曉的大明湖裡「四怪」——青蛙不鳴,蛇蹤難尋,久旱不落,久雨不漲。

1、青蛙不鳴:所謂「青蛙不鳴」,時至今日仍無人能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2、蛇蹤難尋:所謂「蛇蹤難尋」,是因為大明湖內的水鳥眾多,使得蛇類很難在其中生存下去。

3、久旱不落:所謂「久旱不落」,是因為大明湖的湖底為質地細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斷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

4、久雨不漲:所謂「久雨不漲」,是因為大明湖的出水口眾多,當水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流了出去。



⑤ 華清池有什麼玩的

華清池可玩的很多,有:華清宮芙蓉園,華清池溫泉,唐御湯遺址,梨園。

1、華清宮芙蓉園

華清宮遺址芙蓉園恢復項目是陝西省溫泉旅遊重點項目,於 2000 年立項,2003 年6 月一期工程正式動華清池( 老圖) 工。工程分二期,一期工程規劃總地面積32 畝總投資近億元,增添了唐玄宗與楊貴妃「七夕盟誓」的「長生殿」、溫泉神女亭、芙蓉湖、得寶樓、果老葯堂、御茗軒等十餘處新景觀。

⑥ 杜甫的詩(四句)

江南逢李龜年①

杜甫

岐王②宅里尋常見,
崔九③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注釋】
①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②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為歧王。
③崔九:就是崔滌,當時擔任殿中監。

【簡析】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⑦ 西安華清池的介紹

華清池
位於西安東約30公里的臨潼驪山腳下北麓,是中國著名的溫泉勝地,溫泉水與日月同流不盈,不虛。每天都有很多遊人在這里洗溫泉澡。據歷史記載,這里的溫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里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由此得名。經歷代戰爭,原來的建築都已毀塌。現在的建築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布局於1959年重建的。自古以來,華清池為游覽勝地。華清池溫泉共有4處泉源,在一石券洞內,現有的圓形水池,半徑約1米,水清見底,蒸汽徐升,腳下暗道潺潺有聲,溫泉出水量每小時達112噸,水無色透明,水溫常年穩定在43度左右。四處水源眼中的一處發現於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紀——前771年時代,其中三處是解放後開發的。總流量每小時為100多噸,水溫43℃。水內含多種礦物質和有機物質,有石灰、碳酸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鈉、硫磺、硫酸鈉等多種礦物質。驪山溫泉、千古涌流,不贏不虛。溫泉水不僅適於洗澡淋浴,同時對關節炎、皮膚病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浴池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華清池有各類浴池一百多間,一次可容納近400人洗浴。
這里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里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游幸。冬天溫泉噴水,在寒冷的空氣中,水汽凝成無數個美麗的霜蝶,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建離官。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年終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卧室。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築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後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牆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築,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迴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築群。「蓮花湯」池形如石蓮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湯」池形如海棠,供貴妃享用;「尚食湯」是供大臣們沐浴之處;「星辰湯」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後面還有溫泉古源。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後經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後觀景及涼發之處。 現在的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 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接著來到五間亭,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也發生在這里。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過。後面驪山的半腰間虎斑石處還有一座「兵諫亭」,高4米,寬2.5米,水泥鋼筋結構,兵諫亭匾額是用貴重的藍田玉製成。走出望湖樓,向右可沿著一條磚砌的台階上行,直登蒼翠蔥綠、美如錦綉的驪山游覽。經近年來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這里,這次事件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是中國抗戰史上重要的轉折點。「西安事變」的遺址在華清池風景區,內有五間廳和兵諫亭等。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游覽區,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於此。
近年來,為了適應旅遊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遊、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游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範。
2007年5月8日,西安市華清池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⑧ 西安華清池簡介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以3000年的皇家園林史和6000年的溫泉利用史而享譽海內外。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更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馳名中外。

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華清池景區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5年1月,與「驪山」兩大景區合並升級為「華清宮」。

2018年4月13日,2018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排名第二。

(8)泉源荷花池擴展閱讀

華清池,位於西安市區以東約30公里處,自古就是溫泉沐浴勝地,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建離宮,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唐玄宗時改稱華清池,是唐代皇家和王公大臣的洗浴地。其中「溫泉水滑洗凝脂」就是當年楊貴妃在這里沐浴的寫照(進入大門就能看到貴妃沐浴的雕像)。

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擴建而成。如今遊客只能在景區內參觀景點,如想在這里溫泉洗浴,則必需入住景區內的溫泉酒店。

華清池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就發生在此,華清池景區內完整地保留著當年蔣介石行轅舊址五間廳(位於景區南部),至今牆壁上還保留兵諫發生激戰時的彈痕。後面驪山的半山腰虎斑石處,便是「兵諫亭」(原名:捉蔣亭,在驪山景區內,需要另外購買驪山門票才能進入)。

目前華清池景區內主要景點有: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以及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築群。

其中的「御湯遺址博物館」內有內有「蓮花湯」和「海棠湯」遺址,是當年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御用湯池。「蓮花湯」池形如石蓮花,供皇帝沐浴;「海棠湯」池形如海棠,供貴妃享用,目前只能看到兩個石頭砌成的大坑。

華清池景區在2007年推出的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全場約90分鍾。 2012年又推出的多媒體影像劇《玄境長生殿》,成為傳統博物館數字化改造的新模式。

其中《長恨歌》的演出,只在4月1日-10月31日期間有,分為單場及雙場演出。只有周五、周六及法定節假日為雙場演出,其他時間為單場演出。演出無統一票價,按位置區域分價位售票。東西區票價258元,中區平日票價288元(節假日298元)。

景區大門處設有導游服務點和景區指示牌。景區內有溫泉酒店,提供溫泉洗浴和住宿服務。入住酒店後,憑酒店房卡,可免費游覽景區。

華清池景區比鄰驪山森林公園。在景區門口乘坐游5專線(306)公交車向東,一小時左右可以到達秦兵馬俑。

⑨ 關於濟南某一個景物的四季描寫

濟南的冬天文/老舍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刮風,便覺得是奇跡;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象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的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象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干什麼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著些小村莊,小樹庄的房頂上卧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藻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濟南的秋天/老舍
濟南的秋天是詩境的。設若你的幻想中有個中古的老城,有睡著了的大城樓,有狹窄的古石路,有寬厚的石城牆,環城流著一道清溪,倒映著山影,岸上蹲著紅袍綠褲的小妞兒。你的幻想中要是這么個境界,那便是個濟南。設若你幻想不出-許多人是不會幻想的——請到濟南來看看吧。
請你在秋天來。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終年給你預備著的。可是,加上濟南的秋色,濟南由古樸的畫境轉入靜美的詩境中了。這個詩意秋光秋色是濟南獨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秋和冬是不好分開的,秋睡熟了一點便是冬,上帝不願意把它忽然喚醒,所以作個整人情,連秋帶冬全給了濟南。

詩的境界中必須有山有水。那末,請看濟南吧。那顏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發的不同了。以顏色說吧,山腰中的松樹是青黑的,加上秋陽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淺的顏色,把旁邊的黃草蓋成一層灰中透黃的陰影。山腳是鑲著各色條子的,一層層的,有的黃,有的灰,有的綠,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兒。山頂上的色兒也隨著太陽的轉移而不同。山頂的顏色不同還不重要,山腰中的顏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幾句詩。山腰中的顏色是永遠在那兒變動,特別是在秋天,那陽光能夠忽然清涼一會兒,忽然又溫暖一會兒,這個變動並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顏色覺得出這個變化,而立刻隨著變換。忽然黃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層看不見的薄霧在那兒流動,忽然像有股細風替"自然"調合著彩色,輕輕的抹上一層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兒。有這樣的山,再配上那藍的天,晴暖的陽光;藍得像要由藍變綠了,可又沒完全綠了;晴暖得要發燥了,可是有點涼風,正像詩一樣的溫柔;這便是濟南的秋。況且因為顏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顯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稜角曲線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頂上那個塔!

再看水。以量說,以質說,以形式說,哪兒的水能比濟南?有泉--到處是泉--有河,有湖,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麼清,全是那麼甜,哎呀,濟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蓮花,城河的綠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濟南有秋山,又有秋水,這個秋才算個秋,因為秋神是在濟南住家的。先不用說別的,只說水中的綠藻吧。那份兒綠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綠色,恐怕沒有別的東西能比擬的。這種鮮綠色借著水的清澄顯露出來,好像美人借著鏡子鑒賞自己的美。是的,這些綠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為誰看的。它們知道它們那點綠的心事,它們終年在那兒吻著水皮,做著綠色的香夢。淘氣的鴨子,用黃金的腳掌碰它們一兩下。浣女的影兒,吻它們的綠葉一兩下。只有這個,是它們的香甜的煩惱。羨慕死詩人呀!

在秋天,水和藍天一樣的清涼。天上微微有些白雲,水上微微有些波皺。天水之間,全是清明,溫暖的空氣,帶著一點桂花的香味。山影兒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虛幻的吻著。山兒不動,水兒微響。那中古的老城,帶著這片秋色秋聲,是濟南,是詩。

濟南的春天

濟南的春天是一個柳絮飛舞的春天,漫步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總會有潔白的柳絮輕盈撲面,如數不清的纖纖素手撫摸著你的臉寵。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癢癢的,你的腳步也是輕輕的,你會情不自禁地感覺到,濟南的春天是如此嬌柔溫馨,生機盎然,便禁不住心曠神怡了。

濟南的春風總會在不知不覺中吹過來,好像在一夜之間,或者你剛剛打了一個小小的瞌睡,那暖暖的風就已經漫過南部綿延的群山,順勢而下,一路輕聲細語,悄然吹臨你的身旁。或許,你會不由自主地搖動著已經龜縮了一冬的腰板兒,伸手欲抓住這久違的溫暖,而就在你張手的一瞬,你已經被這春風團團包圍了。這個時候,你再放眼望去,你彷彿在剎那間已經置身於萬木復甦,桃紅柳綠的世界了。陽春三月飛柳絮,一夜隨風化綠萍。呵,濟南的春天就這么無聲無息地到來了。

濟南人自然會喜歡濟南的春天,這是因為,濟南的春天是北國的春天,更是濟南人自己的春天,漫天的柳絮,青翠的草坪,盛開的鮮花,婉轉的鳥鳴,將濟南人帶入一個五彩繽紛又飛花點翠的人間仙境。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學者劉風誥曾這樣誦頌濟南的秀麗風光,迷人景色,而這詩中的「三面柳」就足以讓濟南的春天綠色滿園,別具風韻了。

沒有人考究過柳樹在濟南生長了多長時間,《老殘游記》里「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名句已經流傳了上百年。無論是在名勝古跡,道邊路旁,還是在居民大大小小的院落,總會有楊柳映入你的眼簾。柳枝依依,摩肩搭背,就像一個個笑容可掬的迎賓在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在某種意義上,柳樹成了濟南的一種象徵,這是因為,濟南人是熱情好客的,如這儀態萬方的柳枝,濟南人是心誠坦盪的,如這潔白似雪的柳絮,濟南人更是堅韌剛正的,如這遒勁挺拔的柳干。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大明湖畔,趵突泉邊,護城河岸,你常常會遇到正在背誦這些唐詩的小學生,稚嫩甜美的童音在柳枝上纏繞,伴隨著柳絮悠然飛揚,飄至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構成了濟南春天裡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濟南的春天無疑是青年人的天堂,愛情在冬日裡孕育生根,在春光里萌芽抽綠,在亭亭如蓋的柳樹下驀然升華。他們歡欣鼓舞地傾巢而出,來到湖畔泉邊,興味盎然地繞柳嬉戲,歡歌笑語,盡情地享受著這如春光般的美好愛情,青翠的柳枝也為之陶醉,禁不住手舞足蹈,風姿婆娑了。

濟南的老人們總願在柳樹下團團圍坐,有柳枝搭肩,春風撫面,或品茶對棋,或撫今憶昔,幸福的目光透過雨簾般的柳枝投向遠方,目睹著這座文明古城的變遷,在他們的心裡,泉城濟南的明天就如同這參天的楊柳,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濟南人是不會錯過這般美妙的春天的,城鄉的各個角落有數不清的踏青人。兩人成對,三五成行,或一家老小,或結伴出遊,喜悅在臉上盪漾,其樂融融。

濟南的春天是婀娜多姿的,也是激情四溢的,更是充滿活力的。有這樣的春天與濟南人相伴,他們還會再奢望什麼呢?

濟南的春天

料峭了許久的寒意,終於一天天褪去。褪盡生活中最後的一絲冷色,幻化成枝頭嫩嫩的綠和花朵片片的紅。春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墜入人間,似精靈般可愛,而又充滿了曖昧的暖意。

這就是我們印象深處的春的模樣。然而濟南的春天是與別處的春天不一樣的。她太含蓄,不似別處的春那麼張揚,那麼鋪張。她如天邊的一片雲,在時間的河流中倏然而過,似乎只是為了盡到連接冬天與夏天的職責。

濟南的早春,冷而清淡,躲藏在冬的影子里久久徘徊,似乎總是不願走出冬日凜冽的寒風和乾燥的空氣。記得昨天還要穿著厚厚的毛衣,而今天卻得換上薄薄的T恤。眨眼間濟南的春天已經從身邊溜走了。約朋友一起去買春裝,朋友開玩笑說,在濟南這鬼地方又沒有什麼正經春天,還買什麼春裝啊,湊合著穿幾天,就要換夏裝了。這話的確有些誇張,不過,濟南的春天的確是很短的,它似乎只能殘留在記憶里去懷念。

濟南的春天雖然短暫,但它也盡了一個春天的責任。
在寒冷的日子裡,千佛山上的草綠了,那些亭亭觀觀在青翠樹木的掩映下也顯得青翠欲滴了。在美麗的黑虎泉,噴涌而出的泉水,盡情的揮灑著春的生機,珍珠泉、琵琶泉……點點滴滴,那七十二名泉在春光里,盡情地嫵媚其獨有的姿色,那麼妖嬈。春的濟南,更有資格炫耀其泉城的本色。

在植物園,成頃的牡丹爭奇斗艷。那奼紫嫣紅在春風里盡述著一個個春天的故事。

春的腳步雖然匆忙,但無處不在。漫天飛舞的風箏,將春的思念播撒的比那牽掛的線還要遙遠。

有的人期待永恆,但春卻做不到,尤其是濟南的春天。在稍縱即逝的歲月里,我們很多人選擇了珍惜。在漫山遍野的春風里,那麼多的人在苦苦尋找春天最後一縷氣息。踏春,從感情的角度來看,其實是一種悼念,只是在春還在的時候。

春天走遠的時候,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在大明湖最後一片波光中去憑吊,曾經的春意盎然。

濟南的春天——濟南的人們最嚮往的濟南的季節。因為它的短,也因為她的出人亮麗。

「濟南的春天很短。」澳洲友人來訪時,我向他們介紹濟南春天時的第一句話便為此,就象幾位故友在一起東扯西談的俏皮話:「春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

是的,濟南的春天很短。偌大一個冬天飄去之後,人們幾乎在剛剛收好棉衣的時候,就在費心准備短袖T恤了。

春綠在不覺中被我們捕捉到了。芽兒般的嫩綠、草綠、新綠是我們的最愛,然而這類醉人的綠卻只能維系幾百個鍾頭,幾百個鍾頭之後,它們就立即被驅逐,取而代之的便是那軍裝上的,繪圖鉛筆上的,濃重深沉的綠。

濟南的春天是這樣的短,而她又是這樣的新亮清麗。

在通往初中母校的那條陽光路上,有這么一棵樹,每年都是它綠得最早。每年的早春季節,我都在觀察那棵樹,直到它吐出新綠,直到它帶給我一年中第一絲暖意,直到它告訴我春季里特有的清麗。

清麗的春天裡,人們著身自己最得意的羊毛短衫,牛仔套裝,讓它們在春的艷陽下舞弄身姿,跳躍光斑。

學生們在排山倒海之勢的學習中,最需要的就是湛藍的天空,亮麗的陽光,以及藍色光亮所帶給我們的分外心情。我們早已厭倦了冬天的陰沉鬱悶,早已厭倦了電燈的微弱照明之光。我們所需要的是一輪火紅的太陽,和它所賜予我們自然純青的火焰。

春天帶給我們無數的喜悅,我們迎著朝陽在白色圓圈的跑道上賓士,去感受體育健將的榮譽心情;我們披著綠色去遠離聲塵的郊外踏青,去放鬆我們極度緊張的精神。春,總是帶給我們無限的新奇。

濟南的春天——濟南的人們最愛的濟南的季節,雖然它很短,但它的藍,它的綠,它的清新亮麗帶給了我們無限的暖意,無限的欣喜,和無限不可比擬的愉悅心情。

濟南的夏天

濟南的夏天總是熱烈奔放而又激情浪漫的,陽光明媚,繁花似錦,整個城市就像一座碩大無朋的大花園。夏天的濟南離不開水,濟南之美貴在泉水,在這座以泉水而聞名遐邇的都市裡,水是靈魂,有了水,泉城之稱才名符其實,濟南的夏天也便是世界上是最美好的夏天了。

在泉城的市中心,有被人們稱為濟南大客廳的泉城廣場。泉城廣場集中體現了「山、泉、湖、城、河」的泉城特色,它西臨趵突泉、南望千佛山、北靠護城河,遊人身臨其境,最能集中體現泉城特色的幾大景點盡收眼底。泉城廣場是泉文化的代表,東部有荷花音樂噴泉,能變換出數種造型;西部的泉標下有四組噴泉,寓意濟南的「四大名泉」,七十二個小湧泉,寓意「七十二名泉」,並立有濟南「七十二名泉」的名牌,遊人在這里可以了解到泉城的「泉文化」。

夏日裡的趵突泉無疑是遊人的樂園,無論是老是少,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來到有天第一泉之稱的趵突泉邊,你都會變成一個喜歡戲水的孩子,那份歡愉與快樂是你終生難以忘懷的。

趵突泉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三窟並發,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泉池西側伸入水中的觀瀾亭建於明朝天順五年,亭內設有石桌、石凳,供遊人休憩賞泉。趵突泉東池北岸,依水而築,窗明幾凈的建築就是有名的蓬萊社,又稱望鶴亭茶社,當年康熙、乾隆兩個皇帝都曾在這里臨水靜坐,品茗賞泉,領略趵突泉的萬般風韻,當品嘗到趵突泉水後竟將南巡中攜飲的北京玉泉水全部換成趵突泉水,故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之說,不飲趵突水,空負濟南遊之說。

趵突泉邊戲水,品水,當是遊人的一大樂事,而去大明湖裡揚帆暢游更是妙不可言了。

大明湖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濟南三大名勝。在濟南的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即明湖泛舟、歷下秋風、匯波晚照。大明湖由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泉水由南岸流入,水滿時從宋代修建於北岸的北水門流出,湖底由不透水的火成岩構成,因而湖水恆雨不漲,久旱不涸,常年保持較固定的水位。湖水波光粼粼,鳶飛魚躍,遊船穿行。湖上有歷下亭、匯泉堂、湖心島等大小島嶼六處,公園自然景觀優美宜人。

如果說柳是濟南春天的象徵,那麼荷花便是濟南夏天的天使了。大明湖自古遍生荷蓮,一簇簇,一片片,似乎綿延沒有盡頭,乘船在湖中盪漾,鮮艷欲滴的荷花擁簇在你的周圍,嫵媚嫣潤,香氣四溢。這個時候,你是忘我的,好像什麼不存在,只有這荷花在你的心裡含苞待放了。

濟南的夏天是泉水的世界,荷花的海洋,金代文學家元好問曾為這景色所動,寫下了「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常作濟南人」的著名詩句。有道是,聽景不如看景,親愛的朋友們,你不妨到泉城一游,作幾天幸福的濟南人。

除了濟南的冬天秋天是老舍先生寫的,其他的都不是。希望能幫助你。

⑩ 濟源旅遊景點大全排名,哪些值得去

第一是黃河三峽,第二是王屋山,第三是濟源黃河小浪底風景區,都值得去。

1、黃河三峽

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具有挑戰性的傑作。黃河小浪底風景名勝區位於濟源市西南30公里黃河中下游交界處,西起黃河八里胡同,東至坡頭西灘,長50公里。按區位分為西灘景區、大壩景區、張嶺半島景區、黃河三峽景區。舉世矚目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即在此興建。

熱點內容
山茶花嫁接視頻 發布:2025-09-23 21:38:06 瀏覽:903
不枉海棠 發布:2025-09-23 21:28:20 瀏覽:131
荷花畫名 發布:2025-09-23 21:21:57 瀏覽:982
盆栽有青蟲 發布:2025-09-23 21:13:34 瀏覽:765
盆景青楓 發布:2025-09-23 21:11:28 瀏覽:915
茶花英文名 發布:2025-09-23 21:11:22 瀏覽:958
山茶花送祝福 發布:2025-09-23 20:29:48 瀏覽:585
春野櫻花漫畫 發布:2025-09-23 20:29:46 瀏覽:622
百合台酒官網 發布:2025-09-23 20:05:23 瀏覽:91
櫻花直播大 發布:2025-09-23 19:58:51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