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驚晝眠
① 古詩三首夏日絕句的翻譯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1)海棠驚晝眠擴展閱讀: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
② 蘇軾哪幾首詩最出名
《春宵》、《和子由踏青》、《海棠》、《上元侍宴》、《和子由澠池懷舊》、《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
一、《春宵》
1、原文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2、翻譯
春天的夜晚因短暫而更加珍貴。花兒散發著絲絲縷縷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朧的陰影。樓台深處,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那輕輕的歌聲和管樂聲還不時地彌散於醉人的夜色中。夜已經很深了,掛著鞦韆的庭院已是一片寂靜。
3、介紹
此詩前二句寫清幽宜人的春夜美景,告訴人們應珍惜美好的光陰;後兩句寫富貴人家輕吹低唱,在良宵美景中盡情享樂的情景。全篇語言明白如話,而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尋味,其中「春宵一刻值千金」更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二、《和子由踏青》
1、原文
東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
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
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
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
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嗔:
「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
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2、翻譯
東風微拂的田間小路上驚起了微塵,遊人們開始來到野外感受春天的喜悅與溫馨。
人們難得清閑,正好停車在路旁小飲,麥苗短而柔韌,不怕那輾軋過來的車輪。
城裡人厭倦了高高的城牆,嚮往著郊外的景緻,許多人家一大早就爬起來,鬧騰騰地湧出城來踏青。
鼓樂聲驚醒了冬眠的山嶺,草木在歡歌笑語中搖動。野餐用的簞瓢遍野都是,前來撿食的烏鳶像馴養熟了一樣全不避人。
那邊是個什麼人在自稱道人,引得眾人都來圍觀?只見他擋在路上賣符,臉紅脖子粗地誇說它是多麼靈:
「我這符能使你家養蠶結繭似瓮大,養羊如獐圓滾滾。」
路上的人未必就信他的話,只是為了圖個新春吉利,才勉強買下佩帶在身。
道人賣得了錢就徑自去買酒喝,醉倒後還自言自語說我這符可真靈。
3、介紹
詩人以強烈的情感和樸素的語言,回憶並描述了眉山人踏青的熱鬧場面,抒發了對故鄉及親人的眷念之情。
該詩不但內容充實,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而且在藝術上以平易自然見長,風格清新,語言樸素,形象生動。
三、《海棠》
1、原文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2、翻譯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3、介紹
此詩被選入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語文六年級教科書。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
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
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四、《上元侍宴》
1、原文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
2、翻譯
月光淡星兒稀圍繞著建章宮闕,御爐里的香灰被仙風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們鵠鳥般伸頸肅立,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紅色雲朵。
3、介紹
此詩描寫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駕臨的景況。詩人借仙風、通靈殿、紅雲、玉皇來比喻宋宮景象以及宋朝皇帝,雖為歌功頌德之作,亦可見其構思之奇巧。
五、《和子由澠池懷舊》
1、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2、翻譯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裡,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3、介紹
此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前四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敘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六、《題西林壁》
1、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3、介紹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七、《飲湖上初晴後雨》
1、原文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翻譯
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並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晴天,西湖水波盪漾,在陽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極了。下雨時,遠處的山籠罩在煙雨之中,時隱時現,眼前一片迷茫,這朦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3、介紹
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後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③ 「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海棠在春天的早晨醉眼迷離,還未睡醒,楊柳在陽光下婀娜多姿,似乎人人在白天睡覺。
出自清代車萬育的《聲律啟蒙·上卷》中的<四支之三>。
原文:
戈對甲,鼓對旗,紫燕對黃鸝。梅酸對李苦,青眼對白眉。三弄笛,一圍棋,雨打對風吹。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晉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識,堪為五總之龜。
譯文:兵器和鎧甲相對,戰鼓和旗幟相對,紫燕和黃鸝相對。酸的梅子和苦的李子相對,阮籍的青眼和馬良的白眉相對。吹三次笛子,下一局圍棋,雨打和風吹相對。海棠在春天的早晨醉眼迷離,還未睡醒,楊柳在陽光下婀娜多姿,似乎人人在白天睡覺。
西晉張駿曾往涼州移植柳樹,但都沒能成活,只有酒泉宮生有槐樹,因此作《槐樹賦》。在眾多的杜甫詩中,唯獨沒有寫海棠的詩篇,是因為杜甫的母親名海棠。晉人王獻之小時候看人玩擲色子,便知勝負,父親王羲之稱贊他為「管中窺豹,時見一斑」;唐朝學者殷踐猷,學識淵博,詩人賀知章稱之為「五總之龜」。
(3)海棠驚晝眠擴展閱讀
典故
1、梅酸:《世說新語·假譎》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曹操率部行軍,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很口渴,難以支持。曹操於是便傳令說:「前面有大片的梅樹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這番話,口水都流出來了,大軍憑借這個辦法得以趕到了前面的水源。成語「望梅止渴」即由此來。
2、李苦:《世說新語·雅量》里講了一個聰慧神童的故事: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自幼聰慧。一次,他與一群兒童在玩耍時,看到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果子,大家都搶著去摘,唯獨王戎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王戎說:「李樹長在人來人往的道旁,還能留有這么多李子,這李子味道一定是苦澀的。」眾人取來一嘗,果然如此。
3、青眼:與白眼相對,即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間,青眼看人則是表示對人的喜愛或重視、尊重。
《晉書·阮籍傳》記載: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阮籍,藐視禮俗,善待賢達,以白眼斜視「禮俗之士」,以青眼善待喜交之友。籍母喪,刺史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悅而歸。當「竹林七賢」之首嵇康(嵇喜之弟)來祭時,阮籍大悅,以青眼相迎。成語「青眼有加」即是由此而來。
4、白眉:白色的眉毛。
三國時,蜀國侍中馬良(馬謖之長兄),有兄弟五人,均才幹出眾,尤以馬良為最。馬良因眉毛中有白毛,故稱其為「白眉」。民間有贊曰:馬字五常,白眉最良。
5、三弄笛:東晉桓伊,善於吹笛,時稱「江左第一」。一次,他駕車外出,黃門侍郎王徽之(字子猷,書法家王羲之第五子)請他奏笛。他不認識子猷,但久聞子猷的名望。於是下車,「據胡床,奏三調。弄畢,上車而去」。顯示了桓伊既有禮貌,又不巴結權貴的姿態。
據《神奇秘譜》說法,流傳後世的「梅花三弄」名曲,即是據此三調改編而成。此曲被改編成古琴調後,因為要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故稱「三弄」。即為:「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
6、一圍棋:《述異記》里講述了一個「觀棋爛柯」的傳奇:晉朝時,信安郡石室山有個名叫王質的樵夫,一次進山去砍柴,在山中看到兩個童子在下棋,王質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其間,一童子給了王質一枚像棗核的東西,王質吃了渾不覺飢,於是乾脆坐在一旁專注觀棋。
棋局還沒下完,一童子突然指著王質的斧頭說:「你的斧頭柄都已經朽爛啦!」王質這才大驚歸去,回家一看,自己所認識的人都已不在人世,原來他已經在山中度過了一百年。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
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開始這種文學修養的訓練,對聲調、音律、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一些聲律方面的著作也應運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間車萬育所作的《聲律啟蒙》,則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④ 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阮郎歸·初夏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賞析〕這首詞寫的是初夏時節的閨閣生活,閑雅而有生氣。上片寫初夏已悄悄來到一個少女的身邊。「綠槐高柳咽新蟬」,都是具有初夏特徵的景物: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還有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一片陰涼幽靜的庭院環境。「熏風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氣候特徵。熏風,就是暖和的南風。古人對這種助長萬物的風曾寫有《南風》歌大加贊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據《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意即虞舜特製五弦琴為《南風》伴奏。這里的「熏風初入弦」,是說《南風》之歌又要開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風初起。由於以上所寫的景物分別訴諸於視覺(綠槐、高柳)、聽覺(咽新蟬)和觸覺(熏風),使初夏的到來具有一種立體感,鮮明而真切。「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進入室內描寫。碧紗窗下的香爐中升騰著沉香(即水沉)的裊裊輕煙。碧紗白煙相襯,不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異香可聞,顯得幽靜閑雅。這時傳來棋子著枰的響聲,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驚醒。蘇軾有《觀棋》四言詩,其序雲:「獨游廬山白鶴觀,觀中人皆闔戶晝寢,獨聞棋聲於古松流水之間,意欣然喜之。」詩句有雲:「不聞人聲,時聞落子。」這首詞和這首詩一樣,都是以棋聲烘托環境的幽靜。而棋聲能「驚」她的晝眠,我們可以想像,在這么靜的環境中,她大概已經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聲便會把她驚醒。醒來不覺得余倦未消,心中沒有不快,可見首夏清和天氣之宜人。下片寫這個少女夢醒來以後,盡情地領略和享受初夏時節的自然風光。「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又是另一番園池夏景。小荷初長成,小而嬌嫩,一陣細雨過去,輕風把荷葉翻轉;石榴花色本鮮紅,經雨一洗,更是紅得像火焰。這生機,這秀色,大概使這位少女陶醉了,於是出現了又一個生動的場面:「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可以想見,此時此刻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這飛珠濺玉的水花一樣,喜悅,興奮,不能自持。在蘇軾之前,寫女性的閨情詞,總離不開相思、孤悶、疏慵、倦怠、種種弱質愁情,可是蘇軾在這里寫的閨情卻不是這樣。女主人公單純、天真、無憂無慮,不害單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貪賞風景,撥弄清泉。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願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這是一種健康的女性美,與初夏的勃勃生機構成一種和諧的情調。蘇軾的此種詞作,無疑給詞壇,尤其是給閨情詞,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描寫是這首詞的主要表現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寫、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的交叉運用,從而獲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上片由綠槐、高柳、鳴蟬、南風等景物描寫與碧紗窗、香煙、棋聲等環境描寫,以及午夢初醒的人物描寫共同構成一幅有聲有色的初夏閨情圖。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寫與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寫結合,構成一幅活潑自然的庭園野趣圖,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間。同時他還注意了動態描寫,且不說「棋聲驚晝眠」、「玉盆纖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動,就是景物也呈現出某種動感。小荷為微雨而翻動,可以想見它的迎風搖曳之姿。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彷彿動了起來。這些動態描寫對活躍氣氛,豐富畫面無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⑤ 我要查找初夏這首詩是出在什麼朝代誰寫
初夏
朱淑真〔宋代〕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時也借景抒發了人鬱郁寡歡的心情。前兩句有靜有動,表態中的「清影」和「幽窗」動態中的「竹搖」和「鳥噪」,真是繪聲繪色。後兩句將前句中的煩躁情緒進一步深化,初夏時分海棠花謝了,柳絮也飛盡了,白天越來越長了,實在給人一種「困人」的感覺。全詩寄情緒於
初夏
朱淑真〔宋代〕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時也借景抒發了人鬱郁寡歡的心情。前兩句有靜有動,表態中的「清影」和「幽窗」動態中的「竹搖」和「鳥噪」,真是繪聲繪色。後兩句將前句中的煩躁情緒進一步深化,初夏時分海棠花謝了,柳絮也飛盡了,白天越來越長了,實在給人一種「困人」的感覺。全詩寄情緒於
⑥ 長松落雪驚晝眠是什麼意思
春天,閑看「春風搖江天漠漠」;夏季,獨對「暮雲卷雨山娟娟」;秋夜寂寥,「丹楓翻鴉伴水宿」;冬日沉醉,「長松落雪驚醉眠」.年年如此,詩人的貶謫生涯,貶謫心情,都通過四時之景的描繪而得到了形象的表現.
⑦ 描寫夏季景色的古詩
01
《齊安郡後池絕句》
唐·杜牧
菱透浮萍綠錦池,夏鶯千囀弄薔薇。
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
02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
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03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04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05
《阮郎歸·初夏》
宋·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06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07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08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
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
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
09
《初夏遊張園》
宋·戴復古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10
《初夏即事》
宋·王安石
石樑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⑧ 海棠春睡早,楊柳晝眠遲什麼意思
出自《聲律啟蒙》
海棠睡:《太真外傳》楊太真初睡起,明皇笑曰:海棠春睡未足耶?
柳眠:《三輔故事》漢苑有柳如人,名人柳,一日三眠三起。
海棠 楊柳 字面上對稱,也同時引用典故暗喻兩個人。
⑨ 阮郎歸初夏蘇軾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沉煙,棋聲驚晝眠。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
小題1:作者分別從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角度描寫初夏之景:寫看到了枝葉繁茂的槐樹,高大的柳樹,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的景象;聽到了濃綠深處的新蟬鳴聲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風(和風)。(每答對一個角度並分析得2分) 小題2:榴花本是靜物,但用了一個「燃」字,又使它彷彿動了起來,化靜為動。(2分)表現了石榴花色的紅艷,突出了石榴的生氣。(1分)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喜悅心情,2分)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