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荷花節
㈠ 南京在哪地方官
南京是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古稱金陵,簡稱寧。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餘公里。東接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西鄰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南譙區、全椒縣)、巢湖市(和縣)、馬鞍山市(金家莊區、花山區、雨山區、當塗縣),南接安徽宣城市(宣州區、郎溪縣)、江蘇省溧陽市,北連江蘇省儀征市、安徽省天長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餘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餘公里,轄區總面積6598平方千米。南京市區東接江蘇省儀征市、鎮江市、句容市,西連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南譙區、全椒縣,巢湖市和縣,馬鞍山市金家莊區、花山區、雨山區、當塗縣,北鄰安徽省天長市。市區面積484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
㈡ 廣德縣的行政區劃
據明嘉靖十五年(1563)《廣德州志》記載:州治(今桃州鎮)共劃14坊:州署東為松關、寶華、朝岳、興仁、仁德5坊,州署南為文明、狀元2坊,州署西為忠節、昇平、玉溪、秀遠、廟前、朝斗6坊,州署北為興福坊。全州下設9個鄉,68個都,240個里。清代,鄉、都、里仍沿明制。清初,都下設保,與里並行。里的作用重在征賦,保的作用則重在維持治安。康熙三十七年(1698)州守李國相在《重修福星橋記》中稱:闔州設399保。
民國元年(1912)廢州為縣,廣德縣設9區:城一區、東二區、東三區、南四區、南五區、西六區、西七區、北八區、北九區、區下設保或坊,保、坊下有甲。全縣共有200餘保,余皆不詳。民國22年10月,廣德縣保甲編組告竣,次年元月經覆查核准:全縣共設9個區,35個聯保,294個保,3203個甲。24年底,全縣改設5個區,35個聯保,290個保,3180個甲。26年4月,全縣設5區,38聯保,288保。28年8月,又調整為5區,16鄉1鎮,181保,1961甲。同年11月,又增設景賢鎮。29年1月裁撤第一區署,所轄鄉鎮改為直屬縣政府,同時將二、三、四、五區名稱冠以地名。
1949年5月縣人民政府成立後,隨即在全縣設立6個區,下轄18個鄉鎮。即:城廂區轄景賢鎮、鳳井鄉、高湖鄉;盧村區轄盧村、笄山、東亭3個鄉;柏墊區轄柏墊、桐氵內、獨樹3個鄉;誓節區轄誓節、蘇村、花鼓3個鄉;邱村區轄門口塘、西湖、山北3個鄉;流洞區轄流洞、開化、杭村3個鄉。7月,廢除保甲制度,在全縣基層建立182個行政村(含城廂4關7街)。同時撤銷城廂區並將其餘5個區改為笄山、蘇村、邱村、流洞4個區,原鄉級景賢鎮升格並易名為城廂鎮。4個區下轄17個鄉。1950年3月撤銷17個鄉的建制,將原來的4個區和城廂鎮改為城廂、東亭、盧村、柏墊、獨樹、誓節、邱村、山北、流洞9個區,由區直接領導行政村。行政村和關、街依舊。1952年7月將農村171行政村改為105個鄉。翌年12月又將城廂區4關、7街調整為迎春、景春2個鎮。至此,9個區下轄107個鄉(鎮)。1955年12月將原9個區調整為盧村、柏墊、誓節、邱村、流洞5個區和1個區級城關鎮(由迎春、景賢兩鎮合並而成),同時將原105個鄉調整為85個鄉。1956年10月撤銷5個區公所、城關鎮仍為縣直屬鎮,將85個鄉合並為33個鄉。1958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將全縣33個鄉、1個城關鎮組成衛星、前進、先鋒、火箭、躍進、紅旗6個人民公社。1959年2月根據省人委關於人民公社改用地名稱謂的規定,6個人民公社均以所在地名更名為城關、盧村、柏墊、誓節、邱村、流洞人民公社。1959年10月邱村人民公社劃為邱村、下寺2個人民公社。1960年7月在獨山礦區建立礦區人民公社。同年10月更名為獨山人民公社。1961年9月全縣8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9個人民公社,下轄282個生產大隊(含4個居民委員)。
1998年末,廣德縣轄7個鎮,22個鄉,280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4214個村民小組,117個居民小組。1998年末人口50.56萬人,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0.02%。
2000年,廣德縣轄7個鎮、22個鄉。
2001年,廣德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6個鄉鎮。即:桃州鎮、新杭鎮、流洞鎮、邱村鎮、柏墊鎮、誓節鎮;山北鄉、祠山崗鄉、東亭鄉、盧村鄉、四合鄉、鳳橋鄉、月灣鄉、楊灘鄉、下寺鄉、趙村鄉、花鼓鄉。
2004年底,廣德縣轄6個鎮、10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12日,廣德縣新組建的各鄉鎮順利召開全體幹部大會,以此為標志,該縣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圓滿完成。(具體調整情況待補充。大致情況是:祠山崗鄉並入桃州鎮;鳳橋鄉並入柏墊鎮;月灣鄉並入楊灘鄉;花鼓鄉並入誓節鎮;山北鄉、趙村鄉和下寺鄉並入邱村鎮;流洞鎮並入新杭鎮。) 2015年4月底,廣德縣轄6個鎮、3個鄉。
桃州鎮
作為縣城所在地,位於黃山、蕪湖、南京、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交通線的交接點上,與他們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所轄村:大木橋社區、雙河社區、平橋社區、界牌村、荷花社區、南塘社區、蘇覺社區、白洋村、塘口村、佛堂村、和平村、團山村、紅旗社區、清溪社區、鳳井社區、萬桂山社區、昇平社區、景賢社區、復興社區、白橋村、鳳凰社區、天壽社區、錢村村、富家村社區、高湖社區。
柏墊鎮
位於廣德縣城西南部。215省道廣寧路自境內鳳橋村陳片語入口至前程村前程鋪組出口。所轄村:前程村、同心村、土橋村、劉福橋村、姚村村、茅田村、張復村、糧長村、西塢村、楊沖村、三河村、鳳橋社區、柏墊社區。
誓節鎮
位於宣、郎、廣三縣市交界處,離縣城廣德20公里,距滬、寧、杭、蘇、錫、常各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以內,緊依「長三角」地區。所轄村:東關外回族、蘇村村、花鼓村、牌坊社區、余楓村、綠林村、洪橋村、瑩山村、石鼓村、楊桿村、巫沖村、塢沙村、向勝村、楊柯村、阮村社區、東興村、紅應村、茆林村、東沖村、勝利村。
邱村鎮
位於廣德縣北部。東鄰新杭鎮,南接桃州鎮,西連誓節鎮與郎溪縣濤城鎮和凌笪鄉,北與江蘇省溧陽市毗鄰。鎮政府駐地門口塘,距縣城13公里。所轄村:門口塘社區、施村村、新橋村、梅泉村、吉山村、雙溪村、前路村、廟西村、雙崗村、山北村、趙村村、祥凌村、白雲村、談里村、蘆塘村、下寺村、李村村、南陽村。
新杭鎮
位於廣德縣東北部,東與浙江省長興縣毗鄰,北與江蘇省溧陽市、宜興市接壤, 區位獨特 。 全鎮總面積 323 平方公里, 7.8 萬人,轄 19 個村。所轄村:徐家邊村、千口村、金雞籠村、百家廟村、橫崗村、路東村、箭穿村、洪山村、桃園村、合興村、牛頭山村、牛頭山社區、獨山社區、青嶺村、彭村村、丁家村、楊邯橋村、磚橋社區、陽灣村、路東社區、流洞社區。
楊灘鎮
廣德縣轄鄉。1949年設桐鄉,1961年成立楊灘公社,1983年改鄉,2015年1月撤鄉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31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2.1萬。所轄村:五合村、三合村、白馬村、竹溪村、獨樹村、桐花社區、燎琳村、金陽村、莫村村、橫沖村、月灣社區、大塘村、胡村村、楊灘鄉、陳侯村、九房村。
盧村鄉
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城南郊,全鄉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人口4.5萬餘人,轄一個街道13個行政村。 盧村鄉區位條件得天獨厚,鄉政府駐地縣桃山村。所轄村:笄山村、中明社區、甘溪村、同溪村、宋陳村、高廟村、石獅村、石峻村、清方村、丁沖村、九龍村、唐流村。
四合鄉
廣德縣轄鄉。1956年設四合鄉,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26公里。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1.4萬。所轄村:水塘村、徐村社區、耿村村。
東亭鄉
位於廣德縣東南部,全鄉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人。東亭鄉區位優勢獨特,與浙江省的長興縣、安吉縣交界,距318國道南5公里、浙江省04省道西。所轄村:高峰村、沙壩村、陽岱山村、柳亭村、頌祥村。
㈢ 南京特色民俗風情
南京白局
民間曲藝。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逐步發展成為曲藝曲種。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調》、《數板》、《梳妝台》、《剪剪花》、《下河調》、《漢陽調》等,形成曲牌聯綴體。曲目近百個,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如《機房苦》是織錦工人對自身苦難的控訴,《搶官米》和《打議員》則反映了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8年南京發生的搶官米和打議員兩起風潮。清末民初後,"南京白局"隨著織錦業一起衰落。1949年後,曾成立專業劇團,現在只有少數業余演唱者。
南京白話
民間曲藝。用南京方言說相聲,所以又名"南京相聲"。流行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相傳始於20世紀30年代。起初只是簡單模仿相聲,後來逐漸有所發展。相聲用第三人稱,南京白話則用第一人稱,演員便成為劇中人,所以演重於說。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識》、《包您滿意》、《人情債》、《廟上風情》、《商業新風》等。現在常有"南京白話"節目在報刊、電台、電視台發表和播出,頗受讀者、聽眾和觀眾歡迎。
南京評話
民間曲藝。南京有記載的評話歷史很長。明末著名評話藝術家柳敬亭曾長期寓居南京。"南京評話"又稱"講評詞"。相傳始於明末清初的"說善書",清末民初為鼎盛時期,流行於南京及其毗鄰地區,並曾流入南京。"南京評話"以長篇講史為主,主要劇目有《三國》、《隋唐》、《水滸》、《岳飛傳》等,"說""演"並重,常於書中穿插許多南京的風土人情、歷史掌故、名勝古跡,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評話近年日漸衰落,但尚有專業演員堅持演出。
花香鼓
民間歌舞。流行於南京、揚州地區。相傳始於明代,清末為鼎盛時期。因舞者手執花香鼓,故名。又因原為奉祀祈禱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還因為主要動作以鳳鳥動態取名,亦名"鳳舞"。舞蹈以鑼、鼓、鐃、鈸等打擊樂伴奏,夾唱"鼓詞"。主要動作有"鳳凰朝拜"、"鳳凰點頭"、"丹鳳朝陽"、"鳳凰展翅"、"鳳凰抖毛"、"飛鳳盤龍"等。1949年後,花香鼓經過加工改編,成為觀眾喜愛的民間舞蹈,並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劇《小刀會》、《雷峰塔》中。所唱"鼓詞"曲調,成為揚劇的曲調。
跳當當
民間舞蹈。又名"龍鳳勝會"。流行於南京溧水縣,相傳始自明代。過去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動作基本保持兩腿半蹲的"馬步"狀,上身略前傾,兩臂始終伸直,動作舒展,跨步大,有靜有動,明顯地保留了中國武術的韻味。主要動作有"三星相會"、"過壩"、"百鳥朝鳳"、"鳳凰三點頭"、"犀牛望月"、"枯樹盤根"、"童子拜觀音"等。整個演出陣容呈八卦形排列,敲擊大鑼大鼓伴奏,無演唱,酷似鑼鼓助威的習武場面。
解表
祭祀性舞蹈,又名"跳錶"。流傳於南京六合縣及其毗鄰地區。此舞為香火神會的組成部分,為獨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靈官將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諸神。舞者手執花香鼓邊唱邊擊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動性強,自始至終跳動不止,步法靈活矯健,富於彈性。舞蹈中舉手投足要求直線運動,動作古樸剛健,干凈利落,靈活流暢。每完成一個動作時,都有明顯的短暫的亮相,這些都突出了此舞獨具的氣質。
麻雀蹦(方山大鼓)
民間舞蹈。因以模擬麻雀蹦跳為主要動作,故名麻雀蹦。又因為開始流行於南京市江寧縣方山鄉一帶,故又名方山大鼓。相傳明末時由河南移民帶來。太平天國時期是"麻雀蹦"發展的鼎盛期。《天朝田畝制度》使農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後跳"麻雀蹦"以慶豐收。而舞蹈中所擺陣勢,也與太平軍作戰時的某些陣法相似。大鑼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樂器。此舞的基本動作和鼓點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窩等5種。舞蹈時,雙膝始終貼鼓成半蹲,學麻雀蹦跳狀,膝部屈伸,帶動身體上下起伏,圍鼓作上下左右前後大幅度蹦跳。整個舞蹈節奏鮮明,動作形象生動,英武矯健,活潑熱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慶典中演出,深受群眾喜愛。
高淳陽腔目連戲
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以南京市高淳縣為中心,流傳於江蘇的溧水、溧陽、宜興、江寧、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廣德、宣城、當塗等地。被稱為"戲娘"的目連戲,遍布於大江南北。相傳始於元代的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一個只演目連戲的獨特劇種。這個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從來沒有專業演員和職業戲班,所有演員和樂手,都是臨時集合的農民和工人。高淳陽腔目連戲劇目,包括《台城》、《九世圖》、《目連》,都是演目連的故事。
洪山戲
地方戲曲。起源於南京市六合縣,流傳於江蘇的儀征、江寧、句容和安徽的天長、來安、盱眙。又名香火戲、童子戲,由洪山香火神會發展演變而成。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專業戲班。洪山戲的曲調,由基本調(七字、十字)、神曲、聯彈和雜曲組成,多為一字一腔的說唱型曲調。唱腔為無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鑼鼓擊節,間或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屬板腔體。洪山戲的表演粗獷、朴實、生動活潑、幽默風趣,具有鮮明濃郁的地方風格。
抖空竹
又名「抖空鍾」、「抖空箏」、「抖嗡子」,是一種民間傳統玩具。它是由陀螺發展演變而來,專指在空中抖動,嗡嗡作響的那種空竹玩具。
在空中旋轉的空竹其形制可分為單軸和雙軸兩種。軸內是空的,每個軸上有四五個,孔內木片作笛以利發聲,連著軸有一個圓柱形的把,把的中段稍細。其玩法是,把空竹懸系在兩根小棍頂端的細繩上,玩者兩手各持一棍來回拉動,便可產生旋轉,並隨速度加快發出「嗡嗡」的響聲。當它轉到一定速度時,玩者還可將它拋向空中,作出種種花樣動作,然後再將它接住。其花樣技巧「鷂子翻身」、「飛燕入雲」、「響鴿鈴」「攀十字架」、「扔高」、「張飛騙馬」、「猴爬竿」等。其中「扔高」一技,有的竟能將空竹拋向空中數十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線承接,准確無誤,堪稱一絕。
每逢春節在夫子廟可見空竹出售。明故宮遺址公園、夫子廟等南京的市民廣場,常有三五健身的中老年人一邊在抖空竹,一邊在切磋技藝。
跳五猖
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五猖」為邪惡之神,在人間常做壞事,偷東西、搶劫、放火、調戲婦女;但他們又喜歡惡作劇,把偷搶張家的東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順眼,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他。老百姓對「五猖」既怕又敬,於是就祭起來以博其高興,會降福給自己。另一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權後,大封有功之臣,卻忘了捐軀的官民,這些戰死者「陰魂」向他訴苦討功。於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東、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為「五猖」,讓百姓舉行活動紀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著古裝的村民或挑籃、或扛旗、或敲鑼、或打鼓、造成熱鬧歡騰的場面,然後主要人物一一登場。先是由5個手持五色華蓋、著五色服裝的壯漢進場;接著由4個著綵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入場;隨後是五人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執雙刀威風凜凜的「五猖」入場。這些身穿紅、藍、黃、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鑼鼓聲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躍,做著稀奇古怪的舞蹈動作,給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項活動,高淳定埠鎮韓橋村至今仍在舉辦。
飛鏜表演
飛鏜表演是一項民俗體育活動,是民間武術項目之一。南京地區,主要是在六合縣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飛鏜,原為古兵器,是中國武術運動的長兵器械之一。它形似三股叉,正鋒為雙面利刃,狀如劍尖,長約八九寸,左右各有刀牙,呈弧形上彎,叉頭鑲嵌於柄,柄長六七尺。柄端有三棱鐵鑽曰「樽」,用於擊刺架格。因長而重,故為長兵器中的重器械。今已演變為人們強身健體,娛樂身心的表演器械。
飛鏜這項民間技藝在六合得到了很好的發揚,不僅有男隊員,而且有女隊員,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也參加了飛鏜表演。
每逢春節、元宵節和其他喜慶日子南京都有舞龍燈的娛樂活動。舞龍燈,也叫耍龍燈,是一種民間舞蹈。其歷史久遠,形式多樣。
舞龍燈
舞龍燈的民俗起源於古代人們對龍的崇拜。古人將龍視為能呼風喚雨、將福消災的神物,舞龍燈就是為了祈禱神龍的保佑。
舞龍一般用草、木、竹、布、紙紮成,節數不等,多為單數,以圖吉利。除顏色的區別外,還有用荷花、蝴蝶組成的「百頁龍」;用木板凳製作的「板凳龍」;用稻草紮成的「草龍」;用布糊製成的「布龍」。龍身內燃燭的稱「龍燈」,插香火的為「火龍」或「香龍」。
南京地區的龍燈,在造型和表演風格上最具有獨特的有溧水縣的龍燈和棲霞龍舞。
玩石擔和石鎖
石擔是用青石鑿成兩只圓形(磨子狀),中心打一圓孔,裝在竹杠兩頭。兩圓石間距一般為1.6米到2米之間。練功者以單手或雙手握杠,抓起石擔放在他的腳心上,時而慢慢轉動,時而沉下挺上。玩石擔的動作名稱很多:有頂花、推舉、穿花、單臂舉、仙人背纖、風擺荷葉等。石擔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間。石鎖也是以青石鑿成長方形石塊,長邊上側鑿一圓形手柄,形如舊時鎖狀。石鎖一般重量為三四十斤。玩時是以單手抓起做各種動作。其動作花樣有:單龍、雙龍、托塔、順鎖、倒鎖、架肘、背纖、外對月等。石擔石鎖還有二人對練、四人對練。
南京地區的石擔、石鎖活動,據傳始於明代,有山東、河南民間武術名流到江浦縣獻藝收徒而傳播開來。現在作為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的內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廣。
㈣ 廣德街道區劃調整
據明嘉靖十五年(1563)《廣德州志》記載:州治(今桃州鎮)共劃14坊:州署東為松關、寶華、朝岳、興仁、仁德5坊,州署南為文明、狀元2坊,州署西為忠節、昇平、玉溪、秀遠、廟前、朝斗6坊,州署北為興福坊。全州下設9個鄉,68個都,240個里。清代,鄉、都、里仍沿明制。清初,都下設保,與里並行。里的作用重在征賦,保的作用則重在維持治安。康熙三十七年(1698)州守李國相在《重修福星橋記》中稱:闔州設399保。
民國元年(1912)廢州為縣,廣德縣設9區:城一區、東二區、東三區、南四區、南五區、西六區、西七區、北八區、北九區、區下設保或坊,保、坊下有甲。全縣共有200餘保,余皆不詳。民國22年10月,廣德縣保甲編組告竣,次年元月經覆查核准:全縣共設9個區,35個聯保,294個保,3203個甲。24年底,全縣改設5個區,35個聯保,290個保,3180個甲。26年4月,全縣設5區,38聯保,288保。28年8月,又調整為5區,16鄉1鎮,181保,1961甲。同年11月,又增設景賢鎮。29年1月裁撤第一區署,所轄鄉鎮改為直屬縣政府,同時將二、三、四、五區名稱冠以地名。
1949年5月縣人民政府成立後,隨即在全縣設立6個區,下轄18個鄉鎮。即:城廂區轄景賢鎮、鳳井鄉、高湖鄉;盧村區轄盧村、笄山、東亭3個鄉;柏墊區轄柏墊、桐氵內、獨樹3個鄉;誓節區轄誓節、蘇村、花鼓3個鄉;邱村區轄門口塘、西湖、山北3個鄉;流洞區轄流洞、開化、杭村3個鄉。7月,廢除保甲制度,在全縣基層建立182個行政村(含城廂4關7街)。同時撤銷城廂區並將其餘5個區改為笄山、蘇村、邱村、流洞4個區,原鄉級景賢鎮升格並易名為城廂鎮。4個區下轄17個鄉。1950年3月撤銷17個鄉的建制,將原來的4個區和城廂鎮改為城廂、東亭、盧村、柏墊、獨樹、誓節、邱村、山北、流洞9個區,由區直接領導行政村。行政村和關、街依舊。1952年7月將農村171行政村改為105個鄉。翌年12月又將城廂區4關、7街調整為迎春、景春2個鎮。至此,9個區下轄107個鄉(鎮)。1955年12月將原9個區調整為盧村、柏墊、誓節、邱村、流洞5個區和1個區級城關鎮(由迎春、景賢兩鎮合並而成),同時將原105個鄉調整為85個鄉。1956年10月撤銷5個區公所、城關鎮仍為縣直屬鎮,將85個鄉合並為33個鄉。1958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將全縣33個鄉、1個城關鎮組成衛星、前進、先鋒、火箭、躍進、紅旗6個人民公社。1959年2月根據省人委關於人民公社改用地名稱謂的規定,6個人民公社均以所在地名更名為城關、盧村、柏墊、誓節、邱村、流洞人民公社。1959年10月邱村人民公社劃為邱村、下寺2個人民公社。1960年7月在獨山礦區建立礦區人民公社。同年10月更名為獨山人民公社。1961年9月全縣8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9個人民公社,下轄282個生產大隊(含4個居民委員)。
1998年末,廣德縣轄7個鎮,22個鄉,280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4214個村民小組,117個居民小組。1998年末人口50.56萬人,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0.02%。
2000年,廣德縣轄7個鎮、22個鄉。
2001年,廣德縣行政區劃調整為16個鄉鎮。即:桃州鎮、新杭鎮、流洞鎮、邱村鎮、柏墊鎮、誓節鎮;山北鄉、祠山崗鄉、東亭鄉、盧村鄉、四合鄉、鳳橋鄉、月灣鄉、楊灘鄉、下寺鄉、趙村鄉、花鼓鄉。
2004年底,廣德縣轄6個鎮、10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12日,廣德縣新組建的各鄉鎮順利召開全體幹部大會,以此為標志,該縣新一輪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圓滿完成。(具體調整情況待補充。大致情況是:祠山崗鄉並入桃州鎮;鳳橋鄉並入柏墊鎮;月灣鄉並入楊灘鄉;花鼓鄉並入誓節鎮;山北鄉、趙村鄉和下寺鄉並入邱村鎮;流洞鎮並入新杭鎮。) 2015年4月底,廣德縣轄6個鎮、3個鄉。
桃州鎮
作為縣城所在地,位於黃山、蕪湖、南京、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交通線的交接點上,與他們的距離均在200公里左右。所轄村:大木橋社區、雙河社區、平橋社區、界牌村、荷花社區、南塘社區、蘇覺社區、白洋村、塘口村、佛堂村、和平村、團山村、紅旗社區、清溪社區、鳳井社區、萬桂山社區、昇平社區、景賢社區、復興社區、白橋村、鳳凰社區、天壽社區、錢村村、富家村社區、高湖社區。
柏墊鎮
位於廣德縣城西南部。215省道廣寧路自境內鳳橋村陳片語入口至前程村前程鋪組出口。所轄村:前程村、同心村、土橋村、劉福橋村、姚村村、茅田村、張復村、糧長村、西塢村、楊沖村、三河村、鳳橋社區、柏墊社區。
誓節鎮
位於宣、郎、廣三縣市交界處,離縣城廣德20公里,距滬、寧、杭、蘇、錫、常各大中城市均在200公里以內,緊依「長三角」地區。所轄村:東關外回族、蘇村村、花鼓村、牌坊社區、余楓村、綠林村、洪橋村、瑩山村、石鼓村、楊桿村、巫沖村、塢沙村、向勝村、楊柯村、阮村社區、東興村、紅應村、茆林村、東沖村、勝利村。
邱村鎮
位於廣德縣北部。東鄰新杭鎮,南接桃州鎮,西連誓節鎮與郎溪縣濤城鎮和凌笪鄉,北與江蘇省溧陽市毗鄰。鎮政府駐地門口塘,距縣城13公里。所轄村:門口塘社區、施村村、新橋村、梅泉村、吉山村、雙溪村、前路村、廟西村、雙崗村、山北村、趙村村、祥凌村、白雲村、談里村、蘆塘村、下寺村、李村村、南陽村。
新杭鎮
位於廣德縣東北部,東與浙江省長興縣毗鄰,北與江蘇省溧陽市、宜興市接壤, 區位獨特 。 全鎮總面積 323 平方公里, 7.8 萬人,轄 19 個村。所轄村:徐家邊村、千口村、金雞籠村、百家廟村、橫崗村、路東村、箭穿村、洪山村、桃園村、合興村、牛頭山村、牛頭山社區、獨山社區、青嶺村、彭村村、丁家村、楊邯橋村、磚橋社區、陽灣村、路東社區、流洞社區。
楊灘鎮
廣德縣轄鄉。1949年設桐_鄉,1961年成立楊灘公社,1983年改鄉,2015年1月撤鄉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31公里。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2.1萬。所轄村:五合村、三合村、白馬村、竹溪村、獨樹村、桐花社區、燎琳村、金陽村、莫村村、橫沖村、月灣社區、大塘村、胡村村、楊灘鄉、陳侯村、九房村。
盧村鄉
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城南郊,全鄉總面積215.5平方公里,人口4.5萬餘人,轄一個街道13個行政村。 盧村鄉區位條件得天獨厚,鄉政府駐地縣桃山村。所轄村:笄山村、中明社區、甘溪村、同溪村、宋陳村、高廟村、石獅村、石峻村、清方村、丁沖村、九龍村、唐流村。
四合鄉
廣德縣轄鄉。1956年設四合鄉,1961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鄉。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26公里。面積109平方公里,人口1.4萬。所轄村:水塘村、徐村社區、耿村村。
東亭鄉
位於廣德縣東南部,全鄉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2.1萬人。東亭鄉區位優勢獨特,與浙江省的長興縣、安吉縣交界,距318國道南5公里、浙江省04省道西。所轄村:高峰村、沙壩村、陽岱山村、柳亭村、頌祥村。
㈤ 李白詩詞
《李白詩詞》
朝代:【唐】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路緯秋啼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綠水之波瀾。
雲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宣城風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風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春夜洛城聞笛
認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夢游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裂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開。
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宣州謝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亻寧]立,宿鳥歸飛隱。
何處是回程,長亭更短亭。
清平調詞之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清平調詞之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闌干。
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登宣城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鐿,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獨坐敬亭止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 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 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弄扁舟。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