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郎世寧海棠圖

郎世寧海棠圖

發布時間: 2022-03-15 23:36:47

❶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什麼圖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義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生於米蘭,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曾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
郎世寧
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弘歷及後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
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盡管如此,洋畫家郎世寧也必須遵守作畫前繪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後再「照樣准畫」的清宮繪畫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郎世寧《百駿圖》稿本就說明了這一點。郎世寧還將歐洲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的新穎畫貌和獨特風格。 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1688年郎世寧生於義大利米蘭市,19歲入熱那亞耶穌會。不久即運用他的藝術才華為該市修道院內小教堂繪了兩幅宗教畫。那時歐洲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極為嚮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寧就請求該會派他前往中國。
郎世寧教士1715年七月抵中國
11月獲康熙皇帝召見。當時康熙61歲,酷愛藝術與科學,雖然不贊成郎世寧所信仰的宗教,卻把他當作一位藝術家看待,甚為禮遇。康熙對他說:「西方的教義違反中國正統思想,只因為傳教士懂得數學基本原理,國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詫異道:「你怎能老是關懷你尚未進入的未來世界而漠視現實的世界?其實萬物是各得其時的。」旋即派郎世寧為宮廷畫師,不給他傳教的機會。

❷ 郎世寧百駿圖一共幾副

郎世寧百駿圖就一副。百駿圖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卧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復,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幹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❸ 清郎世寧的雍正十二美人圖片名稱每張圖的名稱及寓意

十二美人圖常被誤解為是雍正後妃圖,朱家溍先生據內務府雍正朝檔案考證,其"只是美人絹畫十二張而已。"因此,將其更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

燭下縫衣-清風徐徐,紅燭搖曳,仕女勤於女紅,在燭光下行針走線.女紅包括紡織、刺綉、縫紉等,古代隸屬於衡量女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功、婦容)"中的"婦功",是評價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標准之一.因此,女子們無論貧富貴賤,均以擅女紅為能事.此圖中女子蘭指輕拈,針線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明窗外一隻紅色的蝙蝠飛舞在翠竹間,"鴻福將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蘊涵在圖畫之中.

~(≧▽≦)/~啦啦啦歡迎追問,熱烈求採納!!!

❹ 清代皇帝郎世寧戎裝圖片高清屏專用壁紙

《乾隆大閱圖》是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精心繪制的宏幅巨作,藝術技藝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間的國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

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大閱圖》是宮廷畫家義大利人郎世寧為乾隆皇帝精心繪制的宏幅巨作,藝術技藝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間的國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但因為它尺幅巨大,為絹綾繪制,一直以來難以長期在故宮博物院展示,限制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清朝宮廷繪畫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宮廷畫家描繪同時代人物和事件的紀實性繪畫作品,而《大閱圖》卷就屬於此類繪畫中的精品。。

❺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的什麼圖描繪了駿馬

郎世寧作宮廷內繪制的作品中,題材相當廣泛,其中有很多畫幅以馬為題。

郎世寧在清宮內的畫馬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郎世寧是奉皇帝之命,對照著真馬所畫的寫生畫,這部分馬都是蒙古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向清朝皇帝進獻的貢品,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自在驈圖》軸、《英驥子圖》軸、《萬吉驦圖》軸、《闞虎騮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愛烏罕四駿圖》卷;藏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的《哈薩克貢馬圖》卷等,以上畫中的馬匹都是實實在在的真馬,許多畫上還寫明馬的名稱,是由何部落何人所進獻,馬的色澤和身高、體長的尺寸,描繪上又極為細致逼真。從這部分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郎世寧的寫生技藝,還可以了解當時清朝與藩屬之間的交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故而也可以將這些畫歸入紀實繪畫的行列。

❻ 郎世寧畫的馬叫什麼圖

八駿圖。

駿馬是郎世寧作品中常見的繪制對象,重要的是他領會了馬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自古以來,馬是社會賢良的象徵,封建帝王命宮廷畫家以馬為題材進行創作寓意著尊重社會棟梁、求賢若渴的殷切希望。

郎氏以「八駿」入畫並非偶然,淵源有自。據傳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驥,一說是綠耳、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和赤驥(見《穆天子傳》),另一說為絕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輝、超光、騰霧、挾翼(見《拾遺記》),周穆王曾經駕馭這八匹駿馬遨遊西方。

(6)郎世寧海棠圖擴展閱讀

乾隆八年,郎世寧奉旨繪制了十幅《馬圖》大畫。這十幅畫是十匹駿馬的肖像,依照真實的駿馬所繪,畫幅巨大,幾乎與真馬相當。《十駿圖》被收錄在《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詳盡。從中可知,《十駿圖》收藏於御書房,是「素絹本,著色畫」,屬上等品。

書中不僅記錄了每幅畫中駿馬的名字、進獻者的名字,而且注有馬的尺寸,並有大臣對它的贊譽。《石渠寶笈》還記錄著:「每軸署字下注語,又滿洲字、蒙古字各一行,譯同。軸高七尺四寸,廣八尺四寸有奇。」

❼ 清朝宮廷畫師郎世寧的什麼圖

郎世寧是清朝乾隆時期著名的畫家,他是義大利人,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並參加了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留下了很多的繪畫作品,比如《十駿犬圖》《百駿圖》等等

❽ 《百駿圖》是郎世寧的代表作,為什麼百度百科裡面有兩個收藏地點

《百駿圖》原作有兩卷。
義大利傳教士畫家郎世寧以擅長畫馬聞名清朝畫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可以說是《百駿圖》了。
兩卷原作 一真一幻
《百駿圖》是一幅長卷畫,絹本設色,縱94.5厘米、橫776.2厘米,原作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面開始為兩棵參天老松樹,透過松枝空隙,露出了牧馬人的帳篷,3個身穿滿族服裝的牧人倦怠地或坐或卧在帳篷前,一隻牧犬從帳篷內伸出了半個身子。然後由一匹渾身滾圓的白馬引出了後面千姿百態的群馬。全畫構圖繁復,虛實處理十分講究,馬匹、人物的聚散富有節奏感。畫中雖然馬匹占據絕對多數和主要部位,但是整個馬群是由人控制著。以牧者開頭,又以牧者結尾,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的關系,構思十分巧妙。在具體描繪手法上,郎世寧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立體感、解剖准確及透視的特點,使畫幅別開生面。其中有幾匹剛從水裡涉步上岸的馬,濕漉漉的毛還緊緊貼在身上,非常生動逼真,顯示了作者細致的觀察和高超的寫實功力。
畫幅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規矩工整。不過想必不會是他自己書寫的,款為:「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寧恭畫」。雍正六年為公元1728年,其實此圖開始繪制於雍正二年,因為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中記載:雍正二年「三月初二日,員外郎沈嵛奉怡親王諭:著郎世寧畫《百駿圖》一卷,遵此」,現在畫上的署款應是其完成時的年份。畫卷逾時4年方告竣工,此時郎世寧來華時間尚不算很長,精力充沛,另外雍正對於郎世寧作畫亦無乾隆那樣頗有干預,所以這幅長卷畫是由郎世寧一人獨立完成的,而不像其它有的畫幅是由他與中國畫家合筆的。這卷畫幅完成之後,一直收存於清宮,乾隆時入《石渠寶笈·初編》一書著錄,畫幅上鈐有乾隆印璽多方。
根據清內務府造辦處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所記,到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郎世寧還畫有另一幅《百駿圖》:「太監胡世傑交《百駿圖》一卷,傳旨:著郎世寧用宣紙畫《百駿圖》一卷,樹石著周鯤畫、人物著丁觀鵬畫,欽此」。檔案中所說交下來的一卷《百駿圖》,自然就應當是雍正六年完成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那件作品。至於檔案中說的紙本的這件作品以後是否畫完了,沒有見到再有文字記載。
數卷摹本 頗富傳奇
據筆者所知,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藏有一卷《百駿圖》稿本,為紙本白描畫,尺寸不詳,畫上無作者署款,畫面構圖與正本大致相仿,畫幅只用線條造型,幾乎沒有明暗和陰影,馬匹畫得十分細致,墨色稍淺,而樹干及蘆葦用筆略粗,墨色亦較濃重。雖然採用白描畫法,但是仍然能夠判斷出來是歐洲畫家的手筆。筆者於2001年秋季承蒙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何慕文先生美意,特地從庫房取出該稿本仔細觀賞過一次。這卷白描圖稿有兩種可能性,它或許就是清宮檔案中所記錄乾隆十三年的那個紙本的畫卷,當時這卷《百駿圖》未能完成,僅留下了白描手稿;但也還有一種可能是雍正二年那捲絹本設色畫的底稿。但是從畫法上來看,美國所藏的這幅稿本,純粹屬於歐洲繪畫技法,而無中國畫家參與的痕跡,應當是郎世寧的手筆。
近日筆者又見到一卷《百駿圖》的白描稿本。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尺寸與完成圖稍有差異;畫面最後有畫家馬晉留下之墨跡:「郎世寧百馬圖,庚申二月下旬,馬錫麐識」,下鈐印章「馬」、「馬晉所藏」、「馬晉之印」。所署「庚申」為民國九年,即公元1920年。據此可知,此圖曾經為畫家馬晉所收藏。馬晉,北京人,字伯逸,號湛如,早年名馬錫麐,生前為北京畫院畫師,其父曾經為一滿清貴族管理馬匹,故而馬晉自幼喜愛畫馬,學郎世寧畫風。他曾經在其所著之《怎樣畫馬》一書中提到:「我畫《百駿圖》長卷,用郎世寧原稿。」馬晉書寫的「庚申二月」應當是其獲得《百駿圖》稿本的時間,馬晉時年21歲。據有關材料顯示,馬晉曾利用其收藏的《百駿圖》稿本,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摹繪了兩卷,其中一卷現藏北京榮寶齋畫店,卷尾有清末民初陳寶琛的一段題跋,在題跋中有如下文字:「馬生私淑郎世寧,曾得百駿舊原稿」。據說另一卷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曾於2002年與郎世寧原作同時展出過。
從現存的兩卷《百駿圖》稿本看,都應當是郎世寧的手筆,可見當初清宮作畫時制度之嚴格。清代宮廷內凡是重要作品,都應有草圖稿本存在,甚至還不止一稿,但是我們至今能看到的稿本卻十分少,它的數量遠遠少於正圖,其實稿本同樣值得珍視。

❾ 清代畫家郎世寧的代表作品

郎世寧在清宮里當了五十年畫師,歷經康、雍、乾三代。他最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閱圖》,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裝標准像。這幅作品如今被故宮博物院收藏。 有人認為他的畫「不中不西」,清代的這幾位皇帝倒是抱著寬容和好奇的態度,讓中西藝術試探性地融合、互補,由此培育出了一些「另類」的藝術之花。 既要精準,又要氣韻 和早期來到中國的絕大多數外國人一樣,郎世寧是因為傳教而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的,那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為畫技不錯,加上康熙皇帝覺得他的西洋畫法很新奇,可以把人畫得栩栩如生,他就這樣當上了宮廷畫師。 他在清宮一畫就是五十來年。 從清朝開始,中國人才接觸到西方繪畫。一開始,色彩濃艷、造型逼真的西洋繪畫頗得國人關注。和以水墨為主的中國傳統平面畫法相比,這種西洋技法實在是太新奇了。 不過,新奇勁兒消退之後,另一種聲音出來了:西洋畫只追求畫得像,格調有點低,說白了就是有點「俗氣」。 中國畫追求「氣韻」,還要「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這樣的認知下,精準的西方繪畫一度被中國畫家看成了「奇技淫巧」。 郎世寧是個聰明人,他很快就發現了中國藝術的特殊意韻。他知道,純粹的西洋畫法並不符合中國皇帝的審美,因為皇帝畢竟是受中國文化陶養的。 於是,他潛心研究,最後還真研究出了一種結合中西畫法的絕妙方法一既保留了西洋繪畫原有的明暗和色彩,又根據中國人的喜好作出了適當變化。 他畫人的臉。不像西方畫家那樣有意突出明暗對比。因為他知道中國人不喜歡臉上有陰影,認為那是瑕疵;畫山水風景,他會對西方的焦點透視法進行微調,因為那樣的固定視點會導致「近大遠小」,而且難見全貌,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西方人若站在山下畫山,幾乎看不見山頂。中國畫則不同,山腳、山腰和山頂都顯露無余,連山間的行人都能看得清。這種「組合式」的視線。把不同位置看到的東西組合起來,形成事物的全貌。 中西繪畫的諸多不同,都被郎世寧慢慢摸索了出來。於是。他既發揚了西方繪畫造型准確、色彩艷麗的特點,又融合了中國人觀看的習慣,形成了結合西洋畫法和中國意境的新風格。 這種風格很受歡迎,所以郎世寧總要忙著畫像——除了給皇帝畫,還要給數不清的後妃、大量王公貴胄畫。他留下的肖像作品特別多。 沒有陰影的肖像畫 郎世寧為乾隆所繪的肖像畫《乾隆大閱圖》,表現的是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大閱兵時的情景。此時皇帝29歲,畫中的他與真人幾乎等大,策馬奮蹄,盔甲閃耀,銳不可當。 為畫好這幅畫,郎世寧頗費氣力。錦盔上的盤龍、雕鞍上的寶石、箭翎上的花紋,所有的細節都被刻畫得細致入微,駿馬披伏的鬃毛更是被畫得細密蓬鬆。 從畫面上看,光顯然是從絕對的正面打過去的,所以乾隆皇帝臉上、身上沒有一點陰影,不僅如此,馬都沾了光。幾乎沒有什麼陰影。人馬的下方也不見陰影,一人一馬像是飄浮在空中。這是郎世寧在了解當時中國人的欣賞趣味以後作的「必要處理」。 近處的風景畫得很寫實。郎世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從故鄉帶來的技藝。但遠處就完全改變了畫法。坡石草木並不逼真,尤其是一層層的土石陰影,深得中國山水畫皴法的奧秘。 能把肖像畫的重任交給一個外國畫家。足見乾隆的認可。而郎世寧也不負厚望,這幅肖像畫格外受乾隆喜愛,成了他最著名的戎裝標准像。 「洋為中用」 郎世寧的另一件代表作《百駿圖》,把中西結合的畫法表現得更加明白。這件作品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靜立、翻滾、覓食、交斗、嬉戲——這幅畫洋洋灑灑地塑造了一大群姿態各異的駿馬,聚散不一。自由舒閑。馬匹的立體感很強,用筆細膩,注重表現動物皮毛的質感。 靠近畫面底部的草叢,寫實技法幾乎達到植物圖譜的水準,顯示出畫家扎實的西畫功底;遠水、山巒以及老樹的枝幹卻使用了中國畫畫法。墨意淡淡暈染,營造出水氣淋漓、平遠清曠的韻致。 與此類似,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郎世寧名作《萬樹園賜宴圖》《乾隆觀馬術圖》等,無不是大場面、大製作。在這樣的大作品上,中西結合的畫法確實有它獨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現得色彩艷麗、神采畢現,寫實又華美。 為了宣揚自己的赫赫功績。乾隆還讓郎世寧設計版畫,《乾隆平定準部戰功圖》就是由郎世寧繪制圖案,並在歐洲刻制的銅版畫,畫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純正的明暗效果和寫實性。乾隆的這個做法,可謂真正的「洋為中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寧離世,享年78歲,其中的51年,是在中國度過的。 他的墓碑上,刻著乾隆親筆寫的墓誌。 特定的時代背景,加上幾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態度,讓一種文人水墨、工_重彩之外的有趣畫風得以誕生。 畫史也給了郎世寧應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國外來畫家的第一人,他融匯中西的畫法,也總是被單列一格。 時間回到乾隆時期,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在畫師聚集的如意館,中國畫師聚在一起學習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寧這樣的「外來者」就在人群中間。這是一個碰撞和交流的過程,郎世寧影響著中國畫師,他自身也被中國藝術影響。這種碰撞,讓我們的藝術史變得更為豐富、更有趣味性。
來源:_望東方周刊

❿ 郎世寧十駿圖分別的名字

(一)萬吉驦、(二)闞虎騮、(三)獅子玉、(四)霹靂驤、(五)雪點雕、(六)自在驈、(七)奔霄驄、(八)赤花鷹、(九)英驥子、(十)爾雲駛

熱點內容
雪嬌茶花圖 發布:2025-09-24 05:43:24 瀏覽:167
荷花的原唱 發布:2025-09-24 05:42:34 瀏覽:90
蕭縣插花壽 發布:2025-09-24 05:35:32 瀏覽:369
附近花卉市場在哪 發布:2025-09-24 05:35:29 瀏覽:814
盆栽中養蝦 發布:2025-09-24 05:16:41 瀏覽:168
郭培玫瑰坊官網 發布:2025-09-24 05:14:43 瀏覽:636
水母櫻花 發布:2025-09-24 05:00:32 瀏覽:914
黑玫瑰花圖片 發布:2025-09-24 05:00:25 瀏覽:891
黃色的玫瑰花語 發布:2025-09-24 04:47:02 瀏覽:439
一米五插花 發布:2025-09-24 04:41:23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