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絲毛蘭花

絲毛蘭花

發布時間: 2022-03-15 22:27:26

『壹』 豫劇的相關知識(發展歷史、流行區域、經典劇目、人物等)

一、發展歷史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

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等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

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二、流行區域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三、經典劇目

1、《春秋配》

豫劇《春秋配》是豫劇大師陳素真的代表劇目,是豫劇傳統劇目。

該劇描寫的是李春華與姜秋蓮歷經坎坷和磨難終成姻緣的感人故事,劇名因取自劇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春秋配》是一出傳統唱功老戲,很多劇種都有,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冗長,後多隻演「撿柴」「砸澗」兩折。

尤以「撿柴」一場最為經典,這也是陳素真花費心血精益求精之作,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於一體的摺子戲,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際談情說愛的畫面,展現出主人公姜秋蓮率真的性格,及敢於大膽追求愛情的勇氣。

2、《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掛帥》,為 豫劇作品,原名《老征東》或《楊文廣奪印》;1954年,經宋詞改編,更名《穆桂英掛帥》,由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劇本於1956年出版,收入《戲曲選》第3卷(1959);其主要劇情為:楊家將屢次率兵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離朝帶領全家轉回河東,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卻心系國家安危,遂派文廣、金花進京打探。此時安王造反,宋王校場選帥。少年氣盛的文廣、金花在校場刀劈王倫奪得帥印。

宋王得知楊門之子遂封穆桂英為帥出征。為了國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舊日的鎧甲,滿懷豪情又擂響了出征的戰鼓。

3、《三上轎》

《三上轎》,豫劇傳統劇目,戲全本《假金牌》之一折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戲),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被豫劇皇後陳素真改編加工整理後,轟動大中原。

14年後(1944年)陳素真將此劇傳授於豫劇大師崔蘭田,崔蘭田宗深沉、悲壯的豫西調,她將此劇改為豫西調唱腔,仍造成巨大轟動。

此後又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川劇、平調、淮海戲、懷調、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

四、代表人物

1、陳素真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開封,名門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於:陝西、湖北、甘肅、河北,而後定居於:天津市。

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委員,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榮譽職務。

她8歲拜師,10歲登台,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13歲收徒,人稱豫劇甘羅。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

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陳派)藝術「,被觀眾及劇作家和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後、豫劇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劇大王)。

陳素真在豫劇六大名旦中年齡最大,從藝最早,成名最早,並且是唯一一位有著生、旦、凈、丑等各行當藝術功底的豫劇大師。

此外,豫劇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精湛的藝術,被視為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2、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3、馬金鳳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豫劇演員,豫劇六大名旦之一。

馬金鳳,6歲隨父學河北梆子,7歲登台配戲,9歲改學豫劇。14歲正式登台擔當劇目主演,早期藝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綽號「蓋九州」,代表作有「兩花一掛」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

曾任商丘、洛陽豫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劇協河南分會副主席。

4、唐玉成

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縣利民鎮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東調最有代表性的紅臉(老生)演員,原名子信,譽名紅臉王、著名豫劇大師、豫東調創始人、豫劇紅臉宗師、豫東紅臉代表人物、被譽為 「紅臉王」、 豫劇「麒麟童」。

5、王素君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開封市人。老一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攻旦行,又是豫劇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劇舞台上少有的「生旦兩門抱」的全才演員。

自幼入許昌著名的「二油梆」戲班學戲,並隨戲班演出於許昌及周圍許多縣市。與王敬先、王秀蘭並稱為「汴京三王」。

(1)絲毛蘭花擴展閱讀:

豫劇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封丘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

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封丘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貳』 尋找豫劇紅臉唱段!

正在發送,請查收採納。衷心祝願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內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容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紹興蓮花落、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泗州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名為115點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郵箱附件戲曲和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給郵箱

『叄』 毛蘭花的介紹

毛蘭花(1924~1981年)女。是河南省長葛縣老城鎮大趙村人,本名毛正義,小名毛妮、然妞,後曾易名毛鳳麟,其身世極苦,自幼雙親去世。

『肆』 西蘭花軟腐病很常見,西蘭花軟腐病該怎麼防治

因為這個時候比較熱西藍花喜歡種植在日照充足保肥保水力強肥力疏鬆透氣性好PH值6排水性好的土壤上。因此根腐病的原因往往與土壤有很大關系。地勢低土壤粘稠。用1200-1500倍的昆蟲來預防。如果農村出現白蝶,應立即噴灑。在農村人口密度較高時,可噴灑2000倍氰戊菊酯或800倍敵百蟲晶體。我們可以用優質有機肥與大量元素肥料混合作為基肥,然後在葉片上噴灑微量元素水溶性肥料,使植物健康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小菜蛾等害蟲發生嚴重造成大量昆蟲種群在田間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軟腐病菌西蘭花通過葉片氣孔和西蘭花根毛區侵入植株,但侵入成功率不是很高。而小菜蛾、菜青蟲等蛾類害蟲,如果在田間沒有得到適當的控制,就會肆無忌憚的進食,損傷植物的葉片,從而留下大量的蟲口,所以西蘭花軟腐病的病原更容易藉助風雨從這些蟲口侵入植物體內,從而增加發病率。那麼怎樣做才能有效減少西蘭花呢?軟腐的發生。加強農業基礎防控,減少病原菌殘留。

『伍』 豫劇簡介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

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

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

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

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

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5)絲毛蘭花擴展閱讀

在中國地方戲大家族中,有許多源遠流長、魅力獨具的劇種,崑曲、越劇、黃梅戲、川劇、豫劇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長的名字。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這些劇種大都只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流傳,「變臉」雖奇但不出川,崑曲雖美但不過江,黃梅戲雖俏但只存在於一定的區域。

唯有豫劇不同,它雖是河南的地方戲劇種,但它的影響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劇在最興盛時期,流傳到包括台灣在內的20多個省市區,從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國」,從青藏高原到東海之濱,皆有豫劇的專業院團和固定的觀眾群體。

就是在戲曲不很景氣的今天,豫劇還仍然在全國13個省市保留著167個專業劇團、1300多個業余劇團的十萬從業人員。僅就這一點而言,全國其他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都只能望其項背。可以說,豫劇雖然姓「豫」,但豫劇不是河南豫劇,而是中國豫劇,是「大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深厚的文化傳承上。一種曲調,一種聲腔,一種語言,其實都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一種文化基因,延續著一種文化傳統。豫劇產生於河南,它的母體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核心。

豫劇經過300多年的發展,不僅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地方戲劇種,更成為一枝傳承中原文化的藝術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戀家念祖的故土情結、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識、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始終是豫劇表現的主要內容。這種深厚的文化滋養,使豫劇有了一種先天的文化優勢。

我們在欣賞古希臘悲劇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仰視而見的威嚴崇高,一種無法抗拒的精神力量,為什麼?就是因為古希臘悲劇的文化母體是產生於人類軸心時代的古希臘文明,它喚醒的是一種人類的共同記憶。

同樣,我們在欣賞其他地方戲時,可能只喚醒對局部文化某一個階段的記憶,但欣賞豫劇時則不同,那種家國情懷,那種鄉土氣息,那種酣暢淋漓會撲面而來,中華民族的堅忍不拔、錚錚鐵骨、大義擔當,會立即喚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整體記憶。

正是承載了這種深藏於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靈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劇被賦予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氣場。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一聽到豫劇,哪怕是不經意之間,就會從心底迸發出一種家國意識,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從而實現精神的回歸。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超強的傳播能力上。一個劇種的產生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離開了這種文化土壤,這個劇種就很難生存下去。如越劇也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有專業劇團,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最後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劇不同,它走到哪裡就會在哪裡落地生根,具有超強的傳播能力和頑強的適應性。很難想像,半個多世紀之前一個小小的豫劇隊到達台灣,在兩岸長期隔絕的情況下,它竟然能頑強地生存下來,並成為台灣與京劇並列的兩個公辦劇團之一。豫劇之所以能夠傳播到全國20多個省市區,原因在於它是與中原文化一起向外傳播的。

試想,當年台灣如果沒有50萬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灣豫劇團。因為在兩岸隔絕的狀態下,聽豫劇就是台灣老兵排遣鄉愁的文化寄託,就是他們思鄉的文化想像。

豫劇在全國其他省份的發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沒有當年數萬河南戍邊將士,沒有當年無數河南支邊知青,沒有當年大批河南人向外遷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肅、四川等省豫劇團的出現。

可以說,河南人出現在哪裡就會把中原文化帶到哪裡,當然承載著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劇也就會被帶到哪裡。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並蓄的品格,為豫劇的傳播提供了動力,並最終成就了中國豫劇。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取得的豐碩成果上。作品是一個藝術家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一個劇種繁榮的標志。衡量一個劇種是否有創新的活力,最關鍵的是看它能否不斷地創作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作品。在這一點上,豫劇恰好作出了最生動的說明。

歷史上,河南曾創作出《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朝陽溝》《倒霉大叔的婚事》等眾多豫劇經典劇目,一個《朝陽溝》就傳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餘場,為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同時,還產生了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聞名全國的豫劇名家,他們如璀璨的明星,閃耀在新中國的藝術天空。

新世紀以來,豫劇更是厚積薄發,突飛猛進,《程嬰救孤》《鍘刀下的紅梅》《清風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蘇武牧羊》《焦裕祿》等,接連獲得「文華」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家級大獎,數量雄居全國地方戲劇種之冠,展示了豫劇繁榮發展的強勁活力。

正如一些專家所言,新世紀中國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河南戲劇的崛起,而河南戲劇的崛起主要是豫劇的崛起,形成了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戲劇看豫劇的大好局面,標志著豫劇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豫劇之「大」體現在它敢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爭鋒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應該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氣與構想,因為,只有在與人類一切優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夠去了解世界,才能夠去認識自己。在這一點,豫劇也進行了很好的實踐與嘗試。

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赴巴黎參加中國戲曲節,赴土耳其參加第14屆黑海國際戲劇節;

《大祭樁》赴義大利參加阿維利諾國際戲劇節,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交流演出;

《畫皮》赴比利時參加第九屆那慕爾國際藝術節;豫劇電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榮獲第48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兩項大獎;

河南豫劇團還與台灣豫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舉辦「亞洲豫劇論壇」。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論壇」「歡樂春節」「中韓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都有豫劇人的身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豫劇《程嬰救孤》先後赴義大利、法國、美國、泰國、巴基斯坦交流演出,並登上紐約百老匯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匯的游戲規則,採用市場化的商業運作模式,開創了中國地方戲首登百老匯舞台的先河。

戲曲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15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刷新了中國戲曲電影在該領域里的空白。日前,該劇組又接到國外有關機構邀請,今年將第三次赴美到百老匯、好萊塢演出,並到加拿大開展文化交流。

豫劇代表著中華文化,站在了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對話的最前沿,不僅提振了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為民族文化參與人類跨文化交流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

豫劇之「大」體現在全國豫劇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長期以來,由於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全國豫劇院團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談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這種局面現在終於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劇院成立之後,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心繫全國豫劇的發展,既管好腳下又兼顧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並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如邀請新疆石河子豫劇團到河南參加黃河戲劇節,並在河南巡演;派專人到河北沙河市,幫助組建沙河市豫劇團。

為加快全國豫劇人才的培養,促進全國豫劇院團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後舉辦了「首屆全國豫劇高級表演人才培訓班」「全國豫劇院團交流工作會」。

為展示全國豫劇的藝術風采,由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主辦,河南豫劇院、恆品文化·戲緣承辦的「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已於3月12日在北京拉開帷幕,來自全國6個省市13個豫劇院團的23台優秀劇目輪番上演。

這是全國豫劇首次聯合在北京展演,其時間之長、劇目之多、陣容之大,在豫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在全國地方戲中也首開先河,標志著全國豫劇交流合作、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必將促進豫劇在全國的繁榮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黨和國家大力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大豫劇」奏起的是中國戲曲的盛世交響,展現的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吹響了豫劇進軍全國和世界的集結號。「大豫劇」的旗幟將更多地飄揚在世界各地,成為「中國夢」中最動人的華彩篇章。

『陸』 豫劇唐派是啥調祥符調還是沙河調

  • 豫東「唐派」創始人唐玉成,豫劇祥符、沙河「唐派」創始人唐喜成。

  • 祥符調,是發源於河南開封的一個豫劇流派,得名於祥符縣,祥符調乃豫劇之母,為標準的中州正韻,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作為豫劇的主流,祥符調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樸醇厚、委婉含蓄、俏麗典雅的風格。祥符調是中國戲劇藝術璀璨星河中的一顆明星,是戲劇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 祥符調的存在,是中原豐厚文化積淀的必然結果,它不僅與北宋時期的雜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它直接承接著明清弋陽腔、女兒腔(亦名弦索調)、汴梁腔、乾梆戲、河南謳的藝術精髓,因此被稱為「豫劇之母」。豫劇祥符調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它不僅具有十分豐富的表現力,而且它獨具的地域特徵和相應的有別於其它流派的演唱風格都為聽眾所贊嘆。祥符調充分體現出了中國戲曲音樂的包容性,在以己為主的基礎上廣采博收,既有明清梆子戲、羅戲的遺存又有民歌、小調、曲藝說唱、西府調的音樂元素的匯入。

  • 沙河調,一名豫南調,是一種流行於豫東、皖北沙潁河流域的漢族戲曲劇種,為豫劇分支之一。早期豫劇在缺少交流、相互不滲透的發展時期流傳在沙河沿岸的豫劇演唱方式。後來隨著演員的流動,逐漸擴展到整個豫南地區。

  • 沙河調又稱「南路調」(豫南調)。實際是「南陽調」順沙河東下與「豫東調」相互交溶的混 合產物。流行區域以漯河、周口附近的沙河沿岸為中心,西起南陽的白河、瀼河,東達安徽阜陽的潁河、渦河,傳布於大約20多 個市縣。其音樂形態,在唱腔板路中似乎多了一點墜子和越調的成份,但也強化了一些粗獷 、豪放的風格。據現有資料,清道光年間,新蔡、沈丘、臨泉一帶已有梆子戲「窩班」 的興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女演員蔡玉貞(藝名「蔡大腳」)初露鋒芒,16歲(1903年)時聲名大震。接著便是鹿邑顧家班的出現,以顧錫軒(藝名「顧群」)顧秀榮(昵稱「顧大妞」)父女為首,很快涌現出包括「 常苗子」「大腳芳」、劉玉梅等在內的一批坤伶,並向東、北方向拓展。1908年顧秀榮在鹿邑首次登台,1926年入商丘,1933年進開封,19 36年與「梆子大王」陳素真同台公演,是為「沙河調」與「祥符調」藝術交 流之始。而於抗日戰爭爆發後,隨著徐艷琴、馬金鳳(豫東)、毛蘭花(豫西 )、閻立品、田岫玲(祥符)等各路名家的匯粹界首(時稱「小上海」),更使「沙河調」開闊視野,走向成熟。至五、六十年代,經歷各種會演、調演, 特別是易湘山、華天成、王仲華、曹彥章等老一輩名家的先後辭世,此一「流派」所公認的風格和特點,便慢慢模糊或消失了。


『柒』 介紹一部戲劇~~是戲劇~~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檯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於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後,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普遍將原皮弦(裡弦)、絲質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和豫西調用同樣的調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象;豫西調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象。豫劇的傳統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豫東調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和豫西調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捌』 請問可以告訴我絲蘭花是什麼花和它的意義!

你聽說過來絲蘭花嗎?它一源生只開花一次,像百合一樣的純潔,開花的時候絲蘭蛾就從一朵花中採得花粉並把它揉成一個小球,然後它飛向另一朵花咬開雌蕊,把自己得卵產在胚珠之間,然後把花粉球塞進雌蕊那個漏洞形的開口中,這樣精緻復雜的行動,絲蘭蛾在自己的一生中僅僅從事一次,我覺得完美的婚姻就像那絲蘭花一樣,只開一夜,錯過了,就永遠也等不到那隻絲蘭蛾了。

『玖』 豫劇派別

歷史上豫劇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諸調,以祥符調為基本源頭,按地域風格、唱腔不同劃分。目前所謂豫劇的派別一般指目前以個人風格劃分的各個流派,著名的有六大名旦:陳素真陳派、常香玉常派、崔蘭田崔派、閻立品閻派、馬金鳳馬派、桑振君桑派。其中陳派、閆派、桑派原來多宗祥符調,馬派偏豫東調,崔派以豫西調著稱;常香玉原唱豫西調,後漸漸融合東西派別於一身,形成鮮明風格。此外還有很多流派如唱生角的唐喜成先生的唐派,豫東黑頭李斯忠,丑角牛得草的牛派等等。豫東紅臉很有名的如劉忠河等。多聽聽浩瀚的豫劇遺產就能多了解一點啦。

『拾』 咱河南的豫劇有幾百年的 歷史

豫劇的歷史背景和演變

文字豫劇是我國梆子腔劇種中重要的一支。其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乾隆十年(1745年)編纂的《杞縣志》卷七《風土風俗》篇,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

傳統認為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豫劇在形成之後的流傳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此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院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之後,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

熱點內容
雪嬌茶花圖 發布:2025-09-24 05:43:24 瀏覽:167
荷花的原唱 發布:2025-09-24 05:42:34 瀏覽:90
蕭縣插花壽 發布:2025-09-24 05:35:32 瀏覽:369
附近花卉市場在哪 發布:2025-09-24 05:35:29 瀏覽:814
盆栽中養蝦 發布:2025-09-24 05:16:41 瀏覽:168
郭培玫瑰坊官網 發布:2025-09-24 05:14:43 瀏覽:636
水母櫻花 發布:2025-09-24 05:00:32 瀏覽:914
黑玫瑰花圖片 發布:2025-09-24 05:00:25 瀏覽:891
黃色的玫瑰花語 發布:2025-09-24 04:47:02 瀏覽:439
一米五插花 發布:2025-09-24 04:41:23 瀏覽: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