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紅瓷器
『壹』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有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青瓷。 宋代越窯在胎釉製作上與五代無大異。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裝飾方法很多,細線劃花裝飾比較普遍。對周邊窯口影響較大。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碗多素麵。中期釉色趨於穩定,瓷胎變薄,釉勻,產量大。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點。紋飾多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與中期無異,胎更薄,器形更小,紋飾滿,質量提高。金代質量有所下降。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裝飾有細線劃花。南宋時發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鐵足為其特徵)。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主要特點: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發明了覆燒法。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民窯器,產量大,不乏精品。品種有黑瓷、白瓷、綠瓷、彩繪瓷等。裝飾方法主要為剔劃花和釉下彩繪,形式多樣。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蚯蚓走泥紋」是其一大特點。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
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主要特點: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為最。器形以碗(盞)最著名。裝飾主要是各種窯變,也有其他精美裝飾。
『貳』 均窯瓷器釉有哪些分類
瓷,以其色彩艷麗、藝術風格獨特聞名中外,久享盛譽。在國外,鈞瓷被稱為中國寶瓷,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鈞瓷不但在色彩上鶴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獨辟蹊徑,自成體系。鈞瓷色彩之多,不勝枚舉。最著名的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雞血紅、硃砂紅、茄色紫、葡萄紫、鸚哥綠、蔥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窯變的各種色彩。相傳以胭脂紅、蔥翠青和墨色為難得之佳品。
『叄』 肇慶市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各自都有些什麼特點
宋朝瓷器從胎釉上看,宋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例如鈞窯釉,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雲流水;汝窯釉含蓄瑩潤、積堆如凝脂;磁州窯燒出的則是油滴、鷓鴣斑、玳瑁等神奇的結晶釉。南方窯系的胎質則以白或淺灰白居多,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龍泉窯青瓷翠綠瑩亮如梅子青青;哥窯的青瓷其釉面開出斷紋,如絲成網,美哉天成,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還有定窯瓷,其圖案工整,嚴謹清晰的印花讓人嘆為觀止;耀州窯瓷,其犀利瀟灑的刻花給人們以流動的韻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下面王掌櫃簡單說一下五大窯的特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汝窯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其釉色,如雨過天晴,溫潤古樸,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瑩潤如堆脂的質感。
2、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
3、哥窯器物胎色較深,胎質細膩,足邊及口沿釉薄處也可見深色胎,製作工藝精湛,裝燒方法亦採用支釘支燒或墊燒,一些盤爐器物的足底有極為規整的圓形支燒痕。釉色以青灰、米黃為多,釉質肥潤,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紋分兩種,一種開較大的黑色片紋,另一種是在黑色片紋中又開細小的黃顏色片紋,俗稱「金絲鐵線」,是哥窯器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4、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定窯以裝飾見長,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窯以白色為多,之外有紅、黑、紫、綠諸色。
5、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鈞瓷以釉色窯變見長,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雙」的特點。同樣的釉色,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成後,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樣,並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
望採納,謝謝
『肆』 瓷器的種類有哪些
瓷器總體分兩大類:單色釉瓷和彩繪瓷
1、單色釉瓷分:素瓷(包括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四種)和色釉瓷
青瓷:也叫綠瓷,釉中含有氧化鐵,是最早出現的瓷器,發展到宋代時最著名的是龍泉窯
黑瓷:也叫天目瓷,是在青瓷基礎上增加了鐵的含量燒制而成的,著名的有建窯和德清窯
白瓷:由於含鐵量低而形成透明釉,最著名的有定窯和邢窯,白瓷的出現使得在瓷器上作畫成為可能,因此為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青白瓷:也叫影青、隱青、映青、罩青等,釉色介於青和白之間,青中泛白、白中閃青,類冰類玉
色釉瓷 : 指帶有顏色的一道釉瓷器,是在密閉狀態下燒制而成的,由於氧化鐵、氧化銅等含量不同以及燒制溫度不同,而呈現不同顏色的釉色。色釉瓷包括紅釉、醬釉、藍釉、黃釉、綠釉、紫釉等
2、彩繪瓷 : 不以釉色取勝,而是以器型、繪畫和彩來取勝的瓷器。彩繪瓷的發展由青花開始,即在釉上或者釉下開始出現紋飾,出現了青花、兩彩、三彩、五彩、鬥彩、粉彩、古銅彩、金彩等。其中青花一般為釉下彩,三彩和五彩一般為釉上彩,而鬥彩則是釉下青花而釉上五彩。
(4)海棠紅瓷器擴展閱讀
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
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
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
『伍』 瓷器中幾種釉色彩的區別
瓷器的釉彩開始比較單一,隨著瓷業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由開始的一種釉彩的素瓷發展到多種釉彩的彩瓷。詳細區分名稱很多,彩色分有釉下彩和釉上彩,王掌櫃為你介紹一下主要釉彩,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可以繼續追問
1、一道釉——就是一種顏色
紅:有祭紅、虹豆紅、寶石紅、郎窯紅、抹紅、珊珊紅、胭脂紅、粉紅、海棠紅、束紅、磯紅、肉紅、鮮紅、朱紅、大紅、柿紅、娃娃臉等。
青:有天青、粉青、豆青、冬青、翠青、灰青、蝦青、影青、蛋青。
綠:有孔雀綠、鸚哥綠、寶石綠、瓜皮綠等。
黃:有蛋黃、嬌黃、雞油黃、薑汁黃、鵝黃、魚子黃、蜜臘黃等。
藍:有霧藍、灑藍、天藍、翠藍、寶石藍、抹藍等。
白:有牙白、月白、甜白、青白、魚肚白等。
黑:有黑彩、墨彩、鳥金等。
紫:有茄皮紫、豬肝紫、玫瑰紫等。
爐鉤釉: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二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組成的。
茶葉沫釉:象茶葉顏色。
2、彩瓷
彩瓷又分為釉下彩與釉上彩兩大類,在坯胎上畫好花紋圖案後再施釉入,窯燒制的叫釉下彩。在坯胎上施釉後入窯燒制好的瓷器上加以彩繪,又以爐火烘燒而成的彩怪叫作釉上彩。我國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鬥彩、五彩、法琅彩、粉彩等都屬於釉上彩。我國瓷器彩繪極為豐富,其品種有二百多種,現介紹以下幾種: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鉛釉陶器的總稱。鉛釉陶器在漢代已經出現,至唐代開始盛行。就是在同一器物上用黃、綠、白或黃、綠、蘭、褐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而以黃、綠、白為主的低溫彩釉陶器,這就是「唐三彩」。
青花
青花瓷器,從元代開始出現的,明代得到了廣泛應用,到清代康熙時期有了顯著的發展。青花是屬於瓷器的釉下彩。
青花加紫
用青料和氧化銅在胎上繪畫,然後施釉一次燒制後,呈現出兩種顏色,一是青花、一是紫色,故請之青花加紫。
釉里紅
用氧化銅在胎上繪畫後,再施釉入窯燒製成的,呈現出紅色。
釉下三彩
釉下三彩是由青花、釉里紅、豆青三種釉下彩所組成的。
釉上三彩
釉上三彩是瓷器釉面上的彩色,其顏色由黃、綠、紫三色組成。三彩瓷器在康熙時品種很多,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醬白地三彩,此外還有加蘭三彩。
素三彩
首創於明代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有較大發展。它一般由黃、綠、紫、白、蘭等色構成,只要沒有艷麗的紅色,就可以稱為素三彩。
明代素三彩製做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將釉彩施在坯胎之上一次燒成;另一種是將釉彩施於掛釉的素瓷之上,經爐火第二次燒成。
墨地三彩
創於康熙中期,晚期就停燒了,成品件數極少。墨地三彩是先在坯胎上刻出圖案紋飾再用青花、黑里紅、豆青三種彩料宣染後敷釉燒成。我國歷代陶窯鑒定家都認定「五彩以描金為貴,三彩以墨色質地為貴」。而今已極為少見。
水彩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暗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以後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彩色。
軟彩
所謂軟彩就是一種含粉量極微,顏色暗淡的一種彩色,它介於粉彩與水彩兩者之間,可以說是屬於粉彩的范疇,它是在同治晚期開始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
鬥彩
就是用釉下青花勾繪圖案輪廓,然後在釉上用紅、黃、綠、紫等各種彩色在輪廓線內填繪,經爐火烘燒而成的,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在一起,互相爭艷。
五彩
所謂五彩,並非五種顏色,而是多種顏色的含意。其彩繪方法與鬥彩的彩繪方法大致相同。也是在燒好了的瓷器上施加各種色料,再次經過爐火烘燒而成的。不同的是鬥彩的釉彩多為釉下青花勾畫圖案的輪廓線然後再在輪廓線內填以彩料。而五彩則不然,五彩雖有釉下青花,但它不僅是用以勾畫輪廓線,多數還繪成完整或部分圖案,並常用褐黑或褐赤色代替青花作為圖案的線描。另外,還有一種五彩瓷器不用青花作為線描,而直接上了釉的白瓷上加彩。五彩是用黃、紅、綠、紫、蘭等顏色所組成。
粉彩
粉彩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釉上彩。因為彩料中加有鉛粉成分,故稱之為粉彩。粉彩可分:青花粉彩、祭紅釉地粉彩、天蘭釉地粉彩、豆青釉地粉彩、珊珊釉地粉彩、抹紅彩地粉彩、綠釉地粉彩、窯變釉地粉彩等。
法琅彩
它是清朝彩瓷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因為琺琅彩的色料中含有玻璃質較多的緣故,因而有人稱琺琅彩為料彩或洋彩。
古銅彩
在褐色的釉上加施古銅蘭色或綠色銹斑及金彩,在彩色和紋飾方面仿古銅器,故稱為古銅彩。此外,還有金彩、紅彩、黃彩、紅綠彩等。
望採納,謝謝
『陸』 瓷器主要品種有哪些
不同的工藝生產出不同的瓷器品種。其實所謂工藝不同,可以具體到,胎釉不同,造型不同,釉色不同,工藝不同,燒結溫度不同。
舉個例子:
釉料不同: 有透明釉、乳濁釉、半乳濁釉、亮釉、白亮釉、無光釉、結晶釉、裂紋釉等等。
釉色不同: 釉料組成不同而燒制出白釉、黃釉、藍釉、孔雀藍釉、醬釉、紫金釉、鐵紅釉、銅紅釉、鐵青釉等等。
燒成溫度不同: 低溫釉(<1000℃)中溫釉(1000~1200℃)、高溫釉(>1200℃)。
燒成方式區分: 快速燒成釉、傳統釉、一次燒成釉(坯與釉同時一次燒成)、二次燒成釉(坯先素燒,二次施釉後再一起燒成)。
瓷器的品種有很多,1從時間上來說分有高古瓷(一般是隋唐以前的),古瓷(宋元之間的),近代瓷。2從釉上來分有單色釉,窯變釉,結晶釉,裂紋釉。3從色彩位置來說有釉下彩瓷(青花大多是釉下,毛主席用瓷-醴陵瓷是釉下三彩)和釉上彩瓷(五顏六色基本上是釉上)。4彩瓷的軟硬說分為軟彩和硬彩。5從裝飾技法來說有堆塑瓷,雕刻瓷,鏤空瓷。6從胎上說分為薄胎瓷,脫胎瓷。7從使用者說分為民窯瓷和官窯瓷。8從流傳方式來說分為出土瓷,窖藏瓷,館藏瓷,傳世瓷。9從窯口來說有鈞瓷、定瓷、汝瓷、耀州瓷、龍泉瓷、天目瓷、高麗瓷……
『柒』 中國四大瓷器官窯
定窯
有南北之分,初設窯於河北省曲陽縣,古屬定州,以後遷往景德鎮,俗稱定州為北定,景德鎮為南定。南定,胎質極細,色袖白,其袖為白玻璃釉。定窯瓷器,釉薄有光,以色白而滋潤者為佳,自似粉故又名粉定,亦稱白定。凡粉定之真者,其袖光潤,與舊象牙顏色相似。袖中多有柳紋開片,偽者釉或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談。粉定種類不一,質釉而稍黃者,俗稱土定,定器均覆燒。其特點是,上邊口沿無袖,製作的底足較小。裝飾花紋有:光素、凸花、畫花、印花、刻花、堆花、綉花、劃花、暗花等。紋飾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繁密有致是它的主要特點。大致有花者多,無花者少,以劃花者為佳。劃花線條較細,比較簡練,自由豪放。花紋圖案有:仿古銅花紋、牡丹、雙魚等。造型有:盤、碗、瓶、爐、壺、瓷枕等。
官窯
在河南開封,過去叫濘京,宋代「官窯」號稱「五大名窯」之一,鳳有「新官」、「舊官」之分,前者為南宋官窯,後者為北宋官窯。胎與釉均薄如紙,有月白、粉紅、粉青、大綠、油灰等色,當時月白為上,粉青次之,以後變為粉青為上,月白次之,器物多為開片紋,以冰裂紋為上,梅花紋次之,細碎紋為下,開片紋有帶黃黑線的為上品。釉斑則以鱔魚血為上,墨紋次之。
鈞窯
在河南省過去的鈞州,現在的禹縣。鈞窯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舉,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天藍、胭脂紅、硃砂紅等。有的上面還有雜以紅色、紫色、或深或淺、或呈斑塊狀、或呈放射狀其變化,可以說復雜微妙,難以形容。我國過去有人曾有「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來形容它的美麗。胎骨灰白,釉細而潤有淚痕。鈞窯瓷器的另一特點是在瓷器上時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細線,其形狀好象一條「蜓蚓走泥紋」,這一點往往成為後人鑒定鈞窯瓷真偽的一個標准。燒造時,是懸燒法(支釘燒)底足有刻數字者,單數為好,一般只是在精緻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劃陰文數碼,從一到十不等。過去對於這類鈞瓷曾有種種推測。例如: 1、在清人無名氏的《南窯筆記》一書內曾提到鈞窯器「......有一二數目字樣於足之間,蓋配合,副之記號也」。 2、有人認為器底單數是紅紫色器物的標志,雙數則是青蘭色器物的標志。 3、有人認為器底的數字是為了區別真品類的。最近鈞台窯的發掘,才基本上解決了這一多年的疑案。根據出土器物的排比分析,得出一條規律:即數目字越大器物的口徑越小,或器身越低。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省禹縣,古屬鈞州,故名鈞窯。創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獨特之處是使用窯變色釉,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折線也是鈞釉的特徵之一。盆、托及尊等宮廷使用器物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鈞窯用的是一種乳濁釉,釉的著色劑主要是銅元素。當時燒成技術較為熟練。然而,銅紅釉對溫度和燒成時窯內氣氛十分敏感,稍一偏離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這種「窯變」卻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神奇色彩,故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由於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在高溫階段釉料流動填補空隙,形成了如同「蚯蚓走泥」般的紋痕,這種缺陷美也是在鑒別時的重要依據。鈞瓷的傳世品以尊、爐、瓶、洗、花盆、盆托居多。
汝窯
在河南省,過去叫汝州,現在叫臨汝縣。是唐宋以來,我國北方重要產瓷場地。汝窯青瓷,造型多樣,富於裝飾,不但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同時,也倍受皇家的賞識。宮延御用汝瓷,胎質細膩,呈香灰色,釉色光亮,瑩潤如碧玉。汝窯的釉色有:天青、卵青、海青、豆青、蝦青、粉青及茶葉末等色。袖料多於器物的上部,其形狀類似蠟淚痕的堆脂。無釉之處所呈之色類乎羊肝,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者乃為佳品。胎骨堅硬,採用支釘燒法。
『捌』 北宋時期最著名的瓷器是哪個品種啊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 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 宋朝瓷器圖片(19張)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 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玖』 中國五大名窯瓷器特點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於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於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於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徵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拾』 中國瓷器的十大名窯是哪幾個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
南宋官窯,開始於紹興十三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資,並由宮廷內務府的窯務機構主持建立的制瓷窯場,宋朝以後的官窯,則是國家機構的官府投資建立的制瓷窯場。
鈞窯中國宋元時期北方瓷窯。鈞窯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 ),為宋五大名窯之一,位於今河南禹州。因古屬鈞州,故名。
定窯窯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窯場,分布在今曲陽縣澗磁村北一帶,這里有十幾處高大的堆積,最高的15米,堆積著眾多的瓷片、窯具、爐渣、瓷土等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故名。所燒青瓷代表了當時青瓷的最高水平。
汝瓷《蓮花溫碗》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說:「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
吉州古窯遺址內景 吉州古窯興於晚唐,盛於兩宋,衰於元末,因地命名,因當時永和又為東昌縣治,故又名東昌窯、永和窯。
耀州窯宋代名窯之一,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六大窯系」中最大的一個窯系,其產品則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制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