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
1. 張弘范《木蘭花慢 功名歸墮甑》這首詞的翻譯及賞析
元·張弘范《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白話釋義: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樣,輕輕地揮一揮衣袖,就此灑脫而去,用不著大驚小怪。姑且讓我擱置文武技藝,在山林野泉邊笑傲過活,借詩酒寬慰人生飄零之感。
人世間的事情確實可笑至極,就像一陣風吹過,雲遮月影,陰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樣在窮途末路的時候老淚縱橫,也不要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對泣而憐憫悲傷。
我當在天際晚霞靄靄、薄暮冥冥的時候,像寧戚一樣擊牛角而歌。眼前這國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為官去治理過,如今卻只能坐視終老。
真正的英雄不該如此,我打算迎著風塵,像大鵬一樣奮飛萬里。誰說這是在懷念自己年輕時的榮華富貴呢?我只是可憐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賞析: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1)木蘭花慢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張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將,張柔第九子,字仲疇,今保定市定興縣河內村人。曾參加襄陽之戰,後跟隨元帥伯顏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曾擊敗南宋將領文天祥與張世傑,官居江東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時年四十三歲。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予謚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贈推忠效節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改謚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贈「保大功臣」,加封淮陽王,予謚獻武。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順天府調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現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由於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
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問他:「你有什麼要申訴的?」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里。不如存在大倉庫里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裡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
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首先要讓人民活下來,以後才會年年有收獲、家家有餘糧。農民有了余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忽必烈點頭稱贊,誇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2. 柳永《木蘭花慢》講的是什麼意思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內艷杏燒容林,緗桃綉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鬥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這首《 木蘭花慢 》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 、踏青 。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遊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詞的上片,作者用濃墨重彩繪制出一幅生氣盎然的清明踏青游樂圖。詞的下片著重表現江南女子郊遊的歡樂。
3. 求辛棄疾《木蘭花慢》賞析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宋代:辛棄疾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寫作背景:這首詞是辛棄疾在上饒帶湖閑居時的作品。辛詞繼承《楚辭》的傳統是多方面的,像這首直接用「天問體」來表現,也是一例。
賞析: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
4. 張弘范木蘭花慢的詩詞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版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權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
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功名歸墮甑》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5. 木蘭花慢的詞牌簡介
木蘭花慢,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金奩集》入「林鍾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內相同,茲容以韋庄詞為准。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並入「林鍾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後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後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6. 木蘭花慢 辛棄疾 全詩和翻譯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詠月詩不可勝計,詠月詞也多得不可勝數。但是,真正能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卻並不很多,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而辛棄疾的這首仿屈原《天問》體的《木蘭花慢》詞,由於它打破了歷來詠月的成規,發前人之所未發,充分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而別具一格,成為千古絕唱。 戰國時代,楚國大詩人屈原曾寫過一篇《天問》,全篇是對天質問,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使用《天問》體,而創作的這首《木蘭花慢》,構思新穎,想像奇瑰,與一般寫悲歡離合的詞人不同,他不思鄉,不懷人,不弔古,而是緊緊抓住黎明前的剎那時間,像偉大詩人屈原那樣,馳騁想像的翅膀,連珠炮似的對月發出一個個疑問,把有關月亮的一些優美神話傳說和生動比喻交織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絢麗圖畫,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他那妙趣橫生的發問是:今晚的月亮是多麼可愛,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裡去呢?接著又問:是另外還有一個人間,那邊剛好看到你升起在東頭呢?還是在那天外廣闊的宇宙,空無所有,只有浩浩長風把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飛入天空的寶鏡,卻不會掉下來,難道是誰用一根無形的長繩把它系住了嗎?這些問題,問得異想天開,而又饒有興味。傳說後羿請不死葯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離開人間而獨居於廣寒宮。於是,作者又發問:月宮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沒有出嫁,不知又是誰把她留住了呢?聽說月亮游過海底,可又無從查問根由,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發愁。我怕大海中萬里長鯨橫沖直撞,會觸破月宮的玉殿瓊樓。月從海底經過,會水的蝦蟆不用擔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學會游泳呢?如果這一切都安然無恙,那麼,又為何逐漸變成彎鉤模樣?詞人這一連串的發問,把讀者帶入了富於浪漫色彩的神話世界,想像新奇,幽默而又嫵媚,問得奇,問得妙。 當然,稼軒寫這首詞不只是馳騁藝術才思而已,其中也有著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作出了大膽的猜測。在詩詞中,向月亮發問,前已有之,不算什麼發明創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然而,這首詞中所提出的一些疑問,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現象的大膽猜測,卻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繞地球旋轉這個科學現象的發現,曾引起天文學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詞人辛棄疾在觀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時,已經隱約猜測到這種自然現象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稼軒中秋飲酒達旦,用《天問》體作《木蘭花慢》以送月曰:『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詞人想像,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在宋代詞人中,辛棄疾一向被推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謂「豪」,就是豪縱跌宕,橫絕古今;所謂「放」,就是雄放恣肆,別開天地。辛棄疾的詞,的確達了這種境界。他這首用《天問》體寫詞,通篇設問,一問到底,這在宋詞中是一創格,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它打破了詞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氣對月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讀起來一氣貫注,勢如破竹。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並且,這首詞還有其另外一層含義,即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思。在這首詞中,作者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強烈地透露出作者對誤國誤民的姦邪勢力的憎惡之情,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寓意深刻。[4]
7. 木蘭花慢的體制
木蘭花慢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鍾商調",五十專五字,前後片各屬三仄韻,不同部換葉。代表作有辛棄疾詞《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等。
《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庄詞為准。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後多遵用之。
(7)木蘭花慢擴展閱讀:
《木蘭花慢》格律對照: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8. 辛棄疾 木蘭花慢按 全文翻譯
木蘭花慢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是否去了那遙遠的地方?是否另外有一個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見月亮從東方升起?是不是蒼天之外,還有天地空闊無邊,只一陣風就把月亮送到那兒去了?月亮沒有根誰能栓住它?嫦娥久寡不嫁,誰把她留住了?
據說月亮可以經過海底遠走他鄉,只是無從問起,所以讓人恍惚讓人發愁。而更令人擔心的是,那馳騁萬里的長鯨,橫沖直撞,會不會撞壞了月中的宮殿呢?月亮里的蛤蟆本來就能游水,要問的是為什麼不識水性的玉兔怎麼能自由地沉浮與水呢?如果說都平安無事,為什麼圓月又漸漸變成了月牙兒?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一
作「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
女亘(一作「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辛棄疾的這首《木蘭花慢》屬慢調變格,不同的文本詞語與句讀稍
有差異,這里序依《全宋詞》,正文依龍榆生的《唐宋詞格律》。
根據作者自序可知,他是有意仿效屈原的《天問》體式填詞。《天
問》是楚辭中的名篇,中國文學史上的傑作,在我國哲學史和科學史上
也佔有重要地位。天,應指一切事物的本源。天問,就是探求事物的原
始意義。詩人在篇中提出170多個關於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問題,應
用了不少神話傳說和古史材料。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說:「懷疑自
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對屈原這
種懷疑精神給予充分的肯定。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仿《天問》句式,
採用詰問語氣,也對自然現象和神話故事有所懷疑,只不過限於篇幅,
不能象《天問》那樣大問特問,然而,詞作對自然科學的啟示,並不遜
色於《天問》。
詞作緊緊圍繞「送月」這一主題設問,在觀察中由淺入深,洋溢著
深沉的思考和豐富的想像。首句「向何處,去悠悠?」並沒有什麼奇特
之處,誰都可能提出這么一個問題。第二句「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
光景東頭?」就顯出思考和想像的魅力來了,詞人此番是既提出問題又
解決問題,盡管當時他並不知道這種設想到底對不對,但在今天我們看
來,應該給他打滿分,因為的的確確,當我們看到月亮落下去時,西方
的人正看到月輪東升。「汗漫」,謂不可知的事物。「空汗漫」與「飛
鏡無根」聯系起來看,辛氏似乎意識到月亮是運行在空曠緲縹之中,於
是發出「誰系」的疑問。上闋末句「女亘娥不嫁誰留?」引出神話故事
,使人聯想到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闋是對天空中月亮運行軌跡的懸想和發問,下闋則是對月亮從海
底升起的傳統說法表示質疑。辛氏顯然不滿於前人的說法,並試圖推翻
它。「無由」,沒有來由,沒有根據。「謂經海底問無由」,意即:說
是月亮從海底升起,卻問不出個所以然。接下去,詞人採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以破前人之說。不是說月亮中有「玉殿瓊樓」嗎?要
是在海底,大概會被鯨魚撞壞。月亮中不是有蟾蜍(即「蝦蟆」)和玉
兔嗎?要是蟾蜍,倒還不怕水,兔子怎能游泳?最後,詞人進一步發問
,涉及月亮盈虧的自然現象。
?
9. 《木蘭花慢》辛棄疾
辛棄疾《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回,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答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嫦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譯文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欲向何方?是否去了一個遙遠的地方?
是否別有人間,那裡的人們剛剛看見月亮的身影升起東方?
是否天外有天,渺渺茫茫,一陣大風把中秋之月送到了那邊的天堂?
那如飛鏡的月亮渾圓無根,是什麼東西將她栓在天上?
那寂寞的嫦娥久寡不嫁,是誰留住芳心不再彷徨?
聽說月亮途經海底遠走他鄉,只是不知根由,使人恍惚使人愁。
只擔心,那長鯨,乘風萬里,橫沖直撞,沖破月宮的玉殿瓊樓。
月中蛤蟆本可游水,要問的是,為什麼玉兔也解浮游?
如果說大家都安全無恙,為什麼月兒漸漸成了彎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