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鎮荷花節
1. 五朵蓮花是五蓮山,那麼五蓮縣的歷史有人知道嗎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莒、楚、魯、齊所轄;秦漢屬京東東路密州;明代分屬山東布政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所轄的日照縣;清代分屬沂州府和青州府的諸城縣。
五蓮地區歷史沿革
五蓮縣建於1947年。其疆域原分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據舊志記載:莒縣,周為莒國,秦始置縣,漢襲秦代建制。漢文帝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莒為都,稱城陽國。金置城陽州於此,後改為莒州。明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日照縣,周屬莒國,秦屬莒縣。西漢置海曲縣,之後又置崑山縣;東漢廢崑山縣,改海曲縣為西海縣,晉撤西海縣,並入莒縣。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諸城縣,周先屬莒國,後分屬魯國、齊國,秦始置縣,其名不詳。漢置東武縣、莒縣,隋改名為諸城縣。 上述記載表明,首縣、日照、諸城三縣具有悠久的歷史。五十年代發現的丹土村和東城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五蓮地區早期屬龍山文化。橫亘縣境北部的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建於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座於九仙山前的牌孤城遺址,經考證為戰國時期營壘。 現據莒、日、諸三縣舊志及有關資料,將五蓮地區的歷史沿革簡述如下: 五蓮地區古屬青州。周朝為莒國的封地。民國《重修莒志》載:「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斤(今膠縣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後遷莒。」戰國時期仍屬莒國。至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滅首,又為楚地,繼而分別為魯國和齊國所轄。據《竹書紀年》載:齊國築長城,以此為界,北為齊國,南為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再次北伐滅魯,又分別為楚國與齊國所轄。秦朝時,屬琅琊郡莒縣(今五蓮縣境北部原屬諸城縣部分,秦時已置縣領轄,縣名已不可考)。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據民國《重修莒志》記載,莒縣是時曾屬兗州郡城陽國,待考),今五蓮縣境分轄於首、海曲、崑山、東武、諸、折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折泉縣」條注雲:「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七十里」)六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為國,屬徐州刺吏部琅琊國。時崑山縣廢,改海曲縣為西海縣,境內分轄於首、西海、東武、諸四縣。 三國曹魏時期,分屬徐州部城陽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時西海縣撤銷,並入莒縣,境內由莒縣、東武縣、諸縣分轄。 晉初,屬青州部城陽郡;太康十年(公元288年)青州城陽郡的莒、東武、姑幕、諸四縣改屬徐州部東莞郡。境內分別由莒、東武、諸三縣所轄。十六國時沒有專屬,曾先後屬石趙、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屬南燕,義熙六年(公元411年)復歸晉。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因舊未變。北魏占據山東後,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屬南青州東莞郡,後屬膠州東武郡,五蓮地區分轄於莒、東武、諸三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公元541年)改東莞郡為義塘郡。到北齊時,分屬南青州的義塘、東安、高密三郡。時諸縣撤銷,並入東武縣,今縣境歸莒縣、東武縣分轄。北周改屬莒州義塘郡,境內仍分轄於莒、東武二縣. 隋朝初年,五蓮縣境分轄於徐州琅琊郡莒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縣為莒州;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復罷州為縣)和青州高密郡東武縣(開皇三年廢郡,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 唐朝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據民國《重修首志》記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轄莒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撤銷莒州,莒縣改屬密州。 五代十國歸屬如故。 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道存路,時屬京東二路密州;熙寧七年 五蓮縣
(公元1074年),屬京東東路密州;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於莒縣置日照鎮;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鎮與諸城縣改屬臨海軍,隨廢,日照鎮仍並入莒縣,與諸城縣同轄於密州。此時,五蓮縣境分轄於莒縣和諸城縣。 金代,升日照鎮為日照縣。時莒縣與日照縣同屬山東東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為城陽軍,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為城陽州,廿四年改為莒州),諸城縣屬山東東路琅琊郡密州。五蓮地區分別歸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 明代,據《明史•卷41》載:「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領日照、沂水兩縣。」又據《山東通志•沿革》記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廢密州,以(諸城)縣屬青州府。」時五蓮縣境分轄於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其所轄的日照縣。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縣境歸屬因舊未變。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為直隸州,仍轄日照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為散州,升沂為府,今縣境分轄於沂州府莒州及其所轄的日照縣和青州府的諸城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設道,地方政府改為省、道、縣三級。當時,莒州改州為縣,同日照縣皆隸屬岱南道。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屬濟寧道;諸城縣隸屬膠東道,五蓮地區仍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濟寧道,置琅玡道,莒縣、日照縣歸其所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軍統一山東省,廢道,縣直屬山東省管轄,今五蓮縣境隸屬如敵。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同年冬,莒、日、諸三縣國和民和黨政府,競相拉隊伍,「武裝逃難」至五蓮山區。l938年2月,日本侵略軍先後佔領諸城、日照、莒縣三縣縣城。3月,中和共魯東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和共莒縣縣委、諸城縣委、日照縣委相繼建立,並先後成立各縣八路軍辦事處。此時,五蓮山區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區為中和共魯東南特委及莒、日、諸三縣縣委活動地區;台濰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線為日偽佔領區,建立了「維持會」、「新民會」等偽管理體制;其他地區均為國和民黨地方游擊隊盤踞。當時駐五蓮地區的國和民和黨雜牌軍隊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住政府在長蘭村成立(當時稱日照縣行政委員會)。之後,隨即成立其所轄的第三區抗日民住政權(轄今五蓮縣境的高澤、洪凝、松柏、街頭、王世幢一帶)。同年6月,由於形勢惡化,黨的武裝力量和政府機關撤出五蓮山區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軍濱海十三團進軍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蓮大部地區。同年,日北、莒北、諸城三縣抗日民住政府相繼建立,隸屬濱北行署。其時,今五蓮縣境由日北、莒北、諸城、諸莒邊四縣分轄,並先後建立了十一個區級抗日民住政權:日北縣的洪凝、街頭、五蓮、濱安四個區,莒北縣的中至、石場、管帥三個區,諸城縣的麻灣(後改為戶部)、仁里、高澤三個區,諸莒邊的淮河一個區。1944年諸城縣增設積溝區,轄今五蓮縣境的牛家官莊、院西、佛堂一帶。 1945年,日北縣撤銷,其所轄今五蓮縣境的洪凝、街頭、五蓮三個區並入藏馬縣。諸城縣的戶部區亦於同時劃歸藏馬縣管轄。 l947年5月12日召開大會宣布五蓮縣建立,歸膠東行署濱北專署管轄。縣行政區劃由藏馬縣的戶部、五蓮、洪凝、街頭及諸城縣的常山、仁里、高澤共七個區組成。1948年增設松柏區。1949年12月莒北縣撤銷,其所轄之中至、管帥、淮河三個區並入五蓮縣。時全縣共轄十一個區。 1950年春,濱北專署撤銷,另設膠洲專署,五蓮縣隸屬膠東行署膠洲專署管轄。1954年1 2月,莒縣的石場區劃歸五蓮縣,時轄十二個區。1956年2月撤銷松柏區,時轄十一個區。 1956年3月,膠洲專署撤銷,五蓮縣劃歸昌濰專區。同年四月,常山區劃歸諸城縣,時五蓮縣轄十個區。 1958年1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院西、許孟、高澤、坊子、街頭、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頭、戶部、高戈庄、汪湖、張仙、管帥、於里溝、中至、學庄、洪凝、松柏、中幢、遲家莊、石場、崖前二十四個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共劃為洪凝、高澤、許孟、汪湖、管帥、中至、石場、於里、街頭、潮河、叩官、戶部、松柏十三個公社。1965年5月,經昌灘專署同意,原十三個公社劃為十六個,增加院西、山陽、王世瞳三個公社。1970年昌濰專區更名為昌濰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1981年改為濰坊地區,五蓮縣隸屬未變。1982年12月經濰坊行署批准,撤銷洪凝公社,設洪凝鎮。時五蓮縣轄十五個公社,一個鎮。1983年10月,濰坊地區行政公署撤消,更名為灘坊市,五蓮縣歸濰坊市管轄。1984年5月12日進行體制改革(又稱鄉改),撤銷人民公社,除洪凝鎮體制名稱未變外,原潮河、許孟、管帥、街頭四個公社改為鎮,叩官、戶部、松柏、山陽、王世疃、石場、於里、汪湖、中至、高澤、院西十一個公社改為鄉,新建七寶山鎮和羅圈、山莊、杜家溝、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為魏家鄉)、槎河五個鄉。時全縣轄十六個鄉、六個鎮。同年8月至1 2月,對農村體制進行了改革,原生產大隊改稱村莊,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村民委員會。 1992年底由濰坊市劃歸日照市管轄,現轄12處鄉鎮、632個行政村。
2. 新民的風景名勝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處,市內有南寺和北寺,農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大紅旗寺)。
寺的方位坐西朝東,共分四組建築,總佔地面積為2673平方米。西廳為正廳(亦稱大殿)共五間,跨度為10米,面積為240平方米。正廳前面有抱廈(亦稱前廊),共3間,面積為74平方米。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公主屯鎮遼濱塔村,西傍秀水河,南臨遼河。塔高41.7米、直徑12.5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磚塔。該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構成。塔座高約4米,八角形,每邊長4.5米,周長36米,由於經年風雨剝蝕,青磚脫落多層,現已修復。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轉角處為磚砌圓柱,每面下部正中辟有券形佛龕,龕高2.4米、寬1.3米、進深O.4米。每個龕內凸起的蓮花寶座置盤膝端坐、雙手交叉合於胸前、目視遠方的佛像一尊。佛像兩邊立二脅體僧拱手侍。佛像頭頂上雕垂幔式傘蓋,再上左右兩角雕「飛天」,舞姿婆娑盤旋於上。佛像均用泥土燒制。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脫落,只有南側的寶生佛、等觀佛較為完整。佛座下與塔基連接處有磚砌橫枋。枋下轉角處各雕金剛力士一尊,頭頂枋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兩側雕小型羅漢18尊,手持器械羅列兩旁。塔檐高約26米,共十三層。每層迭澀出檐,層層上收,直至塔剎。塔剎高約4米。
碑碣
1926年(民國15年)《新民縣志》記載:《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縣署前。光緒三十一年,縣人為知府增公韞立。一張文典撰文、一韓國賓撰文,皆王振鐸書。民國四年,柳河橫溢,縣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內,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剝落殆盡,幾番摩挲,終難辨識。1988年,新民師范拆除北樓時,從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
森林公園
新民森林公園地處新民市區西北郊。公園佔地面積10000畝,其中油松、樟子松2772畝楊樹1461畝楊松混交105畝,果樹面積3595畝,苗木花卉基地1096畝。有森林休閑游樂區、苗木花卉觀賞區、自助果園游覽區,建設以生態森林示範、旅遊觀光、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國家4A級標准,是東北獨特的平原森林公園。
仙子湖風景旅遊度假區
仙子湖風景旅遊度假區位於新民市前當堡鎮,距沈陽城區40公里,是國家3A級旅遊景區。景區內有4000畝天然荷花。
新民文化博覽園
新民文化博覽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沈陽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及中、小學生農業實踐基地,園區佔地40萬平方米,建有10大景觀,32個展覽館,並有佔地100畝的農業網路園供中小學生參觀實踐。
3. 求遼寧十大古鎮排行榜,哪些比較值得去
一說到古鎮,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江南的水鄉,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遼寧古鎮也有其獨特的韻味。遼寧一共有十個較為出名的古鎮,都是平常旅遊的好去處,下面就和小編看看是哪十個古鎮吧。
- 赫圖阿拉城古城
“赫圖阿拉城”位於遼寧省撫順市 ,是一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古城,也是國家4A級旅遊區,並且古城中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赫圖阿拉城” 是努爾哈赤的出生地,所以想要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可以去一探究竟。
4. 蘇州景區有哪些景點可以具體說說么
蘇州景區的景點有:拙政園、同里古鎮、周庄古鎮、沙家浜、七里山塘。
1、拙政園
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園區以水為中心,山木環繞。
東部開闊疏朗,西部建築精美,中部以水池為中心,池中堆山,是全園精華所在。園區南部是傳統江南地區建築格局,設有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
2、同里古鎮
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長約七里。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募工鑿河堆堤而成,至今已有一千一百餘年歷史。
七里山塘曾是明清時期中國商貿、文化最為發達的街區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古街」、「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
5. 蘇州可以開發哪些民俗旅遊商品
竹雕 絲織品 刺綉 茶葉 水果 玉件 、、、
6. 沈陽的朋友,沈陽哪的荷花開得好
荷花的花期已經過了,沒有開著的荷花了。
東湖
萬柳塘賞荷是古代就有的,「柳塘避暑」還是盛京八景之一,萬柳塘柳樹多,但水裡沒有柳樹,而是荷花。當然,萬泉垂釣也是「八景」之一,並且當時也有荷花。
地址:先農壇路17巷(萬柳塘路)
門票:免費
路線:途徑150路;225路;259路;263路;276路;286路;291路
7. 郫縣有賞花的地方嗎,具體位置
郫縣友愛鎮農科村種植抄了大量海棠,可前去觀賞。賞花的最佳日期是2月-3月。農科村東距成都市25公里,距都江堰市30公里,成灌(成都至都江堰市)高速公路、溫彭(溫江區至彭州市)快速通道均從村邊穿過,交通方便快捷。
(7)新民鎮荷花節擴展閱讀
郫縣友愛鎮農科村除了海棠,景區內有各種游園活動、民間工藝表演和民間雜耍,推雞公車、滾鐵環、丟沙包、甩陀螺、糖畫、米上刻字等鄉趣十足的民俗活動,讓你重溫童年時最淳樸的快樂。
3月3、4日,最吸引人的九斗碗壩壩宴盛大開席,現場將有100桌左右的席面,上千人同時進餐。屆時,中國最後一個堂倌――路明章大師到活動現場為大家親自喊堂。
參考資料
農科村-網路
8. 看到三意康養在遵義有那麼多個鎮怎麼選擇呢
匯川區板橋、泗渡、團澤離婁山關4A景區近,周邊旅遊成熟,每年接待近十萬遊客。周邊散步方便,有小河等。
播州區新民鎮位於烏江河畔,有的房源離鎮上很近,幾分鍾,推薦想自己做飯用戶選擇,有的房源門口有河,有的房源門口有人工湖、亭子等。龍坪鎮房源門口有大片玫瑰園,荷花池、人工湖、 可釣魚,周邊安靜、干凈,離遵義市不遠,只有十幾公里。
桐梓縣官倉鎮、茅石鎮、小壩等,海拔高,平均1200左右,涼快,有清澈的小溪,原生態的景色,周邊相隔幾公里有景點。
9. 沈陽哪裡有荷花池啊
萬柳塘公園有,室外的~~不過現在不是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