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毛蘭花圖片
1. 怎樣的豫劇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萃庭先生節借鑒兄弟劇種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2. 豫劇的起源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還有胡希華親自編、自導、自演的《李豁子》系列也成了家喻戶曉,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朴、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3. 用圖片寫詩
樂山第五章 小澳
小澳001:大堡礁
大海是我海爸爸,大洋是我洋媽媽。爸爸媽媽回到家,常把自家花園誇。
珊瑚林,檸檬鯊,大龜大貝大龍蝦。浪漫花園浪浪浪,花花世界花花花。
小澳002:澳洲內陸
日落日出,無聲無息自威武。超凡脫俗,曠世絕寰宇。
蘇鐵棕櫚,愛心傳萬古。烏魯魯,大地之母,為誰送祝福?
小澳003:澳大利亞
愛心巨石有芳徑,愛情巨石有芳名。愛樂灣洞洞悠悠,愛麗絲泉泉靈靈。
大袋鼠,小袋熊,袋袋盛滿母子情。玫瑰河裡采玫瑰,彩虹谷里采彩虹。
小澳004:奧克蘭
春來蕨葉任舒展,夏來鮮花開滿山。秋來葡萄園品酒,冬來天空塔上歡。
白羊島,黑沙灘,少男少女揚風帆。彩虹仙境獅子園,毛利勇士守藍天。
小澳005:珀斯
一樣的天,一樣的夜,一樣星光燦爛。一樣分別,一樣小客棧,只是昨夜今天,這份情,奈何難斷?帶走戀人那顆心,留下了思念。
企盼,黑天鵝,風度翩翩,盡情浪漫。浪漫沙灘,日落海岸,多少恩恩怨怨,頃刻間,煙消雲散。古城下,古趣盎然,居民皆友善。
小澳006:悉尼
大恩帶來大祝福,大愛帶來大祝願。祝福美人長相守,祝願美景長相伴。
跨海橋,歌劇院,女王大廈正璀璨。邦迪海灘達令港,如詩如畫如夢幻。
小澳007:阿得萊德
我稱情人托羅斯,情人稱我諾夫第。氣候有點小嬌情,人文有點小記憶。
一杯巴氏檸檬酒,一塊黑氏巧克力。一塊溫潤蛋白石,略向情人表心意。
小澳008:墨爾本
大洋這邊是港灣,大洋那邊是家園。大洋路上尋人文,人文融合大自然。
十二門徒來問安,庫克船長來指南。企鵝島上賞企鵝,新金山下迎新年。
小澳009:布里斯班
多情園林多情河,九萬玫瑰九重葛。蘭花毛櫸赤素馨,一年一度花卉節。
樹熊鴯鶓大袋鼠,邀你共享此春色。大洋風情千萬種,奈何這里獨難舍?
小澳010:菲利港
喬治到此來祈福,馬爾蒂諾來小聚。情侶到此來新婚,園丁到此來種樹。
如鮮花,似美玉,鮮花美玉在何處?鮮花開滿小漁港,美玉鋪就天堂路。
小澳011:皇後鎮
鮮花自開放,百鳥任徜徉。輕輕落在我手上,手中美味,任由它品嘗。
卡瓦勞一躍,夢中猶驚狂。不如躺在大牧場,伸伸懶腰,曬曬紅太陽。
小澳012:萬那杜
香檳海灘,白沙如銀,碧波萬頃盪心神。多少潛水游泳客?多少野營垂釣人?
塔納火山,氣勢凌雲,火山腳下多麗人。鳳凰呵護鳳凰屋,圖騰裝點閨閣門。
小澳013:努庫阿洛法
禮花園里禮花聲,禮花聲里禮花頌。巨鯨圍觀瓦瓦烏,狐蝠倒掛度阿莖。
哈阿蒙加三石門,湯加塔布噴潮洞。噴出禮花千萬朵,朵朵綻放迎喜慶。
小澳014:吐瓦魯
椰子情歌大家唱,椰子美酒自家釀。客人來了有魚翅,客人走了茶不涼。
衣食住,皆分享,無人乞討大路旁。一家興旺家家旺,一家有事家家忙。
小澳015:蘇瓦
花中一奇葩,奇葩一幅畫,獨木舟小花園大。斐濟古風,吹走了牽掛。
一杯黑加瓦,一杯瓦格納,舉杯納涼椰樹下。木槿紅花,開滿了籬笆。
小澳016:巴布亞紐幾內亞
步步銷魂,棕櫚紅樹沼澤林。處處清新,蝶兒蛙兒鳥兒音。
上帝傑作,神韻高風吹亮節。天堂之花,巴布亞紐幾內亞。
小澳017:七色海
一首水族圓舞曲,一幅合家歡樂圖。一條水上水下路,一段長灘時時無。
七色海,六彩魚,時而相約山中湖。時而教我輕輕舞,時而教我學潛浮。
小澳018:水下獅子林
藍洞藍角魚龍舞,舞到遊客潛水處。巨鯨巨鯊巨無霸,同你同我同歡聚。
烏龍水道庫爾斯,多少情系珊瑚樹?珊瑚樹成獅子林,上帝題筆寫真趣。
小澳019:帛琉潛水
曼陀鈴魚性委婉,無聲無息來相伴。五顏六色迷人眼,迷翻粉紅大海扇。
海扇輕輕撫慰我,勸我從此不上岸。可笑岸上人多情,不知水下多浪漫。
小澳020:關島
依菲爾下座,九重葛前聊。水果鴿子理羽毛,拉提石柱,杜夢灣觀潮。
貝偷包土楊,查莫洛歌謠。情人崖連情人橋,橋上愁雲,橋下水渺渺。
第四部分:琅琊餘音
琅琊餘音001:暖流
大洋暖流,溫暖了全球。多少祝福和問候?都在水調歌頭。
一朝大放異彩,迅雷不及掩耳。且看大恩何在?魚群鳥群林海。
琅琊餘音002:網路空間
世界如此精彩,人生如此豪邁,上帝與我同在。這個時代:有信,有望,有愛。
琅琊餘音003:靈山客
靈山客,靈山客,獨自去游天上月。本欲帶上花一朵,無奈山上百花謝。
靈山客,靈山客,群仙為誰來鼓瑟?遙聞天上鼓瑟聲,聲聲悲憤聲聲切。
靈山客,靈山客,捨身忘情情益烈。不聞雄舟從君走,唯見潮起潮又落。
靈山客,靈山客,從此相伴唯黃鶴。昔日良弓和駿馬,至今無人能騎射。
靈山客,靈山客,悠悠長恨何時滅?李波欲掬靈海水,淚水和流到長夜。
琅琊餘音004:山高水深
馬利亞納,珠穆朗瑪,愛心融化黃金甲。愛心連著歐美澳,愛心連著亞非拉。
為誰風流?為誰瀟灑?為誰青春正煥發?情深深深秀水灣,意長長長白玉塔。
琅琊餘音005:五月花號
天高任你壯胸懷, 海闊憑你縱豪邁。五湖四洋七大洲,在我詩中本無界。
無界之境最精彩,精彩之處聞天籟。天籟遙遙入夢來,灑向人間都是愛。
4. 白市驛生毛毛蟲蘭花作文
可愛的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人間,那一片生機的景象便隨之來到四面八方,整個世界像剛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蘇醒過來.
小燕子拖著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鄉,它們「嘰喳,嘰喳」地叫著,好像在說:「春來了,春來了!」
是的,春天真的來了!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
啊,我見到了春天.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變得蒼綠了.近處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鑽出地面,它們嫩生生,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兒,像一個個剛剛睡醒的胖娃娃.這一片,那一簇,點綴著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樹木也在不聲不響地抽出新的枝條,長出了像小草一樣的新芽.柳樹的枝條向下垂著,就像一條條線掛在樹上.那嫩黃色的小葉片,就像在線上系的花瓣兒.楊樹開了花,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紅色的.身上長滿很軟的小毛,像一隻只毛毛蟲,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鬧上枝頭,梨花爭奇斗艷…….
各式各樣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見它們伸伸腰,抬抬頭,爭先恐後地縱情怒放,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爭艷,五彩繽紛.這些花雖然不名貴,但它們用自己的點點姿色點綴著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大地.成群結隊的蜜蜂,呼扇著黃色的翅膀,嗡嗡地忙著采蜜;那五顏六色的彩蝶,也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
田野上,麥苗返青,一望無邊,彷彿綠色的波浪.那金黃色的野菜花,在綠波中閃光.
不知什麼時候,落起了春雨,輕輕的,聽不見淅瀝的響聲,像一種濕漉漉的煙霧,輕柔地滋潤著大地.春雨過後,太陽出來了,一片晴朗.整個世界像剛洗過似的,特別清爽,空氣十分新鮮,呼吸一口,甜絲絲的,像喝了蜜一樣.春風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萬物呈現一片生機,形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
第一篇
可愛的春姑娘,邁著輕盈的步子來到人間,那一片生機的景象便隨之來到四面八方,整個世界像剛從一個漫長的睡夢中蘇醒過來.
小燕子拖著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鄉,它們「嘰喳,嘰喳」地叫著,好像在說:「春來了,春來了!」
是的,春天真的來了!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
啊,我見到了春天.遠處的群山連綿起伏,變得蒼綠了.近處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鑽出地面,它們嫩生生,綠油油的.肥胖的小葉兒,像一個個剛剛睡醒的胖娃娃.這一片,那一簇,點綴著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樹木也在不聲不響地抽出新的枝條,長出了像小草一樣的新芽.柳樹的枝條向下垂著,就像一條條線掛在樹上.那嫩黃色的小葉片,就像在線上系的花瓣兒.楊樹開了花,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紅色的.身上長滿很軟的小毛,像一隻只毛毛蟲,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鬧上枝頭,梨花爭奇斗艷…….
各式各樣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見它們伸伸腰,抬抬頭,爭先恐後地縱情怒放,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爭艷,五彩繽紛.這些花雖然不名貴,但它們用自己的點點姿色點綴著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無私地奉獻給大地.成群結隊的蜜蜂,呼扇著黃色的翅膀,嗡嗡地忙著采蜜;那五顏六色的彩蝶,也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
田野上,麥苗返青,一望無邊,彷彿綠色的波浪.那金黃色的野菜花,在綠波中閃光.
不知什麼時候,落起了春雨,輕輕的,聽不見淅瀝的響聲,像一種濕漉漉的煙霧,輕柔地滋潤著大地.春雨過後,太陽出來了,一片晴朗.整個世界像剛洗過似的,特別清爽,空氣十分新鮮,呼吸一口,甜絲絲的,像喝了蜜一樣.春風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萬物呈現一片生機,形成一幅秀麗的山水圖.
第2篇
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開了笑臉,太陽,紅紅的光束射過來,那溫柔地撫摸你,像年輕的母親的手.春天來了作文小學生作文春天來了
隨著春姑娘輕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偷偷的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在公園里,到處都可以看見這一些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春天來了作文小學生作文春天來了
在這一個溫暖的季節里,在樹林里,許多的樹木都開滿了鮮艷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讓,紅的、黃的、白的、紫的,各種各樣的花真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壇.許許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聞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約而同地飛來采蜜,在半空中飛來飛去.
在樹林里,許多的小鳥在自由自在歡樂地飛翔著,高興起來,便唱出清脆悅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著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陣悅耳、動聽的笛聲所牽動,放眼望去,一群頑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莖做柳笛呢!他們吹出了心裡的幸福和快樂.
春天的雨是柔和的,只見春雨在竹枝、竹葉上跳動著.那雨時而直線滑落,時而隨風飄灑,留下如煙、如霧、如紗、如絲的倩影,飛濺的雨花彷彿是琴鉉上跳動的音符,奏出優美的旋律.
天空上,怎麼是五顏六色的,使人眼花繚亂?啊,原來孩子們在防風箏呀.在藍天白雲的照耀下,各種各樣的風箏在自由自在地飄舞著,飛升著,多麼使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啊!
啊,春天的一切,都顯得那樣的生機勃勃.
啊,春天真美啊!讓我們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吧 希望有用
5. 一枚一角硬幣的重量和厚度是多少
一、菊花1角硬幣:
材質為鋁鎂合金,直徑22.5mm,厚度2.40mm,重量2.20g
二、蘭花1角硬幣:
1、一種材質為鋁合金,直徑19毫米,厚度1.67mm,重量1.15g
2、另一種材質為不銹鋼,直徑19毫米,厚度1.67mm,重量3.20g
相關介紹:
菊花1角硬幣是1992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隸屬第四套人民幣的第三套金屬流通幣。其直徑22.5毫米,正面圖案為菊花圖案,面值1角,並注漢語拼音"YI JIAO"。
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幣1角硬幣在市場上流通。2019年4月30日停止集中兌換。第五套人民幣1角硬幣(蘭花版)是當前通用的1角硬幣。
(5)絲毛蘭花圖片擴展閱讀
我國發行的流通硬幣、紀念幣,大都採用鋁鎂合金、鋁鎂錳合金、鋁鎳合金、銅鎳合金、銅鋅合金、鋼芯鍍鎳、鋼芯鍍銅等金屬材質,這些材質造的硬幣都比較堅硬、耐磨,抗擦碰,容易保存。
但菊花1角卻使用了鋁鋅材質,這種材質重量輕、質地軟,很不耐磨,極易擦劃和碰傷,也容易氧化,不易保存。這種造幣材質,容易軋製成型,它成就了菊花1角很高的浮雕效果。
第五套人民幣1角硬幣材質最初為鋁合金,後改為不銹鋼,色澤為鋼白色,正面為「中國人民銀行」、「1角」和漢語拼音字母「YIJIAO」及年號,背面為蘭花圖案及中國人民銀行的漢語拼音字母「ZHONGGUO RENMIN YINHANG」,直徑為19毫米。
6. 尋有關豫劇的資料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 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崔蘭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轎,賣苗郎,秦香蓮,桃花庵。閻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釣金龜,碧玉簪,盤夫索夫 馬金鳳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對花槍,穆桂英掛率陳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蘭,紅娘,斷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檯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
豫劇在形成之後,出現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開封一帶的祥符調,商丘一帶的豫東調(又稱東路調),洛陽一帶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帶的沙河調(又稱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飛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豫東調的男聲高亢激越,女聲活潑跳盪,擅長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豫西調的男聲蒼涼、悲壯,女聲低回婉轉,擅長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主要伴奏樂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嗩吶等。以梆子按拍,節奏明快、歡暢。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暢淋漓,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沒有女演員。出現了女演員後,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陳素貞、馬金鳳、閆立品、崔蘭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明快清新,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閆派細膩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紅果,紅了》。
河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省以及陝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後才統一改為今稱。
歷史沿革
關於豫劇的起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並入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並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並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明清區代即流行"河南謳"。河南梆子在流傳過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調(開封一帶)、豫東調(商丘一帶)、豫西調(陽一帶)、沙河調(漯河一帶)等不同風格。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這一時期,開封相國寺先後建立了永安、永樂、永民、同樂四個河南梆子劇場,許多著名藝人如陳素真、王潤枝、馬雙枝、司鳳英、李瑞雲、常香玉、趙義庭、彭海豹等,雲集於開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為首成立了豫聲戲劇學社,改永樂舞台為豫聲劇院,陳素真所在的杞縣戲班和趙義庭所在的山東曹縣戲班均參加了該學社。豫聲戲劇學社革除了舊戲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對表演和舞台美術等進行革新,並演出由樊粹庭創作的《義烈風》、《霄壤恨》、《塗血》等劇目。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采"醒獅怒"之意,改學社為獅吼劇團。
常香玉在1936年隨周海水班社到開封,演出於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戲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鎮南編寫的《六部西廂》、《哭長城》等古裝戲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現代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劇編演現代戲的開始。與此同時,永安舞台的王潤枝、馬雙枝、鼓海豹、楊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傳統劇目。名角雲集,促進了豫東調、豫西調的合流,促進了河南梆子的發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軍佔領開封後,獅吼劇團、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團體和演員先後到西安,並以西安為中心,在西北城鄉演出,擴大了豫劇的影響和流行地區。
豫劇的班社最早始於何時何地,今無可考。據老藝人傳說,過去的豫劇演員大多出於乾隆年間的蔣門和徐門兩家的科班,而開封的"老三班":義成班、公議班和公興班,傳說都經歷了明、清兩個朝代。
義成班,據1916年2月15日《河聲日報》載:"省內義成班,原為開封縣署民壯總役於建清所組建,歷年以來一般梨園子弟在各處演唱,頗享盛名。"義成班於1926年,在開封相國寺的火神廟內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組織管理分前、後台、前台,主要負責管理劇院內的各種雜務,如售票,接待觀眾,供應茶水;後台,主要負責演出方面的事務,如確定演出劇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興班原是封丘辦的科班,歷史比較悠久,不少豫劇名演員出自該班。清末民初曾不斷到開封演出。知名演員有李劍雲(小名壯丑,工旦)、閻彩雲(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員有時登科、張治林、聶二妮、孔憲玉、李玉仙、張廷華、李法魁等。
杞縣的"六班"、"捕班"(縣衙辦的)以及馬、武、鄭、郝、劉、常六姓聯辦的"六姓家班"等,均為辛亥革命後的著名班社,演員水成、一陣會、田苟、何運、金成等,均為當時名角。
30年代,在開封除了義成班組成的永安舞台外,還有兩個重要的豫劇團體,豫聲戲劇學社和中州戲曲研究社。豫聲戲劇學社在豫聲劇院演出。
從抗日戰爭開始到建國前,西安也出現了不少豫劇團體,如樊粹庭領導的獅吼劇團,常香玉為首的香玉劇社,毛蘭花為首的鳳麟劇團,崔蘭田為首的蘭光劇社。還有孫老七創辦的河南災童戲劇學社(原西藏豫劇團前身)等。
建國後,於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劇院。豫劇擁有一批專業和業余的編劇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楊蘭春等。楊蘭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後改編和創作(有的是與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結婚》、《人往高處走》、《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朝陽溝內傳》等。同時他還導演了不少現代戲和傳統戲。如《血淚仇》、《赤葉河》、《志願軍的未婚妻》、《秦香蓮》、《唐知縣審誥命》等河南及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豫劇演出團體。1962年舉行了豫劇名老藝人座談會演,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這一劇種已成為我國流布較廣的戲曲劇種之一。
藝術特點
早期豫劇表演的舞台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席、箔子一擋,台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人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台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涌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音樂屬於梆子聲腔系統,是板腔體式。據清朝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歧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所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又被稱為"梆羅卷"。根據藝人們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也都曾辦過科班。豫劇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等因素的影響,在音樂上形成了帶有區域性的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又稱"西府調");形成於豫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其中"祥府調"、"沙河調",從唱腔的板式結構、調式、旋律、節奏、句法組成和語音等方面看,都和"豫東調"比較近似,故統稱"豫東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韻,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因此今豫劇唱腔音樂,一般分為"豫東調"與"豫西調"各自具有顯著特色流派。"豫東調"唱腔主音為"5",以中州音韻和商丘、開封的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聲音高細,花腔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點,"豫西調"唱腔主音為"1",以中州音韻和洛陽語音為基礎,在傳統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聲大腔圓,寒韻(哭腔)較多,具粗獷、渾厚、悲壯、深沉的特點。這兩大腔系在豫劇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30年代開始有了交流。建國後,清除"門戶之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以上是過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區,有豫東調、享福調、沙河調、豫西調的傳統分類;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樂在演唱音區的不同,而將前面三類統歸豫東調,俗稱"上五音"。與這些相對應的是演唱的音區較低的豫西調,俗稱"下五音"。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因過去是由兩個八板(八小節)組成的一個樂段循環反復使用而得名。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豐富,這種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結合了豫東調、豫西調兩大流派的唱法而構成,一板一眼2/4拍,可構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於敘事。又可據劇情和人物感情變化的需要有不同變化,既能表現明快、爽朗、喜悅,也能表現急切、緊張和激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還可派生出呱噠嘴、狗撕咬、亂彈、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類有[慢板]、[金鉤掛]、[反金鉤掛]、 [迎風板]等板式。一般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於中眼而落於板上。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音豫東調和豫西調不同。[慢板]是豫劇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過門有多種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導四梆"和"迎風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兩種。整板起的稱為"頭句腔",散板起的是將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從第二句(下句)進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結構是將一句唱腔分為兩個分句,中間有個小過門;全句唱腔之後,隨句尾落音有一個"八梆"跟腔過門(也可以減少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外,還有通過局部的變化而產生出來的多種花腔。上句有"頭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單過板"、"雙過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稱"鎖板",基本結構與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時速度大多漸慢,並隨著收腔尾音有一個簡短的過門。[慢板]的速度伸縮性較大,可以隨其內容情緒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為豫劇常用的板類之一,可分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連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據需要作不同速度的變化。曲調比較自由靈活,旋律流暢,節奏跳盪,既適用於表現歡快活潑的情景,也適用於表現壓抑、憂傷的情感。它還派生出垛板、兩鑼鑽子等。它的主要特徵是旋律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特別多,無論是唱腔的起落,還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轉折,大多出現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識起板簧頭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類重點附屬性板式主要有[流水連板]和[兩鑼贊子]等。
飛板也作"非板",無板無眼,節奏自由,是一種朗育式的唱腔,屬於散板類。此外,還有滾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韻"、"行韻"、"絕韻"三種格式。"哭韻"表現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韻"多用於吐訴敘述,"絕韻"適用於表現果斷、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飛板的唱段都較短,四、六、八句即轉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類的唱詞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時也用一些字數不等的長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為基礎,飛板中的滾白即為有唱有白的散文體句式。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它的唱腔流暢,節奏鮮明,近幾年來,演員多以真聲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於為觀眾聽清。加之表演細膩,真切感人,文辭通俗易解,故一躍而成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觀眾的劇種。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及甘肅、青海、天津、吉林、江蘇、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區,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的伴奏樂隊,過去曾有"一鼓二鑼三弦手,梆子手鈸共八口"的說法。早期的豫劇在樂器上還使用四大扇(大鐃、大鈸)和尖子號(管長1米左右),以此來製造雄壯熱烈的氣氛。建國後,武場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鑼、鐃鈸(即手鈸)、二鑼、梆子、小鈸(即銅板)、風鑼、大陰鼓、木魚、碰鈴等打擊樂器組成,其中最常用者為前六種。早期的文場樂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後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橫笛、嗩吶、笙等。而板胡則成了豫劇的主弦。建國後,還增加了一些西洋樂器,如大小提琴、銅管、木管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以後,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稱"瓢")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銅管、木管樂器的,組成中西混合樂隊。豫劇文場中的傳統伴奏曲牌有300多個,其中嗩吶曲牌130多個,橫笛曲牌20多個,絲弦曲牌170多個。
嗩吶曲牌中常用的有:[春來到]、[大漢東山]、[小漢東山]、[大桃紅]、[小桃紅]、[大開門]、[小開門]、[大風入松]、[小風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龍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駕令]、[山坡羊]、[紅綉鞋]、[嗩吶皮]、[娃娃]等。
橫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雲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鳥朝鳳]、[雞爬坡]、[小開門]等。
絲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園]、[九連環]、[花錯字]、[小紅鞋]、[苦中樂]、[浪淘沙]、[油葫蘆]、[囈怔]、[算盤子]、[娶嫁]等。
豫劇樂隊武場的主要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手鑔、小鑼和梆子等。豫劇武場的鑼鼓點共有三大類:一、開台鑼鼓點,主要由[混加官]、[毛邊]、[鮑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動作及烘托舞台氣氛的鑼鼓點。大多與京劇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種形式的[一鑼]、[兩鑼]、[三鑼]以及[收頭]、[四擊頭]、[緊急風]、[戰場]等。三、唱腔中的鑼鼓點,劇種特色較突出。較常用的有[]、[]、[迎風]、[到脫靴]、[拐頭釘]等。流水板類中有各種[流水頭]以及[一滴油]等。散板類中有各種[非板頭]、[滾白]等。二八板類鑼鼓點最為豐富,又分為單鼓條和雙鼓條兩類。除兩者都有的[串錘]、[長鑼]等外,單鼓條類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雙鼓條中常用的有[五釘錘]、[梆子穗]、[風攪雪]等。加上其他附屬板式唱腔中的各種鑼鼓點,總共不下百種。
豫劇的主要演奏特色樂器有如下幾種:
一、板胡、琴筒為半個椰殼,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紀60年代以後普遍將原皮弦(裡弦)、絲質粗老弦(外弦)改為金屬弦。演奏時戴銅指帽。
二、小三弦,彈撥樂器。三根金屬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撥子撥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頗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為14管。
四、悶子、雙簧吹奏樂器,八孔,發音深沉渾厚,多用來伴奏悲壯凄苦的唱段或場景。
豫劇唱腔中,豫東調和豫西調用同樣的調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宮,即"以徵為宮"的現象;豫西調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宮,即"以清角為宮"的現象。豫劇的傳統唱法中,男女聲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調。豫東調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調則用真嗓較多,凈角多用"炸音"。過去,豫東調和豫西調均有一種翻八度以假聲行腔的方法,叫做"贗腔"或"謳"。
河南梆子戲的特徵,主要重在唱詞與動態,純全合於河南的風俗習慣,而起為觀眾所愛好者,則在表現風俗習慣中鄙俚粗俗之人與事物的關系,與觀眾的生活行動打成一片。雖然不免有些俗氣,但俗有俗的風格,俗的趣味。豫劇的劇詞不能專重文言,以合本劇之聲調節奏為第一。其敘事言情,喜怒哀樂,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偉,間雜以方言,盡人皆解。豫劇具備歷久不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點:(一)娛樂性強 豫劇鑼鼓聲響,絲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滿台走扭。勞動大眾在多日工作之餘,逢年過會,許多人擠在一起,聽聽看看,就感到無限的輕松愉快。(二)接近群眾 形式簡單,表演真實,舞台形象比較接近農民的實際生活,合乎勞動大眾的脾味。(三)易懂易學 調子簡單,詞句通俗,容易聽懂、學會。(四)富於地方性 腔調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現河南人民的地方戲。
角色行當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主時代,只佔次要地位,但隨女演員的登台與逐漸增多,在豫劇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大凈主要以唱工取勝,三花臉除表演詼諧風趣外,武功戲也有"盤繩"、"吊水桶"、"空中還原"、"探海"、"元寶頂"、"大翻身"等不少絕招。各行當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訣,如手勢要訣是"花臉過項,紅臉齊眉,小生齊唇,小旦齊胸",武打戲的短打要訣是"身如蛇形眼似電,拳如流星,腿似鑽;穩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穩如山",在槍路上,有"走絲"、"連九槍"、"十三槍"、"九個鼻"、"八桿"、"單倒"等路數。青衣中閨門旦的表演要訣是"上場伸手似攆鵝,回手水袖搭手脖;飄飄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腳脖","說話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訣是"斜眼偷看人,說話咬嘴唇;一扭渾身動,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場式是"出門按鬢角,雙手掖領窩,彎腰提綉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訣是"清、凈、沖"。"清"是清秀,唱詞吐字清,神態秀氣;"凈"是動作干凈利落,恰到好處;"沖"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奮。
回答者:colin710 - 經理 四級 6-17 09:20
http://bk..com/view/1616.htm
回答者: hjfhhq - 狀元 十五級 6-17 09:21
豫劇的角色行當,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凈(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臉的說法。演員一般都有自己專工行當,也有一些演員則一專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據說,早期豫劇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臉)戲為主,生行戲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紅臉和二紅臉的界限很,大紅臉專演關羽;二紅臉專演趙匡胤、秦瓊、康茂才等類角色,主要是武功戲。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員文武兼備,武功戲較出色。旦行(見 圖豫劇-7)在以「外八角」為
7. 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 誰是十八蘭之首
說起 豫劇 ,大家都會想起聞名遐邇的豫劇十八蘭。你對豫劇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認的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豫劇名伶嗎?她們又因何被稱為十八蘭?那麼本期的 戲劇文化 ,為你解析。
豫劇十八蘭得名由來
豫劇十八蘭,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國的18位豫劇名伶的芳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員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藝術水平的差異,十八蘭有幾種說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有變動。現今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
她們是豫劇界「須生泰斗」周海水老師的徒弟。她們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員都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看罷戲後他寫了一首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周門。」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十八蘭之首——毛蘭花
毛蘭花,本名毛正義,小名毛妮、然妞,後曾易名毛鳳麟,是四十年代譽滿藝壇的豫劇「十八蘭」之首。其身世極苦,自幼雙親謝世,八歲隨舅父討飯鄭州。後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拜太乙班名須生周海水、張同慶為師,習青衣、花旦,宗豫西調,長於悲劇。其代表劇目有《抱琵琶》、《五鳳嶺》、《孝婦淚》、《豹頭山》、《桃花庵》、《販馬記》、《凌雲志》、《霄壤恨》、《女貞花》、《破洪州》、《大上吊》、《雙孝廉》、《蓮花庵》等。由於她天資聰慧,性格堅韌,入科後曾深得老師們的青睞。開始時試行演出一些配角戲,到13歲便可獨挑大樑了。首演《大祭樁》,一嗚驚人,竟與豫西調名旦湯蘭香並列頭牌。
抗戰末期,毛蘭花在時稱「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一起,被群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來到台灣高雄,輾轉屏東,後於1953年加入台灣空軍大鵬豫劇團,任總教官。其表演藝術曾受到京劇藝術大師齊如山的極高評價。1958年開始招收第一科學員,如許貴雲、田運顯、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學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藝德兼備,為豫劇在台灣的傳播、紮根,盡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貢獻。
8. 2000年的一角硬幣值多少錢
由於硬幣還是流通的貨幣,2000年的一角硬幣價值還是1角,如果有願意收藏的,價格可能會翻幾番,大概在15~20。如果您的這個硬幣是有特殊意義的,如某一年的紀念幣,價格會很高的。
2000年的1角硬幣並沒有在市場上流通發行使用,只存在2000年度《中國硬幣》套裝紀念冊中,面對外賓發售,所以除了特殊的迴流情況以外,在國內能接觸到2000年一角硬幣的機會非常之少,市場存有量極其稀有,物以稀為貴,所以這枚2000年一角硬幣在收藏市場中價值日益高漲。2000年是菊花1角的最後一個年份,也就是2000年份,這個年份的菊花一角被稱為關門幣,這款硬幣面市以後根本沒有進入流通領域。下面我們來了解2000年的1角硬幣的價格。
拓展資料:
1.2000年的1角硬幣直徑為22.5毫米,其正面是菊花的圖案,面值為一角,採用鋁鎂合金材質製作,並且在正面寫的有拼音的一角字樣。在這種硬幣的背面,則印製的是國徽圖案,並且上面還書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字樣,這種硬幣英文是第四套人民幣中一角硬幣的關門幣。再加上並沒有進入市場進行流通,這是作為收藏品的一部分進行裝幀的。
2.由於這種硬幣沒有流通性,所以對於普通的收藏者來說,是很難獲得這種硬幣的。因此,這種硬幣在市場中的稀缺度是非常可觀的,當然這種稀缺的產品自然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根據最新的市場價格,2000年一角硬幣價格為1000-2500元不等。2000年的一角硬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果遇到的話是很值得收藏的。現在1991-1999年1角菊花幣一套九枚,九成以上品相的約在170元-200元左右。單枚中,1994年的菊花1角被藏友稱為「菊花之王」,其價格約在30多元,遠高於其他年份的1角硬幣。另外,2000年發行的菊花1角由於從未流通,單枚售價已近千元。
9. 徐艷琴的演藝生涯
「淚迸荒天寡婦聲」徐文德去世後,徐艷琴四處搭班。在開封鄭州演出都是挑大樑。「那時和毛蘭花是一個禮拜見一次面,毛蘭花這個人,人好,人緣也好!毛蘭花的哭戲好。她的《抱琵琶》唱的好!後來她跟著國大代表 ⑤去台灣了!」徐艷琴回憶起往事。
「1948年10月,豫皖蘇邊區第一行政專員公署、軍分區派宣傳幹事趙華生,教育館員李雷雲接收孤兒院。後來,挑選男女兒童40人組成文工團。1949年10月13日,改為商丘專署兒童劇團。1949年底,經地委、專署決定改唱豫劇,專署文教、民政科雙重領導,經費專署財政科撥款。聘請豫劇演員司鳳英、楊玉枝、邵金洲教唱豫劇,排演新編古裝戲《九件衣》、《正氣圖》、《抗秦援趙》、《唇亡齒寒》、《將相合》。時裝戲《三世仇》、《窮人恨》、《血淚仇》等。
徐艷琴輾轉於江蘇和河南幾個團演出,1951年,她到許昌大油梆戲班,1952年,在江蘇豐縣大眾劇團,1953年徐艷琴回到鄭州演出《守湖州》。解放了,徐艷琴想留在家鄉河南。作為當時蘇北的主要演員,徐艷琴還沒有離開,當時便流傳有「艷琴走,劇團散」的說法,於是徐州方面派李廣德到鄭州,讓徐艷琴重新回到徐州。徐艷琴就這樣被挖到徐州了。
徐艷琴初在豐縣大眾劇團,1956年該團被改為徐州實驗豫劇團,1959 年又改為江蘇省豫劇劇團。後來又改為江蘇省梆子劇團。徐艷琴主攻文武花旦,其習祥符調,又受豫西調、豫東調、沙河調的影響尤甚。
其擅長扮演天真活潑少女及帥旦行當,尤以表情和身段見長,她成功地塑造了《破洪州》中的穆桂英、《香囊記》裡面的瘋丫頭、《秋江》里的陳妙常、《梁山伯與祝英台》里的祝英台、《白蛇傳》里的白娘子、《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等藝術形象。她還積極參加現代戲的演出,在《血淚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中,塑造了玲玲娘,喜兒、小芹等不同性格的新女性形象。她多次參加了江蘇省文藝匯演。她主演的《胭脂》、《破洪州》分別獲得1956年,1959年江蘇文藝匯演一等獎。《破洪州》還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發行。 然而在特殊的年代,徐艷琴和其他的藝人,也難逃歷史的噩運!可是提起這段歲月徐艷琴沒有一絲一毫的抱怨,她說「那時社會走到那了」。很顯然,她已經原諒了那段歷史,原諒了那個時代!
大躍進時,為了響應號召,徐艷琴以瘦弱單薄之軀,處處帶頭勞動,她幫助劇團的伙房燒飯,掃大院子。昔日的主演如今卻做起與藝術毫不相乾的活計。
稍微不慎,就可能遭一頓毒打,「我看見哪臟,就掃。掃宿舍,一大早,打掃公廁。正是因為徐艷琴的勤勞,所以她逃過了一些打。
一天,「炊事員侯天定給一個饅頭,對我說吃吧,吃吧老徐」一些好心人的施捨和同情讓徐艷琴迄今都難以忘懷!
「造反派來了,有的拿著刀,有的手裡拿著『老三篇』,『徐艷琴有人找你』,一聽到別人喊我,我知道這就是要挨打的。造反派往屁股上跺一腳,滾她媽的妣!」徐艷琴繪聲繪色地講起當時她所受的遭遇!
那種用平板車沉重的擋板,做成的牌子,有五六斤重,然後用細鐵絲一穿,就掛到了脖子上遊行,整整折磨了一天。「那時去遊行的有我,還有趙金聲。」互相見面誰也不敢多說話。「老徐你吃了嗎?」趙金聲偷偷地問我。「金聲這個人很好。」
人以戲為命,則處處是戲也!
10. 毛蘭花的介紹
毛蘭花(1924~1981年)女。是河南省長葛縣老城鎮大趙村人,本名毛正義,小名毛妮、然妞,後曾易名毛鳳麟,其身世極苦,自幼雙親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