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令唐
❶ 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的全詩解釋是什麼
猜得到故抄事的開頭,卻往往料不到故事的結局,世事太多變數,時間,經常將一切美好的東西摧毀,感情,最是經不住時間的熬煮!全詩多處用典,漢朝的班婕妤被棄,空悲畫扇,李隆基楊玉環驪山初見,馬嵬坡斷腸,都只是為了說明一句,美妙的初見,卻是意料之外的可悲的結局!
❷ 納蘭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全篇解釋
它是清代納蘭性德的一首詞,「擬古」是指模仿古代文人所作詩詞以作新詩詞,在這首詞中,納蘭性德是模仿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決絕」意思是堅絕拒絕,在這首詞中則用來表示女子要與男子斷絕關系。詳解見下面的內容吧!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願!【注釋】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講解】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輯評】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參考資料: http://hi..com/ivmichele/blog/item/64d23a4eab9fa3cad0c86a3d.html
❸ 《木蘭花令》詳細賞析
說班婕妤應以《怨歌行》開篇,說楊貴妃更應該拿《長恨歌》來作題,可是不,有了納蘭容若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切有了開始存在的理由。
夜深不睡,讀《飲水詞》,通書看下來,我仍覺得這句最好。其實這一闋詞著實平淡,但這一句又實在叫人啞然,像張僧繇畫龍的一點,又像西門吹血的劍,准確,優雅,無聲地吻上了你的脖子。感覺到的時候,已經回不到最初。
「何事西風悲畫扇」,講的是漢成帝妃班婕妤,史書上著名的幽雅賢德的女子,名門閨秀。成帝初年入宮,因美而賢,深獲殊寵。一次,成帝想與她同輦出遊,她言道:「賢聖之君皆有名臣在側,三代末主乃有嬖女。」退而不敢奉詔。
那是君王愛戀正濃的時候,因贊她賢,後宮亦逢迎她,傳為美談,彷彿她是那楚莊王的樊姬,李世民的長孫賢後。她也自得,以為深承君恩,又不沒家訓,如此地相得益彰。許皇後愚鈍,她是不動聲色寵冠六宮的人,這樣好的日子哪裡找去?只願恩愛長久,如宮名長信。
可是,有一天,她來了!她帶著她的妹妹合德一起來了。
飛燕入漢宮,是她寂寞的開始。一切,是那麼地出乎意料。所有的憐愛,寵幸,都隨著那身輕如燕的舞女入宮,戛然而止。
山盟雖在情已成空。
人世如此翻雲覆雨,似納蘭說的:「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也似劉禹錫的《竹葉詞》:「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她作《怨歌行》,又名《團扇歌》,以團扇自比,憂切動人——
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意奪炎熱;
棄捐篋奩中,恩情中道絕。
這是她女知識分子的遣情,自遣。她不是那許皇後,在飛燕極盛的時候,猶自站在那兒不躲開,生生地,惹人厭棄。班婕妤對自己的處境有很清醒的認識,否則她不會自請去服侍太後,在成帝死後又去為成帝守陵,孤獨終老。
她只是料不到,料不到,清高自詡、目下無塵的自己,日後竟成了宮怨的代言人。很多年後,有個男人,彷彿從《團扇歌》中窺到她的苦況,作了《長信秋詞五首》來憐惜她——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高殿秋砧響夜闌,霜深猶憶御衣寒。
銀燈青瑣裁縫歇,還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後疑。
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搗衣聲。
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我猜。她決計料不到如此。若是知道,縱然長信宮中,孤燈映壁,房深風冷,也挺住嘍,咬碎銀牙也不作什麼勞什子《怨歌行》,白白地叫人看了笑話去。
嘆一句遇人不淑呵,她是樊姬,可夫君絕不是楚莊王;她有無艷之賢,夫君卻絕無一鳴驚人的志氣。 她其實不弱啊,美貌才智都有,輸在太拘於禮法,她太規整,沒有飛燕起舞繞御簾的輕盈,亦沒有合德入浴的妖嬈嫵媚。
她是太正經,撂不下來身份。做什麼都要循於禮教,不明白,你只是婕妤,不是皇後,做了妃子,始終也只是個妾。天下女人,邁入皇宮的和未入皇宮的,其實都一樣。只要皇帝願意,他都可以嫖得到。婕妤和舞姬本質上是一樣的,不過是換了個名稱而已,有什麼好講究的?皇宮是個金碧輝煌的妓院,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嫖客。
還記得周星星版的《鹿鼎記》嗎?韋小寶初入天地會的那段,陳近南一臉正氣地拉他進密室說,我們反清復明,就是要搶回屬於我們的錢和女人!韋小寶問,那為什麼要說反清復明之類的屁話呢?陳近南說,聰明人只對聰明人說實話,外面那些笨人只要拿空洞的理想忽悠之……韋小寶大悟,兩人一拍既合。出來後,兩個人依舊是一臉正氣地面對那些呆鳥,慷慨陳詞。這一棒子敲得狠,狠到後來,看見有草莽叫囂著要反什麼復什麼,我都覺得好笑,總想起這句話,還是欣賞王晶的直捷和周星星的犀利。男人看男人,才見得惡毒。
這些男人們哪,皇朝天下,也不過是嫖客相爭。
飛燕和合德,這一雙姐妹,是傾國的尤物,生來是要招惹男人的。成帝說,吾當老死在(合德)「溫柔鄉」里,一語成讖。
有一天,她愛的男人終於死了,死在另一個女人的身上。
當繁華過盡,天子與凡人一樣躺在冰冷的墓穴里時,那個曾被他拋棄的愛人,被他冷落遺忘的班婕妤,仍在他的陵園里,陪住他一生一世。
只是,婕妤閉目時,會不會想到當年初入宮的景象,想起那日他坐在高高的黃金輦上,伸出手來,微笑如水的模樣;她會不會後悔當初縮回手去,沒有和他同乘一輦。兩相依偎,或許是最親密無間的時刻。
非常短暫。人生若只如初見。
拿後世唐太宗作比,是否合適?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是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全篇。我所念念於心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讀到下闋,應該是從漢代走到唐朝來的時候了。漢唐,這是五千年裡最輝煌的年歲,至今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們遺下的風韻灑下我們血液里,像金子一樣熠熠生輝。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班婕妤到楊貴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來,來來回回躲不開的是命運的糾纏。不如,隨著這兩個女子款款的身影,閑閑看過千年的花開花落,王朝興替,借著「驪山語罷清宵半」的好辰光,說一說這個「禍國」的女人,雖然,彈指又過了千年。
那場驚天動地的「黃昏戀」開始於驪山。那是歷代皇家的行宮,一個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兒就是在這兒做出的。結果,亡了四百多年國祚的西周。再後來,唐玄宗在這里遇上楊玉環,斷送了開元盛世。
驪山的溫泉宮,李隆基最愛的地方,只是那時候,他最寵的人還不是楊玉環。所以,她做了他兒子壽王的妃,他成了她的長輩,亦因此有了後來的兜兜轉轉。他那時候喜歡的女人是武惠妃,一個精明美貌的女人,則天女皇帝之侄武攸止的女兒。
與很多人所想不同的是,李隆基內心裡對自己的祖母,有著很強烈的欣賞和景仰之心。他覺得祖母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甚至是一位英偉的帝王。因此,他對遺著一點祖母和姑姑影子的武惠妃也有著強烈的好感和綿綿的情意。
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明皇決定去驪山過冬,第一次遇見楊玉環。偶然的邂逅沒有花火,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謁見而已。稚氣明朗的玉環給皇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楊玉環有令人著迷的青春活力,她聰明,但不銳利,融融地,讓人很放鬆。對中年已過的皇帝而言,是潛在的刺激。
這種需要在武惠妃死後益發明顯。孤獨的大唐皇帝,需要一個新鮮的女人了。像白居易說的:「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白樂天不能寫明是「唐皇」,一來,不合韻;二來,縱然唐朝世風開明,終究也要有些避忌。況且時人多以「漢唐」並舉,說漢反而有更深長的味道。
五十六歲的老皇帝偷偷地愛戀起自己的兒媳。這是「不倫」的事,即使在今天也要受到指詬,然而他終究還是做了。因為玉環是當世最美的女子,又和他一樣精通音律。昔有伯牙摔琴謝子期,可見知音對「音樂人」而言有著磅礴難擋的魅力,何況愛情的魅力還遠遠不止於此。
說「三郎」與「玉環」的愛情,免不了要說到白居易的《長恨歌》,彷彿是千年來品聽同一場哀艷的愛情悲歌一樣。必得和賈寶玉一樣手拿曲譜,聽人唱得一句:「開辟鴻蒙,誰為情種?」一切才於恍恍中開場。
❹ 納蘭容若的《木蘭花令 擬古決絕詞》的解釋
與意中人相處來應當總像剛源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的甜蜜,那樣的溫馨,那樣的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
詞題: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古詩中的《決絕詞》,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薄情郎,從而表示與之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在納蘭容若的詞集里,有的版本中詞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顯然這種「閨怨」是一種假託,。據專家稱:這是納蘭的特有隱情的表現。
這首詞中有兩個典故。
「秋風悲畫扇」:借用漢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妃子,卻遭到趙飛燕的妒忌、饞害而打入冷宮。南北朝梁的劉孝焯就曾經寫過《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於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
「驪山」「淚雨零霖」「比翼連枝」:都是講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白居易的《長恨歌》已經把這個故事傳頌千古了。
❺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解釋和賞析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這是納蘭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全篇。我一直念念於心地便只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見」。彷彿有了這一句,其他全是多餘。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從班捷抒到楊貴妃,有多少人走了又回來,來來回回躲不開的是命運的糾纏。不如,隨著這兩個女子款款的身影,閑閑看過千年的花開花落,王朝興替,借著「 驪山語罷清宵半」的好辰光,說一說這個「禍國」的女人,雖然,彈指又過了千年。 李隆基與自己原兒媳楊玉環之間的不倫之戀,我根本不想多講……那場驚天動地的「黃昏戀」開始於驪山。那是歷代皇家的行宮,一個很不叫人安分的地方,比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兒就是在這兒做出的。結果,亡了四百多年的西周。再後來,唐玄宗在這里遇上楊玉環,斷送了開元盛世。 說「三郎」與「玉環」的愛情,免不了要說白居易的《長恨歌》,彷彿是千年來品聽同一場哀艷的愛情悲歌一樣。必得和賈寶玉一樣手拿曲譜,聽人唱得一句:「開辟鴻蒙,誰為情種?」一切才於恍恍中開場。 白樂天。我實在太不喜歡這個男人了。年少時讀他的《賣炭翁》,平易近人,老幼能解,只覺得他是一等一的好人;看他的《琵琶行》,又以為他是能夠同情貧賤女子的有情人。說什麼「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整得跟真的似的,害我白白感動好久。 後來窺見他士大夫底色,人性斑斕的一面,對他就少了那樣純粹的喜歡。他仕途坎坷,不好緣附黨人,好似清清白白一丈夫,固然不錯;私底下卻又沉迷酒色,蓄家妓過百,一邊說「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一邊又說「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也不想想自己都已經風燭殘年,而樊素、小蠻,不過十八九,年芳灧灧。這老傢伙有這么糟蹋人的嗎? 實在是老得不行了,患了風痹之疾,就放妓賣馬,自詡「既解風情,又近正聲」,宗旨是一派遮都遮不住的自得之色。這樣做作實在叫人厭惡。這樣的人還好意思指摘一位立志為父守節的女子,害得人家絕食而死。僅僅是人家出身不好——曾淪落青樓做過名妓。可是,人家關盼盼已經從良,而且夫死後矢志守節了啊,你又指手畫腳地做什麼,說人家應該以死殉夫。她死了,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論做皇帝,有誰及得上李隆基的功勛?他比哪個差?這樣的好男人,是天縱的英才,是曠世的名主,合當有個絕代佳人來配他。 他為什麼愛她?總之是情投意合的一對。都好音率,志趣相投;再者,她美,美得「天生麗志自難棄」;她媚,媚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她單純,朗直,聽話,不乏蘭心惠質。 在她面前,他不再是君臨天下的萬乘之尊,更像個意綿綿、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而多愁的有情人。 他們的愛多數時候是平等的。對人如對花,日日相間日日新,他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他料不到,年過半百,自己能重新活過。於是寵愛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只是,這人間又有幾個帝王家的愛,能如此地純粹芳香? 尋常的誓言,對帝王而言,反成了不尋常。 寂寞。帝王心。 一個男人愛一個女人的時候,不用她要求,什麼也為她想得周全。他愛以江山換一笑,奈何? 這些,是因為她的關系,卻不是她的過錯。 她是一個不涉時政的嬌憨女人,最終變了風雲,全在意料之中。身在福中不知禍,更不知自身干係天下蒼生。這是所有「紅顏禍水」的悲哀。 玉環不知,是以長恨。 需要一個死,才能戛然而止。這種決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許人為彌補。這才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玉環,我不覺得被誤,從未覺得後悔,只是救不得你,我抱恨終天! 悲劇的開始往往毫無徵兆。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秘地笑著,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溫泉水滑洗凝脂,夜半無人私語時。」大明宮韶華極盛時,誰會料到,結局竟是馬嵬坡前「一抔黃土手艷骨,數丈白綾掩風流」? 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有些愛要用一生去忘記,恨,一樣會模糊時間。 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他仍是他的曠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侵。 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❻ 《木蘭詞令》納蘭詞
本人更傾向於「夜雨」,和「霖鈴」搭配得比「淚雨」協調。
納蘭詞集評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摘自《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校】詞牌名汪刻本無『令』字。副題汪刻本作『擬古決絕詞,柬友』。上片『心人』汪刻本作『人心』。下片『雨罷』汪刻本作『語罷』。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 》,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 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❼ 木蘭花令解釋
若愛情只定格在最初相見的一剎那,又哪至於今日的相離相棄(版用秋風悲畫扇的典)?
你這權般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
(又是用典 不好直譯啊 大概意思就是)只因與唐皇有過驪山上的山盟海誓,貴妃便死而無怨 而今的你 還不如許過比翼連枝願唐明皇,至少對貴妃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
個人理解 僅供參考 其實不同角度又不同的解釋....鬼知道作者當時真是想法到底是什麼
= = 不過這也是詩歌的美妙之處~~~
————————————————————
「秋風悲畫扇」:借用漢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妃子,卻遭到趙飛燕的妒忌、饞害而打入冷宮。南北朝梁的劉孝焯就曾經寫過《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於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
「驪山」「淚雨零霖」「比翼連枝」:都是講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
❽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整理總結這首詩里出現的典故
1、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典故: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以秋扇閑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
2、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典故:典故出處就在南朝齊國山水詩人謝朓的《同王主簿怨情》。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看似白話,其為用典。
3、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典故: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
4、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典故: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8)木蘭花令唐擴展閱讀:
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
❾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是詩還是詞
有的版本這首詞叫做【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柬友】,不管是木蘭花,還是木蘭花令,都已經指明了這首詞的性質,這是一首詞,詞牌名是木蘭花,又名木蘭花令,
木蘭花這個詞牌比較特殊,一般而言宋詞的句式長短不一,又叫長短句,可是木蘭花這個詞牌基本的形制是七言八句,跟七律的形式有點像,不過從平仄格律的細微處以及句式的風格來看,都是符合詞的特點,所謂詩庄詞媚曲俗是也。詞這種文學體裁本來就是從格律詩發展而來的,形式上與律詩有點相像也是無可厚非的。
1、
從格律的細微處來說,七律的韻腳只有在第一句和偶數句才會押韻,而木蘭花在第五句也押韻,這是七律絕對沒有的,而且律詩多數壓平韻,仄聲韻的律詩不是沒有,但所佔的比例很小。木蘭花令是壓仄韻的。
2、
還有,律詩要遵守粘對的規則,也就是每一聯的出句要和上一聯的對句起句相同,也就是說,卻道故心人易變,這一句是仄起句式,按照律詩的規則下句應該是仄起,可是,驪[lí]山語罷清宵半,這一句是平起,如果是律詩的話,這種格式叫做折腰體,屬於一種違反格律但是勉強承認的律詩,如果是嚴格符合律詩格律的句子,驪[lí]山語罷清宵半,,這一句的格律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比如是語罷驪山春夜半,這才是符合律詩規定的句子。
3、
還有一點,如果是律詩,中間兩聯,應該是嚴格對仗的,而這首木蘭花令中間兩聯,也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顯然是不對仗的。
詞譜
木蘭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太和正音譜》注「高平調」。按《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木蘭花》則韋詞、毛詞、魏詞共三體,從無與《玉樓春》同者。自《尊前集》誤刻以後,宋詞相沿,律多混填。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小令。全詞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韻。
詞牌格律
對照例詞:【宋】蘇軾《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上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下片)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