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之士
⑴ 儒釋道與蘭花的淵源是怎樣的
公元1805年,浙江天元餘姚等地掀起了一股種植蘭花品賞蘭花之風。先是天元道壇的道長道士,後繼天元的文人雅士,再逐漸發展到名人及商家,進而成為了一種民風。
公元1819年,為了進一步宣揚崇道敬德,一位張姓道長廣邀名人雅士,發起了「天元蘭花盆景展現會」,簡稱叫「蘭盆會」。這個「蘭盆會」每年舉行兩次,每次展期歷時7天。
第一屆「蘭盆會」在公元1819年深秋的農歷十月底舉行,展出了各類蘭花200餘盆,觀賞者近500多人。到了公元1831年,「蘭盆會」的規模近一步擴大,展會內容也從原觀蘭賞花,擴展到品蘭、詠蘭、畫蘭、贈蘭。一時間,天元名人雅士雲集,熱鬧非凡,「蘭盆會」名譽姚北。
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是講的人生道理。做人要以正為師,以守貞為本,言不激行,有蘭心蘭德的人必然心性不亂,言行不偏激,就是君子,就是正人。
道家堅守的是一種真元之氣,和合之氣,即不被惡俗所感染的正直之氣。我國蒙學著作《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古人認為,人在脫離母胎之初心性是善良的、真朴的,然而人心隨著年歲的增長,習性就開始變化,漸漸地被世俗中丑惡的東西所侵蝕,變得復雜和混沌起來,如一泓清泉被污染了。
道家的修道就是儒家講的修身,那人為什麼要修道呢?因為世界是一個大染缸,太混濁太骯臟太齷齪了,染上壞的習性就必須把它去掉,修道就是返璞歸真,還原人性的初態。
蘭花的特性使其任憑外界物性萬變,也不離性淡守貞和香清高潔的品格,成為了人們學習與修行的榜樣。因此道家認為,蘭花乃草中尤物,花中至寶,人若修到如蘭的境界,則非聖即賢矣!
我國歷史悠久,思想文化源遠流長,蘭花就是沉浸在優美文化中的一顆明珠,它完美地將我國各派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旨串聯在了一起。除了儒教和道教以外,蘭花對佛教也有完美的詮釋。
佛教信奉的是清靜、禪定和出世,而蘭花生於空谷幽林,環境清靜,無街市的喧鬧,「不以無人而不芳」,是一種淡泊,其特點在於「定」,也就是不為外物所染,保持禪定,與佛教中的「戒、定、慧」的「定」是同一含義。
一代高僧圓瑛法師有偈雲,「世間諸相皆常住,萬象森羅見本真」,人和萬物相同,都有各自的真實本性,要見本真就需修行,修到什麼程度呢?佛家追求的是修到「真如」境界,也就是明心見性的高度。
佛家之雲,禪者,靜也,定也,悟也;靜了,定了就得妙悟,就能生出人生的大智慧來。「貪嗔痴」是每個人身心上的蒙塵垢物,「戒定慧」乃是醫治「貪嗔痴」最好的妙方。
因此,佛徒修行的第一要務就是戒,戒什麼?戒貪念,戒嗔心,戒痴愚之性也。戒然後定之,戒了就清靜了,就定了,心態就平和了,人生的智慧就長出來了。因此,幾乎所有的佛家寺院都種植有禪蘭,其目的就是用作僧尼入定悟禪與勸教世俗眾生修行。
佛教認為,從養蘭品賞之中也能養成蘭花的遺世獨立,安於淡泊,樂於恬靜的品格,脫離世俗煩惱,獲得清靜無為的快樂。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蘭一君子」「見蘭悟禪」之說是很有道理的。
普陀山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說蘭花和佛教的關系:
蘭是禪花,非有禪緣,不結蘭緣。蘭是靈物,能卜凶吉。室濁則蘭萎,屋凶則蘭枯。蘭有佛性,不論貴賤,平和同仁。
蘭花文化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都有很深淵源,正是由於蘭花品質中的幾大特點與這些宗教在精神上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⑵ 蘭花士為什麼澆不透不吸水
有可能是植料過幹了,導致吸水比較慢,試試加點顆粒植料增加氣孔和疏水性
換換土試試
⑶ 有識之士來看看這是什麼蘭花品種....
慧蘭 不算名貴 象湖北 河南 安徽一帶的品種
⑷ 蘭花的故事
羲之摹蘭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約友修禊,選擇了蘭亭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外,此地還盛開幽蘭,馨香撲鼻。同去的名士們因此而留下了「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微音選泳,馥為若蘭」、「仰泳挹遺芳,怡神味重淵」等詠蘭名句。王羲之在精研書法體勢時,更得益於愛蘭。蘭葉清翠欲滴、素靜整潔、疏密相宜、流暢飄逸。王羲之將蘭葉的各種姿態運用到書法中,使他的書法結構、筆法、章法的技巧達到精熟的高度。他的書法蘭畫映素,氣脈貫通,字體秀美,錯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勢、因勢利導,達到了神韻生動、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我國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愛圖梅瓶,有「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四幅圖,可見,王羲之愛蘭影響之深遠。 慧宗禪師與蘭花的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雲游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華架、破碎的花盆,顆顆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幾天後,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就是這么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明代皇帝與蘭花的故事明朝正德(1506—1522)皇帝南巡時,聽說浙江蘭溪的蘭蔭山上出產名貴蘭花,便來到蘭溪,想選幾株珍品帶回宮。蘭蔭山上蘭蔭寺的主持和尚有一株罕見的梅瓣蘭花,此花神韻雋永,色彩清麗,異香四溢。主持得知皇帝要上山尋蘭後,為了這株蘭花不被皇帝選走,便叫弟子將它從土中挖起,栽在一個小香爐里。接著用一條長繩子綁住小香爐,垂放到山上一口深井底處。主持認為此蘭萬無一失了。皇帝己上山進了寺院,主持忙向前迎駕。皇帝在寺中歇了一會後便命眾侍臣去選挖蘭花。他們挖了幾株回來,但是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此時,一股蘭花的幽香飄來,皇帝命侍臣去找散發幽香的蘭花。眾侍臣順著幽香,找到了藏有梅蘭的古井邊。見有一截繩子露在井外,一個侍臣順手將繩子往上拉,拽出了那隻小香爐。香氣就是從小香爐里發出來的,但是小香爐里的蘭花不見了,侍臣們帶了小香爐回去復命。皇帝對小香爐翻來覆去地細細端詳,除有幽香外,看不出有什麼別的奇特之處。便宣來主持,盤問這只香爐的底細。主持和尚搪塞道:用這只小香爐取井中泉水喝,可使人雙目明亮。皇帝聽後立即命內侍去井中提回一香爐的泉水,率先喝了,又叫眾侍臣喝。泉水清涼,初喝一口,人果然有清心明目的感覺。由於這口古井散發出異香,喝上一口井中泉水,人便清心明目,皇帝高興地說道:「怪也!怪也!」並命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准備題寫「蘭蔭深處有異香」七字,誰知剛寫下「蘭蔭深處」四字,突然感覺頭昏目眩,腹部疼痛。眾侍臣也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原來大家上山時一個個大汗淋漓,沒多久又喝了井水,冷熱相沖,因而腹部疼痛。皇帝無心再寫,只得草草落款,匆匆下山。至今蘭蔭山石壁上還留有石刻: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皇帝走後,主持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搜去,便同弟子去井裡打撈,可那梅蘭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魯迅采蘭魯迅家裡幾代人都喜愛蘭花。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遊、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准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帶上。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關於那次會稽山采蘭之事,周建人晚年還經常提起:「老大(魯迅)採到『一葉蘭』後,興奮極了,對我說:『老三,我們真不虛此行!』回到家裡,我們小心地將蘭花上盆種好。以後,老大應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職,起初他想把蘭花也一起帶走,但終因路遠迢迢而未帶去。臨行前,他特別關照我,要把這幾盆蘭花種好。不久,我也應聘去一所學校任教,平時很少回家,後來,『一葉蘭』終於壞死。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終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總理贈蘭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親切地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謙三先生。松村謙三先生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多次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成為好朋友。他非常喜愛中國的蘭花,曾收集過不少品種。周總理深知松村先生的愛好,趁這次在杭州相會,吩咐隨員去杭州苗圃挑一盆自己祖居紹興選出的名蘭,送給松村謙三先生。蘭圃同志知道周總理的意圖後,特地挑選了一盆叫「環球荷鼎」的蘭花。此花是40年前由紹興蘭農在上虞大舌埠山中掘得的,當時被上海蘭花愛好者郁孔昭以800銀元購去,實為蘭中極品。當時在杭州花圃中亦只有二三盆,當松村先生從總理手中接過這盆蘭花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知道「環球荷鼎」的珍貴,他更知道總理的美好心意。「蘭」象徵美,「蘭」象徵著友誼,總理希望日中友誼像「蘭」一樣常青,像「蘭」一樣馨香。松村謙三先生晚年一直致力於日中友友好事業。在生命彌留之際,他將兒子們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關照:要繼承他的日中友好事業,要養好周總理贈送的蘭花。他的兒子松村正直牢記父親教訓,從養蘭的門外漢,通過廣結蘭友,潛心鑽研,幾年後,蘭技大進,成為日本蘭界的養蘭高手。他把「環球荷鼎」送給蘭友,使「環球荷鼎」香飄日本島。
⑸ 蘭花士如何配
01
養蘭要講科學性,配製蘭土即體現出一定的科學性。植物生長,需要主體養料,同時需要配合養料。配製蘭土,即是盡力滿足蘭花配合養料的需要。在多種蘭土配製方法中,紅土成分的有與無顯得日益重要,只要有條件,蘭土中應重點放紅土成分。
感言:配土依蘭需,雜土適蘭生,紅土蘭尤宜,葉土當蘭家。
可以通過蘭花生長地來論證,蘭在我國華中、西南、華南、華東均有分布。一般生長在崇山峻嶺,樹木繁茂的山谷溪邊,岩邊的庇蔭之處,可以理解為:適度持續濕潤,不能長期直接光照,落葉多,雨水不存積,土壤多為砂質壤土,偏酸性。
從蘭花根部特點論證呢,根部肉質,皮薄,對水分和硼,鋅等微量元素吸收及儲存能力較強,入土太深或者緊實過度,影響根部氣體交換,易造成根部漚爛。一般可以上山挖樹下土來種,或者泥炭土三份加沙土一份調勻,配以適量已發酵的鋸末,牛糞。
02
總的說,蘭花的要求疏鬆、排水良好、含腐殖質的豐富的微酸性土壤。這是蘭花古代生長在林下枯枝落葉層上形成的生態習性。相反,如果土壤板結,排水不暢,腐殖質含量少,則影響肉質根的正常生長發育。或缺乏足夠的營養,或因排水不暢影響根系呼吸,甚至造成根系腐爛。土壤PH值在6.0——6.5左右為宜。
根據蘭花對土壤要求的這些習性,現在一般採用符合上述要求的栽培基質,來代替傳統的栽培用土。均獲得理想的效果。
如果是洋蘭,用腐樹皮和土各一半作為質料栽培最好。如果是國蘭,栽培用的質料配置方法有多種:一是腐葉土佔60%,紅土(野外生土或公路邊的紅土)佔30%,河沙(建築工地的江沙也行)佔10%,這種比例配製的土,通氣,濾水,肥力俱佳,蘭花生長良好,切忌用鹼性土(鹼性土的明顯特徵是澆水後,等土壤乾燥後顏色翻白)。二是腐葉土佔60%,紅磚粒10%,粗河沙10%,煤渣10%,干牛糞10%(此配方適宜栽植葉藝蘭);三是腐葉土和沙壤土(顆粒要較粗,忌用鹼性土)各一半混均使用;四是河裡的指頭大的細石粒(找不到也可以用建築工地指頭大的碎石或紅磚粒)80%左右,腐葉或腐花生殼(或椰子殼)或朽木粒等20%左右混合栽培,這種方法使用的人最多,特別是在客廳里養蘭,澆水容易透,污染少,蘭花根通風透氣不易爛根,缺點是必須勤澆水(一星期一次左右),同時這種質料肥力不足,須施肥才行,肥料最好到花市賣好康多,施一次可以管半年,網上也有賣的。其它的質料配置法也很多,但我就試過這幾種,效果都不錯,而且原料比較好搞到。目前我是用第四種方法配料。
⑹ 現在在家裡養蘭花的多嗎據說喜歡養蘭花的都是文雅之士。
家裡養蘭花的人有很多很多!蘭花確實很文雅,因此深得文雅之士的喜愛!
⑺ 蘭花營養士怎麼用
蘭花用對營養土,半年不用施肥,葉子長油亮亮,花開「十里香」!
陶粒是在養花中經常用到的顆粒較大,疏鬆透氣的介質。通常用陶粒來墊底、鋪面。也可以用陶粒來盆栽一些綠植花卉。那麼它可以用於養蘭花嗎?
蘭花需要的土壤是疏鬆透氣,有營養的土壤。它的原始環境就是在樹林、灌木叢,等比較濕潤的表層土壤中。這些土壤的大多含有多年積攢的落葉、腐葉土、松針土等等腐熟有機物,養分非常豐富。
而且疏鬆透氣性特別好,而且這些地方又經常潮濕,所以蘭花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很好,適合蘭花的生長和繁殖。
單純的用陶粒來養蘭花,陶粒裡面不含有養分,只是疏鬆透水性好。蘭花的根系在裡面吸收不到充足的養分,短時間的養護話沒問題,但是如果長時間在這種沒有養分的介質中生長,就會容易造成營養失調的現象。
通常養蘭花是也多種植料搭配在一起,比如有營養的大顆粒草炭土、樹皮、松針土、腐葉土等等,再摻配漚制的花生殼。、珍珠岩、小石子兒等等,混合搭配而成。既有養分又疏鬆透氣性好,這樣有利於蘭花的生長。蘭花葉子油綠,開花才特別香,
當然蘭花配置的基質還有很多。很多養蘭花的朋友都是有自己搭配機制的方法,一般都是疏鬆透氣有營養。所以不要單獨的長期使用陶粒來養蘭花,蘭花會生長的狀態不太好。
養蘭花第一步,營養土「肥力」要足,土壤比例別「失調」,蘭花用對營養土,半年不用施肥,葉子長油亮亮,花開「十里香」!
⑻ 野蘭花的四大君子之稱是什麼
梅、蘭、竹抄、菊成為中國人襲感物喻志的象徵,分別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高潔、清逸、氣節和淡泊的四種品格,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梅蘭竹菊分別指:梅樹,蘭花,竹子,菊花。因為它們具有自強不息的特點被人們稱為花中四君子。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
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⑼ 蘭花專用士能種植其它花嗎
可以種植其他一些喜酸性土壤的花卉。
⑽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們不去採摘蘭花佩戴在身上,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
出處:《幽蘭操》——唐·韓愈
原文: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今天之旋,其曷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薺麥之茂,薺麥之有。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譯文:
蘭花開時,在遠處仍能聞到它的幽幽清香;如果人們不去採摘蘭花佩戴在身上,對蘭花本身有什麼損傷呢?正是因為美好的東西具有感染力啊!今日的變故,並非我的過錯。我常年行走四方,看到隆冬嚴寒時,薺麥卻正開始茂盛地生長,一派生機盎然。
既然薺麥能無畏寒冬,那麼不利的環境對我又有什麼影響呢?薺麥在寒冬生長茂盛的特性,是它所特有的。君子在世間所遇到的困難,也是他所可以克服的。一個君子是能處於不利的環境而保持他的志向和德行操守的啊。
(10)蘭花之士擴展閱讀
古琴曲《幽蘭操》又稱《猗蘭操》。「猗」字在古漢語中有四種解釋:
1、是嘆詞,表示贊美,如《詩經·周頌·潛》「猗與漆沮」(漆、沮是河流名).
2、是句末語氣詞,如《詩經·魏風·伐檀》「河水清且漣猗!」。
3、是通「倚」字,依靠,如《詩經·衛風·淇奧》「猗重較兮」(重較是古代卿士乘坐的車子)。
4、是柔順的樣子,如《史記·司馬相如傳》「猗柅從風」(猗柅又寫作「旖旎」)。 「操」,指琴曲名及演奏方法,如《箕子操》、《龜山操》。
參考資料:網路——幽蘭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