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古詩主旨
『壹』 古詩中海棠的意象是什麼
代表意義:遊子思鄉、離愁別緒 溫和、美麗、快樂
秋海棠象徵苦戀。當人們愛情遇到波折,常以秋海棠花自喻。 古人稱它為斷腸花,借花抒發男女離別的悲傷情感。
『貳』 海棠詩的大致意思是什麼
《詠白海棠》又稱《海棠詩》,出現在名著《紅樓夢》中,是大觀園詩社開回社時眾姐妹作的詩。分為《詠答白海棠·薛寶釵》《詠白海棠·賈探春》《詠白海棠·賈寶玉》《詠白海棠·林黛玉》《詠白海棠·史湘雲》。有多種版本。
詳情:http://ke..com/link?url=KeDj_Q8sWEjxB1-YvPZlVWT5wAY-VQZ-_U0V2a
『叄』 古詩海棠的思想感情
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
『肆』 古詩詞中海棠的寓意
陸游詩雲:「雖艷無俗姿,太皇真富貴.」形容海棠艷美高雅.陸游另一首詩中:「猩紅內鸚綠極天巧,疊萼容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鮮艷的紅花綠葉及花朵繁茂與朝日爭輝的形象.宋代劉子翠詩雲:「幽姿淑態弄春晴,梅借風流柳借輕,.幾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形容海棠似嫻靜的淑女,因此海棠集梅、柳優點於一身而嫵媚動人,雨後清香猶存,花艷難以描繪,難怪唐明皇也將沉睡的楊貴妃比作海棠了
『伍』 蘇軾的《海棠》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蘇軾的《海棠》這首詩的釋義如下:
裊裊的東風吹動了淡淡的雲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陸』 古詩海棠的中心
表達了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柒』 蘇軾《海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蘇軾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了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
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了,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了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一個「恐」寫出了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一個「只」字極化了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了: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
「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了,就向衰敗邁進了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了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捌』 海棠這首詩的大致意思
海棠
【唐】 賈 島
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
縱使許昌持健筆,可憐終古愧幽姿。
詩意:這是作者被貶四川以後,看見被稱為「天下奇絕」的西府海棠林時,寫下來的一首詩。
作者通過側面描寫錦江兩岸 海棠盛開的壯麗景色,幾萬枝海棠同時開放,嬌柔紅艷,有如曉天明霞
,令人心醉神盪,美不可言。作者感嘆道:「縱使許昌持健筆」,也無法描繪處海棠幽姿淑態來!
海棠
【唐】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梢得攜簇與賦詩。
穠麗最宜新著雨,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幕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
垂絲海棠
【宋】楊萬里
垂絲別得一風光,誰去全輸蜀海棠。
風攪玉皇紅世界,日烘青帝紫衣裳。
懶無氣力仍春醉,睡起精神欲曉妝。
舉似老夫新句子,看渠桃李敢承當。
海棠
【宋】 趙恆
高低臨曲檻,紅白間柔條;
潤比攢溫玉,繁如簇絳綃。
詩意:這是白海棠花盛開的寫照。這種海棠花紅里透白,百里帶紅,花色神姿均明媚俏麗。特
別在庭院里,「高低臨曲0」襯托著古色古香的亭台時,「 紅白間柔」,就更加美麗動人。白海棠
花的顏色溫潤如玉,柔和潤紅得像簇簇絳綃。
別堂後海棠
【宋】 王禹
一堆紅雪媚青春,惜別須教淚滿巾。
好在明年莫憔悴,校書兼是愛花人。
詩意:字兒詩人要搬家,跟海棠花告別,其愛花惜花的感情寫得真摯生動。「一堆紅雪」,寫出海棠花的美麗。最後兩句說新主人亦是愛花,以告慰海棠,足顯出詩人的情深。
海棠
【宋】 王安石
綠嬌隱約眉輕掃,紅嫩妖嬈臉薄妝。
巧筆寫傳功未盡,清才吟詠興何長。
詩意:描寫海棠葉和花的美,用的是手法,顯出其葉的嬌柔和花的妖嬈,語言生動形象,後兩句抒情,說巧筆未能盡傳其形,吟詠興致很濃,表達了對海棠的喜愛之情。
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海棠。
詩意:寫詩人愛海棠愛到發痴的程度,甚至夜間點起銀燭照海棠生怕她因為天黑而「睡去」,
好讓詩人長久地欣賞她的美貌。此詩被譽為詠物詩的上乘之作。
海棠
【宋】 劉子
幽姿淑態弄春情,梅借風流柳借輕。
種處靜宜臨野水,開時長是盡清明。
及經夜雨香猶在,染盡胭脂畫不成。
詩老無心為題拂,至今惆悵似含情。
詩意:寫海棠花幽靜嫻熟的姿態,並說它兼有梅花的風流和柳絮的輕盈之美,寫出了海棠花的神韻。「幾經夜雨」而香猶在,香色俱美,想把它畫下來卻也畫不成,贊美海棠的可愛。
花時遍游諸家園
【宋】 陸游
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恐風日損紅芳。
綠章夜奏通明殿,乞借春陰護海棠。
詩意:寫詩人愛花連命也不要了,為了保護海棠花不被風日破壞幻想上書上帝借陰天來保護海棠花。全詩充滿浪漫的情調,愛花的熱切表現得淋漓盡致。
黃海棠
【金】 蔡松年
輕如紅豆排冰雪,一拂新鵝色更奇。
不覺濃陰破明玉,有情誰解賞離枝。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 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濃抹蠟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紅可惜春。
詩意:這首詩生動想像地寫出未開海棠的特徵,特別是用露珠從花上滴落也成紅色的幻覺,形容海棠花的鮮紅,很由於新意。
秋海棠
【明】 嚴易
不分春花與共名,微涼秋思倍多情。
奚須高燭殷勤照,新月青妍相映明。
詩意:寫月下海棠的網清妍、多情誘人的美麗圖景,有反蘇軾詠海棠之意。
『玖』 海棠詩中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海棠詩中表達詩人意氣之態以及達觀、瀟灑的胸襟。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前兩句點出詩人賞花的時間是春天的月夜,並描繪了海棠在東風月色中的光彩和芬芳,是實寫,後兩句詩寫海棠的神態,是虛寫。虛實結合,既表現了海棠優雅脫俗的美,也抒發了詩人愛花惜花的感情,更書寫了懷才不遇的人生感慨。這些明麗的意象中我們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拾』 《海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海棠》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花開時節與友人賞花時的所見。首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了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極富浪漫色彩。
《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海棠》
【南宋】陸游
誰道名花獨故宮,東城盛麗足爭雄。
橫陳錦障闌干外,盡吸紅雲酒盞中。
貪看不辭持夜燭,倚狂直欲擅春風。
拾遺舊詠悲零落,瘦損腰圍擬未工。
放翁還創作過多首《海棠》的詩作:
《海棠》
今日春已半,風雨停出遊。
缾中海棠花,數酌相獻酬。
尚想錦官城,花時樂事稠。
金鞭過南市,紅燭宴西樓。
千林誇盛麗,一枝賞纖柔。
狂吟恨未工,爛醉死即休。
那知茅檐底,白發見花愁。
花亦如病姝,掩抑向客羞。
尤物終動人,要非桃杏儔。
東風萬里恨,浩盪不可收。
《海棠》
月下看荼醾,燭下看海棠。
此是看花法,不可輕傳揚。
荼醾暗處看,紛紛滿架雪。
海棠明處看,滴滴萬點血。
《海棠》
十里迢迢望碧雞,一城晴雨不曾齊。
今朝未得平安報,便恐飛紅已作泥。
海棠
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
譏彈更到無香處,常恨人言太刻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