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天小蘭花
1. 舒城廬鎮和曉天的茶葉哪個好
曉天的,曉天是舒城小蘭花和六安瓜片的產地,而且是山中,環境比廬鎮鄉好多了
2. 舒城小蘭花是白茶還是綠茶
當然不是花茶了。 舒城小蘭花系歷史文化名茶。 蘭花茶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說,芽回葉相連於枝上,形狀答好像一枝蘭草花,二是說,採制時正值山中蘭花盛開,茶葉吸附蘭花香,故而得名。 以前蘭花茶有兩種。安徽省舒城縣的曉天、山七里河、梅河、毛竹園等地,主產大蘭花,舒城南港、溝二口和廬江的湯池、桐城大關等地,主產小蘭花。目前,大蘭花基本不再生產了。 舒城蘭花茶的產地有舒城、廬江、桐城、岳西。以舒城曉天白桑園的產品最著名,為蘭花茶之上品,舒城、廬江交界處的溝二口、果樹一帶所產蘭花茶也久負盛名。 舒城曉天一帶地處大別山支脈,屬大別山腹地,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土壤屬山地烏沙土,肥沃疏鬆,通氣透水性好。茶樹常年在雲煙飄渺、霧露籠罩下生長,加上精細培育管理,故而根深枝繁,芽葉肥壯。
3. 蘭妃茶屬於什麼茶產地
蘭妃茶屬於花茶,而且是蘭花茶,是中國的一個高科技產品,用鮮花窖制而成,是名貴的花茶品種,也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蘭花茶正宗產地是安徽省涇縣里塢坑,在皖西霍山縣境內的楊三寨風景區也有5千畝的蘭花茶生態茶園。
舒城的曉天、七里河、梅河、毛竹園等地,主要出產大蘭花茶;舒城的南港和溝二口,湯池、桐城的大關等地,生產小蘭花茶,也是蘭花茶主產區;此外在臨縣霍山縣東西溪鄉楊三寨村栽培有5千畝生態蘭花茶。五十年代初開始改制炒青,出產「舒綠」。當年只南港一地就改制炒茶青3500擔,以後逐年增長,1954年舒城出產炒青10000擔。此後,蘭花茶產量大減。1954年全省只出產蘭花茶6630多擔,其中舒城2880擔,無為1200擔,巢縣2300擔,1958年增到8400擔。根據以上歷史資料,可以肯定當時舒城為創制蘭花茶的發源地。
4. 安徽的茶葉怎麼樣,有沒有一種叫「小蘭花」的茶葉詳細回答
安徽舒城來小蘭花
名優茶葉源。產於舒城縣境內的烘青綠茶。創制於明清年間。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舒城縣志》載:「茶,出曉天主簿園、毛坦廠。」穀雨前後,採摘一芽一葉到一芽二三葉,經殺青(生鍋、熟鍋)、烘焙(初烘、復烘、足烘)製成。分特級、一至三級。歷史上有大蘭花、小蘭花之分。芽葉相連自然成朵,似蘭花,色澤翠綠,勻潤顯毫,清香持久,有蘭花香,滋味濃醇。主銷安徽江淮地區及山東、江蘇、上海和北京等地。
不夠詳細,可以去網路一下,有很多
5. 岳西翠蘭的製作工藝
1985年包家河的石佛寺和姚河的黃樹試制的岳西翠蘭,在安慶地區名優茶評比中奪得前2名。同年將2個試制點茶葉混合,送農業部參加全國評比,評為全國新創名茶。1989年全國名茶復評中,再次榮獲名茶稱號。
1990年代岳西縣又相繼開發岳西翠芽、岳西翠尖,形成了岳西翠蘭名優茶系列。
岳西翠蘭屬綠茶類特種烘青茶。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制茶流程有品種、栽管、植保、採制等基本步驟。其中制茶前的培植管理技術大致有:土壤、地形、選種、繁殖、施肥、採摘等,不一而足。手工製作工序有鮮葉採摘、攤放、頭鍋、二鍋、初攤、毛火、復攤、足火等八道,手法有抓、抖、撒、撈、滾、甩、攏、帶、磨等。
鮮葉標准:採摘標准現分三級:一級為單芽;二級為一芽一葉初展;三級為一芽二葉初展。
製作翠蘭技藝:包括:採摘、攤涼、殺青、整形、攤涼、毛火、攤涼、足火等。
採摘:岳西翠蘭對鮮葉要求嚴格,一般清明前後開采,要求做到「三要、三不帶、五不採」,即同一級別的鮮葉「要求大小勻齊,老嫩一致,壯瘦相同;不帶老葉、老梗、單片葉;不採魚葉、雨水葉、病片損傷葉,紫芽葉、對夾葉。」鮮葉放入隨身攜帶的竹籃中,上覆薄布,以防曝曬。
攤涼:採回的鮮葉要及時攤放,攤放場地要求陰涼乾燥、通風良好;攤放器具要求是潔凈的竹匾。攤放要勻、薄,邊攤邊揀剔。
頭鍋:頭鍋的作用是散發青氣、形成茶香,也就是翠蘭製作過程中的殺青。殺青是鮮茶綠葉製作的第一道關鍵工序,對翠蘭品質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殺青來破壞鮮葉中酶的活化,阻止多酚類物質氧化,防止芽葉變紅,形成綠茶「綠葉綠湯」的品質特徵,並隨著葉內水分的散失,鮮葉里的青草氣芳香物質揮發消失,增進茶香。頭鍋鍋溫為120℃-130℃,以葉片投鍋後「沙沙」響為宜,每鍋投入鮮葉量按茶的等級各不相同。翻炒要求干凈利索。炒制分為三個階段,手法分別是「抓、抖、撒」, 「抖、帶、甩」和「攏、帶、甩」。待葉質變軟,青氣消失,茶香出現時用小棕帚掃入第二鍋。
二鍋:二鍋的作用是理條、增香。這是茶葉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鍋溫為80℃-100℃,以手觸鍋底燙手為宜。其手法為「攏、帶、撒、磨、滾」,直到茶條成形,用棕帚掃出鍋面。不同等次的翠蘭,整形的手法都有微妙的區別,手工整形最大特點是干茶條形舒展自然。通過殺青和整形兩道環節後,茶葉已達到七成干。
初攤:初攤是將二鍋葉均勻薄攤於桑皮紙上,散去濕熱,使葉內水分均勻分布。讓茶葉的水分和青草氣進一步散發。完全冷卻後,再毛火烘乾。
毛火:毛火用的工具為烘籠,栗炭火烘焙。這是茶葉乾燥的第一道工序,主要在於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烘籠頂部溫度80℃—90℃。通過鋪皮紙、攤茶葉、提紙等手法,使茶葉滾落到烘籠之上。在毛火中,要定時輕翻,待至七成干時,下烘攤涼。
復攤:在紅炭火上架上竹編的烘罩(俗稱焙籠),烘罩上再放一層皮紙,目的是防止茶葉的細末從烘罩的縫隙漏下,產生煙霧影響茶葉的味道。把整形、攤涼後的茶葉用紙盛著,兩手捏緊紙邊,有節奏地輕輕篩動,使茶葉均勻地落在烘罩里的皮紙上進行烘焙。
足火:足火是低溫慢烘。烘籠頂部溫度為50℃-70℃。毛火烘焙能使茶葉達到九成干。再將茶葉攤放至完全冷卻,再足火提香至十成干。在用火上,也十分講究,從殺青、整形,到毛火、足火,用的是無煙無味、火力均勻的木炭火。烘焙中要定時翻動,直至足干後,下烘攤放備裝。
製作工具:一般工具有攤青架(若干)、鍋灶(兩口)、火鉗(1把)、小掃帚(2把)、接料盤(2隻)、烘籠(4隻)、笸箕(竹匾)(8個)為一組用具。
其它材料:乾柴、栗炭若干。
製作人員:一般一組4-5人。
工作時間:一般一組1小時製作毛火茶0.8斤左右,足火0.6斤左右。
名稱典故
取名「岳西翠蘭」,其主要原因是這種茶葉,色澤翠綠、形似蘭花,產在岳西。
其他緣由還有:
1. 翠蘭茶是在岳西縣東北部姚河、頭陀河一帶生產的歷史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研製開發而成的,「翠綠鮮活」的品質特徵突出,因此得名。
2. 岳西縣屬大別山腹地,生態環境好,蘭草花漫山遍野,引人注目。明崇宗九年(1636年)張獻忠率部攻佔岳西後,將這里命為「蘭花縣」。由於蘭花多,這里的茶葉自然就浸潤了蘭花的芳香。1984年,岳西縣創制的新茶在安慶地區名茶評比中嶄露頭角,名列第一。1985年有人提議,將這種「色翠蘭香」的茶葉,叫「岳西翠蘭」,得到了廣泛認可。
3. 相傳明末清初,在岳西姚河鄉境內,有一個叫蘭花的姑娘,美麗嫻淑、心靈手巧,所炒的茶葉質量特優。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攜巨資來到曉天,高價專購蘭花炒制的茶葉。由於家貧,懂事的蘭花姑娘,為了給家多掙錢,就不分晝夜,拚命采呀、炒呀,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當地人為了紀念蘭花姑娘,就將她炒制的茶葉叫「蘭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岳西翠蘭的前身。
6. 岳西翠蘭
岳西包家和古坊有,所有者是岳西的人.
7. 曉天鎮的特色產業
精品蘭花天,是華東地區著名的國蘭之鄉,她位於安徽省舒城縣西南邊陲,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茂竹修林,地貌多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十分適宜蘭花的生長和繁育,經過一批批人的努力,近年來,曉天蘭花精品不斷涌現,從蘭人員逐漸增多,聲名遠揚海內外,成為舒城重鎮曉天的一張名片和對外形象的一個標志性品牌。
隨著曉天蘭花產業的迅猛發展,至2002年底,當地養蘭、賞蘭、易蘭人員已近萬人,每年到曉天地區的蘭友有上海、南京、浙江、湖南、湖北等地,還有來自韓國、日本的,年均達5000多人次,如何讓曉天的蘭花事業走上新台階,踏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在曉天鎮黨委政府及一班人和從蘭人員堅持不懈的努力下,2003年11月,曉天蘭花協會正式成立,成為全國第三家鄉鎮級蘭花協會。自此,曉天鎮蘭花協會走上了一段快速發展的道路,並漸漸顯示出它的實力和光彩。
良好的政策支撐和優越的發展空間,使曉天蘭花協會的人才和精品層出不窮,班大元、江啟勝、何先文、胡孝勝等蘭界「老大」資產增長迅速,張玉友、班代兵等後起之秀奮起直追;下山新品接二連三,截止目前已達1800多種,精品約120多種,先後發掘出「皖軍梅」、「大龍胭脂」、「向天歌」、「馨香百合」、「中華荷蝶」、「褚字」、「晶梅」等一些銘品,並相繼在全國各地的蘭展中獲得了金獎及銀獎。至此,曉天蘭花協會的成員已達300多人,會員逐漸向岳西、霍山、金寨以及縣內的山七、高峰等地區和周邊鄉鎮延伸,年交易額800多萬元,蘭花產業已真正成為曉天鎮乃至舒城縣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一件重要法寶。 優質茶園全鎮茶園2萬多畝,年產干茶350噸左右,是安徽省重要綠茶生產基地,傳統名優「舒城小蘭花」及部優名茶「白霜霧毫」原產地。
全鎮戶均2畝茶,人均收入近千元,名優茶產量佔全鎮總產量的85%以上,產值佔90%以上。
通過無公害茶園認證10000畝,有機花園認證2460畝。在查灣、白桑園、方沖、南嶽3村建立了「舒茶早」良種種植示範基地,累計引進「舒茶早」等良種茶苗200多萬株。
每年舉辦各類名優茶採制技術培訓20多場次,印發資料近10萬份,參訓人數達萬人次,舉辦了兩屆名優茶製作能力競賽,製作茶葉宣傳標牌30多處,製作曉天茶葉電視宣傳片4期,組織茶葉經營和生產大戶參加各類茶葉賽事和展覽,「曉天蘭花」系列名茶,「白霜霧毫」、「蘭花香芽」、「蘭花劍」等多次在蕪湖等茶博會上獲金獎。
有茶樹整型機65台套,大中小型茶葉生產企業10多家,茶葉生產機構成套設備300台套,小型殺青等家用器械上萬台。
茶葉生產、營銷大戶近200多家,「白霜霧毫」、「蘭花劍」等高檔名優茶生產專業戶,遍及查灣、平田、黃河等片十幾個村幾十個組,生產高檔名優茶近百噸,產值上千萬元。全鎮茶葉專營戶5畝以上,2萬元以上收入40多戶,茶園2—3畝,1—1.5萬元戶40多名,萬元左右收入戶100多戶。經營茶業大戶100多家,經營舒城、霍山、潛山、岳西、金安等縣(區)各類茶葉400噸以上,經營額5000萬元左右。查灣有機茶公司在龍井、大馬建立了500多畝有機茶基地,榮盛花木有限公司在「白霜霧毫」原產地與茶農簽訂了近萬斤名茶訂單,曉天名優茶廠和大河名優茶廠加工生產高檔名優茶,逐步形成了名優茶「公司(企業)+農戶」訂單模式。
8. 在一個集鎮上開一家喜慶用品可以嗎
油茶,又叫茶子樹,為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有2300多年歷史。舒城油茶資源十分豐富,分布於丘陵11個鄉鎮,成林油茶20萬畝,面積佔全升檔15%,居全國之首。 油茶當地群眾稱之為「打不爛的天然油庫」,「摧不毀的鐵桿莊稼」。一年種植,幾十年收益。它是植物食用油中的佳品。一是營養價值高;二是晶瑩透亮,色清味香;三是耐貯藏,不易腐敗變質;四是可作人造牛奶等的原料。除茶葉外,油茶果殼可作為用來制鹼、橡膠、糠醛、活性碳等。 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時舒城即盛產茶葉,並被列入貢品。舒城蘭花茶葉作為安徽省傳統地方名茶因其形似蘭花、香若蘭蕙深受海內外消費者的贊譽和喜愛,目前茶葉生產遍及山區16個鄉鎮,面積10萬畝,年產茶葉2000噸。80年代研製開發的「白霜霧毫」 被列為安徽省十種名茶之首,89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部優名茶。白霜霧毫外形芽葉,自然舒展,如蘭花初放,色澤翠綠,毫鋒顯露、內質香氣清新怡人,而色淺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主要產於境內西南綿延數百公里的高山茶區。山高嶺峻,植被完好,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無污染,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特別是初春新茶冒尖時節,漫山蘭花竟相吐蕊散發幽香,香氣重染沁入新茶,使之具有了獨特的蘭花馨香。 舒城小蘭花,深的消費者的喜愛,更是遠銷國外! 舒城素有「板栗之鄉」美稱,大面積栽培板栗有300多年歷史。分布山區22個鄉鎮,現有板栗40萬畝,年產量500萬公斤,年出口50萬公斤。本地產葉里芷、蜜蜂球、粘子板三個品種被安徽省林業廳定為優良品種。 近年來,舒城縣把板栗開發作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項目,注重科技投入,新品種「葉里藏」、「蜜蜂球」等果大質優、香甜脆嫩,有明顯健胃、補腎之功效、富含鈣、鎂、硼、鐵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98年舒城縣與國家材科院合作攻克了板栗冷藏保鮮技術難題,建立年儲藏保鮮能力達400噸的板栗保鮮基地,保鮮率達99%。 舒城竹器以龍舒貢席為代表,簡稱舒席,是國家名牌傳統出口產品,1906年在「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獲一等獎;1910年,在南洋大臣主辦的物產會上獲銀質獎章,1917年在美國芝加哥國家商品賽會上獲一等獎;1926年和1934年,分別參加上海、杭州全國展覽會,分獲一等獎。1953年,在莫斯科國際經濟展覽會上獲工業美術獎。抗戰前,日本裕仁天皇結婚,日本田洋行曾派人專程來舒城購席10床,作為賀禮。1979年以後,舒席又先後獲部優稱號以及省級以上10個大獎。 舒席是以水竹為原料,取其頭青、二黃,編成「人字紋」、「回紋」等花色。產品有睡席、枕席、童席、托席、座墊席、字畫席和餐具、玩具等。具有造型雅緻、花紋細密、柔軟光滑、涼爽消汗、不被蟲蛀、經久耐用、可折可卷、易於攜等特點。龍舒貢席品位極高,不僅是消暑納涼的生活用品,而且是門廳、禮堂、書齋、餐廳等內不可多得的裝飾品。同時,也是友好往來、喜慶活動饋贈友人別致而大方的精美禮品。 本縣生薑早在唐朝已有栽培,近現代,尤以干汊河鎮一帶所產生薑飲譽省內外,遠銷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姜性辛、溫熱、入葯、調味、食用皆可,具有多種葯用保健功能。近年來,孔集鎮綠園食品公司生產的「泡薑片」在省內外市場非常暢銷。 薇菜屬山野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盛產於本縣五顯鎮一帶。90年代後經科學鑒定,發現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蛋白質,食用、入葯均可,漸被重視。五顯鎮為發揮資源優勢,大量在群眾中收購,通過加工、分檢,製成薇菜乾製品,銷往省內外,出口日本等國家。 橡栗是一種灌生櫟樹堅果,有天然黑色「仙果」之美稱,大量生長於本縣曉天地區山野。其果肉能製作成美味可口的食品,果殼可作工業染料,果渣是飼養牲畜的精飼料。《本草綱目》載:「橡實苦、微溫、無毒,主治下痢、兌肛、痔瘡出血、澀腸止瀉、止腸風崩中帶下、厚腸胃、肥健人」,具有多種葯用價值。曉天鎮運用現代科技,將橡栗製成橡栗粉、橡栗粉條、橡栗豆腐、橡栗沖劑、橡栗茶等系列產品,銷往市場,前景看好。 編輯本段舒城旅遊 萬佛湖旅遊區 萬佛湖[3] 萬佛湖風景區是以萬佛湖為中心的湖泊型觀光風景區。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億立方米。萬佛湖即龍河口水庫,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庫之一。舒城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皖中花園"之美譽。萬佛湖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湖中60多個島嶼,大多開發利用,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墨如畫,巧奪天工。湖水清澈如鏡,水質清新,經國家環保部門抽樣監測,屬地表二級水質,可直接飲用。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鑲嵌於湖邊。被推薦為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候選世界紀錄。各種旅遊設施配套齊全,旅遊項目豐富多彩,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順利通過了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驗收。萬佛湖地處舒城腹地,距縣城23公里,景區面積135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湖岸周長203公里,容水量8億立方米。萬佛湖是一個美麗的湖。相傳湖畔石 壁之上有一奇石神似觀音臨湖,湖中漂動眾多小島栩栩如佛子,宛若「諸佛拜觀音」,萬佛湖由此得名。沿湖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萬佛石林、摩牙石刻、幽谷新月、龍柏山道、釣魚台、觀音洞、人頭馬、翠竹嶺、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環湖皆山,群峰聳立,翠綠、清藍、淡灰,層次分明,綿延百里。在淡藍色飄渺的遠山中,有一座景色秀麗的龍眠山,北宋大畫家李公麟曾在此息居作畫;湖北岸是大梅山,梅山東北坡原有梅仙祠和梅仙洞,相傳漢代南昌尉梅福辭官後,隱居此處,於山間石洞修成正果,羽化而登仙。湖對岸是湖濱浴場,沙灘廣闊平坦,四周翠樹環抱,芳草茵茵,是天然的游泳、沙療、日光浴的好場地。[5] 萬佛山萬佛湖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公里,湖岸周邊205公里,庫容9.3億立方米,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湖皆山,波光瀲灧,水面開闊,一碧萬傾,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這里有被稱為世界第一的人工土壩、萬佛石林、摩崖石刻、幽谷新月、文家墩和龍王樹新石器遺址、梅山曉煙、龍柏山道、左慈釣台和觀音洞、人頭馬、翠竹嶺、白鷺洲以及雄偉壯觀的梅嶺電站、溢洪道、牛角沖進水閘等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她集山、水、泉、石、崖、池、洞、林、花及水利設施,文化遺址於一體。旅遊資源基本類型達51種,其中:地文景觀類6種,水域風光類4種,生物景觀類4種,古跡與建築類25種,休閑知健身類9種,購物類3種。景區風情多彩多姿,農副產品豐富,風景與農林茶田融為一體,資源實體體量巨大。
9. 安徽舒城曉天有什麼特產
蘭花名優茶、萬佛山野菜、萬佛山板栗、萬佛山茶油、葛根粉條、橡栗粉條、「思根宅」根雕工藝品。
10. 岳西翠蘭是什麼茶,岳西翠蘭的由來
岳西翠蘭是什麼茶 岳西翠蘭名茶是生長在大別山區的優質雲霧茶。岳西翠蘭茶屬於新創名茶。岳西翠蘭茶產於皖西大別山腹地岳西縣境內的主薄、頭陀、來榜區。岳西翠蘭茶外形優美,芽葉相連,自然舒展,酷似小蘭花;其湯翠綠明亮,香氣持久;岳西翠蘭茶其味醇厚而回甘。 岳西翠蘭品質特點突出在「三綠」,即干茶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外形:芽葉相連,自然舒展成朵形,色澤翠綠鮮活。內質:清香高長,醇爽回甘,有花香味,葉底嫩勻成朵。 岳西翠蘭的由來 岳西翠蘭茶取名「岳西翠蘭」,其主要原因是岳西翠蘭茶是在岳西縣東北部姚河、頭陀河一帶生產的歷史名茶「小蘭花」的傳統工藝基礎上研製開發而成的,「翠綠鮮活」的品質特徵突出,因此得名。明崇宗九年(1636年)張獻忠率部攻佔岳西後,將這里命為「蘭花縣」。由於蘭花多,這里的茶葉自然就浸潤了蘭花的芳香。1984年,岳西縣創制的新茶在安慶地區名茶評比中嶄露頭角,名列第一。1985年有人提議,將這種「色翠蘭香」的茶葉,叫「岳西翠蘭」,得到了廣泛認可。三是相傳明末清初,在岳西姚河鄉境內,有一個叫蘭花的姑娘,美麗嫻淑、心靈手巧,所炒的茶葉質量特優。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攜巨資來到曉天,高價專購蘭花炒制的茶葉。由於家貧,懂事的蘭花姑娘,為了給家多掙錢,就不分晝夜,拚命采呀、炒呀,結果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當地人為了紀念蘭花姑娘,就將她炒制的茶葉叫「蘭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岳西翠蘭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