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通城荷花

通城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2-09 16:40:56

⑴ 武漢的名勝古跡和風物特產

一,名勝古跡

1,雲霧山景區

雲霧山景區地處黃陂區西北部泡桐店境內,享有「西陵勝地、楚北名區、陂西陲障、漢地祖山」美譽,以重巒疊嶂、氣勢雄偉而聞名江漢,是大別山脈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也是武漢市延綿最長的山脈,東至長嶺鎮山界,南與袁李灣富家沖新塘接壤,西北至孝昌縣山界。

2,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佔地面積28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3,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

武漢杜莎夫人蠟像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和沙湖之間的楚河漢街,於2013年9月28日開館。場館分為上下兩層,佔地約1551平方米。起源於英國倫敦杜莎夫人蠟像館,目前在全球擁有十六座展館。

二,特產

1,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三鮮豆皮」是武漢人「過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漢民間極具特色的傳統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黃,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漢人逢年過節時特製的節日佳餚,後來成為尋常早點。

2,面窩

面窩是武漢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時間(武漢人稱為過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

⑵ 想找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馬鞍山的程荷花,我是她同學,08級鄂南技術學校 電子商務班的 知道請告訴我.

請問鄂南技術學校還在搞沒,有急事。

還有鄂南技術學校的電話!

⑶ 從星沙易楚蓮花坐車怎麼去中南汽車城

您好:
您可以搭乘704路到楚天家園站下車,過馬路穿過星沙通城商業廣場,再過馬路直行即可。
704路走湘雅三醫院、新河、省婦幼、市七中、長沙晚報、馬欄山、工程兵學院,可能會有點遠。您可以搭乘149路到汽車北站轉星沙2路到易初蓮花站下即可。

⑷ 湖南常德離無錫綠點多少公里

常常得離,無須綠點的話

⑸ 南通的經濟

解放後較長一段時期內,南通以農村經濟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結構引領南通經濟走過了漫長而短暫的歲月。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南通方有機會和可能及時將工作重點全部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力,很快將自身濱江臨海的區位優勢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結束了窮過渡,外向型經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個經濟奇跡,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1984年,對外開放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全國由南方的幾個試驗點,迅速擴展到整個沿海地區。黨中央決定,包括南通在內的十四個沿海城市為對外開放城市,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決策再一次大大推進了沿海地區現代化建設和走向世界經濟舞台的進程,加速了南通社會經濟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後,生產關系的大膽調整和改善,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後對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充分激勵和調動,再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這一切都使社會生產力得以獲得空前的發展活力。以社會經濟活動發展規模的主要衡量指標——地區生產總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僅為29.4億元,2004年超過千億元(1195.7億元),2008年達到2510億元,2012年達到4559億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為408元,1986年超過千元(1055元),2001年超過萬元(10078元),2008年達到35040元,2012年達到65222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扶搖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幾何級數趨勢加速度擴張。 30年來,南通堅持內外向型經濟兩個「引擎」並舉,經濟內生動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資連年實現增長,2007年開始躋身全國前十位。「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突破130億美元,是改革開放到「十五」期末總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區生產總值超過4000億元,人均超過5.6萬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財政總收入超過950億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超過370億元、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個百分點,進入全國地級市十強。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近2400億元、1500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7∶54.5∶38.5,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市生產總值4558.7億元, 2013年,南通實現生產總值503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5.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2623.5億元,增長12.0%;第三產業增加值2070億元,增長12.9%。人均GDP達到69050元,按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計算,人均GDP達到11150美元。
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②565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7.1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2873.8億元,增長10.3%;第三產業增加值2411.8億元,增長11.9%。人均GDP達到77457元。 1978年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大包乾的實行,南通市農村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已脫離了種植業,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許多在鄉村企業和建築業中就業。改革開放30年間,南通市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了6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農業內部結構也出現了多元化趨勢。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林、牧、漁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以2008年統計資料與1978年比,南通市種植業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下降了30.4個百分點,牧業比重增加了10.7個百分點,漁業比重增加了1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以來,南通在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征途上頗多探索,在江蘇兩個「率先」的戰略布局中屢有創新。至2010年底,南通農業基本現代化指標實現值總分達67.3分,居蘇中蘇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蘇乃至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要突破耕地資源制約、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東抵黃海,南望長江」,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要利用好和凸顯出這一地域資源稟賦。因此, 經過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了解答:「以項目農業為抓手,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十一五」以來,圍繞「爭創全省高效農業規模化第一市」的目標,南通大力實施高效農業「133」行動計劃和設施農業「863工程」,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南通以佔全省9.9%的耕地,生產出佔全省11%的糧食、17%的油料和35%的蠶繭,復種指數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個百分點,畝均農業GDP超過3000元。可以說,南通農民歷來的精耕細作傳統,為南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創造了先決條件。
2012年,南通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48.9億元; 2013年,南通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4.8億元。 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南通市工業基本呈國有、集體「一統天下」。改革開放以來,南通非國有工業取得長足發展,2008年與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規模以上企業單位數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業職工由2.1萬人增加到62.1萬人;產值由6.9億元增加到4541億元;利稅由0.45億元增加到412.6億元。
2008年南通市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已從1978年佔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個百分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企業產值佔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業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2008年南通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5162.4億元,是2000年(697.1億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億元,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統計口徑)的172倍。效益指標方面,2008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利稅總額達到470.5億元,是2000年(57.28億元)的8.2倍,是1978年(5.06億元)的93倍。
2012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73.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01.2億元。 2013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83.9億元,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0.8%和13.6%。工業產值中,裝備製造業5222.3億元,增長14.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6.0%,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南通主城區主要百貨及購物場所商圈 購物場所 地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區南大街3-21號 蘇寧生活廣場 崇川區南大街2號 金鷹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號金樹銀花大廈 南通八佰伴 崇川區人民中路與南大街交叉口 大潤發超級購物中心 人民中路27號交通銀行大廈 工農路商圈 ★圓融廣場&金鷹全生活中心工農路與青年路交匯處★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區工農南路與洪江路交匯東側 ★中南城購物中心 桃園路12號 樂購(工農路店) 工農路515號 文峰城市廣場工農路虹橋路口(通啟路高架)星光耀廣場工農路與桃園路交匯處西五水商圈歐尚超市(港閘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迪卡儂(港閘店) 江海大道高架與深南路交匯處北 ★港閘萬達廣場深南路與江海大道高架交匯處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與黃海路交匯處北北大街商圈★圓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寧大道高架與永怡路交匯處 萬科金域廣場港閘區永怡路與北大街交匯處★華潤萬象城(2016年) 港閘區北大街與永和路交界處 主要休閑娛樂場所飛越網路文化廣場 任港路44號 南通探險王國港閘區北大街1號(華強城對面)三鮮街(本土美食街)長江南路與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風情街工農北路99號(鴻運裝飾城對面)2013年,南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27.1億元,增長12.8%。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402.6億元,增長1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24.5億元,增長10.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消費品零售額1775.3億元,增長12.6%;住宿和餐飲業消費品零售額151.8億元,增長14.8%。
【對外經濟】
1984年南通外貿出口幾乎微不足道,90年代後出口扶搖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7.24億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額為53.4億美元,後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額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進出口總額達166.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7.5億美元。現出口貿易已擴展到全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基本實現了以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到工業製成品出口為主的重大轉變。一些資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已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增強了南通出口產品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推動了南通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優化。
2012年,南通進出口總值263.0億美元。 2013年,南通全年進出口總值298.1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13.4%,其中,出口總值212.8億美元,增長13.3%;進口總值85.4億美元,增長13.6%。2013年末與南通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196個,全市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639家,增加6.5%。 1978年南通市年財政收入僅為5.5億元,1988年超過十億元(11.1億元),2003年超過百億元(117億元),2008年達到390.2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收入翻了六番多,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呈幾何級數增長。
1978年南通市的年財政支出僅為1.6億元,基本只能維持公職人員的辦公及工資等基本支出,難有剩餘財力考慮社會和公共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財政拮據的狀況有了根本性扭轉,年度財政支出持續出現高增長。 1993年全市財政支出首次超過10億元(10.86億元),2004年超過百億元(101.46億元),2008年南通市財政支出高達292.53億元。改革開放30年南通市年度財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2年,南通財政總收入1055.9億元,其中各項稅收567.8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7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56.5%,增值稅下降0.1%。全年財政總支出937.6億元。
2013年,財政總收入1216.7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其中,各項稅收653.7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85.9億元,其中,營業稅增長12.6%,增值稅增長8.3%。全年財政總支出1060.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76.4億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85.88億元,增長15.8%,稅收佔比82.3%。財政收入的總量、增幅、稅佔比在江蘇省分別處於第4、第5、第4位。 1983年地市行政機構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農民經濟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來的農民翻建了住房蓋起了簡陋的樓房,農民建房呈現緩慢增長的態勢,人均建築面積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進入九十年代後,各級政府進一步重視村鎮建設工作,更加註重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十年中共建新房(樓房)1078.83萬㎡,共計投資45.48億。其中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萬㎡,投資8.09億元。農村人均建築面積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農民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間,南通切實抓緊了小城鎮的規劃,重點搞好10個全國重點鎮和24個省重點中心鎮的規劃,在規劃指導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綜合開發,走集中統一建設的路子。「十五」期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好步開好頭。城鎮數量逐步減少,城鎮規模趨向合理。全力推進區域供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個建制鎮建成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強化農村建築市場管理,加強鄉鎮建設(管)服務站所建設。
2013年,南通年市區(含通州區)新增綠地780.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42.2%;日供水能力達到160萬立方米,水質綜合指標合格率100%;市區燃氣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全年市區新增路燈、景觀燈24180盞,城市道路亮燈率達到99%。 (圖冊圖片來源 )
2006年10月15日至22日,江蘇省第十六屆運動會在江蘇南通舉行。
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上,全市有10名健兒參加了7個項目的比賽,獲得了4金1銀1銅,共6枚獎牌。
2012年,南通籍運動員在世界比賽中獲5個世界冠軍,在倫敦奧運會,南通籍運動員獲獎牌3枚,其中金牌2枚;倫敦殘奧會,南通籍運動員獲得銀牌1枚。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時代,蘇中(蘇北)境內的部落經常與中原各部落爭戰,世居淮、沂地區的東夷部落曾為中原部落所敗,為避戰亂,東夷部落不得不進行遷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他們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們在南通這塊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種子,並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記。
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滅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當年屬邢國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間」。公元前506年,吳楚交戰,吳破鄭城(湖北江陵縣東北),鄖國遺民在吳國發動下參加了復國斗爭。不久楚敗吳,鄖民隨吳軍東撤,後安置於海安縣立發鄉一帶。前473年,越滅吳,都城北遷琅琊(今山東膠南縣境),大舉向北移民。漢初,東甌王舉國徙江淮間。幾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時稱海陽今天泰州市)一帶,他們將吳越文化帶到了這里,形成了一種南方文化北上的趨勢。
晉時戰亂,北方人口大舉南遷,至東晉,南朝三百年間陸續遷至長江下游,其時海陵一帶移民人口猛增幾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這里相遇。
約六朝梁元帝時(552年),長江口出現的壺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鹽為業,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無業遊民,主要來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進、宜興、無錫、錫山、江陰一帶),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吳越文化的特性。隋時胡逗洲屬海陵,唐玄宗時因軍事上的需要,狼山成為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下的一個軍事據點,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轄地。唐末軍閥割據,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彥洪)統治胡逗洲(其時稱靜海)、東布州達半個世紀之久,其軍隊和家屬有萬人之多,多為吳興人,其時南方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周師克淮南,取南唐長江以北地區,升靜海都鎮為靜海軍,屬揚州,不久改為通州,設靜海、海門二縣,由於靜海島與大陸漲接並改屬海陵郡管轄,靜海人與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漸頻繁,同時又有大量的海陵人來往於兩地之間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響似乎逐漸減弱。但元末張士誠起兵江南,明永樂初燕兵之亂,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時期,不少江南商賈和手工業者紛紛來如皋安家落戶。
由東布洲形成的海門島,當初亦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來自常州一帶,由於隔了130多年才與靜海縣漲接而造成的文化隔離,使海門人始終保持了吳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擁戴過張士誠的江南士民,被懲罰性地強迫遷移到呂四港一帶。他們於常熟白茹港集結,渡江來到呂四,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白茹抽丁」,他們同樣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風土人情。至18世紀初,崇明人陳朝玉(1688一1761)率妻來到海門,沿江岸墾殖,並帶動了大批崇明人遷來江北。他們辛勤墾殖,使沿江新墾地漸成村落。其時海門境內一萬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後200年間不斷有崇明人遷至海門。至近代紡織工業的形成和興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安徽、浙江、廣東、上海、鎮江等地工商戶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經商和進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響幾乎一直延續著。
南方文化對南通的影響較大,南通方言中,說吳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劇屬於南派京劇,老百姓普遍供奉「觀世音菩薩」。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則常常把南通人視為北方人(江北人),這一錯位恰恰顯示了南通作為南北過渡地帶的文化特徵,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風北韻。 通劇:通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一個分支——南通僮子。建國後,僮子摒棄其祭神驅鬼的迷信內容,利用其說唱形式,演現代劇,推陳出新,逐步改造成為通劇在編導、表演、音樂、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現在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注重和興趣。
南通侗子會:從前,南通郊鄉每年秋熟登場之後,總要舉行「侗子會」,又叫「圩塘會」,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選定在月中望日,邀請侗子演戲,藉助「天燈」,尋求歡愉。建國後,「侗子會」風俗不復存在,侗子也轉為通劇藝人。
海安花鼓:流行於400年前時嘉靖年間的江淮大地。經過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幾經挖掘,幾經整理,不斷揉進時代精神,刻意進行藝術創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為題參加江蘇歌舞會演,1987年以《花鼓情》為題晉京獻藝,1998年又以《迎春》為題參加江蘇群文會演,融進江蘇《漁籃花鼓》、《淮揚花鼓》、《泰興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員之陣容,再度編排成廣場舞蹈,編入首者國慶50周年聯歡晚會第一板塊「賀神州普天同慶」。
海門山歌:主要流傳於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伸向蘇北的一個分支。1955年發展成舞台劇。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餘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民間音樂《海門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區:海安縣、如皋市以及如東縣的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屬於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片,又可分為兩種小方言片:如東東部地區的如東口音和其他地區的如海口音兩種,可以分別稱為如東話和如海話。
南通城周邊地區:港閘區、崇川區西北部及通州區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話,南通話是毗陵片吳語向江淮官話通泰片/泰如話的過渡方言。
南通的東南部地區:崇川區的東南部、通州區西南部、海門市南部、啟東市南部、如東縣東南部和通州區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方言——沙地話(崇明話、海門話、也叫啟海話),屬於吳語。
南通的東部地區:通州區東部、海門市的北部、啟東市的北部的方言——通東話呂四分支和東社分支——通東話(亦可叫古常州語,或稱江北話),屬於吳語。
通州城周邊地區:通州區的中部方言——金沙話,屬於吳語。
如東話是如海話向通東話的過渡口音、南通話是是古吳語區向江淮官話的過渡區、金沙話是通東話向南通話的過渡區。
如東話和如海話互通、金沙話和南通話可交流、南通話和(除金沙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金沙話和(除南通話外的)其它方言很難交流,通東話及沙地話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如東話和如海話(除互通外)和其它方言很難交流。 燈節:舊歷正月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這六天謂之燈節。燈節期間,南通城裡城外,有好多廟宇裝燈。十五、十六兩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門口放煙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帶,有許多賣燈的。,賣的是馬燈、獅子燈、兔兒燈、蝦蟆燈、走馬燈、球燈等等,都是以蔑為骨,以彩色紙糊的,至遲賣到十五、十六日結束。民間所掛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有家家帶女兒之俗,諺雲:「二月二,家家人家帶女兒,不帶女兒是窮鬼兒,女兒不來要爛腿兒,女婿不許她家來是肉龜兒。」殷富之家帶女兒要辦起豐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徵性地小酌一番,沒有親生女兒的還得請「乾女」。此俗沿襲至今。
元宵節:亦稱上元節,俗稱正月半。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
元宵鑼鼓:舊時民俗公約,日常敲鑼視為報警,故兒童平時不得敲鑼戲弄,但到春節期間則可盡興玩耍,天黑亦無防,尤其正月燈節期間,更不受時間限制了。每到元宵節,城內東大街小關帝廟(在南通電影院附近,今已建為證券大樓),自發舉行鑼鼓比賽。昔日元宵節那一浪高一浪的鑼鼓聲,震撼著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滿對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氣氛,是小伢兒和大人們最快活的節日。
「放燒火」:南通民間「放燒火」的風俗,起源於遠古人們對火和火神的崇拜。遠一點的可以翻翻《詩經》:「去其螟塍,及其蟊賊,無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說的就是鄉野阡陌農夫手執火把驅蟲趕獸,護衛田禾的情形。近一點的可以看看我們的老前輩、清道光初南通詩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詞》:「山村好是晚風初,燒火連天錦不如,但祝麻蟲能照盡,歸來沽酒膾池魚。」詩後原註:「元夕放燒火,謂之照麻蟲。」這首民歌體的小詩告訴我們,當年南通民間 「放燒火」的場面十分宏大壯觀,連城裡的紅男綠女、騷人墨客都要趕去爭看熱鬧。「放燒火」的時間有多種說法,俗諺有雲:「三十夜子送百蟲,一送永無蹤」,農人們回憶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視和南通市政府聯合組織拍攝《正大綜藝》欄目《節日繽紛》把它搬上熒屏,讓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這一奇俗。 市花: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園、人民公園都要舉行菊花展覽。
市樹:廣玉蘭是南通市的市樹,廣玉蘭屬木蘭科,又名荷花玉蘭,洋玉蘭。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卵狀圓錐形。小枝和芽均有銹色柔毛。葉革質,長橢圓形,長10-20厘米,表面有光澤,背面有銹色柔毛,邊緣微反卷。花白色,花的直徑達20-30厘米,花通常6瓣,有時多為9瓣,花大如荷花,故又名荷花玉蘭,芳香。花期5-7月。種子外皮紅色,9-10月果熟。廣玉蘭樹姿雄偉壯麗,葉厚光亮,花大芳香,為城鎮綠化的重要觀賞樹種。

⑹ 植物的諺語

關於植物的諺語:

1.水裡泛青苔,天有風雨來

2.桃花開,燕子來,准備谷種下田畈.

3.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

4.荷花開,秧正栽.菊花黃,種麥忙.

5.桐子樹開花,霜雪不再落.

6.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7.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

8.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

9.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

10.筍子沖園,陰雨綿綿。

11.種姜養羊,本短利長。

12.桃三,李四,梨五,柑八年

13.六月壅(上糞),七月上,八月再看蔥長旺。(陝西)

14.(京山)不知季節看花草,不知地氣看五木。

15.(不祥)荷花開在夏至前,不到幾天雨漣漣。

16.(陽新)蘆花秀,早夜寒;蘆花黃,大水狂。

17.(枝江)南瓜花向下,天氣將變代。

18.(浠水)峨眉豆開花旱,大幹要來到。

19.(仙桃)五月開茭花,大水淹籬笆。

20.(房縣)花等九,年成有,九等花,年成差。

關於植物的諺語大全:

21.(恩施)人不知春鳥知春,鳥不知春草知春。

22.(當陽)青草變白草,下雨只在兩三朝。

23.(仙桃)馬鞭草發白,就要有雨落。

24.(丹江口)草上結羅網,河裡水要漲。

25.(孝感)草皮長了毛,有雨在明朝。

26.(宣恩)含羞草勾腰,大雨快要到。

27.(丹江口)螞蟻草扯白旗,三天內定下雨。

28.(當陽)路裂直口大天干,狗咬根長連陰天。

29.(浠水)艾葉死梢,大雨定到。

30.(監利)墳塋灣里打傘,田裡水漲。

31.(通山)山林樹木知春意。

32.(天門)無風樹葉翻背搖,大水浸過橋。

33.(武穴)樹葉遲謝,來年要旱。

34.(長陽)樹葉翻白,等不到黑。

35.(通城)杉樹燒梢,秋天雨少。

36.(黃岡)桐樹花紅,乾死畦蟲;桐樹花白,乾地成澤。

37.(丹江口)桐果打單吊,白米無人要。

38.(黃岡)桐樹花謝,凍死老爹爹。

39.(隨州)木梓葉內炸,一冬沒雨下。

40.(鍾祥)木梓葉里炸,今冬有雪下。

⑺ 湖北現在什麼特色小吃最火謝謝

要說湖北小吃要屬武漢市的了,看看吧
武漢特色小吃地點全攻略
劉胖子家常菜
民生路靠江邊第一個路口。原本是個大排擋,但物美價廉,味道很好,所以生意奇好,現在胖子發達了,重新裝修,味道不變。
姊妹大排擋
武漢六中附近,移動球場路合作營業廳斜對面。主營火鍋,老闆是一對外地姐妹。特色是煮不老牛肉,孜然味,很香,的確煮不老哦!而且底料味道很好,愛火鍋的朋友別錯過。
浙樂海鮮酒店
大興路鞋城對面大巷口第二家飯館。白馬萬商背後十字路口。主營海鮮和浙江菜 ,物美價廉。四五個人吃飽絕不超過一百五。比如扇貝只3元一個,炒蟶子15元一盤。主食可以點炒粉(兩人的話只需小盤),這是特 色哦,很細的粉絲,海鮮味,干軟香!要是你愛吃辣記得囑咐服務員,浙江廚子不愛放辣椒。
瓦薩奇
市二醫院靠近江邊下一個路口左邊。特色是燒鯰魚,沒有土腥味,不錯.另外:蒸蝦,鹵蝌螞,炒蝦球上菜率也非常高!
阿木牛骨頭
堤角邊 ,反正是好多家全做牛骨頭的,堤角最熱鬧的地方了。這一家是堤角的第一名,看人氣就知道了。特色是牛骨頭啦!麻!辣!香!不過偶 要推薦:鍋仔--裡面的透明寬粉和牛肉園子!
熊胖子酒家
蔡家田小區里有一家熊胖子酒家,原來只是個小門面,但現在裝修後味道還是和以前的一樣好,價格也不貴。推薦:荊沙財魚和尖椒爆鴨 腸。
小康菜館
還是在蔡家田,從交行花橋支行對面的那條路進去,有一家小康菜館,裡面的藕泥以及辣子魚都很不錯。
半條魚
三陽路的麟子路口有家---半條魚(是武漢最正宗的),那點生意超級好。價位也超級底,舉例-半條魚,10元。小份魚嘴巴,12 元。干魷魚燒肉,10元。
小夫子
三陽路立交橋下,就是羅莎蛋羔旁,有家小夫子,裡面的鐵板燒烤很棒哦!羊肉鍋仔,28元,很鮮,裡面沒有其他的鍋底,全是羊肉哦 ,所以超級鮮美,現在去那,憑學生證打八折,很便宜哦!
江胖子火鍋
宗關水廠有個「江胖子豬彎彎」火鍋,是鴛鴦鍋,辣的那一半是牛肉和竹筍,另一半就是豬彎彎隈藕,味道確實不錯,那個湯也非常好喝 ~~!一個小鍋是35塊,大鍋是45還是55忘記了~!
玫瑰火鍋
其實正宗的豬彎彎應該是在漢陽郭茨口知音西村,就是 520轉彎進來的這條路上。有家紅玫瑰火鍋,這里的豬彎彎才是最正宗的,在紅玫瑰的斜對面,也有家江胖子。兩家我都吃過,紅玫瑰 的味道不用說了,江胖子就差多了。但兩家的價錢都是一樣的,35一鍋,內容看上去也一樣,一半牛肉加筍子,一半豬彎彎,但味道就 差的太遠了,紅玫瑰每天都是暴滿,並且晚上10點之前是絕對會打烊關門的,但是江胖子就會做的很晚,因為沒有紅玫瑰生意好撒。
巴蜀情
在市育才小學附近 ,武漢晚報路.川菜館,非常正宗.顧客一進門,服務員(全部四川籍)就會放嗓子用正宗的四川話一個個傳話,"有客人羅!!!!! !........."嘻嘻,他們玩上茶的功夫很拽哦~~可以叫他們表演,都是很可愛的服務員.
偶強烈推薦它 !!味道真的好!!!好可不僅僅在於辣!!還有香!!!推薦辣子基圍蝦(應該沒記錯名字,川辣椒爆炒的),缺點就是比較貴,這一 個菜就是80塊, 扁擔排骨也是很不錯的喲。可是一般菜價比別的地方高30%左右吧?!
天府山珍
九萬方,老江大的斜對面吧。過福星惠譽的新建樓盤後十分鍾(如果步行)。特色是各類野山菌,養生的哦!!營養價值很高,可以偶爾 帶家人去食補一下~~
它是以清湯火鍋的形式涮煮著吃滴,湯可自選,比如烏雞鴿子等,剛端上來的湯別忙下菌子,要趕緊喝一點,好鮮的!由48種野山菌和 你點的鍋底熬制.推薦菌種:竹蓀牛肝菌雞心菌等.
愛酒的同志可以選那裡特製的葯酒,有山螞蟻的,各類野山菌泡製的,都有葯用價值的.
價格不算很高,三個人吃近兩百。
避風塘高屋嬌
建設大道,武漢電視台,信合大廈對面。店堂的陳設就比較特別,有幾條船可以坐哦~而且吃完可以繼續喝茶,打烊時間很晚。
台灣風味,菜品味道比較特別,如果你愛南部口味會很愛吃,做得很精緻。木瓜燉雪蛤偶好喜歡,甜甜哦,但不膩,因為是冰糖和木瓜本 身的甜味。
這里比較貴,比如一份木瓜燉雪蛤是50元,一個人一份.
士大力
北湖附近剛開了一家韓國燒烤店——士大力,就在建銀往前走一點,正北湖車站,一個紅色的招牌很醒目。店不大,經營的韓國菜雖不算 特地道,但還是有點小特色的,裡面的韓國燒烤有十來種,可以按串買也可以買套餐,其中葉菜卷和魚籽卷的味道非常之好,還有他的石 鍋拌飯也才¥15,反正我們兩個人吃得很飽也才50多塊,價格也還挺便宜的。韓國菜都主要以燒烤為主,冷碟都會送點的,主食以石鍋拌飯和冷麵為主。主要看你吃什麼了,一般四個人吃大概100塊左右就好了。
年年有魚
長江日報路 ,報社正對面。特色是魚啦!各種魚,比如瓦罐江鯰(很多都可一魚三吃),29元一斤,按魚種類看,價格不一。味道很不錯,鮮嫩, 進味,香但不腥。兩個人的話再點個青菜就夠了。它還有中華鱘喲。
張記牛骨頭
江漢路步行街上中百後門(就是中百的寫字樓出口處)斜對門的張記牛骨頭,裡面的一品鮮和咕嚕烤魚很不錯,捨得花心思!份量很多, 建議如果兩個人去吃,最好是上述的任意一種再加上一盤青菜就足夠了。如果想一次將兩道好菜都品嘗到,那就多帶點人克吃!一品鮮好 象是28塊一份,咕嚕烤魚是32塊一份。
武漢首家泰國餐廳
還有江漢路時尚廣場{新世界}對面剛剛開了武漢首家泰國餐廳,我比較喜歡青咖喱炒蟹,及鳳梨飯味道還不錯。3個人差不多200塊 左右,有點貴,不過很乾凈,味道也還算正宗。
東來順
江漢路上面的東來順,裡面的小牛扒做的也不錯,只要15塊一份,有一杯檸檬茶,兩塊三明治,一塊牛肉,就是沒有紅酒,但比很多地 方28一份,38一份有紅酒的要劃得來多了,並且味道也很棒!
香惠水餃
橋口,軍工醫院對面胡同內,香惠水餃。純粹原湯,而且水餃肉多皮薄,個大,比生煎包子還大!我們一般稱它們包子。。。
後來,為滿足新老客戶第需要,又出來一個簡裝版第水餃,比原來的水餃要小。
價格是: 大包子 3.00/碗 小包子 1.50/碗
我家香湘菜館
雲林街上有家「我家香湘菜館」裡面的湘菜很不錯。
前進二路排檔
六渡橋前進二路,桃園菜場往自治街方向走300米有一些大排擋,晚上有蠻多燒烤的都蠻便宜,有一家胖嫂做湯的,種類繁多,量比較 足,土雞湯8塊一份,肚片湯9塊一份,最貴的不超過10塊,真是物美價廉。旁邊的一家正宗東北人的餃子也很不錯喲!
小貝殼酒樓
靠近江邊,一元路旁邊,蔡鄂路口有個小貝殼酒樓,是大碗家常菜出名的,菜蠻便宜的!一鍋香鯰魚,一砂鍋18-22元(它的一鍋香 鯰魚不比差瓦薩奇的差,口味略有不同!但價格就更便宜。來一桶(就是雞蛋汽水肉,用木桶裝)小桶12元,大桶18元。特別是藕拖 ,炸得酥香脆的!當零食一極棒!
當然,其它較家常的菜,什麼尤魚爆腰花了等等之類,各種檔次都有!不但好吃而且便宜!一般去吃飯的話,七八個人也不過百多元錢!
土匪魚
還有一家是叫么名字不曉得了,特色菜是土匪魚,在武漢美校的旁邊,就是在漢口岳飛街,(金源世界和零點OK中間的一條街)吃過的 老食客都曉得,一條魚半開做一盤,是孜蘭麻辣的味道,香辣誘人,還有香菜,頂美味!
老食客去都是吃的一大盤16元,超極便宜,現在做得小有名氣了,漲價了,是28元一盤!如果你去的話,一定裝作是去過好幾次的, 跟老闆侃侃價。好象是正宗四川老師付操刀的!
武昌
余家頭燒烤大排擋
余家頭往青山方向車站往裡走就是,在右邊有固定門面第二家. 這里有極好吃的烤饅頭,香酥無比,分甜咸兩種口味,真不是一般的饅頭啊,呵呵!
口味堂
武昌卓刀泉有個口味堂~我們去過一次~旁邊的幾家空盪盪的~他家裡居然沒位置坐~可見生意好~味道也不錯~
樂川麻辣燙
在首義路背後,什麼紅遍天火鍋城的對面,有一家很破門面的麻辣燙,叫樂川麻辣燙。味道簡直是好啊,都是兩毛錢一串的, 什麼都有,比前兩年紅遍武漢的什麼重慶串串香要好吃得多,吃完了也是直接數簽子算錢,蠻便宜。
青山
大紅浪火鍋城
在紅鋼城問單橋洞即可. 還想吃香辣蟹嗎?偶的最愛,不過現在已經快絕跡了,幸虧我們紅鋼城還有,嘻嘻。建議中午去,晚上人巨多。味道就不廢話了。
老幺燒烤
在紅鋼城二十街,又名好吃街,過潘婷美發店走一分種有一家電燒烤的門面即是.
在滿街爐燒烤的情況下,偶會又反過頭想吃電烤的,它的特色是炸雞肉串,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香,也沒什麼作料,微辣雞肉香,你不 會不喜歡,去嘗嘗,不好吃找偶. 對面是民盟翻譯和一個有友網吧。
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勒里炸東西的油特別奇怪,有一種滿怪的香味。那裡羊肉串是真正的羊肉,不象其他地方都是豬肉。不過最好吃 的是油炸的東西。比如炸鵪鶉炸雞串之類。
王中王
青山建三路口進來有個王中王,裡面的啤酒鴨真的是好吃`還買一個送一個~價格也不貴。
小樂川
紅鋼城的小樂川也可以,建七路口望江邊走就是。裡面豆皮和桂花糊是我每次回來都要去吃的。鹵藕也可以。
洪山
蜂蜂蝦球
亞貿對面 ,和街道口之間,很好找。特色是烤蝦球,用特製鹵水浸泡後烤制,味道非常好。現在推出的炸豬排,也很不錯。六點以後沒位子了,要 早點去。
美咪酒家
武工大雄楚大道方嚮往校區走十分鍾. 在武工大一帶是非常有名的,偶被一老工大朋友帶去吃過,家常菜。
有兩個菜非常棒:糖醋裡脊--味道太正宗了!脆皮豬手--孜然味,香啊~~~ 皮脆,肉入口即化,一點不膩,口水~~~~
湖濱花園酒店
東湖開發區站對面.你要是愛吃西點可千萬要去嘗嘗,實在好吃,每次我們都像餓女撲食一樣,見笑了!!
自助餐,68元一位,很值得。
關山
東鑫酒店
城建學院,關東科技園對面. 裝修不錯,有一定檔次,主要客源來自附近公司.
偶只說我們必點的:辣酒煮肥牛--非常夠味,裡面的粉絲每次都最早被消滅干凈。幻影魷魚絲。印度拋餅--薄脆濃香,味道正宗,是 吃過最棒的拋餅.
無名農家(番茄魚)
真的是無名,不過只要你去關山一路中建三局二公司(曙光軟體園附近,老武黃公路加油站那邊)就能看到,在公司大門口,一家有 遮陽棚的農家飯館。
特色是番茄魚,絕對的農家風味,但可一點不土!草魚切片,番茄打底,面上的油是爆過辣椒和花椒後澆上去的,香得~~~~~~ 一大鍋端上來饞死你!!湯極鮮,酸溜溜的,可不放醋哦,同事愛用湯泡飯,偶愛就這么喝!!!便宜,一鍋魚才40塊,可以吃飽四個 大胃美女,哈哈!
炸荷花
地點在江夏區湯遜湖旁。166、168、901都可到。
湯遜湖有個魚丸一條街。都是以吃魚丸而聞名。過澳門山莊,數胖子家的味最好!其中有個小菜,就是炸荷花。
炸好後,外觀有點象炸茄子,酥潤可口,,可比茄子清甜得多!夏季可以吃到!

武漢特色小吃與傳說

1)熱乾麵的誕生�熱乾麵的問世純屬一個偶然的機會。約在70年前,漢口長堤街關帝廟一帶有個姓李的熟食小販,因脖子上長了一個肉瘤,別人稱他「李包」。他原來賣的是涼粉和湯面。有年夏天,他 沿街叫賣一天後回到家中,還剩下不少面條。他怕餿了,便把面條煮了一下,撈起來涼在案 板上,誰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壺,油全都潑在面上。李包懊喪之餘,靈機一動,便索性將面 條與麻油拌勻,然後扇涼,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將面在水裡燙了幾下,撈起來放在碗 里加上佐料賣給顧客。有人問:「這是么事面?」李包脫口而出:「熱乾麵」,這一天的面 條比哪天都賣得好,一個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誕生了。�2)武漢小吃十二絕�漢皇風光最繁華,廿里囂塵百萬家�

不是文人才筆大,焉能寫盡各生涯�

芝麻饊子叫凄涼,黃口鳴鑼賣小糖�

水餃湯圓豬血擔,夜深還有滿街梆�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

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一齊吞�

吃新食品較常添,葷素相參價亦廉�

麻雀頭酥鵝頸軟,豆黃餅肥藕魚圓�3)武漢小吃名店�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小桃園的煨湯,老謙記的豆絲,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水餃,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米粉,魯源興的米酒,五芳齋湯圓,田啟恆的糊湯粉,謝榮德的面窩。�4)湖北名菜——魚圓傳奇�魚圓是湖北民間的傳統菜品,逢年節喜慶,餐桌上都少不了魚圓。魚圓製作起源於楚文王時代。據說文王熊資一次食魚時被刺卡住了喉,當即怒斬廚師,此後,文王食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魚皮,剔魚刺,剁細製成魚丸。5)湖北名菜「龍鳳配」�「龍鳳配」是古荊州的傳統名菜,有千餘年歷史,後傳入武漢。相傳三國時劉備往東吳招親後,偕孫夫人回荊州,當地人民為慶賀這一段「龍鳳呈祥」的佳話,便用了以鱔魚為龍,以 雞喻鳳的形象手法,烹飪出這道千百年來一直流傳的名菜。在喜宴特別是婚宴上,必不可少 ,以象徵吉祥如意。�6)湖北名菜——東坡肉的來歷�東坡肉是古黃州一帶的名菜,已有900餘年歷史,後傳入武漢。北宋元豐二年,蘇東坡被貶黃州。在此期間,他常親自烹制各式菜餚與詩友、棋友對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終 才想起鍋里的肉,急忙跑進廚房,覺香氣撲鼻,揭開鍋一看,但見肉色紅艷,他嘗了一塊, 滿口醇香,糯而不膩,客人們更是交口稱贊。後人為懷念蘇東坡,便把他創造的這道菜取名 為「東坡肉」。�7)毛腳女婿與吊子煨湯�武漢人特別講究煨湯,逢年過節家中貴賓來訪,特別是「毛腳女婿」第一次上門,必煨湯相 待。女婿上門時,還要在湯中下細粉絲或魚圓,表示情意綿長和婚姻圓滿。煨湯罐子一般多 用U形陶罐,俗稱吊子。�8)婚俗趣談說三茶�一般說來,在武漢,男女締親之前要講究「三茶」禮節。「三茶」指的是:男女訂婚以後, 男方須在春節、端午、中秋三個重要節日向女方家中饋贈禮品。禮品以食物如茶葉、糕點 、魚肉、煙酒為主,俗稱送茶或送節禮,一年三次合稱「三茶」。

武漢名小吃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於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後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銳意改進,配合甜食應市,頗受歡迎「製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製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鬆嫩香,更加燴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贊賞。外地人和外賓到武漢來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為快。

四季美湯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後有特級廚師鍾生楚等在該店製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他們制餡講究,選料嚴格,先將鮮豬腿肉剁成肉泥,然後拌上肉凍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麵皮里,上籠蒸熟,肉凍成湯,肉泥鮮嫩,七個一籠,佐以姜絲醬醋,異常鮮美。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除鮮肉湯包外,他們還應時製作蟹黃湯包、蝦仁湯包、香菇湯包、雞茸湯包和什錦湯包等。

小桃園煨湯

"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於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里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後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後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八封湯和其他糧湯也都各縣特色,鮮香可口,深受食客喜愛。

談炎記水餃

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製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准,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吃起來爽口潤腹,余香滿口,吃後留有餘味,使人吃了還想吃。 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製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蔡林記熱乾麵

蔡林記熱千面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4號,面對水塔。生意興隆,日銷量約15000碗,接待品食者萬人以上。

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面、北方炸醬面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它既不同於涼面,又不同於湯面,製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條基本煮熟,然後攜起來排油攤涼,吃時再在開水內滾燙幾下,瀝水,加上芝麻醬、蝦米、蔥花、醬蘿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勻。上口時香氣撲鼻,耐嚼有味。源於三十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賣湯面的李包,他怕未賣完的湯面發餿變質,便把它撈起來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壺,他就把流出來的麻油拌到面條里。第二天,他把這些面條放在沸水裡滾燙幾下,撈起來拌上佐料,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人爭相購食。有人間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乾麵"。人們說熱乾麵好,他從此就專賣此面。有些飲食攤販看他生意興隆,便向他學藝,也賣起熱干而來。現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熱乾麵館和攤點,是武漢人早晨愛吃的早點小吃之一。蔡林記

老謙記牛肉豆絲

老謙記是坐落在武昌司門口的一家風味小吃店,主要經營牛肉豆絲,兼管牛肉湯菜,隨意小酌。

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武漢人很愛吃,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吃起來牛肉酥滑鮮嫩,豆絲綿軟滋潤,牛肉與豆絲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別有風味。

面窩和熱乾麵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製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

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於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干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人們覺得很別致,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稱之為面窩,流傳一百多年,成為一種價廉物美的特色早點。

武漢的風味小吃品種很多,不能一一詳細介紹,茲再列舉數種,供有興趣者選擇品嘗:

五芳齋湯圓 "五芳齋"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1207號,鄰近蘭陵路口,經營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的寧波風味湯圓。有"寧波湯圓大王"之美稱。

民生全科小湯圓 由漢口民生路212號的民生甜食店創制,體形小巧,清香純甜。

福慶和米粉 "福慶和"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855號,在六渡橋一帶,以經營湖南風味的米粉著稱。粉質欽滑,味鮮可口。

雅園湖南米粉 雅園米粉館坐落在武昌解放路383號,創辦於1935年,經營湖南風味的米粉,以牛肉粉著稱。 田恆啟糊湯粉 田恆啟粉館位於漢口花樓街252號,經營的糊湯粉特色在場,是鮮魚加料熬制而成,加上澱粉成為糊狀,米粉燙好故人盛有鮮湯的碗內,再撒蔥花、胡椒,十分可口。備有油條配食。經濟實惠,食客盈門。

楚寶桂花赤豆湯 楚寶熟食店位於漢口中山大道911號,在六渡橋下首。桂花赤豆場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澱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膩。

寶慶牛肉麵 寶慶面館位於漢口利濟路171號,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以經營湖南寶慶、新化一帶的傳統牛肉麵著稱。該店的牛肉麵與眾不同:.牛肉選用老黃牛的腿肉,並以粗壯梗長的甘草作配料,面條製成韭葉形,入碗裝成元寶狀。味道鮮美。 一品香大包 一品香甜食館位於漢口中山大道1445號,在公安路附近。開業半個多世紀,除經營甜食外,還製作一品大包,人稱一品香大包,皮薄餡美,遠近聞名。

順香居重油燒梅 "順香居"位於漢口花樓街、交通路的交匯處,是一家經營重油燒梅近五十年的老店。該店的燒梅油重而不膩人,形如銀菊,味道鮮美,久負盛名;

老會賓五葉梅 位於漢口六渡橋的老會賓酒樓製作的宴會名點五葉梅頗具匠心:不僅皮薄餡鮮,而且造型美觀,形如五葉梅,五角上分別有紅火腿末、蛋黃末、綠香菜、白蝦仁、黑發菜,五彩繽紛,誘人食慾。

橘頌餅 是東湖風景區聽濤酒家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創制的名點,餅形似橘,紅中透白、頗具紅橘傲霜之態。橘紅是油炸的結果,霜為外撒的白糖。以屈原的名詩《橘頌》命名,頗有詩意。

東坡餅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謫居黃州時愛吃的一種餅,人們以其號命名,叫東坡餅,流傳至今,是黃州城、鄂州市的傳統食品。漢陽歸元寺素餐館仿製供應,頗受歡迎。

油香 油香本是北方的油炸食品,經襄樊市傳人武漢市,為市民喜愛的早點之一,以油香撲鼻得名。武漢街頭到處都有供應。

發米粑 又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小孩則叫粑粑。從江漢平原傳入武漢市,成為市民愛吃的一種早點。製法是把大米磨漿發酵,加上麵粉、白糖、純鹼等調勻炕熟。外殼金黃焦脆,內肉潔白軟潤。價廉物美,到處都有供應。

什錦豆腐腦 武漢街頭早晚均有供應,因在豆腐腦里加上饊子、糯米、蝦米、叉燒肉丁、榨菜丁、醬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蔥花等配料、調料,稱為什錦豆腐腦。吃起來腦嫩米滋、饊酥、菜脆,多味備嘗,異常鮮美。

⑻ 余西古鎮的余西名人

①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場曹頂
曹頂,通州余西場人。生於正德九年(1514),犧牲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
據曹氏家譜載:北宋末年,曹彬後裔,山東武惠堂曹姓、梁姓、開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眾姓,攜家譜、典籍,舉家攜莊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經常熟北渡,遷通州余西場。
史載:余西場亭戶曹大賓莊客,生兒發旋三頂,遂名「頂」,亦名「鼎」。及長,強悍豪爽,多膂力。受顧鹽販,駕舶往來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倉。總督張經徵兵於通州。曹頂應募,隸千戶姜旦。江中戰倭,頂以長叉刺其操舟者墮水,躍登其舟,沉其鐵纜,焚其舟。倭亂,江南兵乘勢奮擊,賊大敗去。由此,頂望著,統哨船30艘,卒500名,駐江南剿倭。
每戰,頂親冒箭矢,率部擊寇。戰酣,寇眾,擊落頂盾,長槍刺來;從卒未及呼喊,頂右腋夾定賊槍,左手飛拾盾,擋賊槍,奮進,寇遁。又,頂入賊陣,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頂率軍,倭寇喪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來,寇3000餘登岸,燒殺擄掠,屠戮老幼數千人,通州遭空前慘禍。
賊鋒銳,攻計百出。頂率水兵五百壁於城外江面,伺間疊出撓倭。相持兩旬余,賊惡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擊賊。寇乘舟敗走。通州城圍始解。
鼎身被數十創,殺倭百餘,辭賞,解甲還鄉,操業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陸,再犯通州。頂偕官軍,自辰至午,激戰寇於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於單家店(平潮),馬蹶壕塹。鼎壯烈殉國,時年44歲。噩耗傳出,天地同悲,萬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腳北側,建有曹頂墓、曹公祠;曹頂殉難地單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頂故里,余西鎮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學祠堂溝西岸)供奉有曹頂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幹部為建大會堂,(若直白建劇場,南通縣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僅存一埭朝西邊屋,曹朝忠一家數口居住,現已圮廢。一對祠門石獅,由季姓後人代管,後轉入余西小學。
通州志,人物誌中收有曹頂本傳。建曹公亭時,費范九向全國徵集詩稿,張謇、陳衍、梁啟超等45人來稿;集53首詩詞賦,匯編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詩》一冊出版。張謇還為曹公祠、曹公墓撰寫楹聯。
②曲藝開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 (1587-1672)曲藝開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場人,祖曹棆,父曹應登,皆在余西鎮上經商。其叔父曹應科在泰州設有分號,往來於余西泰州間經商。永昌之父曹應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應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動,常隨父至泰州叔父分號游。
曹永昌自幼強悍不羈,十四歲時得罪權貴,化名抑敬亭,往來於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揚州、盱眙、金陵、蘇州、北京、等地說書言志,意在反清復明。
曹永昌在金陵傳有子嗣;曹棆長房長孫曹永昌壽高八十三歲,晚年貧困潦倒,落葉歸根,終,葬余西場南祖塋。牌位供奉在余西場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龍城可尋其跡。
③任堯章-任煥文,(1861-1934)余西精進書院首任院長,著述頗多,有任煥文筆記余西場鄉土教材,通州物產,通州民俗,通州稱謂,小學算術,博物,等;並續修任氏家譜。任煥文為曹頂作傳,載入任煥文筆記,編入鄉土教材,有師山顧貴亭為之作序,並成為精進書院、余西小學、余中小學、通源小學等小學必讀教材。
④顧怡生為余西小學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鄰有夫子堂堂廟,鄉有將軍義勇曹。天風怒號,海潮狂嘯。我保我衛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將軍胡弗效?學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⑤曹彬--北宋開國大將,創曹姓武惠堂。
⑥任布--北宋儒將,甘肅總兵,創任姓五知堂。
⑦曹王--反清領袖,葬余西場運鹽河南六甲鎮。
⑧曹秀生--民間智者。
⑨唐汝峒--清官,興辦教育事業,重修余西龍城誠門,振興余西鎮。
⑩朱理治 --朱明勛,無產階級革命家。
⑪馬一行--革命前輩。
⑫任苯生--余西書畫派書法領袖。以下是南通古梅山莊筆記。
和張謇先生對聯-任苯生。
1922年夏,我從騎岸鎮高等小學考入南通師范,求學期間,常聆聽張謇先生演講,,先生諄諄教誨,終身受益。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我們幾個同學,正在朝東風琴室後壁外的一棵樹上裝礦石收音機天線, 一個同學忽然看到張謇先生正緩步跨上木橋,朝學校方向走來,立刻興奮地告訴我們。四先生(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後被稱「四先生」)住在濠南別業。與博物苑有邊門相通,與學校隔河相望。兩岸壩肚子上架有木橋,橋欄上有「路不拾遺」四個大字,河裡插有蟹籪。閑暇時,先生常獨自從河西頭踱過橋來。
我們顧不得裝天線,立即跑回學,一路奔走相告,歡騰雀躍;師范主持於敬之急忙領著大家,打開常年落鎖的學校後門,出來恭請四先生進校,迎至壽松堂。
先生結合自身坎坷歷程,鼓勵在場同學勤學苦讀,爭當棟梁之材,將來為國效力,為民服務,造福一方。
接著,我們隨先生出壽松堂,來到校園。在一棵古銀杏樹旁,有一株靈霄。附樹而上,直攀樹梢。先生心情甚佳,駐足觀之。隨後,大家跟著賞景,邊走邊聊,信步來到荷花池旁,大家興致盎然。先生一時興起,收住腳步,要與我們對聯,大家熱情高漲,圍攏過來。先生說出上聯:「黃花菜,菜花黃,一花一酌」;( 「菜花黃」-酒名).只有不多幾位同學應了下聯,還記得我應的下聯是:」「雞冠花,花冠雞,邊啄邊嘩」。先生笑著又出一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大家搜腸刮肚,無人能對。先生勉勵我們:博學精思,互相探討,自會開竅。
先生教導,銘記心中。後來讀了蔡東藩明史演義,有所感悟,試作下聯,以對四先生上聯:「梅蘭芳演木蘭從軍,戲是女扮男,實是男扮女」。下聯:「朱元璋滅大元建明,祖從僧為帝,孫從帝為僧」。
謹以此聯,記念恩師!
作者:南通余西古鎮任苯生。
謄稿:通州市余西鎮任俠家。
⑬江濤--江冠雄,余西書畫派國畫領袖。

熱點內容
枸杞子盆景圖片 發布:2025-08-27 14:42:10 瀏覽:225
花卉入戶滅蚜 發布:2025-08-27 14:42:07 瀏覽:404
朱槿牡丹6 發布:2025-08-27 14:35:05 瀏覽:186
雨櫻花的春天 發布:2025-08-27 14:28:51 瀏覽:675
茶花淑女 發布:2025-08-27 14:11:41 瀏覽:695
花卉園到李家沱 發布:2025-08-27 14:10:56 瀏覽:459
中級插花員理論知識 發布:2025-08-27 14:08:36 瀏覽:42
西三旗通廈苑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7 13:56:32 瀏覽:417
公丁香4 發布:2025-08-27 13:52:00 瀏覽:905
鐵藝花藝裝飾 發布:2025-08-27 13:42:11 瀏覽: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