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解說
① 大明湖解說詞
大明湖位於濟南市區中心、舊城區北部,與趵突泉、千佛山並稱濟南三名勝。濟南八景中,大明湖有三景:明湖泛舟、歷下秋風、匯波晚照。
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隋唐時名蓮子湖,歷水波,宋時曾名西湖,到金元時始稱大明湖。公園內碑刻石碣較多,著名者有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清代何紹基書寫,另有鐵保書對聯,何紹基、翁方綱等的碑記,皆具深厚文化內涵和藝術水平。
公園主要游覽點有牌坊、遐園、稼軒祠、鐵公祠、歷下亭、北極廟、南豐祠、匯波樓、明昌鍾亭、明湖寶鼎、曾公畫壁、湖心百米大型噴泉等,其中歷下亭、鐵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園每年舉辦多種游園活動,有春節文化廟會、新春花展、荷花展及民俗文化活動和花卉盆景展覽、奇石展等。
〔辛稼軒紀念祠〕
位於大明湖南岸遐園,建於1961年,座北朝南,是一座三進院落的民宅式建築。大門正中是掛著陳毅同志的金字匾額「辛稼軒紀念祠」。東西廂房凡懸掛著辛棄疾塑像。展櫥中陳列著辛棄疾的生平事跡介紹和他的代表作以及後人研究他的重要文獻資料。兩側陳列著辛棄疾生平大事簡表,生平活動示意圖,以及辛棄疾的故里、舊居和陵墓遺跡等照片資料。
〔小滄浪亭〕
居園中臨湖處,三面荷池,面山傍水,湖水穿渠引入庭中,境界清幽。立亭而眺,全湖在目。晴朗之日,可見千佛山的倒影。西廊牆壁上鑲嵌著清代學者、書法家鐵保、翁雲綱、阮元等人的墨跡石刻,大都是吟詠小滄浪及大明湖的詩文。
〔匯波樓〕
南豐祠北鄰的匯波樓是濟南的北水門,也叫匯波門,為宋代曾鞏所建。1982年,市政府拔款重建。此樓高大雄偉,為一座懸崖歇山重檐兩層城樓式建築,樓的兩層翹角挑樑上懸掛8個風鈴,門、窗、隔扇雕以傳統花式圖案。整個建築結構合理,色調鮮明。登此樓可眺望泉城,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若傍晚登樓,可觀「匯波晚照」。
〔北極閣〕
位於大明湖東北岸,是一座道教廟宇。此閣始建於元代。明永樂年間重修。這組建築由鍾鼓樓、前後殿及東西配房組成。前殿內正中為真武帝君像,高2.5米,上有「位極天樞」一匾。還有四天君、青龍、仙真、風伯、雷公等18尊泥塑像。東西牆上還繪有真武的傳奇等壁畫。後殿塑有真武父母像。
大明湖湖中心是一座大型的人工百米噴泉,建於1985年,百米噴泉有103個噴頭,主噴頭射程為100 米,其餘102個噴頭射程分別為40米、28米、25米,氣勢雄偉,國內罕見。湖西岸建有游樂園,有摩天輪、電瓶車、登月火箭、滑行龍、碰碰車、海浪珍珠、碰碰船等游樂設施。並配有交通船、遊艇、畫舫、電瓶船、汽艇,還有雙漿小劃船,腳踏船400餘只,遊人可泛舟湖上,盡情游覽。公園設有茶杜、食品部、攝影部、飯店等服務設施。北岸的明湖樓飯店利用湖中豐富的水產,烹制「歷下風味」,全魚宴形、色、味俱佳。明湖樓餐廳分大、中、小三處,可同時供500人就餐
② 一個語文問題
語文各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大全
修辭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透徹。
(2)擬人的作用是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誇張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對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有音樂美。
(6)對比的作用是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更加鮮明突出。
(7)反復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能夠加強節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
(9)設問的作用是提醒人們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
(10)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以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見的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就是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分為擬人、擬物)、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又名激問、反詰、詰問)、引用、反語、對比、反復、雙關、聯想、頂真、通感、互文、回環、移情、呼告等。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體、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1〉本體、〈2〉喻體、〈3〉比喻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事物間有相似性)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彷彿)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具體見下表: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澱》孫犁)
3.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4.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故意地誇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1)擴大誇張: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例句: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2)縮小誇張: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3)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例句:她還沒有端酒杯,就醉了。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排比: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或增強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7.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即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為明引和暗引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1〉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2〉暗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1.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臧克家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12.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即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1〉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作用: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13.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或音近)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作用: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諧音雙關。
例如:"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楊"實際上是指楊開慧,"柳"實際上是指柳直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絲"即"思"的意思,以此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2〉語音雙關。
是一種根據詞的多義條件而故意導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這種修辭在歇後語中經常出現。
例如:
茶壺里煮餃子--心裡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紅--給你點顏色瞧瞧
14.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著了火。
③ 求《荷塘月色》《故都》《荷花澱》的基礎知識 (語音字形解詞)
荷塘月色
一、基礎部分
1.下列加粗字讀音全對的一項是()
A.載客(zǎi) 遁辭(dùn) 隕星(yǔn) 國殤(shāng)
B.輻射(fú) 貯存(chǔ) 蚩尤(chī) 鷁首(yì)
C.膨脹(péng) 炫目(xuàn) 生吞活剝(bāo) 惋惜(wǎn)
D.一瞥(piē) 棒槌(chuí) 良莠不齊(yǒu) 繾綣(quǎn)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A.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著氓歌。
C.樹縫里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
3.選出對下列加粗詞語解說有誤的一項()
A.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
「似乎」有不確定之意,表明采蓮的歷史久遠,但何時開始不十分確定。
B.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
「蓊蓊鬱郁」是後置定語,突出了樹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總」表明在這樣的日子裡月光就會另有一番樣子。
D.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
「大意」在這里是大概的輪廓的意思,可見當時的朦朧靜謐。
4.下列四個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A.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B.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
C.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D.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的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當一個七歲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時,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們向以色列軍警投擲大量的石塊。
②南陵制葯廠推出的這個新葯的葯方,是綜合了幾個流傳的民間秘方___________而來的。
③四十年後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記憶被激活了,許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
A.激憤 衍化淡薄 B.激憤 演化淡泊
C.激奮 衍化淡泊 D.激奮 演化淡薄
6.「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對這一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脫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覺得超脫了許多。
D.整個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對眼前幽雅淡靜景色的欣賞,來擺脫心中苦悶的感情
《故都的秋》隨堂練習
作者: 加入日期:06-10-06
故都的秋
語言知識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 )
A.散文鈔(chào)一椽(chuán)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欖(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檁(lǐn) 陪襯(chèn)夾襖(ǎo)
D.廿(niàn)四橋著(zhuó)衣 混沌(dùn) 橢(tuǒ)圓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古時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的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的深了。
B.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這秋的深味(很濃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欣賞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3.下列句中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A )
A.秋之於人,何償有國別,更何償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B.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
C.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三分之一的零頭。
D.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A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陣(A)雨過,雲漸漸地卷(B)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C)出臉來了;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D)著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里,上橋頭樹底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嘆著互答著的說:「唉,天可真涼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北京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5.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B)
A.我雖則外國的詩文念得不多,也不想開出帳來,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或各國的詩文的選集來,總能夠看到許多關於秋的歌頌與悲啼。
C.南國之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D.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荷花澱
·字詞儲備
吮(shǔn):吮吸。
打點(dǎ·diɑn):收拾,准備(禮物、行裝等)。
藕斷絲連: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經斷了關系,實際上仍然掛牽著(多指愛情上的)。
泅(qiú):游水。
鳧(fú)水:游水。
水式:游水的本領。
④ 孫犁寫的戰士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七首》的第四首。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布、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亘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漫;湖的北面,橫亘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至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的原因,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
⑤ 蘆花盪是怎樣渲染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的
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里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裡鑽。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沖著鬼子這里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麼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⑥ 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反映我國社會職業結構的經典叫什麼
(一)選擇題
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國語》是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傳》是最早的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國語》《左傳》既長於記事,又長於記言。
B.我國古典小說中真正的吸收史傳文學寫人藝術經驗的第一部作品是《三國演義》。
C.《金瓶梅》開辟了一條寫平凡人生活的道路,顯示了現實主義文學的長足發展。
D.《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悲劇《慳吝人》中的阿巴貢,《歐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都是悲劇式的人物。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左傳》也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史書,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作者相傳為孔子同時代的左丘明。
B.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一書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戶曉。例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三氣周瑜、三打祝家莊等。
C.魯迅的《狂人日記》收在短篇小說集《彷徨》中,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小說,作品鮮明地表現了對愚弱國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D.《父與子》《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都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
3.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時候》《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屬於解放區文學。
B.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館里》、陳白塵的《上海屋檐下》是國統區文學。
C.孫犁的《荷花澱》和柳青的《創業史》都是反映土地改革時期的長篇小說。
D.《一代風流》《紅旗譜》《李自成》分別是歐陽山、梁斌、姚雪垠的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衛延安》分別是楊沫、王願堅、杜鵬程的作品。
4.下列作家作品完全對應的一項是( )
A.葉聖陶——《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
劉心武——《班主任》《喬廠長上任記》
B.巴金——《激流三部曲》《燈》
賈平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芙蓉鎮》
C.茅盾——《蝕》三部曲、《包身工》
諶容——《人到中年》《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
D.老舍——《駱駝祥子》《茶館》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東方》
5.「字字寫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分別講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 )
A.《水滸》和《聊齋志異》 B.《西遊記》和《聊齋志異》
C.《儒林外史》和《三國演義》 D.《紅樓夢》和《三國演義》
6.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律詩每首八句,每兩句組成一聯,共分四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每聯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B.絕句每首四句,等於律詩的一半,所以也稱「截句」、「斷句」,唐朝詩人王昌齡,擅長七絕,有「七絕聖手」的美稱。
C.詞是唐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有曲子、樂府、詩余、長短句等別稱。
D.散曲是曲的一種體式,在戲劇作品中,供狀物敘事之用,是戲劇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著名的散曲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張養浩等。
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記錄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於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揠苗助長」的故事尤為生動,廣為後人傳誦。
B.《韓非子》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書中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作為論證材料,形象生動,趣味濃厚,如「守株待兔」「濫竽充數」「刻舟求劍」等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C.我國地理學名著《山海經》,因其保存了大量遠古神話傳說,被譽為中國古代神話的淵源。這些神話又可以看作古代小說的萌芽,故又被稱為「古今志怪之祖」和「小說之祖」。
D.《淮南子...展開全部>》為雜家著作,其中保存的上古神話傳說,一定程度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面貌和人民群眾的願望,如《女媧補天》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斗爭和理想。
8.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被魯迅先生譽為「西漢鴻文」的賈誼與晁錯的政論文,論事說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體透徹。其代表作有賈誼的《論積貯疏》、晁錯的《論貴粟疏》。
B.開創「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的《漢書》,為班固受詔而作,因而強調帝王正統,缺乏《史記》那樣的強烈批判精神,如書中將項羽、陳涉由《史記》中的「本紀」「世家」貶入「列傳」,對歷代帝王也多粉飾之詞。
C.「三曹」之首的曹操,開創了以「建安風骨」著稱的新風氣。魯迅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
D.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政治家、軍事家。他不以文學著稱,然而他的《出師表》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其中的名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家喻戶曉。
9.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成書早於范曄的《後漢書》,後人因為推重陳壽的史學與文筆,於《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史外,加上《三國志》,合稱為「前四史」。
B.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他的作品《桃花源記(並序)》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的社會圖景,反應了古代農民的願望與要求,是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精神結合的典範之作。
C.《玉台新詠》是南朝徐陵所編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木蘭詩》為我國最傑出的民間敘事詩。
D.南朝梁代劉勰所著的《文心雕龍》,全面總結了前代文學,把文學理論批評推向新的階段,成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傑出的理論巨著。
1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柳永,字耆卿,北宋專業詞人。其人精通音律,擅長鋪陳點染,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出自他的《望海潮》。
B.北宋詩文革新運動先驅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陽樓記》中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立身行事的准則,認為個人的榮辱升遷應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歐陽修,其散文平易曉暢,委婉多姿,其中一組有連續性的八篇游記,稱為「永州八記」,是山水散文的珍品。
D.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擅長史論,文筆縱橫姿肆,《六國論》是其代表作。
11.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林逋,字君復,北宋著名詩人,他一生不做官不婚娶,妻梅子鶴,其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歷為傳誦,是詠梅詩中的極品。
B.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書名起先為《通志》,宋神宗改名為《資治通鑒》,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C.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她的後期詞作常含故國之思和身世之感,《聲聲駭發糞菏荼孤諷酞釜喀慢》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D.宋末詩人文天祥,一生致力於國事,詩文洋溢著堅貞不屈的愛國情懷,其《正氣歌》中的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被後人傳誦。
1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被稱為「元曲四大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有《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倩女離魂》。
B.「南戲中興之祖」是人們對南戲優秀作品《琵琶記》的譽稱,該劇為元末高明所作。
C.「臨川四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四部劇作的合稱,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因作家是江西臨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靈夢感來啟開情節,故得此名。
D.馬致遠,字千里,號東籬,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中《天凈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為著名。
13.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小令的基本形式是單支曲,又稱「葉兒」。每支小令只用一個曲牌,一韻到底,多用來寫景抒情,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便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
B.套數又名套曲,就是在同一宮調內,聯接許多曲牌成一組曲,來歌詠一個內容,可寫景抒情,也可敘述故事,如睢景臣的《哨遍高祖還鄉》
C.雜劇是古典戲曲的一種形式,產生於金末元初,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影響下,吸收歷代各種表演藝術成果而形成的完整而成熟的戲劇藝術。
D.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戲可用不同的宮調演唱。
14.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傳奇的名稱曾用來指唐宋文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到明代專指一種特定的戲曲形式。
B.與宋元南戲一脈相承的傳奇,在明代有兩大流派,即以湯顯祖為代表的「臨川派」和以沈王景為代表的「吳江派」。
C.傳奇的戲劇結構,篇幅長短不限,視故事情節而增減,一段戲稱為一出,通常一部作品有幾十齣。
D.清代最傑出的傳奇作家和作品是洪升的《桃花扇》和孔尚任的《長生殿》,這兩部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較高成就,成為清代傳奇發展的頂峰。
15.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話本產生於南宋,是說話藝人講說故事的底本,它是適應都市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需要而產生的。
B.擬話本是模擬話本而作的小說,其名最初見於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著名的作品有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C.馮夢龍的「三言」又稱「古今小說」,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D.起源於宋元說話的章回小說,以分回標目為主要特點,盛行於明清兩代,是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
16.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為中國古典小說之一的演義小說,它主要以通俗的語言,依正史記載結合野史雜記及民間傳說,加以深化鋪陳而成,如《三國演義》。
B.神怪小說大多是寫神仙怪誕之事,但其中亦寓含著作者對現實的態度,吳承恩的《西遊記》就是神怪小說的宏篇巨作。
C.產生於明代,以描述世俗生活為主的世情小說流傳下來的作品以《金瓶梅》為代表。
D.譴責小說是以暴露社會,指責政治腐敗為主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李伯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一部譴責小說的上乘之作。
17.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草堂詩余》《東坡樂府》《稼軒長短句》《白石道人歌曲》均是詞集。
B.把長篇小說分成若干章節,每一章節叫做「一回」,用這種形式寫成的小說叫做「章回小說」,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烈火金剛》等。
C.《阿房宮賦》《師說》《論積貯疏》《項脊軒志》《石鍾山記》都在標題中標明了文體。
D.「念奴嬌」「永遇樂」「水調歌頭」「倘秀才」「西江月」「揚州慢」「雨霖鈴」等都是詞牌名。
18.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章回小說中常出現「話說」「看官」等字眼,可明顯看到話本的痕跡與影響。
B.「論」是一種以論證為主要議論方式,以析透徹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論、史論等較莊重的內容大多採用這一文體,如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
C.疏也稱奏疏、奏章,是臣下向君王進言的文書。一般採用分條陳述的方式,賈誼的《論積貯疏》是疏中的名篇。
D.唐宋傳奇是魏晉筆記小說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情節曲折奇特,結構完整的短篇小說,《灌園叟晚逢仙女》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19.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風騷」一詞起源於《詩經》和《楚辭》。「風」是《詩經》中傳統的表現手法,「騷」指楚辭開創者屈原的代表作《離騷》,「風騷」並稱,後來成了文學的泛稱。
B.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元代著名雜劇作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和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都是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調]哨遍 高祖還鄉》則屬套曲。
C.元明清三代的小說超過以前所有的時代,尤以章回體長篇小說光輝奪目。繼元明兩代產生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之後,到了清代又產生了《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長篇小說名著,達到了古典小說的頂峰,讓後世學者對它們產生了無窮的興趣。
D.魯迅是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從1918年起,先後發表了《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葯》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2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原名《詩》或《詩三百》,直到漢代以後,儒家把它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它的現實主義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源頭。
B.《楚辭》是我國繼《詩經》之後的又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它是東漢劉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編輯而成。
C.被劉知已稱為「著述罕聞,古今卓絕」的《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史,也是一部傑出的歷史散文著作。
D.《戰國策》是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它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雄辯的論說,鋪張的敘事,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標志著我國古代歷史散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一)選擇題
1.C【解說】A.《國語》長於記言而不長於記事;B.不是《三國演義》而是《水滸傳》;D.莫里哀的《慳吝人》不是悲劇而是喜劇。
2.A【解說】B.「三打祝家莊」是《水滸傳》中的情節;C.《狂人日記》收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D.《父與子》是長篇小說。
3.A【解說】B.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是解放區文學,《上海屋檐下》的作者是夏衍;C.孫犁的《荷花澱》反映抗日戰爭時期生活的作品;D.《林海雪原》的作者是曲波。
4.D【解說】A.《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是茅盾的作品。《喬廠長上任記》是蔣子龍的作品。B.《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是周克芹的作品。C.《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組織部新來的年青人》是王蒙的作品。
5.D
6.D【解說】散曲作為曲的一種體式,是不進入戲劇的散篇作品,供清唱吟詠之用,以抒情為主,也稱清曲。
7.B【解說】「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中的《察今》。
8.D【解說】諸葛亮的《出師表》又稱《前出師表》,是相對二次伐魏時的《後出師表》而言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後出師表》。
9.C【解說】《木蘭詩》為北朝民歌,見於南朝僧人智匠所編《古今樂錄》,而非徐陵所編《玉台新詠》。
10.C【解說】「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作品。
11.D【解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12.A【解說】「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其代表作分別為《竇娥冤》《倩女離魂》《牆頭馬上》《漢宮秋》。
13.D【解說】雜劇的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演唱。
14.D【解說】把《長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弄反了。
15.C【解說】「三言」並沒有「古今小說」之說,古今小說只是《喻世明言》的另一稱呼。
16.D【解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作者是吳趼人。
17.D【解說】「倘秀才」是曲牌名。
18.D【解說】《灌園叟晚逢仙女》出自馮夢龍的「三言」,屬擬話本,不是傳奇。
19.B【解說】A.《詩經》中的「風」是指十五國風,不是表現手法;C.《聊齋志異》非長篇小說,而是短篇小說集;D.《祝福》收入《彷徨》而不是《吶喊》。
20.B【解說】《楚辭》是西漢末年劉向搜集屈原、宋玉以及漢代仿效屈原辭賦的作家作品共16篇,編輯而成。<收起
⑦ 白洋淀的解說詞
白洋淀來是中國海河平原上最大的源湖泊。位於河北省中部。舊稱白羊淀,又稱西淀。因電影《小兵張嘎》而馳名中外。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沖積扇交匯處的扇緣窪地上匯水形成。現有大小淀泊143個,其中以白洋淀較大,總稱白洋淀。面積336平方千米。水產資源豐富,淡水魚有50多種,白洋淀由堤防圍護,淀內壕溝縱橫,河淀相通,田園交錯,水村掩映。淀上波光盪漾,水鳥啁啾,蘆葦婆娑,荷香暗送,構成了一幅生態美景。素有華北明珠之稱、亦有「北國江南、北地西湖」之譽。2007年,保定市白洋淀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⑧ 文學常識選擇題加答案 10道
1. 第一位女詩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 第一部詞專典是:爾雅屬
4. 第一部大網路全書是:永樂大典
5. 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6. 第一部文選:昭明文選
7. 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話集:山海經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搜神記
11. 第一部語錄體著作:論語
12.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13.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
14. 第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15. 文章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
16. 樂府雙璧:木蘭詞 孔雀東南飛,加上《秦婦吟》為.......
.. 17. 史學雙璧:史記 資治通鑒
18. 二拍:初刻拍案驚奇 二刻拍案驚奇 (凌濛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隱 杜牧
20. 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魯迅 郭沫若
⑨ 洞庭湖解說詞。
洞庭湖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湖中心有座蔥翠常綠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便因此而得名。湖區總面積約平方千米。湖的南邊是湖南省,北邊是湖北省。洪水期間的湖泊,汪洋似海,面積有3900平方千米,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其南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四水匯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口與長江相通,湖水最後在岳陽城陵磯注入長江。它猶如一個天然的大水庫,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調節洪水,控楚帶吳。
洞庭湖的名稱的歷來,有許多的說法。在《史記》、《周禮》、《爾雅》等古書上都有"雲夢"的記載。夢,是當時楚國方言"湖澤"的意思,與"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又雲:"定四年楚子涉濉濟江,入於雲中。"《漢陽志》說:"雲在江之北,夢在江之南。"合起來統稱雲夢。當時的雲夢澤面積曾達4萬平方公里,《地理今釋》載:"東抵蘄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雲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說:"雲夢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長江以北成為沼澤地帶,長江以南還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雲夢,而將這片大湖稱之為洞庭湖,因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廟記略》稱:"洞庭蓋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後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無得而稱,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這就是洞庭湖名稱的由來。
洞庭湖碧水共天,滄溟空闊,古往今來,歷朝歷代,對它的記載和描繪無盡其數。戰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在他的詩歌中,反復吟詠過美麗的洞庭湖,如《哀郢》中"上洞庭而下江";《湘君》中"邅吾道兮洞庭";《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在《湘君》、《湘夫人》詩篇中,屈原根據民間傳說,把洞庭湖描繪成神仙出沒之所一:一對美貌的戀愛之神,乘著輕快如飛的桂舟,吹著娓娓動聽的排簫,游弋在秋風裊裊的洞庭碧波上。湘君以洞庭一帶特產的荷花、香芷、杜衡、紫貝、桂樹、木蘭、辛夷、薜荔,構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宮室,以迎接湘夫人的到來。
洞庭湖不僅風光佳絕,而且素稱魚米之鄉,濱湖盛產稻穀,湖中盛產魚蝦,自古為我國淡水魚著名產地。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洞庭魚》一詩:"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魚之多。如今湖裡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還生長著珍稀的白鰭豚。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歷史上即頗負盛名。據清代《巴陵縣志》載:"銀魚出艑山、君山湖中,小才盈寸,眼見黑點者佳,以火焙之,勝日干者。他處出面條魚,長二、三寸至四、五寸則賤物矣。一年冬夏產之,夏水熱不如冬美。"據傳清雍正、乾隆二帝先後游江南時,均曾品嘗過銀魚,評價甚高。銀魚嬉遊於清水草灘的緩流之處,它銀白透明,呈圓條狀,無鱗無刺,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豐富,味極鮮美,向為席上珍品。
洞庭湖的"湖中湖"蓮湖,盛產馳名中外的湘蓮,顆粒飽滿,肉質鮮嫩,歷代被視為蓮中之珍。每當荷花盛開季節,滿湖荷葉襯托著婷婷玉立的花朵,素雅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泛舟采蓮,成為一大旅遊項目。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僅風景佳麗,而且有許多名產奇珍,其中尤以君山茶聞名,自唐代即被列為貢茶。君山銀針茶在茶樹剛冒出一個芽頭時採摘,經十幾道工序製成。它內呈橙黃色,外裹一層白毫,故得一雅號--金鑲玉。沖泡後,開始茶葉全部沖向上面,繼而徐徐下沉,最後全部堅立杯底,堆綠疊翠,宛如刀槍林立,酷似嫩筍出土,確為"茶中奇觀"。入口清香沁人,齒頰留芳。
對於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總結,清代《洞庭湖志》所載"瀟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漁村夕照"、"江天幕雪"以及"日景"、"月影"、"雲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漁影"、"鷗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如今仍能觀賞到。
君山傳說
從岳陽樓向外望去,那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島,就是洞庭湖上有名的君山。君山又名湘山或洞庭山,與岳陽樓僅一水之隔。唐代詩人劉禹錫把「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洞庭湖,比喻作一個白色的銀盤,而把俊秀的君山比喻為銀盤中的一枚青螺。「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從岳陽樓上看去,這個比喻十分傳神。
君山是一座長形的小島,由72座大小山峰組成。君山雖小,名勝古跡、神話故事卻美不勝收。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並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隻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後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後趕來,船被風浪阻於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於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於竹上,呈現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於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雲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麼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並下令於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君山上的「柳毅井」,是後人演繹唐人李朝威所寫《柳毅傳》的故事開鑿的。柳毅是個落第書生,路遇一個滿面淚痕的牧羊女。她自稱是洞庭龍王的女兒,因受丈夫虐待而流落此地,遂祈請柳毅由枯井入海捎信給龍王,盼能早日被救回龍宮。柳毅來到君山,找到枯井,直下龍宮,完成傳書之託。龍女得救後,和柳毅結為夫妻。現存「柳毅井」,在君山龍舌山之尾,建築別致。井口直徑1米,深10餘米,井壁有一手持寶劍的巡海神浮雕,傳為柳毅的引路者。離井5米處有一斜道伸向井中,道兩側有蝦兵蟹將浮雕,傳為迎柳毅下湖的兵將。
君山上還有一個群山懷抱的大坪,那便是宋紹興元年鍾相、楊么率農民起義軍安營紮寨之處。當年不堪官府壓迫的貧苦漁民,在此揭竿而起,設水寨,造戰船,出沒於八百里洞庭。現在君山上還留有軍師洞、點將台、萬人鍋等古跡。
此外,洞庭山上還有軒轅台,傳說為黃帝鑄鼎之處;有射蛟台,傳為小後羿在此射蛟;酒香山傳說盛產酒香藤,能釀長壽酒,漢代東方朔曾在此偷飲;朗吟亭則因呂洞賓在此吟詩而得名。
岳陽天下樓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陽樓雄踞於岳陽古城西隅,東倚巴陵山,西臨洞庭湖,北枕萬里長江,南望三湘四水,氣勢豪壯不凡。它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藤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相傳這里在三國時曾是吳國魯肅訓練水軍的閱兵台。因為岳陽樓前的洞庭湖水面遼闊,風平浪靜,湖岸上恰巧有個山丘,確為練兵、閱兵的好地方。據《三國志》載,魯肅受孫權之命率萬人屯駐巴丘(今岳陽),在進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臨湖的西門城牆上建起了訓練和檢閱水軍的閱軍樓,此閱軍樓即為岳陽樓的前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丘州,便將西門城樓擴建為樓閣,初名「南樓」,後來改名「岳陽樓」。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完善結合,其浩盪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內涵,使之成為唐以後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並逐漸形成一種以抒發憂國濟世為主要傳統的特殊的意蘊。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等唐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吟詩作賦。其中,杜甫的名篇《登岳陽樓》便是這一傳統的始唱者。詩雲:「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先此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表現了貧士失職之悲憤,那麼杜詩則以涵天蓋地之力,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詩聖與國家共命運的拳拳之心。
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謫守巴陵(岳陽),曾重修岳陽樓,並致書當時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請他作《岳陽樓記》。然後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寫,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
自宋迄今,已過去900多年,現在的岳陽樓是清代同治年間重修。而蘇書邵刻《岳陽樓記》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間書法家張照的手筆,但這篇名文卻依然光華燭天。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不僅將岳陽樓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種感觸描寫得淋淳盡致,展現了洞庭湖的壯美與岳陽樓的宏偉,而且進一步將杜甫精神發揚到新的高度。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崇高情懷,成為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寫照。岳陽樓之名由是益彰,正是景以文傳,文以景揚。
今天的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的磚木結構建築,別具一格。進入大大樓,只見四周掛滿了歷代名人的題詠。二樓楹柱鐫刻著孟浩然、杜甫的名句,而正中十二塊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張照書的《岳陽樓記》赫然醒目,啟迪著遊人的沉思。主樓兩側還有兩座輔亭:一是以神話人物呂洞賓三醉岳陽樓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相傳因在明末維修岳陽樓時,於地下掘得一塊有梅紋的石板而得名。樓的附近還有魯肅墓、小喬墓、岳陽文廟及慈氏塔等勝跡。
⑩ 荷花宴解說詞
有時間重要的一回中餐,最有意思的事是倆個真心相愛的人坐在一起吃一回便餐,只要你快樂版我願伴你心願,要環境優權雅安靜伴隨美妙的音樂,倆個人快樂真誠地說一說自己的心裡話交流好思想,知心的話只能同知心的有緣人說,這樣有意義的中餐最幸福最開心最嚮往,既簡單又溫馨挺快樂懂的人知道一定喜歡我的重要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