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舞龍
㈠ 中國過年為什麼要舞龍舞獅
舞龍的由來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舞獅的由來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平添了許多節日的喜慶、熱鬧氣氛。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
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獅子舞。
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獅子舞」。當時的獅子舞,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面,與唐代的相似,只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來遊人。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獅子舞的盛況。
㈡ 舞龍燈的特點有哪些
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版龍、權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㈢ 曾經的石板街上舞龍花鼓踩高架蓮花落家鄉戲精彩紛呈廣為流傳你還知道哪些具有春節特色的民俗活動嗎
春節還有全國性的的貼春聯放鞭炮,安徽還有舞獅子拜年。北邊正月十五小孩撩火把,寓意新的一天紅紅火火。還有猜燈謎
㈣ 舞龍的由來和意義是什麼
1、舞龍的由來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 」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
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
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
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 , 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2、舞龍的意義
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
人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4)荷花舞龍擴展閱讀:
傳說:
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
因為不到一千葉,父親也叫百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㈤ 元宵舞龍的來歷
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㈥ 舞龍習俗的起源有怎樣的傳說
舞龍又叫龍舞、玩龍、龍燈、龍燈會、耍龍、玩龍燈、盤龍燈、鬧龍燈等。從目前所有的資料看,龍的起源遠遠早於龍舞的出現,也就是說,人們認為人類的求雨儀式是最古老的祭祀儀式之一,而龍的形象一直和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聯系。
關於舞龍的起源,有這么幾個傳說。說是在很久以前,浙江的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在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10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第999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
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但是再仔細一瞧,不禁大為驚愕,只見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鱗片,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竟然共有999片。
旁邊的接生婆細細一端詳這個孩子,不禁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荷花這是生了個龍神啊!」很快,消息傳遍了整個村子,人人都前來道賀。
這個消息很快就驚動了村裡橫行霸道的老族長,他的身邊有一個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說百葉家裡生下龍種,於是立刻手持鋼刀要來
砍殺。
鄉親們得到了消息,馬上開始商量對策,最後想出一個辦法說,將孩子放在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這時,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了。老族長見找不到龍種,於是便抓住百葉,逼他把孩子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就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了家裡。
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會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要是生在我自己家裡,這天下豈不就是他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後,非常想念丈夫和孩子,心裡十分悲痛。老族長逼著荷花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地攪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在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
荷花抬頭一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盆里,安然無恙地向她漂過來。荷花真是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然後仍然放回盆里,一陣涼風吹來,盆又漂回到了荷花叢中。荷花知道自己的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從此,荷花一日3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3次奶水。這樣餵了999天後,荷花的兒子漸漸長大了,滿身龍鱗金光閃亮。到了夜裡,這身金光在荷花池中光芒四射。
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被滅掉,心裡都暗暗地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活著並且在荷花池中,隨即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又到池邊淘米。老族長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
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只見楊樹叢中閃出個人來,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盆里猛地跳起來,化成了一條金色的小龍,向池中躍去。
可是還是遲了,那一刀砍到了小龍的尾巴上。這時,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紛紛揚揚地飛旋起來。在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了,變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
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了半空中,被拋得無影無蹤。
老族長見孫子被風捲走了,隨即「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了。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了天空,她大聲呼喊著,但小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了。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會來布雲播雨。當地百姓為了感謝小龍,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49朵荷花,用了999
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1000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從此,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這一習俗便沿襲了下來。
還有人說,舞龍的起源是這樣的:在浙江金華縣有一座奇靈山,山下有一條名叫「靈溪」的大溪流,人們每年都用靈溪的水來澆灌稻田。
有一天,縣老爺和衙役正在巡視鄉野的時候,忽然看見幾名大漢扛著一個大籠子,上前一看,才知道籠中是一條大蛇,而且大蛇還在流著眼淚。
縣老爺看了之後,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於是就對幾位大漢說:「壯士們,這條大蛇能否賣給我?」幾位大漢見縣老爺要買這條大蛇,連忙應允。
縣老爺將大蛇帶回家中飼養,起初縣老爺命人喂生肉給大蛇吃,結果大蛇都不吃。後來才知道大蛇只吃米糧,和人類一樣,這種事讓衙門中的人連連稱奇。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年,夏天特別炎熱,又不曾下雨,靈溪漸漸乾涸了。百姓們天天對神明祈禱,希望老天爺能夠降甘霖,以解乾旱之苦。
縣老爺見到這種情形,心中十分憂慮,天天對上蒼祈禱:但願上天早降甘霖,解我一縣百姓乾旱之苦啊!
一天夜裡,縣老爺做夢夢到了本縣的土地公。土地公對他說:「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明天中午
把大蛇放入進靈溪,自然就會有雨水降臨。」縣老爺醒後,便馬上派人到靈溪燒香祝禱,並將大蛇放入靈溪當
中。過了幾天,果然下起雨來了,解了百姓的乾旱之苦。後來,人們為了答謝大蛇,不但燒香祭拜,還將大包大包的米丟
進溪里,希望來年有個大豐收。就在人們用米祭拜大蛇的同時,天氣變得很奇怪,不是一連幾天
太陽將人曬傷,就是大雨連綿不斷,此景讓百姓們憂心忡忡。一天,縣老爺正在書房,為這幾天來的怪天氣煩惱時,忽然瞥見
大蛇回來了。大蛇對他說:「我原本是奇靈山的巨龍,也是掌管米糧的天神。
由於不慎犯了天規,被玉帝貶到人間來。後來,由於你的善心感動了玉帝,才讓土地公放了我。但是,大家都把米糧丟進溪中祭拜,糟蹋
了糧食,玉帝知道後大怒,要罰金華縣大旱兩年。」縣老爺一聽,大吃一驚,連忙問道:「有沒有補救的方法呢?」大蛇說:「只要今後祭祀只用清水便可,不要用雞、鴨、魚、
肉,以免玉帝動怒。」
縣老爺聽完,謝過大蛇之後,便下令全縣老百姓照大蛇的話去祭祀。但是,縣里還是有些人並不遵照大蛇的指示,依然用雞、鴨、魚等葷食祭祀。
玉帝知道後,大為震怒,說:「靈溪巨龍,你不是說金華縣的人民已經知道悔過了嗎?金華縣的人民還在繼續糟蹋糧食。來人,將靈溪巨龍斬了!」
就在巨龍被斬後,金華縣天天下紅雨,顏色簡直和血一般。屬下將這奇怪的現象稟告給縣老爺,並且說:「還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靈溪的岸邊,從天上落下一條被分割的巨龍身體。」
縣老爺聽完後,連忙趕到了溪邊,一看,大聲驚呼:「這不是我的大蛇嗎?我只知道人間難辨忠奸,豈知天上也是是非不分啊。巨龍啊巨龍,都是我們害了你呀!」
後來,人們知道後,都十分後悔曾經不聽勸告。因此,每逢正月十五,鄉親們便舞龍,希望巨龍的身軀能接合起來,舞龍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關於舞龍的來歷,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中的所有葯物都吃了,但是仍不見效。於是,龍王只好變成老頭,來到人間求醫。
當地有位神醫有如華佗再世,一般人的病只要觀察一下面色,就能將病情摸透八九分。這位神醫給龍王把脈後,知道這個老頭不是凡
龍王聽了這番話後,就瞬間變成了一隻巨龍。神醫再次為龍王把脈後,就開始在龍王的身體上摸索起來,最後從龍王腰間的鱗甲中捉出一條蜈蚣。經過撥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
為了答謝治療之恩,龍王對神醫說:「您治好了我的病,我一定要報答。從今以後,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保證此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就開始按照龍的樣子製作出了舞龍,每逢乾旱就舞龍祈雨。
㈦ 舞龍燈的資料
資料:元宵傳統游藝活動——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元宵舞龍燈與春祀的來歷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開,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的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禮王制》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衤帝],秋曰嘗,冬曰烤」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里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里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里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卷風卷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卷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德化舞龍燈的來歷——紀念窯坊公燒成革新盛事
宋朝初,福建瓷都德化縣的瓷業,隨著產品遠銷海外愈加發達。隨著生產的發展,瓷業主急需擴大窯膛,加倍力作。當時主持砌窯的瑤台窯主林炳,還缺少建拱大窯的技術,依照拱小窯的方法從事摸索,但幾次拱的大窯經火力一沖便塌頂。歷經幾拱幾塌從不灰心,疲憊得骨架象要散開的林炳,坐在敗窯前沉思失敗原因。不覺睡去。朦朧中,一飄逸仙女現於碧空,俯下身對著他解衿露乳,見他不在意又俯低些,指著乳房靦腆哂笑,含羞喘息。林炳覺異,坐直身腰,起立迎上前去,仙女便隱沒不見。他疑惑難解。仙女頻指乳房,不像輕佻,是何意?此女真玄!
聰穎過人的林炳,終於悟出真諦:乳房是圓的……仙女定是為指點而來。好,按乳房形狀拱砌,圓膛壁,圓拱門,圓穹頂。圓,最富有生命力。經燒制,大窯不再塌頂,燒成率高。終於成功了。為感戴仙女指津梁,便塑玄女像,建玄女宮供奉。
林炳仙逝後。後人為了頌其功德,將他的塑像置於玄女像之右,共祀香火,後來玄女宮幾經重修擴建,改名為祖龍宮。尊林炳為窯坊公,即瓷業保護神,把他比做人中之龍。
隨著瓷興人丁旺,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瓷器燒成工藝技術革新的先行者,每逢春節便舞起龍燈游鄉,從農歷正月初二游至元宵止。當時已有十四個大窯,每窯主游一個晚上。龍燈全長五十三米,節與節之間留有一米半空節裱以帛,燈節與空節相連,便於舞動。每節龍體安上燭座,插燭火多支,由兩人撐著,備兩人替換。斗龍者分別執火球、刀、槍、劍、戟,並配以大小鼓、鑼、鈸、鍾、鎖吶等,舞者依鼓點踏步起舞,跳、躍、蹲、起,使得整條龍燈栩栩如生。當時流傳句老話:「寶美迎龍許厝當人命。」是說許厝地面世代種煙草,迎龍的時候人山人海,古道又狹,當龍游來時。觀光的人群讓路往路邊退,踩了煙草,失去收成。可想當時迎龍的盛況了。
這條大龍燈1951年和1959年國慶節還出現過,過後隱匿不見。當年訓練有素的舞龍者年事已高,在世的也不多了。替以短小的布條龍。
(選自《福建群眾文化之窗》1986年第四期資料類目)
㈧ 舞龍的來歷
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裊裊婷婷,鮮艷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丑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神,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沖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神,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神沒有了爹娘,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神,將來龍神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里,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里,喂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里。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