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形團扇
『壹』 絝扇又被稱為什麼扇
絹宮扇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於羽扇之後、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復雜心理。此紈扇之始。《西京雜記》,天子夏設羽扇,冬設繒扇。《晉書》義熙元年,禁絹扇。張泳為
紈扇
御史中丞,以所著進上閱,時盛暑,上頤黃門,取常執紅綃金龍扇,賜泳江淹詩,綾扇如圓月。《壽陽記》有羅扇,古紗、綾羅、絹皆可為扇,今惟以羅以絹,近則羅亦廢,而多用絹制。從歷代散見的泳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古代的絹宮扇大多製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綳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圖五),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就絹宮扇的造型而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圖六),但其它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
絹宮扇的扇面上常綉有花鳥、魚蟲、山水,也有綉人物、佛像的。我國的刺綉,在宋代已非常精妙。
『貳』 和漢服比較搭配的團扇形狀
我記得我看過很多種的,有方形扇形還有圓形的,蠻多種的,而且每家店做的扇子上面的裝飾品都不大一樣,所以你還是可以多去看看,對比一下才知道自己喜歡哪個。
『叄』 團扇書寫有幾種格式
團扇書寫通常有三種常見格式。
第一種是圓中取方,即在圓形的扇面內,畫出方框格子寫字。這種格式,圓中取方,比較適合於書寫規整的端楷字體。
第二種是環圓式。這是一種隨形附體的書寫方法,即依著團扇的弧彎形而寫,長短隨意,不作取捨。這種格式適宜於書寫比較流走的行草書體。
第三種是左右分列。即團扇的中央空行留白,文字書寫分列左右,自成體統,互為對應。這種格式,很可能同團扇最初的構造形式有關。因為最早的紙團扇,木柄是從中間自上而下貫通的,圓形的扇面也就成了左右兩個半圓了。
這三種格式是團扇書寫的常見格式,作為扇面書法的一種形制,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歷代書法家在書法創作中常愛寫團扇扇面。
『肆』 芭蕉扇是團扇么團扇,宮扇和芭蕉扇子有什麼區別的
形狀:摺扇、團扇、葫蘆形扇、梯形扇、芭蕉葉形扇、方形扇、橢圓形扇。製作材料:絹扇、紙扇、木扇、羽扇、象牙扇、芭蕉扇、葵扇以及竹編、蒲編、麥稈編扇等。色彩:黑扇、白扇和彩扇幾種
『伍』 宮扇的《象牙編織錦地蘭菊團扇》
是乾隆帝命廣州工匠製作,據野史記載,此扇是孝聖憲皇後所用,做工精良,用材珍貴。通長49.5厘米 扇長32.8厘米 寬29.9厘米。
亦稱「拔絲宮扇」,是廣州工匠以象牙為料,通過篳絲、磨光、編織等技法專為皇家御用陳設而特製的。海棠花形,扇邊包鑲玳瑁框,嵌骨珠及藕荷色彩繪花蝶紋畫琺琅柄把,系明黃色絲穗。扇面中心有棕竹柄梁,嵌有各種蜜蠟紋飾。在編織成蒲紋錦地的扇面上,裝嵌有染牙淺浮雕蘭花、秋菊、蜻蜓等圖案,扇面牙絲薄如細篾,寬不足一毫米,紋飾精緻細密,孔縫均勻,經緯片拼合得天衣無縫。富麗華貴,是一件雅逸清新、技術高超的稀有之作。
『陸』 在一幅書法作品中能夠同時出現團扇和斗方的藝術效果嗎
書法對聯中堂條幅章法布局的技巧及注意事項
什麼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給你一篇文字,給你一張紙,請你把它寫出來,要想寫成一幅書法作品,你就必須要好好構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寫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謀篇,這是很不夠的。書法中的章法,應該是一個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如作品的款式、筆法的運用、字群的排列、線條和墨色、行間留白、上下款文措辭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慮到。藝術給人以美感,書法藝術也不例外,也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此眾多的內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難以做到。事實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樣,不同的戰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書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們大不可以偏蓋全。我們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這個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作品款式出發,並舉以實例來作一些具體的探索。
一、 關於逗對聯地的章法技巧據傳,在古代《詩經》中就有無數語句相對、平仄和韻的對聯。在唐宋以前的律詩中,第二句與第三句都是兩兩相對的。然而,對聯用於書法則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後,對聯才得以盛行。對聯強調對稱美,開始的時候很工整,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清代以後才發展到諸體都能入對聯。對聯的內容一般有逗山水情懷、寄寫心志、諷喻社稷及生活讀書地等。對聯的字數不等,常見的有逗四言對、五言對、七言對地等,後來還出現了逗數十字、上百字地的長聯。在款識方面,對聯開始只落單款,到後來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對聯也從雅士清玩發展到亭台樓閣、高堂廟宇。現列舉若干對聯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對聯的上款,在一般情況下,總是要題上受書人的稱謂、姓名和字型大小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並沒有找到位置。因為他在上聯已經題上了逗甲子五月端陽前一日地,而且所題的位置比較低,如果再題受書人的姓名的話,自覺不妥。於是,作者把受書人的姓名題在了下聯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題在了下方,以示對受書人的尊敬。這是一種將計就計的辦法,雖有差錯,而又顯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極。
二、 關於逗中堂地的章法技巧中堂是指整張宣紙所書寫的作品,通常情況下,宣紙的長寬比例是2:1,以豎式為准。整張宣紙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現存最早的書法中堂為南宋吳琚所書的《七言絕句》。中堂的出現遠晚於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則是時時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中堂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穎性。 1、界格式。用於書寫工整一路的作品,書寫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線條要細而勁挺。但在落款處不要打界格,務使行氣貫通。
2、疏朗式。書法作品重虛實相見,全是虛不見實,謂之空洞無物。全是實不見虛,謂之局促鬱塞。有虛有實,謂之瀟灑空靈。書法創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適自然,要巧作安排。
3、隨款式。所謂隨款式,是指正文不夠寫,把多餘的正文當作落款來寫,一統到底。這種款式在書寫時表現為十分的隨意,一看沒紙了,便把正文當作落款寫,與正文攪和在一起。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牘,把多個尺牘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見大,令人神往。
5、文識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佔一半,雖說是款文,其實與正文一樣,只是寫得小了一點,有一種大疏對大密的趣味。
6、團扇對聯式。中間作四個團扇,兩邊配上一幅對聯,內圓外方,很有一點創意。
三、 關於逗條幅地的章法技巧條幅以中堂為基礎,在一般情況下,條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識與中堂也基本一樣,只是它的氣勢比中堂更為奔放、更為修長。條幅象中堂一樣,也是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條幅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條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隸書條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頂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
2、沈尹默的行書條幅,正文採用豎界格三組冊頁,合作一幅條幅作品,別有一番滋味。
3、陸維釗的行書條幅,正文採用無界格,僅二行半就寫完了。落款起於正文之下,但稍稍拉開一點距離,整個款文時斷時續,巧妙無比。
4、清梅清行書條幅,正文無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於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於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蓋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為壓角印。
四、關於逗橫幅地的章法技巧書法作品通常有橫式和豎式兩種,而橫幅在今天猶為流行,特別橫長的作品叫手卷。橫幅,又叫橫披, 橫長於高,懸掛時去取橫勢。橫幅的章法氣勢與直幅的章法氣勢不同,很大,橫幅的章法氣勢有類似看寬銀幕電影一般,給人的感覺是逗波瀾壯闊地:而直幅的章法氣勢,則有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地的感覺。由於橫幅縱行氣短,有時一行僅一個字,換行頻律高,前後距離長,所以, 橫幅最難的是貫氣。此外, 橫幅很善於寫大字榜書。大字榜書與小字的章法處理不同,它字字獨立,但更強調內在的聯系和前後的呼應。在款式上處理,橫幅比較靈活多變,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後面署款的,有前後都署款的,還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五、關於逗扇面地的章法技巧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明代羅欣《物源》有逗舜始造扇地說,沈從文《扇子史話》在闡釋扇子作用時說:逗出於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地從現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戰國時期扇子是用細竹篾編織而成的。後來,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從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葦、羽毛、絹布、錦司絲、紙等),進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長方形、橢圓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線形、海棠形等),並且逐步完成了從實用走入藝術的歷史進程。不知是誰首創在扇面上題字,現已無從查考,傳說應該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後,出現了扇面書法,如宋徽宗團扇。
2、摺扇書法摺扇書法創作難於其他書法創作,究其原因:一是體積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紙面不吸水,四是開頭不規則。其中,紙面不吸水的問題好解決,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下圖的章法為二行居中式,為清代書法家翟雲生所書,他以隸書名世。此幅作品給人以天空地闊、任意翱翔的感覺。
六、關於逗條屏地的章法技巧條屏,亦稱屏條、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將四幅、六幅條幅連成一幅,稱之為四條屏、六條屏等。相傳,條屏起於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條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來一起懸掛,體現出一個大主題。拆開來時又可以單獨懸掛。由於條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條屏作品在落款時,可以在最後一條落一個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7、關於逗斗方地的章法技巧中堂的一半稱之為斗方,作品尺寸為正方形。正方形在視角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規正、太庄嚴,是一種藉助於繪畫形式的章法。斗方起於何時,恐怕難於查考。但是,由於當今建築物的空間比較低,斗方已經成了人們審美的新趣尚,也激發了廣大書法家們的創作熱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時常常有點扁方形。下圖是趙之謙的作品,其特色是內圓外方式。
書法創作布局注意事項
書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構成,將其三個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行總體的安排,即為布局。創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四周留空 行間透氣 書寫內容不可寫滿整張面,四周適當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邊框,作品便形成整體。同時字與字之間也應適當留空,其字距小於行距,行距小於邊框,以顯空靈。書法作品按傳統習慣為縱行排列,從上到下,從右至左書寫。首行不需空格,首字應頂格寫;未行不宜寫滿,末字下應留有適當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標點,繁體字與簡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尾呼應 字守中線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個字與最後一個字,即首字與未字,應略大或略重於其他字。首字領篇,末字收收勢,極為重要。同時,每個字的中心位置都應在每一格的中心線上,這樣才能做到逗橫成排、豎成行地,作品才能更加整齊。 (3)大小相宜 輕重適度作品中的每一個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輕重及形狀,不可強求完全相同,但應做到整幅作品中沒有逗特別突出、極其顯眼地(即特大、特小、特輕、特重)的字,尤其是楷書,做到大小相宜,輕重適度,整體協調。 (4)字體一致 格調統一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應是一種相同的字體。也就是逗顏體地作品中都是顏體字,決不可以將逗柳、歐、趙地等字體中的字進行拼湊。書寫中,其用筆、結構的方法完全一致,達到格調的統一。在此基礎上,又須做到形態各異,輕重有別,大小相間。尤其一幅作品內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應注竟變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 字印相映一幅書法作品,落款的字應小於正文中的字,楷書作品可用楷書或行書字來落款,特別是用行書落款,還可求得變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啟首章。姓名章與款字大小相適,一般略小於款字,鈐蓋於落款的下面,若用兩方,則兩方印章之間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啟首章形式多樣,可大可小,一般鈐蓋於正文首字的右邊。
『柒』 常見扇面形式有哪些
扇面的分類
分類依據
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紈扇)和折疊式的叫摺扇。從材質上分,又可分為紙質扇面、絹質扇面、竹木質扇面和其他材質扇面(如現代工藝的24K純金扇面等等)。
摺扇面
摺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摺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 明代是摺扇流行的開始,清代是摺扇大發展的時期,摺扇扇面少數用絹,多數用紙裱糊,便於書畫創作;
團扇面
團扇又稱「紈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團扇邊框及柄以竹製,扇面用潔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蟲花鳥等。早期多為圓形,後乃有長圓、扁圓、梅花、葵花、海棠等樣式。多為唐代女性隨身佩帶,精巧雅緻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自漢代至北宋是紈扇,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蘇、杭的紈扇,製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
『捌』 團扇的種類
這個要看具體怎麼分類了,盛風蘇扇為大家整理一些,希望能幫助你。
1、按團扇扇面分:緙絲團扇、羅布團扇、空白團扇、宣紙團扇、絹團扇(絹宮扇是以「盛風蘇扇」為代表的蘇扇著名種類)等等。
2、按團扇扇骨分:木質團扇、竹子團扇、玉竹團扇、湘妃團扇等等。
3、按團扇工藝劃分:刺綉團扇、異型團扇、繪畫團扇等等。
『玖』 刺綉團扇的形狀都有什麼樣的
團扇的形狀很多,有圓形,花瓣形,長方長方形,橢圓形。總的比較多,以圓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