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木蘭花
Ⅰ 花木蘭的故鄉是那裡
因為木蘭祠位於虞城縣營廓鎮大周庄村,距虞城縣城35公里,距京九鐵路木蘭站2.5公里。
所以木蘭家鄉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Ⅱ 木蘭花鄉到底是不是花木蘭的家鄉
木蘭花鄉並不是花木蘭的家鄉。
木蘭花鄉應該是木蘭花之鄉。
那裡盛產木蘭花,非常的漂亮,非常的香。
Ⅲ 花木蘭的故鄉是哪裡
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Ⅳ 花木蘭的家鄉在哪裡
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
花木蘭(412年-502年),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巾幗英雄,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北方古代民族英雄,忠孝節義,以替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聞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因此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她父親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時值太武皇帝時期(424——452年),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
但是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旅生活。
(4)故鄉木蘭花擴展閱讀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
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Ⅳ 《木蘭花》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木蘭花
晏殊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
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這首詞借青春和愛情的消失,感慨美好生活的無常,細膩含蓄而婉轉地表達了作者的復雜情感。這是一首優美動人而有寓有深意的詞作,為晏殊詞的另類作品。
起句「燕鴻過後鶯歸去」寫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來,鴻雁春天往北方飛,黃鶯逢春而鳴,這些禽鳥按季節該來的來了,該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來過又走了。這里寫的是鶯語燕飛的春歸時候,恰逢鶯燕都稀,更覺悵惘。「鶯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繼散去,美好的年華與美好的愛情都不能長保,怎不讓人感慨萬千。「細算浮生千萬緒」一句從客觀轉到主觀,說對著上述現象,千頭萬緒,細細盤算,使人不能不正視的,正是人生若水面浮萍之暫起,這兩句前後相承,又很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這兩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詞句「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但旨意不同。作者此處寫的是對於整個人生問題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華、愛情與春夢的短長相比較,把親愛的人的聚難散易與秋雲的留、逝相對照,內涵廣闊,感慨深沉。
下片「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兩句寫失去美好愛情的舊事,是對上片感慨的具體申述,又是產生上片感慨的主要因素,這樣使上下片的關系交互鉤連,自然過渡。「聞琴」,指漢代的卓文君,她聞司馬相如彈琴而愛慕他;「解佩」,指傳說中的神女,曾解玉佩贈給情人。這兩句是說象卓文君、神
女這樣的神仙伴侶要離開,挽斷她們的羅衣也無法留住。隨後作者激動地呼出:「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意思是勸人要趁好花尚開的時候,在
花間痛飲消愁。這是受到重大刺激的反應,是對失去美與愛的更大的痛心。聯系晏殊的生平來看,他寫這件事,應該是別有寄託,非真寫男女訣別。宋仁宗慶
歷三年(1043),晏殊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樞密使,握軍政大權。其時,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副宰相),韓琦、富弼為樞密副使,歐陽修、蔡襄
為諫官,人才濟濟,盛極一時。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斷明察,又聽信反對派的攻擊之言,則韓琦先被放出為外官,范仲淹、富弼、歐陽修也相繼外放,晏殊則罷
相。對於賢才相繼離開朝廷,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們的被貶,比作「挽斷羅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侶」。不宜「獨醒」、只宜「爛醉」,當是一種憤慨
之聲。
此詞化用前人的詩句,信手拈來,自然貼切。詞中的復雜的思想,反映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襟懷。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
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開我東閣的門,坐我西閣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
1. 唧唧(jī jī):紡車的聲音。
2.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軍帖:軍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最高統怡者的稱號。
6.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7.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8.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9.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0. 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11.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12. 朝、旦:早晨。
13.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4.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5.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戰爭。
16.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過。
17.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十二轉為最高的功勛。
19.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餘。
20.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1. 不用:不願做。
22.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23. 郭:外城。
24. 扶將:扶持。
2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聲音。
27. 著:穿。
2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29. 帖花黃: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30. 火伴:同「夥伴」。同伍的上兵。當時規定若干士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3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32.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
Ⅵ 木蘭花詩句的全文
木蘭花慢 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 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 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 飛鏡無根誰系? 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 蝦蟆故堪浴水,問雲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齊無恙,雲何漸漸如鉤? 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 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 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 秋晚蒓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 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 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 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1.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1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2,筍柱鞦韆游女並3。芳洲拾翠暮忘歸4,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5,已放笙歌池院靜6。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2.木蘭花 【宋·錢惟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覺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3.木蘭花 【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鍾,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4.木蘭花 【宋·晏殊】 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 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 5.木蘭花 【宋·晏殊】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五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6.木蘭花 【宋·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7.木蘭花·戲林推 【宋·劉克庄】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8.木蘭花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9.木蘭花 【宋·晏殊】 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百歲相看能幾個?別來將為不牽情,萬轉千回思想過。 10.木蘭花 【宋·晏幾道】 小蓮未解論心素,狂似鈿箏弦底柱。臉邊霞散酒初醒,眉上月殘人慾去。 舊時家近章台住,盡日東風吹柳絮。生憎繁杏綠陰時,正礙粉牆偷眼覷。
Ⅶ 花木蘭故鄉哪裡
我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家喻戶曉。據史料記載,木蘭確有其人,但不姓花,而且歷史上曾有4位「花木蘭」。
朱木蘭: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嫻弓馬,諳韜略,14歲時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轉戰沙場13載,屢建功勛,凱旋還里。唐太宗封她為武昭將軍、武昭公主,賜姓李。後人為了紀念她,在今湖北省黃陂縣木蘭山建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廟。
魏木蘭:生於西漢初年,今河南人,其父名魏應。漢文帝年間,匈奴南侵,為抵抗侵略者,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戰死沙場,被追謚孝烈。
任木蘭:唐代人,她散盡家財,招募數千義勇,組成一支保家衛國的部隊。木蘭女扮男裝,躍馬橫刀,率軍一舉打敗強大的叛軍。任木蘭的所為,在《新唐書》、《全唐詩》中均有記載。
韓木蘭:四川闐中人,幼喪雙親,和叔父韓立共同謀生。12歲正值元末農民起義烽火,遂女扮男裝改名韓天保,投奔紅巾軍王起岩部隊。13年軍旅生涯,戰功卓著。後人為紀念她,在她的家鄉修建了木蘭廟、木蘭寺。
Ⅷ 花木蘭故鄉到底在哪裡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4]郭鎮是木蘭故里,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佔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餘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餘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掛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這意味著,木蘭故鄉在虞城已經獲得權威機構的最終認可和確定。
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湖北黃陂縣(今黃陂區)木蘭山亦稱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但黃陂的木蘭是隋唐的,和木蘭祠有很大沖突。
安徽亳州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里。亳州說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早於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370-447),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為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
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為木蘭故里;延安在黃河西邊百餘里,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裡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為木蘭故里。以上三地都認為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眾所周知,《木蘭辭》在漢代就流傳在民間了,南朝僧人智匠還將其編入《古今樂錄》,木蘭其人怎麼可能出現在南北朝之後呢?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為戍卒,以功為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為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歷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為: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Ⅸ 花木蘭的故鄉是哪裡
虞城縣,商丘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東部,豫、魯、皖三省交界處,地處商丘市區東部,西鄰商丘新區,是全市距離商丘中心城區最近的縣。
虞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境內隴海鐵路、310國道、連霍高速,豫324、325、326省道橫穿東西,京九鐵路、濟廣高速公路、105國道、豫203省道縱貫南北。
虞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公元前21世紀,夏禹封舜子商均於此,號「有虞」,後稱虞國。虞城西部的綸城是夏朝中期的重要都城。商湯滅夏後都亳(今虞城縣谷熟鎮西南),建立商朝。秦設虞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虞城縣。
虞城自古人才輩出,是釀酒鼻祖杜康造酒發祥地、倉頡造字之地、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家鄉,歷代諸多名人如司馬相如、枚乘、李白、杜甫、高適、蘇軾等都曾來此游覽,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境內現存有倉頡墓、商均墓、伊尹墓、木蘭祠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