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花紋
㈠ 樓蘭古城的全部詳細資料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人跡罕至,環境異常的荒涼、凶險。然而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有人口14000餘,士兵近3000,真可謂是一泱泱大國。古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扼東西交通的門戶,是漢王朝進入西域的橋頭堡。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樓蘭古城有著極盛一時的歷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奇怪的是,聲名顯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7世紀時,唐玄戕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廊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隊考察羅布泊,差些全軍覆沒,因而宣稱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蒙難失蹤,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一層神秘可怖的面紗。近年上海的「獨行俠」余純順歷時8年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倒斃羅布泊荒漠,又給蔞蘭古城平添了幾分凄涼和悲壯。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樓蘭遺址究竟在哪裡?樓蘭的自然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樓蘭有些什麼文化遺存?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樓蘭也是中外探險愛好者憧憬嚮往的神秘之地。
樓蘭古城是由於自然和人為多方面的復雜原因,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被掩埋於大漠中的。本世紀初,因為斯文·赫定的維吾爾族向導艾爾得克為找回丟失的鋤頭,於無意中讓斯文·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從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世界各國的考古家、探險者蜂湧而至,他們在樓蘭古城地區發掘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還有漢簡、漢文書、絲織品、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還發現了著名的「李柏文書」,並據該文書又發現了附近的「海頭」故城,並發表了一些專著。1927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也到樓蘭發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發表了專著《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外學者盛贊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解放後,我國組建過多批現代化的考察隊伍真誠樓蘭考察,現清楚查明,樓蘭古位於東經80度55分12秒,北續40度30分57秒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千米,古城佔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仍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東北區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築,佛塔殘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築,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築物。西南區有當時的官署——三間房遺址與一些小院落。古城內,蓋房用的胡楊木樑、檁、椽等木構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還鑿了眼,刻上了花紋,顯示了相當的工藝水平。古城及其周圍還有古烽燧、糧倉、古墓等遺址。在樓蘭古墓溝還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屍——「樓蘭美女」。樓蘭古城內目前尚遺存陶片、氈片、古銅錢、古兵器、絲綢碎片等眾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尋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為一名「考古發現者」。
神秘的樓蘭強烈刺激著國內外遊人的探險慾望,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樓蘭探險熱潮,各國探險隊紛至沓來,其中尢婁日本朋友熱度最高。1998年春節數十名上海探險者踏著上海獨行俠余純順的足跡來到樓蘭,在東方「龐貝城」渡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新年,個個激動無比。
樓蘭探險異常艱險,地表崛起的鹽殼和錯綜復雜的風蝕「雅丹」地貌,極其艱隊難行,越野車每小時平均只有前進二三千米,平均每兩分鍾汽車就得轉三個急彎。羅布泊地區的地貌廣達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這里天氣冷熱變化急劇,夏季午後氣溫上升至攝氏三四十度,燠熱難耐,而凌晨氣溫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無比。羅布泊地區年降水量僅1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可達3000多毫米,蒸發遠超過降水二三百倍,奇旱無比。這里風沙肆虐,沙暴滾滾,堪稱禁區。然而有險才有奇,神奇的羅布泊、險峻的雅丹龍城地貌以及各種沙漠奇景為樓蘭探險倍增了許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險者終身難忘。
㈡ 樓蘭古城的故事
在負有盛名地漢唐時代地絲綢之路上曾經有一座著名地樓蘭古城。它地遺址位於塔里木盆地地東部,羅布泊窪地地西北邊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提到這座城市。這樣看來,樓蘭王國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它在中西地經濟、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重要地橋梁作用。公元前77年,漢朝皇帝將樓蘭地國名改為鄯善。 昔日綠草遍地,車來車往,門庭若市地繁榮古城—樓蘭,在公元4世紀以後,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地只是「城廊巍然,人物斷絕」地不毛之地。 現在,由於探險和考古發現不斷進步,樓蘭文明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面前。 薈萃了東西方文明地樓蘭古城最顯著地特徵是將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了起來。在宗教信仰和物質習俗方面也均表現出這種特點。 如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尉犁縣營盤古城附近發掘地一座漢晉墓地,出土文物包括漢晉地絹、綺、縑、絲綉、織金錦、漢代鐵鏡,這些物品都帶有明顯地中原風格,已發掘出了帶有中亞風格地麻織面具、黃金冠飾、金耳環和金戒指等,還有來自波斯安息王朝地玻璃器皿和古希臘羅馬風格地毛紡織品,等等。可以說當時天下地寶物很多都聚集在這一座小小地墓地之中。 這種多元文化地格局正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文明賴以存在和發展地基礎。塔克拉瑪干沙漠文明從地域位置看處於各主要文明地邊緣,似乎是一個「文化邊緣地帶」,而實際上卻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展現地舞台,是各種文化聚集融合地場所。 樓蘭古城出土地漢文木簡和文書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地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從中不但可以看出樓蘭城地軍事力量和狀況,和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地一些情況,而且還可以了解到樓蘭城內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地情形,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製造鐵工具和兵器地手工業,有以穀物絲帛作價地商業活動。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面地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文書是當時樓蘭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地真實寫照。 然而,公元4世紀以後,這樣一個綠草遍地、人口繁盛地綠洲卻瞬間消失了。黃沙漫漫,蓋住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地一切。一望無際地沙漠代替了昔日地綠洲,只有絲綢之路上留下地斑斑白骨暗示著這曾經是一個商旅雲集地貿易中轉站。文明就這樣突然中斷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一切呢?從樓蘭古城出土地漢文簡牘中可以知道,當時樓蘭王國地農業生產每況愈下,又聯想到樓蘭處於沙漠之中,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當時地自然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水源日益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了樓蘭文明地覆滅。樓蘭人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堅守地故國,四處逃散,而文明也就消失了。樓蘭古城的消失是一個學術界至今爭論不休的懸案。古孔雀河是樓蘭古城唯一的淡水源,樓蘭古城東部雖有浩瀚的羅布泊,但因是個鹹水湖,所以無法飲用。據史書記載,4世紀以來塔里木盆地氣候趨於乾旱,高山冰川萎縮,河流水量減少。導致河湖乾涸,草木不生。對於逐水草而居的古樓蘭人來說沒有水便失去了生命。以漁牧為生的古樓蘭人被迫大批轉移,從樓蘭古城遺址得到的漢文簡牘可知,樓蘭士兵的口糧呈逐漸減少的趨勢,甚至有「宜漸節省,使相周接」之語。導致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是,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水源日益不足。 在出土文書中還有不少關於用水緊張不能下種,要求配水和水源嚴格控制的紀錄,因而水這個關鍵因素的缺乏,導致了古樓蘭的廢棄。水斷城空的觀點一度被人接受。多年以來不少科學家一直認為羅布泊是個游移湖,從羅布泊的形成之日起,其位置和形態隨著水量的變化而南北變動。而樓蘭古城正好依水而建,難道羅布泊游離不定造成了古樓蘭人的被迫遷移嗎?近年來,我國專家學者組成的科學探險隊多次進入羅布泊。專家根據羅布泊湖底鑽探取樣後,碳-14年代測定認為,近1萬年以來羅布泊經歷了多次大的干濕波動,但始終沒有離開羅布泊窪地,羅布泊只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了漲縮變化,隋唐時期由於高山冰雪補給的河水增大,流進羅布泊的水量也相應增多,而到了元代隨著我國西北氣候變干,塔里木河的水量變得更少,羅布泊的面積也縮到了最小,1964年前後,羅布泊就徹底的乾枯了。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當羅布泊乾枯時,生活在兩岸的樓蘭人會不會拋棄古城去尋找另一個有水的湖泊呢?這似乎與水斷城空說不謀而合,但據文獻記載,樓蘭古城荒廢以後那裡仍然有水,如果水是唯一的關鍵,那麼此後的一千多年裡,羅布泊水量多次變化而樓蘭也未重現昔日的輝煌。看來水斷城空的理論難以自圓其說了。
㈢ 有關樓蘭的知識
樓蘭,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西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㈣ 樓蘭真的存在嗎
樓蘭古城地處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羅布泊凹地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堅硬的鹽殼所包圍,人跡罕至,環境異常的荒涼、凶險。然而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就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有人口14000餘,士兵近3000,真可謂是一泱泱大國。古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扼東西交通的門戶,是漢王朝進入西域的橋頭堡。當年在這條交通線上是「使者相望於道」,交通繁忙,城市經濟繁榮,樓蘭古城有著極盛一時的歷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奇怪的是,聲名顯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五六百年以後,卻史不記載,傳不列名,突然銷聲匿跡了。7世紀時,唐玄戕取經歸來,看到樓蘭國「城廊巋然,人煙斷絕」,其蕭條之景,使人頓生滄海桑田之感慨!1900年3月斯文。赫定率隊考察羅布泊,差些全軍覆沒,因而宣稱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1980年5月我國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蒙難失蹤,更給這座古城蒙上一層神秘可怖的面紗。近年上海的「獨行俠」余純順歷時8年在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後,倒斃羅布泊荒漠,又給蔞蘭古城平添了幾分凄涼和悲壯。樓蘭古城究竟是怎樣消失的?樓蘭遺址究竟在哪裡?樓蘭的自然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樓蘭有些什麼文化遺存?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外考古學家和科學家關注的問題。樓蘭也是中外探險愛好者憧憬嚮往的神秘之地。
樓蘭古城是由於自然和人為多方面的復雜原因,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被掩埋於大漠中的。本世紀初,因為斯文。赫定的維吾爾族向導艾爾得克為找回丟失的鋤頭,於無意中讓斯文。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從而引起世人極大的關注,世界各國的考古家、探險者蜂湧而至,他們在樓蘭古城地區發掘的文物其價值之大震驚世界,其數量之豐難以數計。除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還有漢簡、漢文書、亻去盧文
書、絲織品、木器、陶器、銅器、玻璃製品、古錢幣等等。其中以晉代手抄《戰國策》和漢錦最為珍貴。還發現了著名的「李柏文書」,並據該文書又發現了附近的「海頭」故城,並發表了一些專著。1927年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也到樓蘭發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發表了專著《羅布淖爾考古記》。中外學者盛贊樓蘭是一個埋藏在「沙漠中的寶地」,是歷史遺落下來的「博物館」、「東方的龐貝城」,
解放後,我國組建過多批現代化的考察隊伍真誠樓蘭考察,現清楚查明,樓蘭古位於東經80度55分12秒,北續40度30分57秒與附近城鎮的直線距離為西北距庫爾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千米,古城佔地12萬平方米,略成正方形,邊長約330米,用泥土、蘆葦、樹枝相間修築的城牆仍依稀可辨。一條大致西北——東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貫城中,將古城分成東北、西南兩區。東北區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築,佛塔殘高10。4米,系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築,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築物。西南區有當時的官署——三間房遺址與一些小院落。古城內,蓋房用的胡楊木樑、檁、椽等木構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還鑿了眼,刻上了花紋,顯示了相當的工藝水平。古城及其周圍還有古烽燧、糧倉、古墓等遺址。在樓蘭古墓溝還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屍——「樓蘭美女」。樓蘭古城內目前尚遺存陶片、氈片、古銅錢、古兵器、絲綢碎片等眾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尋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為一名「考古發現者」。
神秘的樓蘭強烈刺激著國內外遊人的探險慾望,近年來國內外掀起了一股樓蘭探險熱潮,各國探險隊紛至沓來,其中尢婁日本朋友熱度最高。1998年春節數十名上海探險者踏著上海獨行俠余純順的足跡來到樓蘭,在東方「龐貝城」渡過了一個不平凡的新年,個個激動無比。
樓蘭探險異常艱險,地表崛起的鹽殼和錯綜復雜的風蝕「雅丹」地貌,極其艱隊難行,越野車每小時平均只有前進二三千米,平均每兩分鍾汽車就得轉三個急彎。羅布泊地區的地貌廣達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這里天氣冷熱變化急劇,夏季午後氣溫上升至攝氏三四十度,燠熱難耐,而凌晨氣溫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無比。羅布泊地區年降水量僅1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可達3000多毫米,蒸發遠超過降水二三百倍,奇旱無比。這里風沙肆虐,沙暴滾滾,堪稱禁區。然而有險才有奇,神奇的羅布泊、險峻的雅丹龍城地貌以及各種沙漠奇景為樓蘭探險倍增了許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險者終身難忘。
㈤ 「樓蘭古城」為何至今不復存在!
我覺得這還是和新疆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以及人類無休止的開發與破壞。有專家們指出,孔雀河與車爾臣河匯入塔里木河,經庫魯克河流入羅布泊。羅布泊是古樓蘭的生命之源,羅布泊的遷移,使樓蘭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導致了氣候惡劣,樓蘭人繼續留在這里只可能坐以待斃,於是他們只好棄城別走,樓蘭古城也就在歷史上消失。
許多學者也認為,古樓蘭的衰亡是與社會人文因素緊密相連的,我國古書記載樓蘭古國的最後存在時間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政局最為混亂的時期,北方許多民族自立為藩,相互戰爭。而樓蘭正是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頻繁的戰爭、掠奪性的洗劫使樓蘭的植被和交通商貿地位受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而沙漠邊緣的古國,喪失了這兩個基本要素,也不可能存在下去。於是,它就變成了今天滿目黃沙、一片蒼茫的景象。
但樓蘭被遺棄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專家學者們還在探索……
㈥ 樓蘭古城
1901年3月3日,在羅布荒原作測量的探險隊在雅丹之間蹣跚前行,一個高達八九米的土堆擋住了去路。等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意識到,那個突兀的土堆不是千年強風「雕琢」而成,是一個印度犍陀羅風格的佛塔時,在歷史的皺褶里「潛藏」了十幾個世紀的樓蘭古城,就此重現於世。新千年來臨,羅布荒原傳出的關於樓蘭文明的信息接踵而至:所謂「樓蘭王陵」浮現世間、開始挖掘神秘難解的「小河墓地」、見到了為風蝕土壟掩映的佛窟……
1900年3月末。斯文·赫定的探險隊從羅布荒原的水源地六十泉(「阿提米希布拉克」)出發,從北向南穿越荒原。3月28日下午3點,經過一處古代佛教寺院遺址,隊伍做了短暫停留,然後繼續前行。
傍晚宿營時要「臨渴掘井」,才發現僅有的一把鐵鍬遺失在白天路經的遺址。羅布人、向導奧爾得克動身北返。鐵鍬必須找回。第二天黃昏,奧爾得克帶著鐵鍬趕上了南行的隊伍。他告訴赫定:昨晚後半夜起了大風,他迷了路,闖入另一個遺址。那地方比白天路經的寺院規格高,而且遍地是散落的木雕、木材。他特意帶回來一塊精美木雕作樣品。這無疑是一兩千年之前的裝飾板,用它來裝飾的建築一定不是普通人所居。第二天,駝隊按既定路線前行,啟程時赫定發誓:明年這個時候一定再到這一帶來尋訪人類失落的文明。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便是從史冊消失了十幾個世紀的西域古國樓蘭即將復現於世的前兆。
1901年春,赫定回到了這一帶,尋找並不順利,他幾次產生了放棄的念頭。3月3日,穿越一片低矮的土壟時,步履蹣跚的駱駝突然止步,停在一個擋住去路的龐然大物面前,這是巨大的佛塔,佛塔腳下,氣勢恢宏的古城分布在一道運河兩岸。古城如同中了魔法而睡去。異樣的沉靜使赫定為之震懾,似乎城中居民剛匆匆離去,他們就接踵而至了。一輛馬車的巨大木車輪才修補完好等待重裝,一棟房舍荊門半掩似乎主人知道有遠客將臨……除佛塔,古城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築物是由四堵厚實的牆壁分割成的三間房屋。後來,佛塔成了古城象徵;那建築物則被稱為「三間房」,此地出土的重要文物大都出自「三間房」牆角下一處有兩千年歷史的垃圾堆。
已成為樓蘭古城「城徽」的樓蘭佛塔
1902年,赫定回到瑞典。將古城出土的文物交給德國的漢學家們,研究結論一出,學界為之震驚:在這流沙覆蓋了十幾個世紀的古城找到的木簡和殘紙上都出現了此地的漢文地名,它就是見於《史記》《漢書》的絲綢之路重鎮樓蘭。
隨著樓蘭古城的發現,探索樓蘭文明之謎成了20世紀熱點,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不但陸續發現了數十處樓蘭王國的古跡,獲取了足以裝備一座博物館的樓蘭文物,還破譯解讀了早已無人使用的樓蘭官方文字——佉盧文。隨著對樓蘭興趣的加深,兩個問題成了人們爭論的話題:一個是,樓蘭古城的發現究竟是1900年3月28日——29日,還是1901年3月3日?另一個是,樓蘭古城究竟是不是樓蘭王國的首都?
關於樓蘭古城的發現,有人提出:羅布人奧爾得克無意闖入的那個遍地是木雕的遺址,就是樓蘭古城。所以樓蘭古城是奧爾得克發現的,發現事件不是1901年3月3日,而是1900年3月29日。
奧爾得克是羅布泊探險史關鍵人物。然而上述說法卻不能成立,因為1900年奧爾得克找鐵鍬時闖入的遺址不可能是樓蘭古城。
英國考古學家奧利爾·斯坦因曾為羅布荒原的古跡作了編號,從L.A.到L.T.,共20處。樓蘭古城,即L.A.,1900年3月28日赫定一行路經,並遺失了鐵鍬的遺址,是L.B.。L.B.由幾處鄰近的遺址組成,有寺院、官衙、民居等等。探險隊路經的是其中一處寺院,奧爾得克誤入的有木雕的地方,是寺院一側相對獨立的建築,可能是高規格的樓蘭館驛。它們都是L.B.的組成部分。奧爾得克帶回的木雕並不屬於樓蘭古城。
據說,前不久有人在樓蘭古城撿到「咸豐通寶」錢幣。但同樣不能因此斷定,樓蘭古城的發現早在咸豐年間。首先,這種「撿拾」並無科學記錄;其次,清代制錢是通用的,光緒、宣統,甚至民國期間,咸豐通寶也是流通貨幣。
樓蘭古城的發現經過有明確的記載。僅據目前所知,不能改變斯文·赫定於1901年3月3日發現樓蘭古城的結論。
通過解讀當地發現的文書,學界認定赫定發現的古城名叫「樓蘭」。因此產生的問題是:樓蘭城是不是樓蘭王國都城?換句話說,樓蘭古城與樓蘭王國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呢?
樓蘭的許多難解之秘中,樓蘭王國的首都何在,一直是困擾人們的難題。它牽涉到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幾方面,在絲綢之路史研究中極具代表性。可以確認的是:中國典籍中的「樓蘭」一詞,是佉盧文「KRO-RAINA」的音譯,含義是「城市」;但樓蘭古城是不是樓蘭王國的首都,仍然懸而未決。《史記》明言,樓蘭有「城郭」。樓蘭從出現在漢文史冊起就是完整意義上的國家。《漢書》進一步指出,樓蘭王國的首都叫做「扜泥城」。樓蘭古城,是不是扜泥城呢?
一般認為,魏晉時期樓蘭古城曾是西域長史府駐節之地,而且迄今為止在樓蘭古城出土的遺物,真正屬於樓蘭王國、體現出樓蘭土著文化特徵的相當少見,這不像一個有悠久歷史、獨特文明的國家的首都應有的情況。所以,便有了樓蘭曾遷都的說法。有人根據《漢書》記載,推定在樓蘭改名為鄯善時,把國都從樓蘭古城遷往偏西南的地點了。如果承認樓蘭古城是以漢文化為主的城市,那麼不管遷都之說是否成立,樓蘭國首都扜泥城何在,就仍是不解之謎。
從《漢書》到《北史》的《西域傳》,都曾明言,樓蘭盡管改名為鄯善,但首都均是扜泥城。樓蘭王國有自己的國家機器,並一直以扜泥城為行政中心。樓蘭王國的首都不在樓蘭古城,必然另有其地。可目前已知的三十四處屬於樓蘭王國的遺址,除樓蘭古城,沒有哪個具有都市的規模。前些年有人提出羅布荒原另一個考古編號是「L.K.」的古城是樓蘭首都。可L.K.周長只有一百多公尺,城內僅有兩組房屋。試想,《史記》《漢書》《後漢書》記載的發生在樓蘭首都扜泥城的生動往事,怎麼可能出現在L.K.呢?
那麼,樓蘭的首都究竟何在?
研讀著名的尼雅遺址發現的樓蘭王國檔案,我們有這樣的推斷:樓蘭王國的首都距離位於尼雅河畔的尼雅遺址不太遠,只有騎駱駝幾天的路。《北史·西域傳》提到,強敵兵臨城下時,樓蘭國王比龍放棄了首都,率半數國民跑到且末地方。尼雅,就在今天的民豐縣;且末,大致等於且末縣城。特別是我們在2001年初,再次抵達了「小河5號墓地」。我相信,這「小河」岸邊的恢宏壯觀的神秘地點,是樓蘭的王族陵墓。上述跡象表明,古國樓蘭首都應該位於樓蘭古城西南方,離絲路古驛阿拉干不太遠。且末河與塔里木河古河床交匯的古三角洲,是樓蘭國都扜泥城最有可能「潛藏」的秘境。這一帶如今是沙漠死界,但兩千年前則是水草豐美、林木茂密的文明萌生之區。那兒始終是探險家的盲點。
關於樓蘭古城,斯文·赫定有個著名的「猜想」:一定有許多更深層的東西被忽略了,也就是說,我們對樓蘭的了解有待深入。比如他曾自問道:樓蘭古城有明顯的漢族文化特徵,可是,在羅布荒原為什麼沒有發現一處漢族人的墓葬呢?解釋只能是:一,在西域的漢族人死後一律旅櫬還鄉安葬於故里了;二,工作不徹底還沒有找到。全部歸葬家鄉是不可能的,從西域到中原路途遙遠坎坷,人們很難將其付諸實踐。工作不徹底?這就是繼續工作的動力。果然,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關於羅布荒原發現了大型的漢族「將軍墓」的傳說不脛而走, 2003年,傳說終於「浮出水面」:羅布荒原發現了多處高級的墓葬,其形制與中原一脈相承,可以推測其中必然有駐節樓蘭的高級官員的墓地。當年奧列爾·斯坦因在繪制羅布荒原古跡分布圖時,曾表示:L.B.與L.K.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地點。果然,今年新的突破性發現大都出在這兩個地點附近。
關於樓蘭古城,另一個21世紀的新話題,是「三間房」。一般認為那是西域長史府:樓蘭城除佛塔,僅有的基本站立的建築就是它了,涉及西域長史府的文書又都出土於它的附近。但也有疑問。比如那三間房舍,都是長方形,最寬的不超過1.5米,計入千年的強風剝蝕,當初或許僅只1.2米左右,寬的也就是0.8米,連兩個人並肩通過也困難,什麼官府是這樣的格局呢?它只能是西域長史府組成部分之一,更可能是機密文件與武器的庫房。正因為如此,才分外堅固,沒有倒塌。在三間房西北緊鄰,有一處基址宏敞的廢墟,「地龍」精緻寬闊,但長期為沙子掩埋。也許那才是西域長史的官衙。
著名的「三間房」
不久前我見到了外國學者用三維動畫恢復的樓蘭古城。恢復的古城相當生動,特別是那條橫貫城市而過的運河——孔雀河,有了它,城市簡直像復活了一樣。但是,動畫展示的城市風格與我的想像迥異。因為樓蘭在公元5世紀就廢棄了,除了佛教它不可能有別的文明內涵。樓蘭王國是西域古國,有自己的文明,但具體到樓蘭古城當然是漢族文化的結晶。「復原」樓蘭古城是相當有意思的工作,這在斯文·赫定、亨廷頓、斯坦因、桔瑞超所在的20世紀前半期根本不可能實現。但它應該體現出20世紀對樓蘭考察的成果,應該與21世紀新的研究走向一致。
隨時間逝去,人們對樓蘭的興趣與日俱增。樓蘭有說不盡的話題,它解答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困惑。通過尋找答案,我們才架起了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
㈦ 花紋鋼的樓蘭寶刀
樓蘭寶刀秘籍
樓蘭寶刀秘籍:此為數代人的心血,純正中華傳統刀劍工藝文化瑰寶刀。通過對於祖傳秘方的長期大量的研究,古代的寶刀絕非刃口精細,才會鋒利,其性能真正的奧秘在於刃口細小的鋸齒,不用開口過細,咬合力就很大。在古書中所記錄的,寶刀能鋒利無比,又能切硬物,並不是藝術誇大。寶刀的咬合力大,刃口不必開的太精細,又削也又能砍。如果材料得當,如選用wootz(烏茲)、鐵英、毛鐵、隕鐵,並採用500年歷史的祖傳秘方《樓蘭寶刀秘籍》,其吹毛斷發、空中削絲巾等性能,絕非誇張。
英吉沙小刀汗-樓蘭寶刀!此種工藝名為旋焊,500年一代傳一代,沒有斷代史,僅在(夢回樓蘭)家族內部秘密流傳,多年來秘不示人,其工藝獨一無二。為了宏揚中華傳統工藝文化,同時為了將英吉沙小刀傳統工藝發揚光大,特意承現家傳絕技,以示中國傳統刀劍工藝文化並不弱!
旋焊其工藝特點是:
⑴剛柔相濟,鋒利無比,由於採用秘方熱處理,內部產生了作用,形成了鋼結晶,其刃口暗藏微小的鋸齒。此工藝絕不是為了花紋而花紋,性能極出眾!
⑵小刀不是太精開刃,就可以做到刀甩干毛巾,甩乾衣服。另外刃口雖然鋒利,硬度卻不低,同時可以削鋼管不傷刃,又能甩毛巾,削硬物不傷刃口,只相當於打磨刃口,越削硬物越鋒利。
刃口保持度好,經久耐用,並非一次性。經久耐用。不象別的刀劍,鋼火沒做好,開始性能超強,經不得久,刃口受損,再磨就會炸刃、掉鋼。
⑶同時可以削硬物,比如鋼管等物
削鋼管後,刃口不傷,仍然可以甩毛巾。由於金相結構好,刃口暗藏細小鋸齒,精開刃後削硬物,只相
當於打磨刃口,越削硬東西,越鋒利!不象普通夾鋼、包鋼、所謂的花紋鋼等工藝,為了追求鋒利
度,與漂亮的外表,刃口過細,硬度太低,只能削軟東西,不能削硬物。
鑌鐵寶刀劍極其鋒利,有「吹毛透風」之譽,其性能絕不是空穴來風!鑌鐵刀劍的鋒利度,遠勝於普通的夾鋼、包鋼. 旋焊工藝並非一種,種類很多,變化無窮,只是已經全部絕種斷代,就算動用高科技手段,也無人能破解其奧秘。 樓蘭寶刀
安卡(ANKA):傳說中不死的神鳥
阿拉伯傳說中的安卡(Anka)和其他不死鳥一樣會在壽限將至時****並獲得新生,它們的壽命約為1700年。安卡的體型巨大,足以載動一頭大象,最初被認為是神的完美的創造物,但在後來的傳說中卻成為一種邪惡的生物,捕食所有的生命,有時甚至會掠走兒童,於是猶太教徒們大肆獵殺安卡,使這種巨鳥最終滅絕。
羅馬詩人奧維德對不死鳥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它生物衍生而來的,只有一種例外,它們可以再生,亞述人稱之為不死鳥(Phoenix)。不死鳥並非靠花草果實維生,而是以乳香為食,在降生五百年後它會落在棕櫚樹頂端的橡木枝上為自己搭建一個巢,然後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沒葯等香料,銜入巢內,墊在自己的身下,當它呼出最後一口氣後會悄然死去,此時從它的身體里將飛出一隻新的不死鳥,同樣擁有五百年的生命。等這只不死鳥長大到有足夠的力量時,就會把父母的巢從樹上升起,銜往埃及的赫利奧波利斯城,放在太陽廟里。這個巢是它的搖籃,同時也是它父母的墳墓。」
正如奧維德所說,不死鳥的記載源自亞述人,不過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神話,例如中國的鳳凰、日本的Ho-oo、俄羅斯的火鳥(Firebird)、埃及的太陽鳥(Benu)、美洲的葉爾(Yel)和阿拉伯的安卡(Anka)等,所有這些鳥都有死而復生的特點(壽命分別為500年、540年、1000年、1461年、1700和12994年不一),而且同太陽有著密切的關系。最早提到不死鳥的人是公元前八世紀的希臘詩人、《神譜》的作者赫西奧德,最早詳細描述不死鳥的人是希臘歷史學家赫羅底特斯,他說:「我並沒有親眼見過它,只是在繪畫中見過,它的羽毛一部分是金黃色的,一部分是鮮紅色的,外形像一隻巨鷹」,而且還擁有美麗的歌喉。
到了公元四世紀以後,不死鳥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傳說壽限將至的成年不死鳥會在巢里****,三天後將重新升起,像基督一樣復活,此時的「不死鳥」已經擁有了「永生」和「死而復生」的象徵含義。羅馬科學家普林尼在寫給羅馬參議員馬尼利亞斯的一份材料中曾經提到不死鳥的再生,他說死去的不死鳥的骨頭里會生出一隻小蠕蟲,這只蟲最終成長為新的不死鳥。
有人認為不死鳥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愛干凈的鳥類,它們為了殺死身上的寄生蟲,將翅膀放在火堆的煙上熏,見者誤以為它們是從火里誕生的。
樓蘭寶刀最高奧義,也稱為不死鳥的傳說.據傳說,樓蘭寶刀到了最高層次,刀不用磨刃口,越削砍越鋒利.如果刀身完全損壞,還能和不死鳥一樣,在烈火中重生.此為樓蘭寶刀最高奧義.傳說固然有誇大的成分,但是"最高級別的樓蘭寶刀"能夠空中削絲巾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堅韌的碳鐵和柔鋼材料,混合使用造就了其的柔韌和鋒利.由於年代久遠,此種工藝已經失傳了,目前正在盡最大努力讓此種絕技還原. 中國傳統刀劍工藝與世界級名刀比較,據典籍記載,原是毫不遜色,可令人痛心之處也在於此——傳統刀劍之光現只見於典籍。中國刀劍工藝為什麼會逐漸失傳?由於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只重八股不重技術,再加上近代頻發的多年戰爭,使手工工藝得不到發展甚至遭到極大破壞。中國的發明全在外國發揚光大,最後中國的國門卻叫外國人的火炮轟開了。中國人的刀劍技藝其本身的刀劍工藝,卻逐漸失傳,無論水平如何的技藝,往往不被世人所認可,只落得器藏於家的結果。
目前由於受到現代工業化發展的影響,伴隨著人們的思想價值觀的改變,手工作坊式生產深受到市場的商業化模式沖擊,一味追求大產量的工業化市場使傳統工藝的生存環境更見惡劣——沒有得到任何技術、資金支持,一代不如一代。本身地位低下,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與支持。而日本刀劍匠人可以衣食無憂,一門心思去鑄造世界級名刀,而且我們這些搞傳統工藝者,每天卻要忙於生計,只能在業余時間做業,精力有限,無法在工藝上進行科學研究與提高。
傳統工藝製作的刀劍製品,產量低,工期長,價格高,得不到市場認可的低產量刀劍產品幾乎是苦苦掙扎;加之傳統工藝過去重視傳人的選擇,之前甚至到現在依然很少有人願意花大時間去學習發展傳統工藝。傳承者基本處於守著傳統工藝,器藏於家,等著其絕種斷代的狀態,得不到任何財力、物力、技術上的支持。到了現在後繼乏人,民族技藝普遍沒落,不少工藝絕活已經完全絕種,急需發掘與保護!
希望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與認可,留住傳統文化,才能留住中華民族之根呀!不要等這些傳統工藝,全成了工廠里的量產現貨,砂輪半手工商品的代名詞,我們才知道去珍惜!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犯罪!
㈧ 現在的樓蘭是什麼樣子的
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謎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銷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㈨ 古樓蘭的資料
樓蘭
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 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戳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㈩ 古樓蘭遺址之謎
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跡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部,處於西域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許多商隊經過這一綠洲時,都要在那裡暫時休憩。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王國的范圍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王國逐漸在世界上消失了。究竟為什麼會消亡,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謎。
1900年春季,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探測,他的維吾爾族向導阿爾迪克,在返回考察營地取丟失的鋤頭時,遇到風暴,迷失了方向。但這位機智勇敢的維吾爾族向導,憑借著微弱的月光,不但回到了原營地模到了丟失的鋤頭,而且還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那裡有雕刻精美的木頭半埋在沙中,還有古代的銅錢。阿爾迪克在茫茫的夜幕中發現的遺址,後經發掘,證實就是樓蘭古城。
我國考察隊是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以後才到達了樓蘭古城的。樓蘭城內最高建築物是位於城東部的一座高l0.4的佛塔塔身是由土坯加木料壘砌而成的;塔基為方形,每邊長約19.5米。塔身的南面連接著一大片大型建築遺址,堆集著許多木料,這些木料都經過精細加工。
樓蘭城中最顯眼的建築區遺跡是城中部的"三間房"。這三間房的牆壁是城中惟一使用土坯壘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對著南城門。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有的木料長達6.4米。從這一組建築物的位置和構造等情況分析,這里可能就是當年樓蘭城統治者的衙門府所在地。考察隊還發現了一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古渠道遺跡,可能就是古樓蘭城居民直接取水的水源。在城內還發現大量的厚陶缸片、石磨盤斷片、殘破的木桶和各種錢幣、戒指、耳環和漢文木簡殘片等。這些物品,對研究樓蘭古城歷史,都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