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橋東荷花

橋東荷花

發布時間: 2022-01-13 17:59:09

『壹』 富陽有哪幾座橋

富陽的古橋
1、〈萬齡橋〉
萬齡橋,位於富陽市鹿山街道湯家埠村中部。東西橫跨九曲浦,橋兩端皆為民房,南距富春江60米。明嘉靖間里人陳紹建,清朝曾多次修築。至清光緒間,邑宰周學基令陳、聞等姓重修。為方便車輛通行,村民於上世紀80年代初將橋兩側台階改成斜坡式。1985年被列為富陽縣文物保護點。
橋主體結構完整,保存基本完好,但部分飾件有所損壞。據光緒《富陽縣志》卷十記載:萬齡橋「在湯家埠、跨九曲浦,為金、衢、嚴驛道。明嘉靖間里人陳紹建,清朝曾多次修築,至光緒間邑宰周學基令陳、聞等姓重修。」
萬齡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高6米,寬3.5米,長15.5米,單跨11.5米。望柱頭雕有大獅子4隻,小獅子8隻(現毀一隻)。朝南橋拱上刻有「萬齡橋」三字,橫擱的兩根石橋樑上,刻有4個獸頭,橋墩底兩邊刻有兩條蜈蚣。
今年91歲的湯才忠老人回憶說,上輩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這座橋剛造好時,一個新娘的花轎,剛好從這里經過。大家計上心頭,叫新娘給橋取個名字。沒想到新娘子是個才女,稍思片刻,脫口而出:新新娘子新新橋,千年太婆萬齡橋。周圍的群眾,拍手稱好,橋也因此得名。
2、〈日新橋〉
日新橋位於富陽市永昌鎮民政村。據當地村民反映為清末時臨安與富陽兩地合建,」文革」時期局部被毀,20世紀90年代由對岸臨安市三口鎮沖坑塢村民修葺。此橋據於民政村與臨安市三口鎮沖坑塢村交界處,橋東西走向,橫跨永昌溪,距牧松公路300米左右。
日新橋總長22.87米,橋寬4.3米,橋高4.8米,中拱高4.1米,邊拱為3.2米。目前的橋結構完整,只有部分望柱的石刻像被毀。日新橋為三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橋底由石頭鋪成,橋下有分水界,分水界由條石錯縫砌築,上有荷花柱,文革時被毀。兩邊望柱刻有石刻動物像,現只存有象、猴、獅子四尊石刻像,石像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橋面板錯縫平鋪,為青石質,橋兩端為台階式。橋東有石級10級,西為9級。
民政村今年88歲的劉橋生說:「這橋造好了,我就出生了,所以名字就順橋而生」。77歲的村民周林說,日新橋的「新」指新登片,「日」的含義是日日興旺。當時,橋是富陽、臨安交往的必經通道,橋上像集市,賣茶葉、貨物等,很熱鬧,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旁邊的路修好了,日新橋就逐漸廢棄了。
3、〈湘溪橋〉
湘溪橋座落在湘河村的東南面,橫跨湘溪,東臨湘溪公路約50米處,北面三十米處有一水泥橋,西面臨村子。據《新登縣志》卷六「津梁道路」記載「湘溪橋,在縣北二十五里。(今按湘溪距城三十里)明嘉靖壬於郎益集資建。」由此可見湘溪橋為明嘉靖年間所建。
湘溪橋是一座木結構橋,有十根大樹橫鋪構成此橋的橋梁,橋上面為面闊四間的木屋亭,南北兩邊是木板封閉的,橋東西兩頭都沒有輔助建築物,東是一所廁所,廁所與橋間是一條古老的南北大路,實是現存較為完整的古老木橋。橋長:11.2米,寬 3.8米。
橋屋棟樑上記載:「明嘉靖間壹建萬曆間壹建男鸞糾眾繼建崇禎間(人名□□)等糾眾繼建清乾隆間鸞裔糾眾繼建道光間鸞後裔重建民國八年七月郎氏後糾眾重建。」
據《新登縣志》卷六「津梁道路」記載:「湘溪橋,在縣北二十五里(舊志)。今按湘溪距城三十里,明嘉靖壬子郎益集資建。」
4、<萬壽橋>
萬壽橋,位於富陽市萬市鎮萬市村。此橋「在槎源塢口距萬氏鎮數百步一名萬氏橋相傳為貞女萬月娘建今人皆呼為萬氏橋清光緒二十三年重修。」「按舊志列南新鄉明邑人羅貴募緣重修。」《新登縣志》光緒年編。
萬壽橋座落於萬市村,橫跨萬市溪,橋東側距今萬市集鎮一百五十餘米,西側距老萬市鎮百餘米。萬壽橋年久失修,東首橋墩有塌陷狀,但橋面今年經部分修整。
萬壽橋系石砌雙孔拱橋,橋面全長21.1米,寬4.3米,系青石板鋪成,兩側橋堍均有十五個台階系青石板砌成。橋高5.2米,兩孔闊10米,兩孔邊由73塊石條砌成(石條長為90厘米,闊為49厘米,厚23厘米)兩孔中間有分水鰲頭高3米,斜面長3.5米,頭共底闊3.9米。
據當地長者傳說:此橋是繼老萬市橋後所建(老萬市橋系明邑人羅貴募建)時隔數十年。故稱新萬市橋。又傳:原萬市村兩兄弟為山界糾紛打官司,路徑萬市溪,山溪水急,難以過溪,折回,怒消,均認為赴城打官司,必然雙方傾家盪產,故經族人調和後,出錢造此橋,造福於人,以求和好長壽,故名萬壽橋。

5、<長春大廟橋>
長春大廟橋,位於富陽市常綠鎮章村,毗鄰蕭山、諸暨兩市,距富陽約45公里,大廟橋位於章村村東,架在北溪下游章村段,橫跨南北兩岸,南岸為章村,北岸橋頭原有一土地廟,當地叫「大廟」,到北岸可去富陽、蕭山、諸幾等地,橋的下游側是南溪流入北溪的交匯處。建於1908年。在清代,常綠鎮稱「長春鄉」,北橋頭有個土地廟叫「大廟」,為此得名「長春大廟橋」。
橋除部分欄桿損壞外,其它部位都很完整,橋墩、橋身、裝板、河身泊岸都很堅固。此橋橫跨北溪南北兩岸,原為三孔三邊石樑橋。1956年,因山洪爆發,北橋岸河身泊岸被洪水沖毀,致使溪面改寬,但兩邊金剛牆安然無恙。同年修理時增加一孔,為四孔,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橋面,毛石河身泊岸,橋旁現建一小屋。南岸河身泊岸向溪中擴建,把南端橋孔三分之二封堵,在岸上建有二層磚房一幢,嚴重影響泄洪能力,掏當橋面側面當中,刻有行書「長春大廟橋」五字。
三孔橋凈跨21.3米,橋面寬2.36米,高為3米,南北兩孔相同凈跨5.8米,中孔略長6.3米;分水金剛牆寬為1.7米,上游面用分水尖,下游無,掏當押面在上游側挑出0.5米做成螭首,中孔掏當橋面長2.85米,邊二孔各為2.35米,厚0.32米,斜掏當橋面石長2.15米,厚0.32米,用7根石條並列築砌。水盤高0.88米,縱聯錯口砌置。
橋上欄桿只剩下游側,欄桿殘長15.95米,製作簡練,用素麵石板作欄板,高0.43米,厚0.1米,長度每段不等,望柱高0.7米,斷面為0.2米見方,柱頭做成蓮花瓣。橋心用石板並列橫鋪,兩邊橋面直條石板連接縱鋪。

6、〈八字橋〉
八字橋,位於常綠鎮章村東南面的南溪上,橫跨東南與西北兩岸,東南岸是常綠通往富陽、蕭山和諸暨的公路,西北岸是常綠最大的村莊章村。八字橋由個人出資,於民國二年(1913年)建造。1956年因山洪爆發,洪水沒過橋面,致使橋欄桿全部被沖毀。1968年,橋面板被移至機埠抽水池作封面板,以後在橋面澆了一層混凝土替代橋面板。南溪的水文特徵是汛期長,水位變化大,溪流的落差較大,水流湍急。橋欄桿已被洪水沖毀,橋面板已被移作他用,後在橋面被澆了一層混凝土。兩岸的河身泊岸、橋身及分水金剛牆都很堅固。
八字橋為雙孔三邊石樑橋,橫跨南溪兩岸,是章村通向外界的又一主要出口。橋總跨13.4米,橋面寬2.38米,高2.6米。橋欄桿已無,橋面板已改為混凝土。兩橋孔跨度相同,各為5.85米,分水金剛牆寬1.7米,水盤高0.73米,分水尖長2.1米,掏當橋面用8根長2.9米,厚0.3米的石條並列築砌,斜掏當橋面用9根長1.9米,厚0.3米的石條並列築砌。其中2根掏當壓面在上游側出挑0.6米,做成螭首。分水金剛牆和兩岸河身泊岸皆用方條石縱聯砌置。
此橋設計科學合理,結構牢固,造型美觀,贊頌著建橋人的服務鄉民的奉獻精神。

7、〈萬安橋〉
建於清乾隆叄拾年(1765)。萬安橋坐落在富陽市鹿山街道夏家村前,橫跨大溪坑,南北方向,北通夏家村,南15米處即為富陽鎮至新浦公路。古橋保存尚好。
萬安橋橋孔用60×40×25厘米的條石砌成,砌築方法為並列直砌六塊,橫砌五塊,每層次長方形條石逐漸增加成弓形,共用條石一百十餘塊。橋凈跨4米,高3.2米,寬2.4米。圓洞上方東側嵌有50×35厘米的石塊,刻有「萬安橋」三字,西側嵌的條石上刻有「大清乾隆□叄拾年□信□□仝男□□」等字,據此,該橋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

8、〈庄澤橋〉
庄澤橋,位於富陽市新登鎮乘庄村。庄澤橋自南向北,橫跨松溪,座落在新登鎮東北面約四華里左右的地方。兩面距富新公路(320國道舊線)300米左右。
庄澤橋為條石砌成,三墩四孔,橋面是十六塊條石組成。橋墩上鑿有鰲頭,蜈蚣等圖案。橋總長29.05米,寬1.55米,橋板厚0.35米;橋墩寬2為,長5.1米,橋高約5.5米。據民國間修的《新登縣志》卷六、七頁記載,庄澤橋是明萬曆間方廉和其弟方秋所建。據當地老人回憶,庄澤橋於民年間已拆重建,其建築材料舊庄澤橋的石材佔一部分,其餘為新的石條,其式樣不變。

9、<恩波橋>
恩波橋位於富陽市富春街道富春路西端,東西向橫跨莧浦河。
恩波橋始建於何時無從考證,據清光緒《富陽縣志》橋梁記載:原為木橋,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圯。冶平二年(1065)邑人孫道長重建,改名通濟。紹興四年(1134)縣令王哀重修更名惠政。五年壞於洪水。慶元二年(1197)蔡幾屬邑人謝震募新之復名通濟。嘉定間縣令程王必於橋下放生改名恩波。元至正甲午又圯,明洪武十六年(1384)邑人姚福緣捐資募建蓋屋一十七間,宣德十年(1436)知縣吳堂重建橋屋。嘉靖四十四年(1565)縣令施陽得以石易木整固,清順治十六年(1660)縣令朱永盛重修,康熙間縣令牛奐率里人復修。
恩波橋長57米,寬6米,系三孔聯拱式石拱橋,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法,中孔跨徑為18.4米,兩通小孔跨徑各為15.3米,中間兩橋墩中空,用以泄洪,橋望拄上精雕睡蓮,蓮蓬和芙蓉等二十對,形態各異,中間望柱精雕獅子兩對,栩栩如生。橋基本保存完整
恩波橋位於莧浦河入富春江交匯處,景色宜人。每當新雨初下,船過橋下,雨滴船蓬不止,浙瀝有聲,入夜更覺爽耳,如果放舟橋洞,佇立船頭,或昂首觀星斗或在月下看雨點跳銀花,則別有一番情趣,而橋附近的莧浦河段,則是一個非常理想的船舶停泊處,每當傍晚,富春江上張張歸帆頂著落日余暉,載著半天殘霞,緩緩地駛向莧浦河,「恩波夜雨」、「莧浦歸帆」為舊時春江八景中的兩景。
歷代文人雅客在遊玩恩波橋時有詩記載:明.吳堂著有「恩波夜雨」詩:「春風吹益鳥遠朝天,夜雨江村億往年,隔岸聲傳湘竹里,因風響落井梧邊,濕浸漁火人家近,寒入逢窗客夢懸,重林恩波歸舊邑,願分育澤遍桑田;」清.王義祖中秋恩波橋玩月詩:「碧空萬里清於水,盡道蟾宮降仙子,銀河耿耿小星稀,七寶光華滿街是,石樑遠跨禁城西,聯步登雲覺天低,靜倚欄干風撲百,古色何處飄木樨,赤亭山色凈遙岸,莧浦周圍煙隔斷,涼氣逼人人影孤,江鄉今夜秋方半,瓜皮艇子鼓棹輕,隨波矣欠乃如鴉鳴,一曲洞簫吹過增觀山騎下潮又生。胡恭、恩波夜泊詩:「霜滿江城夜氣清,市橋燈火隔煙明,蘆花深處扁舟泊,雲影空中孤雁鳴,星野低垂天萬里,漏聲初轉月三更夢回欹(盡)聞漁唱,」一曲瀟湘楚客情。
恩波橋於1985年被富陽縣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今的恩波橋邊,新建的恩波廣場綠樹成蔭,青草茵茵,成為富陽人民休閑娛樂的場所,人們在這里打腰鼓、舞扇子,舉辦納涼晚會。橋西側重建的仿古式茶樓,是品茗賞景的好場所,人們在品茶之餘,可以體味「恩波夜雨」、「莧浦歸帆」的情趣。

10、<方坑橋>
方坑橋位於富陽市萬市鎮方里村東面,東西向橫跨大青溪。
方坑橋始建年代無從考證,據民國《新登縣志》卷六記載:「又名永壽橋,在龍門庄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重建,邑人高槐修資重建。
橋為單孔石拱橋,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法,長34米,寬5.3米,通高9.5米,橋孔高8.0米,橋孔跨徑14.5米,橋面兩側石攔板高0.6米,望柱高0.9米,石欄板厚0.3米,拱券北端正中石條刻有「方坑橋」三字。橋面平整,橋面正中石板刻有圓形神獸圖案,橋兩端各設踏跺21級(現兩端殘存踏跺共16級)兩側石欄板有6塊,橋望拄雕有獅子、蓮花柱圖案八個(1個獅子殘缺)形象生動,兩側橋欄兩端用抱鼓石,雕有龍形圖案,橋基本保存完好。
方坑橋是通往臨安的必經之路,由於不能適應交通發展需求也為了更好的保護古橋,當地政府在臨古橋處新修建了一座現代橋梁,以供來往行人車輛通行。

11、<洞橋>
洞橋,位於富陽市洞橋鎮洞橋頭村,南北橫跨葛溪支流里仁溪。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建造。單孔石拱橋,橋長14.30米,寬3.60米,通高5米。拱券為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拱券跨徑8.2米。橋南北兩邊各起9級台階,橋面中心略高如平台,四對望柱頭飾獅子,兩邊欄板高0.53米,基本無飾,橋兩端左右設太極圖案抱鼓石。橋上兩邊置有青石二條(長3.9米,寬0.3米),供人納涼、享日之用。橋西側欄板刻有「洞橋」二字(上記「公元一五九六年」;「重修公元一九九四年」)
據傳,洞橋頭為山村小集鎮,有街道狹而細長,山葯鋪、糕餅店、茶肆客棧、店鋪林立、市氣宏盛。洞橋緊接街市,又是通往佛教勝地天目山的要道之一。
泮池,亦名「放生池」。位於市試驗小學內。初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富陽知縣吳蒙所開鑿,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現為富陽市級文物保護點
泮池為石結構的半圓形水池,總面積46.8平方米,深約1米。池上有一石橋,名曰:泮橋。橋長10米,寬2.5米,兩邊有石欄,欄上有6對望拄,橋正中石欄有對稱的兩塊鯊魚、神馬浮雕圖案,工藝精湛,形象生動。
據《富陽縣志》記載:泮池、泮橋為孔廟的附屬建築。現孔廟已不存在。
2005年8月,學校對泮池進行修繕,改以石欄相圍,使之成為校園內一處富有歷史、藝術價值的人文景觀。

『貳』 杭州公交

Y2沒有變,還是城站到靈隱寺,走西湖南線的,過雷峰塔,蘇堤,
去程: 城站火車站 - 市三醫院 - 柴垛橋 - 涌金門東 - 錢王祠路口 - 清波門 - 萬松嶺路口 - 長橋 - 凈寺 - 蘇堤 - 浴鵠灣 - 空軍療養院 - 茅家埠 - 黃泥嶺 - 九里松 - 石蓮亭 - 靈隱 (17站)
回程: 靈隱 - 石蓮亭 - 九里松 - 黃泥嶺 - 茅家埠 - 空軍療養院 - 浴鵠灣 - 蘇堤 - 凈寺 - 長橋 - 萬松嶺路口 - 清波門 - 錢王祠路口 - 涌金門東 - 柴垛橋 - 市三醫院 - 城站火車站 (17站)
Y7路已經變成31路了,火車東站到動物園
去程: 火車東站東區 - 曇花庵橋東 - 曇花庵橋西 - 景芳五區 - 新塘路鳳起東路口 - 慶春廣場東 - 慶春廣場南 - 慶春路紅菱新村 - 省青春醫院 - 大學路北口 - 浙一醫院(慶春路) - 眾安橋 - 勝利劇院 - 延安路湖濱 - 解百商店 - 延安南路 - 吳山廣場 - 河坊街荷花池頭 - 清波門 - 萬松嶺路口 - 長橋 - 凈寺 - 蘇堤 - 赤山埠 - 動物園
-

(25站)

回程: 動物園 - 赤山埠 - 蘇堤 - 凈寺 - 長橋 - 萬松嶺路口 - 河坊街荷花池頭 - 吳山廣場 - 延安南路 - 延安路湖濱 - 勝利劇院 - 眾安橋 - 浙一醫院(慶春路) - 大學路北口 - 省青春醫院 - 慶春路紅菱新村 - 慶春廣場南 - 慶春廣場東 - 新塘路鳳起東路口 - 景芳五區 - 曇花庵橋西 - 曇花庵橋東 - 新和嘉苑 - 環站東路源聚路口 - 火車東站東區 (25站)

『叄』 想知道: 北京市蓮花橋東龍門在哪

跟北京西客站挨著的不遠,出了車站做公交車就能到,但是公交比較慢,坐地鐵九號線就可以

『肆』 杭州新十大景觀是什麼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西湖十景:
西湖舊十景
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版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權、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
西湖新十景
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西湖新新十景
靈隱禪宗、六合聽濤、岳墓棲霞、湖濱晴雨、錢祠表忠、萬松書緣、楊堤景行、三台雲水、梅塢春早、北街夢尋

『伍』 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橋東村郵編號

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橋東村郵編324019

『陸』 西湖十景以及其主要的景觀特色

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麴院風荷、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南屏晚鍾、雷峰夕照,號稱「西湖十景」。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柒』 httpwwwpingxiujayuancom網地

西湖十景(轉載)

1、蘇堤春曉
(SpringDawnatSuCauseway)
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她命名為蘇堤。長堤卧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錢十景,足見她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
寒冬一過,蘇堤猶如一位翩翩而來的報春使者,楊柳夾岸,艷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置身堤上,勾魂銷魂。
蘇堤長堤延伸,六橋起伏,為遊人提供了可以悠閑漫步而又觀瞻多變的游賞線。走在堤、橋上,湖山勝景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蘇堤上的六座拱橋,自南向北依名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和跨虹。橋頭所見,各領風騷:映波橋與花港公園又相鄰,垂楊帶跨雨,煙波搖漾;鎖瀾橋近看小瀛洲,遠望保叔塔,近實遠虛;望山橋上西望,丁家山嵐翠可挹,雙峰cha雲巍然入目;壓堤橋約居蘇堤南北的黃金分割位,舊時又是湖船東來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蘇堤春曉」景碑亭就在橋南;東浦橋有理由懷疑是「束浦橋的訛傳,這里是湖上觀日出佳點之一;跨虹橋看雨後長空彩虹飛架,湖山沐暉,如入仙境。
2、曲苑風荷
()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題,承蘇堤春曉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苑」原是南宋朝廷開設的釀酒作坊,位於今靈隱路洪春橋附近,瀕臨當時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養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風徐來,荷香與酒香四處飄逸,令人不飲亦醉。南宋詩人王洧有詩贊道:「避暑人歸自冷泉,埠頭雲錦晚涼天。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方買船。」後曲苑逐漸衰蕪,湮廢。清康熙帝品題西湖十景後,在蘇堤跨虹橋畔建曲苑風荷景碑亭。遺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一處小小庭院院前湖面小小荷花一片而已。
曲苑風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賞荷。公園內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個品種的荷花,其中特別迷人的要數風荷景區。這里以水面為主,分布著紅蓮、白蓮、重台蓮、灑金蓮、並蒂蓮等等名種荷花,蓮葉田田,菡萏妖嬈。水面上架設了造型各異的小橋,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3、平湖秋月
(AutumnMoonovertheCalmLake)
平湖秋月景區位於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曆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遊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位於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後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棗--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4、斷橋殘雪
(MeltingSnowatBrokenBridge)
斷橋,今位於白堤東端。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談》有一段評說西湖勝景的妙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地處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見。一旦銀妝素裹,便會營造出與常時,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勝況。
今日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年前曾經大修,但古樸淡雅的風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建水榭,題額「雲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格的畫圖。
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遊圖題跋--斷橋春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灧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由此觀之,斷橋觀瞻,可得湖山之神髓,豈獨殘雪!
5、柳浪聞鶯
(Oriolessinginginthewillows)
今日柳浪聞鶯,經過近四十多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由當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園,演變為普通老百姓的大樂園。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垂柳及獅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樹。在園中部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聞鶯館東面,以草坪和密林帶為主形成友誼園景區,引種了一批日本櫻花,草坪北側鋪石砌台,矗立著」日中不再戰紀念碑。聞鶯館西側,是柳浪聞鶯重建時填平水盪沼澤而營造的大草坪,草色遙連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側,是遷建來此的康熙御題柳浪聞鶯景亭碑;南側種植了一片高大的喬木樹林,與草坪,柳岸及湖光山色構成富於層面,角度變化的生動圖景。
公園北部早先的錢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園林風格,布局的庭院景區,沿用「聚景園」舊稱命名。園內亭台樓榭,假山泉池,小橋流水,矮牆漏窗,奇花異草,各據其位,合為勝景,全園曲徑通幽,別有天地。
公園東南辟為群眾游園文娛活動場所,建起了露天舞台,成為杭州市民和八方遊客晨間鍛煉,假日休閑和節日慶典的好去處。每到夏秋季節,這里又是消暑納涼「夜花園」,歌舞,戲曲,電影和內容多樣,形式豐富,不定期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花展,燈會民俗風情表演等,吸引著人們。
6、花港觀魚
(ViewingFishatflowerharbor)
花港觀魚公園位於蘇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與小南湖之間的一塊半島上。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里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時稱盧園又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皇帝玄燁駕臨西湖,照例題書花港觀魚景目,用石建碑於魚池畔。後來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於碑陰,詩中有句雲:「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
今日花港觀魚是一座佔地二十餘公頃的大型公園,全園分為紅魚池,牡丹園,花港,大草坪,密林地五個景區。
7、雷峰夕照
(SunsetglowatLeifengpagoda)
雷峰,位於凈慈寺前,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蔥郁。其冊雖小巧玲瓏,名氣在湖上卻是數一數二,因為山巔曾有吳越時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為風光也最為風流的一塔,可惜七十餘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虛,連山名也換成了夕照山。西湖南岸這座三面臨水呈半島狀的名山,當年曾為南宋御花園占據。一九四九年以後,山上種埴了大量香樟、楓香、榆樹等觀賞樹木,夕照林濤,景色依然富麗。
8、雙峰插雲
(TwinpeakspiercingClouds)
巍巍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北形成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南山、北山。其中的南高峰與北高峰古時均為僧人所佔,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氣勢非同一般。南宋時,兩峰插雲列為西湖十景之一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浮圖對立曉崔巍,積翠浮空霽藹迷。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這是南宋詩人王洧的《兩峰插雲》詩,它告訴人們:雙峰插雲的景觀。
雙峰插雲雖然自古至今其觀賞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兩面三刀高峰都是西湖妖山中極富登臨之勝的著名山峰卻至今未變。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歷歷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古人有詩贊道:『一路松聲長帶雨,半空嵐氣總成雲』。山東側,建有西湖叭一的載人索道,全長六成余米,上下山往返只需六七分鍾。
9、南屏晚鍾
(EveningbellatNanpinghill)
南屏晚鍾,也許是西湖十景中問世最早的景目。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畫家張擇端曾經畫過《南屏晚鍾圖》。盡管此圖遠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圖》那麼蜚聲畫壇,但卻被記載於明人《天水冰山錄》中。南屏山,綿延橫陳於西湖南岸,山高不過百米,山體延伸卻長達千餘米。山上怪石聳秀,綠樹愜眼。晴好日,滿山嵐翠在藍天白雲得襯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霧天,雲煙遮遮掩掩,山巒好像翩然起舞,飄渺空靈,若即若離。後周顯得元年(九五四),吳越國主錢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後來成為與靈隱寺並峙於南北的西湖兩大佛教道場之一的凈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剎興教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營。凈慈寺、興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廟,形成繼靈隱、天竺之後湖上又一佛寺群落,晨鍾暮鼓,焚貝佛號,香煙燭光,南屏山從此添了『佛國山』的別稱南屏晚鍾的情韻,悠然成型。南屏山一帶山嶺由石灰岩構成,山體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每當佛寺晚鍾敲響,鍾聲振盪頻率傳到山上,岩石、洞穴等為其所迫,加速了聲波的振動,振幅急遽增大後形成共振。岩石、洞穴便隨之產生音箱效應,增強了共鳴。同時,鍾聲還以相同的頻率飛向西湖上空,直達西湖彼岸,碰上對岸由火成岩構成的葛嶺、迴音迭起。
10、三潭印月
(Threepoolsmirroringthemoon)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與湖心亭,阮公墩合稱為湖上三島。全島連水面在內面積約七公頃,南北有曲橋相通,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將島上水面一分為四水面外圍是環形堤埂。從空中俯瞰,島上陸地形如一個特大的「田」字,呈現出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水景稱勝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獨具一格,為我國江南水上園林的經典之作。明萬曆三十五年(一六零七),錢塘縣令聶心湯取湖中葑泥在島周圍築堤壩,初成湖中湖,作為放生之所。後人在島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稱為「三潭」,清初島上又加營建築曲橋,堂軒,沿內湖環植木芙蓉,復經清光緒間退休將領彭玉麟在此營造別墅,小瀛洲初具風貌。
三潭印月景觀富層次,空間多變化,建築布局匠心獨運。從島北碼頭上岸,經過先賢祠等兩座建築,即步入九曲平橋,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讓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談笑,或留影,流連觀照,飽覽美景。
九曲橋東,隔水與一堵白粉短牆相望。牆兩端了無銜接,形若屏風。但粉牆上開啟四隻花飾精美的漏窗,牆內牆外空間隔而不斷,相互滲透。牆外遊人熙熙攘攘,牆內卻幽雅寧靜,咫尺之間兀自大異其趣。

『捌』 有關蓮和橋的詩句急~~~~~~~~~~~

相和歌辭。采蓮曲二首

鮑溶

弄舟去曷來南塘水,荷葉映身摘蓮子。暑衣清凈鴛鴦喜,
作浪舞花驚不起。殷勤護惜纖纖指,水菱初熟多新刺。
采蓮去曷來水無風,蓮潭如鏡松如龍。夏衫短袖交斜紅,
艷歌笑斗新芙蓉,戲魚住聽蓮花東。

--------------------------------------------------------------------------------

相和歌辭。采蓮歸

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搖輕櫓。葉嶼花潭極望平,
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摘蓮花,
今渠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
蓮花復蓮花,花葉何重迭。葉翠本羞眉,花紅強如頰。
佳人不茲期,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何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南津交佩解,
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
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蓮浦夜相逢,
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更幾重
參考資料:《全唐詩庫》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涉江采芙蓉 漢 無名氏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1.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清塘引水下藕根
春風帶露沾儂身
待到花開如滿月
覽勝誰記種蓮人
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詠橋的詩辭(一)
橋形通漢上,峰勢接雲危。(帝京篇)李世民
渭水長橋今欲渡,蔥蔥漸見新豐樹。(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玄都觀)徐氏
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橫吹曲辭·後出塞其二)杜甫
春樓不閉葳蕤鎖,綠水回通宛轉橋。(相和歌辭·江南曲)韓翃
妾年初二八,家住洛橋頭。(相和歌辭·相逢行)崔顥
宜城酒熟花覆橋,沙晴綠鴨鳴咬咬。(相和歌辭·常林歡)溫庭筠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舞曲歌辭·屈柘詞)溫庭筠
夜夜愁君遼海外,年年棄妾渭橋西。(雜曲歌辭·妾薄命)劉元淑
明日長橋上,傾城看斬蛟。(雜曲歌辭·壯士行)劉禹錫
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雜曲歌辭·竹枝)劉禹錫
揚州橋邊小婦,長干市裡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雜曲歌辭·江南三台其一)王建
金谷園中柳,春來已舞腰。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雜曲歌辭·祓禊曲)
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賦西漢)魏徵
漢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橋萬里平。(闕題)楊師道
乘星開鶴禁,帶月下虹橋。(和鑾輿頓戲下)虞世南
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後輓歌)朱子奢
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游俠篇)陳子良
雨霽虹橋晚,花落鳳台春。(安德山池宴集)上官儀
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橋津。(詠史其二)盧照鄰
一去仙橋道,還望錦城遙。(還京贈別)盧照鄰
虹橋分水態,鏡石引菱光。(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葯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和長孫秘監七夕)任希古
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洛橋瞻太室,期子在雲煙。(使至嵩山尋杜四不遇慨然復傷田洗馬韓觀主…贈杜侯杜四)宋之問
橋寒金雁落,林曙碧雞飛。(送趙司馬赴蜀州)宋之問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靈隱寺)宋之問
泉聲喧後澗,虹影照前橋。(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王勃
煙氣籠青閣,流文盪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徑轉危峰逼,橋回缺岸妨。(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其二)杜審言
野郊愴新別,河橋非舊餞。慘日映峰沉,愁雲隨蓋轉。(感懷)董思恭
防拒連山險,長橋壓水平。(蒲津迎駕)宋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蘇味道
駐馬西橋上,回車南陌頭。故人從此隔,風月坐悠悠。(留別杜審言並呈洛中舊游)崔融
畫橋飛渡水,仙閣涌臨虛。(侍宴長寧公主東庄)劉憲
今夜可憐春,河橋多麗人。寶馬金為絡,香車玉作輪。(上元夜效小庾體)陳嘉言
君不見天津橋下東流水,南望龍門北朝市。(長相思)蘇頲
雲氣橫開八陣形,橋形遙分七星勢。(疇昔篇)駱賓王
日觀分齊壤,星橋接蜀門。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樽。(送吳七游蜀)駱賓王
澗險泉聲疑度雨,川平橋勢若晴虹。(游石淙山)張昌宗
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採桑)劉希夷
鶴舞千年樹,虹飛百尺橋。還疑赤松子,天路坐相邀。(春日登金華觀)陳子昂
綠渚傳歌榜,紅橋度舞旗。(清明日詔宴寧王山池賦得飛字)張說
遇聖人知幸,承恩物自歡。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東都酺宴四首)張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張旭
岩腹乍旁穿,澗唇時外拓。橋因倒樹架,柵值垂藤縛。(燕子龕禪師)王維
官橋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別後同明月,君應聽子規。(送楊長史赴果州)王維
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曉行巴峽)王維
劍留南斗近,書寄北風遙。為報空潭橘,無媒寄洛橋。(江南旅情)祖詠
徒爾當年聲籍籍,濫作詞林兩京客。故人斗酒安陵橋,黃鳥春風洛陽陌。(放歌行答弟墨卿)李頎

『玖』 北京哪裡有賣蓮花的

北京通抄廈花卉批發市場襲
北京海淀區西三旗環南300米路西

東方美都花卉市場
海淀區清河

元都花卉市場
海淀區祁家豁子甲2號

京都惠新市場
北三環中路馬甸橋東北角

北京中蔬大森林花卉市場
北三環聯想橋南200米路西中國農科院東門

亞運村花卉市場
朝陽區小關北里43號

大自然花卉市場
海淀區北大西門外西苑草場萬泉河公園內

北辰花木公司花卉市場
朝陽區大屯姜庄88號

北京都市芳群花卉市場
豐台區玉蜓橋南蒲黃榆路28號

玉花園花卉市場
玉泉營立交橋東北側

陶然亭觀賞魚花卉市場
宣武區太平街19號

玉泉營花卉展銷廳
玉泉營立交橋東北側

北京市園林花卉市場(天壇花卉市場)
方庄小區芳群園

北京花鄉花卉市場
豐台區玉泉營環島西南側

西聯航天橋花卉市場
西三環中路7號

亮馬河花卉市場
北京市東三環北路乙8號

北京萊太花卉交易中心
朝陽區麥子店西路9號

北京花卉交易市場
朝陽區東三環北路乙8號

『拾』 橋. 蓮花,佛 的詩句

描寫蓮花的古詩詞
1、《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2、《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唐·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3、《東林寺白蓮》
唐·白居易
東林北塘水,湛湛見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莖。
白日發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
4、《荷花》
清·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5、《愛蓮說》
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煙氣籠青閣,流文盪畫橋。——《春日侍宴幸芙蓉園應制》李嶠
2、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朱自清——《威尼斯的橋》
3、星橋他日創,仙榜此時開。——《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宗楚客
4、虹橋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宮人重暮妝。——《雜曲歌辭·天長地久詞》盧綸
5、橋北雨余春水生,橋南日落暮山橫。問君對酒胡不樂?聽取菱歌煙外聲。——《過杜浦橋二首:其二》陸游
6、北去橫橋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後輓歌》朱子奢
7、三兩漁庄老樹邊,漁娃補網橛船頭。板橋茅屋湖南埭、帶雨拕花更可憐。——《鑒湖柳枝詞十二首》
8、日暮河橋上,揚鞭惜晚暉。——《游俠篇》陳子良
9、回首渭橋東,遙憐春色同。青絲嬌落日,緗綺弄春風。——《採桑》劉希夷
10、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題情盡橋》雍陶

熱點內容
手工毛線插花 發布:2025-10-04 12:03:10 瀏覽:15
順芳櫻花 發布:2025-10-04 11:44:35 瀏覽:109
荷花浮動 發布:2025-10-04 11:44:28 瀏覽:607
穿越櫻花樹下 發布:2025-10-04 11:19:14 瀏覽:124
串串花花語 發布:2025-10-04 11:14:21 瀏覽:986
手繪牆畫櫻花 發布:2025-10-04 11:02:37 瀏覽:819
花卉整形修剪 發布:2025-10-04 11:02:32 瀏覽:502
馬蘭花開鳥姑 發布:2025-10-04 10:59:33 瀏覽:565
花卉花園藝名 發布:2025-10-04 10:59:32 瀏覽:545
玫瑰糠疹不痛不癢嗎 發布:2025-10-04 10:47:14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