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窪荷花
⑴ 遼寧地區荷花苗耐寒程度
實踐證明,在日照不足5小時的場所培養荷花,往往只長葉,難開花。分栽初期無論塘植、缸栽,水不宜多,因淺水可提高土溫,對蓮苗早期生長有利。隨著浮葉、立葉的生長,逐漸提高水位,但池塘最深處的水位不得超過1.5米。缸植者,夏季應1-2日加水1次,碗栽小種則應每日澆水。澆灌荷花的水,若屬地下水,須先引水缸中,經過日曬提高水溫後再用。秋末冬初,荷花已停止生長進入休眠,不必經常澆水,缸盆內只須保持淺水即可。在北方,則應移入室內過冬。湖塘植蓮,若塘泥肥沃,一般不施追肥;缸、盆栽者,如果基肥充足,也不必追肥;尤其是碗蓮,肥多易腐,值得注意。在生長季節,發現荷葉黃瘓,又無病斑,應追肥促壯。市場上出售的各種速效氮素片肥,均可施用。若用農家肥,應充分腐熟,掌握薄肥輕施原則,並切勿污染葉片。池塘內常有革命草、稗革等雜草,對荷花生長有影響。尤其是革命草,蔓延開來,荷花無力抗衡,有被」吃掉」的危險,故應及時割除。
⑵ 盤錦大窪至東風鎮那個信號燈好使
1.繳氏家族:繳氏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一是河北省大城縣,二是遼寧省盤錦市,三是浙江省(市縣不詳)。
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鎮繳交河村繳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九月,始祖遷洪洞縣,實北京京都荷花坑,一順天府大城縣;一河間縣台頭屯;一大城縣焦。
⑶ 阜新特產
阜新特產
大扁杏
1993年從河北引入,現有面積10萬畝,有1.7萬畝進入結果期,年產杏核12.5萬公斤,年產值100萬元。主要品種有龍王帽、一窩峰。龍王帽果實長扁圓形,縫合線深而明顯,果面黃色,陽面略有紅暈、肉薄,纖維多;離核,杏核,杏仁扁平,肥大,正面較圓,平均單果重23.5克,核重4.95克,仁重0.86克,果實7月中旬成熟,發育期90天左右。一窩峰杏核、仁較龍王帽小、厚,正面呈心型。大扁杏食用部分是杏仁、杏肉,營養豐富,含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及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是傳統的保健食品和醫學上的營養滋補品。
大扁杏結果早,定植後3年即可開花、結果,4—5年進入初果期,6年生後進入盛果期,每公頃可產杏仁450kg,產值可達22500元。此外,大扁杏耐乾旱、瘠薄土壤,適應性強,可改善生態環境,在阜新地區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元蔥
細河區華東鎮位於阜新市東部,全鎮耕地8000畝,其中菜田2000畝。蔬菜生產在華東具有悠久歷史,是阜新市區蔬菜供應的重要基地。華東鎮自60年代從事蔬菜生產,70年代始引進元蔥生產,通過多年試種,選出以熊岳元蔥為主栽品種。它適應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經過多年的實踐,群眾總結出一套育苗栽培,管理的技術,使熊岳元蔥在產量、品質等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全鎮每年種植面積達1500畝,產量450公斤,產值400萬元,遠俏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省市,元蔥已成為華東鎮一大支柱產業,已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格局。
元蔥是一種易栽培,好管理、耐儲存的春夏菜,七月中旬收獲,在0—5℃范圍內可保存6個月,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尤其是礦物質含量較高,具含有特殊物質具有降血脂,降血壓等多種保健功效,味道鮮美,食用方法多種,也可做多樣食品的調味料。
紅袍杏
紅袍杏在阜新縣國華鄉已有60多年的栽培歷史,屬地方優良品種。果實近圓形,果面紅黃色,果肉桔黃色,肉質細密,含纖維少,香味濃,品質上等。平均單果重35克,最大的50克,離核,可食率達85%。紅袍杏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杏核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果實6月20日成熟,8—9成熟時,在常溫下可貯運7—9天,完熟後,可貯運5天左右。該果品遠銷吉林、黑龍江省部分大中城市,1997年曾出口新加坡。國華鄉現有紅袍杏5000畝,20萬株以上。其中結果樹面積10萬株,總產可達100萬公斤。
阜新瑪瑙
阜新瑪瑙文化積淀深厚,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以及玉器、石器等,說明查海人是世界上最早認識瑪瑙和使用瑪瑙的人群。阜新瑪瑙加工歷史悠久,從遼代開始,阜新民間就有採集、挖掘、加工瑪瑙的生產活動。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
目前,阜新瑪瑙藝術品已形成七大系列、200多個品種、數千種款式,以「巧、俏、絕、怪、新」為典型藝術特色的「雅活」更為突出。巧:為人之靈氣,設計構思精巧,雕刻技藝精湛,可謂巧奪天工。俏:為天之造化,充分利用瑪瑙天然俏色,紋理圖案及質感,所表現的人間萬物栩栩如生,逸趣天然。絕:為天人合一,使作品源於自然高於自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使之成為出神入化的絕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今人拍案叫絕。怪:從作品的創意、設計、造型到技法,勇於超越古人,打破常規,鬼斧神工,使作品充滿了鮮明而獨特的個性,極富藝術想像力,使作品動人心魄。
阜新花生
阜新花生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現已實現向規模化和基地化方向發展。從2006年60.2萬畝猛增到今年的144.5萬畝,種植規模居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市花生產量預計達到28萬噸,
阜新花生米質好,宜食用,是南北方餐桌上的必備食品
[編輯本段]阜新美食
蒙族餡餅
蒙族餡餅是阜新地區蒙古族的一種風味麵食,據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當地特產的蕎麥面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干烙水烹的方法製成。
明末清初,餡餅麵食從民間傳入王府,由干烙水烹改為用豆油、奶油煎制,並用白面做皮,成了王府中經常食用的佳品。它以面稀、皮薄、餡細為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里嫩,餅面上油珠閃亮,透過餅皮可見裡面肉似瑪瑙,菜如翡翠,紅綠相間,煞是好看。用筷子破開餅皮,熱氣升騰,香味撲鼻,引發人們強烈食慾。
蒙族餡餅是上等地方美食,是蒙古族人家招待貴客的主要食品之一。每到蒙古族家庭作客,他們以餡餅這種麵食,作為最好飯食招待來客。漢族有句俗語:「好吃不如餃子」,蒙族有句常話:「好吃不如餡餅」,看來餃子和餡餅是同等上乘佳品。
清溝魚宴
彰武縣境內的大清溝,水清、溝深,藻類繁多,為魚類的生息、繁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里的魚,由於攝食自然食物生長而成,因此,肉質細膩,無異味,並有著天然綠色食品的美譽。大清溝盛產鯉魚、鰱魚、鯽魚、鯰魚、草魚、甲魚等30多種魚類,目前,最大的魚達40多公斤。
清溝魚宴可謂色、香、味、型樣樣俱全。糖醋魚酸里帶甜,焦汁魚甜中帶咸,干燒的棗紅色,紅燒的金黃色,溜魚片乳白色,清溝魚宴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魚鮮味美、口味純正。食用的魚均採用現吃現捕現作的方式。二是烹調技術高超。不同的魚採用不同的做法,用魚的不同部位,可做出不同口味的佳餚。三是烹調方法花樣繁多。有紅燒、干炸、糖醋、清燉、清蒸、酸辣、滑溜等20多種。
⑷ N年後左各庄會變成什麼樣
你說的是廊坊左各庄?
N年後 它還會保留歷史的古八景 共遊人觀賞
當然它也會發展自己的經濟~~
左各庄古八景
左各庄鎮古八景,年代久遠,除海潮院禪寺重建恢復外,其它已成陳跡。由古鎮書法家郭萬祿先生整理,曾有詩作記述左各庄古八景。
①老廟佳荷
老廟佳荷,泛指今左各庄鎮福新村南荷花坑開闊地面,長約1餘里,達至大堤北、海潮院前,舊時為一片水域,廣栽蓮藕。盛夏時,綠凈紅芳,荷香四溢。不過此綠凈紅芳景色,可濃縮展現於荷花坑。所以亦可專指福新村前荷花坑。
②清盪蘆葦
位於左各庄萬柳金堤北舊稱北窪。舊時,左各庄鎮南有大窪,北有大清河,域內也分河溝、河汊。水邊易生長如荻、蘆葦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清河生長最盛。
③皇道聖口
位於左各庄鎮廣場南。據民國縣志記載,大清乾隆皇帝到此落腳,曾游海潮院,住左各庄乾隆行宮大營,為國擔憂,夜不成寐,題詩三首。
④龍頭神畹
位於左各庄鎮東新村南今稱龍頭畹道。是古燕趙長城遺址,傳為神龍降落處,周長約四、五里。
⑤北濟靈鍾
位於左各庄鎮北大門北濟真武廟內。北濟真武廟鍾樓有巨鍾,相傳為一約400公斤重的銅鍾。相傳是從大清河上游漂來之物。入夜報更鍾響,響聲悠揚,打破了夜深的寧謐,飄飛到周邊村莊、農家,方圓十數里不絕於耳。
⑥得陽春色
位於左各庄鎮龍王廟附近。舊時,有一樓閣,名得陽樓,是古鎮一景。民國僅存有一高聳的土台,相傳舊時樓主每天更換三次衣服。每件衣物所織花紋根據三個時辰不同。
⑦廣濟拱橋
位於左各庄鎮村村裡。舊時,左各庄鎮地域,南有大窪,稍北緊沿大清河,村中心地帶邊緣有河,兩河橫貫東西,注入河波。建有一橋名廣濟橋。入夜,月光星影,長河宛如一條白色絹帶,望不到盡頭,此景甚奇也。
⑧海潮禪院
位於左各庄鎮皇道口相臨,重修於乾隆47年(1782年),有文安著名書法家井玉樹於乾隆年間書刻的瓦對一副,流傳至今。周邊廣種柳樹,生長茂盛,曾是人們休閑敘話的好去處。
⑸ 馬鞍山採石磯有哪些景點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廣濟寺西首有蛾眉亭,亭建於北宋,已有900多年歷史。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郁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民間傳說詩人李白是在這里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
翠螺山半山腰還有李白衣冠冢,墓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墓碑上鐫「唐詩人李白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
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馬鞍山市中心還有雨山湖公園,當塗縣境內有青山李白墓、天門山等名勝古跡
⑹ 大窪西湖有荷花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為它獨有的西湖.西湖以它特有的魅力名揚四海,每天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為它流連忘返.去杭州西湖遊玩,一直是我盼望已久的願望.
5月1日下午,我和爸爸媽媽、伯伯和趙阿姨一起加入游覽西湖的人流.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它依偎在山的懷抱中,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
西湖湖水清澈、碧綠,宛若一顆鑲嵌在群山中的寶石,在太陽光下熠熠生輝.西湖邊上的柳樹的嫩綠色的樹葉青翠欲滴,枝條隨著微風扭動著柔軟的腰肢,舒展開細長的手臂,提起翠綠的裙擺,跳起了優美的舞蹈.
我們沿長長的堤岸走了3個小時,由於遊人很多,最後決定坐船到對岸.船大約有6米長.在微風中,船開始出發了.船夫在撐篙,我們坐在椅子上,盡情觀賞西湖的美景.我們盪漾在西湖上,心裡很興奮.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碧波盪漾,泛起的水波在陽光的照射下像閃著銀光的魚鱗.我把手伸進水裡,水流沖擊著我的手,把手往後沖,感覺舒服極了.微風輕輕吹拂著臉,涼絲絲的,真愜意!
我們乘坐的小船在湖面上盪漾著,不知過了多久,此時,夕陽西下,出現了美麗的晚霞.我立刻興奮起來,拿出相機,「啪!啪!」地把迷人的晚霞美景拍了下來――水天相接的地方被染成了橘紅色,中間是還沒落下去的金色的太,那裡的湖水倒映著晚霞,湖水好像變成了橘紅色的,美麗極了!不一會,橘紅色消失了,天空中出現了一絲絲魚肚白,又過了一會,天空變成了深藍色.
船在湖面上行駛,我們也興奮不已,船穿過一座橋,停靠在了岸邊,我們下了船,心裡都在想:「如果再坐一次就好了!」
我們上了岸,一陣淡雅的花香撲鼻而來,我們穿過西湖岸邊的樹林,依依不捨地離開
⑺ 現在去盤錦要什麼遊玩的地方
紅海灘
盤錦紅海灘位於渤海灣東北部,地處遼河三角洲濕地內,遼河三角洲的盤錦市,是一處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紅...
地址: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王家鎮和趙圈河鄉境內
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
紅海灘國家風景廊道是獨一無二的「世界紅色海岸線」,也被稱為「中國最精彩的休閑廊道」和「中國最浪漫的遊憩海...
地址: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紅海灘濕地度假區
葦海觀鶴景區
葦海觀鶴景區位於大窪縣大窪縣趙圈河鄉境內。在這里,最高的蘆葦近三米,一般的也有近兩米多高。穿梭在如此浩瀚...
地址:遼寧盤錦市大窪縣趙圈河鎮新榮線紅海灘濕地文化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