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關於蘭花的典故

關於蘭花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2-01-13 08:57:52

A. 西蘭花的典故

1.西蘭花中的營養成分,不僅含量高,而且十分全面,主要包括蛋白質、碳水內化合物、脂容肪、礦物質、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等。據分析,每100克新鮮西蘭花的花球中,含蛋白質3.6克,是菜花的3倍、番茄的4倍。此外,維生素A含量比白菜高100多倍,西蘭花中礦物質成也很全面,鈣、磷、鐵、鉀、鋅、錳等含量都很豐富,與同屬於十字花科的白菜花相當。2.西蘭花的平均營養價值及防病作用名列第一。每100克烹制後的西蘭花中,水分佔90.6%,含蛋白質2.9克、碳水化合物5.1克,能提供117.2千焦的熱量。烹制後的西蘭花含有維生素C、鉀、葉酸、維生素A、鎂、泛酸、鐵和磷。

B. 蘭花的故事

羲之摹蘭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約友修禊,選擇了蘭亭為修禊之所,除「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外,此地還盛開幽蘭,馨香撲鼻。同去的名士們因此而留下了「俯揮素波,仰掇芳蘭」、「微音選泳,馥為若蘭」、「仰泳挹遺芳,怡神味重淵」等詠蘭名句。王羲之在精研書法體勢時,更得益於愛蘭。蘭葉清翠欲滴、素靜整潔、疏密相宜、流暢飄逸。王羲之將蘭葉的各種姿態運用到書法中,使他的書法結構、筆法、章法的技巧達到精熟的高度。他的書法蘭畫映素,氣脈貫通,字體秀美,錯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勢、因勢利導,達到了神韻生動、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我國元代一件稀世名瓷青花四愛圖梅瓶,有「王羲之愛蘭」、「周茂叔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四幅圖,可見,王羲之愛蘭影響之深遠。 慧宗禪師與蘭花的故事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雲游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後悔不迭:眼前是傾倒的華架、破碎的花盆,顆顆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幾天後,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後,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態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就是這么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在場的弟子們聽後,肅然起敬之餘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明代皇帝與蘭花的故事明朝正德(1506—1522)皇帝南巡時,聽說浙江蘭溪的蘭蔭山上出產名貴蘭花,便來到蘭溪,想選幾株珍品帶回宮。蘭蔭山上蘭蔭寺的主持和尚有一株罕見的梅瓣蘭花,此花神韻雋永,色彩清麗,異香四溢。主持得知皇帝要上山尋蘭後,為了這株蘭花不被皇帝選走,便叫弟子將它從土中挖起,栽在一個小香爐里。接著用一條長繩子綁住小香爐,垂放到山上一口深井底處。主持認為此蘭萬無一失了。皇帝己上山進了寺院,主持忙向前迎駕。皇帝在寺中歇了一會後便命眾侍臣去選挖蘭花。他們挖了幾株回來,但是都不合皇帝的心意。此時,一股蘭花的幽香飄來,皇帝命侍臣去找散發幽香的蘭花。眾侍臣順著幽香,找到了藏有梅蘭的古井邊。見有一截繩子露在井外,一個侍臣順手將繩子往上拉,拽出了那隻小香爐。香氣就是從小香爐里發出來的,但是小香爐里的蘭花不見了,侍臣們帶了小香爐回去復命。皇帝對小香爐翻來覆去地細細端詳,除有幽香外,看不出有什麼別的奇特之處。便宣來主持,盤問這只香爐的底細。主持和尚搪塞道:用這只小香爐取井中泉水喝,可使人雙目明亮。皇帝聽後立即命內侍去井中提回一香爐的泉水,率先喝了,又叫眾侍臣喝。泉水清涼,初喝一口,人果然有清心明目的感覺。由於這口古井散發出異香,喝上一口井中泉水,人便清心明目,皇帝高興地說道:「怪也!怪也!」並命內侍取來文房四寶,准備題寫「蘭蔭深處有異香」七字,誰知剛寫下「蘭蔭深處」四字,突然感覺頭昏目眩,腹部疼痛。眾侍臣也個個捧腹彎腰,叫苦不迭。原來大家上山時一個個大汗淋漓,沒多久又喝了井水,冷熱相沖,因而腹部疼痛。皇帝無心再寫,只得草草落款,匆匆下山。至今蘭蔭山石壁上還留有石刻:御題,蘭蔭深處,正德十四年五月十六日。皇帝走後,主持慶幸那株珍貴的梅蘭未被搜去,便同弟子去井裡打撈,可那梅蘭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了。 魯迅采蘭魯迅家裡幾代人都喜愛蘭花。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遊、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准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帶上。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關於那次會稽山采蘭之事,周建人晚年還經常提起:「老大(魯迅)採到『一葉蘭』後,興奮極了,對我說:『老三,我們真不虛此行!』回到家裡,我們小心地將蘭花上盆種好。以後,老大應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職,起初他想把蘭花也一起帶走,但終因路遠迢迢而未帶去。臨行前,他特別關照我,要把這幾盆蘭花種好。不久,我也應聘去一所學校任教,平時很少回家,後來,『一葉蘭』終於壞死。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終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 總理贈蘭1962年,周恩來總理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親切地會見了來華訪問的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謙三先生。松村謙三先生致力於日中友好活動,多次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成為好朋友。他非常喜愛中國的蘭花,曾收集過不少品種。周總理深知松村先生的愛好,趁這次在杭州相會,吩咐隨員去杭州苗圃挑一盆自己祖居紹興選出的名蘭,送給松村謙三先生。蘭圃同志知道周總理的意圖後,特地挑選了一盆叫「環球荷鼎」的蘭花。此花是40年前由紹興蘭農在上虞大舌埠山中掘得的,當時被上海蘭花愛好者郁孔昭以800銀元購去,實為蘭中極品。當時在杭州花圃中亦只有二三盆,當松村先生從總理手中接過這盆蘭花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知道「環球荷鼎」的珍貴,他更知道總理的美好心意。「蘭」象徵美,「蘭」象徵著友誼,總理希望日中友誼像「蘭」一樣常青,像「蘭」一樣馨香。松村謙三先生晚年一直致力於日中友友好事業。在生命彌留之際,他將兒子們叫到床前,語重心長地關照:要繼承他的日中友好事業,要養好周總理贈送的蘭花。他的兒子松村正直牢記父親教訓,從養蘭的門外漢,通過廣結蘭友,潛心鑽研,幾年後,蘭技大進,成為日本蘭界的養蘭高手。他把「環球荷鼎」送給蘭友,使「環球荷鼎」香飄日本島。

C. 蘭花的傳統文化與典故

(一)蘭花的美與最初的意象
最初的蘭花,本身並不具備今天所認為各種意象。人們喜愛蘭花,源自蘭花的自然美。所以,更多的是對蘭花這種質地美的賞析。這時的蘭花,並未在形成系統的蘭花文化,只是結合與時代結合,成為一種生活的象徵,或者叫陪襯。
據史料記載,國人植蘭,可以追溯到上古之世,諸如《越絕書》所載「勾踐種蘭渚山」、屈原《離騷》自述「余既滋蘭之九畹號,又樹蕙之百畝」,都是證明。這說明,那時的人們,更側重與蘭花帶來的外在美,側重於蘭花造就的外部環境及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
也可以說,在這一時期,人們立足於蘭花的質地美,認為大片蘭花所創造的環境是美好安定生活得象徵。這時的人們願意植蘭於寓所附近,以營造一種美好的環境。這時的蘭花,也被認為是最純潔最美好的象徵,但終究不是蘭花意象和文化的主流。
(二)、蘭花意象的發展與其文化底蘊
我們知道,一個時代的文化與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每一種文化的產生或者形成都是與時代結合的產物,都有歷史的縮影。而談到蘭花文化,就不得不談到儒家文化,談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談到唐宋元明清時期。可以說,這些都是蘭文化的過度與飛躍時期。蘭花的意象因之豐富,得以更好傳承與發展,並與傳統文化一起形成了健全的體系。
作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子,有「蘭當為王者香」、「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等語。孔子在蘭的自然屬性與儒家的人格特徵之間找到了呼應與契合,並藉助於蘭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徵得以直觀地、清晰地表達,同時,蘭的文化內涵亦由此產生,並逐漸豐富起來。 在先秦儒學著作中,有多處將蘭作為君子的人格象徵。如:《孔子家語•在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貧困而改節。」這些都為此後蘭花意象的豐富打下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蘭花意象和文化著重體現於其詩詞歌賦。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些詩詞歌賦背後的深層文化實質。文化界已有公認,魏晉南北朝詩歌中的蘭意象的意義意象無疑是中國古典詩學和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古代文化和詩論中,具有廣泛的文化意義和深刻的審美內涵。

D. 和蘭花有關的字和典故有什麼

孔子詠蘭

孔子十分喜歡蘭花,由於他特別重視個人思想品質的修養,在蘭花身上寄託了深切的感情,在三國魏人王肅所收集編纂的《孔子家語》一書中,記載了孔子頌蘭的一段佳話。
「孔子日:『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日:『何謂也?』子日:『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孔子家語》中還節錄了孔子另一段話:「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困窮而改節。」

屈原佩蘭

無論在《離騷》、《九歌》、《九章》許多詩篇中,都寫到自已如何滋蘭、培蘭、紉蘭、搴蘭、刈蘭。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已芳草自潔的情操:「扈江離與薜芷佇,紉秋蘭以為佩。」他又擔心蘭在秋風寒露中枯萎而從俗,變節而不芳:「時繽紛以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莆化而為茅。」以上僅是《離騷》中所舉到的幾個蘭的例子,可見屈原是何等愛蘭、頌蘭,寄情於蘭,托蘭以諷,蘭在這里不是簡單的比喻或觸物起興,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寄寓,一種精神與品格的化身。

E.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關於蘭花的傳說故事:

蒼翠欲滴的宇龍山中,生長著珍稀奇異的蘭花姐妹,她們是人間難得一見的奇花異草。姐妹倆一樣嫵媚,一樣艷麗,所不同的是姐姐生長在高高的懸崖上,妹妹卻生長在彎彎的山道旁,姐妹見面的時間也不多。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圓月為沉睡的蘭花姐妹蓋上一層銀亮的清輝。朝霞在東方升起的時候,晨露為睡眼惺忪的蘭花姐妹點綴上晶瑩剔透的水珠。在大自然寬厚仁愛的懷抱里,姐妹倆孕育了一個個嬌小玲瓏並美麗可人的蓓蕾,溢出縷縷醉人的清香。

拓展資料:

蘭花(學名:Cymbidium 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形態特徵: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

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

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F. 蘭花的典故有哪些

燕夢蘭
春秋時,鄭文公的姬妾燕姞有一天夢一位天使送給她蘭花,並對她說:"我叫伯專鯈,是你的祖先.送你這蘭屬,作你的兒子.蘭花有國香之稱,佩戴它,人家一定會喜歡你的."不久,鄭文公見了燕姞,贈給她蘭花,兩人十分恩愛.過了一些日子,燕姞懷孕,生下一子,取名為蘭,就是後來的鄭穆公.後因稱蘭花為"國香",並以"夢蘭"比喻懷孕.

G. 名人和蘭花的故事

魯迅家裡幾代來人都喜愛蘭花自。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遊、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准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帶上。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

H. 與蘭花有關的成語及典故

采蘭贈葯

解釋:比喻男女互贈禮物,表示相愛。蘭:蘭花,花味清香;葯:芍內葯。

吹氣勝蘭

解釋:氣容息象蘭花那樣香。形容美女的呼吸。

春蘭秋菊

解釋: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摧蘭折玉

解釋:毀壞蘭花,折斷美玉。比喻摧殘和傷害女子。摧:摧殘,毀掉。

芳蘭竟體

解釋:香氣滿身。比喻舉止閑雅,風采極佳。芳蘭:蘭草的香氣;竟體:滿身。

桂馥蘭香

解釋:形容氣味芳香。桂、蘭:兩種散發芳香的花;馥:香。

蕙心蘭質

解釋:蕙草樣的心地,蘭花似的本質。比喻女子心地純潔,性格高雅。蕙、蘭:都是香草名。

金蘭之契

解釋:指交情投合的朋友。金:比喻堅;蘭:比喻香;契:投合。

空谷幽蘭

解釋:山谷中優美的蘭花。形容十分難得,常用來比喻人品高雅。

蘭艾同焚

解釋: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蘭心蕙性

解釋:比喻人品高尚,舉止文雅

I. 蘭花的歷史(與名人的故事哦)

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專就多次寫到屬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個喜愛蘭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觀賞蘭花,並寫有《芳蘭》詩:「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日麗參差影,風傳輕重香。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熱點內容
金琥的花語 發布:2025-07-24 12:25:04 瀏覽:835
關於七夕的花 發布:2025-07-24 12:21:58 瀏覽:573
帝師情人節 發布:2025-07-24 12:17:56 瀏覽:245
升職送花語 發布:2025-07-24 12:07:32 瀏覽:455
插花節的來歷 發布:2025-07-24 12:02:41 瀏覽:14
櫻花樹葉病 發布:2025-07-24 11:59:15 瀏覽:929
百合種子種植方法視頻 發布:2025-07-24 11:53:58 瀏覽:627
七夕節駕照 發布:2025-07-24 11:50:28 瀏覽:419
白花櫻花谷門票 發布:2025-07-24 11:47:30 瀏覽:891
百合干國標 發布:2025-07-24 11:46:04 瀏覽: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