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蘭花
❶ 蘭花的格言
1、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朱德《詠蘭》
2、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明·薛網《蘭花》
3、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白露沾長早,春風每到遲。不如當路草,芬馥欲何為!唐·崔塗《幽蘭》
4、謝庭漫芳草,楚畹多綠莎。於焉忽相見,歲宴將如何。唐·唐彥謙《蘭》
5、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啼喧。唐·王勃《春庄》
6、燕泥欲墜濕凝香,楚畹經過小蝶忙。如向東家入幽夢,盡教芳意著新妝。懊恨幽蘭強主張,花開不與我商量。鼻端觸著成消受,著意尋香又不香。明·李日華《蘭花二首》
7、手培蘭蕊兩三栽,日暖風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時有蝶飛來。元·余同麓《詠蘭》
8、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岩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雲鬧,來不相知去不留。清·鄭燮《題畫蘭》
10、破除百卉發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揚。平易堂中無個事,一枝相對吐清香。宋·劉宰《和趙季行用蘭花韻三首》之一
11、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蘭》清·鄭板橋
12、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裊裊獨立眾所非。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蘭花》明·劉伯溫
13、`潛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風揚。洛陽姚魏空增價,愧死勤裼泄香。《和趙季行用蘭花韻三首》之三宋·劉宰
14、新妝才罷采蘭時,忽見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妝成斂拜喜盈眉。《詠同心蘭四絕句》清·錢謙益
15、彼羨南陔子,其誰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紺綠泛風光。屢結騷人佩,時飄鄭國香。何須尋九畹,十步即芬芳。《蘭》宋·丁謂
16、年來空谷半霜風,留得遺香散草叢。只恐樵人溷蘭艾,紅顏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畫蘭》明·陳繼儒
17、遠與村橋接,深春積雨時。蘭芳人未捋,花發蝶先知。草密封閑徑,林疏露短籬。別來鋤久廢,身老恨歸遲。《幽蘭》宋·釋文兆
18、蘭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長。堅貞還自抱,何事斗群芳?《題蘭》清·鄭燮
19、石言曾非石上生,名蘭乃是蘭之類。療痾炎帝與書功,紉佩楚臣空有意。《石蘭》宋·梅堯臣
20、楚澤多蘭人未辯,盡以清香為比擬。蕭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聲襲衣美。《蘭》宋·梅堯臣
(1)東門蘭花擴展閱讀:
1、蘭花(學名:Cymbidiumssp.):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
2、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
3、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4、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
5、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1985年5月蘭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四。
❷ 有懂養蘭花(垂蘭)的嗎請教一下
俺養的是蓮瓣素,去濟南白花公園東門蘭花專買去買點蘭花肥料即可,花敗後需要營養
❸ 東門城頭草開花謎語是什麼(答一個字)
蘭,蘭花的蘭繁體,門、東還有草字頭都是繁體寫法。
❹ 關於蘭草的對聯
籣——東門頭上長蘭草
鵑——子規月夜啼杜鵑 或者 井邊子規啼杜鵑
老先生說的是蘭花的蘭字的繁體「籣」
我對的是杜鵑花里的「鵑」
因為「鵑」里有個「鳥」,沈陽杜鵑花也可對應杜鵑鳥,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
左半部分,口+月,口代表水井,裡面倒影出個月亮,代表有明月的晚上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杜宇化作杜鵑鳥日夜悲啼,所以對出了啼杜鵑這幾個字
對的實在不好 不要笑話我啊
❺ 我高2,有什麼好書可以介紹讀讀
高中時間是學習知識,吸收文化營養最快的時間。那個時候人很有追求,有目標,有激情;我那個時候也不知道哪兒來的時間,反正讀了不少好書,甚至比上大學都讀的多。
我推薦幾本一定要讀的書,供你參考。
《平凡的世界>> <<人生>> 路遙,高中時期必讀的樸素勵志著作.
<<廢都>> 賈平凹
<<穆斯林的葬禮>>霍達
<<兄弟>> 余華
<<卡耐基系列>>
<<文化苦旅>> 余秋雨
<<梁實秋散文集>>
<<林語堂語錄>>
《三毛作品>>
《劉墉散文>>
國外作品:
<<茶花女>>
<<包法利夫人>>
<<飄>>
<<魯賓遜漂流記>>
以上這些作品我建議你最好能收藏,即使現在沒有時間看完,上大學後也一定看完。這對你豐富視野,確立世界觀有很大幫助。
❻ 描寫蘭花的整首詩的名句是哪一句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陵墓是什麼
1、解答:
名句是「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是李賀,漢代漢武帝劉徹陵墓——茂陵。
2、拓展:
金銅仙人辭漢歌
李賀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致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3、譯文:
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
茂陵里埋葬的劉郎,好像秋風過客匆匆而逝。
夜裡曾聽到他的神馬嘶鳴,天亮卻杳無蹤跡。
畫欄旁邊棵棵桂樹,依然散發著深秋的香氣。
長安城的三十六宮,如今卻是一片苔蘚碧綠。
魏國官員驅車載運銅人,直向千里外的異地。
剛剛走出長安東門,寒風直射銅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處的漢月,伴隨銅人走出官邸。
懷念起往日的君主,銅人流下如鉛水的淚滴。
枯衰的蘭草為遠客送別,在通向咸陽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
獨出長安的盤兒,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
眼看著長安漸漸遠去,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
4、注釋:
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孫。青龍元年:舊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龍無九年,顯誤。元年亦與史不符,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公元237年(魏青龍五年)舊歷三月改元為景初元年,徙長安銅人承露盤即在這一年。
⑵宮官:指宦官。牽車:一作「舝車」。舝,同「轄」,車軸頭。這里是駕駛的意思。捧露盤仙人:王琦注引《三輔黃圖》:「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淚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引《漢晉春秋》:「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銅人)或泣,因留於霸城。」
⑷唐諸王孫:李賀是唐宗室之後,故稱「唐諸王孫」。
⑸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劉郎:指漢武帝。秋風客:猶言悲秋之人。漢武帝曾作《秋風辭》,有句雲:「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⑹「夜聞」句:傳說漢武帝的魂魄出入漢宮,有人曾在夜中聽到他坐騎的嘶鳴。
⑺桂樹懸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宮:張衡《西京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土花:苔蘚。
⑼舝:一作「牽」。千里:言長安漢宮到洛陽魏宮路途之遠。
⑽東關:車出長安東門,故雲東關。酸風:令人心酸落淚之風。
⑾將:與,伴隨。漢月:漢朝時的明月。
⑿君:指漢家君主,特指漢武帝劉徹。鉛水:比喻銅人所落的眼淚,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⒀衰蘭送客:秋蘭已老,故稱衰蘭。客指銅人。咸陽:秦都城名,漢改為渭城縣,離長安不遠。咸陽道:此指長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謂面對如此興亡盛衰的變化,天若有情,也會因常常傷感而衰老。
⒂獨出:一說應作「獨去」。
⒃渭城:秦都咸陽,漢改為渭城縣,此代指長安。波聲:指渭水的波濤聲。渭城在渭水北岸。
5、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 ,唐代詩人,字長吉,世人稱他為「詩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有「詩仙」之稱。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於公元816年過早地殞落了,年僅27歲。
❼ 寶蘭花的歷史
從前,由桂林城裡過對河,主要是靠一座浮橋。那浮橋是用四五十隻並排的木船在上面鋪起木板做成的,船的兩端由兩根又粗又大的鐵鏈子鎮壓著。這座浮橋橫跨在灕江上,就象一條被縛住了的蒼龍。特別是在春夏水漲的時候,它在奔騰澎湃的浪濤中掙扎著,咆哮著,就象一條活龍似的。
但這條蒼龍並不是永遠桀驁不馴的,每當風平浪靜的日子,它便服服貼貼地伏在水上,任憑行人在它的背上行走。
浮橋不僅是交通要道,而且還有一樣妙處。原來龍王也喜歡這座浮橋造得好,用處大,便在頭尾兩只船的江底下放了兩鹽蘭花,使得來往的行人能聞到那幽雅的蘭花香。
不過這卻奇怪,只有心地好的人才能聞著蘭花香,壞心眼的人是絕對聞不到蘭花香的。因此,窮苦人個個都能夠聞到蘭花香,每到夕陽西下的時候,他們便三三兩兩來到浮橋上乘涼,坐在木船兩端欣賞那美麗的山水,享受那陣陣的蘭花香氣。至於那些官老爺們呢,他們是聞不到蘭花香氣的,所以他們過河的時候常常不敢走浮橋,總是過渡船的多,因為他們怕別人問起有沒有聞著蘭花香,由此知道他們的心地壞呀!
清朝初年,廣西有一個孫將軍的老婆叫做孔四貞的,曾經走把浮橋過。這個孔四貞就是臭名昭彰的大漢奸孔有德的女兒,她的老公孫將軍曾經背叛過清廷,後來給她唆使仍舊歸順了清廷。象這號的女人哪裡能夠聞到蘭花香呀!等她過橋以後,人家問她,你聞到蘭花香嗎?孔四貞當然不好說沒有聞到,就信口說:「當然聞到了,好香的蘭花呀!」既然說開了嘴,她索性在官吏中間大吹起來,逢人就說浮橋下的蘭花如何如何地香。窮苦人們聽見了,暗底下覺得好笑,因為大家知道:頭一層,象她那樣的人是不會聞到蘭花香的;二一層,她講的蘭花香味和大家聞到的香味不一樣,大家知道她是在扯謊。
孔四貞吹自己聞到浮橋下蘭花香的消息,傳到了柳州一個姓馬的提督的耳里。他半信半疑,就跑到桂林來,有意從浮橋走過。當然象他這號人也是聞不到蘭花香的,但是他卻比孔四貞乖巧,不等別人問他,他一面過橋就一面說:「好香的蘭花!好香的蘭花!」事後,他也在官吏中間宣傳說,孔四貞聞到蘭花香是假的,他才確實聞到了蘭花香,還說蘭花的香味是怎樣怎樣的。窮苦人聽見了,知道他也和孔四貞一樣,是在扯謊。
馬提督扯謊倒不要緊,這一來卻把孔四貞的面子丟盡了。孔四貞惱怒啦!她要找馬提督算帳,馬提督已經溜之大吉了。這時候,老百姓背地裡說她假裝聞到蘭花香的事也傳到了她的耳朵里,她更惱怒啦!她破IU大罵老百姓可惡,敢在背地裡說她的壞話。她躺在孫將軍懷里哭死哭活地要他答應將浮橋燒去。她知道,燒了浮橋,老百姓不但沒有地方來聞蘭花香了,而且來往謀生也要增加了許多困難。她心裡說:哼,燒掉了浮橋以後,你們才知道老娘的厲害,看你們還敢說老娘的壞話不!她又在人面前揚言說:「誰說我沒有聞著蘭花香,我叫人把蘭花撈上來給你們看。」其實,她是想把兩盆寶蘭花獨佔了,不讓大家再聞到蘭花香。
孫將軍要燒浮橋和撈蘭花的消息傳了出去,窮苦的人們憤怒了,輪著班日夜守護著浮橋,並且宣言說:誰敢損壞一隻船,拿走一根寶蘭花,我們就和誰拚命!因此,孫將軍才不敢貿然動手。
可是,桂林浮橋底下這兩盆寶蘭花的名氣,從此也就更大了,過了很多很多年後,連外洋也知道了。一些貪心的洋鬼子知道桂林有這樣的寶物,於是紛紛遠涉重洋,來到桂林准備把這兩盆寶蘭花偷去。
這些洋鬼子到了桂林,化裝成教士的樣子,說是到桂林來傳教的,暗地裡卻悄悄地籌劃著偷寶的事。
當時,有個姓梁的廣西撫台,也是個貪財的傢伙,他對那兩盆寶蘭花起心也很久了,只是看見先前孫將軍撈寶不成反受氣的事,才遲遲不敢動手。這下打聽到洋人正在打寶蘭花的主意,眼看寶物保不住了,他便連忙和心腹商議,決定在這天半夜裡,到灕江底下去撈取寶蘭花。
這天晚上,守浮橋的老人家喝了兩杯酒,有點醉意了,模模糊糊看見一條龍對他說:「老人家,留心一點呀!今天半夜有人來盜寶蘭花呢!」老人家醒了,振作起精神,在浮橋上巡了好幾趟,都不見什麼動靜,於是,他又回到橋邊的小房子里喝了幾杯酒,這一喝就昏昏地睡過去了。在半醒不醒的時候,忽然聽到水響,他吃了一驚,說:「不好!」連忙跑出房來,只見浮橋上幾個人抬著兩盆蘭花向西岸走去。那蘭花是個寶物,放射著耀眼的光芒,老人借著這點光亮看去,知道那偷蘭花的,正是他平日警惕著的那幫洋鬼子。於是,他一面追,一面喊:「捉強盜呀!洋鬼子偷寶蘭花了呀!」
守浮橋的老人家剛追上西岸碼頭,就遇著梁撫台和他盼心腹來啦。梁撫台問是什麼事,老人家將洋鬼子偷寶蘭花的事說了,梁撫台聽了,知道給洋人佔先了,便好象挨雷劈了一樣,又驚又呆,但表面上仍然裝得很嚴肅的樣子說:「蘭花又不是你的,你管那樣多閑事做什麼?"老人家再要理論,卻被梁撫台的心腹拖拖扯扯地趕開了。
梁撫台氣得很,懊悔自己為什麼早不來,遲不來,偏偏要來取蘭花的時候就給人家先取去了。去找洋鬼子和他平分吧,他哪有那樣大的狗膽!皇帝都怕洋鬼子呢!況且梁撫台還得過洋鬼子的一點好處,就更加不好說話了。他想來想去,氣還是消不得,但又退一步想,寶蘭花雖然得不到,總要另外弄一樣寶物來補償,才不虛此一行呀!於是,他想起了開元寺的舍利子來。
原來,開元寺在桂林南門,寺里有一座寶塔,寶塔上有一顆金的舍利子。這顆舍利子日夜都放射著金光,將半邊天的雲霞映得金閃閃的。梁撫台一想起這個寶物,便立即帶人轉到開元寺來,派人爬上塔頂,將金舍利子偷了下來。他得了這顆舍利子,心滿意足,也就不去過問洋鬼子盜寶蘭花的事了。
從此以後,東門的浮橋上再也聞不到蘭花的香氣了,南門的開元寺寶塔頂上再也看不見舍利子的閃閃金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