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式鼎
1. 知道青銅器,瓷器的造型,紋飾,工藝等特點
在此,簡單介紹各時期的瓷器造型及紋飾。
(一)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佔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這一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一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徵。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徵。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庄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一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一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者,是裝稻穀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一傳統,採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採用這種立燒法。圓虎子多為正燒。虎身一般刻劃飛翅紋。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一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徵。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一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一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一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徵。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一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餘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一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徵,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南朝仰覆蓮雙系壺,短流、柄上翹,出土數量不多。北方青瓷以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蓮花尊為代表。蓮花尊北魏墓出土兩件,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各收藏一件。通體飾上覆下仰的蓮花,洞窟藝術中的飛天也出現在蓮花尊上,還有團花、獸面紋、葉紋等,裝飾極為豐富。蓮花尊南方亦有出土,卻沒有北方的氣魄雄偉。北方蓮花尊胎體厚重,釉厚的地方近於黑色。可以肯定,南北朝時期,南北方都燒造這種器物,但窯址在南北方都未發現。河北只發現有類似蓮花尊特徵的標本,在山東淄博窯發現了浮雕蓮花瓣,這只是一點線索,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北朝青釉蓮花罐,上有浮雕蓮瓣,蓮花瓣是印好後貼上去的,肩部有六個橋形系,是沿用東晉時的樣式,但較東晉時的粗壯。這類器物出土日益增多,北朝晚期釉中含鐵量較低,故釉色為淺青色,與隋代的較為接近。北朝貼花罐,含鐵量高,釉為黑褐色並有窯變。河南北朝北齊墓出土的黃釉綠彩罐,是唐三彩的前身,唐三彩一般為黃、綠、白(藍)。其發展過程是:從漢代單色釉到北朝的黃釉綠色再到唐三彩。北朝褐釉印花扁瓶,高7厘米,兩面印舞蹈人物紋,其人物形態、串珠紋具有西亞地區風格。此種扁瓶北朝晚期出現,隋唐都有燒造。
南北朝時期瓷器繼兩晉繼續發展,可喜的是北方瓷發展起來,而且有一些質量很好的器物。它改變了以往僅靠南方燒造瓷器的局面,同時為北方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採用印花裝飾。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雙瓶相聯,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徵。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點褐斑。窯址未發現,只能定為浙江產品,日本出光美術館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豐滿,平底。平底無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徵,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現少量圈足器物。定窯壺,短流,雙條形柄,腹部豐滿,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窯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為唇口,這種碗出土於公元763~840年間的墓葬,說明盛行於這80年間。除白釉外,還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窯白釉盞托,五齣口,卷荷葉邊。五齣口器物還有盤、碗等,是唐後期開始出現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為四齣口,器里凸起四條線。北宋器物為六齣口。因此,從器物口部花口四齣、五齣、六齣就可以判斷出它們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時用工具按出幾條線,外為陰線,里為陽線。邢窯五齣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間的產品。
唐青釉鳳頭壺,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紋飾受波斯文化影響,又有所區別。柄、流用中國傳統的龍、鳳裝飾;紋飾中人物形像為西亞人,花葉與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鳳頭壺。除青釉以外,三彩鳳頭壺比較多,以洛陽、西安兩地出土得為大宗,很多已流傳到日本等國家。宋代仍有鳳頭壺,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鳳頭壺,沒有貼花裝飾,亦無柄,只保留唐代鳳頭壺造型的遺風。
青釉魚形瓶,唐代後期開始出現,越窯、廣東梅縣窯、湖南、長沙窯都有這種器形,三彩亦有這種器形。瓶以雙魚為身,背部有脊,並刻劃魚眼、魚鱗,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帶提起。到五代,定窯還燒制白釉雙魚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見的器形,口部為四瓣花口,杯外刻線,里有凸線。越窯、長沙窯、邛窯都燒制這類杯。上海博物館收藏一件越窯青釉海棠式杯,口徑30厘米,是國內最大的一件。傳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較多。
長沙窯貼花壺,貼棕櫚樹及兩只飛鳥,貼花裝飾最早見於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貼花,後上釉。貼花一般採用局部帖花,內容有奔獸、獅子、團花、寶相花等,與絲綢印染有關。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缽,比長沙窯早,紋飾風格亦有西亞遺風。長沙窯的貼花有棕櫚樹、欄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紋,並有貼花的陶范出土。長沙窯白釉綠彩器產量多,用綠彩繪花草、菱形、幾何、山形紋。白釉綠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區經常採用的裝飾,但多點彩或條彩,以綠彩畫紋飾的還沒發現。長沙窯釉下彩繪裝飾是其首創,它的出現對以後的磁州窯、吉州窯有很大影響。長沙窯釉下彩繪以氧化銅、氧化鐵做呈色劑,綠色是氧化銅,紅色、褐色是氧化鐵。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紅色。呈紅色的器物長沙窯出土有十幾件,紋飾有花奔、禽鳥、動物、龍紋。長沙窯以詩詞作裝飾的也很多。嬰戲紋注壺,繪一孩童持荷奔跑。僅發現一件,嬰戲紋在唐代尚屬少見。長沙窯壺,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窯、定窯的壺,流為圓形。越窯壺,流有八角、圓形。長沙窯壺,壺身為六瓣瓜棱形,雙帶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窯產品略長,造型上仍具唐代遺風,實際上是北宋早期的產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魯山窯發現大量腰鼓殘片。除魯山窯外,河南禹縣唐代也燒拍鼓,與魯山窯產品有共同特徵,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紋,鼓身飾有七條弦紋。此外,陝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燒拍鼓。除以上四個窯以外,估計還有窯燒這種拍鼓。傳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動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樂發達,宮廷樂隊多,樂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應這種需求而生產的。花瓷除拍鼓以外,還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葉末釉地月白斑壺、罐,是利用釉中含鐵量的不同,而產生出的不同的色調效果。禹縣、內鄉(鄧窯)、魯山都燒花瓷器物,但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還是魯山窯。
唐代絞胎枕,是利用二三種不同顏色的泥組成花紋裝飾。這類枕底部有銘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這種枕唐代稱之為「花枕」,杜、裴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圓圈圖案是模仿金銀器、漆器的。在陶瓷發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藝品影響的例子是比較常見的。
(三)宋、遼、金、元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越窯六瓣棱形壺,周身分六等分,通體刻劃雙復線蓮花瓣,與其它窯不一樣,是越窯宋代早期常見的形制。五管瓶,最早見於越窯,以後龍泉窯、景德鎮窯,河北、河南的磁州窯系諸窯都燒制五管瓶。最早的五管瓶五管較短,以後逐漸向長演變。北宋早期越窯盛行刻劃蓮瓣紋,此裝飾在浙江其他瓷窯如寧波、鄞縣窯亦採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紀年銘文,證明它是北宋比較流行的紋飾。越窯青釉執壺,上刻有蓮瓣紋,過去定為五代,從近十年墓葬出土情況看,五代墓沒有出土過這類器物,卻出在北宋早期墓中,由此證明是北宋早期的,過去一些圖錄中把細線劃花的器物定為五代,從墓葬出土情況看,也屬北宋早期的產品。
注子、注碗,原來是金屬器,用於溫酒。北宋時期,青白瓷注子、注碗出現。據出土資料統計,國內南北各地出土了幾十套,出土范圍北至遼寧,南到浙江、江西,浙江海寧縣就出土了幾十套,都是景德鎮的產品。注子多配以坐獅形蓋,壺身有圓形、瓜棱形,多花口,碗里心一般刮釉,使注子放上不致於滑動,穩定性好。除青白瓷以外,陝西耀州窯亦發現青釉圓形注碗。南宋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白瓷,釉中含鐵量高一些,故大多數青白瓷釉發青。日本、韓國出土的這類青白瓷數量很多。青白瓷梅瓶,口向外折,短頸。與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梅瓶相比,景德鎮瓶口部外折部分較薄,而北方瓶口外折部分較厚,形成了南北方梅瓶不同的造型風格,青白瓷經常採用的裝飾是刻花篦劃或篦點紋。湖田窯青白瓷釉色好,底足露胎中心呈黑、褐色,具有湖田窯的特色。
北方磁州窯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後剔掉花紋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為深灰色,有的是土黃色或褐色。剔花執壺,河南登封窯出土過局部標本,可能是登封窯的產品。這類剔花壺、瓶北方河南、河北出土很多,完整器物大多流落到日本,國內反而少見。磁州窯系剔花枕,為不規則的八方形,中間菱形開光,兩邊花葉紋,通氣孔在右側。傳世這類風格的器物見到有30多件,是一個窯的產品,窯址還未發現,估計是山西燒造的。30多件枕,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幾件。
黑釉剔花罐,過去定為磁州窯,現在證實是山西窯燒造的。山西雁北的大同、懷仁、渾源等窯都有這類標本。
白釉剔花再罩綠釉,是磁州窯的特殊裝飾。其他窯未見,磁州窯窯址出土過這類標本。到元代,綠釉下改為畫花,菲律賓出土了很多元代磁州窯的綠釉畫花器物。
磁州窯白釉劃花,花紋以外的地子為篦劃紋。篦劃紋是用六或七齒工具劃出的復線。此紋飾北方使用比較普遍,磁州的觀台、彭城,河南禹縣扒村,山東淄博等窯都採用這種紋飾,紋樣內容豐富。
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為此窯的中檔商品,黑花上再劃花紋,屬高檔商品。由於磁州窯屬民間瓷窯,所以紋飾往往一揮而就,線條自由奔放。龍紋瓶,龍體削瘦,龍首像獅子,嘴、眼傳神,三爪有力,藝術水平很高。白地黑花枕,畫冬景寒鴉,有宋人畫意。梅瓶,造型美,紋飾很精。
珍珠地六管瓶,珍珠地是仿金銀器紋飾,上面還有綠彩,是磁州窯系產品,估計河南燒造的可能性大。
定窯印花龍紋盤,這類標本遺址出土很多,是北宋後期哲宗、徽宗使用的宮廷用瓷。有的底部刻「尚食局」三字,是宋代御膳房使用的。定窯為民間燒制的瓷器數量很大,印花紋飾亦很精美,從紋飾上看不出從草創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就一般瓷窯而言,其產品都有一個從初期簡單草率,到以後逐漸復雜、精美的發展過程。而定窯印花水平一開始就很高,定州不僅出瓷,也出緙絲。緙絲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定窯印花是借鑒緙絲完整的圖案紋飾,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唐宋瓷器向同期工藝品種借鑒的例子有很多,如青白瓷。景德鎮五代時期的窯有五處,同時燒青瓷、白瓷,到北宋,青瓷、白瓷突然不見了,出現青白瓷,這也違背一般瓷窯的發展規律。一個窯的瓷器品種有一個繼續發展,逐步衰落的過程。景德鎮宋代一改前朝的青瓷、白瓷品種,而燒青白瓷,究其原因,是借鑒了同期的玉器工藝。宋代流行青白玉,那是上層社會宮廷、達官使用的,平民絕無條件問津。為適應民間需要,景德鎮仿青白玉效果,大量燒制青白瓷。宋代李清照《醉花陰》中記載的「玉枕紗櫥」中的「玉枕」實指青白瓷枕。
金代花口瓶,五瓣口向下翻,絕大多數出於瓷窯遺址金代地層和金墓之中。曲陽出土了白釉花口瓶。鈞窯燒月白釉花口瓶,磁州窯燒三彩花口瓶,頸、腹、足各佔三分之一,造型獨特。
金代南北方都出現一種黑釉起白或褐色線紋裝飾的器物。線的排列方法有滿線、三線一組,一、二、一間隔排列等形式。河北磁州,河南禹縣、鶴壁,山東淄博,四川廣元等窯都有燒造。目前可以判斷傳世品窯口的只有淄博窯,其特點是黑釉罐上滿線紋,但在雙系下,有交叉的兩條線紋,可以斷定是該窯產品,日本、英國分別收藏一件淄博窯的完整器物。四川廣元窯的黑釉起線紋罐與其它窯的同類器物又有所不同。它是經過兩次燒成的,先素燒坯,再上釉二次燒成,在窯址中採集的標本有素燒坯及二次燒成的器物標本。
(四)明清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徵
明清兩代瓷器的造型更加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瓶、罐、壺、盤、碗等器物都有多種形式。青花瓷器為明、清兩代瓷器生產的主流,歷經四百年盛燒不衰。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青料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色調效果與風格,這已成為判斷瓷器年代的重要依據。
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上受到了西亞銀器、銅器的影響,執壺、花澆、折沿盆、燭台、缽等都具有西亞作風。梅瓶、扁瓶、天球瓶以及各式罐、盤、碗、洗等是這一時期常見的器形。紋飾中以龍鳳紋佔主要比重,並貫穿於整個明、清時代。
正德瓷器因明武宗的妃子信奉回教,故瓷器裝飾上的顯著特點是阿拉伯文較多。
嘉靖瓷器造型的特點是葫蘆瓶較多,方的、圓的、上圓下方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應有盡有。此外,方形器物較多。由於世宗信奉道教,故紋飾上道教色彩濃厚,典型的紋飾有八仙人、雲鶴八卦。纓絡紋也是這時期長見的紋飾。
康熙時期民窯瓷器有很大的發展,外銷數量很大,歐洲收藏有大量康熙民窯的瓷器。雙耳蓋瓶等具有歐洲瓷的造型特點。人物紋、山水紋鳳尾尊、棒棰瓶比較多見。康熙青花由於使用雲南珠明料,藍色明亮,層次較多,具有水墨畫的效果。
五彩瓷器始於明代宣德年間,嘉靖、萬曆時期得到了很大發展。而到康熙時期,釉上藍彩取代了釉下青花、黑彩、紫彩、金彩大量使用,另外紅、綠、紫彩還可分化出深淺不同的色調。紋飾題材幾乎無所不包,人物、鳥獸、花草、蟲蝶生動而艷麗,達到了歷史上五彩瓷器的發展高峰。
商代人們對自然界現象不認識,不理解,而產生祭祀天地山川,崇拜鬼神。反映在青銅器紋飾上,多屬抽象、幻想的動物,給人以神秘、庄嚴、肅穆之氣氛。在商代前期青銅器紋飾較簡單,大都飾以單線條的饕餮紋,夾以圈帶紋、乳丁紋和渦紋等。商代後期,流行繁縟花紋,主要表現以雲雷紋為地紋,主題紋飾除饕餮紋外,還有蟬紋、鳥紋、龜紋、蛇紋等動物紋和各種幾何形紋飾。花紋往往遍布器物全身。商末周初,社會動亂,天命觀動搖,是西周青銅器紋飾變化的重要因素。此時已不是狂熱的崇拜鬼神,而是較多地注意對祖先的祭祀,作器鑄銘文,以頌揚先人的功德,宣揚奪取政權符合天命,以鞏固政權。
1.獸面紋古稱饕餮紋,(饕餮為傳說中貪食猛獸之名),古人認為此獸有首無身極為恐怖,實際上這類紋飾是各種各樣動物或幻想中神獸的頭部正視圖案。後另名為獸面紋,比之饕餮紋更確切、明了。 獸面紋主要的裝飾對象是鼎,青銅鼎除了作為實用器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用途,就是作禮器使用。獸面紋大都以誇張的獸面、簡潔的線條來修飾器物,相信這同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也是研究古中國的社會、經濟與宗教的主要依據。 獸面紋的特點是以鼻樑為中線,突出正面造型,兩側作對稱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較具體的獸面紋在目上還有眉,目側有有耳,多數有爪,兩側有左右展開的體軀或獸尾,少數簡略形式的則沒有獸體和尾部。可以說所有的獸面紋基本上是按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現方法和技巧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同。
亦稱「獸面紋」。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饕餮的面形,圖案多有變化。
饕餮一詞見於《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商代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西周後期以後逐漸推動主題紋飾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裝飾。
自宋代宣和時的《博古圖錄》稱此類紋飾為饕餮紋後,歷代沿用這一名稱。
2.3.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這里的"夔"古稱是一角一足的動物,實際上則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像。龍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紋飾也各有不同,按圖案結構分,有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龍是古代神州傳說中的動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圖象,都是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圖象,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
龍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為青銅器紋飾,最早見於商代二里岡期,以後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戰國,都有不同形式的龍紋出現。
商代多表現為屈曲的形態;西周多表現為幾條龍相互盤繞,或頭在中間,分出兩尾。
傳說龍的出現與水有關,《考工記·畫繢之事》謂:「水以龍,火以圜。」是用龍的形象來象徵水神,因此在青銅水器中,龍的圖卷或立體形象有更多出現。
根據龍紋的結體大致可分為爬行龍紋、卷龍紋、交龍紋、兩頭龍紋和雙體龍紋幾種。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表現為一爪的這樣紋飾,又稱為「夔紋」或「夔龍紋」。
夔紋 圖案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像,都稱之為夔或夔龍,這與古籍「夔一足」的記載有關。《說文·攵部》:「夔,神也,如龍一足。」有的夔紋已發展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身作兩岐,或身作對角線,兩端各有一夔首。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4.鳳鳥紋
鳳凰始見於《詩經》,原為「鳳皇」,漢代毛亨解釋為「雄為鳳,雌為皇」。鳳和龍同為古代的祥瑞動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明玄鳥就是商的圖騰,在古代,鳳鳥就是鳥圖騰的代表。
鳳鳥紋按照構圖形象分為長喙鳥紋,體軀是鳥,頭部有一較長的喙;鴟梟紋,正面,大圓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紋,是鳥紋中寫實的形象,屬春秋晚期北方的風格。鳳鳥紋多飾於鼎、簋、尊、卣、爵、觶、觥、彝、壺等器物的頸、口、腹、足等部位。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確的鳥紋。青銅器上最早出現的是二里岡期的變形鳥紋。殷墟時期已有鳥紋作為主要紋飾。西周早期起鳥紋大量出現,一直到春秋時期。
商代鳥紋多短尾,西周鳥紋多長尾高冠。鳥紋包括鳳紋、鴟梟紋、鸞紋及成群排列的雁紋等。
5. 蟠螭紋 民間有龍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龍子的說法,而蟠則指「盤曲而伏」。古代表銅器上的蟠螭紋,其身體和腿似龍,而面部似獸。此紋於商、明、周,是春秋戰國和漢代玉器上的主要紋飾。戰國的蟠螭紋,圓眼大鼻,雙線細眉,貓耳,頸粗大且彎曲,腿部的線條變彎曲,腳爪常上翹。身上多為陰線勾勒,尾部呈膠絲狀陰刻線。漢代,眉上豎且內色,眼眶略有下墜,鼻樑出現了細線劃紋,身體與戰國時沒有差別,只是尾部出現由兩個卷紋只有三條腿。南北朝時期,眼睛稍長且有彎度,嘴邊兩腮多有凹槽,頭上有的長角,有的無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個,所以也是三條腿,有時,前腿伸出一點作為第四條腿,尾部的卷雲紋較以前寬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徵是在鼻子下有一條很寬的陰線,極富立體感。元代,頭額寬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頸項低下,許多地方已被發毛掩住、上升、伏地、盤旋等形象,其氣勢磅礴,形態美觀。直至清代,則出現了以前各個時代均未有的獨特紋飾。
6.蟠虺紋
蛇紋 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有三角形或圓三角形的頭部,一對突出的大圓眼,體有鱗節,呈捲曲長條形,蛇的特徵很明顯,往往作為附飾縮得很小,有人認為是蠶紋。個別有作為主紋的,見於商代青銅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紋,大多是單個排列;春秋戰國時代的蛇紋大多很細小,作蟠旋交連狀,舊稱「蟠虺紋」。
蟠虺紋
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構成幾何圖形。盛行於春秋戰國。
7.雲雷紋是變形線條紋的一種,大都用作地紋,起陪襯主紋的作用。用柔和迴旋線條組成的是雲紋,有方折角的迴旋線條是雷紋,盛行於商中晚期。
8.渦紋 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徵是圓形,內圈沿邊飾有旋轉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有人認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又故稱火紋,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於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於商周時代。
9.重環紋 由略呈橢圓的環組成紋帶,環有一重、二重、三重,環的一側形成兩直角或銳角。有時也與其他紋飾相配出現。盛行於西周中、後期。
10.竊曲紋 是由兩端回鉤的或「S」形的線條構成扁長圖案,中間常填目紋,盛行於春秋戰國。
夔紋:表現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圖案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夔紋已成為幾何圖形化的裝飾。多作為器物上的主紋。
龍紋:圖案取傳說中龍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種形式:屈曲形態,幾條龍相互盤繞,頭在中間分出雙身。
蟠螭紋:形狀象夔,張口,卷尾,圖案以蟠屈的小蛇(虯)構成圖形。
鳥紋:圖案有的長翎垂尾,有的長尾上卷,頭前視或作回首狀。也有的鳥頭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這種形狀的鳥紋,也通稱為鳳鳥紋。鳥紋多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
蟬紋:圖案大多數在三角形中作蟬體,無前後足,四周填以雲雷紋。也有作長形,並有前後足的,中間再填以雲雷紋。
蠶紋:頭圓,兩眼突出,體屈曲狀。多飾於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紋:圖案表現象的形態,有長鼻構成明顯的特徵,也有單以象頭、象鼻為圖案的。
魚紋:圖案表現為魚的形態,有的魚形象較為呆板,有的形象生動。脊鰭與腹鰭各一個或兩個。魚紋常飾於盤內,反映器物裝飾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結合的。魚紋也常施於銅洗和銅鏡上。
龜紋:其狀一般是刻畫出龜的全形,在銅器中見到的不多,多施於盤內。
貝紋:形狀作貝殼狀,將單獨的貝殼連接起來組成圖案。
雲雷紋:青銅器上的一種典型紋飾圖案。它的基本特徵是以連續的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有的圖案作圓形的連續構圖,稱為雲紋;有的圖案作方形的連續構圖,稱為雷紋。雲雷紋常作青銅器的地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也有單獨出現在器物頸部或足部的。
勾連雷紋:由近似T形互相勾連的線條組成。
乳釘紋:青銅器上最簡單的紋飾之一。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圖案,乳釘各置於斜方格中,稱為斜方格乳釘紋
2. 上海博物館有幅《高逸圖》,為什麼至今只對外展出過一回
在上海博物館中,收藏著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它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只對外展出過一次,究其原因,只是因為該器物太過珍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件珍貴文物又會是什麼?
《高逸圖》是古人智慧與藝術的結晶,它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啟示,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好好保護這些稀世珍寶,將更多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留給我們子孫後代。
3. 上海博物館介紹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
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3)海棠式鼎擴展閱讀:
展館介紹
1、古代青銅館:中國古代青銅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其中陳列了400餘件精美的青銅器,中國商周時代,青銅器是古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2、古代雕塑館:中國古代雕塑館展廳面積640平方米展廳,其中有120餘件展品。展廳以金、紅、黑三色為基本色調,以佛教藝術中常用的蓮瓣形做隔牆,石窟寺中的佛龕做壁櫥,以及露置的陳列形式。
3、歷代繪畫館: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共陳列歷代繪畫精品120餘件,從唐代至近代,各種繪畫門類均有所體現。繪畫有著深厚的傳統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是以毛筆、墨、絹紙為主要工具、以點線結構為主要表現手段的造型藝術。
4、民族工藝館:展廳面積700多平方米,集中陳列了少數民族的服飾工藝、染織綉、金屬工藝、雕刻品、陶器、漆器、藤竹編和面具藝術等近600件。表現了少數民族工藝品的奇異風格。
4. 保利·海棠灣的項目介紹
保利海棠灣是保利地產在天津打造的第一個高端別墅產品,匯集了保利18年高回端住宅的開發經驗,以全新的答業態規劃、豐富的產品類型,彌補武清空白。項目位於武清區的文化、政治中心,緊鄰英華國際學校和棲仙西區,屬武清上風上水的居住寶地。項目總佔地15.4萬平米,總建面27.8萬平米,綠化率高達40%,屬低密度宜居社區。整體規劃由聯排別墅及板式高層組成,戶型面積220-280平米。匯集頂級設計大師團隊鼎力擎創,以英式皇家園林景緻為藍本,純正的英式都鐸建築風格,內設坡地水系及以海棠花作為主題植物的園林景觀和七重庭院的創新設計,打造武清首席城市級高端別墅。
5. 老式海棠雙杠洗衣機排水按鈕按不下去 怎麼回事
用手直接拉傳送帶看能否拉動排水開關,拉不動可能是有異物卡住膠皮墊了或活動桿,彈簧是排水開關回位的,沒有彈簧就會關閉不嚴,那個黑色的膠皮就是排水閥門,傳送帶拉起就排水、放下關閉排水。
6.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有: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鈞窯鼓釘洗、吉州窯木葉紋盞、汝窯盤、白瓷蓮花口弦紋六管瓶、柳鴉蘆雁圖卷、高逸圖卷、夏山圖卷、草蟲花蝶圖卷、青卞隱居圖。其中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柳鴉蘆雁圖卷、青卞隱居圖很具有參觀游覽價值。
1、定窯白釉印花雲龍紋盤
此圖描繪了位於王蒙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此圖採用高遠法構圖,畫面中山勢險峻,林木茂盛,瀑布高懸直瀉,畫面左側可見房屋數間;圖中人物形態各異,一人閑坐於房中,一人持杖步行於山間小徑,表現了文人閑適的隱居生活。
此圖技法使用多樣,運筆純熟,墨色豐富,王蒙對山石、苔點的描繪融合多種不同的皴法,靈活多變而和諧統一,體現江南山石蒼潤渾厚的特點。此圖整體布局雖繁復,但疏密得當,畫面氣勢雄偉,與倪瓚山水寂寥天真的畫風形成了極大對比。
7. 大足海棠香國的商業街概述
昌州古城,獨具宋風古韻魅力,徜徉其間再續前世姻緣;香霏街,現代中式風格商業街,置身其中漫步今生情路。兩大商業組團特徵鮮明,愛情主題的引入使人嘆為觀止。暢游海棠香國,攬盡十二美景,更可親身參與互動活動。在綉樓下,鸞鳳求緣,等待大家閨秀拋出的紅綉球,體驗古代婚俗。在府衙設置的愛情時光銀行,愛人們可在此存在愛情信物或書信留言,約定來日重溫舊事,見證愛情歷經風雨而彌堅,同時還可領取結婚證書。精彩紛呈,更多浪漫,海棠香國等您親臨感受! 匯聚如潮人群,締造價值高地
昌州古城,比肩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又一城市名片。隨著成渝高鐵和成渝高速復線的建設,大足的交通得到質的飛躍,將吸引如潮人群前來旅遊觀光。昌州古城雄踞大足東城新區,未來人口將超過10萬,價值潛力更是不可估量。三縱三橫公路交通網路,使昌州古城暢達四面八方,開啟便捷無憂旅遊新時代!
宋代風情商業街,古代愛情主題城
昌州古城,是一幅描繪宋朝古昌州繁華景象的全貌圖,定格了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的市井風情。這里是一個永不褪色的歷史文化風情城,設有府衙、戲台、綉樓等建築。愛情主題的引入,讓世人置身於古代的浪漫情緣。縱攬海棠香國十二景之時,更可參與精心設置的互動活動,體驗擊鼓傳情、時光契約、情定三生等帶來的樂趣。
全功能商業業態,便捷無憂生活時代
澤京·海棠香國,擁有全功能的商業業態,包含了吃住游樂購等各個功能,能夠滿足現代生活的各種所需。獨樹一幟的特色商業,更是吸引著五湖四海的遊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民俗客棧、風味餐飲店、特色工藝品店等,詮釋著屬於宋代的繁榮商業景象。香霏街的現代餐廳、娛樂會所等,則呈現出充滿現代風情的另一番繁華。
實力保障價值,價值創造財富
旅遊產業,倍受萬眾青睞。遊客接待中心的強勢入駐,彰顯著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昌州古城,獨特價值引領地產行業,聯袂香霏街等商業組團,滿足居住、商業、旅遊、休閑等多重城市功能。澤京·海棠香國00萬的常住人口,如虹人氣更是商業的有力保障!作為澤京地產傾力打造的商業鉅作,昌州古城得到了中國地產100強、重慶地產50強的品牌支撐。 古城快照
盛世皇朝婚紗攝影
足藝石坊
弘一棕絲鞋
能風石刻藝術館
藝人刀
民族寶藏
泥人堂
鄧功平刀具
鄰食鄉
大昌都茶苑
LM生態酒吧
街吧
佛緣堂
手工酸辣粉
手藝人工藝作坊
紫薯粉
食·味
唐記手工糍粑
陳麻花
醉月齋
川藏特產
五金刀具
香山村夫
紅木傢具
特色主題餐廳
8. 紅樓夢第53章內容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
賈珍看了,吃過飯,盥漱畢,換了靴帽,命賈蓉捧著銀子跟了來回過賈母王夫人,又至這邊,回過賈赦邢夫人,方回家去,取出銀子,命將口袋向宗祠大爐內焚了。又命賈蓉道:「你去問問你那邊二嬸娘,正月里請吃年酒的日子擬了沒有?若擬定了,叫書房裡明白開了單子來,咱們再請時,就不能重復了。舊年不留神,重了幾家;人家不說咱們不留心,倒象兩家商議定了,送虛情怕費事的一樣。」
賈蓉忙答應去了。一時,拿了請人吃年酒的日期單子來了。賈珍看了,命:「交與賴升去看了,請人別請重了這上頭的日子。」因在廳上看著小廝們抬圍屏,擦抹幾案金銀供器。只見小廝手裡拿著一個稟帖,並一篇賬目,回說:「黑山村烏庄頭來了。」賈珍道:「這個老砍頭的!今兒才來!」賈蓉接過稟帖和賬目,忙展開捧著,賈珍倒背著兩手,向賈蓉手內看去。那紅稟上寫著:「門下庄頭烏進孝叩請爺奶奶萬福金安,並公子小姐金安。新春大喜大福,榮貴平安,加官進祿,萬事如意。」賈珍笑道:「莊家人有些意思。」賈蓉也忙笑道:「別看文法,只取個吉利兒罷。」一面忙展開單子看時,只見上面寫著:
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湯豬二十個,龍豬二十個,野豬二十個,家臘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家湯羊二十個,家風羊二十個,鱘鰉魚二百個,各色雜魚二百斤,活雞、鴉、鵝各二百隻,風雞、鴉、鵝二百隻,野雞、野貓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蟶干二十斤,榛、松、桃、杏瓤各二口袋,大對蝦五十對,干蝦二百斤,銀霜炭上等選用一千斤、中等二千斤,柴炭三萬斤,御田胭脂米二擔,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雜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千擔,各色乾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折銀二千五百兩。外門下孝敬哥兒玩意兒:活鹿兩對,白兔四對,黑兔四對,活錦雞兩對,西洋鴨兩對。
賈珍看完,說:「帶進他來。」一時只見烏進孝進來,只在院內磕頭請安。賈珍命人拉起他來,笑說:「你還硬朗?」烏進孝笑道:「不瞞爺說,小的走慣了,不來也悶的慌。他們可不是都願意來見見天子腳下世面?他們到底年輕,怕路上有閃失,再過幾年就可以放心了。」賈珍道:「你走了幾日?」烏進孝道:「回爺的話:今年雪大,外頭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難走的很,耽擱了幾日。雖走了一個月零兩日,日子有限,怕爺心焦,可不趕著來了!」
賈珍道:「我說呢,怎麼今兒才來!我才看那單子上,今年你這老貨又來打擂台來了。」烏進孝忙進前兩步回道:「回爺說:今年年成實在不好。從三月下雨,接連著直到八月,竟沒有一連晴過五六日;九月一場碗來大的雹子,方近二三百里地方,連人帶房,並牲口糧食,打傷了上千上萬的:所以才這樣。小的並不敢說謊。」賈珍縐眉道:「我算定你至少也有五千銀子來,這夠做什麼的?如今你們一共只剩了八九個莊子,今年倒有兩處報了旱潦,你們又打擂台,真真是叫人別過年了!」烏進孝道:「爺的這地方還算好呢!我兄弟離我那裡只一百多地,竟又大差了。他現管著那府八處庄地,比爺這邊多著幾倍,今年也是這些東西,不過二三千兩銀子,也是有飢荒打呢!」賈珍道:「正是呢。我這邊倒可以,沒什麼外頭大事,不過是一年的費用。我受用些就費些,我受些委曲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請人,我把臉皮厚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這幾年添了許多花錢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的,卻又不添些銀子產業。這一二年裡賠了許多,不知你們要,找誰去?」